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实干家——记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贾庆礼

2022-11-07

1935年10月, 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两万里, 在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 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 到达陕北, 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清平乐·六盘山》, 发出了“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的战斗檄文。中央红军的到来, 鼓舞了陕甘边区劳苦大众积极投身到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浪潮中来, 贾庆礼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他为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 又致力于组建基层人民政权和化学工业的建设, 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盘山下举红旗

出生在陇东庆阳年方17岁的小伙儿贾庆礼, 在中央红军到达后的1937年5月, 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到两个月,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抗日救亡的伟大号召, 全身心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中去。先后担任庆阳县抗救会组织干事、组织股长, 青救会主任, 统战部干事、副部长, 庆阳县委统战部部长, 平东工委委员, 隆德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西吉县委书记。1956年, 转任兰州炼油厂筹建处副主任、继任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燃料化学工业部基建组副组长, 石油化学工业部基建组副组长, 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兼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等职务。

八年抗战期间, 给贾庆礼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陇东中学任总务主任时期, 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的情景。陇东中学是我党为了适应革命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陇东根据地创立的第一所完全新型的中等学校。1940年3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应陇东分区的要求, 按照“少花钱, 多办事, 要想尽一切办法, 能在半年开学”的指示精神, 利用庆城南街一座旧文庙, 一边建校舍, 一边动员招收学生, 终于在经费仅为2000元的困难条件下, 用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陇东中学的筹建工作。9月1日陇东中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毛泽东亲笔题写了“陇东中学”校名,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也为学校的创办题了词。次年, 贾庆礼担任总务主任。他和校领导一起, 遵循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坚持勤俭办学, 在大生产运动中, 贾庆礼和师生们共同奋斗, 开垦荒地, 种粮种菜, 喂猪打柴, 修建校舍, 自制教学用品,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1945年抗战胜利时, 学校尚有余粮182.4石, 牲畜11头, 猪羊74只。革命师生参加劳动, 勤俭办学, 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实践观点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还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42年7月20日, 以首届陇东中学毕业学生为主的陇东学生观光团一行53人, 在余佑野、贾庆礼率领下, 赴延安参观学习, 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毛泽东给观光团的师生们讲了话。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学生代表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学生代表麻韬、张志强给毛泽东献上绣有“人民舵手”的锦旗一面。

在解放战争中, 他带领同志, 深入敌群撒放传单、孤单擒敌等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事迹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1947年的正月, 刘店村南坳的老爷庙有一天晚上要闹社火, 贾庆礼通知了几名同志, 晚上要在这个庙里执行一项任务。当天夜里, 他身穿黑棉袍, 腰缠黑色毛腰带, 带领着同志们趁夜色正浓, 一路平安无事, 来到了老爷庙院子前。不曾想到, 老爷庙门外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贾庆礼同志不动神色, 和同志们伪装成看社火的农民, 大摇大摆的进了老爷庙。进了庙门之后, 贾庆礼才告诉大家, 这次的任务是散发传单。当时的机会很好, 社火正演到精彩处, 所有的群众, 所有的国民党官兵都围成一个大圈, 伸长了脖子乐呵呵地看社火呢, 院子里连一个警戒的士兵都没有。贾庆礼率领同志们悄悄地把传单撒在他们的身后。虽然大家行动很小心, 但还是被士兵发现了。国民党官兵立刻对所有的出口进行了封锁。一名同志发现庙院后一处没有官兵把守。贾庆礼同志果断地从老爷庙后面翻出墙外, 带领大家得以安全突围。

1947年农历二月的一天, 贾庆礼同志掌握到可靠情报, 当时驻扎在桥子的国民党反动派某部六连的一个排长将留宿在刘店桃咀山他的情人家里, 于是他决定和另外两名同志一起晚上去抓捕这名排长。当天夜里11点多, 贾庆礼带着两名同志摸到了桃咀山。他让这两名同志堵住主要的路口, 以防国民党军队巡夜而打乱行动计划, 抓捕行动则由他一人实施。同志们担心他一人行动太过危险。贾庆礼却说:怕甚么, 他有枪, 我也有枪, 不行, 就毙了他。贾庆礼同志独身一人悄悄来到那个排长的住处, 一脚踹开了房门, 国名党的排长还和他的情人钻在被窝里。他轻而易举地就拿下了这位排长。在贾庆礼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劝说下, 他最后答应了投诚。贾庆礼完成任务后, 和两名正在戒备的同志迅速撤退了。不久以后, 那位排长带着自己全排士兵和大量枪支、弹药向我军投诚。贾庆礼同志又为我党我军立下一功。由于功勋卓著, 1947年4月14日, 陇东地委决定、分区专署颁布命令, 给在对敌斗争中坚决勇敢, 做出优异成绩的贾庆礼等9人各记大功一次。

为了迎接全中国的解放, 1948年, 贾庆礼被派往泾川一带搞地下工作, 任平东工委委员。1949年5月20日, 古城西安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大西北的高潮, 按照上级指示, 他抓紧敌伪人员的起义工作。成功在泾川县伪自卫队内发展了伪排长董玉清等多名地下共产党员。1949年7月27日, 利用伪县长兼伪自卫队队长成鸿志率部向西靠拢溃败的马鸿逵、马步芳残匪的机会, 成功策划了“打虎沟起义”, 击毙了成鸿志, 争取了603名敌伪人员携带步枪600支、手枪41支、轻重机枪18挺、迫击炮2门、战马11匹、子弹25万发、手榴弹1万多枚起义, 有力地支持了祖国大西北的早日解放。

1949年8月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三师越过六盘山顺利地解放了隆德。同年8月12日、15日, 中共陇东地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先后派贾庆礼、石秀山为中共隆德县委书记、隆德县县长。贾庆礼与石秀山一起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人民政权组建工作:8月16日宣告成立隆德县人民政府、隆德县人民法院。9月15日宣告成立中共隆德县委员会。并着力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六大任务:发布命令通告, 接管接收了隆德银行、参议会、县政府、卫生院、邮政局、仓库等, 同时登记伪职人员52名, 国民党党团首要分子29名, 收编伪自卫队40人, 收缴各种枪支336枝, 子弹17万余发, 接收国民党乡、镇公所7个, 保公所66个, 接收县中学一处、中心学校8处, 小学70处, 教职员164名, 学生3414名。宣布各学校限9月13日一律开学上课, 废除旧课本, 采用解放区新教材, 严禁打、骂、体罚学生;废除保甲制度, 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 将保、甲改为行政村、自然村, 并为其配选了基层干部;剿匪肃特, 安定社会秩序。1949年9月19日开始采取军事围剿和政治争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 剿灭了苏万奎、马进才等40余股土匪, 捕获匪首及骨干等194人;开展自由借贷、救灾济贫, 恢复和发展生产, 发动群众反贪污、反恶霸, 9月底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 以诉苦方式揭露了原国民党三科科长王致信、国民党党部书记长高焕斗、参议长董章甫、田粮处保管主任张铭的罪恶及贪污事实;实行财经统一, 紧缩财政开支, 增加财政收入, 控制市场物价。

从解放之日到10月初,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 一个新秩序、新气象的隆德县初具雏形, 透出了蓬勃的生机, 全县人民喜气洋洋, 城乡群众赶排戏剧节目, 学练秧歌舞蹈, 到处可闻“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解放区的天, 是明朗的天……”等歌声, 人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新隆德解放后的第一个新年!

1958年兰化施工的火热厂面

不久, 贾庆礼就任西吉县县委书记。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 医治战争创伤, 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 实施土地改革, 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外贸, 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全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4年9月, 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 新中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这预示着贾庆礼即将奔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的领导岗位。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的组织者

1956年贾庆礼奉调来到兰州炼油厂筹建处就任副主任, 继而又先后担任副厂长、厂长、党委副书记。

年加工原油量100万吨的兰州炼油厂, 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一个, 也是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 装置最全, 工艺最新, 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家“命根子”的炼油厂。它肩负着尽早生产出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油品的重任。

1956年4月29日, 兰州炼油厂在皋兰山下的黄河滩上破土动工。茫茫戈壁, 北风呼啸, 黄沙迷人, 由于这里地质条件太差, 困难重重, 给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 和同类项目相比, 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施工中起动土方工程量就高达200万立方米;将铺设各类管道860多公里;要吊装60座大小炼塔, 单体设备有的重达170多吨, 构件最高的达万米。而对这些庞然大物, 摆在工地上的那些施工机具显得小而简陋。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 磨练了贾庆礼坚强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工作精神。他积极配合其他厂领导, 一方面深入施工现场, 一个一个单元地考察、了解工程进度、装备材料;一方面找各级干部、技术人员促膝谈心, 和工人们拉家常, 听取他们对建设施工中的意见和建议, 很快就掌握了建设中的情况和问题。把建设施工搞的红红火火, 无论是设计人员、石油职工, 还是建筑职工, 大家不分彼此, 齐心协力, 协作配合。成功地演奏出了一个7000人和谐奋进的时代进行曲。1958年9月, 在国庆节前, 就有五个生产装置进行试运转一次成功。并出了油品向国庆节献了礼。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3个月胜利建成, 这一喜讯传到北京, 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李富春等先后题词祝贺和来厂视察。

此后, 贾庆礼在茫茫戈壁上一干就是18年。为兰州炼油厂的建设、发展和实现我国石油产品基本自给做出了贡献, 兰州炼油厂也被评为全国五个勤俭办企的红旗单位之一, 1963年7月2日, 贾庆礼同

1963年7月2日, 周恩来会见五个勤俭办企业先进厂矿的代表, 右三为兰化副厂长贾庆礼

吉化先进典型的培育者

1972年, 贾庆礼调化工部工作, 任基建组副组长, 化学工业部副部长。1977年又奉调吉林化工公司任党委书记兼经理。他一到公司就深入到工厂、车间和职工宿舍。经过10年浩劫,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幢幢车间缺玻璃少门窗, 一台台设备带病作业;许多厂区杂草丛生, 有的车间外垃圾堆高过门窗。看到这情景, 他苦苦思索着从何入手打开局面。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他决定充分发挥党委“一班人”的作用, 身体力行。那时候, 贾庆礼同志年已近六旬, 而且动过手术, 切除一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他时刻牢记大庆人说的一句话:“不干, 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经常工作到深夜, 深入工厂、车间、班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他很少休息节假日, 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一次发烧到38.6℃, 经大家再三劝说才去打吊针, 睡了一小觉。可拔了吊针他又悄悄下厂了, 从深夜十一点到凌晨两点多, 硬是撑着带病的身体走了两个工厂、六个车间。看到设备脏了, 他抓起抹布就擦;遇见下水沟堵了, 把袖子一挽动手就掏;发现哪儿有跑冒滴漏, 就和工人一起处理;看到基层干部缺少方法, 就循循善诱耐心讲解, 手把手地传帮带。在吉化公司恢复性整顿期间, 贾庆礼选择难度较大的染料厂七、八号车间作为突破点, 半年去了50多次, 挑毛病找问题, 倡导清洁文明工厂, 要求“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使这两个车间很快成为全公司的样板, 带动了公司300多个生产车间的治理整顿工作。吉化化肥厂硝酸车间一直是“无泄漏工区”的红旗单位, 一次他和检查人员发现这个工区出现异味, 泄漏点显著增加, 就明确指出:“越先进越要严格, 决不能马马虎虎、凑凑合合。”这下震动了全车间和全厂, 向“马虎、凑合、满不在乎”和“差不多思想”发起强大攻势, 把“高标准、严要求”这句口号落到了实处。他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带领全公司党员干部和职工团结一致向前看, 按照中央精神, 为错划“右派”的35个同志改正, 并亲自主持改正大会。在短短几年内, 贾庆礼就把一个被“四人帮”破坏的重灾户变成了优秀企业, 创造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先进经验, 他真抓实干, 积极探索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吉化公司的成功经验, 受到江泽民、李鹏同志的高度评价。

贾庆礼深知“管理的人”与“人的管理”的辩证关系, 要把企业管理搞上去, 必须大力提高“管理的人”的素质。经他提议并经部党组同意, 由他主持在吉化公司举办企业管理干部现场培训班。用了一年时间, 使27个省、市、自治区的318个企业, 1578名不同层次的管理干部, 先后在吉化接受现场培训。他亲自参加和主持每一期培训班, 安排讲课内容和参观路线, 他带着学员走车间、串工段当讲解员, 大家亲切地叫他“勤奋严格的老校长”。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俄罗斯《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曾说:“在人们能指望政治人物做出的事情中, 公开悔过恐怕是最难的了。”但他的话在有着批评与自我批评光荣传统的中国共产党员身上是不适用的。许多和贾庆礼同志一起工作的人都说, 他是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践行者。他对人批评立以公心, 不讲情面, 有话讲在当面。笔者曾在1992年7月, 随同贾庆礼同志一起赴太化调研。他转遍了厂区的每一个角落, 当发现一块铁板后面藏有垃圾时, 便毫不客气的对陪同的公司经理和书记进行了批评。他常说, 化工是易爆、易燃、有毒、有害的高危行业, 必须从严管理, 严格要求, 对发现的事故苗头, 必须严厉批评, 否则发生事故造成厂毁人亡, 那时就晚了。

贾庆礼不但是勇于开展批评的典范, 而且是认真解剖自己, 敢于自我批评的楷模。1983年12月15日曾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检讨, 对会风不正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自我批评。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83年4月, 当时的化学工业部在兰州召开了一个全国化工节能、质量工作座谈会。会后, 有人就当时会议吃喝标准等情况写批评稿向《人民日报》反映, 《人民日报》作了公开批评。此后, 作为会议主持者的化学工业部副部长贾庆礼于1983年12月15日在《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了一篇检讨书, 公开检讨了相关错误。此事许多老同志记忆犹新。贾庆礼同志是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真正做到了讲真理, 不讲面子。

老有所为的践行者

贾庆礼1984年离休后, 许多熟悉和关心他的人都劝他:“您这么大岁数了, 又患多种疾病, 在职工作时非常累, 这回离岗了就好好养养身体吧!”他却笑呵呵地说:“入党宣誓时说, 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休息还叫奋斗终生吗?”他仍以忘我的精神投入新的工作。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团长贾庆礼同志

贾庆礼亲自讲解吉化经验

1988年, 化工部为解决山西一家大型复肥厂开车的问题, 派贾庆礼同志带工作组到那里蹲点。他风尘仆仆来到这个厂, 穿上工作服就深入生产现场。他摸清情况后狠抓了锅炉、气化、复肥三个重点车间, 狠抓了设备、技术、调度三方面的管理, 着重抓了人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他每天工作16至17个小时, 有时甚至达20个小时。复肥厂厂房高70多米, 他爬上爬下。对于一个做过大手术, 还有高血压、胃下垂等疾病的60多岁老同志来说, 他这种拼命实干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 复肥厂终于实现了连续运转, 并登上三个新台阶。而贾庆礼这个体重不足55公斤的人, 一个月内竟掉了3公斤肉。

1989年9月16日, 化学工业部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活动的决定》。贾庆礼同志既是这个“决定”的积极倡议者, 又是忠实执行者。随后, 在吉化召开了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学吉化”现场会, 总结出了吉化的五条基本经验、四种革命精神。“五条基本经验”, 即:坚持改革开放, 增强企业活力;坚持从严治厂, 不断强化管理;坚持自力更生, 推进技术进步;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四有队伍;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班子建设。“四种革命精神”, 即:苦干实干, 不怕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一丝不苟, 坚持不懈的从严治厂精神;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的不断进取精神;立足本职, 建功立业的积极奉献精神。为把吉化经验推向全国化工行业, 他于1989年9月受命组织了吉化人事迹报告团, 在300多天时间里, 他率团先后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多个地、市、县, 行程10万多公里, 作报告370多场, 听众达401万人次。

2012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到吉林省调研时深情回忆起当年工业学大庆、石油化工行业学吉化的情景, 他说,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 “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等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要继续发扬光大, 特别是要着力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 下大气力解决一些企业管理滑坡、纪律松弛的问题, 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贾庆礼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 引起舆论界和老龄界的高度关注, 《中华老年报》以“老骥雄风”为题, 利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89年10月7日, 他又被全国老龄委评为“老有所为精英奖”获得者、光荣出席了首届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表彰大会, 代表获奖人员在会上发言, 并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贾庆礼同志到了晚年还十分关心家乡老区的建设发展, 并主动捐资办学。临终前在病床上还牵挂洪涝灾区的人民, 表现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称得上是一个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实干家。

上一篇: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47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