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信仰有感精选

2024-04-11

观信仰有感精选(通用9篇)

篇1:观信仰有感精选

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他们坚持党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为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取得最后胜利的鲜活历史,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让我更加坚定我追逐共产党的脚步,争取最短的时间加入党的队伍,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决心。

文献记录片《信仰》,带着我们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本.文员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无穷力量。如今我们重温这一幕幕激情的画面,感受这一份坚持、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我喜欢这种魅力,更愿意去坚持这份信仰,它将是我人生路上永远无法消失的一部分,伴随着我走完人生的道路,

看完了以后,我更加敬重我们的党,俗话说的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共产党在辛勤的为人们服务,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冲在最前的那个身影总是共产党员;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汗,干着最重最脏的活从来没有怨言;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鼓励大家不放弃,生活条件改善后他们总是默默的在一旁守候;他们的这一系列壮举在我们心中将永垂不朽。他们是我们后一辈学习的榜样,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想和他们一样成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做点事情,坚守这份共产党员的责任一代代传承。

篇2:观信仰有感精选

观看《信仰》,让我感到,能够坚持这个信仰,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这个难,有多少人可以体会到。当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伟人毛泽东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六位亲人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铡刀,宁肯选择光荣的牺牲而不选择卑鄙的“自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不畏艰难险阻,毅然返回祖国,创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当常香玉献身艺术,爱党爱国爱人民,关注豫剧未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难。还有很多很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们能够坚持这个信仰,也就是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种常人不能理解的难,不能做到的难。

弹指一挥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91周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国63周年。在我们的党领导下,我们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变,可以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看出来。看到这种巨变,我以自己能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感到无尚光荣;但是当我的所作所为不能够达到这个组织的全部要求,又让我感到有愧于她;当我看到有些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加入这个组织,最后放弃信仰、背叛她,给她光辉伟大的形象抹黑时,我又为她感到忧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观看《信仰》,我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只有她才能把中国建设好,把人民的生活建设好。我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因为只有不断学习这些理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我以为我们不仅要当好信仰者、学习者,还要当好解说员、宣传员。把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改革开放好,向身边的人进行解说和宣传。我要增强服务意识。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扬中国共产党刻苦努力的精神,积极向上,认真学习,争做三好学生!

篇3:观信仰有感精选

对于纯个人生存层面的意义而言, 如何评价个人的信仰选择, 这也纯粹是个体化的。如果你未曾经历过少年派的那种磨难, 你也不会去接触到所谓的上帝和神;如果你未曾知道过有关神的一切, 你也不会去在那样的时刻去寻求所谓神的庇护。你也许会质疑说, 作为一个未曾接触过宗教的某个中国人, 他即便不知道上帝、真主阿拉和毗湿奴, 他处在少年派在海上的困境时, 也肯定会祈求老天爷的眷顾。然后, 你就会总结道:“其实这个中国人眼中的老天爷就是上帝和真神, 或许, 你还会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少年, 不要被名字和称号迷惑了双眼, 那不过都是神的化身。’”我尊重有信仰的人, 我也不是对宗教信仰有不敬之意, 有人说:你不能给我证明, 我便不会去信;也有人说:正因为荒谬, 所以才信仰。有些时候, 一些极端言论的出现和使用总让人感觉很别扭, 本来完全不用这样说的, 为何要如此之绝对?

非也, 我们在评价古代中国之礼法之争的时候, 儒家与法家关于法律的态度, 也是如此的让人难以理解。比如, 儒家说法律这东西只能是低级的, 社会秩序的维护要靠礼之教化, 靠圣人、君子之德性来引导民众, 曰: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又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讲“为人君着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 则臣为之;上行之, 则民从之” (礼记·乐记) ;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而法家则反对此种人治之思想, 而重视客观的工具, 将赏罚之规则客观化, 名为法或律、刑、令。方式是通过重刑威慑。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 尧不能正一国” (韩非子·用人) 、“无庆赏之劝, 刑罚之威, 释势委法, 尧、舜户说而人辩之, 不能治三家” (韩非子·难势)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商君书·画策) ”。儒法之争看起来是针锋相对, 水火不容。其实在明眼人看来, 为何要如此争得头破血流, 其中之缘由无非政治企图耳。如果儒法两家之代表人物都将其思想作为治国之根本思想, 并以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相互攻击的极端化就可想而知。然而, 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就是以礼入法, 礼法结合。在中华法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儒法两家各自绝对之观点互相吸取精华慢慢走向融合之路。

那么说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是否一定要划清一条界线、两者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吗?在我看来, 大可不必如此, 理性和信仰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暂且不说康德的“在理性之外给信仰留下地盘”, 还是克尔凯郭尔的伦理阶段还是宗教阶段。没有理性的反思和追问, 就如同没有理性的怀疑, 就不会有真理的答案或意义的评价。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内对价值的判断是两种相对区分的系统, 在自然科学内, 以理性的逻辑演绎推论而求真为最大的价值目标;在社会科学内, 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范式, 来试图解读社会价值背后的意义, 没有终极价值标准, 只有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真相以及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价值选择。由于后者没有绝对, 人就会在没有绝对中寻求一种绝对、超越性的存在, 那一部分是信仰层面的事情。

如果说, 人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层面上的思考导致了宗教信仰, 这完全是纯全个人的思想自由, 你可以选择信仰一个神, 也可以选择信仰成百上千个,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选择其中之一来寻求慰藉;然而, 如果说, 群体层面上的信仰, 最大的价值就是秩序, 关于如何维系这个秩序以及如何定义这个秩序的价值追求, 这就很难说必须用到宗教信仰。关于秩序的看法, 有种信仰叫世界观信仰, 有人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秩序是其认定的最美好的秩序, 那就是这个无疑就是他的信仰, 有人固执地认为人间天堂的存在, 我们也无妨称其为一种信仰。至于信与不信, 一曰看教育, 二曰看实效。前面提到了法律人, 法律人对于秩序构建和维系方面的基本世界观, 仍不妨称之为信仰的部分。法律人对秩序构建以及秩序的价值追求, 在笔者看来, 法治是必然之势, 用什么词汇来指代这种信仰, 笔者以为不要回避, 也不要怕解释, 无非法律信仰耳。明明说的是法律信仰, 为何要避而求法的信仰、法律信任等词汇?就如同那些宗教信仰者可以告诉你, 你在信仰老天的时候, 他会告诉你, 其实老天就是上帝。你为何不能说, 你在说关于法治对社会秩序的价值时, 其实, 那就是法律信仰呢?有信仰的人是可敬的, 有人选择信仰上帝, 有人选择信仰天命, 也有人信仰主义, 也有人信仰某个人, 于是他们都获得了理性以外的力量。他们活得从容而自信, 只因他们有了信仰。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许会说, 我就是信。我想, 这也可以算作信仰的一部分, 来自内心深处难以明说的确信和遵从。可是, 如果我要信仰法律, 在大家都认为法律仅仅是一个工具的语境里, 我就不得不去解释我为何要信仰法律。也许, 信仰法律的人大可以说, 我就是信仰法律, 那是我的事。可是, 如果要更多的人去信仰法律, 如果信仰法律可以带给我们更良好的秩序、更能保障我们的权利、更能约束政府权力的滥用等, 那么, 我们就必须对法律信仰做出很好的解释。

法律信仰论者注定因为现实中法律所遇到的种种困境而倍加痛苦和艰难, 可这些都不能阻挡法律信仰的合法性、合理性, 并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正如塔马纳哈教授在《论法治》一书的末尾处所说:在整个历史上, 法治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政府官员和一般民众接受法治的价值和正当性, 并逐渐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也许有些人会说, 我们的传统中, 就不存在什么法律信仰, 我们的文化中就没有这样的因子。所以,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以过去不曾有什么, 来否定现在和未来不能有什么的逻辑, 也没有多少可信性。

法律信仰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作为个人而言, 你鄙视和抵制法律信仰的说法和价值, 那完全是纯全个人的信仰自由,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国家而言, 这种信仰是无法鄙视和抵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的讲话里, 说宪法的伟力来自人民真诚的信仰。法治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手段, 更是一种信仰。于是, 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时候, 他不会想到什么法律信仰, 但是他来到了陆地, 他必然生活在世俗社会的秩序中。不要因彼信仰而忽视了此信仰。非此即彼, 在信仰领域不必如此。

摘要:时下有关信仰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 有关信仰的讨论也逐渐深入。然而究竟何为信仰?通过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析与探讨, 可以把握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而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理性设计的规则体系。那么, 法律信仰就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

篇4:哈萨克族民间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摘 要:原始信仰作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所有的人类群体中都可以见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也各具特色。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生成了哈萨克族流传至今的生态思维。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两大体系。

关键词: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态观

一、原始信仰概述以及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的产生

原始信仰是指原始社会人们对某种宗教,神,思想的信奉。在民俗学中,专指原始宗教心理,即相信有超自然的世界与的力量(神灵,精灵,魔鬼等)存在。在信仰者看来,这种存在不需任何证明,而自然传承。原始信仰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想和缺乏认识的自然的反映。哈萨克族的原始信仰作为哈萨克族的原始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原始信仰是个非常广大的领域,其起源并非与人类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过去,首先,哈萨克族人无法解释周围世界的季节变换,雷电风雨以及人类自己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其次,大自然在提供给他们种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危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精神上的压力与恐惧。因此,他们认为,在冥冥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自然界的万物,控制着万物的盛衰枯荣,令其即可以造福于他们,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也可以加害于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因此,他们只能怀着惊恐和神秘的情绪,臣服在大自然的脚下,对其顶礼膜拜,并企望通过种种崇信仪式,能将大自然中危害自己,威胁自己的力量变成顺服自己,帮助自己的力量。哈萨克族原始信仰意识就这样产生的。

二.哈萨克族原始信仰生成的生态观

1.哈萨克族自然崇拜生成的生态观

水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任何其他自然物,因而水便成为人类最早产生并延续最久远的自然崇拜之一。人类的生存不可缺水。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可促进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带给人类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在以采摘植物为生的原始社会早期,就体验到了雨水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同时,水中还生长着无以数计的动物和植物,直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但是,水也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祸害。一方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大地,吞噬人畜,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久旱不雨,江河干涸,大地龟裂,庄家枯死,颗粒无收,人类又面临着饥饿与死亡。水可以施福,施祸与人类的两重性,导致了人类对水的依赖和恐惧,产生了原始的水崇拜。

水在操突厥语民族的意识中,是构成世界最早,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基于对水神的敬仰,哈萨克族建立了许多关于水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上:玷污了水,也就触犯了水神。如,哈萨克族禁止在泉水,河水上游方便,若有违反,会惹怒水神,会被它诅咒;不能往水里吐痰,这样等于往爷爷的胡子上撒尿;不能往井里吐痰,不能再流着的水里洗衣服,不然会被水神诅咒;不能堵住流着的水,不然事情会不顺利;把被堵住了的水松开让它流走,是件很好的事情,会让你的事情变得顺利。由此可见,哈萨克族通过对水的崇拜建立了一些列关于水的禁忌,而这些禁忌中充分体现着哈萨克族不能浪费水,不能玷污水的生态思维。

植物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原始人天天出没森林,攀崖涉水,采摘植物为生,把植物当做自己生死存亡的命根子,对它抱有特殊的感情。在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观念的支配下,对于地上生长的花,草,林,木都看做是由人类情欲和品格的东西。客观食物变化多端,自身主观认识反复无常,难解难分,幻觉地认为,植物具有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神奇莫测,秘奥难明,因此引起狂热的植物崇拜。

哈萨克认为春天新长出的青草,树枝,树叶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能随便揪草,折树枝,否则就会遭到树神的报复。在哈萨克族的习俗中,不能踩踏农耕,农作物,这样做是不团结,是不吉利的预兆。放火烧草地与像河水撒尿相同的重罪。不能砍伐荒野郊外的独树,不然会失去独子。认为这棵独树是树神,不能触犯它。不能砍伐连根生长的树木,不然你也会失去你的另一半。不能砍伐生长着的树木,点火要用牲畜的干粪。哈萨克族通过以上禁忌,禁止人类砍伐树木,踩踏绿洲和耕地,以此来维持原始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哈萨克族认为鸟窝不能破坏,不然你的家庭也会家破人亡;不能打碎百灵蛋,否则脸上会长雀斑;不能踩踏蚂蚁窝,否则你会变瘸子;不能频繁猎获老虎和熊,它们是动物神;不能打死青蛙,否则会发洪水;不能碰触蝙蝠,否则会遭它的诅咒;不能猎获动物的幼崽;不能猎获老鹰,否则会遭它诅咒;不能往鸽子扔石头,不然会破坏团结等等。以上禁忌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原则:加害动物,也就触犯了动物神,触犯了动物神,就会被诅咒家破人亡。通过这种方式,哈萨克族减少并阻止了对动物的猎获和破坏,维持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狼崇拜是古代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的崇拜内容,从印第安人到古罗马人,莫不如此。哈萨克族也有狼与氏族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哈萨克乃蛮部落的一支突然遭到外敌的入侵。敌部烧杀掳掠,把这一支乃蛮人都杀光了,只留下一位年老力衰的巴特尔,他们砍断他的四肢,把他抛弃在荒野,企图让他羞愧地死去。敌人退去后,跑来一只母狼,把巴特尔藏进阿尔泰山的一个峭壁岩穴里保护起来,并且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后来有孩子了,子孙繁衍,这支乃蛮人又重新发展起来。因为母狼和巴特尔藏身的岩穴是在名叫额尔捷涅·孔的山巅,所以后来这支乃蛮也就名为额尔捷涅·孔乃蛮。⑥这则神话反映出这支乃蛮人是把狼作为自己的始祖母的。所以说,在哈萨克族的图腾崇拜中也充分地涵盖了原始生态意识。

三.结语

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对传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维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民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生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之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因而生态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因此,有必要提取哈萨克族传统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中的生态文化,并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提升为现代的生态伦理观,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乃至世界环境和生态保护中发挥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帆 著《生态民俗学》[J],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27-236页.

[2] 木拉提·黑尼亚提,迪木拉提·奥迈尔 著《论哈萨克族民间信仰》[M],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 第2期,第51-53页.

篇5:观《信仰》有感

今天我观看大型记录片《信仰》。故事讲述了1919年冬天,一位当过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叫陈望道的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从寒冬到次年早春,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长夜,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只有28000多个汉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兴业路一个狭小的房间成立……

随着大屏幕上一幕幕的历史画面,一声声叙述历史故事的声音,所有人仿佛置身其中,追随先辈们的足迹—选择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伟大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受中国共产党信仰之路那份执着的追求和坚守,也再次淬炼自己的灵魂,重塑自己的信仰。

通过观看党员教育片《信仰》,我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正是在这种崇高信仰的引领下,党和国家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奋斗脚步,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虽然这段历程已将近过去一个世纪,但曾经在其中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现在依然是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现在依然振奋人心,催人进步。

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想和宗教流派,不管本土还是外来,都曾为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在信仰之路上点燃一盏盏灯。在这些信仰之灯指引下,寻求着中华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目不暇接的方法,到底哪一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以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呢?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正是这一信仰,号召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之奋斗,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去捍卫。正是这一信仰,使得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无数的工人、农民、战士、干部、科技人员将信仰融为“一团火、一滴水”,化为自强不屈的精神,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改变了一穷二白落后的社会面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表现为不同的具体目标。要知道,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因为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通过对共产党信仰路程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这段历程的艰难与曲折,更深刻体会到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觉悟,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自己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虚心向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将其付诸实践,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奋斗历程中稳步前进,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如今,可以说我们生活富裕社会安定,那么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是不是已经变得虚无?《信仰》告诉我们,不,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在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在新农村建设的田野上,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大学校园的朗朗书声里,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无数党员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生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义,丰富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积极进取。

篇6:观《信仰》有感

7月3日深夜,根据医院党总支部的要求,观看了人民网《信仰-我们的故事》,看完之后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为国家、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他们的步伐是那么的坚定,因为他们充满了自信,而这自信来自于他们坚定的信仰。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信仰,一度曾经熟悉而今却又陌生的字眼再度映入我的灵魂,激起我感情的波澜,催我深思、反思、自问。我的信仰曾否有过?而今还是否保留坚持?忘不了书中的一个个英雄人物,从大革命开始时期,从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就是人才辈出,热血儿女前赴后继。他们接受了先进的马列主义理论,深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影响,为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状况心急如焚。他们奔走呐喊,为民请愿,目的就是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他们认识到美好的理想是科学的和一定会实现的,他们就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甚至牺牲生命为之奋斗,而这正是信仰的力量!

通过观看《信仰》,我看到了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离党员要求的差距和不足;让我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工作的的信心和干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努力学习。信仰的奋斗无止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信仰的奋斗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填新的内容,所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做到“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掌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必须的思维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完善自身的素质同时向党组织靠近,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信仰而战;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

二、爱岗敬业。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为信仰浴血奋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目的就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了,消灭了剥削阶级,人人平等、自由,为信仰而奋斗被赋予新的概念,不再是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大义凛然的赴死,不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举动,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倡导的爱岗敬业、艰苦劳动、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努力学习、尊重知识、发明创造等等行动。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信仰而奋斗的内涵,这就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殚精竭虑、做出卓越奉献甚至牺牲生命。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大厦添砖加瓦。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我来说,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能否自觉地改造自

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并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自己能否不断进步的关键。要锤炼忠诚坚定、攻坚克难的作风、埋头苦干的作风。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怎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改的推进,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必需扎扎实实服务好每一位病人。要用党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病人和护士双满意,服务好病人和护士,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做病人的好老师,护士的好姐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宗旨,带好团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查找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严抓落实。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篇7:观《信仰》有感

按照学习党委组织部通知: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粤教工委组函[2012]46号)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收看《信仰》,采用集中观看、座谈交流、撰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电视片《信仰》观看过程中,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使我潸然泪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信仰的力量。90多年来,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也正是这些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献身革命事业,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通过电视片《信仰》的观看,特别是众多英雄模范人物的演绎,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所需要一生坚守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就有了为之追求的目标,就会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为人民谋利益而感到自豪。那么,又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呢?

篇8:浅析朴素犯罪观与刑法信仰之提升

关键词:朴素刑法,信仰,伦理道德

一、所谓朴素犯罪观

朴素, 究其词源, 在西方, 有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 , 是指:有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如我国古代用“五行” (金、木、水、火、土) 或气 (阴阳、元气、精气) , 古希腊用原子、水、火, 古印度用“四大” (地、水、火、风) 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另外, 在我国辞典中, 对于朴素的解释和表述主要有: (1) (颜色、式样等) 不浓艳、不华丽; (2) (生活) 节约、不奢侈; (3) 朴实、不浮夸, 不虚假; (4) 萌芽状态的、未发展的, 自然的、本源的。

犯罪观, 简言之是人们对犯罪现象的认识与评价。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对犯罪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伦理色彩的认识到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产生, 再到以贝卡利亚、康德为代表的古典犯罪学派对“社会契约论”的继承和发展, 以至近代实证犯罪学派的产生与现今西方学者对犯罪的本质与原因等进行不断地探索后, 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从纵向来看, 人类对犯罪观的认识存在着从最初的相对愚昧到逐渐成熟的规律;而从横向角度来看, 在同一时期的同一社会中,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我们知道矛盾是时刻存在的, 就犯罪观这一认识而言, 因为各群体所具学科知识层次的不同, 也存在着视角差异导致的区别。可直观表述为平民视角的犯罪观与专业领域内的犯罪观。

就以上朴素一词的内涵中种种自然的、本源的意思体现, 笔者把横向中在司法实践过程里起到主要作用的所谓平民视角的犯罪观称为朴素犯罪观。基于一个现实社会中, 这个朴素犯罪观乃是来自最广大普通社会成员的。也因此, 我们可以认识到, 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研究朴素犯罪观的认识发展情况的现实意义, 以及在制定、修改一些法条包括相关政策所做评估时的着眼点。

二、道德、朴素犯罪观与刑法

道德、朴素犯罪观与刑法三者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辨证关系。道德, 是由一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知识形态, 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研究, 大量的著作与论文已经有充分的论证。这里不再过多阐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道德的基础作用普遍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而未来所谓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的追求相信随着法制的发展也会渐渐向我们靠近。

犯罪观, 作为一种人们对犯罪现象的认识与评价。应该说, 它是建于道德之上的人们主观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既然是对犯罪的认识, 犯罪观于刑法的重要性同样值得肯定。

这里,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道德与犯罪观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除了天生的密切联系外,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的理论, 它们所客观存在的冲突方面的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法不责众”, 在众多的案例中, 它在刑法领域中也客观的存在。这种现象带给司法上极大的无奈, 也或多或少地带来刑法威信、信仰上的危机。这种无奈来自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于刑法理论范畴内来说, 从一方面来讲这就是道德观与犯罪观矛盾的体现, 而这种体现归结到底, 正是朴素犯罪观的问题。因为所谓“法不责众”的案例, 从它的过程来看, 往往是一个群体在做一件于道德不相违背的或者至少他们的意识中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虽然我们现在提倡刑法的谦抑原则, 但对于这种危害社会甚至严重犯罪的情况显然也不可能不作考虑。据此, 如果说道德的遵守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排除犯罪和社会危害的可能, 而我们俗称的犯罪观又往往是学者们以相对理性的目光所作的定义。那么研究这个居中的朴素的犯罪观, 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且各类人群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家, 就有它的实践意义了。所要明确的是, 朴素, 不一定代表落后。这不同于历史中纵向的几种犯罪观之间的比较。朴素犯罪观与通常字面的、专业角度的犯罪观, 只是不同群体因为视角的不同, 而产生的对犯罪认识上的差别, 它是一个群体概念。这两种犯罪观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 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可能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 而最终趋同。所以, 朴素犯罪观, 乃是社会的成员 (特别是绝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普通人群) 依据通俗的道德观以及在现阶段法制进程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对刑法的解读和对犯罪的一个普遍认识。

三、朴素犯罪观与刑法之“信”

刑法之“信”, 对“信”字的理解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自身的威信;二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依赖。这两种理解实质上反映的是法律信仰的问题。一个社会中, 人们对刑法的信仰与否, 于司法实践所体现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可谓不言而喻。在面对一些实务上可能影响到法律信仰的矛盾时, 我们也应把法律之“信”放在第一位考虑。正如我国刑法学者李晓明教授所言, 当“小的习惯法与大的基本原则发生矛盾与冲突时, 应当服从大的基本原则, 不能因小失大, 更不应该使法律失信于民”[2]]可见维护法律整体信用和威信的重要性。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都很好的诠释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这四句看似言简意赅的总结实质上包括了相当巨大的内涵和要求。这不仅对我们的权力机关在制定法律和司法实践过程中提出很高的要求, 从另一方面来看, 也对全社会成员遵守和信仰法律的程度树立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一个具有良好的刑法信仰的社会, 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相反, 如果刑法信仰危机, 则会引起社会治安的不稳定, 而环境的动荡又会使种种社会工作承受阻力, 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那么刑法信仰的危机, 通常是如何引起的呢?从何处着眼, 才能正确认识和协调这种矛盾呢?这正是本文研究朴素犯罪观作用的意义所在。设想一个刑法信仰危机的社会, 危机可能源于多方面:司法过程中的执法难?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沦落?自然灾害带来的动荡?这些都可能是诱因。但是, 笔者认为, 纵观法律 (包括相关的政策、刑事政策) 运行的过程, 立法 (政策的制定) 才是基础。所以法律信仰危机的根源, 也须从立法层面来研究。而立法出问题的成因, 于刑法领域来看,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公民犯罪观的错误评判。往往表现为以一种相对超前的理性犯罪观为基础去制定刑法条文以及相关刑事政策来规制广大的社会成员。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司法上的窘境, 导致执法难, 法律无法落到实处;二是可能引起法律与相关政策的冲突, 这种不可协调的矛盾进而就影响到公民对法律的信任、信仰危机。第一种情形不难理解, 第二种则相对隐蔽, 但认真分析还是有证可考。就以我国来说, 这些年随着我们社会主义法制的进步, 法律的不断完善, 社会环境也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中。但法律与政策的本质矛盾还是客观存在着。比如, 我国刑法第382条规定了贪污罪, 后根据第383的规定, 入罪的金额为5千元, 甚至不满5千元视情节也可入罪;另一方面, 我国现在推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根据众多学者如陈兴良教授的解读, 这里的“严”是的侧重点是在“严密”上, 即“严”字的着眼点是在严密刑事司法网上, 意思是我们的刑法不在重刑, 而是不轻易放过犯罪。从树立刑法的威信角度来说, 这是很理性的解读, 也是普遍受到认可的。这里的法条与刑事政策本身都没有问题, 但现实中我们知道各地几乎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无奈:即某些人贪污略微超过刑法规定的贪污罪的入罪数额, 而考虑到有限的司法资源等问题并不会对这一类人实际立案予以追究。这种现实既是与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相违背的, 又必然会引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执行上的困难。而贪污这种行为必然是会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巨大危害的。既然刑法是社会法律防御的最后一层盾牌,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这种修改显然是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的, 因此笔者认为不可取。所以脱离客观朴素犯罪观情况的立法和修改法律的后果, 都可能给法律的整个运行过程带来更大的阻力和种种潜在危机。刑法需要其自身的严肃性, 这一点在我国也不例外。很多时候角度不同, 往往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光景。正如一直力主废除死刑的丘兴隆教授所言, 其实换个角度“废除死刑的种种理由也可以成为保留死刑的论据”。所以, 为长久的刑法信仰和社会稳定虑, 为我们社会主义法制的进程虑, 我们不得不全面的地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并从朴素犯罪观的角度来做适当的风险评估, 以寻求立法、司法等法律运行过程中真正有效的技术变革。

四、结语

综上, 肉眼或许难辨的朴素犯罪观与忽视此犯罪观而导致的潜在刑法信仰危机就目前来看或多或少都客观存在。这正应了马克思主义辨证观的说法, 矛盾时时存在, 事事存在矛盾。本文或许于实务中无法起到多少直接作用, 所谓朴素犯罪观的提出, 也非为了标新立异。甚至笔者相信, 随着普法工作的不段深入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持续进步, 最终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犯罪观将趋同于真正理想的状态。立法、司法都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法律的运行过程必然伴随着很多技术手段, 就现阶段来说,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全面地处理一些法律问题。谨以此文来为呼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

篇9:观信仰有感精选

教育是一项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一般而言,知识在教师教育信仰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同知识观的知识内涵和特征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为此,本文从知识观演变,深入分析和阐释知识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提出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主要建议。

知识观演变 教师教育信仰 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教育信仰的强力支撑,教育信仰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向、凝聚和超越等作用。就教育信仰而言,概括起来学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第二个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是精神地把握教育活动的特殊方式”[2]。比较可知,前者对教育信仰的界定难以和信念区别开来,后者对教育信仰的定义则过于宽泛,两种观点都难以正确把握教育信仰概念的内涵[3]。基于信仰特征来阐释教育信仰是研究教育信仰的一种主流范式,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教育信仰的研究仍停留于对教育信仰内涵的揭示和特征分析等方面,对教师教育信仰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对教师教育信仰的涵义和特征等层面的初步观点散见于少数文章,尚缺乏对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知识观演变视角分析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研究成果更为鲜见。知识构成了教师教育信仰的根基,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生成、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确立的知识观对其教育信仰形成的塑造和影响程度及方式必将有异。笔者认为,其一,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信服和尊崇。其二,教师教育信仰的形成与知识观演变息息相关。本文拟从知识观动态演变分析入手,分析和揭示知识观对教师教育信仰形成的作用和重要影响,提出教师教育信仰建构的相关建议,这将有助于促进教师崇高教育信仰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推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观演变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态度,具体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人们对知识所作的一种意识和反思[4]。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我国哲学家贺麟在谈论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对知识的本质、价值以及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认识,会引起教育思想、理念乃至教育目的、功能及结构的转变,将会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建构产生影响。

1.古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古代知识观下教师教育信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信仰教育的知识探求价值。如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其内在知晓力以认识、体会知识,发展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探求能力以引导其逐步认识事物本质。经书、语法、修辞、逻辑和辩证法等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2)信仰教育的内在伦理价值。实际上,我国传统的教育信仰也是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的,只不过重视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德性的培养,重视德性意义上的“知行合一”,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与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统一[5]。另外,在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是理智,教师把培养人的理性灵魂及促进个人伦理形成和发展当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3)信仰教育的促进个人知行统一价值。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和探求知识,更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促进其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转换,实现知行统一。尽管古代教师教育信仰注意到个人的价值,但此阶段教育带有严重的阶级性色彩,大部分教育信仰实质都在于为政治服务。

2.近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在近代知识观的导向作用下,教师教育信仰发生了显著变化:(1)信仰教育的知识传递价值。因为信仰知识的客观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便注重教育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的价值,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先进生产经验的推广。(2)信仰教育的外在功用价值。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以知识有效性为主要取向,这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信仰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价值。教育的传承和选择文化功能、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政治功能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在近代知识观指引下,教育促进了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启发人的情与意的职能被迫于教育边缘,忽视了对人潜在理性思维、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积极培养。

3.现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师教育信仰的影响

(1)现代知识观的特征变化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有了明显变化。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内涵、性质、功能和传递方式都有新看法。现代知识观并不是对知识的客观性、实用性和绝对性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与继承,以促进人类对知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第一,知识内涵的变化。如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的著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主张个人知识并不是和科学知识截然相对的另类形式,而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表述;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相互结合,是个人缄默性和信念的相互统一[6]。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对知识的形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知识包括四种,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可见,现在人们对知识本质的认识除显性的公共知识外,还包括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个人“默会知识”以及做事的技术和能力。显然,知识内涵已不再停留在认知范畴,而是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扩展到了应用范畴[7]。endprint

第二,知识性质的变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观遭到当代建构主义的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绝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假设。知识不是不考虑时间地点、境域而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法则,而是需要人们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过程,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确定性[7]。

第三,知识功能的变化。知识不只是技术,也不只是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工具。知识更是积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媒介。学习知识不应该只以功利为目的,尽管功利是学习知识必须要达到的目的,是转化为物质保证的条件,但更深更多的知识应该用来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四,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学过程中,教师“发送”包括从声音、文字、图像、演示、讨论到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则“接受”包括从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指向的主动选择,包括生生、师生的个别和群体的相互辩论。

(2)现代教师教育信仰解析

现代知识观更深入地回答了“谁的知识有用”的问题,强调发展知识的动力在于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于建构,知识的功能在于运用,从多元视角理解知识,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本价值。知识观演进给教育带来了冲击,它使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了更全面的教育信仰。(1)信仰教育的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相统一。教育不仅具有传递文化和推广经验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丰富、广泛和深刻。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8]。(2)信仰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相结合。不仅注重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外在价值,更注重教育倡导社会和谐、深化民主观念的内在价值。不仅重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或技能的外在价值,更强调教育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陶冶人格的内在价值。(3)信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融会。在教育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求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不只是教人掌握知识或技能满足生存,教育的使命更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建构教师教育信仰的相关建议

1.深识教育理性,夯实教师教育信仰观念基础

任何教育信仰首先要建立在清晰而笃定的教育观念基础上,若没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教育信仰便会成为无依据的“迷信”[9]。因此,深刻认识和透彻把握教育理性是形成教师教育信仰的前提。教师只有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当教师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教育信仰这一高度,便会成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动力。

2.反思教育实践,推动教师教育信仰外在强化

教师教育信仰建构有多种途径,但不断进行教育实践及其反思是基本方式之一。在反思过程中,教师通过思考现实和境遇、历史与文化,在理解他人中理解自己,在理解过去时理解未来,进而形成自身稳固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保持教育信仰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3.涵泳教育情感,促进教师教育信仰内生塑造

教育情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在教育实践中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为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追求。教育情感是一种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融会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推动力量。反之,一个没有神圣而高尚的教育情感体验的教师是不能对教育事业产生崇高信仰的,教师因为对教育事业具有神圣而高尚的情感体验,其教育信仰才能够得以持久。

4.坚定教育意志,实现教师教育信仰持久升华

由于教育意志的作用,教师教育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而是转化为一种外在行动。只有教师拥有坚强的教育意志,才能看清主流,抵制各种诱惑,始终坚持教育方针和政策,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教育事业。

————————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2] 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 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当代教育科学,2010(9).

[4] 潘洪建.教学知识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 刘魁,李茜.教育信仰重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策探究.江苏高教,2012(1).

[6]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王莉颖.试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教育论坛,2003(3).

[8]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杨钦芬,李文萍.教师的教育信仰及其塑造.教学与管理,2012(5).

[作者:杜志强(1968-),男,河南许昌人,河南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吴丽红(1988-),女,江西鹰谭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扁豆四年级暑假作文下一篇:我体会到劳动的滋味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