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音乐史复习提纲上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

二、古希腊的音乐

1、古希腊的乐器

古希腊的乐器见于雕刻、壁画和文学记载的有以下几种 :

西林克斯(syrinx)用芦苇制成,形似排箫的一种吹奏乐器。

里拉琴 (Lyre)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

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

3、古腊音乐的调式

古希腊的调式以四声音阶为基础,早期四弦里拉琴的空弦音,刚好是音阶中的四个音。它的调式看阶是自上而下排列的。主要调式有:

多利亚(两个全音一个半音) 弗里几亚(全音半音全音) 利地亚(半音、全音、全音)

古希腊的记谱法是字母记谱法,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相应的音高。

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或 “古罗马赞歌”。

“素歌”有自己的调式体系,在节奏上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歌谱是用纽姆谱记在四条线上。

素歌的特点是:

1、有严格的演唱形式和演规划;

2、都是单音音乐;

3、用拉丁文演唱。

教会调式系统

中世纪教会音乐中运用的调式称为“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仍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与古希腊调式不同。它共有八种调式,四种正调式和四种副调式,将调式的第一级音称为“结音”第五音称为“属音”。以结音开始的为正调式,以属音开始的为副调式。

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调式(今日的大、小调式)是十六世纪瑞士人格拉里安(1488-1565)才把它纳入调式体系的。

圣咏的记谱

现存最早的是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它是用符号谱记谱的。符号谱又称纽姆谱,它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的上方, 1 指示旋律的大致轮廓。这是现代记谱法最早的根源。

10世纪出现了“表示音高的”纽姆谱,然后出现了用一条或两条线指示某些相对音高的一线谱或二线谱。到了11世纪初,圣咏开始使用四线谱记谱。这使相对音高的准确记谱法成为可能,只是这种记谱法还不能准确地表示圣咏的时值和节奏。

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 约995—约1050)意大利本笃会 修士。他在1025年出版《微言》一书,阐自己的理论,并发明了唱名法,以帮助唱诗班的僧侣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

他的六声音阶唱名是:ut、re、mi、fa、sol、la。

第二节

教堂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对格里戈利圣咏进行改动或加上别的声部都是教会的清规戒律所不允许的。但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家们不甘寂寞,从九世纪开始,不断地尝试着把格里戈利素歌处理成多声部结构。

最早的尝试是以格里戈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的声部,称为“奥尔加农”。

一、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鼻祖。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

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

四、

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

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

二、第斯康特

到十一世纪以后,复调音乐吸取了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逐渐打破了完全协和音程(纯

四、

五、八度)平行进行的局限,出现了反向进行和不完全协和音程。

在十二世纪巴黎是多声部音乐的中心地,巴黎的第斯康特(Dis cunt)乐派就是在素歌旋律的上方创作上另外一个声部,与素歌相距八度或五度,两声部可以平行,也可以向或斜行。

三、巴黎圣母院的复调音乐

2 在巴黎圣母院产生的这种复调传统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花腔奥尔加农风格,发展出三到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以及一种以有量节奏控制声部的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记谱法。

虽然不少音乐家对此都有贡献,但其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

四、经文歌

13世纪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就像是对圣咏的复调装饰产生出音对音的奥尔加农、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一样,经文歌产生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已有复调体裁的进一步装饰。

第三节

中世纪的有量记谱法

复调的发展促进了记谱法的完善,因为声部之间的协调要求更准确的节奏和节拍。

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约1260年)中总结了1225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

弗朗科的系统使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

第四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

法国的游吟诗人

兴盛于11~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

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 在曲式上,这些歌曲大都采用比较有规律的分节歌形式,即多段诗节用同一段旋律演唱。开头连续押韵的两句词往往使用同一旋律,从而形成 AAB形式(也称 “巴歌体”),这是欧洲民歌中常见的一种曲式。

德国的恋诗歌手与工匠歌手

12~14世纪,德国也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出现了“恋诗歌手”(或译成“爱情歌手”)。他们创作了一种类似特罗巴多的新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也是单声部的,流行于1180~1300年间。

到了14世纪,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者-“工匠歌手”(也译成“名歌手”或“师傅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手艺人,有着自己的 3 行会性质的歌唱组织。

第五节

古艺术与新艺术

一、音乐的世俗化与“新艺术”

音乐理论家德·维特里的朋友米尔(Jean de Muris, 约1300~1351)在他的论文《新艺术音乐》中也对当时的一些音乐上的新现象作过论述。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时期。

二、“新艺术”的技术特征

在“新艺术”时期,音乐技法上的新特征首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的时值增多了,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

(2)音符时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十五世纪上半时至十六世纪末)

二、邓斯泰布尔

在这个重要的风格转变时期,邓斯泰布尔(约1390~1453)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出现在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人的乐谱手抄本中。

第三节

勃艮第乐派

音乐史家曾把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统称为尼德兰乐派,其中包括从杜费到拉絮斯的四代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是由勃艮第宫廷供养的一批音乐家中的成员所组成的。 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

(一)杜费

纪尧姆•杜费(约1400~1474)是15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生涯在15~16世纪的作曲家中是很典型的。这些作曲家一般都出生在北方(阿尔卑斯山以北),但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为很多宫廷服务,其中既有北方的也有意大利的。

尚松:指法文的世俗复调歌曲。

4

二、班舒瓦

吉尔•班舒瓦(约1400~1460)是与杜费同时期的另一位杰出的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他早年从军,同时学习音乐。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到1453年,他先后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菲利普公爵的小教堂。他很擅长写作世俗音乐。

第四节

佛兰德乐派

在音乐史上的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也涌现了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堪和拉索等人。

奥克冈

约翰内斯•奥克冈(1420~1497)被广泛认为是欧洲北部的一流作曲大师。他可能出生于佛兰德东部,并在勃艮第宫廷接受音乐教育,也许曾师从班舒瓦或杜费。

声部之间真正彼此平等和互相依赖的复调,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同质”复调,与它相对的“异质”复调是指14世纪的那种声乐和器乐混合,声部之间明显不相关联的复调。

若斯堪

若斯堪•德•普雷(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

三、

拉索

奥兰多•迪•拉索(1532~1594)是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生活和创作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晚期。

第五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一、

马丁·路德及新教圣咏

马丁·路德领导创作了一种新型的全体会众演唱的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

在音乐上,一首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唱。

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

众赞歌的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天主教中的素歌,它们唱出了宗教信仰中的主要教义,并且作为一种可以对之进行复调装饰、扩展和变奏的基础。

5 众赞歌与圣咏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会众的演唱而创作的。

二、帕勒斯特里纳 与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帕勒斯特里纳(1525/6~1594)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勒斯特里纳的小镇。他的全名是帕勒斯特里纳的乔万尼•皮埃尔路易吉。

帕勒斯特里那风格,为后来的宗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有:那尼尼(约1545-1607)贝多那弟尼(约1567-1621)、索里雅诺(1549-1621)。但是帕勒斯特里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乐派之处,他所独创的新风格对十七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

三、

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维拉尔特。

它的后继者有:A.加布里埃利(1510~1586)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1557~1612)。

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最初是由法国尚松移植或改编的,而且都是为管风琴而作的。采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并独立于声乐,而自由写作的坎佐纳直到16世纪末才较为多见。它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器乐形式,通常由若干对比性的段落组成,每段各有自己的主题。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

1600~1750年这150年间,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罗克时期”。 欧洲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通常定为1600年—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巴赫的死期。

从文艺复兴音乐到巴洛克音乐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别是帕勒斯特里那和拉索等人的作品依然是复调音乐,它思想性不强,一般人还是难于理解和接受,跟广大市民的要求有距离。

第一节

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通奏低音

很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一个单独的旋律线条,还有一个在下方支持它的基础低音,这个低音是从和声上加以构思的。这个突出两端的主调的织体是由数字低音记谱法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也称通奏低音记谱法。

数字低音: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线条,而把中间的声部留给演 6 奏者即兴完成。如果在一个低音上方的和弦不是根音位置,就需要在该音上标记数字,指示出低音上方的音程,以便演奏者据此奏出恰当的和声。

第二节

早期歌剧

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历史上最早的歌剧是1597年在弗罗伦萨贵族柯尔西的宫中演出的《达芙尼》,它是作曲家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脚本所写的。

1600年佩里与里努契尼再度合作,为庆祝法国国王,享利四世与意大利商人、新贵族梅第的女儿玛丽亚的结婚典礼而作了歌剧《犹丽狄西》。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从此,那里的歌剧的资助者不再是皇家的保护人,而是买票的观众。

一、 威尼斯歌剧与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地的后继者卡瓦利(1602-1676)和切斯蒂(1623-1669)根据观众的艺术趣味,写了不少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并有华丽舞台设计的歌剧。咏调不但和宣叙调分了家,而且逐渐形成一系列为后人所沿袭的模式。

17世纪中叶以后,威尼斯歌剧渐趋程式化,歌者演唱咏叹调可以任意加花,歌手成了歌剧艺术的主宰,以卖弄技巧吸引观众为能,为了追求音色,专门用阉人歌手扮演主要角色;不顾内容地追求宏大,豪华的场面和奇特的机关布景。这种倾向在那不勒斯歌剧中尤为突出。这就使得意大利正歌剧走入了不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使得正歌剧由兴盛步入了哀落。

二、

那不勒斯歌剧

17世纪后期,意大利歌剧在那波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形成了歌剧的“那波利风格”。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

在他的歌剧中,优美的声乐旋律线条被简单的和声所支持,形成简洁的织体。

宣叙调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清宣叙调,只用通奏低音乐器

7 组伴奏。

另一类是伴奏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有时也动用乐队中的其它乐器。这种宣叙调通常用于比较紧张的戏剧性场景中。

在咏叹调中,返始咏叹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咏叹调(A-B-A)。它为声乐技巧的展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从头反复的段落中,歌手经常可以增加即兴的装饰。

此外,还有叙咏调。它介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是一种位于宣叙调内部的抒情的、咏叹调似的段落,带有清晰的节拍。

三、

法国歌剧

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是创作这种法国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但长期服务于法国宫廷。

第三节

清唱剧与康塔塔

一、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也称神剧或圣剧)的名称来自演唱它的最早的地方的名字—祈祷室(oratories),这是教堂中的一部分,信徒们在那里聆听布道和虔诚地歌唱。这种体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2)不在舞台上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4)清唱剧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不过合唱比在歌剧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论和道德上的反思。

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二、康塔塔

康塔塔(cantata,原意是被唱的),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

第四节

巴罗克时期的器乐

一、键盘乐器

8 巴罗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分为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

(一)管风琴

管风琴这种最古老的键盘乐器在巴罗克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巴罗克晚期,德国成为管风琴创作的一个中心,北部的作曲家为路德教会仪式创作了大量管风琴曲,其中以托卡塔、赋格曲和根据众赞歌改编的乐曲为主。

托卡塔:是一种由多段组成的、在模仿对位和自由即兴的织体之间交替的器乐曲。

(二)古钢琴

古钢琴分为击弦的和拨弦的两种,击弦的叫楔槌键琴(Clavichord,音译:克拉维科德),拨弦的叫羽管键琴(Harpsichord,音译:哈普西科德)。

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是现代钢琴的发明者。

他原是一位羽管键琴制造者,于1709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

由于这一改进,弥补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缺点,这种钢琴在演奏时,随着对键子敲击力的变化来改变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大得多。因此,最初它命名为“可强可弱的哈普西科德”。

二、器乐合奏的音乐

晚期巴罗克的合奏曲的主要体裁是奏鸣曲和协奏曲。前者是一种室内乐,而后者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作品。

(一)奏鸣曲

到大约1660年,奏鸣曲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多乐章的器乐作品。

奏鸣曲可以按两种交叉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按功能分,可以分为两类: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由一些抽象的乐章和舞曲混合而成,常见的乐章速度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慢-快-慢-快。

室内奏鸣曲是由一些风格化的舞曲构成的组曲,有时也用一个非舞曲形式的引入性乐章。

9 另一种是按织体分,可以分两类: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

三重奏鸣曲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独奏奏鸣曲则是为一个乐器(通常是小提琴或长笛),以及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1653~1712)是创作这种巴罗克合奏奏鸣曲的重要作曲家。

拉莫

让-菲利普•拉莫(1683~1764)是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

1722年他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和声学》在巴黎出版。 他总结了近代功能和声的很多基础理论,包括和弦是首要的和声因素;三和弦的结构;转位和弦的同一性;主、属和下属和弦作为调性的支柱;通过轴心和弦的转调,以及旋律小调的音阶等等。

D.斯卡拉蒂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出生于那不勒斯,最初的音乐训练可能来自他的父亲。早年曾在威尼斯和罗马任职,创作了一些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而且绝大多数是为羽管键琴而作。

(二)协奏曲

协奏曲出现于17世纪的80和90年代,很快便成为巴罗克器乐作品的最重要的形式。

这种形式建立在一个独奏者(或一组独奏者)和一个乐队之间的系统性对比的基础之上。

它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另一类是独奏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用一个独奏者的小组(主奏部)和一个较大的乐队(协奏部)相抗衡,这个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

独奏协奏曲则是用一个单独的独奏者和乐队相抗衡。它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出生于威尼斯。

维瓦尔第大部分的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快-慢-快),中间的乐章在主调上或在一个近关系调上(关系小调、属调或下属调)。

维瓦尔第的OP.8包含12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4首名为“春”“夏”“秋”“冬”单独命名为《四季》,每曲都由“快—慢—快”三乐章组成,每首前面都冠有一首描写四时景色的十四行诗。

《四季》是音乐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

第六章

巴洛克音乐大师

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 他

第一节

亨德尔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的哈雷。

他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三)1710年—1720年伦敦和汉诸威时期:这期间1710年2月出任汉诸威选帝候的宫廷乐师;同年11月到伦敦,1711年2月22日伦敦草料市场皇家剧院演出了他的正歌剧《里那尔多》(1711);1711年6月回到汉诺威;1712年11月再度去伦敦,这时他创作的两部歌剧《忠实的牧羊人》(1712)和《泰塞奥》得到了上演。管弦乐《水上音乐》(1717)。

他还于1726年2月加入了英国国籍,改称英国名字乔治·弗里德里克·韩德尔。

(五)1730年以后,伦敦晚期:这期间在伦敦的意大利正歌剧由于受到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1729)的冲击,使亨德尔经营的皇家歌剧院一蹶不振,只好关门大吉了。

11 韩德尔就将创作方向转问了请唱剧方向,并发现请唱剧更能发挥自己的创作风格。代表作品有(1736)《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弥赛亚》(1742)、《参孙》(1743)、《犹太·马卡白》(1746)等。

这期间还创作了著名的管弦乐《焰火音乐》(1749)。

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

(一)韩德尔的歌剧

他的歌剧主要是以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为模式。虽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化上,在歌剧内容的深度上等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是摆脱不了论为贵族宫廷的享受工具。

所不同的是音乐较意大利歌剧戏剧化了;伴奏也起了一定的表现心理或描绘背景的作用,在伴奏织体和和声上都较为丰富;首创了英雄性的咏叹调风格,这种咏叹调音域广、跳动大、节奏强、有进行曲的风格。

二、亨德尔的清唱剧

亨德尔的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其代表作有《弥赛亚》(1741)、《扫罗》(1739)、《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等。

韩德尔清唱剧的独特贡献:

(1)从1743年《孙参》以后他用亲切、自然的男高音代替了矫柔适作的阉人歌手。

(2)改变了过去意大利歌剧中只重视独唱,不重视合唱的陋习。

(3)他从1739年后所作的清唱剧唱词全用英文,有一定的通俗性和民族性,思想内容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

(4)他的清唱剧一返过去迎合宫廷趣味的意大利歌剧的浮夸风格,而以朴素、坚定、生机勃勃的风格描绘了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巴赫

一、简要生平及创作道路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埃森纳赫地区的一个音乐世家。

创作道路

3、克顿时期(1717-1723)

这时他在安哈尔特一克顿宫廷任乐正,这是巴赫音乐创作上的一个丰产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的创作都已非常成熟。代表作品有:《勃伦祭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请唱剧《约翰受难曲》等。

四、莱比锡时期(1723-1750)

这时巴赫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任合唱队长。此后一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余年。这时期也是巴赫创作上的一个盛期,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卷)《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室内乐《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请唱剧:《马太受难曲》。

巴赫在世俗器乐曲的发展中,取到很大的作用,他的世俗器乐曲代表作品还有:《管弦乐乐组曲》。古钢琴曲《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等。

巴赫的音乐旋律流畅、纤细,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较为严谨而完美的形式。

以赋格形式为主,但在他的赋格音乐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和调性功能思维。

他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个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并完善了大小调式体系;他的组曲和协奏曲为古典交响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对键盘乐器演奏指法的改革卓有成效,其指法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1、 音乐的基本体裁

2、 音乐的曲式结构

音响部分

第二篇:初中音乐考试复习提纲

推荐

一、基本知识

1、

演唱形式: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对唱、轮唱

2、

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

3、

中国戏曲艺术: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 15册

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

《穆桂英挂帅》选段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铡美案》选段

《智斗》

《沙家浜》选段

《浑身是胆雄赳赳》

根据现代京剧《红灯记》编曲

越剧:《十八相送》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黄梅戏:《满工对唱》

《天仙配》选段

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花木兰》选段

昆曲:《望家乡,去路遥》

《林冲夜奔》选段

4、

中国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山歌:《黄河船夫曲》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信天游

5、

地方民歌 13册

《牧马之歌》

《褐色的鹅》

哈萨克族

冬布拉 《青春舞曲》

维吾尔族

手鼓 《新疆之春》

小提琴独奏 14册

《十送红军》

江西民歌 《龙船调》

湖北民歌

《欢乐歌》

江南丝竹

特点:清新流畅

优美

典雅细腻

15册

《正月十五那一天》

《阿玛勒火》

藏族民歌

《嘎达梅林》

蒙古族民歌 马头琴 交响诗 《我的祖家是歌乡》

高山族民歌 《五指山歌》

黎族民歌 《雨打芭蕉》

广东民间音乐 《八骏马》

福建民间音乐 16册

《阿西里西》

彝族民歌 《歌唱美丽的家乡》

苗族民歌

《瑶族舞曲》

瑶族民歌

民族管弦乐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彝族民歌 《五月蝉虫唱得好》

侗族民歌 17册

《黄河水手歌》

陕北民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民歌 《在银色月光下》

塔塔尔族民歌

册册册册

16

18

18

18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甘民歌 18册

《我的家乡多美好》

《乌苏里船歌》

赫哲族民歌

《阿里郎》

《迎春谣》

朝鲜族民歌

伽倻琴

6、

外国民歌

《伏尔加船夫曲》

俄罗斯

男低音

《我的太阳》

《桑塔露琪亚》

意大利

《我的太阳》

男高音 《美丽的村庄》

意大利 《森林之声》

波兰民歌

7、

17、18册理论基础知识

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源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曲艺音乐:又称说唱音乐。曲艺中,除少数曲种(如:相声、快板、快书)外,大多以说和结合运用为其特点,唱居主要地位。曲艺是中国有久远历史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简便,演唱人员不多,不需要用很多乐器伴奏,是有说有唱的叙事性音乐形式。 如苏州评弹《蝶恋花

答李淑一》

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

1、快板;

2、慢板;

3、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4、急板或快板。

印象主义音乐:又称印象派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受文学和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作品中渲染了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骆玉笙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鱼咬尾”及“换头合尾”。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优秀歌曲,此歌最早流传于唐代。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

伽倻琴:朝鲜的弹拨乐器,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二人转:流传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曲艺,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人转的音乐颇为丰富,仅其曲牌就有三百多首。

玛祖卡舞曲:波兰民间三拍子舞曲。速度或缓慢或快速。其突出特点是在小节中,重音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圆舞曲:又译为华尔兹。三拍子,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既在舞会中作伴舞之用,也在音乐会上演奏。

波莱罗舞曲:起源于西班牙的三拍子舞曲。中庸速度、常伴以响板。

起源于古巴的二拍子舞曲。速度缓慢或中庸。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元代初期已有“昆山腔”的名称,距今有六七百年历史。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许多剧种的发展都产生影响。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第三篇:高一年级音乐鉴赏复习提纲(大全)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音乐鉴赏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各地民间音乐音乐与人生

4.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代表作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1812年序曲》, 5.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 二.多彩的民歌

1.民歌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2.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3.蒙古民歌代表体裁:长调 《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嘎达梅林》《黑坎肩》 西藏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 各民族代表乐器:藏族 扎木聂; 蒙古 马头琴;

维吾尔族 冬不拉、弹布尔、手鼓

四、京剧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2.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3.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四大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等)、旦(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等)、净(花脸)、丑(文丑武丑)。 5.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二6.京剧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有以下形式: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无眼(相当于1/4拍);无板无眼(称为散板)。 7.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唱腔伴奏,为管弦乐部分;武场配合身段表演,为打击乐部分。

8.古典京剧的代表曲目:《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贵妃醉酒》选段)。

五、亚非音乐

3.代表作品:教材相关曲目

4.非洲音乐的特点:高度发展、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

6.特色乐器:

亚洲:印度的西塔尔,

非洲:马林巴琴、拇指钢琴姆比拉、鼓及各种敲击乐器。

七、拉丁美洲音乐

2.代表曲目:教材相关曲目

3.拉丁美洲音乐大体上可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以黑人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三个类型。

音乐鉴赏复习材料

第一部分 西方音乐流派

一.巴罗克时期 (1600——1750)

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2.代表人:

巴赫 、亨德尔:代表作<<水上音乐>> 、维瓦尔蒂等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 (1750——1810)

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 2代表人

贝多芬 海顿 莫扎特

三.浪漫主义音乐 (1820-1910)

1.音乐特点:从主观的角度感受事物,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3.艺术歌曲: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有精心编配的钢琴正谱伴奏,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五.印象乐派

1.音乐特点: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重视和声配器色彩。 2.代表人:德彪西

3.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歌剧《佩利亚斯兰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钢琴曲《意象》《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六.表现主义音乐

1.音乐特点:表现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 2.代表人:勋伯格(奥地利), 中国音乐部分 一.古琴音乐

1.古琴形制:七弦,十三徽 2.代表曲目:《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3.赏析 《流水》:曲式:“起,承,转,合”结构 谱源于《神奇秘谱》;此曲伴“航行者”太空船遨游太空 二.古代歌曲

1.发展历程:诗经,楚词,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 2.代表作品:《阳关三叠》《扬州慢》 三. 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8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 一批有识之士在学校里开设乐歌课所唱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2.主要内容及代表作品: A、 “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代表性的歌曲有:《何日醒》《黄河》 B、 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C、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作:《勉女权》《女子体操》《缠足苦》 ;E、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运动会》、《电报》、《文明婚》等; F、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勉学》《春游》《送别》 四..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作曲家,云南人。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歌曲:《卖报歌》《新女性》 《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梅娘曲》

2.冼星海:作曲家,广东人。 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 《黄河颂》, 第三乐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四乐章 《黄水谣》,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第六乐章《 黄河怨》,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六.歌剧:

1.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演唱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 2.中国新歌剧代表作:(六部) 1马可《小二黑结婚》《白毛女》 2梁寒光《赤叶河》 3 羊鸣《江姐》 4罗宗贤《刘胡兰》 5 张敬安《洪湖赤卫队》 6 石夫《阿依古丽》 七.新中国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 陆祖龙 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一束山茶花》独唱曲《娄山关》《心中的玫瑰》《长城永在我心上》 吕其明 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秦咏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 施光南 歌曲《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剧《伤逝》 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乱云飞》 郭文景 交响序曲《御风万里;》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合唱《蜀道难》;交响诗《川崖悬葬》; 协奏曲《愁空山》;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 谷建芬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那就是我》 赵季平 歌曲《好汉歌》。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笑傲江湖》电影《大话西游》《霸王别姬》等配乐。 印青 歌曲《走进新时代》《 凝聚》《西部放歌 》《永远跟你走 》音乐剧《迷人的港湾 》舞剧《妈祖 》 三宝 歌曲《 你是这样的人》电影乐《一个都不能少 》《 我的父亲母亲》 刘炽 歌曲《祖国颂 》《我的祖国 》《 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 乔羽 (词作家,被称为“词坛泰斗”) 作品有《 思念》《 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 爱我中华》《我的祖国 》《祖国颂 》

八.补充

音乐家及其称号

1巴赫(音乐之父、复调大师。) 2海顿(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3(乐圣) 4.莫扎特(音乐神童) 5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 6李斯特(钢琴之王)

7.肖邦(钢琴诗人) 8帕格尼尼(小提琴之王) 9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10.格林卡(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1。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乐之父)12。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13.德国“三B作曲家”是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 其他

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孟加拉被称为“音乐之邦”。 实践考查部分(50分)

一、 歌唱:能参与各种演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重唱、组合演唱等)的排练和表演。

二、 演奏:能参与各种演唱形式(独奏、齐奏、合奏、重奏等)的排练和表演。

三、 音乐与戏剧表演:

1.配乐朗诵散文、诗词、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

2.能模仿表演有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唱段、中外歌剧选段、小品选段等。

3.能以演员、配乐、创编等身份参与一次实践表演(可以是小品、课本剧、影视剧、话剧、音乐剧、戏曲等)

四、 音乐与舞蹈:能参与各种舞蹈形式(毒物、群舞)的学习与表演,能即兴创编舞蹈并表演。

五、 创作:为歌词谱曲,为旋律配简易伴奏。

以上五类音乐实践考查,自选一项即可。实践考查就是展示每个人不同才艺和兴趣特长。

第四篇:中国地理上复习提纲

我国地理知识简介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现在是(第六次)人口普查。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占8%。我国共有(56个)民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19、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20、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

2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23、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黄土高原的特征(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2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6、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8、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29、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0、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原因是(海拔高).

31、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 山脉),注入(东 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

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株洲:(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89、全球变暖对我国各个粮食产区的影响。

90、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第五篇: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上海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上海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范科与选课,成立了 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李惟宁和原在广州后到音专的陈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2、 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笔记上:1920年郑觐文成立于上海,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大同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大同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 《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4、 刘雪庵:①早期抒情乐曲《踏雪寻梅》、《红豆词》、《枫桥夜泊》;②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写全部配乐和插曲;③抗战歌曲《出发》、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最为激动人心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满江红》、《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近100首,还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不少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④抗战后至社会主义时期:《新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幸福长》、《雷锋组歌》。

5、 马思聪:曾留学法国,回国后与陈洪创办广州音乐院,任院长,并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马思聪很早便开始了音乐创作,分为①小提琴作品:a.1937-1938年创作《内蒙组曲》,全曲三个乐章: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b.1941年创作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作品以“粗狂的风格和原始的力度”独树一帜,全曲以西藏音乐为素材,共三乐章:述异;喇嘛寺院;剑舞。这部作品,延续和深化了马思聪以民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基础的一贯作风。C.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年创作,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以广东民间音乐为素材,“鸟惊喧”、“昭吾怨”、“贺新凉”,用西方协奏曲的结构形式,宏观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d. 《牧歌》1944年创作。②马思聪的合唱作品《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民主大合唱》。③声乐作品:《永生》等20首爱国歌曲。马思聪作品大多用民歌曲调或带有民歌风格的曲调,旋律性强;曲式多用复合曲式创作上的小提琴化,重视发挥它的特点、技法。

6、 谭小麟:1932年考入国立音专国乐组,随朱英学习琵琶,并从黄自兼学作曲。后又留学美国。作品①室内乐作品:《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为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浪漫曲》、《木管三重奏》。②声乐作品:艺术歌曲《鼓浪屿》、《正气歌》、《小路》。③民乐合奏曲《湖上春光》、《子夜》。谭小麟在留美回国之后,担任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系主任,他以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认真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学,以及对困难学生的悉心忙着,赢得了同学们的衷心爱戴。谭小麟与当时同在音专任教的德籍教授弗兰克尔,分别将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两大新的作曲理论体系引进为音专理论作曲的教学内容。

7、 民众歌咏会:成立于1935年2月,由一部分爱国的学生、职工和市民自发组成的,组织者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刘良模,后来麦新、孟波等进步音乐工作者也成为该组织的骨干。这个组织在1936年上海的救亡抗日歌咏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8、 群众歌曲: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谱写出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与反抗的歌曲,体现革命的时代精神,具有人民大众战斗气派的歌曲。

二、 论述题

1、 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与衍变。

广东音乐起始于清末明初,是由粤剧等戏曲中的曲牌与过场音乐,又融合于当地俚歌小曲,而作润饰改变合奏,约在20世纪处形成。开始注意流传在珠江三角洲,称“过场音乐”或“小曲”,流传到外地后才被称为“广东音乐”而成乐种专称。早期广东音乐乐队与粤剧等戏曲乐队相同,以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所谓“五架头”组成,称“硬弓组合”。随着其兴盛和传播至各地,各种自娱性的广东音乐组织纷纷成立。在在上海,于1919年创办了由粤侨工界协进会音乐部改组的“中华音乐会”,在其中乐、西乐两部中,有“粤乐组”,成员有江南造船厂首任华人总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造家司徒梦岩,在该会和精武体育会等开设小提琴班,从其学者有当时在上海的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和尹自重等,他们共同进行了将小提琴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的实验。吕文成并以钢丝琴弦与移高定弦的二胡置于两腿间夹奏而成清脆流利的“粤胡”,成为广东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而又辅以扬琴、秦琴,称“三架头”,也称“软弓组合”。后来广东音乐又加入了洞箫、笛、椰胡和小提琴、萨克管、吉他、木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以吕文成为代表的诸多广东音乐名家,自1920年以来,改编创作了大量广东音乐曲,如《平湖秋月 》、《雨打芭蕉》、《倒垂帘》、《连环扣》、《双声恨》、《娱乐升平》、《鸟投林》、《步步高》等名曲层出不穷。它所录制的唱片占据了最多的数量,在上海和各地粤商经营的公司、酒楼、戏院等,几乎都有粤乐组作现场演奏,或播放唱片;甚至当时放映无声电影和加配乐的越剧演出时,也往往雇广东乐队现场演奏。这样一种与都市娱乐生活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使广东音乐从编创乐曲到演奏与才、制作、出版、传播等,都越来越多地融合取自于西方和新音乐的因素,成为近代形成和盛行的最具活力的传统器乐乐种。

2、 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① 产生:康有为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开学校折》,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一定学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学校应设音乐课程的开端。 ② 发展: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人中的这些活动,为国内学堂乐歌的发展做了准备。在国内,沈心工1903年编写第一首乐歌《体操》,在其母校南洋公学所设附属小学创设“唱歌课”,成为学堂乐歌真正的开端。由于沈心工的首创和其后在长达24年里的不断开拓,更多的新学堂设置乐歌课程,学堂乐歌活动由此开始形成潮流。

③ 艺术特点:主要采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填配;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字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④ 代表人物:a.沈心工:中国第一位自己国家的新音乐教师,译辑《小学唱歌教授法》,编写创作180余首学堂乐歌,如《体操》、《赛船》、《竹马》、《铁匠》、《女子体操》等,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B.曾志忞: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将“音乐讲习会”改办“亚雅音乐会”,190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贫儿院”。对学堂乐歌的词曲编写与填配作了分析,率先提出应当建立“作歌学”和“作曲学”的主张。编写音乐专注《乐典教科书》190

4、《音乐全书》、《音乐教育论》。C.李叔同:1905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暑假入佛,法号“弘一”;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组织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代表作《送别》、《春游》、《早秋》等。

⑤ 历史意义:a.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一种新的,集体唱歌的形式得到确立,为后面的革命歌曲发展开了先河。b.乐歌是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五线谱和简谱的介绍,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乐歌的发展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

3、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贡献。

1901年曾留学日本、德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系博士学位。 音乐教育贡献:①1902年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办音乐学校,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升格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后被定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②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上海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为我国当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③在新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萧友梅编写了《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音乐概说》,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编写了《普通乐理》和《和声学纲要》,还有《近世西洋音乐史纲》与《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一系列教本;还有他为“新学制”所编撰的包括乐理、唱歌、风琴、钢琴、小提琴等教科书,在当时都属这些方面首创的或较早的编著,被广泛采用为教材。

音乐创作:①爱国题材的歌曲,根据古诗词作曲的《卿云歌》,为纪念“五四”周年而创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②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③合唱作品创作: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女声合唱《别校辞》齐唱歌曲《踏歌》,三部合唱曲《晚歌》和《柏树林回旋歌》等。④器乐作品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哀悼进行曲》《夜曲》,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秋思》,管乐合奏《卿云歌》。

4、 王光祈的音乐理论贡献。

王光祈于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攻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①王光祈的音乐论著以介绍和论评西洋音乐为内容,有《西洋音乐史纲要》、《德国人之音乐生活》、《德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诗歌》、《西洋音乐与戏剧》、《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西洋乐器提要》等,几乎涉及了西洋音乐从历史到当时状况和构成理论体系的一切方面;在他的一些不以音乐为主题的文章著作中,也常对西洋音乐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有所涉及。以这样的广度向国人介绍西洋音乐,是王光祈作为一位音乐学家的一大贡献。②王光祈将当时欧洲尚属初起的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是他对中国近代音乐学建设的一大贡献。编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研究》③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以中国自身音乐的研究为中心和依托,在这方面的论著有:《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论中国的音律体系》、《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中国乐制发微》、《论中国记谱法》、《译谱之研究》、《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等。在这些著作中,王光祈以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和进化的观点,以对中国乐律学的梳理为中心,论及中国音乐的宫调、乐谱、乐种、舞乐、歌剧(戏剧)、器乐,以及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诗词曲的声律音韵等问题。王光祈是以当时尚属先进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音乐作出比较完备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

王光祈对于中国音乐学的贡献,还在于他倡导了严格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出了“研究古代历史,当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由于坚持了这样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王光祈才在他的一些音乐论著,尤其是阐述中国乐律问题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经得起“实物”、“典籍”、和“推类”检验的创见。他作为一位“五四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和“一位胸怀四海,纵贯古今,横通中西、脚踏实地为我国现代音乐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学家,是被载入史册的。

5、 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及音乐创作。

美学思想:1903年出版音乐美学专著《乐话》与《音乐通论》。青主认为一切形体艺术“总是带着多少物质的成分,不能够引起我的灵魂完全超出物质之上,到虚无缥缈的上界去”,而唯有“音乐的艺术是能够把那条直达上界的光明的路告诉我,他是能够满足我的灵魂的要求”,所以音乐是“最自由的”和“最高、最美”的艺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全盘西方”的音乐思想。

音乐创作:①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清歌集》、《我住长江头》。②歌曲合集《音境》

6、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

① 歌曲创作:1928年出版《新诗歌集》,其中代表作品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大型合唱《海韵》。

② 器乐创作: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偶成》、《小朋友进行曲》。

创作特点:①曲调与歌词的完美结合。②对西洋多生创作技法的民族化追求。③最早吸取民间音乐的音调进行创作。

7、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成就。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他在歌舞表演曲基础上的提高发展,同意采用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而又配合于舞台艺术的多种手段,对具有一定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展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表现内容是有寓有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团结、善良等教育意义的童话式表现题材,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和《小羊救母》等,到渐渐倾向于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如《最后的胜利》,讽刺读经教育的《小小画家》和讴歌人性慈爱的《小利达之死》等。关于12部儿童歌舞剧的音乐构成,也就是歌、舞、剧和表演的配合结构方式,黎锦晖把它们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以“剧为主,歌舞为宾,实际上近似轻歌剧”,如《麻雀与小孩》。另一种以“歌舞为主,剧为宾,是纯粹的歌舞剧”,如《葡萄仙子》和《三蝴蝶》、。再一种是“回旋式”的歌舞剧,如《七姐妹游花园》。还有一种是“用合唱来阐明乐舞,用舞剧来发挥乐歌”的歌舞剧,如《长恨歌》。从以上的列举,可见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的表现形式和音乐体现等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不拘一格的探索;而不论是哪一种构成形式,他的儿童歌舞剧都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舞剧,而又从这两个方面都吸收和融化了可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法,从而成为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音乐戏剧形式。

8、 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音乐创作:①器乐作品:a.音乐会序曲《怀旧曲》;b.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②艺术歌曲:a.以我国古诗词创作的独唱曲《点绛唇》、《南乡好》、《花非花》等。B.1933年出版独唱歌曲集《春思曲》,其中收集了三首黄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C.为故事片《天伦》所写的主题歌《天伦歌》也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首抒情性歌曲。D.少儿题材艺术歌曲:《西风的话》、《本事》、《燕语》等。②合唱作品创作:a.爱国题材的歌曲创作: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山在虚无缥缈间》。b.合唱《日莲救母》是黄自以民间佛曲为素材,对西方多声创作技法进行“民族化”实验的创作。C.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长恨歌》。

历史意义:黄自在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等方面的辛勤劳作,把“五四”以来的新音乐又提高了一步。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影响着当时和以后的新音乐界,尤其是曾受教于他的学生们,从而使他被公认为是在中国音乐教育园地上耕耘的音乐家群体的又一主要代表。

9、 刘天华的民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刘天华一生创作二胡曲10首、琵琶曲3首、整理琵琶古曲2首和编配丝竹合奏曲2首;数量虽然不多,却凝集着他在人生旅途中的各种感受和为改进国乐付出的心血。

民乐创作:二胡曲《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月夜》、《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琵琶曲《虚籁》、《改进操》、《歌舞引》。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历史意义:李天华的贡献,最先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民间乐器,引入到我国新兴的专业教育,把一些传统琵琶曲、二胡曲整理编为曲谱教材,而且参照西洋乐器教学规程,编成《南胡(今称二胡)练习曲》47首和《琵琶练习曲》15首,改变了以往仅凭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建立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范,通过他长年累月循循善诱的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二胡、琵琶演奏人才,并从此传人不绝,而成为被称作“刘天华学派”的一支影响深广的民族音乐力量。

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歌曲的音乐特征。

①用群众最为熟悉的民族民间的传统曲调,包括民歌。小调和说唱、戏曲的曲调,以及一些古典歌曲的歌调等。如《五色国旗当中飘》、《纪念列宁》、《纪念五一节》。

②后一时期产生于根据地的歌曲,以城镇小调填配的,如《苏区好风光》、《八月桂花遍地开》。

③用各根据地土生土长的山歌、小调和说唱、戏曲的曲调来填词编唱的,如《风吹竹叶》、《韭菜开花》、《送郎当红军》等。

④另一类,采用了当时流传到根据地来的新创作作品的曲调,尤以用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中的歌调为多,如《可怜的白军》、《远征曲》、《抗日反帝歌》、等。

⑤还有一类,是采用学堂乐歌流传下来的曲调,如《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等。

⑥ 再有一类是采用“五四”以后传入的外国歌调,尤其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歌曲和苏联歌曲的曲调,如《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光明赞》、《二七纪念歌》、《红军歌》等。

11、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及左翼音乐运动中其他音乐家的创作。

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都是他在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① 齐唱群众歌曲:聂耳创作的歌曲中,一个重要部分,是有着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这是他的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部分,包括《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是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如《开矿歌》、《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新女性》、《打长江》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这些歌曲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

② 独唱抒情歌曲:聂耳还创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这些歌曲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平,在感情的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在抒情中饱含着刚健的美感,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时代的抒情歌曲中显现出新的特色。

③ 儿童歌曲:反应儿童生活的歌曲,最杰出的的是《卖报歌》,《雪花飞》、《小野猫》、《牧羊曲》。

④ 聂耳还改编了四首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

聂耳音乐创作特征:出色的使用自由体新诗,使用短小动机一贯发展的原则;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善用休止符,强弱拍有时倒置、交叉,擅用插白,语言平易。 左翼音乐运动中其他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任光的《抗敌歌》和《打回老家曲》、《渔光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左翼音乐运动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如《母性之光》、《渔光曲》、《大路》、《桃李劫》、《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影片和《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中的歌曲,多数脍炙人口并流传不衰。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大刀进行曲》、《保卫国土》、《游击队歌》等,是“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第一批作品。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1934年春正式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参加者有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左联”的方针相一致。

12、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成就。

器乐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往日思》、《闹新年》。

声乐作品:①齐唱、对唱作品:《抗战进行曲》、《自卫军歌》、《义卖歌》、《上海工人之歌》等。 ②独唱作品:《嘉陵江上》、《忆秦娥•箫声咽》、《乡愁》、《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③合唱、重唱、轮唱作品:《游击队歌》、《垦春泥》、《还我河山》、《东方红》等。④儿童歌曲:《我们是抗战的孩子》、《 民族小英雄》、《我是小铁匠》、《大家夸我小英雄》等。

评价: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对电影歌曲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促进了以电影歌曲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歌曲创作。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 (新闻) 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

①管弦乐创作:《台湾舞曲》、《北京点描》、《孔庙大晟乐章》、《汨罗沉流》; ②钢琴作品:早期《素描无首》、《三舞曲》、《断章十六首》、《北京万华集》等。中期《小奏鸣曲》、《钢琴叙事诗“浔阳夜月”》、《第四歌曲奏鸣曲“狂欢日”》等。

③声乐创作:a《台湾山地同胞歌》;b.中国民歌多声合唱的创作;c.天主教圣咏音乐;d.建国以后创作《林庚歌曲集》。e.中国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渔翁乐》、《凤阳花鼓》等。

江文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少有的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还经历了此后更长一段坎坷曲折的路:对于他的音乐道路与音乐创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之中。

14、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

音乐创作:①留法期间(1930-1935)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②回国之后(1935-1938),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茫茫的西伯利亚》、《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③延安时期(1938-1940)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④苏联时期(1940-1945)创作了交响曲《第一民族解放》、《第二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成就: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的又一位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创作,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实现,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于独创性的音乐作品。

15、新秧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秧歌原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歌舞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秧歌最主要的是以热烈红火的群舞场面为特点的“大场子”和以歌舞戏剧表演为主的“小场子”两种形式。在秧歌中,还往往综合了高跷、花船、腰鼓、花鼓、舞狮、跑驴、推小车、连响等歌舞形式。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开始发生变化,在陕北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后,在群众中就出现自发改革旧秧歌的事例。文艺整风打开了解放前文艺工作者面向工农兵群众,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眼界。1943年春节,为进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宣传活动,延安“鲁艺”出动了人数众多、内容新鲜的大秧歌队;紧接着,其他文艺团体和党政机关也出动了秧歌队,一齐进行盛大的街头演出。整个演出充满新生活的魅力和健康清新的歌调,旧秧歌队的“伞头”,被一对手持斧头镰刀的工农所替代;旧秧歌扭捏调情的舞姿,被矫健明快的队形舞步所替代;旧秧歌丑角的脸谱,被体魄健美的工农兵形象所替代。特别是“鲁艺”秧歌队演出了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等编剧,安波作曲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更使人耳目一新。秧歌运动就这样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推向了各敌后根据地,又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向了整个东北、华北、山东、华中、华南新老解放区,并进入了北京、天津、上海等新解放的大城市。正如一支秧歌舞歌所歌唱的那样:“哪里的人民翻了身,哪里的秧歌就扭起来。”

•秧歌剧的表现形式也是新的,它们大多是在传统秧歌“小场子”的基础上,再广泛吸收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以及话剧、新音乐、新舞蹈等各种表现要素,而综合构成的。

16、什么是“新音乐”,简述延安成立的音乐及文艺团体组织。

①吕骥在1936年提出“新音乐运动”,由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群众歌咏一度沉寂,使一些人对它的前途产生疑虑,也有人对某些以“新音乐”名义的偏狭作为提出质疑;为此,《新音乐》月刊从其1940年1月的创刊号起,连续发表了李绿永的《新音乐运动低潮到了吗?》、《略论新音乐》、《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新音乐与新音乐运动》和赵沨的《中国新音乐运动史的考察》、《狮新音乐》,以及陈原的《我们需要研习新音乐运动的历史》等文章。这些文章按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新文化的观点,对“新音乐运动”做重新界说,认为应以是否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以及是否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化方向,来区别音乐的新与旧,在一定程度上对1936年是提出“新音乐运动”的不无偏狭的解释有所端正;但同时也对某些引起争议的文章,作了不近符合事实和作者原意的指斥。而这些文章对于在国统区重新树立起新音乐运动的旗帜,仍有积极的意义。

②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成立延安鲁艺艺术学院,简称“延安鲁艺”为代表的培养革命文艺、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为了使学校的教学同群众的音乐活动密切结合,“鲁艺”音乐系先后成立了民歌研究会,理论作曲研究会、音乐工作团和大、小合唱团与“鲁艺”乐队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1938年下半年起,以“鲁艺”音乐系为主要力量,先后成立了“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延安作曲者协会”。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全下一篇:找工作应聘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