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典型案例

2022-07-10

第一篇:农民致富典型案例

失地农民返乡创业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回乡创业照样能致富!”这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40岁,家住**县经济开发区**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xx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回乡创业的消息,**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 “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xx年6月份,**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xx年底,**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 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xx年,**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 “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第二篇:科技入户 农民致富

位于江苏省海安县的士高休闲中心,原本是一片荒地废塘,现已发展成为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休闲垂钓渔业中心。每当有人问韩士高是什么让他的事业发展如此之快时,他总是笑着说,是科技入户工程培训让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是解放思想,适度规模

通过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科技入户工程培训,韩士高意识到,要想事业发展,必须放长眼光,扩大规模,改变小打小闹的传统思想。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他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建成占地50多亩,环境优雅的休闲垂钓渔业中心。先后修建垂钓鱼塘15000平方米,新铺砂石路面700多米,并建起风情吊桥、欧式钟楼等标志性建筑物,以及小型会务、棋牌娱乐等设施,还进行了种树植草、环境改造等基础性的工作。

二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

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养殖模式上做文章。韩士高一改过去其他人靠传统养殖四大家鱼供人垂钓的方法,将鱼塘分为养殖塘和垂钓塘,养殖塘又分为大规格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与小规格价格一般的品种,养殖塘的鱼养到一定程度,再投放到垂钓塘,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三是科技入户,提高效益

通过实践,韩士高认识到,科学饲喂不仅能提高鱼的生长速度,而且能够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投喂方式不仅造成饲料的浪费,而且达不到鱼类的营养均衡指标。运用投饵机投喂全价颗粒饲料,营养全面,稳定性强,在水中不易溃散,也不易污染水体,粉碎度高,易于鱼的消化吸收,而且省工省力。

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培训,韩士高学到了不少科学管理技术和鱼病防治技术,有人养鱼凭经验,发现鱼生病和出现死亡现象才采取措施,他是以防为主,早防早治,鱼的发病率大为降低,成活率大幅提高。

在当地渔业科技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韩士高集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中心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海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226600)

第三篇:农民致富事迹材料

篇一: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06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篇二: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03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03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03年7月开始到2004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 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篇三: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 县**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花椒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李**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

地上进行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玉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李**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玉米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李**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李**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双垄全膜沟播地膜玉米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

同时,他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李**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劝说下,***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李**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农民致富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总面积为284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97万,辖31个乡镇(街办)。全市耕地面积132.93万亩,林地119.54万亩,牧草地8.28万亩,可养殖水面15.03万亩,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省“鹅、鸭工程”重点实施县(市)之一。盛产粮食、蔬菜、茶叶、甘庶、大豆、花生、油茶、西瓜、芝麻、荸荠等。2006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246.7万亩,粮食总产达88.49万吨,生猪饲养量达125.35万头,其中出栏77.35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350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达2650万羽,水产品达7.6万吨。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市有31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民间流通协会,528个村成立了农民流通组织,从业人员达3.4余人,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0余户,年贩运水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150余户,年外销蔬菜10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300余户,年外销畜牧、水禽、水产万斤以上的流通大户有200余户,其主要形式是:乡村社区服务组织、公司加农户、民间集贸市场、能人牵头的运销联合体。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提高干群认识,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历年来,我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重生产,轻流通,为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我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舆论媒体,以及通过会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通过参加合作组织发展致富的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我市先后成立了袁渡蔬菜流通协会、秀市葛根流通协会、水禽养殖协会、隍城黄桅子运销合作组织、杜市蚕桑协会等组织,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稳得住,我市积极引导这些合作组织向实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做到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并为守诚信、懂经营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绿色通行证”。

3、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了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我市以农村信贷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运作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农产品协会提供一定的信贷额度。例如:为一品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45万元的信贷;又如筱塘乡、淘沙镇成立信贷担保中心,分别为水禽养殖协会和沙田柚协会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确保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能够正常运转。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取得的效果

1、干群观念得到了转变。过去乡村干部重生产、轻流通,爱用行政命令指导农民生产和经营,忽视市场的作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深深地认识到要搞好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变,要发展生产,一定要把重视流通作为大事来抓。

2、产生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我市粮食生产88.49万吨,销售40万吨,占45.2%。生猪125.35万头,销售30万头,占23.9%。家禽3350万羽,销售1675万羽,占50%。水产品7.6万吨,销售4万吨,占52.6%。水果6万吨,销售3万吨,占50%。蔬菜60万吨,销售32万吨,占53.3%。

3、建了一批生产基地。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为我市农民搞好农业生产提供“助推器”。我市先后在张巷、淘沙、杜市等乡镇建立了4万亩的标准粮田基地,在杜市镇建立了千亩蚕桑基地,在段潭乡建立了5000亩的荸荠基地,在小港镇、拖船镇、袁渡镇、白土镇分别建立了万亩蔬菜基地,在孙渡、石滩、剑南等乡镇(街办)建立了水禽养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民致富步伐。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深远意义和有益启示

1、深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

2、有益启示

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干预。

二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创办合作组织积极性。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开辟“绿色通道”

转变观念,加快发展步伐。

二OO七年一月二十六日,让农民真正丰城市农工部(农办)

第五篇: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宜章县沙坪乡葡萄种植技术员肖圣运同志

八月,当你走进沙坪乡沿江村井水脚葡萄基地,你会看到:片片葡萄园沐浴在晨光下,阵阵轻风吹动碧绿藤叶,串串紫葡萄纷纷呈现眼前,刚剪下的新鲜葡萄立即就被焦急等待的客商装上了货车,运往各个市场……果农们脸上 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心里更加感激他们的致富带头人—肖圣运。

肖圣运,今年35岁,既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又是沙坪乡政府一名普通干部。他貌不惊人却斐声全乡,他狠抓葡萄产业化经营,注重培育优质果树苗木,使乡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他主攻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让全村2800余亩果农们受益;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他,靠着勤劳和智慧、靠着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凭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用汗水和心血在葡萄种植方面创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他积极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业,帮助人们走上了致富路,被全乡人民亲切地称为"葡萄王"。 扎根农村 艰难求学

“要学就要学好,不要变成半桶水”。在许多专家眼里,他是一个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好学生。1996年参加工作的他,思想活跃,上进心强, 立志扎根农村,努力改变

1 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葡萄种植方面存在巨大的商机,决定回生他养他的沿江村研究葡萄种植技术。一个门外汉该怎么去种植葡萄,又该种什么品种呢?肖圣运深深明白,没有知识武装,就如鸟儿没有翅膀,注定是飞不高飞不远的。为学习先进的葡萄种植知识,2000年10月他背起行装踏上了艰难的求学道路, 2年里,他远赴北京农科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等,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吃了更多的苦,为了省下学费车费,他只能露宿公园椅子上,三餐啃方便面,喝自来水,坐公交改成步行……两年的系统学习,肖圣运学会了园艺、植物生理、市场营销、葡萄栽培、温室管理等课程。让他日后在葡萄种植过程注重科学性,市场嗅觉更敏锐,眼光比一般的果农看得更高更远。

2002年回到家后,肖圣运通过前期详尽的市场调查,针对沿江村的气候、土壤、水质、大气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从辽宁兴城农科院引进“巨峰”葡萄500株进行实验栽培,从此开始了他的葡萄种植经营之路。

锲而不舍 奋勇争先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不要将来后悔”。在亲戚朋友眼里,他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猛子。葡萄种植,在全县都没有现成经验和基地,肖圣运一边实践一边摸索。2 他率先在自己的责任山上种植了2亩葡萄,并一头扎了进去。他勇于试验,勇于摸索。第一年,从辽宁购买葡萄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北方和南方季节气候差异巨大,种苗发生病菌感染,死亡率在1/2以上;第二年,他又增添大苗种了下去,当年和上年未死的葡萄挂了果,但是葡萄果粒大小不一,颜色成熟不一,并且,果粒上布满小黑点,酸味重,不能上市。仅两年,他光经济损失就超过2万元,更严重的是,由于欠债累累,导致家庭不和,刚出生的孩子连购买奶粉的钱都没有了,妻子经常将离婚挂在嘴边上。然而,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左邻右舍和乡亲们的冷嘲热讽,本村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活了几十年,你要是能够在这草都不长的地上种出葡萄来,我拿巴掌炒冷饭给你吃!”。他也曾犹豫过,也曾想过退缩,最后还偷偷跑到葡萄园里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犟脾气又上来了,第二天他就用编织袋装满泥土、葡萄叶片、果实,去了北京化验土质,硬是感动了国家级专家严大义,从远隔千里之外的辽宁来到了肖圣运家,一住就是2个月,引起了全村的震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葡萄种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终于结出了硕果,当年喜获利润3万元。

看见葡萄种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讨要种苗,而肖圣运豁达大度,不计前嫌,

3 连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也服了,认真学起种葡萄来,当年种了3亩地。后来,他不断地举办学习培训班,悉心传授果农葡萄种植科学技术,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迅猛达到1000多亩。近两年,他不满足于现状,把创新意识倾注到果子品质上。首先是因地制宜,创新和改进了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使每亩葡萄增产30%;其次,控制果子大小和均匀,根据多年种植经验,每株葡萄留12-15串,每串重量在采收时控制在600-1000克之间;再次,注重果子颜色和适口性。全部采用套袋技术,使葡萄成熟、上色度达到一致性,产出的葡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且,含糖量达到19%以上。

助人为乐 才德双馨

“要当干部就要做好事,不要遭别人骂”。 在同事和群众眼里,他是一个做事勤快、主动热心的好同志。肖圣运那豁达朴实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本村乃至全乡受到广泛留传。

——2008年6月的一天,他在田间插中稻, 6组的肖中校果农急促叫他,说大约10亩面积的葡萄果苗全部患病,叶背面长满了白毛,不知道该怎么办。他马上丢了秧苗,跑到园里察看,原来是葡萄患上霜霉病,他告诉肖中校:“如果不及时防治,三天内叶片变黄脱落,后果将是颗粒无收”。4 说完,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果农一起到县城,买了30包霉多克农药,两人一起喷农药一整天,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近 10万元。

——2009年5月,他在果园劳动后回家的路上,看见本组果农肖见民家的葡萄每个果粒上长满了黑点,他检查后发现葡萄患上炭疽病,这种病潜伏期长达

2、3个月,待葡萄成熟后全面爆发,果粒将爆裂,葡萄一串都卖不出去。当时他看了看表,已经晚上7点半,但还是找到果农,开出了购买苯菌甲环唑农药,立即给葡萄套袋的药方。 ——2009年,他骑着摩托车回家,在路上遇到本村纯女户肖国枋老人,发现他脸色阴沉,于是立即停车询问他,得知他女儿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个月透析、打针、吃药等医疗费至少要3000元,家里已经债台高筑,苦不堪言。当晚,肖圣运就来到他家做思想开导工作,提出要依靠党和政府,依靠科学技术来彻底摆脱困境,并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说到做到,第二天,肖圣运就亲自带着肖国枋向乡政府民政办申请纳入农村低保,并将他女儿医疗费纳入了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1500元。不仅如此,他还将肖国枋的责任山改成6亩的葡萄种植园,手把手耐心传授葡萄种植技术,还赠送自己培植的优质葡萄幼苗1000株,价值达2万元。三年来,在他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硬是教会了文化素质很低的肖国枋老人掌握了

5 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现在,老人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有近8万元的经济效益,他逢人就絮叨:“小肖是个好后生”。

肖圣运就是这样一个人:敦厚朴实、崇尚科学、热情洋溢且与时俱进,既是一个优秀的乡镇干部,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他经过5年的辛苦打拼,从2亩葡萄实验田开始,带动全村人民发展葡萄基地2800亩,其他水果种植面积600亩,并辐射周边7个村,水果种植基地达2000余亩,创造经济效益达5千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现在,“巨峰”葡萄已经成为该乡的拳头产品,产品供不应求,远销省外。今年,他又组建沿江宏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00多人,拥有生产基地2300亩,其中葡萄核心基地1800亩,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500余元。肖圣运说,能为乡亲们致富做一点贡献,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今后,自己还要更加刻苦学习,争取在农业种植方面创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6

上一篇:农行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你是我的蓝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