晚年

2024-04-08

晚年(精选12篇)

篇1:晚年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的意思,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作者:王绩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盘石,春泉足细流。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篇2:晚年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

心胸开阔以养性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老年食品),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人。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论语.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饮食讲究以养生 孔子晚年饮食很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保健食品)、饮食卫生观点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要求高的。

这八不食分为三类: 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这八不吃,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很全面,对当代人也是一种启发。 孔子还很强调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语。就是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消化食品)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

篇3:列宁晚年思想研究综述

刘永誉、赵威定在《例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列宁关于改革国家机关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认为列宁对国家机关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十分关注,提出了精简机构、改革国家机关的任务。因此,列宁认为改革国家机关必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

赵曜在《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一文中认为,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家强政权建设的措施。首先,坚强国家专政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将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二、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

赵曜在《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中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谓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其主要内容如下: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所有制方面,允许私人经营企业,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赵曜认为,可以把租让制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最初步的对外开放形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政策,是最终能把社会主义工业和小农结合起来的正确政策。

杨晋川在《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中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农民的愿望,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在地方上进行自由交换;把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出租或发还给私人,准许公民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组织小工业企业。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工农联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其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经济落后过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而且可能利用资本主义来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建成社会主义。作者还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巩固工农联盟,其目的在于通过保持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协议,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关于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问题

赵曜在《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中认为,列宁在病重中的最后几篇论文中,提出了“文化革命”这一概念,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在文化领域里实现一场革命。它反映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文化革命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一切都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列宁强调一是要大力增加教育经费,二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严厉地批评了不关心提高教师地位的错误倾向。列宁对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以高度评价,他说:“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四、列宁晚年思想的意义及启示

杨玲玲在《国外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中指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找到了一条东方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理论指导;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次巨大冲击;对苏俄的生产力是一次恢复和解放。

向春阶在《例宁晚年思想谈本》中指出了列宁晚年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到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商品经济的充分发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因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革现存的一切不合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晋川:《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2).

[2]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 (2).

[3]钱崇涛:《论列宁“最后构想”中的文化建设思想》[J].浙江学刊,1998(5).

[4]向春阶:《列宁晚年思想谈本》[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6).

篇4:指路助人乐晚年

我们家住在真武庙,紧挨长安大街。附近有十条公共汽车线路和礼士路、复兴门地铁站口,是个交通枢纽地带。去动物园、颐和园、大观园、圆明园、香山等游览区,不少人在这里换车。这里还有不少机关、学校、招待所、大商场,来往的人很多,十分繁华。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很大,经常有初到的外地人转了向,找不到地儿,连北京人自己有时也会辨不清南北。外地车辆在复兴门立交桥因走错了路线被交警扣车罚款的情景屡见不鲜。我同老伴儿散步时经常遇到来往客人向我们打听道路,每次老伴儿都耐心指点引路。为了使问路人(尤其是外地人)少走或是不走冤枉路,他专门走访了周边街道。周边街道方圆有十几里,东到复兴门立交桥,西到木樨地,南到天宁寺,北到月坛公园。经过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和了解,老伴做到了心中有数。

有一天傍晚,老伴儿散步回家路过复兴门地铁站口,遇到一位小战士,身背三个大包,手提两个旅行袋。他焦急地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询问某部队的地址。人们都说不知道。老伴儿看到后赶紧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小战士是个新兵,回家探完亲回部队,给同乡战士带了不少的东西。谁知在北京却发了蒙,不知该乘哪趟车。老伴儿安慰他不要着急。告诉他:“小伙子,莫急,我会帮你找到部队的。”小战士焦急的表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老伴儿带他到附近的“二炮”传达室,通过军线查号台找到了他所在部队,并且告诉他不要离开,他的老乡很快会到这里来接他。小战士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地感谢我的老伴儿,还激动地向我的老伴敬了个军礼。

去年夏天的一天,我们在闹市口遇到一辆装满了货的大卡车,这车要到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由于司机对交通路线不清楚,已经被数处交警罚款。北太平庄农贸市场位于城北,而他们却在城南到处转悠。我老伴儿耐心指点引路,司机终于弄清了路线,调转车头绕道经复兴门立交桥北上。这位司机临走时,紧紧握着老伴儿的手连声说:“感谢您!善良的老大爷,我们问了不少人,都不知道货车该走哪条路,我们也晕了,再找不到地方,我们这车鲜货就全完了。”

不少初到北京的外地人,为问路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如果口音与发音再不准,那就更难了。有一天我老伴儿路过真武庙三条,看到路边的马路牙子上坐着一位疲惫不堪的五十多岁的妇女。老伴儿就走上前去问她怎么啦,她叽哩咕噜地说着并且着急地掉下了眼泪。老伴儿说话她听不懂,她说什么也没有人听得懂,只见她的手中拿着一封揉搓得看不清字迹的信封,模模糊糊有“三里”两个字,其它的字就一个也看不清了。老伴儿要她慢慢地讲,才了解到她是到北京找在这里工作的女儿,而且这是她初次离开家,她女儿也不知道她的到来。老伴儿想,偌大的北京城,她从下火车到现在已经找了多半天了,早已精疲力竭,倘若让她这么找下去,只怕是找到明天也找不到。于是,老伴儿就陪着她一起从三条到头条,从复外大街邮电局向北、向西一路穿过,边走边问,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的女儿。不少路人都跟那妇女说:“你可遇到好人了。”回到家的老伴亦是精疲力尽,当我问他累不累时,他故作轻松地说:“助人为乐是我的享受。”

还有许多次,我在家等他吃早饭,谁知他为了给别人指路、领路竟错过了吃早饭的时间。老伴儿有陈旧性心梗,他一回家晚了,我就担心他犯病,可是每次他都说“我给人家指路得负责任”,遇到老、弱、行动不方便的人,他总要送人一程才放心。

十几年来,老伴儿给人指路不计其数,他常说:“我们代表北京人,要做一个北京的好市民。”这可不是唱高调,他真是这么做的。

篇5:晚安,晚年

文/南在南方

父亲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咱陕西这块地方像一把钥匙。说完,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带,那里系着一串钥匙,能打开一处挂着锁的老房子。这处房子在陕南,藏在一条山沟里。

这是父母来武汉的第二天。外面正飘着雪,亮着的电暖器像一盆火。父亲嫌这东西费电,说要是在家里,给火塘加些柴就能取暖。

我明白父亲思乡心切,接着这个话题和他聊了火塘里的茶罐、煨着的酒、埋在火灰里的洋芋。父亲的心思好像不在这里,他说,这么冷的天,不晓得花脸猫咋样了?

这把我的心思一下扯远了。我在武汉待了十来年,接父母来住过几次,他们总要留一个人在家,照应庄稼,人情礼往,还有花脸猫。这次,他们能一起来,下了很大的决心。得找到接手种地的人,不然地荒着像什么话;打电话告知亲戚,不然客人来了大门锁着那像什么话;至于花脸猫,自然也要请人来做猫饭。

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想让他们再回老家了,却不敢告诉他们,怕他们觉得被挟持了。可他们来了,我还是把他们落下了。除了周末,家里只有他俩,幸亏还有只狗小朱,给他们添点笑声。我每天中午打电话问他们吃了没,回答说吃了,要么煲谷糊糊,要么洋芋煮豆角,要么青菜煮豆腐,都是老家的吃法。

晚上,我和父亲照例要喝杯酒,扯些闲话,通常我会说到某个邻居或亲戚到城里去了之后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下棋、看书。说到有一位表爷还上老年大学学书法了,父亲笑笑说:那是没办法的事,城里没有地嘛,手闲着也累。

父亲喜欢看书,读了《浮生六记》,说写得真好,可惜沈复和芸娘命太苦了。他夸蒋坦的《秋灯琐忆》写得好,看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夸汪先生家常,是个好老汉。父亲看书时,母亲要么逗弄小朱,要么坐在阳台上看看花草。母亲进过扫盲班,开始能认一些字,后来全忘了。等到她的三个儿女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有一天她叹息一声:“原来养了三个客呀!”他们羡慕别人家里有老头、有青年、有小孩。其实,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却分散在几个地方。

我听到这句话很伤感。我在城里这些年经常没有归宿感,时常发些“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牢骚,犯愁的事情层出不穷,可每次回老家,总要做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生怕父母忧心。在奔赴城市的路上,他们躬身做垫脚石,到后来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梦想,陷在世俗里。就算每年都回家探望,但一个事实就是――不说是抛弃了父母,至少是舍弃了父母:别人家济济一堂享天伦之乐,他们只有艳羡的份儿,并且生怕给儿女添麻烦。

前年母亲摔倒了,半边身子不能动,他们竟然没吭一声。幸好我打电话回去,母亲还说不要紧,睡一夜明儿就好了。我当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电告亲友帮忙送到医院。虽说脑部出血点位置不伤要害,但手脚依然有障碍。母亲说:这回花了那么多钱,就像你们买回来一个妈,我得好好活几年,不然,你们太划不来了。

有天晚上,父亲和我谈起了生死,说起了他预备的墓地位置。他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他说他答应过祖母死后陪在她身边;他说那地方离老屋近,就像换个地方睡觉一样,离屋近还有个好处,你们想看我了,不用跑路。我想,是不是留他在城里这事儿给他压力了?

他们还是孤单。我每次下班,他们都像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站在门口,眼巴巴的,看样子等了很久。我说,以前每年回去两次,现在天天在一起,怎么还等起来了?母亲说,那样习惯了,现在不一样了,有盼头。

周末扶着母亲去不远处的小广场晒太阳,母亲忽然指着一个人说,像咱们村里的一个人。这只是开始,后来每次下楼,她总能看到一个人像我们村里的某个人,要么背影像,要么头发像,要么走路姿势像。有一天,她看见一只松狮狗,怎么看都很忧愁,母亲忽然乐了,说:你看这狗多像某某某!我也笑起来,她说的那个邻居不苟言笑,倒真有几分神似。

我笑着笑着,心一紧,原来母亲也在思乡。

年关一点一点近了,父母想念起老家的腊月,烧酒的香,熬糖的香,左邻右舍欢快的声音,而这里缺这一份热气腾腾。每有亲朋来电问候,父亲总说挺好的,挂了电话会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有一天,我回来,父亲很开心地说:那位上老年大学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了,不住城里了,说就像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怎么不是一棵庄稼。看来,表爷的话让父亲产生了共鸣,我又忐忑了一会儿。

春节前两天,弟弟从南京过来,说起前不久去广州出差看望一位老邻人的事情,说那位邻人拉着他的手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弟弟说,一个老头子怎么会那样哭?父亲说,年轻人不知道乡情,古人把“他乡遇故知”跟“洞房花烛夜”列入人生四大喜事,那可不是胡扯的。

父母第一次没在老家过年,母亲说前一阵给老家一位王神仙许了愿,让我去买了香火。我腾了一个花盆的土放在阳台上。()母亲跟王神仙说:对不住,隔了这么远,害你跑路,这城里又不敢放鞭炮,怠慢你了,等我回去再敬你,我给你许的愿你可要尽心呀。我问母亲许了啥愿,母亲笑着不说。我又问,母亲说请王神仙保佑我有瞌睡,说她都一觉睡醒了,看我还坐着,就许愿请王神仙让我早点睡觉。

正月初二,阳光很好,我们去公园。站在巨大的银杏树下,父亲说起老家有一棵桦树让人连根挖了栽在县城的公园里,有人还拍了照片回来,说树底下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可这跟树没啥关系呀!父亲的话有些突然,但我听懂了他的意思,他要回老家。

正月初五,弟弟接父母去了南京。3月初,父母坚持要回老家,弟弟问我怎么办。我说:送他们回吧,城里留不住。弟弟说:父亲打开老家的门时,猫突然扑了出来,像个委屈的孩子,两老差点哭了。

我不再打让父母住在城里的主意了,就算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至少他们还有邻居,还有瓜果,还有老锅老碗,还有过往。而城市是一把剪刀,把什么都剪碎了,除了儿女,可儿女属于公司,属于妻子或丈夫,属于孩子,属于柴米油盐……当然也属于他们,不过已经被分解得差不多了。

对孩子,散养比圈养好,对老人也一样,这也许是父母想让我们明白的。有许多福的确是福,但他们消受不起,他们那点福在村庄,如父亲拟的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没关系;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对不起。

篇6:咏晚年的诗句

(一)

冬夏回归弹指速,风呼雨骤历周旋。

人情冷热随时过,世态炎凉自古然。

荣辱盛衰成既往,亲仇恩怨弃流川。

修身益智多欢快,春色常留暖地天。

(二)

美好时光退休启,无约无束自由身。

朋友相聚千杯少,品茗垂钓品味高。

琴棋书画情趣雅,名山江河览无余。

天马行空任吾行,自由自在享天年。

(三)

今朝赤县远硝烟,雨顺风调罩世间。

穿靓吃鲜游九域,夏凉冬暖乐单元。

桑榆养老金额长,叟媪医疗保险全。

华夏和谐儿女孝,感恩尧舜享天年。

(四)

年来借得自由身,复探田畴做草根。

老骥无需追驿路,凡夫何计怨黄昏。

案头时置三分笔,江渚常留四季痕。

偶向松间寻奕趣,隔河楚汉悟乾坤。

(五)

解甲归田入学堂,正襟危坐似儿郎。

恩师信手融诗韵,弟子囊萤嗅墨香。

花镜堪随思路远,鼠标频点妙文长。

雕章琢句千般苦,乐在其中醉夕阳。

别看高龄入学堂,正襟危坐似儿郎。

(六)

迄今龄已近残阳,名姓不曾扬远方。

偶有芳邻来索字,却无上客共传觞。

小楼一统神仙在,陋室半间书画藏。

篇7:诗仙李白的凄凉晚年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

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评选一位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诗人,那一定非李白莫属。特别是那首《静夜思》,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李白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因此被诗人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虽然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但李白的晚年却非常不幸,满满的曲折与坎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55岁,这一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强盛的大唐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多人的人生因为这场叛乱被改变。比如杨玉环,比如王维,比如李隆基,当然也包括李白。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逃往蜀地。中途,唐玄宗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七月,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勇士为兵,任意补设郎官、御史等官职,打算趁乱割据,占领金陵称帝。李白就是在这个时期受永王邀请进入他的幕府。在李璘手下,李白写了《永王东巡歌》为李璘称帝造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璘兵败被杀。李白被抓。虽然李白的很多熟人都站出来为他求情,他也写诗向肃宗表忠心,但仍旧被判流放夜郎。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李白也在赦免当中。经过几年的辗转漂流,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年他六十岁。但是,他并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遇赦后他穷困潦倒,一直靠朋友、熟人的接济过日子,经常往返于宣城、金陵两地。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六十一岁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当时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自知康复无望,便在病榻上把尚未整理完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李阳冰在《太白草堂集序》中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李白)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

一个写了很多很多满是浪漫色彩诗歌的诗人,晚年却过得如此凄凉,毫无浪漫可言。这让我想到我非常喜欢的演员、去年去世的罗宾·威廉姆斯,一个专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人却长期受到郁郁症的困扰,最终自杀身亡。

也许人们觉得命运对李白实在太不公平,便有人给他编了一段非常浪漫、传奇的经历,告诉人们李白其实不是病死,而是“捉月”而死。话说李白在当涂县的时候,有一个晚上,喝酒之后,泛舟江上,只见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上。李白以为月亮从天上掉了下来,异常惊喜。便从小舟上纵身跳进江中,想要捉住月亮。诗仙李白因此溺水身亡。还有人专门建造了一座“捉月台”来纪年这位伟大的诗人。

篇8:岑参晚年“东归”去向辨

岑参“东归”去向问题历来少为人重视,成为岑参生平研究的一大缺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长安说和陈铁民、侯忠义的河南——长安说。

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中说:“公七月罢官归家,不由成都出剑门北上,而取江路东行者,盖由成都战氛未息,或甫息而秩序尚未恢复。” [1]此处虽然仅提到而已,但已隐约地透露了他的看法,即以默认岑参的家室在长安为前提,认为“东归”是回家,是回长安。

陈铁民、侯忠义则综合了岑参大历三年东归途中既有思河南又有思长安的诗的情况,在《岑参集校注》及附于此书后的《岑参年谱》中认为岑参东归“盖欲先归河南,而后归长安也”。[2]

笔者认为长安说与河南——长安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一些歧误。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此行的初衷目的地,但没有说明“归山东”这件事;陈铁民、侯忠义虽然考虑到回河南的事,但又误把回河南与回长安等同看待了。实际上长安才是“东归”的真正目的地:初衷是回长安,因为成都战乱才取道水路,因为走水路才顺便要去河南老家(“山东”);也正因如此,所以当水路未遂折返成都,次年采用陆路时便不再提回“山东”了,因为从剑门北上就可以直接到长安了。所以说岑参在《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中所谓的“归山东”并不是他“东归”的真正目的地,而是一个偶然的且最终没有实现的小插曲。

查看岑参集中所有的编年诗,作于大历三年东归途中的仅七首,其中怀乡思归之作达五首。除《巴南舟中夜书事》一时难断所思对象外,便是以下四首。四首中,思归长安的就占去了一半的比例,与他自云“归山东”十分不协调。

思“山东”者,有《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事当海上去,旦学乘桴翁。

《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

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溪鹭等闲飞。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

前首是东归途中的第一首诗。它明确地交代了这次东归的时间(七月),出发的地点(犍为,即嘉州),原由(解侯印,即罢官),方式(水路)和去向(“山东”)。古人以崤山、函谷关或华山以东为山东。郑钢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说:“唐人称山东,指崤函以东的地方,而称今山东省境为齐鲁、邹鲁或青齐。”无疑,岑参所谓“山东”是指他在河南嵩山的旧居,他早年曾在河南嵩阳太室、少室等地居住过数年,并且对此地感情深厚。

后者,由标题可知所谓“忆处”是陆浑。陆浑,唐县名,属河南府,在今河南嵩县北,岑参早年曾在这居住过。诗说“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一是说明岑参强烈思念陆浑,二是说明他将要去陆浑而人却尚在途中,不然即便梦里去也不可以说是“先归”。

从以上看,“东归”似乎就是去河南了。可同在东归“山东”的途中,岑参却一连写了几首想回长安的诗:

《下外江舟中怀终南山旧居》:

杉冷晓猿悲,楚客心欲绝。孤舟巴山雨,万里阳台月……敝庐终南下,久与真侣别……顷来厌尘网,安得有仙骨?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阻戎泸间群盗》: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终南山”在长安,“帝乡”、“京关”都指长安。两首诗都明确而强烈地表达了对长安“旧居”的思念与怀归之情。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说:“公七月罢官归家,不由成都出剑门北上,而取江路东行者,盖因其时成都战氛未息,或甫息而秩序尚未恢复耳。”[1]

《资治通鉴》大历元年,“壬子,以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副元帅节度使,以平蜀乱。”“三月,癸未,献诚与旰战于梓州,献诚军败,仅以身免,旌节皆为旰所夺。”大历二年“丁酉,杜鸿渐饭千僧,以使蜀无恙故也。”大历三年四月“壬寅,西川节度使崔旰入朝……崔旰之入朝也,以弟宽为留后,泸州刺史杨子琳帅精骑数千乘虚突入成都;朝廷闻之,加旰检校工部尚书,赐名宁,遣还镇。”“崔宽与杨子琳战,数不利,秋,七月,崔宁妾任氏出家财数十万,募兵得数千人,帅以击子琳,破之;子琳走。”[4]

的确,正是成都战乱的机会,才取道水路,使得东归的路途靠近了河南才顺便要去河南老家(“山东”)。也正因如此,所以当水路未遂折返成都,次年采用陆路时便不再提回“山东”了,因为从剑门北上就可以直接到长安了。可见长安才是“东归”的真正目的地,“山东”是一个偶然的且最终没有实现的小插曲。所以说岑参在《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中所谓的“归山东”并不是他“东归”的真正目的地。闻一多先生只着眼于岑参东归的初衷地而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了长安说。陈铁民与侯忠义则综合了这两种情况,认为岑参打算先回河南老家再回长安,其实这还是一个误区,因为河南与长安不是岑参归程里相等的目的地。这在他折返成都后的诗文里可以得到印证。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说:“吾先税归鞅,旧国如咫尺。”《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长安在剑门之北,故“剑北山居”是指长安终南山旧居,正合题“归京”。《招北客文》说:“蜀之北兮可以往,北客归去来兮!”闻一多《岑嘉州考证》说此“亦自述其将出剑门北归长安之意,此与本年《西蜀旅舍春叹》诗‘吾将税归鞅,旧国如咫尺’之语正合。”且文中还说“北达于秦。秦地神州,中有圣人,左右伊臯,能致我君”。显然,闻一多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首诗,都一致地诉说尽早回长安的意愿,只字不提山东,其去向已十分明了了:回长安。 长安为真正的目的地,“山东”为偶然的插曲,这不仅能合理解释东归途中与折返成都后的思归诗中的矛盾,更有其内在的合情与合理性。一是长安有由来已久的“乡关”、“故园”情;二是岑参中晚年以来家室在长安;三是长安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四是长安是首都,可仕可隐,满足了他欲仕还隐的矛盾心境。

综上,“家”的浓烈意识和对家室的牵挂,必然在潜意识里支使了他第一时间选择长安成为东归的初衷地;而长安衣食无虞的经济基础,以及他内心里的仕隐矛盾,必然使得他东归之行最终要回长安。成都混乱的秩序造成他偶然改道水路使得归途有了接近河南的时机,以及早年家乡之情的怂恿,故而有“归山东”这个偶然但未实现的小插曲。但长安才是东归的真正目的地。不幸的是,大历四年(769)岑参客死于成都。

摘要:岑参从嘉州“东归”,闻一多认为是回长安,陈铁民、侯忠义认为是先回河南再回长安。此两观点都有不足,岑参“东归”的真正目的地是长安,他自己所谓的“归山东”(河南)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且最终被放弃了的小插曲。这样,不仅解释了东归途中思归诗里的矛盾,而且还有其合情合理性。

关键词:“东归”,长安,“山东”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M]∥闻一多全集:第三册.上海:三联书店,1982:132.

[2]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74.

[3]郑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篇9:风清明月乐晚年

老哥说,清风月明,过的就是白水寡淡的生活。除了看书、培土、施肥,老哥别无他事。

我调侃老哥说,他真的是老了,生在世间,活得像局外人。

老哥不置可否,笑道,这样有乐啊。

我明白老哥的心思。早些年他倾其所有购置下这一处房产,图个清静。没有车流滚滚,没有灯影声光,却花木繁盛,江水荡漾。从家里徒步10分钟到江畔,江水浩浩荡荡的豪迈之气,是另一种不同于婉约的景象。屋后面还有一块菜园地,可以培培土种种蔬菜。若到洲上的几个轮渡码头转转,还可以从渔民手里买到刚从江里捕上来的鱼虾。鱼虾鲜活水灵,靠的是天然江水的滋养,而非激素饲料的催生,更不用担心会有无良商贩用毒水浸泡。

晚上,在外玩耍的两个孙女急急跑进屋来,高兴地大叫:“爷爷,爷爷,我们看见天上的星星了!好多好多,像蚂蚁一样多!还有一个大星星,好亮好亮,它肯定是班长!”

天上的星星?我不觉哑然。孩子久居城里,平日所见的都是丛林高楼,车流人流,红灯绿灯,烟雾气雾。天空的蓝色少了,阴霾的日子越来越多。日常里的美好如今很难寻得,仿佛在某日就此别过。回忆我小时候,河水潺潺,可以濯足,可以游泳。井水清冽,可以浸润出西瓜的甘甜。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野菊花,用它晒干泡茶喝,可以润肺止咳,清凉去毒。还有长满刺的苍耳,常常成为孩子“战争”的投掷工具。到了夏天,孩子们只要循声爬上大树,准能捉到蝉,或者在秋天的土砾、草丛中逮到歌声最欢的蟋蟀。我还清楚地记得,晚上纳凉,抬头望天,总喜欢数星星,当找到最亮的那颗时,那开心的劲头都会长出翅膀飞到天上去。我人老可还记忆犹新。

那时,即使没有诗,也有诗意的存在。

从老哥那里回来,我麻木的神经像被蜇了一下。自己看过走过的地方也算不少,那些旅游景点不可谓不名胜。它们如今都被重新装扮一新,光艳亮丽,游人如织,谁知神韵反倒越来越没了。人不在画里,画里没了诗心,这是多么让人扫兴。爱游泳的老友抱怨说,现在游泳都没劲,哪像我们小时读书那阵游泳痛快,在河里畅游,上有蓝天白云,两岸有绿树青草,迎着太阳,觉得划出去的手臂都比船桨强十倍。那无拘无束的感觉,是游泳池里来回折返根本无法体验的。

翻翻孩子的语文课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流传至今、写在教科书里的诗句,孩子能在现实里找到对应吗?我想,他们不容易看到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被污染就是被虚拟,不是在课堂上听的,就是在有限的想象和疑惑的眼神中。教孩子去体验生活里的审美意境,有时是困难的一件事。

临走前,老哥说,等到春天桃花盛开时,老洲就是一个美丽的桃花岛。岛上有天然的江鱼江虾,地里有无污染的蔬菜瓜果,来尝尝鲜吧。一想起那连根拔起,沾着泥土气息的大白菜、萝卜、香芹菜,条条根须都有型有神,我不由盼着春天快点到来。那时,我还可以和老伴带着孙子在老哥家的晒场上,为布满星星的夜空一起惊喜和沉醉。我不得不承认,老哥找到了他憧憬的晚年快乐。

篇10:范曾晚年自省名人故事

范曾先生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是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当代奇才。上世纪80年代初,范曾住在北京团结湖,一次,有一位广东画商拜访范曾,画商说:“你的字人家说有问题,说你的字太像郭沫若的了……”范曾听了之后非常不高兴,立即大声说:“有什么问题?啊!有什么问题……”

画商话中有话,其实这里涉及1962年的一桩画坛公案。那年,24岁的范曾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他的毕业创作画是《文姬归汉》,当时,他想请郭沫若先生题字,就把画作交给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郭沫若看到画后,发现正是自己话剧的题材,不仅在画作上题了字,还赋诗一首。当范曾以此画参加毕业展时,一些老师和同学认为此举有“攀附权贵”之嫌,最后,在盖掉郭沫若题字的情况下,《文姬归汉》才得以参加了毕业展览。

在范曾眼里,世俗的偏见和审美眼睛中的杂质并不阻碍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1990年,范曾赴欧洲游学考察,他和爱人楠莉一起去了法国。有一天,楠莉发现范曾正在练书法,走近一看,原来是在临摹字帖,大有从零开始之势,范曾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静坐书桌前一丝不苟地临摹字帖。

诗词、书法、文章及学问皆颇负盛名的范曾,为什么从头开始练习书法呢?据范曾好友著名画家姚钟华在《谈范曾其人其艺》中记述,1993年,范曾从法国归来,姚钟华说:“你的字变了,更舒展自然了。”范曾说:“对!过去的字有习气,到法国后我认真临了一段欧阳询……”

篇11:老人晚年生活别样精彩

立足家庭

退休后带孙子或孙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王大爷原来在机关是领导,忙了半辈子,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终于退下来了,立刻在家里找到了一个“新岗位”――专职带孙子。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工作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越是事业心重的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注越少。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

不过,从社会主流、公司骨干退位,成为一家的“后勤保障人员”,角色转化得有些大,老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有些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老人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人工作时一心扑在事业上,忽视了另一半,待退休后,要天天面对老伴、儿孙的时候,变得很难相处。所以,老人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庭,要重新适应家庭角色。这就需要多和家人沟通,建立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天伦之乐。

当志愿者

每逢寒暑假,退休的高阿姨都会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担当志愿者义务给孩子辅导功课。“我有退休金,来这里就图个乐和,孩子们和我建立了感情,生活充实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快乐”。她说。

如今,像高阿姨这样担当志愿者的老人越来越多,她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不仅给他人带去温暖,也发挥了余热。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示,无私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力行,平时喜好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流,都可以义务发挥余热,充当社区、居委会管理员,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再返岗位

“活到老,干到老”是不少刚退休老人的选择,他们有的因为经验、资历深厚,被挽留在原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有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接着找个事干,这些都值得鼓励。要实现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应警惕岗位转换后的心理落差。有的当惯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在新的岗位上就会出现烦闷、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损害身体。

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退休后仍做零工或兼职的年长者,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好于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其中,患重病的几率会低17%;精神健康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分数也高出31%。

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不过,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以学为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张大爷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按他的话说,学电脑是为了跟上社会,不至于早早“落伍”,能让视野更开阔,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老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为了跟上时代,继续学习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选择。老人退休后应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一方面,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学东西,先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而要从简单、实际的开始。比如学英语,先学会跟人打招呼就很好;比如学电脑,可以从会用拼音打字开始。最好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学友”,共同参加老年大学,或者类似的社团,学起来更快乐,也更有效率。

相伴旅游

退休后,时间宽松了,正是实现旅游梦想的好时候。和老伴一起出游,畅游世界名胜、品尝各式佳肴,这样的生活是大部分人退休后的美好设想。

如果老人爱好游山玩水,且拥有比较健康的身体,家里经济条件也相对宽裕,旅游生活不失为一种选择。老两口儿坐下来,每人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后把两人的愿望放在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都想去的,拟定先后顺序和时间,一步步实现旅游梦想。旅途中相互支持、鼓励,既增进感情,也让人生阅历进一步丰富。

不过,以旅游为主的退休生活一定要安全第一。每次出行时最好挑选大品牌的旅行社,选择专为老人设计的“夕阳红团”。报名前,还需要跟旅行社确认旅行团的人数是不是太多,团里是否有随行保健医生和基本医疗设备,以及全程饮食是否符合老人的习惯等。

培养情趣

一项针对全国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缺乏情趣的现象,这对退休后的生活十分不利,老人容易萎靡,也更容易衰老。

年纪大了,不等于一切趋于停止,而是可能成为实现兴趣的新起点。即便退休前没有特殊爱好,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都能增进身心健康。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芬兰的研究发现,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中,和音乐有关的活动对退休老人更有益。参加音乐类活动的人比其他人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更乐观的人生观,能获得更多快乐。

另外,退休生活可能长达几十年,如果只有一种情趣,时间长了也无聊。因此,退休后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情趣,并争取创造更多爱好,情趣越丰富对身心越有益。

回归田园

翻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这些农活成了老李夫妇退休后每天的新工作,为了满足回归田园的愿望,今年60岁的老李夫妇在郊区租了一套小院自己打理。对于整天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都市人而言,能够更多地亲近自然是一种愿望。一辈子待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不妨在退休后,走进田园,这不仅能让他们体味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还能回馈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平日里比较喜欢田园生活,也有条件住在乡下,或者有能力在郊区租套院子的老人,可以将退休后的生活重点放在田园里,拾掇些花草,料理些蔬菜,都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住在乡村田园,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新鲜的蔬菜,远离城市的喧哗,很容易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对老年人来说,适当干点体力活,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种菜、浇水、做园艺,都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动筋骨的效果。

篇12:牵手夕阳 安享幸福晚年

安享幸福晚年

XXX社区居家养家党建工作二三事迹

为顺应老齡化社会发展形式的需要,更好的为辖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进贤仓社区党组织按照就近、便捷、专业化、低成本的“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工作思路,通过搭建三个服务平台、建立六支服务队伍、实施了六类服务方式的规范操作,发挥了其特有的服务功能,彰显人文关怀。

一、夯实社区组织建设

首先,成立社区居家养老关爱服务领导小组,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具体工作由社区副主任民政主任负责落实到位。社区其他干部协助做好与老年人相关的关爱服务。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将为老年人服务落实到实处。

二、承担连心桥的作用 做好“四个延伸”服务

1、向社会延伸。社区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力量,努力为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爱心资助平台,为辖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将争取到的资源,用于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温暖辖区贫困老人。

2、向单位延伸。利用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发挥辖区单位志愿者的作用,坚持每天为坐诊社区,义务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讲解医疗保健知识,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医疗健康随访服务。

3、向楼栋延伸。社区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楼栋长的作用,在楼栋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活动。楼栋与平房内的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4、向家庭延伸。根据家庭情况,通过在辖区开展“好邻里、好婆媳”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家境较好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做到一天一个问候,一天一个微笑,温暖关心老人。

三、牵手夕阳,做好关爱老年人服务

(一)挖掘资源 建立档案

我们在社区建立了南昌市第三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江西省红十字会护理服务中心。南昌市第三医院护理人员对整个社区老年人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清了社区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家庭基本结构等情况,并为老年人建立了个人档案,为开展好居家养老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资源 服务老人

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医院专门委派一名护理医生樊小凤每天坐诊社区,义务为辖区的老人测量血压、听心律、健康咨询,服务人数1000近人,定期为辖区居民举行科普知识讲座共计6次,同时还对辖区术后卧病在床的居民实行了跟踪随访服务。

(三)丰富资源 开展活动

一是利用社区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南浦飞云艺术团成员的文艺特长,每天在社区活动中心,编排节目,义务教老年人唱红歌,老年人伴随着熟悉而精典的红歌节拍,翩翩起舞,欢歌笑语,演绎出人间夕阳美景。

二是利用辖区单位优势。每年的中秋、“九九重阳节”时,社区联合南昌市第三医院在社区居家老养活动中心举行了《九九重阳节“关爱老人,关爱健康”》大型文体、义诊活动。全国敬老、爱老模范邱娥国同志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社区与辖区高龄老人共庆节日。为老年送祝福、过生日、做趣味游戏,活动场面温馨感人,使老人倍感欣慰。

三是南昌市三院医生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同时还上门走访看望辖区贫困卧床生病的高龄老人,送去了慰问品,教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四、开展志愿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一是定期服务。华东交大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利用节假日为辖区老人上门与老人聊天、拉家常,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服务,让老人回忆曾经美好的往事,使他们心情愉快。

二是特殊服务。对于生病卧床的老人,大学生们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服务,双休息日对口帮扶老人家中,清理居室卫生,有的为老人采购蔬菜、食品;有的为老人包起了水饺,与老人共进午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三是长期服务。华东交大学生志愿者与13位贫困高龄老人,建立了长期的关爱、帮扶服务。大学生利用节假日为辖区13位老人送去节日的慰问金、慰问品,志愿者们为老人送去的不仅仅是一袋水果、一锅水饺、一桶油,他们送去的是一份真心,一份热情,一份关爱。学生志愿者深入进贤仓社区,践行“定期服务、长期服务”承诺,(三)丰富文化生活 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 为丰富辖区老年人文化生活,社区还相继开设了阅览室、市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阅览室全天免费对辖区的老年朋友开放,下棋、看书、看报,极大地激发了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南浦飞云”老年人艺术团成员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为老年人精心策划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营造出社区和谐的生活环境完全由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排练舞蹈,击打腰鼓,锻炼身体,老有所乐!。

五、爱护老人、关心老人、服务老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区党组织继续本着“以民为本,服务老人”的宗旨,为社区老年人就近开展活动、就近得到关爱、就近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但我们所做的一切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进行推广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脚踏实地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努力让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居室保洁、日间托老、保健护理、精神慰藉、急救服务等人性化服务。打好“助老服务”的社区党建工作品牌,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全面、规范、有序,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编写童话故事作文200字下一篇:信息检索论文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