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2024-05-16

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精选6篇)

篇1: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土地整理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人类对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早已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基于工程特点和工程性质,施工噪声和灰尘较大,因此要切实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周围环境能够长期协调发展。

一、本工程的环保目标:

达到陕西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环保责任体系

为实现环保目标,在施工前,将环境保护列为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建立岗位责任到岗、到人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三、环境污染防治

施工期间应遵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规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施工噪声、粉尘(扬尘)、废气、废水、振动等的控制,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1、施工期间噪声的防治措施:

机场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为了能有效地降低施工噪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使施工噪声符合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要求。土方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为:白天75dB,夜间55dB。在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中尽可能选用噪音小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

将噪音较大的机械设备布置在远离施工红线的位置,减少对施工红线外噪音的影响。

对噪音较大的机械,在中午(12时至于14时)及夜间(20时至次日7时)休息时间内停机,以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

2、施工期间粉尘(扬尘)的污染防治措施土石方施工和施工车辆行驶会引起尘土飞扬,使附近的总悬浮颗粒物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了注重环保工作:

配备足够数量的洒水车以保证将标段内汽车行走施工道路的粉尘(扬尘)控制在最低限度。

定时派人清扫施工便道路面,减少尘土量。

对可能扬尘的施工场地定时洒水,并为在场的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专用劳保用品。对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散料应予遮盖或适当洒水,运输时亦应予遮盖。

汽车进入施工场地应减速行驶,外运车辆必须配置密封车厢,避免扬尘和沿路撒落。

3、施工期间振动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中尽量选用振动小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机械。

将振动较大的机械设备布置在运离施工红线的位置,减少对施工红线外振动的影响。对振动较大的施工机械,在中午(12时—14时)及夜间(20时—次日7时)休息时间内停机,以免影响附近村民休息。

4、施工期间水污染(废水)的防治措施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不许堆放或倾倒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不许取土,弃土,破坏土壤植被。

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防止机械使用的油类渗漏进入地下水中和周边鱼塘。

在生产和生活区分别设置沉淀地、污水处理池,生产和生活废水及污水在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前必须经过有效处理。

施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特别是粪便要集中处理防治污染水源,厕所需设化粪池。

冲洗集料或含有沉淀物的操作用水,应采取过滤沉淀池处理或其他措施,使沉淀物不超过施工前河流、湖泊的随水排入的沉淀物量。

5、施工期间固体废物的防治措施

注意环境卫生,施工项目用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应在各自围墙内设置堆放点,由施工单位各自倾倒至指定地点,不得在围墙外堆放或随意倾倒,应交环保部门集中处理。

对施工期间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定点堆放,分类处理。

施工期间产生的废钢材、木材,塑料等固体废料应予回收利用。

严禁将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料,施工废料集中堆放及时处理。

6、其他环保措施 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主管,成员由专业骨干组成,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并建立环保管理资料。

建立健全环境工作管理条例,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相应环保内容。

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应及时停工,采取有效封闭保护措施,并及时报请业主处理,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私自占有。

建立公众投诉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施工期间应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废料石的处理,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篇2: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现在,国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战略决策,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体说就是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县(市)、区政府为实施主体,统筹规划,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集聚集约,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

一、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重大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实现新增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特色。

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各级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二)国土搭台原则。以土地整理政策、资金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先行原则。土地整治工作以编制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田、水、路、林、村、房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

(四)农民自愿原则。项目的申报、实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在征求农民意见时,要有80%以上的农民签字同意。项目实施要确保农民受益,项目建成后要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五)整村推进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土地整治项目要以村或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做到整治一个,改造一方,造福一方。

(六)整合资源的原则。把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水利、以工代赈、农村扶贫、退耕还林、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涉地、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三、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做法

(一)项目实施

1、做好项目立项是龙头

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各县(市)、区政府制定项目建议书,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测量、规划设计、预算编制,明确具体项目内容,明确投资额、新增耕地面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申报的数量、分布和全市资金安排计划等,择优选择项目,报市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审定后,作为开工项目。

项目立项后,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土地整理项目、宅基地整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若干子项目,并以土地整理项目为统筹,其它项目同步推进的方式,按各类子项目的原审批渠道、原资金用途、原实施办法进行申报审批,实现整个项目统一推进。

2、加强组织协调是关键

市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顾问,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农委、建委、财政局、交通局、民政局、教育局、环保局、水利局、广电局、科技局、卫生局、规划局、商务局、旅游局、团市委以及供电公司、电信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县(市)、区政府是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其中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内全部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组织对项目的计划申报工作;组织进行规划设计工作;组织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工作;负责对乡(镇)、村及有关单位的协调及职责划分工作;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管理;负责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变更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协调部门的配套工作;组织整理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需履行的职责是负责安排项目计划立项,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项目预算和评审;对项目的设计进行审查;对项目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组织项目验收及指标验收确认,报省国土资源厅复核和批复;对全市的土地整理资金进行调剂和平衡。

财政部门需履行的职责是负责统筹各相关部门资金,按项目统一拨付和使用;对项目资金使用全程监管。

规划部门需履行的职责是负责编制村级土地整治综合规划。项目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

治规划、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

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涉及到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的,都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3、确保项目资金是重点

项目实施经费从市级补助资金、各县政府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渠道解决。其中市级补助资金包括从市级

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中按规定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等安排的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和市级支农整合的资金。市财政局负责牵头整合市级各项支农资金,各县、区政府要以分解后的各子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等各级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加大投入。

(1)补助资金标准和使用范围。农户拆旧建新部分,宅基地整理新增耕地每亩补助7万元,新增耕地面积以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为准。该项资金的使用应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各部门的支农资金按照“资金分配权和分配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配套跟进。县(市)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市)配套资金补齐;各区项目资金由市统筹解决。农房拆迁补偿不低于当地拆迁补偿标准,对自愿放弃新宅基地、同时拆除旧房的农户今后不再安排宅基地,除按当地拆迁标准给予补偿外,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工作经费。乡镇和村的工作补助经费,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中列支,控制在市补助资金总额的3%以内,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专项用于新村建设大比例尺基础图测绘、村庄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地质勘探等以及其它管理性支出。

(3)项目资金管理。由项目实施的县(市)、区政府严格按有关规定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市财政部门监督。

(4)新增指标分配。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置换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综合用地计划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建设。为鼓励县(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各县(市)项目指标分配方法可按资金投入适当提高分配比例。

4、实施“五个统一”是要求

(1)统一提供宅基地。由规划部门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新村选址和建设规模,明确建筑标准。新村规划应注重营造村容村貌、挖掘乡村文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乡(镇)、村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拆除旧房的农民,统一分配宅基地,按照审批的规划实施项目。

(2)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招投标局本着“有效最低价”中标原则,采取“乡划定、县把关、市招标”的方式,统一对新村中道路、电网、上下水、电信、有线电视等公用基础设施,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由中标的施工单位统一建设。各县(市)应把对口支农资金的申报、整合与项目挂钩,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式做好衔接,此项工作要求将作为今后项目申报必备条件之一。

(3)统一配建公共设施。统一配建学校、医疗卫生、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4)统一整理宅基地。旧村拆迁后,旧村宅基地要统一整理成耕地,置换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缓解建设发展用地紧张的矛盾。

(5)统一推进规模种植。整个项目整理后的大片耕地,要统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要结合招商引资,引进实力强、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民就近进入企业工作,提高耕地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做好项目验收是保障

(1)项目工程验收。土地综合整理实行综合验收制,由各县(市)、区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设计单位、监理、施工、村镇有关人员依据项目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标准,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工程验收。对于重大配套工程,可组织单项工程验收。

(2)县(市)、区工程验收合格后,申请市领导小组进行项目验收。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及相关技术专业人员进行项目验收,核查两个指标情况,同时对项目资金情况进行检查。

(3)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复核和批复新增耕地及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要向农民广泛宣传实施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积极与广大农民进行沟通,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类矛盾,组织编制好好新村建设规划,具体落实项目实施任务,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在新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项目所在村级班子要健全,有威信,有战斗力。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项目实施,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股、农民自筹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要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业主获利、社会受益的运行模式,研究和完善激励政策,扩大项目实施主体的范围,引进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让企业资本直接介入土地整治项目,使项目实施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探索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及宅基地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考核体系,加大项目实施奖惩力度。

篇3: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促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2012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随后, 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 》, 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 标志着新一轮土地整治的大幕正式拉开。不久之后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用以指导全国各省、市、县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 实施土地整治规划, 必然对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 为促进土地整治规划更好的实施, 有必要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科学手段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土地整治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的一项综合改造工程, 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和景观格局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 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是通过实施工程、生物等有效措施, 完善水利配套, 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 增强土地的防洪、抗旱等能力, 从而影响区域水资源的结构和质量。但是, 农田灌溉工程等土地整治活动通常引起地表的水系网络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自然生境类型和伴生在原水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生态过程发生改变。比如在河流上游补充耕地, 肯定需要对下游地区的用水量大小进行重新分配。

(2) 对植被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荒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整治活动都会影响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的生态过程。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但是, 过量的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植被减少、退化, 会加大景观破碎化度, 降低自然植被之间的连通度,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3) 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地整治的实施会改变土壤结构, 比如开垦坡地导致地表破坏, 会增加水土流失, 造成土地的沙漠化;会改变土壤质地, 比如在山地地区, 农地耕作和休耕的过程容易造成地表土层土质疏松而导致水土流失;会影响土壤肥力, 比如一味追求耕地产出率的提高而随意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甚至有可能导致土壤侵蚀。

(4) 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壤结构、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土地整治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土地整治中的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降低旱涝灾害及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 有利于当地农田林网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另一方面, 大量开垦荒地会引起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地形地貌改变也能够间接影响到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演变。

3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对农用地的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地的开发, 对农用地的整理主要包括对耕地的改造和农田水利及田间道理整理, 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又包括工矿和农村居民点整治, 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主要包括河滩地、盐碱地开发等。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种土地整治类型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3.1 耕地整理环境影响分析

农用地整理不仅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更会较大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用地整理主要对生态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整理区的景观变化表现为斑块、廊道的改变;农用地整理可能会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 影响土壤肥力;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 空地整理成耕地, 地方植被被移除, 栖息地的被弃置, 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 使得生物的生态和环境结构发生变化, 影响生物的生存及繁殖, 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质量等;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被整理区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的改变都会对整理区的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

3.2 土地复垦环境影响分析

采用合理的矿山复垦方案和正确的复垦技术, 能够有效改良区域内土壤、植被及水质状况, 继而恢复动植物栖息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相反, 不合理的复垦方案或者不成熟的复垦技术, 将会对复垦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 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 引发次生灾害。

3.3 农村居民点整治

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 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可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 村庄建设大部分是农民自主建设。由于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指导, 村庄布局不合理, 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 可以使项目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引导村庄聚并, 将乡村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融为一体, 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还推进了村镇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 未利用地土地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开发是人类改变区域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需要特别慎重, 如果开发不合理, 将可能会产生下面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水源供需矛盾, 水体污染, 原生、次生自然植被面积减少和退化, 环境自净能力减弱, 环境容量下降;土壤质地变化引起水土流失, 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破坏等。

4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因此, 土地利用应在整治优先的前提下, 做到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使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进化同步进行。

4.1 提高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重视生态建设规划

土地整治应全面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发展观, 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开展土地整治规划之前, 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 以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 还应当在区域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开展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注意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合理利用, 进而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4.2加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尤其是土地退化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W在整治过程中, 或多或少会对区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LO植被和生物要素等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利或者有界世害的影响。因此, 必须对土地整治区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考碳低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更应该对项目区中的土地退化区开展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整治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通过评价得出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合理的整治技术、模式, 尽量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 使整治工作朝着对生态环境最有利的影响方向发展。

4.3 集成先进技术,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开展土地整治中, 要善于吸收、集成、推广国内外一切适合应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如工业污染处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洪涝旱灾防治技术等, 只有这样, 才能因地制宜, 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1) 应基于农村生态系统自身特点, 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施用量, 逐步实现清洁化、绿色化、无公害生产;建立生态拦截系统, 吸纳净化面源污染物, 结合工矿用地整治强化污染物综合治理工程, 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安全, 即形成减源、截流、治理体系;着力完善农村生态系统廊道, 保护物种栖息环境, 保持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倡采用自然式, 增加河道、沟渠与周边植被的水气循环, 为陆上植物提供水补给, 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避难场所, 同时, 河道、沟渠边壁提倡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一方面增强水系的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也增强农田水利的景观作用, 共同构建起水、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安全稳定、生物多样、功能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观生态系统。此外, 还要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的检查监管,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耕地补偿工作的有效开展, 坚持占补平衡中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产生用地指标, 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系统的不利影响。本文列举了不同土地整治形式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提出了土地整治必须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观点, 并列举了一系列两者兼顾的土地整治技术, 在充分考虑所有与项目建设已经产生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下, 使整理后的区域生态环境朝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保证土地整治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摘要: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随着土地整治规模的增大, 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进而危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并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设计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军, 李正, 白中科, 鞠正山, 王国茹.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S1) .

[2]罗文斌, 吴次芳, 吴一洲.国内外土地整治项目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04) .

篇4:农村土地整治问题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 土地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0-01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2009年、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关于土地整治的问题,表明了其占有的重要性位置。在以吉林、江西、河北为代表省份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改革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开展农村土地改革都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然而,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以此确保土地改革措施逐步稳定发展。

1 农村土地整治改革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地关系以及用地格局都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基础建设设施的增加使得城市的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双保”—保证经济的发展以及保证耕地红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农村中出现的土地闲置、低效、无序的利用问题也表现的极为突出。基于这种时代特征,现有设置的农村土地管理方法与之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为农村土地整治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虽然党中央不断提出要加大农村土地整治的力度,但在根本的制度建设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出现的结构不够完善、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都会无形中制约着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进行。

1.1 分散的组织管理形式制约统一合力作用的发挥

随着农村土地整治由局部向全域的转变,随之产生的推进力量和资金上的困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单个部门的管理已不能完善很多工作,由政府领导农村土地整治才能保证整治工作的更好进行。

1.2 分散的资金投入,制约效益的提高

涉农涉地资金不同的设立依据、渠道以及来源,使得资金的交叉使用会引起重复性建设问题。由于缺少统一的资金平台,对于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使得资金投入分散很难发挥其综合效应。

1.3 不同的管理标准,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

包含农田水利、农房建设、土地平整以及田间道路等多项工程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每种工程均具有不同的规范标准,例如: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标准就涉及了三项国家标准和七项技术规范而田间道路工程也涉及了两项国家标准和三项技术规范。不同的工程管理标准,导致工程建设、验收以及后期的管理缺乏统一性。

1.4 不同的建设主体和产权主体,对于项目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体质项目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资,待到项目竣工后再移交管护责任人管理。土地整治中心只是建设者。因此,农民作为项目的被动参与者并不能决定最终的决策,使得最终的成果并没有真正保证农民的确实需求,农民积极性的降低对于后期的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1.5 管理方式与管理需求的不相适应,行业管理需要更加规范

随着不断增强的农村土地整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整治作为专门管理机构,它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发展较不统一。例如在房屋土建和造价水利等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除此之外,约87%的人员文化水平仅为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区县土地整治中心人员比较薄弱。

2 农村土地整治对策建设

2.1 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只有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也是符合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城市建设用地设施需求的增加以及农村建设用的的减少和闲置,提出的农村土地整治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本、土地资源的有效流动优化了城乡用地的格局和结构,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同时也通过改善城乡用地的级差收益,实现城市反哺农村,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了农民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极分化现象。达到城乡联手发展、共同进步的有效机制。

2.2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土地整治在法律上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切实保证农村土地整治,在国家颁布的法律带领下,对土地整治的任务、方法及组织机构和所有参加者的权力、义务、成果检验等方面的问题都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以法律为基础约束指导土地管理體制的改革,科学有效的保障土地管理制度的有序运行。

2.3 以政府为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结构

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部分,切实提升其在政府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对于农村土地整治机构的职能加以完善,将各部门的职责统一规划到农村土地整治的范畴,在各部门的合力作用下发挥管理机制的最大作用。

2.4 对于涉农涉地资金的统一管理,保障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

按照“专款专用、用途不变”的原则,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主体作用,安排涉农涉地资金用于林、路、水、田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整治工作,一切利益为了农民,发挥收益返还机制,切实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保障其利益性。

2.5 改变管理方式

倡导规划管理,实现在政府的管理下完成项目的项、审批、设计、监理、实施、竣工验收和后期管理,构建一条统一的管理模式。

2.6 号召农民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多个利益主体中,农民是关键,农民是农村土地体质改革的主体,为此要不断加强农民农村土地体质改革的知识、能力以及责任感等基本素质,号召农民积极参与,提高农民参与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充分表达所需,奠定农民在土地体质改革的主体地位,发挥最大效应。

3 结语

农村土地体质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农村的土地整理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结构、对于涉农涉地资金的统一管理,保障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改变管理方式、号召农民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等,保障农村土地体质改革有条不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101-102.

[2]孙艳芳.探究农村土地整治[J].中国农资,2013,43(40):112-113.

[3]张永红.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土地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1,67(5):45-46.

篇5: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㈠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以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砌排灌沟、改良土壤、修筑梯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强抗旱涝灾害的能力。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控制高残留化学膜和农药的使用。

㈡加快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治理

汀江上游水土流失区包括长汀县的策武、新桥、河田、三洲、南山、涂坊、濯田,连城县的文亨、北团、罗坊等共

10个乡(镇)。土地面积199401公顷,是全市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大、集中、连片、程度深。区内水土流失面积55740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27.95%。本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草先行,草灌乔结合,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积极营造水土保持薪炭林、水源涵养林,大力种植山地绿肥,提高山地肥力,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建设

以保护现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为前提,以现有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纽带,采取先保护后建设的策略,在2010年前建立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保护工程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6处,保护小区423处。6 个自然保护区是:

①、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上杭、连城、新罗交界处,为国家A级保护区,保护面积:22168.5公顷,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②、梁野山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武平县永平、中堡、武东、城厢四乡结合部,保护面积6242.8公顷,重点保护南方红豆杉、三尖杉、水鹿、大天鹅、黑鹿等,属综合型自然保护区。

③、长汀中磺黑锥林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长汀县古城镇,保护面积131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黑锥林、青冈栎、沉水樟、伞花木、悦色含笑等珍稀濒危树种和白鹇、鹰等野生动物,属典型地带性植被型保护区。

④、万安建兰保护区

该区位于新罗区万安乡,保护面积2000公顷,主要保护建兰、槠栲类、苏门羚、白颈长尾雉等,属典型地带性植被型保护区。

⑤、紫云洞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北部的双洋、新桥、城口三个乡镇的结合部,保护面积4000公顷,主要保护云豹、猴、蟒蛇、白鹇、槠栲类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⑥、苦笋林尖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漳平市南部博平岭的永福、和平、富田等乡镇,保护面积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壳斗科槠栲类、苏门羚、豹、黄鹿、蟒等,属综合型保护区。

保护区与保护小区总面积为1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兴建一批迁地保护工程,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性的土地开发和随意砍伐森林,严格审核在保护区内的非农建设项目,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非农建设项目,一律不得进入保护区。

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根据本市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土地供需趋势预测,在与部门用地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7个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见表1-

11、12。

十一、实施规划的措施

㈠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市级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在市级规划的控制指导下,尽快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任务。未按要求编

制、修订县乡两级规划,或者编制、修订的规划未经批准的地方,不得占用农地和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2、编制和修订城市、村镇规划,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进行。其它各行业的用地规划在确定用地规模和布局上也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尽快形成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市计委、市土地局编制实施本规划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

㈡实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制度

1、以县、乡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管制规则为依据,对全市辖区内农地和非农地的用途转用实行严格审查与管理。

2、下列土地用途转用,必须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证:

①农用地(含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用地,下同)转为建设用地;

②农业用地中耕地转为林地、园地和水产养殖用地。③其它土地转为建设用地。

④农用地中的耕地转为城市绿化或生态环境附属用地。⑤专项绿地和生态环境用地转为其它用地。

⑥原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用地或依照《规划》实施转为其它用途的用地;

3、凡属上述转变土地用途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办理用地项目审批之前,测绘转用土地平面图,向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申请,并按照报批权限和程序,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审批手续。

4、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构在受理用途转用申请后,应核实土地的原有用途,并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分区规则进行严格审查,凡违背规划和有关规定的,不得办理转用许可手续。

5、《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作为申请办理项目用地审批手续的凭证,凡未取得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审查、审核和上报审批用地。

㈢建立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挂钩的制度

1、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除依法取得用地计划指标和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证外,必须提交开发、复垦耕地方案,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协议》(下称《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开发地点、面积、质量标准、完成时间、责任人和违约责任。经公证机关公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2、各县(市、区)应当充分论证和核实用地户开发、复垦耕地方案的可行性。对无条件开发、复垦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可按有关规定收缴耕地造地费;对既无条件开垦耕地,又不缴纳耕地造地费的,不得上报或审批用地。

3、用地单位或个人按期完成开垦耕地任务的,应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的,由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依法确权,并发给《完成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协议证明书》,作为今后土地确权发证的依据。

4、对未按《协议》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开垦耕地的,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限期责成其按质按量补齐,在限期内仍未开垦达到规定标准的,各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可委托有开垦条件和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返工,其返工费用由原履行开垦耕地义务的用户承担。㈣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

1、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各县(市、区)必须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合理制定土地供给计划,并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和区位条件,制定不同的土地价格,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经济扶持政策。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并向重点区域倾斜。集体和个人整理、复垦、开发农用地,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农业税和集体提留。建设单位整理、复垦、开发耕地的投资,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

3、把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引入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的优先领域,增加利用外资的规模。㈤加强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职能

推行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度。成立实施本规划的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一次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将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向市政府报告,每届政府领导班子任期期满,要将任期内规划执行情况向人大进行报告。对执行本规划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或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㈥建立规划公告和执法监督查处制度

规划批准后,应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及时向全社会公布规划内容,并把规划文本分发至相关部门和大的用地单位,增强全社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了解,监督其执行。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建立经常性的规划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违法行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坏耕地的要坚决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按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篇6:土地整治环境保护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城镇基准地价评估过程中,下列关于基准地价内涵界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基准地价内涵中的土地开发程度必须设定为全市平均开发程度

B.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在评估时应综合考虑区域内不同用途价格的平均水平

C.基准地价的平均容积率可以按级别确定,也可以全市统一确定

D.考虑到基准地价是区域平均价格,土地开发程度应根据宗地红线内外的基础设施状况设定

2、采用成本法求取旧建筑物的价格时,首先求取在的建筑物重置价格,再计算建筑物的折旧额,将建筑物重置价格减去折旧额,得到估价对象的价值。A:建造时

B:估价工作时间 C:估价期日

D:未来某个时点 E:时间因素

3、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地价评估时,所选用的交易案例与待估宗地应具有。【2002年考试真题】 A:一致性 B:代表性 C:替代性 D:普遍性 E:时间因素

4、城市由自然环境和组成,但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需要人改造的。A:人文环境 B:人工环境 C:空间环境 D:社会环境 E:时间因素

5、采用剩余法评估土地价格,其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是否遵循了。【2004年考试真题】

A:预测原则和替代原则 B:供求原则和协调原则

C:预测原则和最有效使用原则 D:竞争原则和贡献原则 E:时间因素

6、由于没有遵循,对于在低级商业中心内开设的高档用品专业商店,因其定位不准,很难获得同类专业商店的收益。【2004年考试真题】 A:替代原则 B:变动原则 C:协调原则 D:收益原则 E:时间因素

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根据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的过程。

A.实施—规划—再实施—修改 B.规划—实施—再实施—修改 C.实施—规划—修改—再实施 D.规划—实施—修改—再实施 8、2008年3月,甲企业拟对其位于某开发区内一宗已出让工业用地厂房及配套建筑进行改建、加建,建设完成后宗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将分别由40%、0.9提高为45%、1.2。土地估价师在为甲企业提供地价综合咨询服务时应做出的正确判断是()。A.按规定办理规划建设条件变更审批手续,方案获得批准并经国土部门备案后,补缴因建筑面积增加形成的土地差价

B.按规定办理规划建设条件变更审批手续,方案批准后与国土部门重新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但不需要为建筑面积增加补缴土地差价 C.改建、加建后增加的建筑面积应补缴土地差价=容积率1.2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一容积率0.9条件下的市场价格 D.改建、加建后增加的建筑面积应补缴土地差价=容积率1.2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一容积率0.9条件下的原出让价格

9、评估一个商铺的市价,不宜采用的评估方法是。A:市场比较法 B:收益还原法 C:成本法 D:路线价法 E:合法性

10、在进行住宅用地定级时,对人口状况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时,可以不用考虑。

A:常住人口数量 B:暂住人口数量 C:客流人口数量

D:城镇最佳人口密度 E:合法性

11、因案件执行的需要,人民法院拟对某宗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处置并委托当地政府土地交易中心进行拍卖。以下对拍卖底价评估的观点正确的是。A:属于强制处分范畴,底价评估时需考虑进行价值折减 B:采用完全市场公开价值标准评估底价 C:根据法院出具的意见评估底价

D:根据案件申请执行方的意见评估底价 E:合法性 12、20日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__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A.10 B.15 C.20 D.30

13、人口增加将导致。A:土地需求增加 B:土地自然供给增加 C:土地经济供给增加 D:土地需求不变 E:时间因素

14、企业“预付账款”科目期末若有借方余额,则反映.【2004年考试真题】 A:已预付的全部货款 B:退回多付的货款 C:已结转的预付款 D:尚未结转的预付款 E:土地

15、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但降低额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最低税额的__。A.10% B.20% C.30% D.40%

16、因地价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优先支付的,故土地的贡献具有。A:优先性和完整性 B:显著性和完整性 C:显著性和特殊性 D:优先性和特殊性 E:时间因素

17、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通过__。A.市场供求关系形成 B.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C.政府机构决定 D.成本核算形成18、__是指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分界线。其既是土地利用计划的核心及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规划的基础。A.城市规划 B.城市发展边界 C.土地利用边界 D.以上均不是

19、在路线价评估中,不符合选取标准宗地的标准。A:街道转角处的宗地 B:矩形宗地

C:容积率为所在区段代表性容积率 D:一面临街的宗地 E:时间因素

20、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中,在__后,土地使用者才能取得土地使用权。A.签订合同 B.支付地价款

C.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D.签订协议

21、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的宗地价格是。A:收益价格 B:比准价格

C:成本累加价格 D:剩余价格 E:时间因素

22、根据某城市的基准地价图,市中心区商业、居住用地的土地级别分别为一级和三级,而城市边缘某新兴区域的商业、居住用地土地级别却为二级、四级,从基准地价评估的原理分析,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评价为()。

A.不符合土地使用价值相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布规律应一致的原理

B.体现了依据土地利用边际效益原则,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呈现不同空间分布规律的原理

C.体现了依据土地报酬递减原则,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变化规律

D.不符合影响土地质量因素一致,不同行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布范围应一致的原理

2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是的主要内容之一。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D: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E:时间因素

24、在土地统计分析中,反映土地动态变化的速度分析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其中,平均增长速度是()。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的多次方根 B.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平均发展速度减100%)C.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计算

D.根据两个不同时间上的发展水平的对比而得到

25、观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形成的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可以发现当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零时,土地利用进入。A:第一阶段上升部分 B:第一阶段下降部分 C:第三阶段 D:第二阶段 E:35%~50%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在情形下,土地估价机构不得接受土地抵押委托评估。A:抵押物为集体土地所有权 B:开发商销售完毕的商品房用地

C:土地使用者抵押已取得土地使用证、未设定他项权利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D:土地使用者抵押已部分抵押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E:欲以共有土地使用权抵押,但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

2、最高最佳使用原则的许可范围不包括__。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土地用途管制 D.城市规划

3、下列属于税收的主要特征的是__。A.调节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D.无偿性 E.有偿性

4、《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__以下的土地闲置费。A.10% B.15% C.20% D.25%

5、根据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应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但以下内容中的__不属于纲要阶段的主要内容。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B.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C.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D.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

6、房屋面积的种类有。A: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B:套内建筑面积和公用建筑面积 C:预测面积和实测面积 D:平房面积和高层面积

E:合同约定面积和产权登记面积

7、《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规定,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实现__相统一。A.数量 B.质量 C.生态僻护 D.资金 E.管理

8、下列关于国有土地所有权权能,错误的是__。

A.土地所有者代表依法将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全部权能让与土地使用者

B.国家土地所有者代表可依法通过出让、出租和划拨等方式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让与土地使用者

C.国家对土地依法享有收益权,并保有最终处分权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国有土地行使收益权应依法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上缴土地收益

9、统计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是。A:统计项目确定 B:统计设计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E:统计调查

10、土地总登记是按照进行的。[2009年考试真题] A:基准地价区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 C:行政辖区

D: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 E:调节消费结构

11、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工商管理局的有关规定,等内容应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中予以明确。【2007年考试真题】 A:竣工时间

B:商品房项目的最高房价 C: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

D:商业项目的最低土地增值收益率 E:最低容积率和建筑系数

1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为进一步抑制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__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A.1 B.2 C.3 D.5

13、复原重置成本与更新重置成本相比较,是两者的主要差异。A:设计差异 B:功能差异 C:技术差异 D:标准差异 E:收益差异

14、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或经营、管理。A: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B:村民委员会 C:村民

D:村民小组 E:村民代表

15、《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确定,出止人应当至少在投标、拍卖或者挂牌开始日前__日发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公告,公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地的基本隋况和招标拍卖挂牌的时间、地点。A.5 B.10 C.20 D.30

16、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涉及纳税人实际缴纳的.【2006年考试真题】 A:增值税 B:消费税

C:个人所得税 D:营业税

E:企业所得税

17、城市基准地价是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价格。A:无限

B:各用途法定最高出让 C:基准日后的剩余 D:转让剩余 E:35%~50%

18、【2006年考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应对被征地农民履行的程序包括。A:告知 B:确认 C:登记

D:依申请听证 E:依职权听证

19、在进行路线价评估过程中,估价师调查收集了若干临街商业宗地的租赁收益资料,在经过样点地价测算后统计得到下表数据,则对该表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A.表中数据可直接用于计算平均深度百分率

B.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霍夫曼法则

C.以1m为级距,则2~3m级距内的地价为7~8m级距内地价的l.230倍 D.由该表编制的路线价深度修正系数符合苏慕斯法则

20、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有。A:信用主体与服务的政策目标不同 B:资金来源与使用方向不同 C:投资的项目不同 D:投资的目的不同

E:信用资金的实现方式不同

21、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将商业用地分为等用地类型。A:金融保险业 B:办公服务类 C:综合商厦类

D:小商品与居民服务类 E:商住综合型

22、调查研究是开展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等方面内容。A:协商合同 B:现场踏勘 C:分析研究

D: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E:撰写调研报告

23、按照发行主体划分,债券可以分为等类型。A:金融债券 B:公司债券 C:私募债券 D:担保债券 E:公债券

24、已知甲、乙两块土地,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生产投入均为300元,产量相同,但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运费分别是30元和45元,按平均利润率20%计,甲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是__元。A.396 B.450 C.330 D.390

25、土地等和级的调整和最终定案宜用__。A.定量计算 B.定性分析 C.定量分析

上一篇:小学生难忘的事情小学作文下一篇:学生大会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