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办34号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京政办34号范文

京政发〔1999〕14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京政发〔1999〕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特制定本政策。

一、吸引、凝聚高素质创新和创业人才

(一)对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所需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人事部门批准,给予工作寄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工作满三年者,经用人单位推荐、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办理户口进京手续。

(二)在中关村地区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开发、经营管理人员,由个人申报,经评审机构评审合格后,授予专业技术职务。

(三)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通过专职、兼职形式创办或受聘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在企业任职期间,教授、研究员资格予以保留;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可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建立实验室;允许在校研究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保留其一定时期的学籍。

(四)对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

(五)市有关部门每年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高等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六)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本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凡获得国外长期(永久)居留权或已在国外开办公司(企业)的,经市科技干部局进行身份认定并经市外经贸委批准,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注册资金额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注册后可享受本市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其他留学人员经市科技干部局进行身份认定,按内资企业登记注册后,可享受本市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留学人员开发、生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经认定,可以申请市政府有关部门对科技产业投入资金的支持。对以上留学人员,经人事部门批准,给予工作寄住证并享受本市市民待遇。

(七)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总金额最高可达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合作方可凭合同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手续。属于职务发明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项目,从项目实施起,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高于50%的该成果股权收益。成果转让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20%的转让收益。要进一步改进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登记办法,具体办法由市工商局另行制定。

(八)对高新技术成果完成人和从事成果产业化实施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奖励和股权收益,用于再投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九)积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可达到35%。鼓励并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规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十)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科技经费年增长率不低于20%。对科技经费中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属于按规定准予核销的部分,经报批后,准予核销。

(十一)市、区县两级财政,对高新技术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上一年为基数,新增部分按50%的比例在预算中安排,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十二)市政府设立技术创新资金。通过市财政局、市科委、市试验区管委会等部门以及政府出资引导设立的投资机构,多渠道筹资,三年内每年筹资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技术创新资金以市场调研投入、项目开发、风险投资、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十三)高新技术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等所有制形式)在完成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后,可以不受原有额度或规模限制,直接按程序申请发行股票和债券。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筹资与再筹资功能,支持已经上市的公司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十四)进一步发挥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资金的作用;积极争取设立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机构;探索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产权交易系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流动。

三、继续实施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十五)经财税部门审批,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当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为此所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的费用,可全额在成本中列支;其当年实际发生额比上年增长10%(含10%)以上的,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十六)经财税部门批准,高新技术企业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发明和专利所发生的费用,可一次或分次在成本中列支。

(十七)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口的直接用于科研教学的仪器仪表等符合国家对科教用品免税规定的物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的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除国家规定不可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十八)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自办或与大学、研究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联合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可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对新成立的上述机构的主要研究开发项目,可从科技经费中给予资助。

(十九)自1999年起,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从第一次销售之日起三年内,企业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市、区县财政返还项目所在企业。

(二十)加快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经市有关部门批准的孵化基地,三年内所缴纳的各项税收的地方收入部分,由市、区县财政予以先征后返。

(二十一)经认定的技术交易市场,自1999年起,三年内缴纳的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由市、区县财政全部返还。

(二十二)高等院校独资或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校办企业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

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

(二十三)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经营期满十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自1999年起,四年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上一年为基数,属地方收入的新增部分由市、区县财政返还企业。

(二十四)经审定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当年达到产品销售收入4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上一年为基数,属地方收入的新增部分由市、区县财政返还企业。

(二十五)经认定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自1999年起,三年内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上一年为基数,属地方收入的新增部分由市、区县财政返还企业,专项用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

(二十六)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于科研和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按零税率计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二十七)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作用。市有关部门定期发布本市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目录和最新发展动态,引导消费和生产;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鼓励政府部门优先购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

(二十八)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业进行人员、技术、厂房、设备、产品销售及互相参股等多种形式优势互补的合作与资产重组。企业合作重组后,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兼并本市困难国有企业,可比照国家关于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有关政策执行。

(二十九)对在国家、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开发区内直接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并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75%征收;需要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四源费”和大市政费,减半征收。经审定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用于高新技术项目的新增用地,免收应向地方财政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该项目的“四源费”,减半征收大市政费。但如改变土地使用性质,须全额补交所免费用。

(三十)自1999年起五年内,对经审定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当年缴纳的自建或购置的生产经营场地的房产税,予以先征后返。

(三十一)支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向企业整体转制。自1999年起,转制为企业法人并在本市注册的科研机构,在2003年以前缴纳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地方收入部分由市、区县财政全额返还企业。

(三十二)鼓励发展技术交易和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完善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服务。

(三十三)市政府责成市科委、市试验区管委会、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定本政策的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第二篇:京政发经适房办法【2007】27号

京政发[2007]27号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 1 -

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并遵循以下原则:以区为主、全市统筹;自愿申请、逐级审核;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严格交易、动态监管。

第四条 市政府建立本市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市建委负责全市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工作。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财政、税务、民政、交通等有关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各区县政府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工作。 第二章供应对象

- 2 -

第五条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须取得本市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且年满18周岁,申请家庭应当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单身家庭提出申请的,申请人须年满30周岁。

(二)申请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符合规定的标准。城八区的上述标准由市建委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本市居民收入、居住水平、住房价格等因素确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远郊区县的上述标准由区县政府结合实际确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六条 申请家庭成员之间应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包括申请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但申请家庭成员中已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或已作为其他家庭的成员参与经济适用住房申请的人员,不得再次参与申请。

第七条 家庭住房是指全部家庭成员名下承租的公有住房和拥有的私有住房。申请家庭现有2处或2处以上住房的,住房面积应合并计算。

第八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各类保险金及其他劳动收入、储蓄存款利息等。

第九条 家庭资产是指全部家庭成员名下的房产、汽车、现金和有价证券、投资(含股份)、存款、借出款等。 第三章房源筹集 - 3 -

第十条 市建委根据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收购计划。各区县政府负责解决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房源问题。对部分房源不足的区县,市建委可以适当调剂。

第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采取集中建设和商品住房项目配建方式筹集,也可采取在市场上收购二手房、单位集资合作建设的房屋或社会机构投资建设的房屋等方式筹集。

第十二条 采取集中建设方式的,项目用地由市、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提供,由市、区县政府组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法人或代建单位。

采取配建方式的,由市规划委、市国土局等部门在区域适宜的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比例。土地入市交易时,与商品住房项目同时招标、配套建设,分别销售、分别管理。

第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二)免收建设和经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

第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保持合理的开发规模,户型设计控制为中小户型,具体标准由市规划委制定。

第十五条 收购二手房、单位集资合作建设的房屋或社会机构投资建设的房屋作为经济适用住房的,要按小户型、满足基本住房需求、节能省地的原则收购。 - 4 -

第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由项目开发成本、税金、利润组成,通过竞价或政府审核方式确定或调整。有关竞价方案或价格审核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建委等部门办理。 第四章审核与销售

第十七条 对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实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

(一)申请:申请家庭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

(二)初审: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通过审核材料、入户调查、组织评议、公示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资产等情况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报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人户分离家庭在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同时进行公示。

(三)复审: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家庭进行复审,符合条件的,将申请家庭的情况进行公示,无异议的,报市建委。

(四)备案:市建委对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上报的申请家庭材料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市建委予以备案。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为经过备案的申请家庭建立市、区县共享的住房需求档案。

- 5 - 第十八条 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由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组织轮候摇号配售。其中划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涉及的被拆迁家庭、重点工程建设涉及的被拆迁家庭、旧城改造和风貌保护涉及的外迁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中含有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人、严重残疾人员、患有大病人员、优抚对象、复员军人等住房困难家庭可优先配售。

第十九条 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只能按照规定的标准购买1套经济适用住房。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产权登记在购房人名下,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权属登记时应当在房屋权属证书上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字样。

第二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只能自住,不得出租或出借以及从事居住以外的任何活动。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的,不得上市交易;对于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可向购买人户口所在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申请回购,回购价格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确定。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的,出售时应当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并由政府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在补缴政府应得收益后取得完全产权。

- 6 -

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回购。

上述由政府回购的房屋继续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售。

上市交易交纳价款的具体比例和政府回购的具体办法由市建委会同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等部门研究确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市、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建立全市统一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供应和需求进行动态管理。

第二十三条 已经由市建委备案的申请家庭,在家庭收入、住房或资产情况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应如实向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报告,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其申报情况进行复核,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也可对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和资产情况进行检查。对经检查核实,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取消购房资格。

第二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一)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土地用途的,由市国土局处理。

(二)违反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市发展改革委处理。 - 7 -

(三)擅自向未经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确定的配售家庭出售经济适用住房的,由区县建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建设单位补交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与商品住房的差价,并对建设单位给予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住房和资产状况及伪造相关证明的申请人,由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取消其申请资格,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骗购经济适用住房的,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擅自转租或转借他人居住的,由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责令购房人退回已购住房或按同地段商品住房价格补足购房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为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由市建委提请其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在申请家庭资格审查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销售、管理等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通过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审核、尚未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再到原审核窗口办理延

- 8 - 期手续,可持原核准通过的相关证明材料,到户口所在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按照届时经济适用住房审核标准与规定程序申请轮候,符合条件的纳入轮候范围,轮候时间从原核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九条 各区县政府可依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可依据本办法,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应配套文件。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过去文件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

- 9 - (全文结束)

第三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05]8号)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发[2005]8号 【发布日期】2005-04-14 【生效日期】2005-04-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京政发[2005]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本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就推进本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本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首都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本市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通过实施医疗、住房、教育、司法、就业、灾害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一系列专项救助,以及建立和完善临时救助、社会互助等措施,在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本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进本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加快建立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多层次、多途径缓解低收入群众的各种困难。

2.城乡统筹,标准有别。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建立体系完整、制度统

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救助标准上体现地区之间、家庭结构类型、救助对象困难程度的差异,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3.法制保障,管理规范。要积极做好制定规章的准备工作,完善有关政策,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各种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方式,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4.保障生活,促进就业。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要制定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的扶持政策,建立救助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机制。

(三)主要任务。

1.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并使各种救助项目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建立起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

2.切实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支持与领导,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各项社会救助制度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3.进一步改善社会救助工作条件,保证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长效机制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规范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要按照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低保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切实保障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标准的调整,由市民政局会同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农委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调整标准工作小组,进行科学测算,广泛征求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农村低保标准按照上述方法制定调整方案,由区县政府批准执行,并报市民政局备案。城市低保标准应当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等社会保障相关标准有机衔接。

(二)不断完善专项救助政策,切实发挥综合解困效应。各级民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将缓解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困难作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保障其医疗待遇。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杂费和教科书费减免政策;积极制定和完善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教育救助政策,扶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计划,扩大城市住房救助范围。各级建设、民政、市政管理、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当建立低收入群众住房监测制度,将符合城市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对于农村困难家庭中的危旧房户及时纳入翻建维修计划,给予有效的修缮。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灾情信息管理、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实施灾民救助工作预案和灾民受损情况专家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助能力,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安置,保障其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根据区县民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救助证明,及时为申请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法律援助办案程序规则,确保法律援助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健全应急救助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市和区县统计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每年年初按一定比例从城乡低保家庭中随机抽样,实施低收入家庭全年收支数据跟踪调查。市民政局要会同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制定实施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救助应急预案。在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较大并持续一定时间,导致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出现明显下降时,及时启动应急救助预案予以救助,待物价稳定后,再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城市低保标准。农村应急救助预案由区县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参照上述方法制定实施。要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补充作用,重点从医疗、教育、供暖、突发事件影响等方面,对低收入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

(四)开展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困难群众进行扶持和帮助。各级政府要积极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性、社会性捐助活动。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要把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宣传工作计划,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逐步建立健全社工、义工机制,开展社会帮扶、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救助活动。要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积极培育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法开展募捐活动,并可协商或委托其承担相应的社会救助项目。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采取积极措施,为公益慈善事业创造有利环境,推动慈善事业面向公众、面向社会、面向困难群众自主经营、良性发展,成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要积极倡导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困难户、“一帮一”等形式的帮扶贫困户活动。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组织应当结合各自职能,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要以“爱心家园”为平台,“96156”社区服务热线为枢纽,整合社会互助资源,发挥经常性社会捐助网络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互助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五)细化分类救助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根据低收入人员劳动能力、家庭人口结构等不同情况,合理区分不同低保家庭的困难程度,适度提高农村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的救助标准;对重残人、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症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单亲家庭、多胞胎家庭采用适当的调整系数,确定其救助标准。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以及符合低保条件的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按照“保生活、促就业、接保险”的思路,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

四、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确保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本市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建立市、区两级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市民政局负责本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和对外发布。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统计、财政、卫生、教育、建设、农委、公安、司法、人事、城管、审计、监察、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慈善协会和红十字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社会救助相关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社会救助经费按照相关救助项目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同时,分级建立临时救助资金,用于困难家庭的应急救助。各级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捐助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社会救助捐赠,按政策规定扣除所得税。各级政府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发行福利彩票所筹公益金,每年要按照相关救助政策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会救助。

(三)规范社会救助程序。凡申请低保、医疗救助、廉租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均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根据不同的救助项目将初审意见报送区县民政、教育、建设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核准。以上救助项目,均应经过社区评审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评议,并进行公示。灾害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互助项目,根据有关规定履行申请、受理、核准、公示等程序。有条件的区县可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合审批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从事社会救助活动,均应通过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各种救助款物由街道(乡镇)负责调配发放,各类救助信息通过街道(乡镇)统计,报送到区县民政部门。全市各类救助信息由市民政局汇总并对外公示。

(四)加强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是建立救助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等传统救助对象,各级低保经办机构应当每半年审核一次;对于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变化不大的家庭可按季度审核;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或不易确定的家庭,应加强重点核查,一般每月审核一次,必要时随时进行核实。城市低保对象在本市区县级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低保经办机构办理低保待遇迁移手续,不再重新履行申请手续。对因特殊原因造成户籍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的人员,实行“双重管理”,即户籍所在地负责救助金的支出,居住地协助做好救助对象的管理、收入核实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探索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员的救助制度,认真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外地来京上访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救助对象收入审查制度。各级低保经办机构应当采取个人申报、 跟踪消费、社区评议、行业评估等方法,认真做好家庭收入核查,随时掌握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确保救助渠道畅通。三是建立救助对象一次性告知和档案管理制度。救助管理机构在受理救助申请时,应将需提交的证明材料以及办理程序等事宜,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分级建立救助对象个人资料档案,并实行一户一档,编号管理。各类救助事宜应当由街道(乡镇)及时录入电子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四是建立救助对象协议管理制度。救助管理部门与救助对象应当根据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约定双方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所有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均应参加街道(乡镇)组织的公益活动,并实行考勤制、时间储备制、活动纪要制。

(五)加强社会救助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和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低保事务中心、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便民化。要将社会救助工作列入社区协管内容,根据救助对象户数和工作任务量,合理配备社会救助工作协管员。社会救助协管列为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所需人员经费列入再就业资金预算。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健全监督和评价机制。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安全。各级政府应当委托评估事务所或组织专业评估组,定期对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活动进行效益鉴定与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34号文件

黑龙江省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管理,规范其质量行为,保障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供应质量,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等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的企业试验室,应遵守本暂行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以下简称试验室)是指具备生产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产品专项资质的生产企业按要求保证其内部质量体系符合相关规定配备的试验室。

第三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监督管理及其人员的资格考核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

试验室属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仅对本企业的产品(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出具试验检测数据,此数据只能用于企业内部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不作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依据,试验室不能对外承接试验检测任务。

第二章 试验室人员的管理

第五条

试验室的试验人员应有质量检测、施工、监理或设计经历,并接受了相关试验技术培训。

(一)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试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不少于2人。

(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不少于1人。

(三)试验室技术负责人(总工)、试验室主任和授权签字人都应具有3年以上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相关专业,并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第六条

试验室人员必须经岗位培训、考核并获得岗位证后,方能从事试验工作。试验室持有岗位证书的人员变动后,所在企业应在变更后的30个工作日内到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办理变更事宜。

试验室应建立技术人员档案:内容包括技术人员身份证、职称证、学历证、上岗证、继续教育证及人员任命文件的复印件及个人履历表。

第七条

试验室实行试验室主任负责制,所有配合比设计试验、质量检验报告必须由试验室主任签发。

第八条

试验室人员变更在保证原单位人员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并经原单位同意方可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九条

试验室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试验室主任应在变更后的三十个工作日内持有关批准文件、人员任免文件及附录八到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条

试验室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每年应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其中参加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每年不少于16学时。

第三章 试验室内业的管理

第十一条

试验室应技术标准、规范齐全有效,并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试验室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并与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相一致。保证《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相关管理性文件有效并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

试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技术资料管理、岗位职责、设备管理、试验管理等制度,应配备专人对试验室人员、设备档案和试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

试验报告、原始记录、各种台帐等文件应分类按编号统一归档。

第十四条

原始记录应及时填写,做到信息数据准确、清晰完整,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数据吻合。原始记录应能真实再现试验全过程,确保试验活动的可追溯性。

原始记录不得追记,当笔误需要更正时,应由原记录人以两条平行线进行划改,划改后原数据应清晰可辨,并在划改处加盖原记录人印章或签名,同时在原数据附近更正。

依据检测原始记录,及时留存相应的试验报告。

第十五条

计量仪器和试验设备的配备应满足产品质量控制要求,且应合理布置摆放,设备的完好率应达100%。

试验仪器设备应建立台账和档案;各试验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说明书、操作规程、仪器设备验收记录、仪器设备检定(校验)证书、日常使用、维修、管理及校验的记录。

使用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要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计量仪器和检测设备需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表,按期经法定检定部门的检定、校准,并取得有效的计量检定合格证书、校验证书。仪器设备运行标识相应地贴其醒目位置。

计量仪器和检测设备自检部份应有自检规程及相应自检记录。

第十六条

试验室所用试验表格须统一使用黑龙江省商品混凝土和构件厂试验室用表。

第四章 试验室试验过程的管理

第十七条

试验室在原材料进厂后应对其产品标识如品种、级别、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取样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方能进行试配及生产,取样的数量和批量应符合附录四的规定。

第十八条

试验室应有相应品种和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并应留置相应龄期的试配标准养护试件,如3d、7d、28d混凝土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大体积混凝土等使用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还应留置60d、90d混凝土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另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留置相应试件:

(一)合同中,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其它特殊要求时;

(二)使用非本企业原材料时;

(三)本企业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

(四)该配合比的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

第十九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使用配合比都需有相应的可追溯性,溯源需齐全,生产时应根据需要制作不同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养护试件,作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留置7d、28d龄期标准养护试件;有早期强度要求的混凝土需要留置3d龄期标准养护试件,掺有矿物掺合料有特殊要求的预拌混凝土,必要时应留置60d或90d龄期标准养护试件。

对有抗渗、抗冻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按照相关标准规定,要留置相应的标准养护龄期试件,至标准规定龄期后,进行相关性能试验。

第二十条

试验室应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试件和生产质量控制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标识,标明试件编号和制作日期及混凝土标记,并将其放到混凝土标准养护室的指定位置。试件编号应按连续编号,不得有空号、重号出现,且应与试验记录统一。试件制作应由专人负责,不得留有空白试件,并按附录五建立混凝土试件留置记录。

第二十一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出厂检验的取样试验工作在搅拌地点进行,每次混凝土试样取样量应满足混凝土质量检验项目所需用量的1.5倍,且不宜少于0.02m3。

每100立方米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

每一工作班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立方米时,取样不得少于1次。

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立方米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立方米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对有抗渗、抗冻等要求的混凝土进行相关检验的试样,取样频次均应为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留置组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预拌混凝土的含气量及其它特殊要求项目的取样频率应按合同规定。

第二十二条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抗压强度试件的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留置3组试件;

(二)当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或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应留置3组试件。

(三)每拌制100盘或一个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不足100盘时,应制作三组试件。其中:一组试件检验预应力钢筋放张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一组试件检验标准养护28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采用压蒸养护工艺时,检验出釜后1d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另一组备用或检验管桩出厂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

第二十三条

原材料复验完成后应留取足量的样品进行封存,原材料的留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胶凝材料应不少于三个月,外加剂应不少于六个月,骨料应不少于15天;钢材应不少于15天。留样样品编号应与试验编号相符,超过有效期应由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

(二)胶凝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粉态)留样采用水泥专用密封留样筒;砂石等骨料留样采用干净袋子;钢材用铁丝绑扎;液体样品留样均采用塑料桶密封;上述样品留样标识粘贴在样品的醒目位置,并放在指定位置,其填写内容齐全。

第二十四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应根据供需双方签定的合同约定,应向需方提供预拌混凝土出厂合格证、至龄期后补报预拌混凝土出厂检验报告。 第3页 黑龙江省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试验室管理暂行规定 [接上页] 第二十五条 施工现场的预拌商品混凝土,其生产企业应向需方提交下述技术资料:

1、企业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及混凝土专项试验室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预拌商品混凝土出厂检验报告;

3、预拌商品混凝土出厂合格证(附录六);

4、预拌商品混凝土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

(1)预拌商品混凝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质量性能指标说明;

(2)预拌商品混凝土各项质量性能指标说明(通用品及特制品);

(3)现场施工过程中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4)保证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的技术处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其生产企业应向需方提交下述技术资料:

1、企业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及混凝土专项试验室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预拌构件出厂检验报告(附录七);

3、预制构件出厂合格证(附录六)。

第五章 试验室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试验室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当在有效期满30个工作日前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二十八条

试验室办理延期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延期申请表》一式三份(附录一);

(二)工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三)试验仪器设备清单、仪器设备检定周期内的检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试验用房屋产权证或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五)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证书、上岗证书、继续教育证书、身份证及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六)试验室1:200平面布置图,并注明各室的设备位置、名称、数量及面积;

(七)试验室所在地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出具的资质有效期内无违法违规证明。

(八)主管部门所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九条

试验室应按有关要求依据附录二的内容设置原材料试验项目和产品检测项目,并配制相应的仪器设备。

第三十条

试验室应具备满足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检测的检验场所,试验室面积、设施及环境条件应符合附录三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预拌商品混凝土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如设分站,需按标准独立取得试验室资质证书,否则不能生产。

第三十二条

试验室应保证用电、用水安全,危险品应“双人双锁”存放,签名领用,各室应配置防火安全设施。

第三十三条

比对验证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1、试验室必须建立比对检验制度,比对检验内容包括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各项物理性能指标;

2、比对检验在试验室的不同试验员之间或在试验室之间进行,并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三十四条

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每年不定期对试验室质量管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于在检查中发现的质量缺陷、质量隐患和技术人员的失职行为予以通报,并记录在信用档案中。

第三十五条

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每年定期对试验室及其从业人员进行信用等级评价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对违反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工作能力不能胜任质量岗位要求的技术人员,责令整改;对违规情况严重或造成严重质量后果的人员依据有关规定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档案,两年内不得从事本行业关键技术岗位工作,同时吊销岗位证书。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暂行规定自2010年11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3年11月10日。

第五篇:财办[2009]34号

印发《关于开展“我为跨越做贡献”

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本局各科室局、局属各单位,各县区财政局:

现将《关于开展“我为跨越做贡献“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我为跨越做贡献 活动 方案 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 送: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省厅办公室

六安市财政局

共印40份

2009年2月24日 关于开展“我为跨越做贡献”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实现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财政穷市向财政富市跨越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充分调动财政干部职工服务跨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经研究决定,自2009年起,在全市财政系统开展“我为跨越做贡献”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理清财政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结合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进一步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规范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实现全市财政工作的新跨越。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到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前移1-2位,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 1 人均支出水平前移1-2位;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内容

(一)认真履行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本级各类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多方吸聚和筹措资金,努力增加对经济社会事业的投入。二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省“861”行动计划和市“568”计划,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国家取消、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进一步盘活财政间隙资金,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奖励等方式,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增加对地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注入,壮大担保机构资金规模,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造投融资平台。积极支持市、县区城投公司、工投公司及各类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开展投融资活动,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继续完善招商引资财税激励政策,加大支持招商引资力度,超额完成财政部门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

(二)健全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一是组织开展税源调查,全面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立

2 健全纳税监控网络,完善税源登记制度,实现源头控管。二是加强财税收入调度,坚持月计划、旬调度、季通报,加强财税库配合协作,保持收入均衡入库。三是加强对政府各类收入的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收入全面完整地纳入财政管理,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四是完善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进一步巩固协税护税机制,严格执行“先税后证”的执法程序,建立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事前介入制度,加强对二手房交易的评估监管,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堵塞跑、冒、滴、漏。

(三)严格执行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三农”投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六政[2008]7号文件,整合农业各类扶持资金,支持粮食“双百亿”工程的实施,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加速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国家、省财政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管好用好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全面推进惠民直达工程。在实施涉农资金补贴“一卡通”,审核“一线实”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惠民直达工程,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四是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保险范围和品种,落实财政补贴资金,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理赔及防灾减损工作。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进一步强化节支措施。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公务购车、会议、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零增长政策,切实把节约资金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地方,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上。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财政分配更加关注民生,财力配置更加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充分发挥财政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促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财政应急保障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

(五)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县区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健全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建立一般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二是切实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三是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加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改革试点,指导县区开展改革试点。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稳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努力构建制度完善、考评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绩效考评新机制。五

4 是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切实贯彻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快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六)强化财政财务监督,切实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继续落实“五五”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财税普法宣传活动,努力推进依法理财进程。二是强化财政执法监督。认真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一步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财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严格财政执法监督纪律,加大财政违规违纪查处力度。三是强化会计监督。认真贯彻《会计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四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努力构建制度健全、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的财政监督新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和严密内控制度,规范财政内部业务流程。

(七)推进机关服务效能建设,全面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切实加强财税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财政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

三、2009年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月1日-2月28日)。制定实施

5 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及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同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载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2、细化方案阶段(3月1日至3月30日)。各科室局、单位,各县区财政局围绕活动内容要求,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调研专题,积极献计献策;立足创新、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实施细则于3月底前上报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3、组织实施阶段(4月1日-11月30日)。各科室局、单位,各县区财政局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工作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效果。各科室局、单位,各县区财政局于6月底前将阶段性活动进展情况报送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局导小组办公室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阶段性调度,强化督查,推进活动取得实效。

4、总结提高阶段(12月1日-12月30日)。12月25日前,各科室局、单位,各县区财政局要上报不少于3000字的活动总结,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探索建立实施财政新跨越的长效机制。市局将对活动开展情况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6 一是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市财政局“我为跨越做贡献”活动领导小组,王琢任组长,王维安、宗克炳、徐维武、黄子胜、涂成富、孙学龙任副组长,各科室局、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徐维武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财政局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强化认识,明确责任,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二是主动参与,献计献策。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及全市财政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着眼于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提高财政服务保障能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主动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出建议,及时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各科室(局)、单位不少于1篇、各县区财政局不少于3篇,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加强督促和指导;积极开展联系走访活动,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听取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措施;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入座谈讨论,广泛开展献计献策活动,促进全市财政事业发展。

三是上下联动,勇于创新。要拓展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各科室(局)、单位和各县区财政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借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载体多种宣传媒体,及时报道活动进展情况,总结活动成效,确保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四是统筹兼顾,确保实效。要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

7 科学合理安排,把开展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能力建设年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党风政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财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活动和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上一篇:流程的设计1范文下一篇:c第一章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