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探究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2例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实验组患者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来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护理。

第一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方法:研究案例选自我院2017年4月-1018年4月诊治的122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根据数字裹法随机分为参照组(61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研讨组(61例患者采取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研讨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参照组的评分明显更高,P<0.05,差异显著,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过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后,让患者从负性情绪住正性情绪优势状态转变,积极面对康复压力,最终获得生活质量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出院;延续护理;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伴随中国社会现阶段日趋老龄化,老年痴呆疾病患者也在日益增多,目前已经是促进高龄老年人走向死亡的主要病因。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退化性脑部功能障碍病症,通常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智力低下,人格改变等,其病程比较长,由此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临床对于该疾病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往往是借助于护理干预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般情况下是出院后在家或者社会养老机构中持续,此时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对于患者而言就显得极为必要了。本文结合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诊治的122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出院后延续护理措施,对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予以进一步的探究,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案例选自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诊治的122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61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与研讨组(61例患者采取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全部患者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家属对本次研究事项了解清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器宫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以及语言表达功能障碍者。

参照组:年龄于63.1岁-82岁区间范围,平均年龄为(73.46±4.17)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6:25:研讨组:年龄于62.8岁-84岁区间范围,平均年龄为(74.13±4.29)岁,男女患者比例为35:26.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构成等资料对比(P>0.05),组间差异不具备显著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参照组61例患者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内容具体涉及生活与用药指导。研討组61例患者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第一步对于患者应指定1名照顾人进行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短期培训,主要涵盖身体运动,日常生活技能与心理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培训;第二步叮嘱照顾人尽可能选择舒适、简单的衣物根据穿衣的先后顺序给患者,训练其穿戴衣物、大小便、洗漱以及吃饭等日常生活技能第三步,照顾人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与具体病情有针对性的实施认知功能训练,以温和的语言,选择患者感兴趣的事情与之交谈沟通,每天2次,每次约15-20分钟,循序渐进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训练;第四步照顾人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可视其具体病情选择陪同其散步或者慢跑,如重度患者应当借助轮椅推行,加强P外运动。第五步医护人员应通过门诊、电话与家庭随访的形式关注患者出院后的认知功能与康复训练的进展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一一了解,在发现错误行为时及时纠正。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对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并作记录。

采用阿尔茨海默疾病专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与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予以评估,分值与指标成正比,分值越高,指标越好。

1.4数据处理

运用SPSSl9.0软件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指标作为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以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明数据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对比:

参照组与研讨组经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9±9.1)分,

(79.1±8.6)分,数据显示研讨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明显。

2.2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参照组与研讨组经护理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8.7±2.3)分,

(26.2±3.1)分,经比较,研讨组更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症无有效的根治措施,采用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者阻止患者病情恶化,但无法做到彻底治愈,与此同时药物也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正是因为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且患者的智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不断降低,通过护理予以干预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传统的常规护理涉及生活与用药指导,对于出院后的患者很难起到良好的功效。出院后延续护理方式通过在家庭或者社会养老机构中指定1位照顾人,协助患者完成长时间的功能康复过程,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锻炼,与患者近距离的沟通交谈,对其穿戴、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医院通过多种方式的随访,及时纠正不当行为,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从研究结果来看,数据表明研讨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参照组的评分明显更高,P<0.05,差异显著,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过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后,让患者从负性情绪往正性情绪优势状态转变,积极面对康复压力,最终获得生活质量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作者:朱洪

第二篇: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2例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实验组患者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来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功能以及应对方式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功能和应对方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功能评分、应对方式能力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来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减少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

中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多由于气虚、阴虚、饮食不节、肝火、劳累过度、血液淤滞等造成【1】,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者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情况,有的患者还会有智力障碍的表现【2】。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多的困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不断恶化,最终发生脑疝或死亡【3】。因此,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都非常重要,在对中风患者进行护理时,常规的护理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此,有学者提出,采用中风单元模式化护理能够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针对这一观点,笔者在我院选取了72例中风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观察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2例中风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我国关于中风患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4】:①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②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③在治疗期间死亡的患者。将72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实验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0~62岁,平均(49.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6.2±1.8)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1~63岁,平均(40.1±4.4)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6.8±1.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①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护理。为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派送药物等;为患者处理病床的卫生情况,保证患者病房及病床的整洁;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配合治疗。②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来进行护理。将护理工作以整个单元模式来执行,其中分为评估单元、施护单元、康复单元、教育单元。首先,在评估单元对患者的基本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与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对治疗所持的态度;其次,在施护单元,严格按照医嘱来为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保障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所需的药物、病房环境的需求等,同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病情;然后,在康复单元,鼓励患者多做适宜的运动,并陪伴患者克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最后,在教育单元,为患者普及更多的病理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预防和急救处理方法,同时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更多关于疾病的知识。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观察,一共5个问题,分别是进食、大小便控制、穿衣、如厕、平底行走。每个问题的评分为0-5-10-15分,按照患者的自我完成能力来进行评分,自主能力越强得分越高;②患者的应对方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于问题的应对,可供选择的应对方式有自责、求助、逃避、解决问题四个,统计四种应对方式的选择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调查中,选择自责的有3例,选择求助的有8例,选择逃避的有2例,选择解决问题的有23例;在对照组中,选择自责的有8例,选择求助的有10例,选择逃避的有10例,选择解决问题的有8例。实验组患者选择解决问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11.9753;P<0.05)。

3.讨论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关于中风的治疗和护理也越来越重视。在此次的研究中,笔者选取了我院收治的72例中风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来进行护理的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均要明显高于常规方法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应对方式的调查中,实验组有23例患者选择自主解决问题,患者的应对方式较好。

综上所述,对中风患者采用中风护理单元模式来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应对方式,减少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东梅,李燕,陈迎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04):305-307.

[2]吴怡卿,李帼媚,何玉洁等.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09(18):243-244.

[3]王柏善,赵湛,缪晓路等.早期桥式运动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8(07): 1076-

1077.

[4]武艳红.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2(014):1968-1969.

作者:陆雅莹

第三篇: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展开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探讨

【摘 要】目的:着重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8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因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78.9 9.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

脑出血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传统护理虽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同时保障各项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不是很明显。本次择取8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进行护理,主要目的是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同时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选取例数为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出血部位中丘脑、脑叶、外囊、基底节及内囊分别为5例、9例、13例与13例;年龄在53~69岁,平均为(61.7 2.4)岁;出血量9~65ml,平均(22.36±5.31)ml;发病时间2~15h,平均(9.26±1.13)h。对照组40例患者,女17例,男23例;患者年龄54~68岁,平均(61.8 2.3)岁;出血部位中丘脑4例,腦叶8例,外囊14例,基底节及内囊14例;出血量9~64ml,平均(22.29±5.27)ml;发病时间2~16h,平均(9.23±1.12)h。实验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用于本次研究。

1.2 排除及入选标准

排除标准:①未经核磁共振或脑部CT明确诊断者;②深度昏迷者;③心肝肾多功能不全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形成脑疝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标准:未合并肾肝、心肺等脏器疾病,无继发性或原发性痴呆疾病,无丙肝、梅毒、艾滋病、乙肝等感染性疾病,无言语障碍,资料完整,积极配合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应用常规检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与康复训练等常规性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组织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与责任护士建立临床路径小组。②明确临床护理路径:结合脑出血护理的临床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检查与治疗、饮食与活动护理、出院计划等。通过实践找出临床问题,同时改进护理路径。应有组织性的帮助护理人员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关键点与操作方法,对护理实施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应对方法。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应在住院当日热情的接待意识清晰的患者,同时在自我介绍后带领患者了解住院制度、医院环境与病房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嘱其卧床休息,同时根据患者心理情况以及病情给予心理辅导,按时翻身,指导患者大力咳嗽,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翌日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目的,分析检查结果,帮助患者了解脑出血原因、护理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安慰患者,讲解脑出血致残知识与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住院一周后结合患者病情指导其早期功能锻炼,包括上肢、下肢、吞咽、认知功能锻炼。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早期功能锻炼的技巧与作用,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完成早期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全部数据分析或处理的方法:选用SPSS22.0软件,均数( )为选用t检验的计量资料,严格规定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生活水平与医疗能力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中,公众对医院医疗服务体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因而“以疾病為重点”这种功能性医疗护理模式逐渐转向了“以患者为重点”[1]。临床护理路径重视人性化护理,也注重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良好的符合人们的权益观念[2]。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护理计划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能够有效的适应某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有研究表明[3],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理念是传统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针对性护理模式转变而成的入院到出院一体化护理,能够通过科学调整与改进促进护理合理性的提升,也能够促进患者康复,还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脑出血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护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

综上所述,给予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永枝,彭秀丽.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3(06):139-140.

[2] 黄月勤,李翠娥,张玉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9):547-548.

[3] 马婕.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35):145-146.

作者简介:

胡耀芬,女,1972年12月,本科,湖北枣阳,主管护师

作者:胡耀芬

上一篇:雪国日语论文范文下一篇:秘书学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