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2022-12-12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化工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

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 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 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1)对水量的影响 (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 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

1 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

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三、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聚落环境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即经济 2 的、环境的和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 (1) 生产性污染物 (2) 生活性污染物 (3) 放射性污染物

“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最为重要。

三、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影响范围大 (2) 作用时间长 (3) 污染情况复杂 (4) 污染治理难

四、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可概括如下: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3)毒物的生物转化 (4)毒物的排泄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五、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引起急性中毒 (2)是否引起慢性中毒

(3)有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 (4)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 (5)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

六、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 (1)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 (2)生理性适应阶段;

(3)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 (4)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

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的因素: (1)剂量 (2)作用时间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4)个体敏感性

八、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 (3)远期危害

“三致”问题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影响的”。

4

第二章 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的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对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人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

(一)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以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分解者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物理的或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分解成颗粒状的碎屑 (2) 腐生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将碎屑再分解成腐植酸或其他可溶性的有机酸

(3) 腐植酸的矿化作用阶段

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

5 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目前多着眼于“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营养联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23页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群。水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分为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等。

按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2.24页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是实现这些功能的保证。

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食物链可分为:(1)捕食性食物链(2)腐食性食物链(3)寄生性食物链

食物链在各个生态系统中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性。食物链上某一环节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化,甚至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成为网状,即形成了食物网。 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食物链的加长不是无限制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各营养级的生物不会只有一种,凡在同一层次上的生物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由于食物关系的复杂性,同一生物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及能量的供应者,但低位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左右能被上一营养级利用。为了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力金字塔等。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量往往呈倒金字塔形。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其生物量也往往呈倒金字塔形。

6 13.24页“森林生态系统”等以腐食链为主。 14. 25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传递营养物质的同时,依次传递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动植物的残体被分解者分解时,又把能量传给了分解者。此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消耗的能量被释放到环境中去。这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15.26页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就是物质流动,这种物质流动构成的循环,即称为物质循环。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元素的循环,可在三个水平上进行: 第一级水平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的;

第二级水平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即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这种循环也称为营养循环或生物循环; 第三级水平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的。

1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层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储库性质的不同,地球化学循环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循环、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碳、氮的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气态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大气,元素在大气中以气态出现。磷的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土壤、岩石和地壳,元素以固态出现。 17.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CO2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又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CO

2、水和无机盐,CO2重新返回大气。在地质年代,动植物尸体长期埋藏在地层中,形成各种化石燃料,人们燃烧这些化石燃料时,燃料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另外,海洋中的碳酸钙沉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相反,在火山爆发时,又可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层。 氮循环:

氮循环主要是在大气、生物、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 7 机体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岩浆固氮、四是大气固氮。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氨在植物体内与复杂的含碳分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由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核酸等的主要成分。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并在新城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尿素、和尿酸等排除体外,渗入土壤。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NH

3、CO2和H2O,这些氨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氨形成硝酸盐后,一部分为植物利用,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硫循环:

硫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双重特性。SO2和H2S是硫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气态型循环;硫酸盐被长期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释放十分缓慢,属于沉积型。大气中的SO2主要来自含硫矿物的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动植物废物及其残体的燃烧,进入大气的H2S也可以很快转化为SO2。大气中的SO2及H2S经雨水的淋洗,进入土壤,形成硫酸盐;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也形成硫酸盐。土壤中的硫酸盐一部分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沉积海底,形成岩石。

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碳氢化物等经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食物链可视为一个营养信息系统”。

“化学信息”对集群活动的整体性和集群整体性的维持,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相对地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结构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二)功能的完整性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3)信息系统的破坏

四、生态阈值的概念: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称为生态阈值。

五、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一)结构上的标志: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

(二)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

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包括个体反应、种群反应和群落反应。

生物评价也称为生物学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六、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和真实性 (2)长期性 (3)灵敏性 (4)简单易行

“多级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植物-土地处理系统等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 9 场、生态村的建立等,为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再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凡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种类,都可作为监测生物” 。

比如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可作为监测生物”是错误的。

生态规划:是按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制定的综合规划,目的在于科学地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2)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3)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4)发展生态农业

二、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水生生物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使水体环境得到净化。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一、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均质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非均质层又分为暖层和散逸层。 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二、大气污染的概念: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种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SO

2、NOX、 10 NO

2、CO、O

3、Pb、苯并芘及氟化物10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及监测采样和分析方法。

四、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可按如下几种方法分类:

(一)污染物发生的类型 (1)生活污染源 (2)工业污染源 (3)交通污染源 (4)农业污染源

(二)污染源位置的分布 (1)点源 (2)线源 (3)面源

此外,按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二次反应,又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

第二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一、在我国大气环境中,具有普遍影响的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燃料燃烧。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六种。

飘尘的概念:小于10um的粒子,能长期漂浮于大气,称为飘尘。

总悬浮微粒(TSP):总悬浮微粒系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所有固体颗粒。 、一次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CO是一次污染物。城市大气中CO主要来源是燃料燃烧,一氧化碳天然来源有甲烷的转化、海水中一氧化碳的释放、植物排放、烃类氧化生成的一氧化碳及植物叶绿素光解。

大气中CO既来源于人为污染源,也来源于天然污染源,是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之一。人为污染源排放的CO,主要是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

向大气释放CO的天然源有:

11 (1)甲烷的转化:有机体分解出的甲烷经OH自由基氧化形成的CO。 (2)海水中CO的释放:由于海洋生物代谢,可不间断地向大气释放CO,其量很大,海洋也是大气CO的主要释放源。

(3)萜烯反应:植物释放出的萜烯类物质在大气中被自由基氧化生成CO。 (4)植物叶绿素的光分解:由植物叶绿素光分解产生的CO量稍高于萜烯反应生成的量。

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通常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属于有机烃类。 硫酸烟雾:是大气中SO2在相对湿度比较高,气温比较低,并有颗粒气溶胶存在时而发生的。

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NOx、HC及CO等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硫酸烟雾形成的机理,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用方程式表示。

飘尘:大气中10um以下悬浮的颗粒物。

第三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可看作是由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对污染物起着扩散稀释作用的大气、以及承受污染的物体三者相互关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

第四节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一、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的动力因子和气象的热力因子。

气象的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风和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象的热力因子主要是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及大气稳定度等。 大气湍流:指大气以不同的尺度作无规则运动的流体状态。

逆温:当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大气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时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

逆温可分为:辐射性逆温、湍流性逆温、沉降性逆温、锋面逆温和地形逆温5种。

除尘装置的性能通常是以其处理量、效率、阻力降三个主要技术指标来表示。

12 多级除尘效率的计算,记住公式。

除尘装置的类型:重力除尘装置、惯性力除尘装置、离心力除尘装置、洗涤式除尘装置、过滤式除尘装置、电除尘装置、声波除尘装置。

二、主要气体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一)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 (1)湿法排烟脱硫 (2)干法排烟脱硫

(二)从排烟中去除NOx的技术 (1)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2)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3)吸收法

第五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一)加强规划管理

(二)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

(三)提倡清洁生产

(四)使用清洁能源

第四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一、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水质指标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

a) 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b) 其他物理性状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

(1) 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碱度、硬度、离子、各种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等。

(2) 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3) 有关氧平衡的水质指标。如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等。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在水污染防治中,一般采用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这两个综合性的间接地指标来衡量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量。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的氧量。

由于温度对微生物的活动有很大影响,BOD测定时规定了20℃为标准温度。在有氧的情况下,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称为碳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称为硝化阶段,主要是氨进一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因为氨已是无机物,BOD一般指包括第一阶段即碳化的需氧量。

对一般有机物,BOD5约为BOD20的70%。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量(mg/l)计。常用的氧化剂是重铬酸钾。由于重铬酸钾的强氧化作用,水中绝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均能被氧化,因此化学需氧量可以近似的反映水中有机物的总量。但废水中无机性还原物质也会消耗强氧化剂,使COD值增高。

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1)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3)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14 (4)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的,按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动植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将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排放的污染物分为两类:

Ⅰ类污染物系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对此类污染物,不分其排放的方式和方向,也部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级别,一律执行严格的标准值,并规定含此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取样检测。

Ⅱ类污染物系指其长远影响小于Ⅰ类的污染物质,其允许排放浓度可略宽,并按其排放水域的使用功能以及企业性质分为一级标准值、二级标准值和三级标准值,还规定含此类污染物的废水在工厂企业或其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检测。

四、制定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主要原则是: (1)卫生上安全可靠 (2)化学成分应对人体无害 (3)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水污染的概念: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

根据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

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农田径流中也常挟带大量残留的氮肥、磷肥。这类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港湾、内海等水流缓慢的水体,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这种现象被称为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危害:

大量藻类的生长覆盖了大片水面,减少了鱼类的生存空间,藻类死亡腐败后会消耗溶解氧,并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水草丛生,湖泊衰亡。

12.125页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业废水 15 和农田径流等。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

水体的自净过程包括了物理过程、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 水体自净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 (2)水体的生化自净

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可以使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大大减少,这就是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

氧垂曲线

氧垂曲线的解释:

横坐标代表有机污染物的消耗量,单位为吨/天,纵坐标代表溶解氧的浓度。 图中表示的是随着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消耗,溶解氧的变化情况,有机污染物刚排入水体后,先是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所以整体溶解氧下降,达到最低点后,随着大气和光合作用对水中溶解氧的补充,水中溶解氧又呈上升趋势。

氧垂曲线的形状会因排放的有机污染物量、废水和河水的流量、河道的变曲情况、水流速度等因素而有一定的差别。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谁环境容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用途和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水体的功能越强,对其要求的水质目标也越高,其水环境容量必将减小。反之,当水体的水质目标不甚严格时,水环境容量可能会大一些。

第二节 水污染控制

一、水污染防治,根本的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有三:

(1)确保地面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为向居民供应安全可靠地饮用水提供保证。

(2)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如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保护区,

16 水产养殖区,公共浴泳区,海上娱乐体育活动区,工业用水取水区及盐场等,为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

(3)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的关瞻,增加人类居住区的悦人景色。

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是:

(1)进行区域、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调查分析现有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制订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2)加强对污染源 的控制,包括工业污染源,城市居民区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及农田径流等面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 (3)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使污水排入水体前达到排放标准。

(4)加强对水环境水资源的保护,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使水环境水资源免受污染。

三、清洁生产:是指资源能源利用量最小,污染排放量也最少的先进的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提倡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及管理,而不是只强调末端处理。

第三节 污水处理方法

一、废水处理技术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

1、物理法

物理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作用使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与废水分离,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质的性质不发生变化。

物理法包括截留、沉淀、过滤、气浮、离心分离、膜分离。

2、化学法

化学法是利用某种化学反应使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而从水中除去的方法。其处理对象是水中溶解性污染物质或胶体物质。

化学法包括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电解、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等。

3、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中溶解状及胶体状有机物质得到氧化分解的方法,即为生物处理法。

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特性,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大

17 类。活性污泥法属于好氧的悬浮生长系统。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状态,可分为悬浮生长的系统和附着生长的系统两大类。

二、有三种形式的沉砂池: (1)平流式 (2)竖流式 (3)曝气式

三、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降四种类型: (1)自由沉降 (2)絮凝沉降 (3)拥挤沉降 (4)压缩沉降

四、气浮法的概念:

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而从水中除去。

五、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过滤性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水中杂质进行浓缩、分离的方法,统称为膜分离。

根据膜孔隙的大小及过滤时的动力,膜分离可分为微过滤、超过滤、纳米过滤、电渗析、反渗透等。

六、废水处理的化学法有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磁力分离、溶剂萃取、吸附、离子交换、电解等。

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的过程,一般包括吸附、氧化和絮凝沉淀三个阶段,前二者在曝气池中进行,后者在二次沉淀池中进行。

影响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废水的Ph值、溶解氧以及营养物质含量,还应注意有毒物质的浓度。

七、常用的生物膜法有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转盘等。

生物膜法的概念:微生物附着生长于某种载体的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生物膜并利用生物膜处理废水的方法,即为生物膜法。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组成。

18 厌氧生物处理的概念: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的显著差异在于: (1)它不需供氧,相反,氧的存在将破坏其处理过程; (2)它的最终产物是热值很高的甲烷气体,可被利用作能源。

天然的生物净化系统:存在于天然条件下的大量微生物生命活动,对废水具有极好的进化作用。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的系统,统称为天然的生物净化系统。

污泥的处理主要包括: (1)稳定处理 (2)脱水处理 (3)最终处理

污泥稳定处理的目的是稳定其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厌氧消化法。

污泥的含水率一般为95%~97%。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流程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等。

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废水处理流程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等。

第五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壤的概念: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是指位于地球陆地地表,包括具有浅层水地区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土壤是由腐殖质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构成的。

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或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是指土壤矿物质部分各矿物颗粒粒级的重量百分比。据此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不同的质地。

土壤肥力的概念: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土壤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能力。依据产生的

19 原因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土壤属于可更新自然资源。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或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尽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认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现在我们所获得的土壤环境背景值,仅代表远离污染源的、尽可能少受人类活动污染影响的具有相对意义的一个数值。尽管如此,土壤环境背景值仍然是我们研究土壤环境污染和土壤生态,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确定土壤容量、环境基准、制定土壤环境标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或本底值。

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环境容量是制定有关土壤环境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土壤污染:系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型属点源型污染,农业污染属面源污染型。

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第二节 土壤退化及其防治

一、土壤退化:是土壤生态遭受破坏的最显明的标志。由于自然地、特别是人为地原因,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或破坏而使土壤固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和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和环境质量的等级或状况下降,均属土壤退化现象。

土壤退化的类型: (1) 荒漠化和沙化 (2) 土壤侵蚀

20 (3) 土壤盐渍化或盐碱化 (4) 土壤沼泽化或潜育化 (5) 土壤酸化

二、荒漠化:系指因气候干旱,或人为不合理利用,如:过牧、滥垦、灌溉不当 及其他社会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而使地表植被破坏或覆盖度下降;风力侵蚀、土表或土体盐渍化加重等均属荒漠化表征。

土壤侵蚀:系指主要在水、风等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疏松母质被剥蚀、搬运、堆积过程。

土壤盐渍化或盐碱化:系指由于自然地或人为地原因,使地下潜水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加,气候干旱、蒸发增强,而导致土壤表层盐化或碱化过程增强,表层盐渍度或碱化度加重的现象。

土壤沼泽化或潜育化:是指土壤上部土层1m内,因地表或地下长期处于浸润状态下,土壤通气状况变差,有机质因不能彻底分解而形成一灰色或蓝灰色潜育土层,称为沼泽化或潜育化。

土壤酸化:系指由于人为活动使土壤酸度增强的现象,叫做土壤酸化。

土壤环境质量:系指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性及其所处状态的水平。

第三节 土壤环境的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类型:

按土壤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可分为: (1) 水质污染型 (2) 大气污染型 (3) 固体废物污染型 (4) 农业污染型 (5) 综合污染型

按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可分为: (1) 化学型 (2) 放射性污染型 (3) 生物污染型

21 土壤污染程度的确定是以土壤环境背景值、作物和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土壤环境效应、土壤环境基准或环境标准为重要依据。

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

重金属污染之所以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大,是由于它不仅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降解;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将其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达到有害水平,最终在人体中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便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与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将土壤重金属形态分为: (1)水溶态(以去离子水提取)

(2)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以MgCl2溶液提取) (3)碳酸盐结合态(以NaAc-HAc为提取剂) (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5)有机结合态 (6)残留态

其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最高,其活性、毒性和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最大。而残留态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活性和毒性最小。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主要有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过程。

专性吸附的定义:

在有常量浓度的碱土金属或碱金属阳离子存在时,土壤对痕量浓度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重金属的生物效应受多种因素控制,如:形态,重金属间及其与其他常量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途径主要有: (1)通过挥发随空气迁移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的速度和方式,决定于农药的性质,以及土壤的湿度、温度和 22 土壤的空隙状况。 (2)经淋溶随水扩散迁移 (3)被土壤中微生物降解: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等。生物降解是土壤中农药的最重要的降解过程。

降解是指土壤表层受太阳辐射而引起的农药分解。大部分除草剂、DDT都能发生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可分为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 (4)被土壤吸附而残留于土壤中

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交换作用有物理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其中主要为物理化学吸附或离子交换吸附。

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系指当系统的能力和物质输入和输出较均衡的情况下,系统中第一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诸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第六章 固体废物的处置及综合利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固体废物的概念:系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固体废物有“放在错地点的原料”之称。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 (1)块状 (2)粒状 (3)粉状 (4)半固体 按其来源可分为: (1) 矿业废物 (2) 工业废物

23 (3) 农业废物 (4) 城市生活垃圾 按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可分为: (1) 有机和无机废物 (2) 一般性和危险性废物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一、固体废物的处理指的是经过采取一定的防止污染措施后,排放于可允许的环境中;或暂贮于特定的设施中,待具备适宜的经济技术条件时,再加以利用或进行无害化的最终处置。

固体废物的处置指的是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1)资源性

(2)污染的“特殊性” (3)严重的危害性

三、危险废物的特点: (1)易燃性 (2)腐蚀性 (3)反应性 (4)毒性 (5)感染性

处理、处置和利用固体废物的基本原则: (1)最小化 (2)资源化 (3)无害化

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1)用作建筑材料 (2)用作冶炼金属的原料 (3)回收能源

24 (4)用作农肥、改良土壤

工矿业固体废物主要的处理方法: (1)露天堆存法 (2)筑坝堆存法 (3)压实干贮法 (4)土地耕作法 (5)海洋投弃法

危险废物:系指能引起或导致死亡或疾病增加;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的或潜在的危害的废弃物。

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理技术: (1)物理处理 (2)化学处理 (3)生物处理 (4)固化和包胶

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置技术:

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最常用的主要有焚烧法和安全填埋法。 (1) 焚烧法

适用于处置有机废物。所谓焚烧法系指利用处理装置使废物再高温条件下分解,转化为可向环境排放的产物和热能的过程。 (2) 填埋法

填埋法的技术关键即利用填埋场的防渗漏系统。

一般,处置危险废物采用安全填埋法;处置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法。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对垃圾处理、处置和利用技术影响大的主要是垃圾的含水率、容重及热值。

垃圾破碎和分选是对垃圾处理利用过程的前预处理过程。

垃圾堆肥的概念:是指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借助于微生物发酵降解的作用,使垃圾转化成肥料的方法。

25 堆肥可分为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堆肥两种。 影响堆肥品质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有机物含量 (2) 空气含量 (3) 碳分 (4) 水分 (5) PH (6) 好氧堆肥工艺过程:预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脱臭与贮存

第七章 噪声及其他污染防治 第一节 噪声的特征及声源分类

一、环境噪声的概念:随着人群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些过响的、妨碍休息与思考的,令人们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包括杂乱无章不协调的声音,这些不需要的声音,被称为环境噪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所以把振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称为声源。 声源、介质、接受器称为声的三要素。

按产生机理来划分,噪声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大类。

按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按污染源种类可分为工厂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以及自然噪声5类。

工厂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传播影响范围通常呈面状;交通噪声的传播影响范围通常沿着道路呈线状。

第二节 噪声污染的危害

一、环境噪声的影响: (1)听力损伤 (2)对睡眠干扰

26 (3)对交谈、工作思考的干扰

另外,噪声还将对人的心理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产生影响。

二、声压的概念: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静压的差值称为声压。

声压级:就是声压的平方与频率为1000Hz纯音听阈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并取其1/10作为单位,定名为分贝。记住其公式(包括基准声压)。

记住声音的叠加公式。两个声压级相同的声音叠加,则增大3分贝;同理,三个相同声音叠加时,其声压级增大10lg3;N个相同声音叠加时,声压级增大10lgN。两个不同的声音叠加的公式。

A声级的概念: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权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感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

A声级能较好的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它几乎成为一切噪声评价的基本值。

等效连续A声级: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简称等效声级。

第三节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一、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控制噪声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从声源上控制它。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 (1)吸声:

吸声材料对于高频噪声有很好的效果。对于低频噪声往往采用共振吸声的方法加以控制。最常见的共振吸声结构是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2)消声:

对于低频噪声,常采用抗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是根据声学滤波原理设计出来的。

第四节 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一、辐射损伤又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两种。

27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辐射事业的正当化 (2)辐射水平的最优化 (3)个人剂量的限额化

辐射防护方法

(一)有关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1)时间防护 (2)距离防护 (3)屏蔽防护

(二)有关内照射的防护方法 (1)稀释、分散法 (2)包容、集中法

二、放射性物质:凡具有自发地放出射线特征的物质,即称之为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污染的概念:自然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大气或大气-土壤-水体等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的过程。

1、 放射性电离辐射的特征:

(1)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毒性,按致毒物本身重量计算,均远高于一般的化学毒物

(2)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3)放射性剂量的大小只有辐射探测仪器方可探测,非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知晓 (4)射线的辐射照具穿透性,特别是r射线可穿过一定厚度的屏障层。 (5)放射性核素具有蜕变能力

(6)放射性活度只能通过自然衰变而减弱

根据放射性只能依赖自身衰变而减弱直至消失的固有特点,对高放及中、低放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采用浓缩,贮存和固化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中、低放短寿命废物则采用净化处理或滞留一段时间,待减弱到一定水平再稀释排放。

2、放射性废液处理: (1)放置衰变法 (2)稀释排放法

28 (3)化学沉淀法 (4)离子交换法 (5)蒸发法 (6)固化法

3、放射性废气处理: (1)过滤法 (2)吸附法 (3)放置法

4、放射性固态废物处理: (1)焚烧法 (2)压缩切割法 (3)包装法 (4)去污法

5、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1)扩散型处置法 (2)管理型处置法 (3)隔离型处置法 (4)再利用型

6、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 (1)减少泄露 (2)合理布局

(3)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4)加强个人防护

7、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方法 (1)屏蔽法 (2)接地法 (3)吸收法

(4)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分区控制

在电磁辐射波谱中,光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三种。

29

三、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来源于含有一定热量的工业冷却水。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1.261页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及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按照环境质量评价的要素,可以分为单个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和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单个环境要素质量的评价和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2.262页PSI指数:考虑CO、NO

2、SO

2、氧化剂和颗粒物质五个参数,以及SO2和颗粒物质浓度的乘积。 3.262页大气污染指数的分类:

(1)主要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逐日变化的指数

(2)可兼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和逐日变化的几种指数 白勃考大气污染综合指数 橡树岭大气质量指数

(3) 评价大气质量长期变化的指数 4.水质污染指数:

30 (1) 布朗水质评价指数 (2) 普拉特水质评价指数 (3) 尼梅罗水质指数 (4) 罗斯水质指数 (5) 中国的水质评价指数

5..271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研究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开展初步的环境现状调查,进行环境影响识别,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环境要素评价的范围及其精度,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并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查;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按评价大纲的要求,全面而有重点地开展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一般以大气及水环境评价为重点;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和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完成各项分报告及环境影响总报告书的编制。 6.273页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1)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2)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3)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7.274页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环境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1.276页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2.277页生态规律: (1)物物相关律 (2)相生相克律 (3)能流物复律 (4)负载有额律 (5)协调稳定律 (6)时空有宜律

3.278页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宏观指导 (2)统筹规划 (3)组织协调 (4)提供服务 (5)监督检查

4.280页环境管理的类型: 按环境管理的规模可分为: (1) 宏观环境管理 (2) 微观环境管理

按环境管理的职能及性质可分为:(1) 环境规划管理 (2) 环境质量管理 (3) 环境技术管理 (4) 环境监督管理 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可分为: (1) 资源管理

32

(2) 区域环境管理 (3) 部门环境管理 (4) 海洋环境管理

5.282页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环境管理的预测技术 (1)定性预测技术 (2)定量预测技术 (3)评价预测技术

(二)环境管理的决策技术

(三)环境、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方法 (1)参数筛选及变量集的组成 (2)平衡点的确定

(3)计算并分析环境、资源综合承载力 6.284页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5)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6)限期治理制度 (7)环境目标责任制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7.286页末端环境管理:也称“尾部控制”,即环境管理部门运用各种手段促进或责令工业生产部门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或对排污去向加以限制。 8.全过程环境管理:也称“源头控制”,主要指对工业生产过程等经济再生产过程进行从源头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环境管理由末端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 9.286页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环境管理

33 (2)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 (3)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4)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

1.290页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292页新的环境概念:

(1)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的保护战略应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应被视为经济持久增长的先决条件。

(2)对不同的消费模式、技术类型和土地使用战略需要进行研究,并提供必要的经济、法律和教育资助。

(3)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必须慎重考虑到在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一个部门的有利行动,可能会对其他部门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这种后果在规划阶段即应考虑到。

(4)由于环境要素的各种反应过程,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里都有极大的可变性,而且技术和社会发展计划模式也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环境发展与环境管理的规划应该富有弹性,并经常进行环境监测,以便及早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

(5)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必须考虑到环境系统的稳定性的“极限”。

(6)必须防止转让不适当的技术、出口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

3.294页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1)调控经济发展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3)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使之最优化。 4.296页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34 (1)综合性 (2)区域性 (3)阶段性 (4)协调性

5.297页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为实现某一环境目标所付出的费用和因环境改善后所获得综合社会经济效益的比较。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按其研究范围,可分微观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宏观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特点: (1)区域性 (2)难计量性

(3)宏观与微观的不一致性 (4)综合性

6.300页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一)限制性经济政策 (1)征收排污费 (2)罚款与赔偿

(3)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和资源税

(二)鼓励性经济政策

(1)对开展综合利用的生产建设项目实行优惠 (2)对开展综合利用生产的产品实行优惠

第十五章 环境法

1.302页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通常包含两方面的法律规范:一是污染防治,二是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因此,环境法可以概括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304页环境法体系: (1)宪法

35 (2)环境保护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可分为一下几个类型:土地利用规划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一般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与方法标准等三大类。

(5)其他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3.306页环境法的作用: (1)确立环境管理体制 (2)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3)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 4.310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所确认、体现环境保护基本方针与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含了“需要”与“限制”两个方面。“需要”指的是对人类需求、尤其是最基本需求的满足,这是发展的主要目标;“限制”则是通过有效管理将人类的需求控制在环境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所谓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其他各种管理手段,刺激或强制要求污染者采取必要的防范性措施,尽可能防止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发生;

所谓防治结合,是指在采取防范性措施的同时,还应当对那些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采取治理措施。

(三)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36

(四)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

综合利用:是指将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尽可能减少各种污染物或有害废物排入环境的数量,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清洁生产的概念:所谓清洁生产,实质上是综合利用思想的延伸,它强调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分析自原材料投入至产品的最终处理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可供选择的污染防治策略。清洁生产包括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二是清洁的产品。

(五)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5.315页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一)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三同时”制度

(四)许可证制度

(五)排污收费制度

(六)经济刺激制度

第十六章 环境标准

1.323页环境标准的分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大类。

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限度性规定。按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 (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 水环境质量标准 (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所作的限度规定。分为: (1) 废气排放标准 (2) 废水排放标准 (3) 废渣排放标准

37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均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分。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并且应严于国家标准。 2.325页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1)保障人体健康 (2)考虑技术经济条件

3.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正常生活条件及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的,故在制定标准时,必须首先研究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对人体、生物及建筑等的危害影响,分析污染物剂量与环境效应间的相关性。通常人们把这种相关性的系统资料称为环境基准。环境基准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卫生基准、生物基准等。

基准与标准的区别:

(1) 基准是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的研究结果,是环境污染与保护对象间剂量-效应关系的科学总结。

(2) 标准是由政府颁布的法规。基准是描述性的,而标准是规定性的。 4.327页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 (1)综合分析基准资料 (2)协调代价和效益间的关系 (3)根据环境管理经验修正

5.328页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 (1)尽量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2)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应考虑区域的差异性 6.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1)按污染物扩散规律制定排放标准 (2)按“最佳实用方法”制定排放标准 (3)按环境总量控制法制定排放标准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1.332页环境监测的概念: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它

38 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生物监测的概念:所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行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3.334页环境监测的目的:

(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4)研究扩散模式

(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总之,环境监测是为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服务的。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监测的分类: (1)研究性监测

(2)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 (3)特定目的监测 5.环境监测的原则:

(1)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质,选择那些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对于潜在性危害大的污染物也不可忽视

(2)对确定监测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有段和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3)对监测的数据能够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要用标准或对人体健康及生物系统的影响,作出合理的评价,防止监测中的盲目性。 此外,在环境监测中还必须坚持优先监测的原则。 6.335页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1)环境污染物的自然性 (2)环境污染物的扩散性 (3)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4)环境污染物的活性和持久性

(5)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39 7.340页环境本底浓度: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自然背景值。

8.340页单独作用的概念: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的一种组分而产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9.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的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10.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各个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

11.拮抗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污染物共存时,其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的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12.341页二次污染的概念:

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和生物,称为二次污染。 13.342页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 (1)化学分析方法 (2)光学分析方法 (3)电化学分析方法 (4)色谱分析方法 (5)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14.359页评价大气质量所需站点的数目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多个方面,其决定因素通常包括所需要的数据类型、该地区的污染规模和人口数;工业的空间分布;资源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 15.360页监测布点方法:

(1)监测面源布点原则:这类源监测布点最基本的方法是网格法。

(2)监测点源布点原则:监测点源布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同心圆法,另一种是扇形布点法。

(3)监测线源的布点原则:有两种方法,即配对法和部分网格法。

16.360页清洁对照点:是指相对于污染区域未被污染或污染较轻区域所设的站点。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与被污染区域进行对照,即评价被污染区域各类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它起到的作用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全相同,更具客观性。

40 17.362页水质监测设计的依据是监测目的、水体功能、监测点位的性质等因素。 地表水断面设置:

流经大中城市或工业区等污染较重的江河段,一般设置三类断面:

(1)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工业区或生活区废水排放口的上游、基本不受本地区污染影响的河段。

(2)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的下游、污染物与河水能充分混合的河段。 (3)削减断面:设在控制断面的下游。

对于较大支流汇入干流前的河口处、湖泊的出入河口及重要河流入海口、国际河流出入国界处、有特殊要求的河段均应设监测断面。 18.365页采样的质量控制:

(1)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2)采样器、流速和定时器是否经过校准、运转是否正常 (3)吸收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合乎要求

(4)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合乎采样要求,有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 (5)采样管或滤膜的安装是否正确

19.366页精确度是指重复测定时的可重复性。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已知值或真值之间的差别程度。 20.366页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包括: (1)分析方法

(2)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3)实验室外质量控制:其质量控制限一般大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限。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6页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6)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

经济再生产就是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的过程。但是,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

41 件和基础,一方面可以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的时期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7) 经济是环境的主导

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中,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若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盲目地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建设,牺牲环境求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以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地发展。

(二)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科学技术与环境

2.39页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一)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三同步”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二)四项重点战略任务 (1)工业污染的防治 (2)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3)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4)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四项战略措施 (1)加强科技开发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3)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4)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3.43页《中国21世纪议程》特点: (1)突出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力求结合中国国情,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分区域、分阶段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 42 到集约型经济发展。

(2)注重处理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教育、就业等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求。《中国21世纪议程》根据这一严峻的现实,着重提出了要继续进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3)充分认识我国资源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21世纪议程》充分认识到中国资源短缺和人口激增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它强调从现在起必须要有资源危机感。21世纪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增值。 (4)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国21世纪议程》充分注意到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战略与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防止有害废物越境转移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履行对国际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中国21世纪议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共6章; 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内容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是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3

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1.45页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自然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两个方面。

2.自然资源的概念: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3.自然环境的概念: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区别与联系: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大气、水、土等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所以两者是有联系的;但是,自然环境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而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可利用的角度定义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 4.自然资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可更新资源

可更生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 (2) 不可更新资源 (3) 恒定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资源;太阳能、潮汐能属恒定资源。 5.46页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

(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 (3)土地沙漠化

6.47页土地资源的概念: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44 7.48页造成耕地不断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1)耕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3)土地污染 (4)土壤次生盐渍化 (5)管理不善

8.49页次生盐渍化的概念: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分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9.49页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1)由于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使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聚集地表

(2)利用高矿化度的水进行漫灌,盐分滞留地表 (3)开垦具有积盐层的底土

(4)滨海区是由于频繁的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渍化。

10.49页中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1)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实行总量控制 (3)建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强化土地管理的监督检查 (6)加强生态建设 (7)防治耕地污染

11.51页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12.51页森林资源的广泛含义包括: (1)林木资源、竹木资源和经济林资源 (2)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

45 (3)依附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

(4)由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和伴随森林环境产生的旅游资源 13.53页草地的概念:草地是草甸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滩涂草地以及各类草山、草坡的总称。草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草地资源按其可利用方式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 总结:

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 太阳能、潮汐能属于恒定资源 草地属于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资源 森林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

14.53页“三化”指退化、沙化、盐碱化。

15.54页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16.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

(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 (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 (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

17.55页自然保护区概念: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 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2) 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3) 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46 18.57页矿产资源的概念:主要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资源。

47

第二篇:化工安全概论总结

第一章

化学工业危险因素:1.工厂选址2.工厂布局3.结构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5.化工工艺 6.物料输送 7.误操作 8.设备缺陷 9.防灾计划不充分

化工装置紧急状态:(1)运转失灵(2)故障(3)异常(4)事故(5)灾害 第二章

化学物质的危险程度取决于贮存和加工物质的性质、应用的设备以及所属的过程。规模常不是决定的因素。

危险化学品分类: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3.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有毒物品7.放射性物品 8.腐蚀品 易燃液体按其闪点分为3类:(1)闪点低于-18℃的低闪点液体;(2)闪点在-18℃~23℃的中闪点液体;(3)闪点在23℃~61℃的高闪点液体。 易燃物质的性质:

1.闪点:易挥发可燃物质表面形成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遇火燃烧的最低温度。

2.着火点: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开口容器中可以点燃并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一般高于闪点。

3.自燃温度

4.蒸汽相对密度:蒸汽密度与空气密度之比。其值大于1时,泄漏后趋向于集中至接近地面。≤0.9的可燃气体,可能积在建筑物的上层空间,引起爆炸。

5.熔点: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温度。熔点指示出了室温下为固体的易燃物质成为易燃液体的温度。 6.沸点:沸点可表征物质的挥发性,是易燃液体所包含的火险的直接量度。沸点越低的物质,气化越快,易迅速造成事故现场空气的高浓度污染,且越易达到爆炸极限。

7.分子式 8.爆炸范围9.蒸发潜热10.燃烧热

易燃物质的类别 “0”:不能燃烧的物质;“1”:必须预热方能引燃的物质;“2”:必须适度加热或暴露在相当高的环境温度中方能引燃的物质;“3”:在任意环境温度下都能引燃的液体和固体; “4”:在常温大气压下能够迅速或完全汽化,或容易分散到空气中,且容易燃烧的物质。

易燃物质的火险等级 “0”:无危险;“1”:闪点在60℃以上; “2”:闪点在38~60℃之间; “3”:闪点在38℃以下,而沸点在38℃以上; “4”:闪点在38℃以下,沸点也在38℃以下。 毒性物质的类别(按照物理状态):

(1)粉尘:固体粒子。除非有静电作用,粉尘一般不絮凝,粉尘在空气中不扩散,但在重力影响下沉降。

(2)烟尘:气态物质冷凝产生的固体粒子,烟尘会发生絮凝,有时会凝结。

(3)烟雾:悬浮液滴。

(4)蒸气:固态或液态的物质的气体形式,通过增加压力或降低温度可使其变回原态。 (5)气体:只有通过增加压力和降低温度的复合作用才能变至液态或固态。 临界限度:所有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暴露而不会受到危害的最高浓度。

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或LC50的数值划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类。 第三章 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

一级危险:在正常条件下不会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只有触发事故时才会引起损伤、火灾或爆炸。

二级危险:是在一级危险失去控制后发展成的,会造成人身或财产的直接损失。

三道防护线:(1)第一道防护线:为了解决一级危险,并防止二级危险的发生。(2)第二道防护线:当二级危险发生时,将人身和财产损失降至最小程度。(3)第三道防护线: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提供有效的急救和医疗设施,使受到伤害的人员得到迅速救治。 在工厂的布局和规划中可考虑:

(1)根据主导风的风向,把火源置于易燃物质可能释放点的上风侧;为人员、物料和车辆的流动提供充分的通道等。

(2)把最危险的区域与人员最常在的区域隔离开;在关键部位安放灭火器材等。 需注意的是,工厂定位除考虑以上因素外,考虑的更多的是经济问题。 工厂选址的安全问题

(1)隔开距离,把厂址选择在一个孤立地区。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依据主导风,把工厂置于社区的下风区。

(2)临近有释放毒性或易燃气体的工厂,则建在其上风侧。

(3)地形方面,厂区内不应有低洼地,否则会形成毒性或易燃蒸气或液体的积聚。 工艺流程图绘制是化工厂设计初始阶段的工作。工艺流程图的绘制是从基本的过程计算开始的。工艺流程图是描述过程的主要文件,它表示出了主要设备、主要物流路线和控制点。 方便的子区间划分是:反应、分离、贮存

管线配置图是指管路和仪表的线路图,又称工程线路图,是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工作文件 过程物料可以划分为过程内物料和过程辅助物料两大类型 在过程设计中,需要汇编出过程物料的目录,记录下过程物料在全部过程条件范围内的有关性质资料,作为过程危险评价和安全设计的重要依据。 间歇和连续两种过程方式的比较

(1)间歇过程各操作单元之间易于隔绝,单元设备过程物料持有量较大。连续过程各操作单元连通,过程物料持有量较少。

(2)间歇过程劳动强度较大,紧急情况下操作者有较多的机会介入。连续过程更多地依靠自动控制;

(3)间歇过程产物纯度容易控制,过程物料易于识别。连续过程不稳状态或周期性波动(如开车或停车)较少;

(4)间歇过程有详尽的指令和操作规程,可以减少操作失误或设备的损坏。连续过程的容器或设备很少需要清洗,不稳态的物料输入也较少;

(5)间歇过程有较长的暴露时间。在连续过程中,有潜在危险的中间体无须贮存加工。

单元中大多数塔器、筒体、换热器、泵和 主要管线成直线狭长排列。

非直线排列设施:单元的其他组件,如控制室、压缩机、反应器、溢流槽、加热炉等,可以设置在直线排列的两边

第四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其特征是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燃烧的四个要点:可燃物质存在;助燃物质存在;发生氧化反应;伴有发光发热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 闪点愈低,愈危险

处于蒸气或其他微小分散状态的燃料和氧之间极易引发燃烧 排除潜在火险对于防火安全是重要的

火源:(1)明火(2)电源(3)过热(4)热表面(5)自燃(6)火花 (7)静电(8)摩擦

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罐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 燃烧形式:

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

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 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

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

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可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着火点和自燃点分别是上述三种燃烧类型的特征参数。 火焰温度即为燃烧温度。可燃物质的焓值越大,燃烧时温度就越高,燃烧蔓延的速度就越快。 管道中气体的燃烧速率与管径有关。当管径小于某个小的量值时,火焰在管中不传播。若管径大于这个小的量值,火焰传播速率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管径增加到某个量值时,火焰传播速率便不再增加,此时即为最大燃烧速率。 液体燃烧速率取决于液体的蒸发 固体燃烧速率,一般要小于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可燃固体的燃烧速率还取决于燃烧比表面积,即燃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燃烧速率越大,反之,则燃烧速率越小 爆炸指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 1.按爆炸性质分类

(1)物理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 (2)化学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2.按爆炸速度分类:(1)轻爆(2)爆炸(3)爆轰

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第五章

毒性物质: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发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陈志危及生命的物质。

中毒:有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 职业中毒:工业生产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数量、形态、作用条件)。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

剂量--响应关系: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标准作用的个体数。 刺激性气体:氯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 窒息性气体:CO、HCN、H2S 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1、碳链长度:饱和脂肪烃类的麻醉作用随碳原子增加而增强;支链取代直链,毒性减弱;成环。毒性增强。

2、不饱和程度越高,毒性越大。

3、对称程度越高,毒性越大;对>间>邻;顺式>反式

4、氢取代基团使毒性增加

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溶解性、挥发性、分散度;越大,毒性越大。 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浓度、时间、温度、劳动强度、联合作用。 现场抢救:呼吸复苏术与心脏复苏术同时进行。 急性职业中毒:之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病情严重,变化较快。

慢性职业中毒;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满,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

亚急性职业中毒: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

亚临床型职业中毒:指工业毒物在人体内蓄积至一定量,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是前期) 职业中毒特点:群发性、特异性

职业中毒诊断依据:职业史、劳动卫生调查、体格检查。 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1)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将动物染毒实验的数据统计处理得到。

(3)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染毒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MLTac):一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长期多次染毒后........ (7)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在慢性染毒后实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 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够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中度危险性越小。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危险性越大。

第三篇:化工专业概论论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论》结课论文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2-3

姓名: 李广

学号:1101110814

日期:2014年5月1日

海水淡化技术的进展

摘 要: 淡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水资源匮乏,海水淡化包括西北地区的苦咸水淡化,将成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和岛屿、华北和西北部分干旱地区等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日趋重视。分析了海水淡化不同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情况,指出与热力发电厂余热利用相结合的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将体现其明显的经济性,而且可在掌握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成套设备。

关键词:海水淡化、膜技术、低温多效、生产工艺

地球表面 2/3 被水覆盖,地球的水体总量达到14. 5 亿立方千米,但海水占其中 97. 5% ,在余下的 2. 5%的淡水中,又有 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和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总量的 0. 32%。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全球淡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得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中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 2. 8

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 位,但是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2340m,仅为前苏联的 1/7,美国的 1/5,世界人均的 1/4,联合国已把中国列为 13 个最缺水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有 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 11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 500 m3,低于国际上通行的人均 1000m3的生存底线,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城市的人均淡水资源量甚至低于 200 m3,处于严重缺水状况[2]。有效解决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海水淡化技术及其分类

海水淡化技术也称海水脱盐技术,是分离海水中盐和水的过程。按分离原理和方法,海水淡化技术可分为相变法和非相变法两大类。图 1 列出了海水淡化法的不同分类,其中除溶剂提取法和气体水化物法外,大多数已实际应用。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闪蒸法和反渗透法。

1、1 多级闪蒸

多级闪蒸(MSF)是一种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海水淡化技术,其原理是海水经过预热后,进入闪蒸室,该闪蒸室的压力低于将要进入的盐水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盐水进入后即因过热而进行闪蒸。闪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为淡水。由于它安全可靠,因此发展迅速,中东许多产油国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多级闪蒸法,并且与发电厂结合。如阿联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厂,就是与发电厂联合生产。多级闪蒸是蒸馏法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它具有工艺成熟,维护量小,对原水预处理要求低和使用寿命长,出水品质好,热效率高的优点。缺点是电耗较大。我国大港电厂进口的两套 125 m3⋅h-1多级闪蒸装置分别于 1991 年和 1992 年投产,到目前为止,运行都比较正常。MSF 技术近年来有所进展,但无重大突破。主要进展有:单机容量进一步扩大,最高每天可达 4.5~5.7 万m3;运行管理方面开发了 DROPS 软件,可协调运行参数,使系统最佳化,并降低运行费用;采用新型聚羧酸酯防垢剂,兼抑垢和分散悬浮物的作用,可使 MSF 在 95~110℃下运行,且用量少,对环境影响小;试用高级奥氏体不锈钢代替镍基合金,以提高运行可靠性,减少停车维修,降低成本。目前 MSF 仍占世界海水淡化产水量的 70%以上,但其能耗仍在 10 kWh⋅m-3淡水以上。

1、2 多效蒸发

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经历了由浸没管蒸发、竖管降膜蒸发,到横管降膜蒸发的发展过程。早期多效蒸发系统的蒸发器为浸没管式,结垢严重,盐水净液柱高,温差损失大,系统传热系数小,已经逐渐被淘汰[3]。后来开始了竖管降膜蒸发淡化海水方面的研究,海水在传热管内为膜状汽化,蒸汽在传热管外冷凝,传热壁两侧都有相变,因而提高了传热系数。提出了横管降膜蒸发海水淡化,盐水通过喷淋装置在横管束的管外形成液膜而蒸发,加热蒸汽在管内凝结,盐水依靠重力或效间压差进入下一效蒸发器。它与竖管降膜蒸发相比,具有电耗低,设备高度低等优点,同时由于液膜厚度薄,传热系数高,汽相阻力小,因此传热温差比竖管降膜蒸发小。

20 世纪 70 年代为解决多效蒸发结垢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横管降膜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如图4 所示,盐水在低温下蒸发,即顶值盐水温度低于 70℃。由于操作温度降低,传热管材的结垢和腐蚀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可以使用廉价的铝合金材料替代贵重的防腐合金,从而有效降低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制造成本。低温多效蒸发利用低品位的热源作为加热蒸汽,因此其制水的能耗成本

大幅度降低。

1、3 反渗透法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半透膜的透水特性,对水溶液加压,使水分子克服阻力透过半透膜,从而达到淡水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反渗透技术的主要部件是反渗透膜,反渗透膜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成熟,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反渗透膜的脱盐率已达到99. 6%[4]。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微滤、超滤或纳滤等膜技术作为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预处理工艺[5 -6],延长了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运行的稳定性。为了降低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动力消耗,出现了回收被浓缩浓盐水所携带的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正位移式能量回收装置能将浓盐水携带的能量 90% 以上加以回收。高性能的反渗透膜、先进的预处理工艺及新型能量回收装置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反渗透法的制水成本,投入商业运行的反渗透装置产水的吨水耗电量达到 4 ~6kWh[4],因此反渗透法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反渗透装置最大的问题就是膜性能的降低,在反渗透装置投产的 6 个月内脱盐率能达到 99%,其后可能降至约 90%[4]。

技术特点

上述的几种海水淡化方法各有其技术特点和合适的应用领域,但依据德国学者 Rautenbach 对过去 40 年的研究发展得出的结论: 多级闪蒸、低温多效蒸发和反渗透技术必将决定海水淡化的未来[7]。其中低温多效蒸发与多级闪蒸和反渗透技术比较,其具有如下特点:1) 与闪蒸技术要求的海水加热到 110℃ 以上相比,其操作温度可以降低到 70℃,设备的腐蚀和结垢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 对于水电联产的海水淡化装置,低温多效蒸发利用的是低品位的废气或余热,而反渗透法利用的是高品位的电能,因而低温多效蒸发是与滨海电厂结合的最佳方案。3) 多效蒸发既有闪蒸过程,又有蒸发过程,因此在相同的温降内,比闪蒸技术淡水产率要高。4) 横管降膜蒸发传热管内蒸汽冷凝,传热管外海水蒸发,传热管内外都有相变,因而其传热系数较高。5) 多效蒸发浓缩倍率较高,需要的海水补给量比闪蒸要少,因此所消耗的泵功少。6) 对海水的预处理要求低。海水进入装置前只需经过筛网过滤和加入适量的阻垢剂即可,而多级闪蒸则必须进行加酸脱气处理,反渗透技术要对海水进行消毒、凝聚、pH 值调整和过滤等严格的预处理。7) 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系统中,发生的是管内蒸汽冷凝,管外液膜蒸发,即使传热管发生了腐蚀穿孔而泄漏,由于汽侧压力大于液侧压力,浓盐水绝对不会流到产品水中。8) 产品水质高。低温多效蒸发的水质可以达到 5 - 6×10,无需再处理就可以直接作为锅炉水的补水,而二级反渗透后产品水的含

- 6盐量仍高达140 × 10,必须经过进一步的除盐,才能用于电厂的补水。

2、海水淡化技术发展

按照脱盐过程分类,海水淡化方法主要有热法、膜法和化学方法三大类。热法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多级闪蒸、多效蒸发、压汽蒸馏和冷冻法; 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包含了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 化学方法则由水合物法和离子交换法构成。图2 显示的是各种海水淡化方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总装机容量[8]。从图2 中

73了解到,反渗透法( RO) 的淡水产量最大,达到 1. 8 × 10 m/ d,约占总装机容量的 47%,其他依次为多级闪蒸法( MSF) 占35% ,压汽蒸馏法( VC) 占5% ,多效蒸发法( ME) 占 3%。

3 当前海水淡化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3、1传统MSF方法存在的问题

几年前,全世界海水淡化总容量中MSF法仍占较大份额,约为总淡化装置的55%,如沙特原有淡化厂大多数为MSF法,占全世界MSF法的33%以上,这种传统的淡化方法存在着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能耗高,导致生产成本高。如香港于70年代耗资近亿港元建造的大型MSF海水淡化厂(18万t / d),由于能源费用太高无投入运行,成了海水淡化发展史上最大的教训。其次是受到结垢等问题困扰。对传统的MSF进行改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SWRO中常规预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海水中存在着各种细菌和海藻类物质。RO系统常规预处理工艺为石英砂过滤(无烟煤、锰砂等多介质过滤)、活性炭过滤、3-10um精密过滤,有时还有软化器去除细菌的效果不理想,不能确保RO给水无菌。有时被活性炭吸附的有机物还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为了控制海水中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常增设NaClO发生器,有时还加CuSO4控制海藻。由于聚酰胺(PA)RO膜对氯敏感,醋酸纤维素(CA)RO膜耐氯虽好些,但在某些金属离子存在时,也易被氯氧化而降解。CA膜还易被细菌污染,并成为细菌的培养源和繁殖地。因此,这两类膜组件的给水均需除氯处理,通常采用NaHSO3去氯。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解决海洋微生物的污染问题。当海水温度高于25℃时,产生所谓“后繁殖”现象,会加速细菌的污染PA膜需用大量的NaHSO3去除氯和溶解氧,创造保护膜的还原气氛,增加了运行成本。其次,常规预处理方法的工艺冗长。先是对给水间歇式加氯,再加絮凝剂和凝聚剂,然后经二级压力多介质过滤器去除已絮凝的胶体物质,接着添加阻垢剂和NaHSO3,再经过保安过滤器。一是操作烦琐;二是费用高(估计占设备总投资的30%-40%,占运行费用的20%-30%) ,三是需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产出合格的滤水;四是占地大(占厂总地盘的50%左右)。

3、3 RO膜材质和组件构型的优化问题

制备SWRO膜的材料主要是醋酸纤维素(如三醋酸纤维素膜或二醋酸纤维素/ 三醋酸纤维素共混膜)和聚酰胺(包括全芳香聚酰胺、聚酰胺复合膜等)。RO膜组件构型主要有螺旋卷式和中空纤维式。虽然现在的RO膜与组件已经相当成熟,但各膜公司仍十分重视其研究与开发工作,目的在于开发出抗氧化、耐细菌侵蚀的新膜,改进和提高膜与组件的产水量、脱盐率等。对于膜应开发者而言,仍然应该十分注意根据当地海水水质的具体情况,对膜材质及构型以及是采用一级RO还是二级RO等认真地进行比较与选择,优化淡化过程。

4 建议和展望

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技术已成为未来第二代水电联产海水淡化厂的主流技术[9]。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即所谓的 Dual - PurposePower Plant,DPPP,电厂在发电的同时,为海水淡化装置提供其所需的热量用于制取淡水。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能够综合利用能源,有效降低制水成本; 既解决沿海火电厂自身淡水的需求,又利于提高电厂的经济性; 便于实现装置国产化,降低海水淡化装置的制造成本。目前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匮乏,能源利用效率低。利用电厂的低品热源作为海水淡化过程的热源,实现水电联产对能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是适应中国能源状况、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季民. 我国海水淡化事业基本情况[J]. 电站辅机, 2002,( 2) : 35 - 43.

[2]中国海洋学会. 青年海洋论坛文集[M]. 北京: 中国海 洋出版社,1997. [3]王世昌. 海水淡化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林斯清. 海水反渗透淡化技术现状及未来[G]. 海水利 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98 年.

[5]Mark Wilf,Kenneth Klinko. 采用新的前处理方法和改 进膜性能对 RO 海水淡化系统设计的影响[G]. 美国 海德能公司分离膜技术应用论文集,1998.

[6]高从堦,陈国华.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手册[M]. 北 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R Rautenbach,J Widua,S Schafer. Refections on desali- nation processes for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IDA world congress on desalination and water sciences, Abu Dhabi,UAE,1995: 117 - 136.

[8]Wangnick K. 2004 IDA worldwide desalting plants inven- tory Report No. 18.

[9]M A Darwish,H T El - Dessouky. The heat recovery ther- mal vapor - compression desalting system: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ermal desalination processe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1996,16( 6) : 523 - 537.

第四篇:化工安全概论论文

时间:2014-6-

2化工安全工程综述

【摘 要】 随着我国化工生产手段、规模、产品的不断发展,生产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化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人为不安全操作、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生产工艺资料滞后和生产设备设施陈旧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对化工安全进行了探讨:加强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加大安全投入,补充完善技术资料,健全安全体系,严查事故隐患是做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护措施。

【关键词】 化工工程 安全 必要性 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生产由原来的手工作业逐步向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发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中毒、火灾、污染等次生灾害[1]。在这种形式下,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化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化工企业如何应对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构建企业危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化工企业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原因予以分析,对安全管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人为因素与公共安全事故风险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化工生产中,人的不安全操作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从企业事故管理统计分析可见,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事故占到事故原因的大多数[2]。具体表现为,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不及时发现或处理异常情况;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过程喧哗、交头接耳;随意拆卸设备上的安全附件,如沙砂机上的托架挡屑板;不正确使用工装工具,如冲机作业不用辅助工具取送物料;野蛮装卸易燃易爆品物品;不均衡生产造成生产过程超员超量;管理人员 安全管理知识缺乏或违章指挥,冒险作业;各部门之间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

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等。

1.2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对于生产易燃易爆的化工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工艺、试验规程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灵魂、核心[3]。在实际生产中尽管企业对于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公司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等在各种场合、各种会议、各类培训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教育,采用厂报、电视、广播、图展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公司、分厂、班组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但各类事故仍然不断发生,追其原因发现当生产与安全发生冲突、当习惯性违章与安全规定发生冲突、当检查考核与熟人违章发生冲突时,生产重于安全,人情大于制度,所以各类规定、制度、规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由此造成各类事故的发生。

1.3 生产设备设施陈旧、落后

有些企业建厂比较早,化工生产所用设备设施基本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专用设备,最危险的药剂生产除个别产品为远距离隔离操作以外,其它药剂的

[4]生产大部分为人工手工作业。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更新换代,原有的设备设施

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受资金、供需合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没有能力及时购置配套的先进设备设施,不能及时将危险物品的生产由手工作业,向现代化、自动化迈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成为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1.4 生产工艺资料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5],化工企业从生产原有常规产品已发展到逐步研制生产高、精、尖产品。虽然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作业条件、生产设备变化不大,尤其突出表现在工艺资料、试验规程不能及时更新,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作业。造成操作人员在执行过程随意性很大,为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2 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2.1 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都要树立安全就是企业的经济,让员工在科学文明的安全文化主导下,[6]创造安全的环境,通过安全理念的渗透来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强化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意识。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决不允许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要认识到任何忽视安全生产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要强化人的教育,充分发挥以人作为管理核心与重要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与落实本质安全的必要保障。

2.2 强化安全教育是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对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7],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中层领导的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经营的思想,全面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

任。

(2) 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尽可能配备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责任心强的人员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懂管、会管、善管、敢管”。

(3) 对一线从业人员重点进行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对于三级教育要重视班组级的教育,对于员工的培训教育做到不走过场,防止出现有试卷、有记录、有成绩,但无效果的现象。

(4)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培训教育,要求员工熟悉生产环境,了解危险化学品特性,明确危险环节,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培养员工实际操作和应急救助能力与逃生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才能使安全形势保持平稳态势。

2.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

建章立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8]。有些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制度贯彻执行不力。在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及时查处违章违规行为,才能降低、减少、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各级各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管理部门与安全检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部门、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重点监督检查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在生产过程实施情况,纠正、规范和制约生产员工违章行为,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发现一个、整改一个、考核一次。只有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真正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忠于职守、履行职责、不徇私情,才能将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4 加大安全投入,提高本质安全度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随着设备设施运行时间的延长,设备老化、本质安全程度低下等不安全因素的不断增加,势必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隐患[9]。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技改投入。

一方面对新建的生产线应采用国内先进的安全技术设备,并经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评审后方交付使用,另一方面对影响安全的原有设备设施应依据轻重缓急,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安改、技改,从技术措施上保证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企业要实现安全技改,必须有一定的专项资金,资金应统一安排,集中使用,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强安全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利用,采用先进可靠的 监控预警系统和设备,加大隐患治理投入,把事故损失和影响降到最 低,防止设备带病运行,优化工艺操作,不断提升企业设备设施的安全水平,为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提供物质保证。

2.5 补充完善技术资料,正确指导员工作业

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艺规程、试验规程、试验大纲、销毁规程等资料作为指导员工具体操作的最基本文件,必须真实、完整,符合实际生产,具有可操作性。由于资料编写不完整、指导性不强,造成操作人员凭经验、图省事、随意操作,引发事故发生的现象时有发生[10]。因此,技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新增的设备设施、试验设备、压力容器等资料的收集存档,并及时编制相应的操作规程与安全规程,及时对“四新”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对于开发与研制阶段的易燃易爆产品必须进行安全性评审,经评审符合安全要求后,编制相关技术资料,按程序

文件审批后方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杜绝由于编制技术资料不严密,给生产员工留下安全隐患。

2.6 健全安全体系

要建立健全以法人为首[11],各环节干部分工负责直到班组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式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生产职责。

2.7 严查事故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

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种类繁多,各种事故隐患具有隐蔽的特点,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被发现或未得到有效处理而酿成的,狠抓隐患整改,消除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12]。认真做好各类安全检查就是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督促整改落实,就是堵塞安全漏洞。要全面排查在工艺 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重点排查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认真督促整改[13]。 3 结束语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14],有助于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掌握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分析化工企业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原因并且探索安全管理对策亟待解决。

安全生产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化工工业安全是一个重要领域,现代化的安全生产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而言都不容忽视[15]。化工行业作为国家的重点支柱行业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未来的化工生产中,要充分认识到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安全投入,强化管理,确立安全机制,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6]。

参考文献:

[1] 代立志,化工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科技资讯,

1672-3791(2011)01(c)-0159-0

1[2] 陈丙珍,化工系统工程与化工过程安全,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

[3] 万世波,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问题及对策,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4] 唐禹复,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应用研究,2009

[5] 徐明,师祥洪,王来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6] 李艳敏,郑昌元,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浅谈[J],科技资讯,2009,117(28):144-145

[7] 张舜祥,浅谈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创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

准与质量,2008,13(3):30-33

[8 ] 高有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8,

46(18):59-60

[9] LarsHanns-Ringdahl,Assessing safety functions-results from a case study at an

industrial workplace,Safety Seienee[J].2003:701-720.

[10] Jaime Santos-Reyes,AlanN.Beard,Assessing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eess Industries[J].2002:77-95.

[11] 王兵,加强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114(21):121-122

[12] 王飞跃,徐志胜,潘游等,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技术的研

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4):101-105

[13] 陈伶浪,当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学报,2005,2(19):30-31

[14] J.LRouvroye,E.G Bliek,ComParing Safety Analysis technique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J].2002:289-294.

[15] 李秀喜,钱宇,化工过程安全运行技术研究进展,华南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

2011

[16] Friend Mark A.,Pagliari Leslie Ridings. Establishing a Safety Culture:Getting

Started[J].Professional Safety.2005,50(5):30-32.

第五篇:《化工安全概论》复习题

《化工安全概论》

1、安全,危险,风险、事故的关系

安全: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 危险:易受到损害或伤害的一种状态;

风险: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的综合度量。当风险达到可接受程度即为安全,当风险达到不能接受程度即为危险,危险就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2、海因里希法则及给与的启示

美国的海因里希(w.H.Heinrich)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在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事故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即:事故后果分别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次数之比为l:29:300,比例1:29:300被称为海因里希法则,它反映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一般规律。即,事故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稍多,而事故后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

该法则提醒人们,某人在遭受严重伤害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数百次没有带来严重伤害的事故。在无伤害或轻微伤害的背后,隐藏着与造成严重伤害相同的原因因素。

在事故预防工作中,避免严重伤害应该在发生轻微伤害或无伤害事故时就分析其发生原因,尽早采取恰当对策防止事故发生,而不是在发生了严重伤害之后才追究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3、化工企业面临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火灾、爆炸—产生的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它会产生“直接破坏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造成火灾、造成中毒与环境污染”中毒---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个途径进入人体,使人体产生刺激、过敏、窒息、昏迷、致癌、全身中毒、尘肺。触电—含雷击伤害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运动部件、加工件直接作用于人体产生夹击、卷入、绞入、割、刺等伤害。

高处坠落---高处作业不安全设施引起高处坠落造成伤亡事故。物体打击---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起重伤害---起重作业发生吊具、吊物、人员触电、物体打击产生的事故。车辆伤害—人的不安全行为、车辆安全隐患、道路标识不清引起的事故。锅炉爆炸,灼烫(热介质与化学物质),淹溺。有害因素----高温、噪音、粉尘

4、事故发生的原因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

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枚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几枚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枚骨脾,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他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物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臵缺乏或有缺陷。

①无防护。具体包括: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臵;无报警装臵;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末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音大。

②防护不当。具体包括:防护罩未在适应位臵;防护装臵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臵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爆破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臵带电部分裸露。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①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具体包括:通道门遮挡视线;制动装臵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棱。

②强度不够。包括: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

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包括: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④维修、调整不良。包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指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陷指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①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

②通风不良。包括: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进行爆破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就爆破;瓦斯超限。

③作业场所狭窄。

④作业场所杂乱。包括: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他。

⑤交通线路的配臵不安全。

⑥操作工序设计或配臵不安全。

⑦地面滑。包括;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他易滑物。 ⑧贮存方法不安全。

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板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仲进冲压模;工件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2)造成安全装臵失效:拆除了安全装臵;安全装臵堵塞、失掉了作用;因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臵失效;其他。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臵的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手持工件进行加工。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开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所有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了望。

(7)攀、坐不安全位臵,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等。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呼吸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

(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13)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处理错误。

三、事故预防的3E原则

(1)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2)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3)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四、基础知识要点:

《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与液化气体

3、可燃液体

4、易燃固体、自然固体与遇湿易燃物品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7、放射性物品

8、腐蚀品

《液体》根据闪点可分为甲、乙、丙类火灾危险物质;

≤ 38℃为甲类

>38℃至<60℃为乙类

≥60℃为丙类

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 ;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爆炸浓度极限。

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第一危险因素:设备缺陷。

危险是事故可能性与事故严重性的结合,所以事故严重性越大,危险就越大.《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 15258-1999)中,根据化学品的危险程度和类别,用危险、警告、注意分别进行危害程度的警示。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内容不包括:毒理学与生态学资料。

化学危险品的贮存方式为:隔离贮存、隔开贮存、分离贮存三种方式。《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中没有规定的是:危险化学品贮量的限制、不同类别危险化学品的贮存要求、危险化学品贮存场所的要求。

禁忌物料的含义是: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

危险化学品经营条件为:

A.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经营场所应坐落在交通便利、便于疏散处;B.零售业务的店面经营面积(不含库房)应保持在60㎡范围内,其店面内不得设有生活设施;C. 法人须经专业培训,才能取得上岗资格才能经营; D.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具备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E.零售业务的店面应与繁华商业区或居住人口稠密区保持500 m以上距离 ;F.零售业务的店面内只允许存放民用小包装的危险化学品,其存放总质量不得超过1000 kg G;从事危险化学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应将危险化学品存放在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的专用仓库,所经营的化学品不得存放在业务经营场所;H.零售业务的店面内危险化学品的摆放应布局合理,禁忌物料不能混放

一个厂房建有包括三个工段的生产线,可据情将其划分为一个评价单元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剧毒化学品经营企业销售剧毒化学品记录应当至少保存2年。

对于现场泄漏物应及时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危险废弃物不能自行销毁,

化工厂的防爆车间采取通风措施的目的是控制可燃物;

选址和平面布臵对生产安全卫生有很重要的地位。危险化学品库、氢氧站、氮氧站、油料库应远离火源,布臵在厂区边缘地区及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m。

依据《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规定库存危险品隔离贮存垛与垛间距应控制在0. 3一0.5m。

系统安全认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

化学品进人眼睛后应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并尽可能请医生诊治。 扑灭带电火灾宜选用的灭火器为:干粉型

练习题:

1,特种设备是指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且一

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下列属于特种设备的是(AC)

A.电梯B.厂内机动车辆C.客运索道D.防爆电气设备 2,预先危险分析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ABCD)

A.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危害B.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C.估计和鉴别危害对系统的影响D.将危险,危害分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六方面的责任,下列属于这六方面责任的有(ABD)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C.组织完成本单位的安全评价

D.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4,安全评价是一个行为过程,该过程包括:(BC)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B.评价危险程度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D.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5,爆炸品不能与以下哪几类危险化学品同贮 (ABCD)

A.易燃气体B.易燃液体C.毒害品D.腐蚀品

6,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场所,厂房耐火等级应是(AB)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7,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ABD)

A.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B.事故C.破坏D.伤害 8,目前,涉及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评价工作,主要是(AC).

A,预评价B,中间评价

C,验收综合评价D,现有系统或运行系统的安全评价

9,安全技术措施按其功能可分为(ABCD).

A,直接安全技术措施B,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C,提示性安全技术措施D,个体防护措施

10,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应符合的原则是(ABD).

A,针对性B,灵活性C,可操作性D,经济合理性

11,某厂有氯乙烯5000m3球罐,罐上有旋转钢扶梯可达顶部,罐体下部有进,出料管道,阀门等管件,罐旁有输送泵组,有自动测温和喷水冷却系统,该评价单元的危险,危害有(ABCD)

A,储罐超压物理爆炸B,泄漏引起的氯乙烯中毒或火灾爆炸C,液体氯乙烯喷射引起人体冻伤D,登梯高处坠落

12,硫磺粉碎过程易发生火灾爆炸,采取的预防措施是(BCD).

A,粉碎设备露天布臵B,粉碎设备室内布臵,通风良好C,采用防爆电气D,粉碎设备密闭

13,不发火金属地面其材料一有般常用(BC)

A,铁板B,铜板C,铝板D,水泥板

14,化工企业安全标志分为(ABCD)

A,禁止标志B,警告标志C,指令标志D,提示标志

1.例 :简要分析一个加油加气站( 主要危险物料为汽油和液化石油气)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例 :简要分析一个液氧充装站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3.例 :简要分析一个液氨充装站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4.例 :简要分析一个氢气储罐的安全对策措施。

5.例 :简要分析一个蒸汽锅炉的安全对策措施。

6.例 :简要分析一个管道防火、防爆对策措施有哪些。

上一篇:化工企业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合约个人工作年度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