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上海博物馆藏隋代阿弥陀佛净土变铜佛像研究

摘要:本文共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对上海博物馆藏隋代阿弥陀佛净土变铜佛像(以下简称“上博造像”)、西安博物院藏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阿弥陀佛净土变铜佛像(以下简称“董钦造像”)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隋代开皇十三年范氏等造阿弥陀佛净土变铜佛像(以下简称“范氏造像”)的考察与对比。“上博造像”为一铺多尊四足高床的榫插组合金铜造像,含一主尊、二胁侍菩萨、二供养人、二护法狮、一四足底座,另佚失二弟子,造像中“西方三圣”体量大,做工精,整体高度高,尤其三者的头光与主尊的莲花座更精致,造像高度从前向后递增,主尊最高大;其表现西方净土变相,“西方三圣”塑造最精细。第二章是“上博造像”与同时代同主题的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探究其各自异同,归纳图式特点,由于材质表现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图式特点,但都突出“西方三圣”;第三章第四章为核心部分,分别是探究“上博造像”其形式特点的来源与流向问题,从早期的突出一铺三尊组合逐渐演变至“上博造像”,组合愈加丰富,制作最为精美,隋唐以后相同图式的金铜佛简化并逐渐消亡。第五章为全文总结。主要采用图文互证法、图像学与图像志理论,运用尤多的则是对比法(比较法)。结论是“上博造像”应是制作于隋初开皇早期的表现“阿弥陀佛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主题的金铜佛,继承较多北齐佛像特点,吸收其它题材与表现形式元素,以强调“西方三圣”和“秩序、空间、榫插像组合”为制作的突出特点,四足底座与莲座一道将尊像的整体高度提升,主尊复杂且镂空的头光、束腰莲座与简洁的身躯对比强烈,形成“繁-简-繁”特征。“上博造像”形式风格可溯及现存最早的炳灵寺169窟6号龛“无量寿经变”以及遗存的十六国时期具有近似形式金铜造像,又在继承“西方净土变”强调“西方三圣”的图式过程中不断发展渐形成一铺多尊,其后数件主题不同的榫插组合金铜佛造像,它们与“上博造像”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西方三圣”、榫插像组合、台座支撑等元素,可看作“上博造像”风格形式等特点的延续之作,但工艺水平却不如前者。“上博造像”之前的演变呈渐趋复杂之势,在其之后则是愈加简化,表现在造像制作上则是越来越粗糙简略。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隋代;阿弥陀佛净土变;金铜佛;源流

学科专业:美术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上博造像”等三件金铜佛像的研究

2.“西方净土变”图像研究

3.“西方净土变”图像的文本研究

4.国外对于该类题研究

5.研究方法

6 本文内容安排

第一章 “上博造像”等的考察与比较

第一节 、“上博造像”考察

一、主尊佛像

二、主尊左侧观世音菩萨

三、主尊右侧大势至菩萨

四、二供养人

五、护法狮

六、底座

第二节 、“董钦造像”与“范氏造像”考察

一、“董钦造像”

二、“范氏造像”

第三节 、“上博造像”与“董钦造像”“范氏造像”的比较

一、主尊比较

二、左菩萨(观世音)比较

三、右菩萨(大势至)比较

四、护法狮比较

五、底座比较

六、三造像整体比较

第四节 、“上博造像”的年代及复原问题考辨

一、“上博造像”的年代考察

二、“上博造像”的复原考辨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上博造像”与隋代其它西方净土变像比较

第一节 、隋代造像碑中的西方净土变像

第二节 、隋代石窟壁画中的西方净土变像

第三节 、“上博造像”与隋代造像碑、壁画西方净土变像的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上博造像”溯源

第一节 、早期的“西方三圣”与文献记载

第二节 、经典中对“西方三圣”与“西方净土变”的记载

第三节 、“西方净土变”辨析

第四节 、“上博造像”西方净土变图式确认

第五节 、“上博造像”图式来源分析

一、“上博造像”等图式的早期石窟和造像碑来源

二、“上博造像”等图式的早期金铜佛来源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上博造像”探流

第一节 、“上博造像”之后相似图式金铜造像及比较

第二节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上一篇:管理理论论文提纲下一篇:多媒体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