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2024-05-04

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精选6篇)

篇1: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一、《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的编写要求

1、项目管理工作报告是展示申请人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文件,是个人项目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必须亲自编写.项目管理工作报告应真实反映“个人”特质。建议申请人以第一人称,论述如何融会贯通地运用项目管理九大功能(或称九大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于实际项目管理中。它与《暂行办法》第十六条列出的十项考评内容是一致的。

报告要展示申请人确实遵循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进行项目管理工作,还要有重点,有个性,有自己的升华。一般性论述、知识性讲解、评论性文章、谦虚性语言、空话等都是无益的。

2、申请高级项目经理的申请人,其工作报告必须重点论述同时指导多项目的管理工作。

多个项目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多项目中各个项目的项目目标;

2)多项目中项目的优选顺序。有利于预算与资源配置;

3)协调多个项目,实现共同目标;

4)监控项目实施,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5)确定符合企业要求,技术可行,使项目产出前后一致的规范、标准;

6)对单个项目的实施进行咨询、指导;

7)总结经验,推动企业项目管理的完善与提高。

3、申报材料应简明扼要,又要包含足够信息使考评专家能恰当的评价申请人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供编写报告使用。可以是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也可就提纲中的某部分进行总结。

1、项目概述

项目概况包括为什么实施这个项目,项目内部与外部环境,复杂性与特殊条件,需要专门管理的问题与障碍。项目组活动与结果。项目经理需要的非一般性作用与责任。

2、项目结果

1)概述项目的成功之处;

2)概述业主与主要干系人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

3)概述能衡量项目成功的指标;

4)显示业主的要求与期望已经满足;

5)简述每个项目阶段项目目标的重大变更;

6)展示、证明项目经理如何解决与业主、主要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在资源、时间、环境的制约下使他们接受项目计划;

7)说明项目经理如何应对项目环境的变化。

3、项目范围管理

提供下列详情:

1)定义项目范围,制约因素;划清范围内与范围外的界限,假定因素等;

2)项目组织结构分解与工作结构分解的应用;

3)范围管理与范围控制;)简述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发生的项目范围重大变化,项目经理如何管理这些变化。

4、项目进度管理

简述项目生命周期中进度图与甘特图(横道图)的使用,如果发生,详细的进度推延,引起的原因,范围变化,业主要求,市场反应等;批准的进度计划与实际的进度计划对比材料,包括支持文件。

1)制定计划--确定做什么,如何做,需要那些资源去做;

2)估算--估算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

3)进度计划--项目进度管理应用的工具与技术;

4)控制--确保各项任务的如期完成和预期成果的交付;

5)项目进度变化的原因,例如,业主要求变化,内部与/或外部环境变化。

5、项目费用管理

提供以下详细资料:

1)费用估算与预测;

2)建立费用管理与控制系统/程序;

3)费用控制—收集、累积、分析、控制、报告、管理费用;

4)费用的使用--费用的价值分析,费用的其它专业审核;

5)简述项目费用变更的原因。例如,业主要求变化,或者内部/外部环境变化。

6、项目质量管理

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责任。

1)质量计划--用户的质量标准,满足质量标准的措施;

2)质量保证—定期评估质量实施结果,确保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3)质量控制--监控质量结果,识别质量缺陷;优化质量措施。

7、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最有效的使用。

1)组织计划--项目组人员配置,获取,职责。

2)项目干系人管理--确认主要项目干系人,管理干系人的预期目标; 3)资源管理--配置、管理资源,实现最佳效果;

4)概述如何把项目组发展成为有凝聚力与有效率的团队;

5)说明项目经理领导艺术/方法对整个项目的效率与成功的关系。

8、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管理是信息交流。是信息的产生、收集、发布、存储、优化处理过程。

1)项目沟通管理计划与沟通网络;

2)项目与用户、外部干系人之间沟通方法与效率,尤其是在特殊的和非同寻常的情况下;

3)如何把项目实施报告作为沟通项目进展与管理的重要部分。

9、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涉及风险系统识别和风险处理过程。

1)风险识别--如何对内部与外部风险进行初步识别与分析,概述这些风险;

2)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3)风险计划管理的内容,或类似材料;

4)处理已识别的风险的基本程序。

10、项目合同/采购管理

要点:

1)合同类型确定;

2)合同/采购管理与控制程序;

3)招投标/签合同的程序;

4)招投标/合同范围与程序文件是合同成功执行的关键;

5)合同超时,超费用索赔的有效管理程序;

6)合同风险评估。

11、项目综合管理

项目综合管理是项目经理在项目生命周期中,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对其它八个功能的管理。是对八个功能审慎权衡与调整。是项目经理有效解决矛盾与约束,使项目保持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和实现预定的目标的能力。

1)综合管理的主要界面;

2)在时间、费用与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中如何使用工作分解结构;

3)如何解决例如时间、资源、质量等方面的矛盾;

4)如何管理变化事项。

12、项目的复杂性与创新

项目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有的特别复杂,如技术原因,政治原因,或环境特别敏感,社会的强烈反映,干系人的巨大影响等。

说明:

1)项目特别复杂的方面;

2)如何管理这些复杂方面;

3)项目开发与引进了哪些创新工具与技术;

4)与这些创新有关的管理。

篇2: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项目

竣工验收报告

×××××××公司

二〇一×年×月

一、项目建设情况总体说明

1.1项目建设情况总体说明 1.1.1 项目由来 1.1.1.1 项目批复过程

1.1.1.2 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内容

——建设地点: ; ——建设性质: ; ——建设规模: ; ——起止年份: ; ——投资金额:;——建设内容:。

1.2 项目开工前准备 1.2.1 组织机构及人员准备

1.2.2 资金准备 1.2.3 技术准备

1.3.5.2 消防工程

1.3.6 电力、给排水完成情况 1.3.6.1 给排水 1.3.6.2 供电

1.3.7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完成情况 1.3.7.1 经济效益 1.3.7.2 社会效益 1.4 项目实施总结

二、生产工艺及技术总结

2.1 概况

3.2.5 道路围墙绿化工程 ——道路设施

——围墙 ——绿化工程

3.2.3.6 水电等配套工程建设 3.2.3.6.1 给排水工程 —— 供水 ——排水 1)雨水 2)污水

3.2.3.4.2 供电 —— 全场用电负荷 —— 照明及线路敷设 3.2.3.6.3 防雷接地保护

3.3 安装工程

本工程安装工程在主体工程完成后开始,一直穿插室内装修作业进行,包括收尾工作。安装工程有低压强电动力照明、给排水安装(设

4.3 生产能力分析 4.3.1 试生产情况 4.3.1.1试生产情况 4.3.1.2 生产总结 4.3.2 生产能力分析 4.4 结论

五、环境保护、消防总结

5.1 环境保护总结

在项目建设期间,本公司一直重视环保设施的建设,按照清洁生产标准对废气等污染源进行综合处理,实现了项目建设的目标。5.1.1主要污染与污染物

本工程影响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一是有机无肥、商品垫料及生物垫料核心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外溢粉尘,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污水,仅有少量生活废水;二是部分加工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污(废)水 ——粉尘与烟尘

5.1.2 环保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5.1.3治理措施 5.1.3.1废气治理

员,实现了消防制度化和消防规范化,实现了项目建设的目标。5.2.1 执行标准 5.2.2 消防措施 5.2.2.1 总图消防 5.2.2.2 建筑消防 5.2.2.3 消防给水 5.2.2.4 电气消防 5.2.2.5 消防教育

六、财务决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6.1 财务决算

截止201×年×月×日,本项目到位经费×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经费×万元,公司自筹经费×万元(含银行贷款×万元)(表6.1-1)。

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万元,公司自筹经费×万元(表6.1-1)。建设投资完成×万元,完成建设投资资金计划的×%,待摊借款利息×万元,流动资金投入×万元(表6.1-

2、表6.1-3)。

表6.1-1 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使用概况

单位:万元

资金到位情况

称 项目投资预算

金额

中央投资资金 公司自有资金

完成率%

金额

6.1.1.1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安排情况

201×年×月×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省发改委的《×××××的通知》(×发改×号)批复×××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金额×××万元。6.1.1.2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到位情况

201×年×月×日收到××市财政局拨付的专项经费××万元,中央预算经费已全部到位。

6.1.1.3 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支出情况

中央投资经费累计支出××万元(表6.1.1.3-1),主要用于项目土建工程(×元)和设备购置(×元)。

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主要用于××××、××××、××车间建设及××××等部分设备购置,累计支付××.00,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经费××.00元(表6.1.1.3-2)。

表6.1.1.3-1 中央资金使用情况 金额单位:元

支出项目

一、土建工程

二、设备购置

合计

表6.1.1.3-

2中央资金使用明细 金额单位:元

项 目

一、××基地 1.1 ××车间

总金额

使用中央资金

2012-01 记116

截至20××年××月底,自筹经费到位××.00万元(表6.1.2.2),其中:

——公司自有资金××.00万元

公司内部自筹资金××.00万元,公司生产销售的收益资金××.00万元。

——银行贷款××.00万元

公司按项目投资计划,向××申请贷款,20××年××月××日××银行贷款到位××.00万元。

表6.1.2.2 自筹经费到位情况 金额:万元 支出项目 企业自有资金 银行贷款

合计

预算金额

实际到位金额

完成情况

6.1.2.3 企业自筹资金使用情况

企业自筹资金累计支出××万元,其中建设投资支出××万元,借款利息支出××万元,流动资金投资××万元。

××基地建设投资中自筹资金投入××万元(表6.1.2.3)。

表6.1.2.3 自筹资金使用情况 金额:万元

项目总投资 预算金额

××基地

中央资金

自筹金额

××基地

中央资金

自筹金额

——设备购置投资

购置设备136台(套),包括翻堆机等生产设备93台(套)、分析天平等仪器29台(套)、办公设备14台(套)(表6.1.2.3.1-2)。

表6.1.2.3.1-2 设备购置

金额:元

实际金额

目 预算金额

中央资金

××基地 ××基地 总

企业自筹

合计

——其他建设投资

主要包括科研经费、专家咨询费、项目管理费用、试产材料费、土地费用等。

表6.1.2.3.1-3 其他建设

金额:元

实际金额

目 预算金额

中央资金

土地使用费 科研经费 前期工作费 专家咨询费

企业自筹

合计

6.2.1 社会效益

6.2.2 经济效益 6.2.3 生态效益

附录:财务明细表

中央投资经费使用明细表

金额:元 序号 凭证

科目及摘要

经费收支 记2 专项应付款-收市财政局拨付财政资金

2011-12

合计

经费拨付 2 3 4 5 6 7 记62 记1 记93 记16 记16 记70 记18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专项应付款-拨付生物公司财政资金

2012-01 2012-03 2012-04 2012-04 2012-04 2012-05 2012-05

合计

8,100,000.00

时间

贷方金额

记157 专项应付款-×× 记116 专项应付款-×× 记117 专项应付款-×× 记110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5 记36 6 7 记157 专项应付款-×× 记157 专项应付款-×× 记156 记156 记156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8 记156 记156 记156 9 记35 记114 专项应付款-×× 记34 12 记31 专项应付款-×× 专项应付款-××

2012-05 2012-05

小计 合计

七、竣工专项审计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八、档案资料汇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办法》和国家计委《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等法规以及国家档案管理的系列标准、规范的要求,本项目建设的档案工作先于项目起步,后于项目结束。从项目的提出开始,贯穿于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试产、竣工验收到最后投产、9 8.2 项目档案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本项目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计委1998年3月17日联合发布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基本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可续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B/T11822—2000)等有关规定要求执行。

文件归档目录

序号

文件材料名称

备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九、产品应用及推广示范作用9.1 产品应用 9.2示范推广带动作用

十、附件

1、可研报告批复文件

2、项目资金计划下达文件

3、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

篇3:探讨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的编写

开展建设项目施工建设期的工程环境监理, 就是为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的环保战略政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法律制度;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 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要做好总结报告的编写。环境监理总结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建设背景

报告中要介绍建设项目的建设背景, 及建设项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编制时间, 审批部门、审批时间以及《报告书 (表) 》批复文号。同时还要简要介绍工程的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和点火试运行时间。

1.2 项目建设过程

对项目的建设过程在报告中主要介绍项目具体开工时间、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参与、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列表给出。

1.3 项目工程内容

对照《报告书 (表) 》及实际监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列表给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同时还要绘制项目工艺流程图。

2《报告书 (表) 》的主要结论

在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中要针对《报告书 (表) 》描述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行业 (产业) 政策和环保政策;工程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工程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清洁生产以及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噪声得到控制, 水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等内容。还要对项目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描述, 对环境空气质量、废水和噪声影响进行预测评价。最后要列出拟建项目污染源“三同时”验收及环保投资估算表。

3 环保审批要求

此节要针对环保审批部门对《报告书 (表) 》的审批意见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在施工和运营中采取的具体环保措施挤一挤项目总量控制指标和试生产的相关规定。

4 环境监理工作

4.1 环境监理依据

在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中列出环境监理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部门审查意见;环保部门有关本项目的预审意见、执行标准、排污总量控制、项目环境监理等文件要求;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工程设计资料;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4848-9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2008) 等;有关合同资料:工程环境监理方案, 项目工程环境监理合同书等。

4.2 环境监理机构和人员

按照项目环境监理合同, 环境监理单位根据该项目工程建设特点和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相应的工程监理办公室, 配备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和现场监理人员。同时编制具体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方案。并对工程监理办公室人员及分工列表给出。

4.3 环境监理工作方式

监理工作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 发挥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员的作用, 对施工过程生态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环保工程进度进行重点监控,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解决, 必要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报告, 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主要工作方式是:现场巡视, 通过现场巡视监督指导环保措施的落实。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决定巡视的频次。重点监督, 对施工期敏感点防护、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措施落实情况实施重点监控, 对主要的环保工程建设实施旁站监理, 随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报告制度, 根据实际需要发出环境监理通知、简报或阶段报告, 并通过报告和指令系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建设单位和环保部门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提供信息依据。

4.4 环境监理内容

环境监理主要内容:一是工程施工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理;二是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环境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理;三是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监测站、环境监控平台的建立、以及执行环保制度方面的监理;四是协助完成项目的环保验收准备工作和业主交办的其他工作。

5 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主要介绍工程施工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噪声、污水、固废等。针对施工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制定了施工期的环境监理细则, 将施工期防治施工噪声、扬尘、污水、固体废物等各项措施和生态防护要求告知各施工单位, 并加强对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监理, 确保施工期各项环保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6 环保工程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理

对工程施工建设期环保设施、环保工程的环境监理主要内容包括以几个方面:

6.1 现场督促、审查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进度计划是否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6.2 协助业主审查环保设备供应、生产厂家的资质, 环保设施准入、业绩证明等手续。

6.3 协助业主审核环保工程土建施工单位、环保设备安装单位的资质, 业绩等资料。

6.4 对环保设备进厂把关。核查进厂环保设施的名称、型号、数量、规格等技术参数和说明书与设计和环评的一致性;审查设施出厂证明、质量合格证书。要求环保设施供应厂家提供设备安装、运行、维修的说明书及所有零配件等, 提供详细的土建基础图, 包括基础的位置、尺寸、平台、地脚螺栓等。

6.5 与工程监理配合对环保工程的土建质量现场查看, 整理有关资料。

6.6 督查施工和安装单位建立健全施工期环保领导工作组, 有专人负责环保工作, 按各单位承诺的环保要求施工。

6.7 要求环保设备供应厂家负责设备运行调试, 提供设施维修养护及相关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等。

6.8 对非标环保设备要求加工单位提供单位资质和非标环保设施业绩证明、设计文书;提供加工建筑材料的质量合格证书、施工人员的资质如焊工证、漆工证等。

6.9 督促环保工程的变更手续及时完善, 并按环保部门要求整改落实。

7 环境监理结论

7.1 环境监理意见

在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中环境监理意见包括项目厂址位置与环评批复是否一致, 施工期的环保措施是否得到落实以及环保工程是否符合批复要求

7.2 环境监理结论

项目实施阶段是否按照环保部门的批复、环评报告书的要求以及初步设计环保篇章的有关内容, 是否执行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的要求。从项目的前期工作、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与生态保护, 到与主体工程配套的各项环保设施工程的建设, 以及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是否符合项目环评及批复的要求。

8 相关附件

工程环境监理总结报告要附环保部门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工程环境监理方案和工程环境监理有关文书。

9 结束语

篇4: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的显著增多,报告质量问题更为凸显。尽管已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制订的G3等国际性报告编制指南,但因其与我国基本国情和企业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编写高质量报告时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对此,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于2009年推出我国第一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手册《指南1.0》,并于2011年修订发布了《指南2.0》。同时,为促进指南的应用,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形成了涵盖标准、应用、评级、改进的完整闭环。

“指南编写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启动会上,国资委研究局局长、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彭华岗指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占全球的近20%,中国要努力在全球社会责任领域赢得话语权,《指南3.0》编写工作应以此为目标,增强指导性,实现较前两版更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他强调,只有行业协会、企业积极参与到指南编写中,才能使其更好地反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际。

据悉,此次《指南3.0》将依据“广泛开放、深度合作、简便实用、国际视野”的原则进行编写,充分重视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的参与。编写过程中,将成立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建立起频繁沟通机制;设立“分行业专家工作组”,召开分行业专家意见会;走访调研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听取专业意见。在完成指南编写的同时,还将建立专题网站,促进交流与宣传;完善报告编写自动化系统,帮助企业降低报告编写的成本。

会上,来自中国轻工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的代表表示,《指南2.0》在指导行业企业编写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已发挥出实质性作用,深化了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寄望《指南3.0》更为注重行业间的差异,细化行业指标,更好地指导企业包括编写报告在内的社会责任实践。

作为专家代表出席会议的本刊副社长殷格非在发言中指出,随着中国报告数量的快速增加,《指南3.0》将发挥更大的推动力。同时,在促进全球意义上的指南的形成中,中国将起到更多的作用。

“期待责任天空升起一颗中国星。”中铝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秀富郑重道出的感言,赢得了在座企业代表的共鸣。南方电网、中石化、广百集团等多家企业均表示将积极支持指南编写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共同推动中国CSR标准的深化。

启动会当天,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还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发布了《特种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这意味着《指南2.0》覆盖的行业增加至47个。据悉,截至2011年年底,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标注参照了《指南2.0》的企业达60余家,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篇5: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编写指南

(钢铁·2014年本)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全流程钢铁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工序不完整或独立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应参照本指南推荐的评估要点及分析思路进行。

推荐目录

i 项目摘要表 ····················································································· 1 ii 评估概要 ························································································ 1 1 评估依据························································································ 2 1.1 评估内容 ·················································································· 2 1.2 评估依据 ·················································································· 2 2 基本情况························································································ 2 2.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 2 2.2 项目简况 ·················································································· 2 2.3 项目所需能源概况 ··································································· 3 2.4 项目所在地有关情况 ······························································· 3 3 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 3 3.1 工艺方案节能评估 ··································································· 3 3.2 项目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 4 3.3 主要用能工序和设备节能评估 ················································ 4 3.4 辅助生产系统节能评估 ··························································· 7 3.5 附属生产系统节能评估 ························································· 18 3.6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节能评估 ·········································· 18 3.7 本章评估小结 ········································································ 18 4 节能措施评估 ·············································································· 18 4.1 能评前节能技术措施概述 ····················································· 18 4.2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评估 ························································· 19 4.3 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 19 4.4 节能管理方案评估 ································································· 19 4.5 本章评估小结 ········································································ 20 5 能源利用状况核算及能效水平评估 ············································ 20 5.1 能评前能源利用状况 ····························································· 20 5.2 能评后项目能源利用状况 ····················································· 20 5.3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 27 5.4 小结 ······················································································· 28 6 能源消费影响评估 ······································································ 28 6.1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 28 6.2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 29 6.3 小结 ······················································································· 30 7 结论 ····························································································· 30 8 附录及附件 ·················································································· 30 8.1 能源平衡表 ············································································ 30 8.2 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表(略)·········································· 37

报告编写指南

i 项目摘要表

项目摘要表编写统一采用《节能评估工作指南(2014年本)》的规定格式和内容要求。新版摘要表细化了项目能源消耗量和能效指标以及对地方能源消费的影响,取消了能评采取的节能措施及存在的问题部分。

ii 评估概要

评估概要是整个能评报告内容的概括和提炼,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工作简况

简要说明评估委托情况,以及工作过程、现场调研情况等。2 指标优化情况

主要包括能评前后项目主要能效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所需能源的种类、数量等的对比及变化情况。建设方案调整情况

主要包括能评前后项目主要工艺方案的对比及变化情况,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变化情况等。主要节能措施及节能效果 列表表述项目主要节能措施及效果。1 评估依据

1.1 评估内容 说明项目建设内容。如,生产规模、工艺路线、主要生产设备等。确定评估范围。评估范围应与项目申请报告保持一致,覆盖项目投资建设的全部内容,包括主要生产系统、辅助和附属生产系统,以及投资范围之内的配套设施等。当项目依托既有设施建设时,既有部分用能情况也应纳入评估范围。1.2 评估依据

节能评估有关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等资料要适时更新,不得采用过时的依据。钢铁项目节能评估依据除节能评估文件所依据的有关节能法律、法规外,要充分体现钢铁行业的特点,采用钢铁工艺特有的设计规范。基本情况

2.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建设单位名称、立项情况、所属行业类型、单位性质(内资、外资)、地址、法人代表、历史沿革、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经营情况等内容。2.2 项目简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立项情况、项目背景、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项目产品方案、原燃料来源与质量、项目进度计划等。

改、扩建项目要明确企业现状生产情况、现状金属平衡图和主要生产工艺设备及辅助生产设备等。2.3 项目所需能源概况

介绍项目拟使用的能源品种、数量等。其中,焦煤、动力煤应具体提供数量及煤质分析文件。有支持性文件的应在附件中列出。2.4 项目所在地有关情况

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条件、周边环境,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状况等。介绍项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并以图片形式等介绍场地现状。介绍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供热项目,还应介绍项目厂址地区的采暖期、采暖天数等。

3介绍项目所在地(省、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能耗或煤炭等量(减量)置换有关要求等。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3.1 工艺方案节能评估 从生产规模、生产工序、生产设备配置等方面,分析评价工艺技术方案是否有利于提高能效,是否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规定。

对新建或整体搬迁改造类型的企业,要选取和企业规模、装备相近的先进企业进行类比分析。对照国家、行业及地方已经发布的导向目录评估项目有无采用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主艺、技术、装备。对照国家发布的节能工艺、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评估项目采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对照同行业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评估项目的先进性。从总体分析项目生产工艺结构配置的合理性和采用技术先进性。

3.2 项目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对厂内总平面布置进行分析,判断生产流程是否合理,物流是否顺畅,功能分区是否明确,运输线路是否短捷,公辅设施是否靠近主要负荷中心布置,是否合理利用场地高差优势减少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全厂的总平面布置能否起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的作用。根据GB 50632,GB 50603设计规范条款,对厂区采取的节能措施进行分析。

3.3 主要用能工序和设备节能评估

按照钢铁生产企业主工艺流程分工序进行节能评估,主生产工艺一般包括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工序情况进行取舍。

每一个主生产工序节能评估参照以下步骤开展: 1 概述

概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生产规模、主要设备、主要原料燃料质量、产品方案和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等。工艺流程合理性评估

(1)本工序包含的主要生产系统描述。

(2)从产业发展政策、行业准人条件、生产规模、装备档次、车间布局、上下游工序配套等方面总体评估本工序工艺合理性和装备先进性。

(3)分系统描述主要生产工艺和主要耗能设备,并按照工艺相关设计规范和钢铁企业节能设计规范的要求对每个系统的工艺及装备配置合理性进行评估。节能措施可行性评估

(1)本工序配套的主要技术节能措施;其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强制性节能措施必须同步配套建设。

(2)重大节能项目,要评估项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可行性,测算项目节能量、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

(3)能评阶段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及重大节能项目。重大节能项目参照(2)深度评估。能耗指标先进性评估

(1)叙述项目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描述每种能源介质的使用分布情况,并将主要能源消耗种类在工艺流程图上示意。

(2)项目采取节能措施后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列表)。

(3)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叙述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列表计算工序能耗。

(4)对本工序能源消耗结构进行评估,指出本工序的节能重点。(5)采用标准对照法,评估工序能耗的水平。

(6)采用类比分析法,评估工序能耗、主要单耗指标(如焦比、煤比、烧结固体燃料消耗、转炉氧气消耗、石灰燃料消耗、轧钢燃料电力消耗等)的先进性。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工艺流程、装备水平、节能措施、能耗指标给出评估结论。(2)针对项目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特别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工艺流程合理性评估应结合各主体生产工艺设计规范进行评估,如GB 50432,GB 50408,GB 50491,GB 50427,GB 50439,GB 50410,GB 50436,GB50629,GB 50398,GB 50468,2009-2839T-YB等。

(2)工序中有多个生产车间的,应分车间进行评估。

(3)炼钢生产工序应按照铁水预处理、转炉/电炉冶炼几精炼和连铸等工序分别进行评估。

(4)轧钢工序能评范围包括热轧工序和冷轧及相关工序,热轧工序包括大中型、小型和线材、热轧带钢、无缝钢管轧钢工序和锻造工序。冷轧工序包括冷轧板带、涂镀层、焊管、冷轧冷拔钢管轧钢工序和金属制品工序。概述、工艺流程合理性评估、节能措施可行性分析、能耗指标先进性评估、评估结论及建议应按照单条生产线工序进行分析。

(5)烧结、炼铁和炼钢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和方法参照GB 21256规定,焦化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参照GB 21342规定,球团、轧钢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参照GB 50632规定。3.4 辅助生产系统节能评估

辅助生产系统一般包括原料场、石灰、供电、给排水、燃气、热力、通风除尘等设施,有的项目还包括码头泊位、自备电厂等,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辅助生产系统评估中,在供电、给排水、燃气、热力各章节,应对项目使用的能源介质进行平衡分析,主要包括全厂电力负荷及电量平衡,水量平衡,煤气平衡,氧、氮、氢气平衡,蒸汽、压缩空气平衡等。

评估应结合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和周边居民、工业园区等情况,进一步挖掘项目余热利用等方面的潜力。如,有条件的地区,居民生活采暖可利用钢铁项目富余的余热资源等。

辅助生产设施中的能源加工转换设施,要尽量提高转换效率,要对项目中拟建转换设施进行评估和论证。如项目采用CCPP机组,发电效率高,但同时要考虑机组一旦检修,富余煤气的去向。

辅助生产工艺的节能措施也是节能评估的重点,对有负荷变化的设备,要考虑配节能项目,如风机、水泵配置变频装置,电气系统各种补偿装置、启动方式等。3.4.1 原料场 概述

应包括原料场服务对象、主要建设内容及生产规模、处理原料种类及数量等。工艺流程合理性评估(1)应描述受卸(含解冻)、贮存、整粒、混匀、供料、取制样等系统工艺情况。

(2)从管理体制和技术、工艺布置和物流、工艺技术和装备及防尘设施和手段等方面对工艺合理性进行评估。

(3)参照GB 50541对主要生产系统工艺(包括受卸、贮存、整粒、混匀、供料、取样等)及装备配置合理性进行评估。节能措施可行性评估

(1)原料场各生产系统主要节能措施。

(2)重大节能项目,评估项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可行性,测算项目节能量、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能耗指标先进性评估

(1)主要消耗能源种类及能源介质分布(工艺流程图标出耗能点)。(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主要能耗指标测算。5 评估结论及建议

对工艺流程、装备水平、节能措施、能耗指标给出评估结论。同时与先进方案比较,找出存在问题。3.4.2 石灰

参照第二节主体生产系统的内容深度要求,对石灰工艺流程合理性、节能措施可行性、能耗指标先进性进行评估,并总结评估结论和提出合理化建议。3.4.3 电力 概述

概述项目主体设施主要建设内容;电力专业主要评价范围为与主体设施配套建设的供电设施及设备、供电系统等节能评价。供电保障条件评估(1)项目用电负荷计算

根据主体设施建设内容,以工序为单元,评估项目用电情况,包括项目总用电量、自发电量、外购电量、用电计算负荷、吨钢用电量等。

(2)项目用电对所在区域供应影响程度评估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电力资源概况,电力供应能力。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对项目用电供应保证程度,及项目对所在区域电力供应影响程度,需要提供相关供电协议。

(3)项目自发电分析

对项目自发电能力、自发电量比例进行计算分析,确定自发电并网方式。自发电对项目供电的影响程度等给出评估分析。供电系统合理性评估(1)供电系统

全厂性供电系统,包括总降供电系统、各分厂二级供电系统。说明供电负荷平衡。

(2)对供电系统进行合理性评价

按照GB/T 3485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和GB/T 16664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标准的要求,对项目供配电及用电系统配置的科学性、用电的合理性及节能指标的分析进行评估。按照GB/T 13462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评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重点评估项目供配电系统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险。供电设施合理性评估(1)主要供电设施及主要设备选择

根据电力专业评价范围,提供建设的全厂性供电主要设施及主要设备名称、参数。如主体建设内容为单一工序,则提供配套建设供电设施主要设备名称、参数。主要设备包括变电站一次电气设备、供电变压器等。

(2)对供电设施先进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

对所选给供电设施先进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包括所选设备是否为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进行评价。根据GB 24790-2009《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及GB 20052《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要求进行电力变压器选型评估。

(3)对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指标评估

采用标准对照法对主要用电设备能效指标进行评估。按通用设备给出设备能效达到的级别。电能质量治理

(1)变电所的高、低压供配电系统,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确定功率因数补偿的先进合理。

(2)减少谐波在网络上的损耗,就地治理电能质量方式的确定。6 项目采取的节电措施 7 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项目用电和自发电对当地的影响程度等给出评估结论。(2)针对项目供配电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

(3)针对项目供配电系统设备的选型提出节能合理化建议等。3.4.4 给排水 概述

概述项目给排水专业主要评价范围,主要对与主体设施配套建设的给排水设施及设备、给排水系统、综合污水回用水设施等进行节能评估。用水合理性评估(1)项目用水

应给出项目主要用水指标,包括项目总用水量、循环水量、串接水量、废水回用量、水的重复利用率、吨钢用水量、吨钢取水量、吨钢废水回用量等指标;提供水量平衡图,水量平衡图中用户以工序为单元,并注明最终排水量。如主体设施建设内容为单一车间,水量平衡图中以车间内各用水户为单元,并注明最终排水量。

(2)用水合理性评估

应按照GB 50721, GB/T 26924-2011中的要求,对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的先进性和废水排水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估。如主体建设内容为单一工序,则对吨产品取水量、吨产品用水量的先进性、水的循环利用率先进性、循环水系统排污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3)项目取水对所在区域水资源供应影响程度评估

应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概况和供应保障能力,并评价项目所在地区对项目用水供应保证程度,及项目取水对所在区域水资源供应影响程度。

如主体建设内容是在已有厂区的单一工序,只需评价厂区内现有供水管的供给能力(分不同水质的水),和项目用水对厂区用水的影响。给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估(1)主要给排水设施及主要设备

应包括全厂性给排水主要设施,包括水源取水及净化设施、综合废水回用处理设施,需说明取水方式、净化工艺流程及净化水规模、综合废水回用处理工艺流程及处理规模,深度处理设施等。

(2)对给排水设施先进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

根据GB 50721, GB/T 26924-2011, GB 50632的要求,对所选给排水设施的处理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

(3)对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指标评估

采用标准对照法对大型水泵能效指标进行评估。按通用设备给出设备能效达到的级别。给排水系统合理性评估(1)设置的给排水系统

说明全厂性给排水系统,包括生产、消防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除盐水给水系统;软水给水系统;串接水给水系统;低质水给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车间循环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生产废水排水系统等。

(2)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性评价

根据GB 50721、GB/T 26924-2011、GB 50632的要求,对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性评价。单一项目要对循环水系统进行评价。项目采取的节水措施

给排水系统采取的主要节能和节水措施。6 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吨钢取水、水的重复利用率、水泵能效、取水对当地的影响程度等给出评估结论。

(2)针对项目节水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

包括工艺的选择、设备的选型、综合污水处理是否需增加深度处理等。3.4.5 燃气 概述

燃气专业节能评估的主要范围,应包括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氧气、氮气、氢气等燃气资源的生产、输送和使用。煤气平衡合理性评估(1)煤气供需平衡的原则。

(2)每种介质必须提供供需平衡表。根据特定介质,提出编制介质平衡的具体要求。

燃气平衡表需要根据各工序产量及作业制度、燃料单耗作出合理平衡,必须包括小时平衡及年量平衡。

(3)对平衡合理性进行评估。

对煤气平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是否合理分配煤气资源及配置煤气输配系统,是否符合“高质高用、能级匹配、稳定有序、高效祸合”的使用原则等。

(4)指标合理性评估。

根据炼铁喷煤比、焦比等参数计算评估吨铁煤气回收量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同理,评估吨焦煤气回收量及吨钢煤气回收量是否合理。

(5)项目如购入天然气等燃气资源,应评估项目所在地区对项目用气供应保证程度,及项目用气对所在区域燃气资源供应影响程度。燃气设施合理性评估

(1)主要生产设施的选择及主要设备参数

应包括煤气柜、高炉TRT装置、加压及混合站、制氧机、制氢装置等生产设施选择依据、设备主要参数等。

(2)对辅助生产设施选择的先进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

应对TRT装置、煤气柜设施、制氧机等进行设施匹配性、工艺流程选择合理性进行评估。

(3)主要能效指标先进性评估

应对吨氧耗电量、高炉TRT回收电量等指标的先进性进行评估。4 节能措施可行性分析

(1)燃气专业的强制性节能措施包括煤气回收、煤气柜、TRT、氧、氮、氢气储气罐等。(2)重大节能项目,要评估项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可行性,测算项目节能量、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

(3)能评阶段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及重大节能项目。重大节能项目参照(2)深度评估。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燃气介质平衡、生产设施合理性、设备能效先进性等给出评估结论。

(2)针对项目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3.4.6 热力 概述

主要评估范围为主体工艺设施建设的相关热力设施,包括高炉供风系统、蒸汽供需平衡系统及压缩空气供需平衡系统。能源介质平衡合理性评估(1)热力介质平衡要求及合理性评估

根据项目主辅设施蒸汽消耗及蒸汽供应汽源情况提供项目蒸汽供需平衡表,包括小时消耗及供应量、年消耗及供应量、用户消耗及供应压力等指标,对于受气候影响明显的地区至少应选取冬季、夏季两个基准工况。

根据项目主辅设施压缩空气消耗及压缩空气供应气源情况提供项目压缩空气供需平衡表,包括小时消耗及供应量、年消耗及供应量、用户消耗及供应压力等指标,应选择平均值及最大值两个基准工况。

(2)遵循“科学用能、高质高用、梯级利用、能级匹配”的原则,结合项目所在地气象参数、项目主辅工序装备配置等情况对项目蒸汽供需平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遵循空压机高效利用原则,结合项目主辅工序装备配置等情况对项目压缩空气供需平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3)当项目需外购蒸汽等热力资源时,需评估项目所在地区热力资源供应保证性,及项目用热对所在区域热力资源供应影响程度。热力设施合理性评估

(1)项目热力设施应包括高炉鼓风机站、富余煤气发电设施、余热回收利用设施、空压站等,应描述设施的主要设备参数、主要运行和能效指标等。

(2)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设计规范要求,评价高炉鼓风机的配置合理性、富余煤气发电设施配置合理性和设备能效水平、余热回收设施配置及利用的合理性、空压机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和能效水平等。

(3)应依据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或采用类比分析方法,对项目配套热力系统及设施综合评价其用能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做到整体统筹,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及设备能效水平是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等。节能措施可行性分析

(1)应描述项目配套建设热力设施采用的节能技术和措施,并分析产生的主要节能效果。

(2)重大节能项目,要评估项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可行性,测算项目节能量、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

(3)能评阶段提出的主要节能措施及重大节能项目。重大节能项目参照(2)深度评估。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介质平衡、生产设施合理性、设备能效先进性等给出评估结论。

(2)针对项目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3.4.7 通风除尘 概述

主要评估范围为配套项目主辅设施建设的冬季采暖、夏季空调制冷、通风及除尘设施。应完整描述项目在满足生产劳动人员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舒适性情况下,配套建设的采暖、空调、通风及除尘系统及主要设备的配置及能源介质消耗情况。辅助生产设施合理性评估

应依据项目主工艺及辅助设施配置情况、当地气象参数等因素,参考相关设计标准,评价项目采暖空调、通风及除尘设施配置的合理性,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采用技术的先进性、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性及保护环境等方面。节能措施可行性分析

应描述采暖空调、通风及除尘设施配套的节能技术和措施,并分析产生的主要节能效果。评估结论及建议

应依据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对项目配套采暖、空调、通风及除尘系统能源介质消耗情况,设施配置合理性,设备能效先进性等提出明确评估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合理化措施和建议。3.5 附属生产系统节能评估

新建钢铁项目应估算附属设施能源消耗量。主要包括:项目建筑物(楼宇部分),生活设施中的食堂、浴室、厂内卫生站,为生产服务办公用车等。

3.6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节能评估

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和《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8)进行项目计量仪表配备。同时,要结合项目能源平衡表给出的购人能源和各工序消耗的能源介质,列表说明配置情况。其中,项目用能计量(一级)、次要用能(二级),所有能源介质的应配置数量必须达到100%。用能单元(三级)仪表数量,可参考同类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和结合报告单位工作经验,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配置。

一级能源计量应按照分能源介质进出点配置。二级、三级能源计量应按照分能源介质、分分厂(车间)分别进行配置。

年产200万吨及以上的钢铁联合企业应配备能源管控中心,能源计量功能需纳人能源管控中心。3.7 本章评估小结 节能措施评估

4.1 能评前节能技术措施概述 对能评前已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并提供一览表。评价能评前节能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4.2 能评阶段节能措施评估 对“建设方案节能评估”章节中,评估提出的建设方案调整意见、设备选型建议、节能措施等进行梳理。逐条分析计算能评阶段节能措施的节能效果,并进行汇总。提供一览表。

4.3 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钢铁生产企业每生产工序重大节能措施(项目)应进行效果评估和经济性评估,每一项重大节能项目应包括主要工程内容、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测算项目节能量等。

本节应列表汇总项目的主要节能效益,并进行节能量的汇总。节能量计算方法参照GB/T 13234。4.4 节能管理方案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能源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能源管理机构设置、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节能人员素质管理、能源数据统计与检测等。能源管理体系

按照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587)等标准,提出项目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评估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是否健全。3 能源管控中心

能源管控中心是国家要求钢铁企业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升级的重大节能管理项目,新建钢铁项目必须按此要求进行建设。报告应按行业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标准,按节能项目进行配置,并给出评估意见。4.5 本章评估小结 能源利用状况核算及能效水平评估

5.1 能评前能源利用状况

复核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和主要能效指标等的测算过程及数据结果。

5.2 能评后项目能源利用状况 项目能源消耗计算范围 应明确项自能源消耗的计算范围。

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是在企业报告期内,与生产每一吨钢直接有关的各种能源消耗的综合。包括钢铁行业的主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及附属设施。

烧结、炼铁和炼钢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参照《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6),焦化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参照《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球团、热轧和冷轧工序能耗计算范围参照《钢铁企业节能设计规范》(GB 50632)。项目能源消耗实物量核算

详细核算项目的各能源品种和耗能工质的实物量,核算的数据来源要明确,计算方法要科学、计算过程要清晰。应按照行业要求将核算的能源实物量编人钢铁生产企业通用的能源平衡表(样表附后)。项目能源折标系数的选取

(1)钢铁生产企业外购能源和耗能工质折标系数参照GB 21256和GB 50632中的推荐数据。

其中,炼焦用干洗精煤必须按国家《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给出的数值(1.014kgce/kg)进行计算,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不能任意选用。

用能单位自产的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其折算系数可根据实际投入产出自行计算。

(2)电力折标系数有当量值和等价值两种,当量值采用0.1229kgce(860kcal)/kWh,等价值应采用项目所在省份上一年全省平均发电煤耗计算。

(3)各种能源折标系数编人能源平衡表中。4 项目年能源消费总量核算

项目能源消费总量核算需要编制项目能源平衡表(示例附后)。综合能源消费量符合以下3个平衡:(1)综合能源消费量=购人能源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外调能源量

(2)综合能源消费量=企业各生产部位(扣除能源回收)能耗量之和+企业能源亏损量

(3)综合能源消费量=生产消费的各类能源合计-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

项目能源消费总量要分别计算电力折标系数,采用当量值和等价值两个不同口径。

此外,为了项目建成投产后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保持一致,还要编制国家统计局P205表及P205-1表(示例附后)。项目主要能效指标核算

核算项目吨钢综合能耗、各生产工序能耗等主要能效指标。吨钢综合能耗核算遵循GB/T 2589的原则,并和能源平衡表中数据一致。

各生产工序能耗的计算方法参考下表。

为避免重复,各生产工序能耗指标可以直接采用工艺章节里评估的结果加以汇总。项目主要能源经济指标核算

需要核算项目能源成本、能源成本占全部成本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值能耗等能源经济指标。

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项目综合能源消费量/项目工业总产值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二项目综合能源消费量/项目工业增加值 项目总体能源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率=项目总体能源成本/项目制造成本

在计算产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时,项目综合能源消费量应采用等价值。

5.3 项目能效水平评估 吨钢综合能耗

需要评估项目吨钢综合能耗、各生产工序能耗及其他主要能耗指标。主要评价方法采用标准对照法、类比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

吨钢综合能耗评估应采用类比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吨钢综合能耗应和本项目类似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加工深度的企业进行类比分析;流程比较特殊的可以采用专家判断法。

钢铁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加工深度,对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指标(吨钢综合能耗)至关重要,不能随意以行业平均值为限,要对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用能结构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后,真实反映出项目能源消耗量及指标。工序能耗

工序能耗评价应采用标准对照法和类比分析法。标准对照法应和GB21256,GB 21342和GB 50632等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其中新建项目必须达到限额标准的准人值及设计规范里的规定值。类比分析法要和国内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得出对比结果。

其他能耗指标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能效对标。吨钢综合能耗、工序能耗和其他能耗指标进行类比分析时,能效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应排名行业前5%以内,能效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应排名行业前20%以内。

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同时,钢铁企业还应单独计算到一次材的吨钢综合能耗指标、铁前工序折吨铁单位产品能耗、炼钢工序单位产品能耗三项指标,并依据《国家节能中心能效评价技术依据(钢铁行业)》进行评价。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对项目改、扩建前后的能源消费总量、吨钢综合能耗、工序能耗、能源经济等指标进行对标分析。5.4 小结 能源消费影响评估

6.1 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预测

应结合项目所在地节能目标要求、能源消费和供应水平,根据所在地“十二五”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政府文件,定量分析项目达产期及达产期所处的五年规划期末当地能源消费增量。

项目所在地分两个层次,一是项目所在地级市,二是项目所在省份(下同)。省级能耗指标和总量要按国家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知》数据核算,地市能耗指标和总量要按该省下发的政府文件或地方《“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数据核算。2 项目能源消费增量计算

对于新建项目,其年能源消费增量为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对于改、扩建项目,年能源消费增量应为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与其申报所处五年规划期上一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差。计算项目对所在地影响的参数并进行评估

将测算得出的项目年能源消费增量数与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项目新增能源消费对所在地能源消费的影响。计算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占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比重,计算m值,评价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能耗(煤炭)的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及落实情况(如需)说明项目能耗或煤炭的替代方案,介绍项目替代来源的现状、能源消费情况等,并说明已实际完成的消减量情况。6.2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增加值能耗计算

建议根据生产法,计算项目达产后的增加值,并据以计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确定节能目标值

评估应向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了解、确定项目所在地节能目标要求。对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计算项目工业增加值能耗对所在省(区、市)、市(地、州)两级节能目标的影响,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见国家节能中心有关通告。6.3 小结 结论

应包含以下内容:(1)项目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产业政策,是否符合所在地规划要求;(2)项目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3)项目有无采用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4)项目是否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节能新技术、新设备;(5)设备、工序、产品能耗及建筑能耗等是否达到国家、行业及地方规定的标准;(6)项目能耗指标是否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7)项目用能总量以及能源品种和结构是否合理;(8)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是否合理及达到的节能效果;(9)项目余热、余压、可燃性气体的回收利用及效果;(10)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影响。附录及附件

8.1 能源平衡表

钢铁生产企业能源平衡表应采用以下形式编制(示例)。

篇6:关于HR培训结案报告编写指南

一个培训项目实施后,对于该培训项目的总结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培训项目总结可以向项目重要干系人(组织高层、人力资源总监或培训总监、业务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实施的信息,从而获得其对项目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培训管理工作的认可;另一方面,培训项目总结也是对于培训工作的知识管理,帮助培训管理者不断地改进完善工作,提升工作成果。

培训项目的总结通常是以培训结案报告的形式来呈现。根据组织对于汇报要求的偏好,可以采取纸质版报告、电子版报告或PPT版报告。争取组织高层的支持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如果向组织高层汇报培训信息,建议采取纸质版报告。

培训结案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和信息呢?

笔者认为,培训结案报告最基本的要素有:报告封面、目录、培训执行概述、培训图片回顾、培训效果评估、总结。以下详解之。

一、报告封面

报告封面的制作风格应简约,主要包含“某培训项目结案报告”、“呈报时间”、公司LOGO等简单信息即可。封面可配图片。图片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职场图片,也可以用本公司的专用图片。所有的培训结案报告要在风格上保持一致(或使用统一的结案报告模板)。制作优良的结案报告图片既可以传递一种专业的态度,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目录

培训结案报告虽然篇幅不大,但最好配有目录,以体现报告的专业性。

三、培训执行概述

培训执行概述主要是对培训项目的回顾。陈述的内容有项目时间、项目名称、讲师、供应商、参训学员、培训主要内容、授课现场情况,以及培训效果评分等相关信息。

四、培训图片回顾

培训图片回顾主要是将培训图片进行剪辑、编排与说明。所配图片应尽量做到对于培训的全面回顾:既有学员集体照,也有单人学习照;既有讲师授课照,也有学员发言照;既有学员倾听照,也有小组互动照;既有近景特写照,也有愿景全貌照。所有图片按培训实况顺序排列图片。每张图片配说明性文字,图文并茂。

五、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主要是对效果评估问卷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呈现。可能包括的内容有:基本信息、教学效果评估、随堂测验评估、培训的收获、对于培训建议、进一步培训的需求等。

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时间、地点、讲师、参训人调查人数等;

教学效果评估是针对教学的环节进行的评估。评估应不仅仅表现出最终的统计分数,最好能够按照效果评估问卷的框架展示出各项得分情况,即每一项有几个人给了10分,几个人给了9分,平均分是多少。将各项得分的平均分相加,就是本次培训的总平均分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对于培训效果影响的因素。

随堂测验评估是针对学员进行的评估(如果安排培训有随堂测验的环节)。通过他可以了解学员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将每个学员及其测验分数用表格的形式来进行呈现。

“培训的收获”、“对于培训的建议”、“进一步培训的需求”等都是学员对于培训所表达的主观感受和期望。既有相同相似的部分,也会有个性化的部分。同时,既可以分别呈现每个学员的感受和期望,也可以将相同相似的感受和期望归纳后统一呈现。但不论何种方式,每类感受后面最好标注出评价者的姓名。这样有利于培训管理者以及报告审阅者对于培训的效果有更加具体和客观的认识。

六、总结

总结可以包含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再次对于培训的整体效果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陈述,着重强调本次培训带来的收益和影响。

第二部分,总结本次培训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提出未来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上一篇:公司年会通知(集锦)下一篇:有所畏有所不畏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