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营商环境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大数据营商环境范文

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专题报告

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贯彻落实〈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总体工作方案》(鄂自然资发〔2020〕20号)《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方案》和黄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通知要求和局党组工作安排,我局积极响应,认真对待,在全系统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并将该活动作为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长期措施,融入到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等集体活动当中即随时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现结合本次活动开展情况,认真归纳总结,坚持问题导向,为持续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提升,对“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动员部署。按照《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方案》要求,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方案》,细化活动措施,并将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作为8月份重点工作,局机关党委负责牵头督导检查,保障此次活动落实到位。8月5日,我局召开全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部署安排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相关工作。会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大冶高质量发展开展”、“三个办、五联合”审批、“光阴不虚度、今天干什么?”、“机构调整融合后各部门职能如何落实”及“四个围绕”和相关文件措施开展大讨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提高思想站位,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两个维护”;

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献计献策;

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部门融合期间各项纪律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全系统内的优化营商环境考核评议活动;

要求围绕“改善服务、优化环境、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目标,切实解决行政效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对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的承诺落到实处;

要求围绕“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图合一、多验合一、多审合一”、“标准地”改革、不动产登记提速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并绘制建设项目审批“业务流水线”,将项目审批涉及的规划、用地、林业审批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促使流程更简、材料更少、时限更短、服务更优、效率更高;

要求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建设方案,开展数据梳理和整合,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多测合一”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业务受理审批平台,大力推进全系统业务审批向“前台受理、后台审核”的新型服务模式转变;

要求开展“互联网+监管”事项的梳理,做到依法监管、照单监管,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对企业建设和经营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审慎、包容的监管模式;

要求继续大力开展“冷、盲、滑、假、僵、梗”六病的专项整治,畅通举报投诉方式,坚决查处干扰、破坏、影响营商环境的行为,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内涵,练内功、创品牌、树形象,让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良好社会形象得到组织认可、群众满意和社会公认。

(二)组织实施。本次活动由局机关党委牵头督导,下设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各乡镇所,机关各股室为责任单位,以“四个围绕”为重点,旨在学懂弄通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黄石市委、市政府、大冶市委、市政府为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的系列文件精神。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通过集中学习(网络学习、学习强国app等)、查摆问题、讨论交流、等一系列举措,将大讨论活动作为凝聚共识、提升理念的有力指导,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拿出硬招,干出实招,集思广益的具体成果和创新有在全市范围内对水电气接入外线工程的报批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联合勘验、统一出件”的审批方式,推行企业“承诺制”,实现5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办理;

有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由市联审中心牵头多部门配合的“联合验收”机制等等并联审批事项;

还有我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的一项创新举措——“交地即发证”,建设单位在摘牌取得该块土地开始,不动产登记中心安排专人靠前跟踪协调服务,制定工作流程,将以往从摘牌、签合同、交出让金、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再发证的多部门串联模式,融合为不动产登记统筹多部门协作并联模式,在企业办理供地时,主动联系企业,提前介入开展权籍调查,优化登记流程,将用地审批和与用地规划许可合并,同时与税务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紧密跟踪企业用地审批、核税、缴税事宜,最终助力企业在申请“交地”的同一天,同时领取不动产权证书。

二、存在的问题

全系统各责任单位此次围绕“看是否存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看轻了”“看小了”“看难了”“看错了”“看歪了”的问题;

看是否存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厅党组工作要求不及时、不担当、打折扣的问题;

是否存在政策制定不精准、有政策无通道、自由裁量度大等问题;

看是否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

是否存在不找熟人事难办的问题;

是否存在政策不透明,群众跑多趟的问题;

看审批事项下放是否已经做到最彻底;

看各审批服务流程是否已最优;

看审批效率是否已经做到最便捷;

看对企业的承诺是否一律兑现;

是否及时回应市场和群众诉求;

审批过程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等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大讨论和查摆问题,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优化营商环境意识不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不强,遇事限于循惯例、找参考,习惯于循规蹈矩。在如何创新思维、放开手脚、提高服务办理成效上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实践。存在轻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现象,上级政策措施研究不够深入,政策宣传不到位。

(二)机构改革后,业务人员对各自的业务办理没有实现实质的大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是由多个部门整合而来,虽然机构的合并,但是业务人员还存在只会办理自己以前的业务,对其它的业务了解不多也存在畏难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的思想。

(三)系统内协同力度不够,数据共享不足。部门之间相互协同不够,申报的资料和相关信息不能形成共享。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我局将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和问题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清单,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全面落实改革举措,确保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和群众认可度、满意度有明显提升。

(二)各乡镇所,机关各股室等责任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性质和特点,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

(三)全系统干部职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树立服务理念,切实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把实事办实,要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群众诉求办到位。

四、建议

(一)建议由省厅统筹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自然资源大讲堂”、业务培训等方式开展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范围内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二)由于机构整合,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执法领域基层的执法压力和任务相当严重,要响应国家号召执行自然资源部门执法力量下沉,切实充实基层的执法监察力量。以应对人员不足的基层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困境。

大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9月2日

第二篇:XX区工信局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的实施方案

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区委办公室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营商环境方面的职责实际,开展“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安排:自通知下发之日起至8月中旬。

二、指导原则:一是深挖问题短板和思想根源,切实直击灵魂,深刻认识营商环境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彻底摒弃“官老爷”意识。

二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特点,各分管领导会同分管科室负责人,深入查找自身不足,形成问题清单。三是聚焦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短板弱项,坚持具体问题与思想问题、作风问题、能力问题、体制问题一并解决,成效交由服务对象评判,真正让群众和企业发自内心的满意点赞。

三、环节步骤

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围绕学习讨论、问题查摆、对照反思、整改提升四个环节步骤展开。

(一)学习讨论,通过召开党组班子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全体人员会议等方式,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海口企业家在深圳和海口不同遭遇的新闻报道、《XX日报》党报记者深圳行系列报道及近年来国内各类营商环境有关报道内容,面对面交流碰撞,引导每一名机关干部认清开展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查摆问题,通过电话热线、登门拜访、座谈交流、发函等方式,各党组成员分别会同分管领域科室负责人征求规模以上和部分规模以下企业的意见建议,逐一查摆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分类形成三张问题台账清单。(附件1科室征求意见数量分配表)

(三)对照反思,聚焦三张问题台账清单和“优化营商环境十问”,逐人逐事谈认识、挖根源,对标深圳在服务企业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干部能力素质作风,搞清楚、弄明白深圳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

剖析“在海口处处遇到爷”的现象,类比反思自身是否同样存在,又有哪些具体表现;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弄清搞懂有哪些期盼,自身工作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真正让每一名机关干部从思想深处想明白“岗位职责是什么、工资是哪里来的、该怎么为纳税人和企业服好务”。

(四)整改提升,开展政策措施、服务承诺落地情况“回头看”,把每个办事环节、每个服务岗位、每名机关干部的服务职责,具化实化固化到办理时限、服务标准、服务态度等细节上,形成清晰明确的服务规范,用制度管好权管好人管好事。

系统梳理各级惠民惠企政策,分类分层形成政策供给库,提升党员干部懂政策、用政策、送政策的能力水平,让服务走在企业和群众上门之前。严格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让企业清楚明白遇事问谁、遇难找谁,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四、工作要求

为确保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立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各科室负责人

五、落实事项及时间节点

(一)7月20日(星期一)前,形成落实工作方案;

(二)7月25日(星期六)前,上报问题查摆形成的三张问题清单,后续新增问题,及时补充报送;

(三)7月31日(星期五)前,上报承诺事项,并统一安排分批在媒体公开承诺;

(四)8月20日(星期四)前,上报大讨论大反思大提升总体情况、取得成果和下步打算。

第三篇: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网络舆论信息的产生体量、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舆情管理工作者在舆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大数据既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方法,它侧重于信息挖掘和预测。将大数据运用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之中,必将对舆情管理产生重要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也必将发生变革与创新。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以大数据为背景和前提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方法,总结大数据下舆情管理理念、视角、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方法;变革与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5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24-06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在2016年1月发布)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1]。随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等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有了极大扩展,各种信息和数据极具增多,并正在迅速膨胀变大。

网民们经常通过互联网表达意愿、观点,讨论各种话题,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诉求。互联网既是一个收纳器,聚集网民思想动态表达、文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又是一个扩音器,传播大众的社会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社情民意,体现自己的意愿、态度和评论观点。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风向标,开展舆情分析主要是针对民众态度、观点的收集整理,分析出民众相关的意见倾向,客观体现舆情动态。

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国家,有效地分析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媒体、大型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政府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有利于政府了解公众态度和诉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政务管理和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从企业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有利于企业掌握用户和大众对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与服务的评价及客户特征信息,更好地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增长,更有利于企业了解用户和大众对企业社会形象的反馈和认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从媒体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能够突破传统信息搜集和发布渠道,更能够通过对公众舆论深入分析,提升新闻效果,实现新闻价值增值。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网络舆情分析,并不断创新舆情的分析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想最大化舆情的价值。

一、大数据及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及特点

1.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研究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名词了。而今,大数据相关的理论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在不断丰富和充实。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略有差异的定义:如高德纳咨询公司(2013)提出,大数据是指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多样化的信息[2]。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个超大的、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Gartner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3]。

IDC市场研究公司2012年提出,“大数据”是为了从大容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型架构和技术[2],并对大数据的采用三步法进行了界定,如图1所示。首先,从数据源场景方面,可以有三种情况,或者说需要具备三种情况至少满足一种,即大数据的容量大于等于100TB或数据源于超高速的数据流(Data Streaming),或数据产生的年增速大于60%;其次,必须部署在可动态适应的基础设施(dynamically adaptable infrastructure)上。这里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是传统的scale-up架构,也可以是水平扩展架构(scale-out infrastructure);最后,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数据源或数据格式,或者高速流数据源(如点击流或机器产生的数据流)。有了以上三个步骤的界定,才可以形成大数据。IDC指出“大数据技?g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架构,以非常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 [2]。

尽管对大数据的定义角度各有不同,但大数据的核心本质和特征的表述和定义相对比较统一,均认为大数据与传统意义数据具有本质区别。较传统数据相比,在数据基础上,大数据更倾向于全体数据而非抽样;在分析方法上,更强调相关分析而非因果分析;在分析效果上,追求的是效率而非绝对精确和在数据规模上强调相对数据而不是绝对数据。

在数据和信息的规模/体量方面、在内容形式和数据结构方面具有复杂性/变化频度多样、在产生速度方面及价值密度等四个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具有4V特征:

第一,数据规模大(Volume)

第二,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

第三,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

第四,数据价值密度高(Value)

如图2所示:大数据的4V特征。

具体而言,一是数据规模大( Volume):从容量角度,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容量”或“体量”,从 TB→PB→EB级,每级都是按照进率1024(2的十次方)计算,这足以说明大数据规模之庞大。二是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Web数据、文字、语音音频数据、图片图像数据、视频数据、模拟信号等数据都体现了数据的多样性。三是速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对数据访问、处理、交付等速度的要求快,而且数据产生速度也非常之快;四是价值(Value):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搜集海量数据,进而展开全量数据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相关性,开展预测分析,获得数据的应用价值。

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区别开来,强调了大数据是具有结构松散性、形式复杂性和有利用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源[3]。

2.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

“舆情(Public Opinion)”翻译为“民众或公众的意愿、意见或观点”。根据百度百科: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ψ魑?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有学者从社会学视域考察舆情的定义,认为舆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现象或事件所持有的情绪、态度、观点、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等[4]。网络舆情则是社会总体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网络为载体存在,以网络传播方式汇聚、形成和表达的舆情,是在互联网上的民众情绪、态度和意见汇聚的总和[5]。

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主要有:网络新闻(如:搜狐、新浪、人民网,或以RSS为基础聚合类新闻,如头条等),论坛贴吧(如:BBS,百度贴吧,天涯,西祠胡同等),新闻评论,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聊天室、QQ、微信、微博、博客等),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网络发起线上活动、网络调查、电子邮件等。

通常我们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样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体化与群体极化性[6]。如图3所示:网络舆情的特征

3.大数据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知识与洞察并进行科学决策。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从这点上可见,利用大数据的手段管理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大数据能够全方位记录民意,完整展现社会舆情,大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到PB乃至ZB级别,能够完全、完整的记录社会民众的社情民意;其次,大数据的特点是挖掘数据背后的相关联性,因此,大数据能精准体现舆情背后的事件、相关人员以及读者等要素内在逻辑和社会关联;最后,大数据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分析事件的读者特征(群体肖像刻画)、被关注程度/热度、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发展趋势、影响程度和网民情绪变化等,也可以针对某个观点的深度研究,从而预测舆情走向,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因此,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理论支撑和保证,也成为舆情研究关键技术的支撑和核心概念。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网络舆情管理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网络舆情的管理模型主要分为: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舆情报告四个步骤。如图4所示:大数据管理模块及流程示意。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当前常用方式是网络爬虫技术。在网络爬虫的爬行策略中,应用最为基础的是深度优先遍历策略、广度优先遍历策略。对于信息抓取过程,要求信息抓取的覆盖范围要全面。高速发展的信息高速路使得网络信息数据容量不断增大、信息和数据的类型更加丰富和复杂、网页数量不断增多,这对舆情信息抓取的效率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信息的搜索采集方式,采用定向站点信息抓取辅以全面的实时监控、聚合内容(RSS)、社交网站信息搜集和摘要搜集等搜集技术,与传统人工监测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抓取效率和覆盖范围都有突破性进展。

数据监测要全面和实时,要做到精细采集信息数据。笔者整理了较为常用的监测范围和基本监测指标,如表1所示。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信息提取、文本分类等。信息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将采集的各种信息转化成格式化文本存入数据库。

网络舆情在大数据环境中流动和变化速度非常快,因此,在信息处理部分,要求信息处理的时效性。

3.舆情挖掘与分析

大数据分析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和加工,获得具有价值的产品(Product)和服务(Service)或深刻洞见(Insight)的数据及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是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即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价值聚合、提炼的过程[7]。

舆情分析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文本分类、聚类分析(不预先设定数据归类类目,完全根据数据本身性质将数据聚合成不同类别)、热点发现(利用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数值统计识别热点和敏感话题)、话题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观点/文本倾向性识别和分析(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倾向性分析和统计,识别正负面信息)、自动摘要等计算技术挖掘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各种观点(Opinion)、喜好(Preference)、态度(Attitude)、情感(Emotion)等,也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的意图和倾向,以及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当前一些实验室、研究机构等依据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开发和建立了以下舆情专属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如:人民网推出的“舆论共识度”指数将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它把网络用户分为媒体、网民和意见领袖三大群体,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舆论分析,对每月前十或前100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估,形成“舆论共识度”,进而对用户对舆论话题的共识程度进行评价。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设计的“网民认知模型”,通过透析网民对不同事件的情绪变化、态度偏向等,评测用户“正负能量”,分别从“网民情绪指数”“网民理性指数”和“网民态度指数”三个维度来评价具体热点事件当中网络舆论场的“网民正能量指数”,对舆情分析和研判也非常有帮助。

还有机构建立的热度评估指数,通过话题在传统媒体报道量、网络媒体报道量、微博量、论坛帖文量、博客文章量,转发数量、用户跟贴数量、评论数量、被关注数量、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关注的用户形态特征等相关数据,之后加权各项指标,得到每个热度事件或话题的综合热度指数。

更有一些专项深入分析,如针对传播源头的分析、传播渠道的分析、意见领袖的分析、传播主体挖掘分析或针对隐性数据(网络日志)的分析。

也有专家学者提出,舆情分析需要是一个综合分析模式,以大数据的方式为重点,同时要结合专项话?}市场调研、综合民意调查(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等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

4.舆情报告

舆情分析的结果需要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并将分析报告反馈或发布,为用户、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

舆情报告要求舆情分析数据要真实可靠,分析方法要恰当准确,描述要符合客观事实,结论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舆情报告中恰当采用示意图、图表、列表等展示形式,可以更形象、清晰、直观,并且更逻辑地展示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舆情的发展态势等。针对不同的表达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图表或图示方式,如:描述事件发展趋势可用折线图表示、展示用户立场或观点的比例可用饼状图、体现热点人群的分布可以用散点分布图、表示频率分布可以用网状图或柱状图、说明事态发展变化可以用流程图、用户之前或背后的人际关系可以用网状关系图等。丰富的图表工具可以更形象、生动的表述舆情的现状、发展和变化。

三、大数据环境下舆情管理模式变革与管理方法创新

虽然,目前对大数据研究越来越热,国内诸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各行业内的企业及科研机构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大数据及大数据下舆情研究,但在我国大数据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或对未来的畅想阶段。例如:在技术方面,目前常见的舆情监测工作的主要手段仍以人工检索为主,尽管也使用了市面相对成熟的相关搜索软件进行辅助搜索,但搜索舆情的技术仍采用传统的二维搜索方式,即主题关键词和网络平台二维坐标,由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成舆情产品。而且搜索的舆情信息结果多为一级文本信息,对于深层次的多级舆情信息,如新闻、微博后的评论,网民的社会关系,网民针对某一事件评论反映出的情绪变化等数据无法深度挖掘,仍靠人工采集和分析判断。受制于舆情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判断的不同,极有可能导致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丢失,无法准确及时预测舆情走势,大大降低了舆情监测工作的效率、准确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在人们信息领域深入运用,发布者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发布的载体、发布的形式、传播渠道、信息的数量和形式等有了全新的变化,这对舆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变革网络舆情管理方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因此,舆情管理工作者在舆情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式方法上均需要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1.舆情工作者的研究视角需要发生转变

舆情工作者要从全局角度,把舆情研究从单一向度的内容研究向多元化、多向度内容及关系研究方向转化。网络数据和信息背后体现的人的行为轨迹和复杂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Social networking),所以关系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关联分析”,通过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多个角度[8],进行多向度的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构建立体化、全局化和动态化的网络舆情数据系统,通过舆情分析,挖掘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

2.舆情的研究方法需要创新

即便是研究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要想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研究方法的创新尤为关键。要在分析方法上更加丰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ata Mining)方法与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方法的研究、结合云计算、移动可追塑性分析、个性化特征识别的网络机器人与社会心理分析实验因果模型等方法,一是要提升数据监测技术,实现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记录,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视频、模拟信号等数据的自动识别能力;二方面提高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有价值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三要注重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语义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背后的观点、意见倾向和信息、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舆情发展趋势。四是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技术,包括网络攻击与攻击检测与防范问题、安全漏洞与安全对策问题、数据备份与恢复问题、灾难恢复问题等等,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9]。

在数据分析方面,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引入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会使舆情分析更加准确。开展数据间、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数据、多样化的数据间的关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家认为舆情关联关系是网络舆情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引入网络舆情支持度和网络舆情可信度,可以更准确表示网络舆情间的关联度,量化网络舆情关联规则的相关性,从而使挖掘结果更准确。

3.研究结果要易懂、易应用和可视化呈现

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运用,舆情的最终价值是指导工作。研究结果的使用者未必是大数据和舆情分析的专家。因此,研究结果要求易懂易识,界面必须友好,结果必须可以直观识别。 “用数据说话”。数据最有说服力,由于图表与列表能够清晰、直观、简洁、深刻、形象地表现舆情事件,因此舆情的研究结果要注重运用图表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

4.重点强调舆情的预测,面向未来,做好舆情数据的再利用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未来舆情研究的重点应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警和预测。舆情工作者通过收集分析互联网上关于社会热点或网民关注焦点事件的大量消息报道,发掘背后隐藏关系,进而预测事态发展趋势,为舆情事件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展望未来,大数据时代数据使用的关键是数据再利用,数据再利用的意义在于: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数据重组的创新价值。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能同时分析更多数据,揭露更多隐藏价值,使预测更准确,决策更合理。未来大数据将使舆情监测功能大大丰富,舆情分析功能更加强大,舆情预测能力进一步增强,这将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舆情管理模式,实现舆情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O20160122444930951954.pdf.

[2] 谢耘耕,刘锐,乔睿,等. 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研究综述[J]. 新媒体与社会,2014(4):133-154.

[3] 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 现代情报,2015(6):38-42.

[4] 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M].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6.

[5] 戴维民,刘轶. 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4(1):24-29.

[6] 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 天津人民版社,2007:74.

[7] 喻国明. 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8] 李小娜. 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监测的转变和发展[J]. 青年记者,2015(11):69-70.

[9] 卿立新.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J]. 红旗文稿,2014(22):28-29.

[责任编辑:张学玲]

第四篇: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环保部门需要面对辖区内全面性的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通常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也只是提供一个临时性、应急性的解决方案,大多会经历“污染-治理-改善-再污染-再治理”的反复性阶段,才逐步改进辖区环境质量。所以,总是在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开展的环境保护突击治理是非常不明智的、不合理的,也不是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环保部门必须采用更科学的治理措施。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监测将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它可以提供辖区环境质量的现状数据,使环保部门做更少的工作,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的环境污染控制的方向。环境监测系统将收集在全国各地,如大气、水、土壤和其他自然环境污染,收集后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这个环境的污染,环保部门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系统检查全国各地,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更直接地发现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环境污染,并为下一步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环境监测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环保部门的工作也需要有相应的参照标准,确定是否在大气、土壤、水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参考性和对比性,能了解当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如果发现污染的情况,还需要使用标准来衡量环境污染程度。因此,核定环境标准非常重要,环境监测系统的使用可以提供明确当前环境质量的环现状标。当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点位、不同时期采集各种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期、不同时期当地自然环境的污染或污染的情况。这些数据可以对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反应良好,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对环境监测的技术进行创新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为确保环境监测系统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必须尽快对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实施改革。例如,根据污染源的监测情况,环境监测技术部门应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能更深入的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颗粒物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等不同污染源,帮助环境保护部门从污染源方面解决污染问题。

(二)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一个在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不能检测的指标和治理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能力不足,难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国亟待提高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从人员和技术2个方面完善预警系统。一是要明确各岗位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运用严格的岗位考核机制,使全体员工能够严肃严谨地开展工作。二是要采取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找出环境问题,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三是要提高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响应速度,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三)建立国家级的监测网络

环境污染治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国家环境监测网可以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全面。第一,国家监测网络可分析自然环境的各种元素,建立全方位无缝隙的监测网络,如空气,噪音,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第二,环境监测网络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可参照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的模式,设立省、市、县、乡镇等。第三,监控数据要实现在线传输、排序、分析等功能。这对我国了解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大帮助,也能更好地解决当地污染控制措施的现状。

(四)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技术的使用和配置的标准化。因此,除了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也必须对设备性能监测技术及时校对,确保每个设备是最好的工作状态,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避免数据错误,提高监测效果。同时,有必要对监测工作的技术实力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提高技术分析的准确性。此外,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同时注重监测结果也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发展,这是确保科学成果的条件之一。

(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高效管理

环境监测设备的重要性无需强调,只有更先进的设备,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持观点,明确设备管理的方向,提高人性化和科学的监测设备管理。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减少闲置,避免资源浪费。此外,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设备采购管理,严格落实审计要求,配备专业的检测和维修人员,提高设备使用效果的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发展,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工作。

(六)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是根本,环境监测部门的领导层也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人才培养与环境监测之间的供给关系,增强人才的专业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监测部门的负责人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工作情况,加强培训,注重教育,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更快地进入到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果,改善监测水平,改善环境质量。

第五篇: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安顺市以大数据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

安顺市以大数据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 月 17 日,市环境保护局一楼数字监控大厅内,占据了大半墙体的电子屏幕清晰的显示了全市的水源保护地区、重点污染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现场的画面,工作人员只需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切换镜头,实现对重点监测目标的实时监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数据的作用举足轻重。得益于大数据“数字环保”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平台建设破解环保难题 安顺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属于长江、珠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区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两江生态屏障重点区域,同时还承担着省会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红枫湖和市级饮用水源地夜郎湖的保护任务。

为破解新形势下环保工作遇到的难题,市环保局将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攻坚克难的重要抓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筹资千万余元建设安顺市环保应急平台,即“数字环保”平台。2014 年 5 月,“数字环保”平台一期项目开工建设,11月开始试运行,2015 年 9 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并投入使用。

“数字环保”平台建设项目立足于梳理整合、搭好框架,建立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搭建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内容涵盖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应急综合管理平台、空气质量发布平台、环境质量监管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质监控系统、综合门户系统、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系统共计 10 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在“数字环保”一期的基础上,我市又进行了“数字环保”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项目审批系统建设项目、“数字环保”环境质量监管全覆盖建设项目、“数字环保”扩展建设项目。

平台的建成为安顺的环境监管装上了“千里眼”,使得监管部门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监控目标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提高了处置污染的精准性、快速性,也让我市环境监测管理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资源整合实现智能监管 如今,“数字环保”平台已经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地、机动车尾气检测站、空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等的在线监管,实时分析。建成了 13 个大类,36 个小类的环境专题图,为 19 家工业污染源绘制了三维模型;完成了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地、水厂、生态补偿断面、二级保护区道路穿越区域、汽车尾气检测站,共计 59 个监控点的视频监控建设;39 家国控、省控、市控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完成了 3 家水质自动站、4 个空气自动站点的数据实时传输;完成了 1 家医废处置中心远程监管;完成了国、省控“一企一档”的资料录入;完成了 15 家国、省控水质监测点数据录入。

平台整合了环保部门内部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环统系统、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系统、“12369”环保投诉热线等系统,信息联动提升了环境执法主动响应能力。“数字环保”平台还可实时调取、使用各系统数据,实现了各系统归口管理,系统数据汇聚共享,基本解决原有的信息化系统相对独立造成的“数据孤岛”等问题,“多网合一”也使得数据和资源共享率大幅提高。

随着“数字环保”平台的不断完善,我市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环境质量等全天 24 小时的智能监管,彻底解决了原来对企业排污“人盯人”的被动监管局面,为环境管理决策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也让安顺的环境管理驶入智能化高效便捷的快车道。

生态文明建设渐入佳境 通过平台建设,市环保局对门户网站进行了重建。新网站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业主可通过门户网站的办事大厅进行建设项目的申报,同时还可直接查询项目受理审批情况。行政处罚案件及时在市环保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并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相关要求,对重点企业进行信息公开。

此外,市环保局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可通过门户网站实时查看我市空气质量情况,进行机动车尾气查询,了解各项环保信息。作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环保局还设立公众开放日,通过“数字环保”平台为不同层面的公众提供可视的环境信息,让公众不仅仅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还能亲临其境感受,从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及参与积极性。

2017 年,我市生产总值 802.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3%,同时地表水水质

达标率 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率在 98%以上,森林覆盖率 50%以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日益改善,这是市民群众最真实、最直观的获得感。

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对清查生态资源、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市的“数字环保”平台已逐步使得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政府管理、企业自觉、群众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未来,我市将不懈努力,进一步完善“数字环保”平台各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继续收集环保的各类数据,加大数据录入力度,加强环保数据汇聚共享,力求真正实现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

(实习记者 肖劲松 甘良莹)

上一篇:肚皮舞培训机构范文下一篇:第十章秘书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