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

2023-01-26

第一篇:农民创业致富典型事迹

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新年过后,咋暖还寒,连绵阴雨提醒着人们冬天还在做最后的抗衡。就在人们昂首期待春天的阳光早早到来的时候,xx县xx镇xx村x纺织厂里,工人们却各施其位,忙碌个不停,厂长郑也投身其中,指挥工人生产,一片繁忙的景象。轰鸣的机器编制出锦绣的布匹,也描绘着郑不平凡的创业史。

xx村地处多山丘陵地带,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仅靠种地致富,困难重重,特殊的地理环境迫使村民必须走出村子,开拓一条富裕之路。1995年,25岁的郑不甘心守着一份薄田,过贫苦的日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加入到农民工行列,来到浙江一家纺织厂做修理工。也许是和纺织机器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纺织行业。刚进厂的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最受煎熬的,由于技术不是很熟练,常常为不能及时排除机器故障急得满头大汗,甚至被扣薪水。然而,任何困难都阻挠不了他留下来专心学一门技术的决心。为了提高技艺,他勤学苦练,多向别人请教,不怕脏活、累活、苦活,不断磨练自己,突破一个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练就了一手硬本领,学到了技术,开阔了视野。工资也由原来的几百元涨到一千多元,成为厂里人人皆知的技术骨干。

2008年是郑已经在纺织厂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其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一看。这时候的他也已经是月薪3000多元的技术能手,家境也一天天在改变。照理说,有得心应手的工作,有高薪的收入,郑应该很满足了,可是在他内心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2008年下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他所在的纺织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订单减少,产量急剧下滑,效益逆转,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经过十几年生活和工作,就要离开厂子的时候,他站在静悄悄的生产车间里,摸着蒙上一层灰尘的机器,心情异常复杂。十几年的经历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播放,如何让机器再转动起来的思索萦绕心头。一个人富不算富,回乡创业大家富,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积累的管理经验,回家自己创办纺织厂的念头油然而生。

此时的xx镇党委、政府正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的各项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相关措施,向远在异域他乡的农民工发出来自家乡的殷殷召唤。2008年10月,郑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考察之后,毅然决定返乡自办工厂,从农民工转身当老板。缺少资金,他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没有厂房,他腾出了老屋;买不起新设备,就从原来工作的工厂购买已经废弃的设备。运输、安装、调试,凡事都要亲自动手才能放心,常常累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x纺织厂终于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工了,久违了的机器声又响了起来。

x纺织厂一成立,就吸引了附近返乡农民工前来应聘,甚至还有浙江的农民工慕名而来。如今已经解决6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工资由底薪加计件相结合,月薪达到1600——2700元,工厂月产值达200万元左右。随着规模进一步扩大,按照计划,将来扩产后,可解决120人就业,年产值近3500万元。为了避免走原来所在工厂失败之路,郑吸取教训,改变思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原材料、花色、制作上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以质量求胜。并与世界接轨,接国外订单,产品远销韩国,用来制作高档西服,只有一部分销往国内。随着业务不断扩展,郑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深入,万马齐喑的市场状态下,一枝独秀,于危机中抢占商机,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2010年已纳税320余万元。

面对未来,郑的眼光更放长远了,他不仅对自己辛苦创办起来的企业做强做大,他更大的愿望是能更好地回报家乡,用自己的行动带来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二篇: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文章标题: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阳春三月,走进宏硕生态园,只见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梨园爆开满坡的洁白,枇杷园里挂满晶莹的果实,杏李、樱桃、柑桔,以及大量不知道名字的时新果林,吐出清新和碧绿。果林间还有猪舍、沼气池、渔池。这是一个集猪—沼—果—鱼于一体的立体生态园。

生态园位于**市,他的主人就是远

近闻名的新型农民**市。

XX岁的**市,是**市李家铺乡庙基村农民。与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市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凭着一股闯劲与豪情,走南闯北,开始了他的漂泊。他开始辗转于城市各个工地,做了一名普通的泥水工。几年过去了,**市空手而归,他没有捞到第一桶金,他只收获了无限的忧虑。世界之大,却没有属于自已的创业平台,他做梦都想拥有自已的一片天地啊!

XX年春,打工回家的**市,在家乡荒芜的山岗上踱步,他在思索,他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走着走着,他不经意地看到了一片桔园。在他的印象中,这是1XX年由村里开出的桔园,几年过去了,却是杂草丛生,毫无生气,**市感到有些疼惜。多好的桔园,怎么就荒成这样了呢?这都是没有技术,缺乏管理造成的。联想到自已四处打工,寻求致富之路,可眼皮底下的桔园却荒着,这不是一种讽刺么?这一夜,**市失眠了。

第二天,**市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他要承包这片桔园!

从此,**市白天培管桔树,晚上钻研果树栽培,一心扑在了桔园上。一晃三年过去,**市的桔园却没有给他带来收获,反把自己几年里卖苦力挣回的一点辛苦钱也搭进去了。家里人埋怨他把钱打了水漂漂了,村里不少人也背后嘲笑他把钱扔在一文不值的荒山上。

**市有些不服气,他在挫折中摸索,他终于掌握了桔柑栽培技术。1998年,他的果园了迎来第一个丰收年。曲折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一个梦想在他心中点燃了!他要上大学深造,全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做一个新型的农民。2000年6月,他自费来到湖南农大园艺系学习,李家铺乡政府资助了他,他的求学的梦想实现了!两年间,他潜心钻研,广泛涉猎农村实用技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学成归来,他充满了自信。2002年,**市筹资买下了村里200亩荒山,在原有桔园的基础上,将其扩展成为了一个生态园。这时,一个更大的梦想在他心中滋生,他想做一名现代庄主!

2003年,全国农村远教试点在常德展开,一时间,摸惯了锄头把的农民有了摸电脑触网络的机会,时代的发展一下子将农民与现代网络对接上了,这让**市喜出望外!

宽带网拉到了这山旮旯,远教站点建在他的桔园里,**市成了山村第一个“触网”的人!远教给**市插上了知识与信息的翅膀!只要流览一下网页,就能知晓各地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信息,他利用远教网络迅速与全国各地的林果开发商建立了联系,他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03年底,**市的“宏硕生态园”正式启动建立。

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和向专家咨询,**市以全新的视角开始了生态园建设。为解决有机粪源问题,他建起了1000头规模的良种猪场;为保持良性的生态,他建起了100多个立方米的沼气池,用猪粪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同时,经过消毒、杀菌过程,生产出了优质腐熟的有机。用这样优质的有机粪栽种果树,提高了果实的品质。他还广泛利用生物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果品的质量。

2004年,他再次买下了200多亩荒山,建起了时新果品试验园,并与全国各果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取得了联系,共引进43个优良水果品种。

宏硕生态园,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直接的效益。他的庄园常年有10多名管理人员。农闲时,周围农民都来到他的生态园劳动,每年为他们提供了上万个劳动日。乡亲们既种好了自己的田地,农闲时又有了好的去住,既学到了实用技术,又增加了收入,一个个都喜形于色。平常,周围村民按需要在他的园里培训和劳动,年尾,利用一天时间集中结账。这一天,**市的生态园里喜气洋洋,大家喜滋滋地领取一年的工资,也在这里分享**市创业的快乐与激情。

做一个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市内心坚守的信念。几年来,靠了远教这个好帮手,他精心组织对村民的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带出了20多个林果大户。樟树村的徐兆国,以前种植柑桔不理手,**市不厌其烦给他传授技术,教他剪枝、嫁接,还从网上帮他搜集资料。后来,徐兆国也摸出了一些道道来,规模由几亩发展到十几亩,产量也大幅度提升。如今,**市的生态园辐射到了渡口、灵泉、新洲等乡镇。2005年,他的生态园进一步辐射到了澧县,在澧县甘溪镇,他还建立了一个近300亩的基地。

为应对市场,**市组建了林果协会、养殖协会,为果农、养殖户提供各种技术和

产品流通信息。2005年,本地柑桔丰收了,可价格只有两毛五,**市天天守在电脑前,查找各地销售价格。一天,他搜索到了河南、山东的价格,那里每斤能卖到七毛五,**市喜出望外,立即组织了近百吨柑桔运往河南等地,一次就为乡新们增加了10多万元收入。在**市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成了网迷,有事就上网查查,极大地方便了生产和销售。

前,**市“宏硕生态园”面积已达到了1000亩。年出栏生猪800多头,优质水果收入达到了20万元,水产收入近10万元,每年综合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创利税20多万元。

远教帮助**市实现了庄园梦,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型农民。他多次被授予省、地、市实用技术人才称号,还被吸纳为**市市政协委员。荣誉给了他信心与力量,他表示以宏硕生态园为中心,生产绿色食品,取得绿色食品证书,把生态园做得更大。

《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市新型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第三篇: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材料

高飞在大山上的领头雁

(乡镇 上报人员)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

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日 期

(姚海定火龙果基地)

第四篇: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70户,人

口1830人,耕地2100亩,村两委成员10 名,党小组9个,党员38人,村民代表32人。近年来,XXX村针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把发展蔬菜种植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该村坚持把发展蔬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党支部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来抓,充分利用广播、公告、明白纸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深刻领会到发展蔬菜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绝经,调动群众认可、支持、参与蔬菜种植的积极性。

2、工作上大胆探索。在发展蔬菜过程中,该村坚持高标准、高规划,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强迫,不脱离农村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运用“4+2”工作法,科学解决规划、占地、发展方式等重要问题,每个环节经党员、村民代表充分讨论、逐人签字,使蔬菜发展在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愿的格局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13、规划上着眼长远。在蔬菜发展中与坚持与村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配套跟进,按照“规划思维超前,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 “三个一体化”:即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投资资金50万元,修建道路3公里,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40眼,疏浚路沟2000米;投资50万元用上了地埋线,形成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格局,为蔬菜基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发展上服务支撑。在发展蔬菜中为保证发展蔬菜旺盛生命力,该村依托现有的蔬菜种植优势,成立了蔬菜种植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为蔬菜种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成立原阳县黄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组织蔬菜种植的实施,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投资80万元,建成了占地80000平方米的富民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同时由蔬菜种植合作社牵头,与XXX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确保了种殖户的后顾之忧。及时提供蔬菜的品种、肥料、农药信息,通报蔬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帮助群众规

避市场风险。提供全程疫病监测服务,邀请省、市、县蔬菜专家对种殖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种殖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发展蔬菜中该村用足用好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发展蔬菜种植户,优先解决用地,租金为现行市场最低标准。同时明确规定,凡来该村投资从事蔬菜种殖的农户,除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为菜农提供5000元的启动、3000元的发展资金,并可在贷款、生产经营、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群众发展蔬菜创造基础条件。

二、取的成效

1、探索了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加强党支部对蔬菜种植的领导,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统筹难题,架起了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致富的新桥梁,把党支部活动渗透到蔬菜发展的各个环节,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政府“包”不了、村组“统”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在蔬菜种植中,群众有了困难,党支部出面帮助克服,党员出面协调解决,打造了“党建服务蔬菜发展、蔬菜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搭建了创先争优的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种植

蔬菜、出售优质无公害产品、维护产品品牌声誉,做到新技术党员带头学、新品种党员带头试、新设施党员带头用,营造了党员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结对帮扶活动中,党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00多条,传授技术10多项,解决各种疑难问题100多个。

三是开辟了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该村通过党支部协调资金5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30多座,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辐射周边村及邻乡3000农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8000亩、大棚温室500座,而且带动了蔬菜运输、流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领域,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成为XXX的重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该村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先进党支部”、 “原阳县五好村党支部”、“原阳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

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全县一流的高标准蔬菜温棚,总占地200余亩,所需整地及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大棚建设正在施工。基地建成后,年可生产蔬菜100万公斤,实现利润130多万元。

第五篇:关于做好我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典型

宣传报道的通知

徽州区就业局: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要求,为做好我市农民工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做好当地农民工返乡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在实现就业、创业人群中各选取1—2个典型,并形成文字材料。

二、典型人物选取范围,为2011年四季度至今,在当地重点企业或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实现就业的,或是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较多的返乡农民工。

三、材料内容

1、当地政府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采取的措施;

2、当地政府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出台的扶持政策;

3、当地重点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措施;

4、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

四、选择典型的思路是,个人经历丰富,有内容可以表现,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内容要包括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历程,返乡具体原因(如家乡企业工资待遇提高、回家照看老幼、携带资金返乡创业等)和现状,要体现人社部门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采取的措施,体现我市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典型材料请于2月7日下午下班前以电子版形式报市就业局。典型人物采访报道时间另行通知。

联系人:毕 军 联系电话:2320351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上一篇:内控合规文化宣贯方案下一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名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