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曾经的梦想诗歌

2024-04-11

那,曾经的梦想诗歌(共14篇)

篇1:那,曾经的梦想诗歌

很多事情

她早已忘记

忘记了

曾经的梦想

忘记了

曾经的激情

每天,她梳洗完毕

就匆匆忙忙地挎着公文包出门

买一份早餐

边吃边往公司赶

每天,她准时上班

准时下班

每天,她做着同样的事

日复一日……

有一天,她病了,睡梦中回到小时候……

小时候,她很调皮

也很活泼

她爱写东西

也爱幻想

天马行空……

她幻想成人的世界

想像长大了

她就可以当大作家了。

但是

别人都嘲笑她痴心妄想

她则很坚定很坚定

她看很多课外书

有一次,老师在课上把书缴了

告诉她

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妈妈也这样说

所有人都这样说

她开始和大家一样

朝朝暮暮

只为考取好的成绩

她走了很久很久

久到她都忘了

她,最初的梦想……

篇2:那,曾经的梦想诗歌

曾经想过,出来工作后如果真就那么开始一个人过活了,却连一份拿手的菜都做不出来,还像在学校那样天天跑饭馆去打包,似乎太过狼狈,曾经,那密密麻麻的梦想。于是就萌生出了做厨师的想法。厨师,都是喜欢美食的人,而喜欢美食的人往往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我想,我要成为那样的人。毕竟,做得一手好菜的男人不多。于是乎,心里激动万分。可最终也还是个想法。直到今天,我真的就工作了,一个人生活了,跑饭馆打包去了。于是乎又萌生出了这个想法。我不想走进这样的死循环,可惜我还是走进去了。或许只是我开始厌恶了如今的工作。曾经,我一度地沉迷在图书馆。沉迷类似《谁在等你》的悬疑气氛。我喜欢那种气氛。于是我开始试着去制造那种气氛。当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没那爱好。只是在白纸上去尝试。于是我花了很多的上课时间在制造我的《荒村》。在学校待着的那段时间开了个好头,接着很投入的走了进去。却最后在工作前也没能收尾,直到如今,没了灵感。落寞的深夜,偶尔会看看我未完成的3/4的《荒村》。居然会被自己制造的气氛感染,有些许的害怕。不禁觉得欣慰起来。曾经,我们也很疯狂的运动过。或许是家乡江河湖海遍布,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在游泳的缘故。我对水总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冲动,辞职信《曾经,那密密麻麻的梦想》。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天到晚都在洗澡。我只能说,炎夏,如果在家里,我会天天游来游去。游泳,很刺激的一项运动。因为,那会让你心跳加快,让你窒息。或许是经常游泳的缘故,总有人说,我这人是瘦了点,身材却不错。貌似心里有点安慰。没办法,迟了,也老了,这只能成为一项业余爱好,而不是事业。还是曾经,总会被自己的创意感动。于是乎。迷上了广告。高考过后,谋划着选个广告设计专业。哪知小小梦想最后还是夭折。选了个电子……理由,有门技术,日后好混饭。现在想来,这理由太荒唐。兴趣决定成败。执著才会成功。而我却在这个万人崇尚的理由上让步了。我们都挥霍掉了太多的梦想。曾经,曾经,曾经……再多的曾经,也改变不了如今的境地。前几天,真的就交了辞职信。和李工尴尬地一段对话后。明天去看球赛哈,打赢了SMD的坏机就少了。哈嗯……?哦,好啊。那我先下班了。接着两天没有李工的答复。第三天,他来找我,我们聊了很多,或许可以说他教育了我很多。辞完职呢,你打算去哪?如果你真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我一定会批你……这段时间你的表现真的很好,小伙子,怎么就那么不自信……我还是希望你能留下……走那么快,学到东西没?至少学多点东西再回去吧……好了,不走了哈,考虑一下,过两天我再找你……哪些是实话,哪些是客套话无所谓了。至少我了解,这个上司人还是不错的。只可惜,对于这份工作我真的开始失去***了。走吧,决定了。有那么一句话,当你做好了决定,你确定你真的能保证日后不会后悔吗?我想我不敢保证。但是我还是交了辞职信。至少,现在制造的不愉快自己可以让自己找到离开的理由。自己选择的路,跌得头破血流也要走下去~我只能这样激励自己。下个故事,会在哪里?——唐文喜——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五号——于寥步,下岭贝

篇3:曾经的梦想

有两个梦想和音乐有关, 另一个却是体育运动方面的。读高中的时候, 很想能当个长跑运动员。出我们学校的后门, 就是县城的环城马路。每星期有一两天的下午, 总要和几个爱长跑的同学, 绕着这条马路跑, 一圈大概是四千多米。这个梦一直做到我在北京上大学的那几年。我参加了系里的长跑队, 也经常晚上和清晨一个人到运动场练习。因为没有手表、闹钟, 冬天有几次在操场跑了三、四千米回到宿舍, 又上床睡了一觉天才蒙蒙亮。也和现在年轻的追星族一样, 那时我很崇拜捷克著名的长跑健将埃米尔·扎托倍克。50年代初, 他是第一个在29分钟之内跑完一万米的人。1952年的奥运会上, 他获得五千米、一万米和马拉松3枚金牌。在50年代后期退役之前, 总共18次打破长跑世界记录。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他的《扎托倍克谈训练方法》这本书。我们系里长跑队的训练, 什么多组的快跑, 什么加速跑、变速跑等, 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不过, 说起来有点悲哀, 老天并不一定就“不负苦心人”。由于体质等条件限制, 即使经过多年努力, 我的三千米还是从未跑进10分30秒以内。虽然以后一段时间也没有放弃长跑锻炼, 但也就和当运动员的梦想彻底告别了。

然后, 我要说到另外和音乐有关的两个“梦想”。中学的一段时间很想当一名小提琴手, 那个时候好像听过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 和中国的马思聪的唱片。但是家里经济情况不很好, 买不起小提琴。刚好班里一个同学有, 便每天下午放学后到他家去练习。没有老师指导, 我在音乐方面资质又相当差, 缺乏灵性, 练了有半年多, 拉出来的声音, 仍然让周围听的人心惊胆战、寝食不安。虽然同学说我可以把琴带回家去练, 但我明白自己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只好作罢。

再就是当一个歌唱家, 至少是参加合唱团, 这也是小的时候就有的梦想。小的时候, 常跟家里人去做礼拜, 印象最深的是教堂的唱诗班。四个声部交融所造成的那种和声效果, 感觉非常奇妙, 让我入迷。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进合唱团的愿望得到满足, 我被吸收到学校新成立的少年合唱团里。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 不久就解散了。因为生性胆怯, 只是有时候在周围没有人的时候, 偷偷地“练”上几“声”, 对自己的歌唱才能, 暗暗有些得意, 觉得只是没有表现的机会。

1961年我22岁那年大学毕业, 留在学校教书。大概是63年吧, 我当班主任的那个年级准备新年联欢。按照惯例, 指导老师总会被要求表演节目, 所以我提前一个月在宿舍偷偷准备。那天晚上轮到我出场了, 我便走到场子的中央。静默片刻之后, 就郑重其事地“引吭高歌”起来, 唱的是当时正在流行的, 由部队歌唱家马玉涛唱的那首歌:“马儿呀, 你慢些走哎慢些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一句未完, 学生已经乱作一团, 他们全不顾老师的“尊严”, 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我当时才真正明白“前仰后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但知道肯定出了问题, 便低着脑袋匆忙逃回自己的座位。等我抬起头来的时候, 还看到旁边直不起腰来的学生眼角笑出的泪花。多年以后, 一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没有忘记这件事。他说:“老师, 您也不想想您能唱什么, 选个《我是一个兵》什么的也就罢了, 还选这样的‘高难动作’, 又满口的潮州腔, ‘马儿’舌头拐不了弯, ‘慢’唱成了‘mang’, 一本正经的样子……”

篇4:只为那曾经的感动

纵览如今的电影院,大都被那些满大街花花绿绿的影碟店取而代之,而电影则被装进了那一张张薄薄的光盘,被喜好它的人带回了家中,放进了柜里,电影成了一部分人茶余饭后的收藏品。人们在电影院里再也感受不到当年《卖花姑娘》时的盛景了。

此情此状,不免让人生出一丝悲凉与落寞,心中一直在想,究竟是电影抛弃了观众还是观众背叛了电影,抑或象那首老歌里唱的那样,“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记得在七十年代的农村,电影通常只能在晚上放映。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人为了能在白天里看上一场电影,竟然在数九寒冬,顶着凛冽的寒风迎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足足走了几十里路赶到县城,整整看了一天的电影,直看到华灯初上,夜阑人静。在回家的路上,在白茫茫的旷野中,几个年轻人还边走边唱,依然陶醉在电影的氛围里。那一天看了什么电影如今已记不得了,只记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以及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吱吱声,还有对电影的那份眷恋。

不曾想到,我四十岁以前的人生居然与电影相伴了近三十年。从七十年代“看”电影,八十年代“学”电影,九十年代“写”电影,到新千年里“编”电影,电影成了我的精神伴侣,成了我人生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伴我度过了三十年的雪月风花。

我为电影打工,我靠电影生活。多少年就这么过来了,而现在愈来愈感到电影这片土地已不再肥沃,电影已不能给予我们想要的全部;也许人们苛求于电影的太多,电影这副单薄的身板承载不起人类社会这过于沉重的负载。电影已不再是过去的电影,而我们也不再是过去的我们了。

与电影相伴相恋了几十年,忽然觉得电影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被电影感动的那份真诚,如今早已被生活的重压深埋于我们内心的最底层;越来越觉得生活其实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大电影,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情愿或不情愿地出演着不同的角色。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历经了太多的精彩与失落,太多的娱悦与痛楚;身心的疲惫和焦灼,尘世间的纷扰与困惑,使人们已倍感到生活的煎熬。又有谁还愿把自己关在四堵墙的黑房子里,面对着一块白布去为那些苍白的人间故事而消磨时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现在的人大多已经习惯于麻木,习惯于不被感动,习惯了没有电影的日子。电影似乎失却了那往日的光彩,犹如美人迟暮,蜡烛将尽。也许这并不是电影本身的错。

电影在历经过往日的辉煌之后归于平淡,归于寂寞,归于无奈。电影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电影在渐渐地变“老”。那些好莱坞斥巨资拍摄的“超级大片”,充其量也不过是夕阳中的晚霞,抑或晚霞中一道美丽的彩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电影正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秋日午后的残阳下孤独而悠闲地注视着窗外的风景……

篇5:诗歌那曾经的记忆

此刻,化成彼此珍贵的回忆

有相聚才分离

因分离而思恋

当长大的我们停下繁忙的脚步时

再回想曾经逝去的时光

还会怀恋、还会不舍

所以,朋友、

请把我们的回忆温存起来吧

当我们再次翻开时

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像蜜糖似的流遍我们的心间

篇6:曾经为了那表扬的散文

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现在细想想,觉得很是有道理。我回想起上小学那会儿,之所以总愿意做一些好事,是和经常受到周围大人的夸赞,老师的表扬不无关系。在赞美欣赏缺失的年代,区区只为了那一句表扬,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可以说倾尽全力,甚至是挖空心思的去做好事。为了在家长,特别是老师的口中得到表扬,有的孩子甚至打起了歪主意。那个时代,受到表扬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在父母面前能挺起小的腰杆,看到难得的笑脸。还能得到比其他兄弟姐妹多几分钱的零花。在学校里,组织的兴趣小组、看电影、当红小兵……也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老师不用伤脑筋思考,直接就可参加活动的确定人选。

很多家务事情自己特别不爱做,但至今自己特爱干扫地擦地的活。可能是养成习惯了吧,干起来,不仅不觉得累,到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心头,这是干其他家务所没有的。培养自己爱扫地的启蒙者,应该是过去住大杂院里的韩娘。

韩娘家就住在隔壁,虽两家紧邻但不知为什么,往来的却不如其他的家那样紧密。一次,自己在清扫自家门前的尘土时,顺手把她家的门前也扫了几下。恰巧出门的韩娘看见了,她故作惊讶的大声的说道:“介(这)是谁啊?一大清早起来就做好人好似(事)。”边说夸张的低下头,望着我。看着她头上挤满的红点心想:“难怪妈妈不喜欢她,这样子真是不好看”,但听了她的夸奖心里觉得美滋滋的。她露出那颗灿灿的金牙,依旧微笑的说道:“介(这)小石印,就似(是)个好孩子。等你们老思(师)家访来了,我会向你们老思(师)汇报,你向雷锋苏苏(叔叔)学习,做好似(事)的行为的”。听了她的话,自己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当时觉得她那满脑门子的红点,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小红花。自己赶忙用袖子摸擦着即将流出的`鼻涕,向英雄般的连声说着:“这是红小兵应该做的”。说完,自己一扫帚就快把地皮掀翻。从那天开始,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扫院子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夏天扫积水,冬天扫雪,特别是把韩娘家的门前扫得更干净。其实我知道这样做目的,就是为的让她在老师来的时候,多夸夸自己。那天,放学回家扫完了院子正准备进屋,听见妈妈跟爸爸正唠叨着:“这资本家的小老婆,心就是黑啊。她的一句话,就让咱傻儿子每天就像劳动改造似的,扫起了没完。”“妈,嘛叫资本家的小老婆?”我夺门而进,妈没卒防。激灵过后,马上就掉下脸来:“把把孩子,没事扫听吗?记住啊,介(这)话跟谁也不能说。你要是瞎绨醭鋈ィ看我不拧烂你的嘴”。自己依然风雨无阻的,每天扫着杂院。盼着老师能快来家访,能遇见韩娘,让她夸夸表扬自己。直到韩娘搬家离开了杂院,也没盼到老师能来家访,到是清扫成了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时代不同,但孩子的心理是一样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了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他们将一份所谓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予了老师,并再三叮嘱其保密,以避免泄露出去后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机挑选出来,他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但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奇迹出现了,上了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其它方面也表现出来也非常优秀。赞美和期待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激发起人的潜能。其实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期望成为“罗森塔尔”名单上的学生。曾经的年代,是赞美缺货的时代。就连孩子们渴望的那一句表扬,也成为了一件简单而又奢侈的梦想。为了一句表扬的话,甚至是动起了歪点子。

赵效国是自己的小学同学,他到了三年级还没有当上红小兵。调皮的他上课不听讲,经常因捣乱被请到教室外去罚站。可在他年少的内心的深处,依然渴望着老师的那一句表扬。每年的三月份,学校都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从未受到表扬的他不知为什么也动起了念头,参与了学校这次的活动。他把自己的五分零用钱交到老师手里,说是自己在学校捡到的。一个星期做了好几次这样的事,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喝老豆腐钱却没有了,落得早点只能干啃饽饽份了。于是他动起了小脑筋,打起了歪主意。他让同班的李文革,去找老师要回,说是自己丢的钱。时间、地点、钱数出奇的吻合,老师没太在意就把五分钱还给了他。李文革得到的回报,就是用这五分钱买的小如沙粒的五彩糖豆均分着吃。这事让其他嘴馋没吃着的同学知道了,告诉了老师。俩人都请了家长,都在家挨了一顿狠揍。

篇7:那曾经感动友情的句子

我不是天使,但我拥有天堂;我没有翅膀,但我俯视阳光;我没有三叶草,但我手捧希望,因为我有你,我的朋友!

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地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便会立刻萎颓凋谢。

朋友就像一把雨伞,无论晴天或雨天,都会永远陪伴在你身旁!

朋友是唯一,一面骂你,一面为你擦眼泪的角色。

我们即将步入新的生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青春和友谊,用真情去浇灌友谊的花蕾。

我们是彼此嫉妒却共同进步的伙伴。

卑鄙与狡诈的开始,就是在友谊的终结。

不管未来有多长久,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

我们有三种朋友:爱我们的,对我们不感兴趣的,还有恨我们的。

助人为乐的人确实有。不过只有毫无嫉妒之心能衷心祝愿你幸福的人,才堪称真正的朋友。

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襟怀坦荡,为人正直,有求必应,勇于冒险;他们能忍受一切,勇敢地牺牲一切,对朋友永不变心。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生命。

在这个世上,诚实的人最尊重、最珍视的莫过于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以说是另一个自我。

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一种真诚互动,是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

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是所有人的朋友,对谁也不是朋友。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友谊--是使青春丰富多彩的,清纯的生命的旋律,是无比美丽的青春赞歌。

友谊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保持友谊的最好办法就是任何事情也不假手于他,同时也不借钱给他。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

朋友之间感情真诚,敌人就会无隙可乘。

友谊是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友谊是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

友谊是春风,徐徐吹来;友谊是火炭,雪中送来;友谊是雨水,旱中下来。

友谊是海,可以包容你的缺点;友谊是火,在寒风中给你温暖;友谊是书,使你明白更多的道理;友谊是阳光,照亮你人生的道路。

友谊是音符,我们共同谱写,奏成一曲曲美妙的乐曲。

友谊是蜜糖,我们一同品尝,甜蜜一滴滴渗入心田。

友谊是蝴蝶,我们嬉笑追逐,唤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寒冬腊月,友谊是一朵朵迎雪而立的梅花,绽放开来,温暖着你我的心田。

秋风瑟瑟,友谊是随风而落的佳叶,构成了金秋时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炎炎夏日,友谊是一杯清新透凉的冰红茶,滋润着你我干渴的喉咙。

友谊是你无助中的雪中送炭;友谊是一杯温暖人心的热开水;友谊是你在失败时一声声的安慰与一句句的鼓励。

友谊是松,高洁傲寒;信赖是竹,疾风劲草;团结是梅,岁寒清标;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友谊是松,高洁傲寒;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友谊是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是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友谊是天空中洁白的云朵;友谊是冰雪中纯洁的雪花;友谊是高山上茁壮的常青树;友谊是花园中美丽的花朵。

友谊便似一杯清新透凉的冰红茶,滋润着你我干渴的喉咙。

友谊是音符,我们共同聆听,经典语句谱写成一章章动听的乐谱。

友谊是鲜花,我们共同欣赏,编制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

友谊是一杯蹦跳着水珠的汽水,给人一种清凉又充满激情的感觉。

友谊是一杯微苦的清茶,虽苦,但细品却有清淡的甘甜。

友谊是一杯正冒热气的咖啡,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香醇。

如果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够再使它恢复。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时间侵蚀,也是为了朋友。

当你有权有势时,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多如牛毛;一旦乌云笼罩你的头顶,你就孑然一身了。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认为最倒霉的事又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找害。

顺境时容易发现朋友,逆境时就极其困难了。

篇8:把曾经的梦想变成事业

小伙子名叫张荣华,小时候在上海崇明岛长大,从小喜欢历史和画画。2001年,他随父母来到上海市区居住,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取了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其间,有个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去一个专营收藏品买卖的老板那里做兼职,幸运的是慢慢地接触到了钱币、勋章和奖章的收藏。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做国外钱币生意的商人名叫施鴻伟,教了他如何在国外的网站上购买物件,他第一次买到了一枚很精致的勋章。这个勋章背后的故事是,苏联人民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苏联在战争中死亡人数高达2干余万人,其中包括7百余万军人。人口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建设和战后的生产建设,为此,苏联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并设立了勋奖章作为褒奖。

有的徽章伴随着百年华夏,历经沧桑和战火,流世至今,饱含的意义非凡,一方面代表着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承载和见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很高的精神文明价值;另一方面,它堪与巧夺天工的珠宝饰品相媲美——从外观设计和贵重的材质,到完美的加工工艺,再加限量的颁发、传世和流通,真是有着非凡的物质价值,伴随着这历史的故事和荣耀。自那时起,张荣华利用互联网信息,开了一个招牌叫“涛泉堂”的淘宝店,为爱好、收藏、交易的藏友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2014年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各自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张荣华也不例外,去了一家设计公司,做起了设计。不久,他寻思着与其做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还不如把自己的真爱与梦想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于是,他下决心辞掉了工作,着手建立起一套适合于自身经营与管理特点的勋章收藏、鉴赏与交易制度,重新打造涛泉堂。

虽说是带着一种爱好去做一项事业,但却是经营的门外汉,因此,刚起步时他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此时,父母对他的支持使之信心倍增,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寻找货源,上货,查资料。各国的资料介绍无法看懂,真假很难辨别,临到最终的销售,一大堆问题摆在面前,于是他开始产生退缩情绪。那时,他母亲一句话触动了他:“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他开始想办法,利用谷歌网翻译不同国家的文字,勋章有证书的找朋友翻译,慢慢地引进了各国的章,正式开始经营。在销售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做一名诚信卖家,让买家觉得买到的东西物有所值,对于物品的品相则一一描述清楚,并且包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设计“涛泉堂”包装盒,以顾客为朋友,对于买家提的问题都一一解答,一来二去的交流沟通,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有买家开玩笑说,家里的章都“姓涛”;在价格方面坚持价廉物美的原则。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只要坚持诚信和廉价销售,一个个买家会不断介绍新顾客来到涛泉堂。涛泉堂的业务规模从开始的五六个顾客发展到如今的几百名客户,月销售额也从几干元一个月上升至现在的二十万元左右一个月。

篇9:别了,那曾经美丽的情缘

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让人唾弃的第三者。老林,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抛妻弃子另寻新欢的好色男人。今天,这样的故事很多,爱上中年男人的年轻女孩子比比皆是,而我,只是其中修成正果的一个。

我这个第三者也并不是我去刻意做的,只是我偶然地发现了一个我喜欢的好男人,偏偏他却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我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人,理所当然地要找一个比我更优秀的男人。当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断地有人向我介绍从事机关、银行、公检法等好职业的年轻男士,他们都很年轻也很优秀,只不过在现阶段,他们还都是普通一员。也许他们都是潜力股,但婚姻是女人一生的赌注,而股市是变幻莫测的,谁能确定他们的未来走势?就在这个时候,我跳槽到一家贸易公司,总经理老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老林人长得倜傥风流,名车名牌衣服再加上中年人那种成熟的魅力,简直就是我梦中的白马王子。一开始时我对老林纯粹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总是极力捕捉他的目光,希望自己能引起他的关注。老林却已有了妻儿,作为一个在性和情方面都已成熟的男子,我的青涩和多情不可能逃离他的视线。

我和老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深圳。他带我参加一个经贸会,在那个现代化程度极高的美丽城市,我们终于捅破了那层薄薄的心灵窗纱纸。难以抵抗激情的诱惑,我就成了老林的女人。激情之后,倦怠的我看着那滴处女红,在白色的床单上一点点地慢慢洇开,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爱他的。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过性体验的人就如同吸了毒品一样,无法戒掉这种心瘾。在与老林的灵肉交汇中,我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总是想,今生拥有这样一个出色的男人,还有何求。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我们一定长不了。老林已有了家庭有了娇妻爱子,他无法给我一个家的承诺,只有用物质来填补我的心。但日子一久,那些曾令我渴望的高档服装首饰已无法平息我心中的不平,我希望将这段情放在阳光下,做他真正的妻子。我向老林摊牌:要么他和妻子谈,要么我去和他妻子谈,告诉她我们已经在一起好久了。在我的逼迫下,老林回家提出了离婚,我也跟着成了众矢之的。每到一处,我都感觉到别人在对我指指点点,老林的妻子到公司将我臭骂了一顿。一向要面子的父母跟着我丢尽了人,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我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孩子放着一大把年青男人不要,偏偏要和一个结过婚的中年男人好。我说这不是让爱情作主吗!父亲一巴掌打在我脸上。这一巴掌,反而更坚定了我和老林在一起的决心。

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和煎熬,老林终于告别“围城”了。一个月后我们就举行了婚礼,牵着手走进了“围城”。我们的结合有人祝福,有人唾骂,更多的是不屑一顾。面对这一切,我都无所谓,我想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幸福就行了。

我们在结婚的头几个月中,的确领略到了能在一起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不久我们就有了矛盾。为了这场婚姻,我和老林都有所牺牲。而老林始终都认为他为我作出的牺牲更大。他说为了我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庭拆散了,把一个含辛茹苦共过患难的结发妻子休掉了,而且还让孩子过上了“单亲家庭”的生活。作为回报,他要求我应该比他的前妻更温柔更体贴更善解人意。经过一段初始激情后,老林终于向我提出了我们相处的日常计划: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为他做早餐;在他晚上应酬回来为他熬醒酒汤,给他按摩,为他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等。我一听便火冒三丈,这是哪朝哪代的规矩了,我和他前妻有一大截的年龄差,彼此的观念大相径庭,我怎么可能像他前妻那样侍候他?更何况,我也有工作,我也需要丈夫体贴关心爱护,我反过来向老林提出这些要求,结果他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我说:“看什么看?时代不一样了,男女都一样。我为你做饭,你也得为我做饭。”其实买菜做饭是小事,结果我们常为这些小事闹不愉快,我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老林就躺在沙发里看报纸,我叫他到厨房来陪我聊天,他说:“你以为我是那些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陪你在厨房里打情骂俏?”我委屈极了。虽然这场婚姻表面上看好像是由我一手捏弄出来的,但它并不是我一厢情愿的结果,我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这样的人,这种结合形式毕竟有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的女孩子,来自我父母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走到这一步已经够委屈了,本来想的是,希望婚后老林能够用他的理解抚平我的委屈,没想到他的话更伤人。

结婚以后我希望能从老林那里获得更多的感情生活,希望他能够多给我一点温存和体贴,当女人获得了经济上的安全感以后她们最需要的就是爱情了。比如我希望他能经常在家里陪我聊聊天,陪我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给我创造一些生活上和情感上的惊喜,比如在节日中送我礼物什么的。我喜欢被所爱的男人牵肠挂肚,喜欢被关注、被呵护、被宠爱;而他则希望我能在生活上更多地照顾他,让他享受到比和前妻在一起更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双方谁也不可能让对方更加满意,老林没有时间来陪我聊天吃饭,在我们做情人的时候,他还经常送我各种礼物,也经常陪我去打保龄球或散步、游泳什么的。可在结婚以后,他反而把这一切浪漫的东西都丢弃了。而他回来享受我所付出的劳动又是那么心安理得,我尽力去做,尽量用我的方式去实践我对爱的承诺,但尽管我很努力,却始终无法做得比他前妻更好。

一开始我们还都忍着,时间长了双方都觉得委屈,逐渐生出抱怨,然后是吵架争执。而夫妻之间只要有了第一次的别扭,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或许是第二次婚姻没有让老林得到满足,他经常背着我去看望前妻和孩子,给她们买东西,给孩子塞钱,并经常请她们母子俩出来吃饭,包括过年过节把我甩在家里却陪着前妻和孩子到外边吃饭。一开始我还忍着,但在我们之间发生矛盾后,他反而加剧了这样的行为。于是,我就忍无可忍了。我甚至不得不暗中监视着丈夫在工作以外的行踪。但发现了又能怎么样,我改变不了他,因为他说他对前妻和孩子有负罪感,他需要在生活方面对她们作出适当的补偿。而我能做的就是和他吵一架,但我们越是吵架,他就越是和前妻孩子频频约会,把我一个人甩在家里,独守空房。

嫁给老林,我还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清醒。那就是我明白我是真的在爱老林,但他对我的爱则一半是因为年轻女性让他不可抗拒的性事上的吸引力。我和老林在偷情期间的性生活是美满和富有情调的。当时我们一个星期左右才能见一次,所以每次的性生活都成为我们的一次狂欢节甚至是宗教仪式,也正是由于我想彻底得到一个完整的他,所以才鼓动他离婚再婚。在结婚的头一个月中,我们的性生活也仍然是美满的,也许是我们期待了太久或积蓄了太久的缘故,那时我们似乎有一种爆发力,而性生活的和谐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感情和关系,但在我们彼此都产生失望并发生别扭以后,我们的性生活也随着心情问题淡化下来。那时我才知道感情和性并不是孤立的事物,它需要双方的共同语言和良好的心情做基础,结果是性生活做为联结我们感情的最重要手段也丧失了它的意义,这反过来又恶化了我们的关系。

我悲哀地意识到我们因为这些冲突和矛盾而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当初我是因为喜欢他这个人而不顾道德谴责扮演了一个可耻的第三者的,我为了得到这个男人不惜拆散了人家的家庭,原以为我们在一起会天天享受像过去偷情那样的幸福生活,谁知道仅仅过去了半年,我们俩就像一对在一起生活了七八年的夫妻那样相互厌倦了。老林最近一段时间和前妻频繁约会,因为他们毕竟是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结发夫妻,也许没有激情了,但是还有着割不断的亲情维系着,对孩子的亲情让他们彼此牵挂着。

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们的这段婚姻。当初诱使我们克服障碍走到一起,最主要的动力在我,也许那就是爱,在老林则是因为性的吸引。但在结婚后,那种偷情的刺激和欢愉已经在慢慢消失了。

性生活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感了,它变成了每天吃饭一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往的激情都逐步消失了,结果是过去被我的热情掩盖的许多问题如今都随着性的平淡化而被暴露了出来。我和老林都是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甚至是心灵内疚进入婚姻殿堂的。我们这种婚姻形式本身就是在以牺牲别人的利益和违背传统道德基础上的畸形产物,所以我们双方都要求从对方那里获得补偿,以平衡自己的委屈。在这样两种相互对立的索取前提下,我们的婚姻就像一个五彩的肥皂泡,看似美丽,其实一碰就碎。

篇10:曾经的梦想作文

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只是偶尔有几次机会到过公社驻地。仅有的几次在书店里的流连,却使我惊异的发现,那里的那个女店员并不看书,而是一直在那里织毛衣。而且她仿佛对看书买书的人很有意见,大概因为他们耽误了她织毛衣吧,所以买书的人刚让她把书拿过来翻翻,她就开始嚷嚷:“买吧?不买别乱翻!”弄得买书的人很不好意思,要么匆匆买书走人;要么讪讪地把书交还,却再也没有勇气央她拿书。我兜里分文皆无,又是一个小孩,自是不敢要她拿书,只是眼睛热热地朝书上贴,越是看不到,越是感觉那些书籍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所以,那时我有一个梦想,想有朝一日能在书店里当一名店员,在售卖书籍的闲暇,可以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我喜欢看书,源于我的祖父、父亲。祖父没上过学,父亲也只念到高小,但是他们记忆力好,肚子里有说不完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我知道了一个与现实大不相同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花不完的钱,吃不完的美食,数不清的巧合,想象不到的本领,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也有好人不得好报的唏嘘不已……我还惊奇地发现,那个世界可以被说故事的人随意改变。而当我上学识字之后,我发现那个神奇的世界也存在于书籍里面,而且书籍里面的这个世界似乎比祖父、父亲给我的那个世界还要广大。于是,我在认识了一些汉字之后,就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读书。

读书让我陶醉,读书让我自得其乐。记得一个春天,我好不容易从同学那儿借得一本《古代成语故事》,星期六一放学(那时我们一周上课五天半),突发奇想,直奔我家的菜园,因为我感觉那里阳光很好,特别安静。菜园周围是一圈矮土墙,我就倚在土墙下,晒着煦暖的春阳,闻着菜园里清新的空气,在土豆拱土出芽的时候,我翻开了书本。母亲找遍了村子,问遍了我的同学,已经快要疯了,而我在菜园里却浑身通泰,直感觉此乐何极!父亲去菜园浇菜,发现了脸带傻笑的我,一巴掌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我才感觉两眼被太阳晒得发眩,肚子也咕噜咕噜地叫了。

我的童年基本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书籍之少是现在的孩子所难以想象的,所以我几乎是饥不择食,逮到什么看什么,只要上面有字。父亲收藏的几本连环画、小故事书几乎被我翻烂了,周围邻居家带字的纸张也都被我翻了几遍,可是我还是时时处于读书读不够的饥饿状态。有一次,我偶然得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批判儒家、宣扬法家思想的册子,也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了解了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两种思想。我第一次读大部头的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我到和我一起拔猪草的小伙伴家,发现了一套三本的《水浒传》,繁体字,翻翻,连猜带蒙也能大致读懂,便忘了去他家的目的,看起书来。他们家的大人,看到我这样一个小孩子煞有介事的样子,不由地笑了,就问我故事情节,我也能说个大致。那大人便允许我看起来,只是不准我把书带回家。于是,整个暑假,除了下午要去拔猪草,我几乎就在他们家度过。早晨吃过早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他们家,捧书痴读,一开始是坐着,读到忘形,便或趴或躺,直把人家的大床当做了自己的战场,着实过足了书瘾。到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家大人便撵我回去。我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慢慢走在夏日浓荫下的幽深的巷子里,思绪却漂浮在宋朝,和梁山好汉同喜同忧。( )

我痴迷于读书,并没有耽误学习,相反,读书让我思考,让我自我教育,我的理解力明显好于同龄的孩子,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学校第一名。这也让我有了读更多的书的机会:因为我懂得多,会讲故事,同学们都愿意和我玩,愿意借书给我看;一些同学学习需要我帮助,甚至要抄我的作业,自然会找书讨好我;老师都喜欢我,也愿意借书给我看。后来我考入郯城师范,几节课后,我的文选老师便看出我读书较多。那时,读书条件很差,常常在学校熄灯后点着煤油灯读书。有一次暑假我看校,竟然一夜在煤油灯下看完了半部《镜花缘》。庆幸的是,我的眼睛到现在都没有近视,实在难以理解。

工作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维持生活,我的工资大多是买了书,特别是在山东教育学院脱产进修的两年,几乎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书。这些书有的当时就看了,有的读了一半,有的只是翻了翻,却一律都堆放在床上床底,查找起来很不方便。从济南回来之后,我那年送了一个毕业班,成绩不错,学校奖励了几百块钱,就找木匠给做了两个较大却简易的书橱。书橱送来的那天晚上,我把这些书分门别类的插到书橱上,彻夜不眠,起坐徘徊,摩挲欣赏,有了坐拥书城的感觉。我想,虽然还没有也不可能当上书店店员了,却似乎可以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了。

去年,偶尔问起孩子的梦想,孩子说以后想开书店。我一方面有感于孩子的志向强于当年只想当店员的我,一方面也很担忧他这个梦想实现的可能,因为电子书的冲击,实体书店似乎越来越少了。但我最终没有说出自己的担忧,因为我知道,孩子只是喜欢读书而已。

篇11:曾经的梦想作文

不辞辛劳的记者们,他们走南闯北,深入一线,挖掘素材,辛勤笔耕,及时地为公众提供了许多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小时候,我就十分羡慕那些脖子上挎着照相机、手里拿着采访本,或肩扛摄像机、手持“麦克风”的记者们。特别羡慕,那些在电视屏幕上“露脸”的播音员。他们动听的语言,潇洒的身段,得体的服装、头饰,处处显得风光,体面,让我心生仰慕。

我在部队服役时学过新闻报道,也曾在部队的报刊上发表过稿件。回到地方后,我仍坚持写作,而且不断给地方报社、广播电台投稿。可总是投的多,发表的少,这使我很是失落。我彷徨过,悲观过,自叹自己可能根本不是这块料。

手中的笔,一次次放下,又一次次拿起。直到现在,我还仍在坚持着,不肯放弃。长期以来,写作渐渐成了我的业余爱好,

85年那年,我上了电大“新闻”班,使我能够较全面地学习了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知识。因学业突出,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学习,也终于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

电大毕业后,我仍接连不断地向报社、电台投寄新闻稿件。除此外,我为单位撰写《工作信息》、《活动简报》等。有了空闲时间,练习着写了许多杂文、诗歌、散文等作品,慢慢地,我写的稿件才算不断见诸报端。

因此,本人多次被单位评为了优秀信息报道员,还被多家报社聘为本报通讯员。多年坚持不懈的写作,使我有多篇参赛作品获得了市级大奖。

现如今,我女儿已长成大人了。记得女儿小时候,还在上小学,她将写好的一篇作文递给我,说:“爸,你看我写的好不好?”我回答说:“写得很好呀!”,以示鼓励。女儿便说:“那您给我拿报社发表了吧!”一时,我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好。

女儿爱写作,我很欣慰,也加更坚定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有时,女儿爱把她整理的一些文字东西叫我“看看”,我稍加润色,提了些修改意见,就将稿件投给了报社。没想到,报纸上还真发表了女儿的文章哩!

看到女儿开心的样子,我心里的幸福感十足。

篇12:曾经的梦想作文

但是请不要着急啊,每一朵种我都会重新命名新的名字,比如冰冰,比如海蓝,比如风儿,比如清音,比如宝宝,比如梅,比如二小姐姐,比如婵娟,比如紫雨,比如笨妹妹,比如红尘,比如妖等等这些如花样的女子,我又怎么能数得过来.我要记得这些花儿的童年,少年,成年的每一个痕迹,然后让每一个如花的女子知道她们的另一种生命在天与地之间疯狂的快乐的成长.哦,我还要等你们来,等你们跨越万水千山来看看在流年的背后,红颜依旧.

你走在这样花海的世界里一定不知道疲惫吧,但我亲爱的朋友我又怎么舍得你有一丁点的难受,看,花架下有竹木摇椅,秋千,你爱摇多久就摇多久,一个世纪我也不会嫌久,临水而居清荷盛开的地方当然也是竹木房子了,推开竹扉那清淡新竹的味道你一定也如我般爱及了吧,古木的桌子上是在煮着的那眼清泉的水,你可能渴了吧,那么自己动手在书架上排列的花坛里拿自己喜欢的花茶来泡吧,当然你注意到了书架上还有红楼,还有西厢,还有昨日那场盛唐的风雨,那么翻开吧,风花雪月不是现在才有的,墙壁上挂着的竹笛,洞箫,坚琴,胡琴,你定不会陌生吧,无花的箫音你听过吗?没有.....别急,有月光的晚上我们可以席地而坐陶醉在他的古词旧曲里,天水兄的坚琴你也没听过吧,坐下来吧,朋友,静静的坐下来,一曲红楼,一管弦琴是一生一世界啊,痴草的二胡,我那思念了几个世纪的二胡,我等了几个世纪,几个世纪啊,你怎么能够喧吵,你又怎么能够不听听.

月光静悄悄的,星星也没有吵,那么你的,我的朋友们,旧年酿的桂花酒的芬芳你是否闻到了,陈年的葡萄红酒啊摇啊摇,瞧瞧,瞧瞧,院子里的所有花儿都屏住了呼吸,已经等不及等不及尝尝这清甜的,清甜的酒香生色,那么你呢,还等什么啊,干杯吧,朋友,今晚如此美好.如此美好。

夜已经很深了,花儿也睡了,露珠串成了月光下的珍珠,你打哈欠了吧,我已经看见了,在那浴室里我在大木澡盆里放好了温水,和花瓣,泡个澡吧,朋友,泡沫在欢笑,那伸出的竹管在滴嗒滴嗒的唱着小曲.呵,还有,你房间那柔软的床也在深情的呼唤你,还有安眠的熏衣草已经尽职的赶跑了烦恼和兴奋的细胞,好好睡一觉吧,睡一觉。

篇13:那,曾经的梦想诗歌

关键词:普希金,爱情,无私

一、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 , 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 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 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还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 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是一位文学巨匠, 除了诗歌以外, 其他文学体裁他也很擅长。例如他曾写过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历史纪实语作品《普加乔夫史》,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可以说是享誉国内外。

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 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 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 反对沙皇专治, 追求自由。因此普希金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 如《自由颂》 (1817年) ;《致恰达耶夫》, (1818) 年;《乡村》, (1819年) 。1820年普希金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这些活动和作品引起了沙皇的极度不满, 普希金被流放了多次, 在这期间他又写成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作品。1837年普希金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早逝使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足见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文本分析

今天我们要解析的是普希金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作品, 名为《我曾经爱过您》。

Явас любил

Явас любил: любовь еще, быть может,

我曾经爱过您:爱情也许还在,

Вдуше моей угасла не совсем;

在我内心爱情之火还未完全熄灭;

Но пусть она вас больше не тревожит;

但是让它不再打搅您了;

Яне хочу печалить вас ничем.

我一点不想使您忧伤。

Явас любил безмолвно, безнадежно,

我曾经默默地, 毫无希望地爱过您,

То робостью, то ревностью томим;

时而被羞愧, 时而被嫉妒折磨;

Явас любил так искренно, так нежно,

我曾经爱过您那么真诚, 那么温柔,

Как дай вам Бог любимой быть другим.

愿上帝保佑您被别人所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诗的题目Яваслюбил。在题目中вас这个单词一下子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熟悉俄语的人都会知道这一单词只会用于关系疏远的、正式的场合或者小辈对长辈的尊敬, 很少用于关系亲密的情侣之间。那诗人为何选用вас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呢?而且还用的是过去时形式?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逐步解析一下整首诗。

第一行中前半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我曾经爱过您”, 紧跟其后诗人使用冒号进行了解释:“爱情, 也许还在”。通过这一标点符号的使用, 还有诗人对过去时态的运用, 就不难看出诗人是在有意识地创造那份爱的意境, 似有似无, 虚无缥缈, 就如同爱情本身。

第二行在内容上顺接了第一行, 继续说明“爱情之火在我的内心还未完全熄灭”。其中угасла一词就形象的把爱情比喻为火焰, 同时它存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处, 可见这并非是肤浅的爱情, 是值得珍藏的铭记的感情。

第三行诗人笔锋一转, 不再是沉浸在爱情的回忆中, 而是强行把自己拉回现实, 同时也是深深的告诫自己“但是让它不再打搅您了”。紧随其后的第四行在程度上又进一步加深这一情绪“我一点也不想使您忧伤”。在情感上明明是不舍和留恋, 在行动上诗人却要表现地那样坚决, нехочу就足以强烈的表现这一主观决定。为了自己的爱人不再忧伤, 不再烦恼, 诗人宁肯牺牲自我的情感, 把自己逼入痛苦的挣扎中去。这看似无情的决定却饱含了最细腻的情感, 这是何等深沉的爱呢?

第五行很自然地解释了那种挣扎, 那种痛苦的原因。原来是“我曾经默默地, 毫无希望地爱着您”诗人对她的爱是默默的, 因为不想使她烦忧, 诗人毫无希望地爱着, 明知没有结果却仍保有那份爱, 这样的爱情不够深沉么?第六行то, то这一关联词语的运用就巧妙地加深了诗人的那份痛苦与挣扎:“时而被羞愧, 时而被嫉妒折磨”。这样的爱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爱着也痛着, 挣扎着也幸福着。可是那样的情感诗人却不想转嫁给自己的爱人, 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担着。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那份爱的重量, 沉甸甸的, 直逼心灵深处。

第七行诗人没有继续陷入情感的痛苦抉择中去, 而是再次阐明自己的情感是真诚的, 是纯洁的, “我曾经爱过您那么真诚, 那么温柔”。因为诗人明白越是纠缠, 内心越是不舍, 他不想自己的爱人受一丝的委屈, 甘愿舍弃, 甘愿沉浸在这纯洁的美好的回忆里;接着第八行诗人的情感再次升华, “愿上帝保佑您被别人所爱”。这时的诗人是伟大的, 他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伟大。“尽管我不能得到您的爱可我希望您被别人所爱”, 也许这正是此诗千百年来被别人喜爱的原因, 因为这种爱无私, 伟大。

除此之外,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特色。此诗一直在使用否定形式的词语, 如нетревожит, безмолвно, безнадежно等等, 一方面说明诗人在否定自己的情感, 否定自己的态度, 否定自己的不舍, 但我们却感受到了最强有力的心灵冲击, 越是否定, 却越是在乎, 越是留恋。另一方面就恰好说明了诗人的那份挣扎, 那份痛苦, 从侧面阐明诗人伟大的自我牺牲的爱情观。本诗语言通俗易懂, 如朋友聊天, 娓娓道来, 沁人心脾。

三、小结

正如诗人写的那样, 爱一个人就应该希望她幸福, 而不是使她烦忧, 这样的爱才是深沉的伟大的, 这也正是诗人长于我们平常人的地方, 普希金不愧为“俄国诗歌的太阳”。进而我们可以得知普希金爱情观的一个侧面, 就是只有让自己所爱的人幸福、快乐、无忧, 自己才是幸福的。爱情永远不是占有, 只有真挚的爱才是最无私、最纯洁的。

参考文献

篇14:那曾经满怀理想的匕首

时隔多年,孟京辉又一次排演了达里奥·福的作品《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其实看英文原名,He Had Two Pistols with White and Black Eyes。似乎应该翻成“他有两把长着黑白眼珠的手枪”。不知道这一版为啥叫左轮手枪,以及眼睛究竟是他的,还是手枪的?不过这些无聊的小问题都放在一边,能够看到孟京辉和达里奥·福的组合,还是足以吊起观众的兴致。看戏的那天“魔都”偏逢大雨,而剧场里却也坐得满满当当,可见大家的热情。

故事内容就不赘述了,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人,一好一坏;坏人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设计枪杀好人替自己顶罪,还就此成立了犯罪组织公会云云。全剧都是年轻演员担纲,京范儿十足,颇为卖力。孟京辉的风格依然鲜明而强烈:载歌载舞、即兴表演、怪诞夸张的表情、黄色笑话、无实物、摇滚乐……当然还有形式感极强的舞美:台上一圈铁床,金属感的线条,巨大的时钟,以及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不知道在播放什么的电视机,一起勾勒出一个癫狂而阴沉的世界……整场戏感官刺激不断,扰动着观众的神经,如乱花迷眼,应接不暇。

与原作相比,照例是改写和增删了不少内容,至少开场的段落便绝不是原作的台词。插嘴说一下改编这个事情,当年看了孟京辉的《无政府》,兴奋之余去翻看原作剧本,却发现几乎被黄纪苏改成了另外一个戏。当然,只要是改编,那么究竟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永远是创作者语焉不详而接受者百思不解的纠结话题。至少就孟京辉而言,原作真的只是一锅米,烧成什么饭都是他说了算。

然而,这恰是孟京辉对达里奥·福的真正继承。达里奥·福的戏本身就延续了意大利喜剧的传统,大量的即兴创作,使用民间说唱和俚语,深深植根于传统戏剧的土壤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完全原汁原味地搬演他老人家的戏是不可能的——就好比把相声或者二人转翻成英文再送出国演出,效果会怎么样呢?而孟京辉对文本的改写,创造性地引入各种接地气的元素,恰恰在精神上传达了达里奥·福的精髓。大量本土的段子、波普化的当代文化元素,光怪陆离却又紧贴现实,密切联系当下中国的文化场景,别有一番滋味。

也就是这样极致的形式感,常常让评论者无从置喙。说起孟京辉的戏,从来爱恨都是两极,要么认可要么讨厌,中庸道路几乎不存在。且不论各自的标准和好恶如何,窃以为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导演能够这么多年始终充满激情与创造力地投入创作,新点子新办法新作品层出不穷,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其实达里奥·福也是此类打了鸡血的剧坛常青树的代表,或许这也是孟京辉始终青睐这个老人家的原因。要讨论达里奥·福作品的特点,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已经做了很好的概括:他在贬斥权威并维护受压迫者尊严的喜剧创作中继承了中世纪丑角的精神。达里奥·福一直将戏剧作为武器,挑战当时黑暗而又无能的意大利政府与权贵。他的作品立足现实,反映当时世人关心的话题,只要有重大新闻就马上用戏剧的形式加以呈现和讨论,《无政府》就是典型;并且,为了达到嘲讽和鞭挞的效果,他将独特的喜剧表现方式发挥到极致,拒绝现实主义束缚,形成特有的风格。

《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创作于1960年,在达里奥·福的作品年表中属于中期,也是他自己后来努力要颠覆的一个阶段。当他发现,对资产阶级与黑暗政治统治的嘲讽,反而为他赢得了观众和票房,成为了中产阶级娱乐和猎奇的对象,这使他后来走向了更为激进的道路,终于成就了他日后的声名。譬如多个国家政府禁演他的戏,美国甚至禁止他入境。

而我的感慨是,在当下的中国上演达里奥·福的作品,其指涉和效果又会如何呢?《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讨论了颠倒黑白,官匪一家,展现了人性之丑恶与权力之肮脏。这本来是一声充满批判味道的呐喊,可是在今天的剧场里,无论孟导用如何怪诞和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的结果似乎只是让观众们“惊艳”或者“懵逼”而已。原作本想达到的诉求与效果,究竟落在何处?曾经满怀理想、饱含诉求的投枪与匕首,在今天重新祭出,就算擦得再锃光瓦亮再锋芒毕露,或许增加的只是朋友圈的几个点赞。

同样的话题,也是今天的孟京辉们的问题。在商业逻辑和市场环境面前,戏剧,乃至其他的文艺创作形式,究竟在担当怎样的身份和角色。曾经孟京辉高扬的是“先锋”的旗帜,而我们知道,所谓先锋总是通过颠覆传统来表达或政治或美学的叛逆诉求。倒退二十年,似乎我们还能体悟到那样的澎湃力量;而在今天,“先锋”或许只是某个厂牌的logo,附加上一个价格的标签罢了。

又想起当年脍炙人口的孟版《无政府》的开场顺口溜:达里奥·福他放了一个屁,崩到了莫斯科,来到了意大利……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1500字下一篇:材料物理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