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于你的心态

2022-07-20

第一篇:幸福在于你的心态

良好心态决定你的幸福感

《良好心态决定你的幸福感》读后感

曹庄小学

刘海卿

我读了《良好心态决定你的幸福感》这本书后从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有更好的状态来制约自己去更好的努力工作,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用好的心态去对待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之,只能失败。那些成功者,也都是用好的心态去对待成功与失败,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中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工作面前,心态决定一切。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不同的心态,成就不同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结果。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稳定的个性表现特征,它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识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所以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出色工作业绩。

在成功面前,心态决定一切。“走得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因此,生活有时并不公正,然而,希望的大门对每个人总是永远敞开的。当一个人把生命和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时,就可能做出令自己吃惊的事业。那么成功的基础必然就是良好的心态。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学习上不敢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考虑为他人创造方便;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总想短期效应;缺乏服从意识;不会做任何自我批评。存在有这些心态的人,我相信他永远不会成功。相反,那些追寻成功的人恰恰都选择了是一种积极的优化心态,并在极其良好的心态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心态和境界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追求的,但是,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心态的调整与净化,别人是不能替代的,这是一种主观自主性的行动,不是客观外加的、被动的思想观念,别人只能引导而不能代劳。只有正确的心态从消极的理念中走出来,才有积极的态度完成自己的目标和工作。也就是说,“只问耕耘,莫论收获”的时候,上帝也就会把收获悄悄地给你预备好了。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已经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份平凡之处见伟大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很辛苦,是一种身心的消耗。看完这本书,想到一句话:“心态决定成败”,可以说幸福的人生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那么该如何成就幸福的人生,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一种心态,书里面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过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就会去享受工作,懂得享受,就会感觉到教师的幸福感时时伴随着你!

教师的幸福就是来源于你的心态,那么,就让我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为自己的幸福人生下一个全新的定义吧!

第二篇:幸福在于你自己美文

读到过一则名为《幸福岛和烦恼岛》的小故事:位于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之一的帕尔马岛,到处都是沙滩和悬崖,气候干燥,一年有300多个晴日,缺少雨水,生态环境恶劣。

大约在公元前40年,岛上开始有人开发定居,一部分是希腊人,一部分是罗马人。

希腊人开垦出一些梯田,种植农作物。可是土地瘠薄,缺乏雨水,田地干旱,全靠双肩挑水浇灌,时常发生争夺水源的纠纷,庄稼收成很有限,整年整月劳累辛苦不说,还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他们把帕尔马岛称为“烦恼岛”。

而罗马人却看中了这里奇特的自然景观,别出心裁地大举开发旅游业。当希腊人正为浇灌庄稼的水源争吵不休的时候,罗马人则引着一群诗人、画家在岛上采风。当一个个游客满意而来,快乐而去时,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罗马人的生活过得悠闲而快乐,他们把帕尔马岛叫做“幸福岛”。

同样的自然资源,同样的生活条件,有的人创造出了幸福,有的人却得到了烦恼。看来,幸福全在你自己的选择和创造。

第三篇:职场成功在于你的与众不同[精选]

在由欧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Learning Alliance)与复旦、同济等高校联办的培训讲座上,欧瑞公司首席顾问、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前副总裁朱正中先生,与数百名在校大学生分享了打造成功职业生涯的经验。“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对于整个人力市场来说,就好像是一件产品。好与坏、成功或失败只有在市场比较中才能得出判断。”朱正中先生一上来就给大家灌输起以市场意识来自我评价的理念,“现在,市场上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多,想要脱颖而出也越来越难……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带来跨行业的标准,国际间的交流带来国际化的标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要建立他与别人的‘差异化’,与众不同方能树立起品牌。”读透生命周期在品牌管理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产品生命周期,只有摸透产品本身生命成长的过程,才能因势利导,创出高潮。一个人的

1、正确的思维观念;

2、不断学习;

3、成好习惯;4.、正确的态度;5.、炼身体;6.、决问题有技巧;

7、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出处:搜狐女人

第四篇:生命的意义不单在于幸福

生命的意义不单在于幸福(深度好文)

小新说:生命的意义是一个解构人类存在目的与意义的哲学问题。人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折射出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幸福还是让生命变的有意义?两者共存却常相悖。也许你只想要幸福,并没有想过做个伟大的人,也或许你定要追问生命的意义,即便在生活里头破血流也甘之如饴。

1942年9月,著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连同他的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纳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3年后,当他从集中营中被解救出来时,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作为119104号囚犯活了下来。

1946年,他用了9天时间写下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出版。在这本名为《生命的意义》的畅销书中,他总结了生与死之间的差异:那就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他对早年生活的一种顿悟。在他上高中时,一名教授科学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告诉他们:“生命的进程就像是燃烧,这不过是一个不断氧化的过程而已。”弗兰克立刻从椅子上弹起来反驳,“先生,倘若生命果真如此,那生命的意义何在?”

在他被关押期间,他发现即使生活在这最骇人的环境之下,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适应力就会大大提高。他在《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在这里,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兰克在集中营中担任医生。在书中,他提到了集中营中两名想要自杀的囚犯。就像集中营中的其他人一样,这两人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生无所恋。弗兰克写道:“在这两个案例中,我需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他们仍有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他们中有一人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已经在国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学家,他还有一套丛书需要完成。”

弗兰克接着写道:

“每一个个体正是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对彼此进行区分。正是这两个特性,将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同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爱联系起来。

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是无可取代之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世所背负着的责任,他就会将这份责任发扬光大。当一个人意识到了他需要承受来自他人温情,当一个人意识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他就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所以他能坦然面对前方的任何挑战。”

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每月一读俱乐部将《生命的意义》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已发行数百万本。书的精华部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苦难价值的体会、对超越自我之责任的承担,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现在的文化格格不入。与其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现在更乐于追求个体的幸福。弗兰克在书中写道:“与欧洲文化不同,这正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只会伴随着某些东西款款而来,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

研究证明:具有追求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会全面地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并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恢复力,提升自尊,减少忧郁。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感到不幸福。近日一份研究显示,正如弗兰克所说的那样,对幸福的过度追求,反而阻挠了幸福的降临。

这就是学者们反对一味追求幸福的原因。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份新近的研究报告,心理学家对近400名年龄在18岁至78岁之间的美国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对自己生活是否具有意义(或幸福)的看法。在长达一个月的调查中,研究者们根据调查对象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结合了调查对象的压力水平、消费习惯、是否抚有孩子等其他许多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充满意义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还是各有不同。心理学家最后总结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研究者写道:“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义,而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是能被轻易满足,人们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

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研究者们发现,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感觉良好。具体地说,那些感到幸福的人觉得生活是安逸的,他们身体健康,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你囊中羞涩,你会感到生活缺少意义,幸福感下降。金钱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重大的影响。

而幸福的生活又可被定义为少有压力和烦恼的生活。

在社会看来,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自私。正如前文所言,他们只想着“得到”,却不知“给予”。心理学家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幸福就是满足欲望。如果你产生了一种欲望或需求,比如你感到了饥饿,你吃了食物,填补了饥饿感,于是你感到幸福。人们感到幸福,换句话说,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研究者还指出:人并不是唯一会感到幸福的物种。动物也有欲望和需求,当它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它们也会感到幸福。

“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好处,才会变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时享受到愉悦。”凯瑟琳•沃斯,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次公开演讲上如是说。换句话说,当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时,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那些追求更高生命意义的人,更愿意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研究者写道:“总之,纯粹地追求幸福,只意味着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所以,追求幸福并不能将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这只是生物的本能而已。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对意义的追求,佛罗里达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罗伊•包麦斯特,这项研究的领导者在新书《意志的力量:重新发现人类的力量》中这样写道。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提到了许多奉献自己帮助他人、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而获得生命意义的经历。用当前在世的顶级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话说,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举几个例子,给其他人买礼物、照顾孩子、提出见解,这些都是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方式。那些生活更有意义的人经常会主动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他们明知这是以自身的幸福作为代价。因为他们将自身投入了一项高于自我的事业。他们有着更多的烦恼、更高的压力指数、还比那些感到幸福的人有着更多的焦虑。例如抚养孩子,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体验,但也意味着自我牺牲。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很多父母,他们的幸福指数都不高。事实上,哈佛心理学家吉尔伯特的研究显示,与健身、吃饭和看电视相比,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会变得更不高兴。

包麦斯特在一次访谈中告诉我:“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我们要关心他人,并对他人有所贡献。这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却不一定会使我们感到幸福。”

生命的意义不仅超越自我,更会超越时空——根据研究者的说法,这也许是这项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幸福只是一种存在于此时此刻的情感,最终它会像其他的情感一般消散殆尽。这些积极的影响和情感上的愉悦都是转瞬即逝的。人们关于幸福的报告都与时间相关,但关于生命意义的报告却并非都是如此。

同时,在另一方面,生命的意义是具有持久性的。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研究者们写道:“思想会超越当前,连接过去和未来,它与一段充满意义却并不幸福的生活相联系。而幸福却在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中难觅踪迹。”换句话说,注重当下的人会活的更幸福。与之对应的是,尽管那些更多地考虑过去和未来的人会感受更多的痛苦,作出更多的奋斗,享有更低的幸福感,可他们却活得更有意义。

研究发现,尽管遭受不幸会使你的幸福感降低,但这却会使你感到生活的意义。2011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有着明确奋斗目标,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把满足生活的标准定得更高,即使在当下他们比那些没有奋斗目标的人感到不幸得多。弗兰克在他的书中写到:“如果生命有着它的意义,那么所经历的痛苦也一定是有意义的。”

让我们继续回顾弗兰克的生活,尤其是他被送至集中营前的一段具有决定性的经历。这一事件强调了追求意义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是有多么地不同。 在他和他的家人被带到集中营前,弗兰克已经在维也纳和世界精神病研究领域声名远扬。比如,在16岁时,他就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凭着过人的天资,他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把他的信投给了《国际精神病学期刊》,并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不会反对。”

当他在医学院就读时,弗兰克变得更加出类拔萃。他不仅建立了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这是他在集中营中工作的前身。他还发展出了一套被称为存在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为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套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以战胜抑郁,实现幸福。1941年,他的理论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也成了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神经疾病学的主任医生。在那里,他冒着生命和事业上的危险为精神病患者伪造诊断报告,以帮助他们逃避纳粹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安乐死屠杀。

就在同一年,弗兰克做了一个决定,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决定。他的事业正在冉冉升起,而纳粹正对他虎视眈眈,他在1941年成功申请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当时,纳粹已经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包围并把他们送至集中营,最开始时他们的目标还是犹太老人。弗兰克知道纳粹把他的父母带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他也知道,一旦他的父母被带走,他就有责任陪着他们一起进入集中营,并帮助他们治疗在集中营期间产生的心理创伤。可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拿着签证的新婚男人,他又想逃往安全的美国,并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作家安娜所著的弗兰克传记对当时的情况是这么描述的:弗兰克感到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前往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清理思路。伴随着管风琴的音乐,他不断问着自己,“难道就这样抛下我的父母吗?难道让我对他们说一声再见,然后把他们丢给命运的安排吗?”他的责任何在?他在寻求“上帝的启示”。

当他回家时,他找到了上帝的启示。他一进门就发现桌上躺着一块大理石。父亲告诉他,这块石头来自于附近一所被纳粹拆毁的犹太教堂的废墟。大理石上记着十诫中的一条片段——当孝敬父母。于是,弗兰克做出了决定,无论美国有多么安全,对他的事业多么有益,他都要留在维也纳。他把个人的追求放在了一边,服务家庭,在进了集中营后,服务那些被关押的囚犯们。

弗兰克从他早年的经历和被关集中营时经受的非人折磨中学到了很多智慧:“人类生存在世,总是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包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都同意这个观点,人生而为人,其独特的一生就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把私利放在一边,为了超越自我的某人某物而服务。多“给予”,少“索取”。我们不仅仅是在表现最基本的人性,我们也应该承认:追求幸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作者:Emily Esfahani Smith

第五篇:人生的幸福在于曾经拥有的

谢谢主席。O(∩_∩)O

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亲爱的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晚非常荣幸能与大家一同探讨“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在与曾经拥有的”,这一话题。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经历痛苦与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和痛苦呢?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幸福是需要用心体会的美好感受。很明显,在概念上痛苦与幸福对立,但在人生的大背景之下,幸福与痛苦又是时时交织在一起的。 “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在于曾经拥有的”这一辩题中的“在于”是“决定于”的意思,似乎有些难以理解,换一种角度来说,“曾经拥有的让我们感到幸福或痛苦”或许更加贴合我们的理解与实际。

从“曾经拥有的”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意义来说,我方坚持“人生的幸福在于曾经拥有的”,原因有三:

首先,对于过去来说,曾经拥有的让我们理解了幸福。只有经历过,才有发言权。幸福是一种心态和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只有自己的经历经过时间的判定,最终才能下结论,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然而,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对于曾经拥有的,我们会记住幸福的瞬间,遗忘痛苦的时刻。即便记得痛苦,也是为了提醒自己珍惜或追求幸福。正如同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提醒自己追回自己的幸福。因此,可以说,曾经拥有的那些幸福快乐的回忆,保存了下来,并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幸福。

其次,对于现在来说,曾经拥有的让我们珍惜幸福。在过去的基础上,当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幸福,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我们对于现在拥有的就会倍感珍惜。因为曾经拥有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失去了的,我们会害怕现在拥有的幸福也成为曾经拥有的,因此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保卫我们现有的幸福。痛苦则不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也不会珍惜我们痛苦的时光。曾经经历过痛苦,就会自然而然的避免再次痛苦,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最后,对于将来来说,曾经拥有的让我们想追求幸福。在理解了什么是幸福,又对现在的幸福倍感珍惜,我们就会想,要是这种幸福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好了。米兰·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过,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在这种渴望之下,我们会采取果断的行动去追求幸福。正是曾经拥有的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原动力,因为每个人都想好上加好。与之相反的,我们对于痛苦,会说“否极泰来”,就不会想要“坏上加坏”,显然痛苦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正如我方一直在强调的,幸福是一种感觉,与之相对的痛苦也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幸福与痛苦都不一样。单单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看,曾经拥有的就是那么多,不增不减。如果积极的去看,就会觉得幸福;如果消极的去看,就会觉得痛苦。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而要在痛苦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呢?如果大家都能笑对曾经,这个世界大概会多点阳光,少点阴霾吧!

谢谢大家。O(∩_∩)O

上一篇:心怀感恩拥抱幸福下一篇:写给同事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