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火印读后感

2024-05-16

曹文轩的火印读后感(共3篇)

篇1:曹文轩的火印读后感

曹文轩火印读后感600字范文

《火印》这本书是曹文轩先生以抗日为题材的一本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雪儿是坡娃从狼群中救回来的一匹小马驹,它和坡娃一家在野狐山谷过着安逸的田园生活,后来日本侵略中国,雪儿被日军强征走,在身上烙了一枚日军的火印,但雪儿不愿屈服于日军,由于她的不屈与对抗,她不得不忍受儿女分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火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印读后感1

这是一个岁月的印记,一曲铿锵的人性赞歌,它述说着一个悲伤的故事,它述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火印的背后,是曹文轩对不朽文字的追求,是曹文轩对残酷战争的解读。这个故事,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雪儿是一匹马,一匹通人性却未被驯服的马,它被坡娃从狼口中救出来,在野狐峪过着快乐宁静的田园生活。战争突然爆发,雪儿被强征走,烙下了一枚火印。日本军官河野看中了雪儿,想让它成为他的坐骑,雪儿不屈,因此沦落为拉炮的战马,与村民们一同遭遇种种屈辱。饱受战争的痛苦与折磨后,坡娃终于将雪儿带回了野狐峪,但雪儿身上的那枚火印成了他的屈辱,直到他又重新赢回了尊严。

战争毅然是残酷的,不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动物都是如此。但是,雪儿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它有自己的尊严,有超常的智慧,有一颗心。战争对于它来说,已不仅仅是残酷,而是一种折磨。愤怒、痛苦、不屈,在苦难的时刻,雪儿的嘶鸣是为自己的生命在呼喊,她是为坡娃呼喊,为小马驹呼喊,为野狐峪上所有的人呼喊。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是有血性有气节的“人”!她在充满荆棘的路上完成了自己尊严的救赎,如此的坚韧不拔;但是,在战争这条路上,有亲情有友情有爱的陪伴。它是坡娃,瓜灯,草灵三人独自去城里时,坡娃不让灵草吃别人剩下的肉包;它是在众人面对韬叶时坡娃让瓜灯草灵躲起来;它是在坡娃和爸爸再被日军控制住时爸爸对坡娃的微笑;它是在坡娃失去双亲时,瓜灯和草灵的父母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坡娃的照料。

在整部作品中,曹文轩并没有直面的去描写战争的你死我活残酷与血腥,也没有刻意地去描写战争中敌我的仇恨,但战争背后的伤疤却被我们看的清清楚楚:一眨眼的时间,家人,朋友,房子。原本美好的一切,都消失了,侥幸的生者,也要承受更加巨大的痛苦,精神上的创伤在所难免。但他们有真情,真情可以使人拥有勇气,可以重现这美好的人间,可以在浓的化不开的夜晚中找到一点光。

真情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人与马之间也是如此。雪儿刚到日本军营时很受照顾,军官河野专门叫士兵韬叶照顾她,韬叶在雪儿生产时安慰她,在小马驹刚出生不久时陪他在马厩里睡觉,在雪儿受伤时悉心照料。用真情去照顾他们,正因如此,小马驹心中韬叶就是妈妈,妈妈就是韬叶,所以在韬叶死时,小马驹才会想“唤醒”他。

人与人之间人与马之间的爱使我落泪,人性是美的,万物之性也是美的。实在是大爱无疆啊!爱不分年龄,不分贵贱,不分国度,不分血脉,甚至,不分物种。岁月总会在每一个人身上烙下火印,却永不会夺走人世间的真情,是,大爱无疆,是,曹文轩所追求的,不朽。

火印读后感2

眼看无法改变雪儿奔跑的方向,河野只得扼制它的前进,想一下刹住它的脚步,完成悬崖勒马的动作,但只见雪儿直起脖子,昂着头,还在往悬崖奔跑……

读完了《火印》这篇小说,我被主人公——一匹叫“雪儿”的马深深感动了。马,一种普普通通,时刻为人类效劳的牲畜,既不像狗那样对主人忠心耿耿,也不像鸟儿一样可以用清脆的歌声来取悦主人。但日本军官河野抢走雪儿后,对它生活上的照料竟挑不出一丝瑕疵,并且向它宣誓,战争结束后,回到故乡北海经道的草原,让马群认识雪儿,还会雇用专门上的马夫,让它在那里安度晚年……这是多么动心的诱惑呀!要是其它马匹,我猜一定会忘掉坡娃,帮助鬼子占领野狐峪,乃至整个中国。可雪儿没有,它知道河野抢走它后,为的是要对付养育她的这块土地的百姓们,让坡娃如此伤心,她恨河野。所以,它不惜生命,在河野训练它“悬崖勒马”时,强烈复仇的心让她失去理智,只想与河野同归于尽,尽管雪儿没有成功……

在被迫无奈的被日本人烫上烙印后,当她亲眼目睹黑狗为了救她不顾一切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刀抢之下,坡娃不要命地一次一次想方式法不怕牺牲地想从鬼子眼皮底下救出她,坡娃父亲为了她差点惨死在鬼子手下,经历的惨遇一个月后虽然还有一口气但从此站不起来,所有野孤湖为她的付出……。然而,无奈的她却在经受痛苦鞭打拉着大炮托着沉重无奈的脚步移向野狐峪,她知道她将得到是人们带给她的痛恨。再次当雪儿偷跑回来后就再也没抬起头挺起腰杆过嘶鸣,当大家都认为她是被鬼子打伤打残了无法为解放军服务时,她毅然决然冲在了战场上,不怕累不怕牺牲地冲在第一线,她要为之前的耻辱血洗自己,她要证明自己还是原来的雪儿,雪儿还是野孤湖大家喜爱的,雪儿要对的起黑狗,雪儿要对的起坡娃,雪儿要对的起称她“姑娘”的父母-----坡娃的家人。雪儿的抬首,是民族的.觉醒;冲破云霄的嘶鸣,是人们不屈的呐喊。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泪如雨下。在我的心目中,雪儿不是一匹马,而是一个有尊严有智慧有悲悯懂得感恩的“姑娘”……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报恩,感恩。

如今的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吃的用的玩的不是最好就是更好,父母长辈恨不得天天捧在手心里宠着,而我们可有想过感恩?估计大多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就是这样的吧!有好吃的可有想过分享给长辈,有好玩的可否有想过这是必须的?有穿的是否还需比较好坏的?……我想我们感恩不见得要帮父母做什么,而是要懂得父母长辈为我们付出的不容易,要珍惜他们对我们爱,回报——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关心,一杯热茶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感恩,都能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件事,我想生活将会少很多争执,少很多不快,少很多邪恶。

我要推荐新一代的我们去欣赏这本书,感受这份情,学会感恩、报恩。从身边一点一滴去感受,让我们努力使未来的生活充满更多的和平,温暖和欢歌笑语。

火印读后感3

暑期里,我静静得打开了曹文轩的《火印》一书,这部书让人陶醉也让人沉迷,合上书本时,我久久地回味着,眼眶已然湿润。

一个名叫坡娃的男孩从狼嘴里救下了一匹良马,取名“雪儿”,然而可耻的日本鬼子看中抢走了它,长官河野企图驯服雪儿,但雪儿没被驯服,好几次差点要了河野的命,最终“雪儿”沦落成拉炮车的马,在那个马的地狱里,雪儿遭受了母子分离,种种欺凌,到最后日本鬼子被消灭,雪儿重新回到了坡娃身边。

就是这样的一只有思想、有人格的马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雪儿有思想,有喜怒哀乐,在被河野强行夺走孩子的时候,它哀鸣着;在被河野用各种手段制服时,它发怒了;当黑狗死了的时候,它流泪了,在坡娃和它玩耍时,它快乐的奔跑、欢叫。雪儿已经不是一匹马了,它通人性、有感情、有智慧、简直和人一样具有灵性,不,它胜过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又有多少人禁不住诱惑、或苦难当了汉奸。可是,雪儿知道,它的主人只有野狐峪的坡娃,无论河野怎么训练,它都不愿意被驯服,我被它这种精神深深折服,可雪儿却因为骨肉分离而性情大变。

雪儿有魄力,河野让它做一连串“悬崖勒马”的高难度动作时,雪儿一直不肯配合,河野不断催促,雪儿竟然向悬崖跑去,看到这儿,我的心都不禁提到了嗓子口,马上就要冲出悬崖了,难道雪儿要和河野同归于尽!河野不得不紧急跳下了马,雪儿也停下了脚步!雪儿宁死也不被河野制服,我深深地佩服着。

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沉醉其中,曹文轩老师写的《火印》首先让我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善待所有生灵,只有真心对待它们,我们才会收获每一个生灵真心的回报,真心对待动物。同时它让我想起了当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面对日寇的欺凌、虐待、烧杀抢掠,“火印”,是烙刻在雪儿身上的耻辱,他们更是承受着巨大的耻辱,但他们最终像雪儿一样高昂着头,赢回了尊严!可是,如今我们有些中国的学生,在国外留学,学习完了就把父母带去国外不肯回来,有的甚至连父母都不要,独自在国外生活,这些人连雪儿都比不上,雪儿爱自己的主人,知道野狐裕才是自己的家,所以无论河野如何威逼利诱都没有屈服,但我们现在的人呢?但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不忘历史,爱我们的祖**亲,爱我们的家园。

火印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读了曹文轩的《火印》。刚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是懵懵懂懂的。于是,抓住暑假的尾巴,我又看了一遍。这次,我看得很仔细,也很用心,觉得感触很深。

《火印》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个叫野狐峪的地方,有个男孩叫坡娃。他在山上放羊的时候,从狼群里救出了一匹小马驹。他给小马驹起名叫雪儿。雪儿与坡娃一家朝夕相处了四年。有一天,日本鬼子来了。他们掠夺了乡亲们家里所有的马、驴和骡子。雪儿也不幸被鬼子看中了,雪儿慌乱中跑进了深山,最后还是被日本兵找到,在身上烙下一枚火印后带走了。

在经历了战火和苦难之后,坡娃终于在雪儿带回了野狐峪。雪儿身上的火印成了它抹不掉的耻辱。它在村民们的面前深深的低下了头。直到后来,它赢回了自己的尊严。

《火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忘记一切,要心怀感恩之情!现在,有些同学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老是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理所应当的,可以任意妄为。每天我们还在睡觉的时候,父母就起来为我们做早饭,而我们起来后还要对早饭挑三拣四的,这样真的好吗?每天风雨无阻的接送我们上学,而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你们辛苦啦之类的话。我们闯祸了、被老师批评了,父母仍就默默地为我们做着这些事。当他们问我们怎么样,表现如何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就只是“哦”、“知道了”,我想他们的心里肯定很难过。他们肯定不是只想听这个。他们不求回报地付出,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学的.更好,活的更好。我们有的时候真的忘了他们对我们的好,千方百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为了什么?这就是爱!如果我们就这样地忘了,我觉得还不如那匹马呢!

对父母心怀感恩,对老师心存感激,对所有帮助过你的人说声谢谢,对所有爱你的人说声谢谢,我们不能忘记一切!

篇2:曹文轩的火印读后感

《火印》是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

《火印》以一匹叫雪儿的马和它的主人坡娃为主人公,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方草原为背景,谱写了一支精彩曲折、悲天悯人的人性赞歌。

篇3:《火印》:烙在马儿心上的伤

曹文轩老师笔下,拥有这样一个火印的马,叫雪儿,是一匹中国马,只可惜它被日军抢去,烙上了一个日本的印。

本书就是围绕着这匹马开始的,和它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情,在曹文轩的笔下一一蔓延开。

人物

曹文轩说:《火印》选择的路数是写战争,但更在于写战争中的人。

坡娃

小说中的主人公坡娃是一个生在野狐峪长在野狐峪的放羊娃。他是个在草原长大的孩子,经常在野外露宿,不怕黑暗。他有胆识,敢和狼群对峙,他有谋略,能和日本鬼子周旋,可他的心里,总有很多心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爱那匹被他从狼群里救下来的马——雪儿。

日本军官河野

出生在北海道,世代养马。他爱马、识马,捡到好马就会失眠。为了所谓的荣誉他不远万里踏上了野狐峪的土地,在一次执行征用马匹的命令中,遇见了雪儿。他从坡娃手中强行掳走了雪儿,却愿意为它提供上等马厩和饲料,并派专人侍候这匹马。在日本军营,他为了训练雪儿成为他的战马,强行让雪儿母子分离,却在无法驯化它后对他的部下说“带它走,让它去拉大炮,但不要虐待它……”在他心里,他认为虐待马匹是极其可恨也是可耻的。

瓜灯和草灵

他们和坡娃同一年出生,坡娃在春,瓜灯在夏,革灵在秋。他们仨是野狐峪玩得最好的伙伴,他们的父母总说“他们前世一定是一家人”。他们仨一起陪雪儿住在小木屋躲避日本兵,一起去日本军营寻找雪儿,只可惜,最后草灵死在了日军的炮弹下,瓜灯被日本大炮轰成了常年耳鸣。

小哥

是坡娃骑着雪儿外出时在战场上遇到的一个中国受伤侦察兵,“小哥”这个称呼是坡娃给取的。那时的雪儿已经被坡娃从一次战后的废墟领回野狐峪,可是自那之后的雪儿就一直低头行走从不嘶鸣。正是因为这位中国士兵想问坡娃借用雪儿再次冲向战场,才使得雪儿终于慢慢抬起头,嘶鸣震天。

三个孩子的父母和野狐峪的村民

坡娃的父母一直把雪儿当作家里的一口人,连年夜饭都让雪儿在他们周围同席。雪儿生病拉稀,他们宁可自己拉犁也要让雪儿在树荫下休息。坡娃的爸爸为了救去日本军营里偷雪儿的坡娃,在日本军工厂服苦役一个月也没对坡娃有半句怨言。在坡娃父母双双被日本大炮炸死之后,草灵的父母把坡娃接到自己家。草灵的爸爸在村里人埋怨雪儿身上的日本火印、责怪雪儿曾为日本军队拉大炮时,他当着全村人的面痛哭。野狐峪的村民虽然曾经误会了雪儿,但在最后那场和河野的对战中,他们一个个手拿铁锹、扁担、锄头、石头,从村庄里奔出来,支援雪儿。

故事

《火印》的故事灵感,源于作者一次随手翻看萧红的作品《旷野的呼唤》。说是在一个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主人公看到有几匹马向他这个方向艨艨胧胧地跑了过来,他心想应该是有客人骑马来这里,没有将缰绳系牢,让马跑了。于是他呼唤马,好在马跑过来时一把抓住。可是当马跑到眼前,他伸手去抓缰绳时,手却立刻缩了回去——他看到马的身上烙着日本军营的圆形火印。

这些文字让曹文轩心中一颤,一部与马匹身上火印有关的故事在他心中慢慢拉开了卷轴。一匹马、一个孩子、一个村庄、一支日本军队、一场战争……故事的卷轴缓缓打开,最后呈现在他眼前的就是一个故事——《火印》。

一个名叫野狐峪的村庄里,有一个叫坡娃的放羊娃。他从野狼群里救回了一匹小马驹,取名雪儿。雪儿和坡娃一家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直到1939年,战火烧到了这个村庄。雪儿被日军强行征用,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雪儿不肯接受日本军官的驾驭,它的不屈和对抗,使其被沦为拉大炮的战马,母子分离饱受凌辱。与此同时,野狐峪的村民也因日军炮火攻击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历经战火和苦难,坡娃和雪儿回到野狐峪,但它身上的火印却成为它终身的耻辱。它自此不再嘶鸣,沉默不语,不再抬头,低头前行,直到它在抗日战场上赢得尊严。

情感

《火印》里,有人对马的爱,有人对人的爱,也有马对人的爱,马与马之间的爱。

坡娃及其父母,还有坡娃的伙伴、野狐峪的村民,无疑都是爱马的,这种爱,十分纯粹。河野和稻叶,其实也是爱马的,只可惜因为战争横亘在他们面前,使得他们对马的爱最终造成了对雪儿的伤害,这种爱,有些无奈。

坡娃对雪儿的爱,由最初在狼群中不忍丢下它的怜爱,到两闯军营为夺回雪儿的不舍,到愿为雪儿心理上得到安慰而一同独居在后山的理解,到最后看着雪儿悄然离去踏上寻子之路的祈福。随着他对雪儿这匹马的爱一步步成熟,他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

几个小伙伴之间的爱,不仅仅是愿意分享快乐,还包含着愿意一起扛起寻回雪儿的使命以及在困难面前彼此之间的关心和照顾。在外出寻找雪儿的那段日子,坡娃不愿伙伴吃他人咬剩的食物,他脱了褂子为朋友换回一笼热乎的包子。

而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爱,是雪儿对坡娃、对野狐峪村民的爱。

雪儿对坡娃的爱,无论是战前的快乐与共,还是战时在军营里对坡娃心有灵犀的暗中保护,都是一种动物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心灵上的交融。尤其是当坡娃在战后找到被丢弃的雪儿时,雪儿因为身上烙着日军火印、因为曾被迫拉着日军大炮而自责,迟迟不肯抬头,不肯与坡娃一同离去。“雪儿低着头,仿佛头上压了一块千斤重的石头,永远也抬不起来了。”读到这里,眼前看到的哪里是一匹马,明明就是一个在低头赎罪的人。雪儿爱着那个把它从狼群里解救出来的坡娃,所以当它看到一条裤腿空荡荡地在自己眼前晃着的坡娃,它的心里压着千斤重石,埋着万千愧疚。

雪儿对村民的爱,是对坡娃爱的放大。那一枚火印印在它的身上,却像印在它的心上一样。坡娃领着它回到野狐峪时,它一直低着头,低着头,不看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不看身边的任何一处景。它是愧疚是自责,正如草灵的父亲所说的一样:“你若是把自己当畜生看了,你也就不会总低着头了……”

所以当雪儿背着中国战士小哥,对河野进行了一夜追击,它奔向悬崖,在“恢恢”的嘶鸣中,把河野诱到悬崖边,亲眼看着他冲向了无底深渊。

最后的最后,当一切硝烟慢慢散去,当野狐峪的人民又过上了相对安静的日子,雪儿在一个清晨悄悄走了。它去寻找那不满月就被迫和自己分离的骨肉去了。它没有忘记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一本《火印》,让我们看到了烙刻在一匹马心上的伤,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伤疤下滚烫的血与情。

上一篇:中原工学院学生奖学金评比办法下一篇:小学生长征精神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