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养殖产业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蒙古国养殖产业范文

赴内蒙古兴安盟种养殖业考察报告

为加强与友好地区的联系和交流,建立区域间合作交流机制,推动我市农业“走出去”发展。9月16日-21日,台州市农业局组织有关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10人,在市农业局杨晓东副局长的带领下,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进行农业种养殖业专题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次考察所取得的成果

1、帮助台商在盟投资项目落实。台商在内蒙古组建浙台畜牧公司,计划租赁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500亩土地,分三期在十年内建设存栏基础母猪1.5万头,年产30万头的供台肉猪生产基地,并正式与旗政府签署了30万头生猪项目投资意向书。

2、签订了台州市农业局与兴安盟农牧局合作备忘录。为两地农业部门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搭建平台。

3、项目投资有了意向。通过实地考察,随团的部分种植大户对科右中旗的高力板镇查干套力盖嘎查(村)有待开发的2万亩荒地(有水资源)和扎赉特旗的保安沼农场(劳改农场)12万亩成片水田比较感兴趣,有意向日后作进一步详细考察和具体了解。

二、兴安盟的自然条件和水稻种植情况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西北临蒙古国,东北东南连接黑龙江和吉林,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有160.2万人口,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现辖三旗、二市和一县。耕地1000万亩左右,宜农荒地400万亩,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105—140天之间。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油料等作物。土质肥沃、生态环境好,是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和优势水稻开发基地。畜牧业生产属草原畜牧业,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等基本特征。2007年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主要产区有科右中旗1.8万亩,科右前旗11.31万亩,扎赉特旗20.39万亩(含保安沼农场)。而在1998年兴安盟水稻种植最大面积在58万亩。目前,水稻种植品种大约在44个,其中达到国家优质米的品种有26个,占种植面积的55%。

考察的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保安沼农场主要自然资源,水稻种植条件与现状:

1、自然地理。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南部,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缘。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形,南北长约540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全旗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保安沼农场(监获农场)地处兴安盟扎来赉特旗境内的松嫩平原西部,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

2、气候条件。科右中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5.6℃之间,≥10℃年积温在1900~32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00 mm左右,且75%集中在7~8月份,年日照时数2998.2小时,无霜期为80~145天。保安沼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3.3℃,≥10℃的积温为2695.9℃,年平均降水量为386mm,主要集中在6-9月,无霜期130天左右。

3、水资源。科右中旗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主要河流有乌力吉木仁河和霍林郭勒河及其支流,霍林郭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358公里。水资源总量为6.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2.76亿立方米。保安沼农场无地表径流,绰尔河途经保安沼地区汇入嫩江,绰尔河P=75%的年径流量为13.94亿m3。

4、土地资源。科右中旗西北部低山河谷地,暗棕壤分布广泛,中部丘陵地区以栗钙土为主要土类,东南部沙地主要土壤以风沙土为主。耕地面积99419公顷,林业用地284835公顷,牧业用地1133000公顷,水域5000公顷,其它用地39046公顷。保安沼农场土壤沼泽土占90%,其次是草甸土占10%。为绰尔河和嫩江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程137-147m之间。现有耕地面积为18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旱地6万亩,林业用地2.7万亩,水域或面积的0.5万亩,其他占地11.56万亩。

5、人力资源。科右中旗总人口为25.4万人,农业人口17万人,是由蒙、汉、回、满、朝、达斡尔等1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集居区,其中以蒙古族为主体,占总人口的83.75%。农村劳动力74170人。保安沼农场总人口1.5万人,现有在职职工2340余人,三所监狱在押罪犯4000余人,周围农村农忙季节打工人数可达1万多人。农村雇工工资现约为50元/日.人。

6、交通状况。科右中旗通霍线铁路纵贯中北部,境内全长212公里;111国道贯穿中南部地区境内总长145公里;省际通道61公里,县道209公里,乡道392公里。保安沼农场距扎赉特旗47公里,距齐齐哈尔100公里,距乌兰浩特市160公里,距大庆200公里。

7、水稻种植条件与现状。科右中旗的水稻生产历史悠久,亩产量从过去的亩产几百斤提高到了现在的1300多斤,现种植面积3.6万亩,其中有机产品种植面积6000亩,种子试验推广中心或企业2家。保安沼农场(公司)自1954年建场开始种植水稻,产量从过去的亩产400斤提高到现在的1200多斤,现播种面积12万亩,其中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2万多亩。公司有大米加工厂1座,年加工能力3万吨,保安沼大米为内蒙古名牌产品。

三、考察体会

1、土地幅员辽阔。通过对兴安盟的两个旗农业生产大致考察后,考察团深深体会到“蓝天、白云、黑土”的真正含意。上述两个旗均属于人少地多的旗,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地势较为平坦,方便于农业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高粱、油葵、花生、小麦、马铃薯和其他蔬菜作物。

2、农产品品质优良。由于冬季气温低,农作物病虫害较少,年常使用农药次数约为台州的四分之一,化肥用量约为台州的三分之二;种植环境条件好,基本没有污染,该地区生产的水稻等农产品,最低档次都达到无公害,其次是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在上述地区均占有一定面积。

3、适宜种植水稻、旱粮和蔬菜。该地区只要有水源的地方大部分适宜种植旱杂粮。当地水稻大田产量一般在450~500公斤左右,且管理粗放,投资少(农药、化肥用量少),有相当一部分吉林省的大户在兴安盟各旗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玉米产量一般在600~650公斤,油葵产量一般在300公斤左右,出油率在40~45%。同时,也适宜种植蔬菜,但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且缺乏市场。

4、适宜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兴安盟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产值各占一半,经营方式以户为主,生产的合作化程度不高。畜牧业以草原放牧为主,利用玉米、大豆等秸秆相对低价的饲料原料,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发展畜牧业空间较大,大片的土地可消纳畜禽排泄物,适宜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

5、总体评估。内蒙古兴安盟种养殖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科右中旗水稻生产潜力巨大,翰嘎利水库容水1亿立方米,可浇灌水田3万亩。霍林河水流经科右中旗十个苏木镇工作部,宜植水稻的面积达40多万亩,目前只种植3.6万亩,不足适宜种植水稻面积的十分之一,尚可开发的宜种植水稻面积30多万亩。而且翰嘎利水库和霍林河沿岸十个苏木镇周边,没有一家污染河水的大小企业,生产环境十分友好。保安沼农场该地区不仅具备资源优势,同时还具备生产绿色和有机水稻区位优势,发展优质米生产潜力巨大。除水稻外,蔬菜(西兰花)的种植、加工有广阔空间。

兴安盟地区能种水稻的田块,土地年承包费一般在300元/亩;能种旱粮的土地年承包费一般在150~200元/亩;其他荒地适宜养殖的土地年承包费一般在50元/亩左右。农作物只能种一季,单位种植面积比较效益不明显。由于兴安盟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操作、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种植、加工、经营各环节总体效益尚可,规模生产经营效益显著。同时,可发挥我市种植西兰花等蔬菜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当地租赁一定的土地开展种植示范,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广泛发动当地农民千家万户种植,统一收购,在当地建立加工厂进行统一加工,投放国内外市场。

四、建议

众所周知,台州耕地资源短缺,田块零星分散,因小规模种植效益低和管理费工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承包户的田块仅作单季稻种植,以解决部份口粮。一方面季节性耕地空闲又不愿流转;另一方面种粮大户想扩大种植规模且找不到连片耕地,故出现春季耕地季节性抛荒现象。而内蒙古兴盟地区非常适宜我市种粮大户去发展,去大规模种粮。同时,为鼓励和扶持我市在境外从事种(养)殖业的经营主体,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予以支持。

1、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向种养殖业大户宣传兴安盟投资环境,搭建投资平台,协助企业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工作。

2、深化两地政府和部门的合作。建立和促进两地长久、全方位的农牧业合作,依托两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3、出台农业“走出去”扶持政策

(1)各项扶持政策视同在当地种粮对待。到境外承包种粮的经营主体,除享受境外的补贴外,还应享受当地的各项补贴,包括良种补贴、规模种粮补贴、购买大型农机补贴、种粮保险等。同样,养殖业也视同当地项目建设对待。

第二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以实施“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为切入点,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提供了抓手、指出了路径和确立了路标。目前,“九大工程”等具体内容得到全面落实,“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全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崛起,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业已形成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增长极,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可以说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保护与发展同步、特色与品牌共赢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一)草原文化的系统研究为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4年,自治区首先成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并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对草原文化起源、形成和演进历程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或缺、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草原文化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深度关系,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以不同的生成元素、存在方式与文化品格同样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因而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同时,草原文化是一个底蕴深厚和异常宝贵的文化富矿,变草原文化资源优势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即产业意义上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同样是自治区乃至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内蒙古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深入开展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融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伦理基础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洪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草原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产业化路径的探索,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和彰显,草原文化已经成为自治区在全国最大、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体制机制创新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并成立自上而下的专门领导机构,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确定5个区直文化事业单位和包头、赤峰、通辽、鄂尔多斯等4个城市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对全区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预期目标,即通过企业转制和事业单位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企业,综合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手段,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与此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推出一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按照先易后难的要求和次序,积极稳妥地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微观文化运行机制转换,并在图书发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演艺等领域首战告捷。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相继挂牌成立;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集团、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等一批独具创新意识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在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转换机制方面,通辽日报社印刷厂、赤峰广播电视报、赤峰红旗剧场等改革试点,率先顺利完成转制;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的文艺团体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改革,基本完成内部机制转换。锡林郭勒、呼和浩特、赤峰和通辽等盟市的演出团体改革后,不仅都有优秀作品问世,而且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至3倍。自治区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等在内的59家文艺演出院团,有43家进行了以项目为中心推行聘任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并制定院团演出补贴等相关政策,活力明显得到增强。特别是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对内部资源进行系统剥离和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整合,使报业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两次股份制改革,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较快完成转企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行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起飞之势。而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无论其资产规模还是创作生产规模,均已形成可观的产业形态,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中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三)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全区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内蒙古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产业链及其关联效应逐步延伸,呈现出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面整合、对接、优化和培育文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自治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博会展业和民族工艺业,已成为主导行业和重点产业群,与日渐活力的广告和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等行业,正在建构自治区文化产业生产、传输和销售的链条和体系。

第三篇: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从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的产业调整

1.从产煤大省到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2.从火力发电大省到风电,太阳能发电大省。2006-11-08 13:24

达拉特发电厂198万千瓦

丰镇发电厂120万千瓦

包头第二热电厂70万千瓦

海勃湾发电厂60万千瓦

呼和浩特热电厂57.4万千瓦

包头第一热电厂54.9万千瓦

呼伦贝尔安泰热电公司31.4万千瓦

乌海热电厂22.4万千瓦

乌拉山发电厂20万千瓦

锡林郭勒热电公司11万千瓦

兴安热电公司3.6万千瓦

包头第三热电厂2.4 万千瓦

海勃湾电厂2×33万千瓦机组

乌海热电厂2×20万千瓦供热机组

蒙西电厂2×30万千瓦机组

临河热电厂2×30万千瓦供热机组

乌拉山2×30万千瓦机组

包头一电厂扩建2×12.5万千瓦机组

包头一电厂异地扩建2×30万千瓦机组 包头二电厂2×30万千瓦机组

包头三电厂异地扩建2×30万千瓦机组 达拉特电厂四期2×60万千瓦机组

金桥热电厂2×30万千瓦供热机组

上都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

二期2×60万千瓦机组

海拉尔电厂2×20万千瓦供热机组

大唐托克托电厂4×60万千瓦机组

丰镇电厂三期2×60万千瓦机组

岱海电厂2×60万千瓦机组

东华热电公司2×30万千瓦机组

二,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调整

三,从原材料、能源生产向工业制造业调整

第四篇:生猪养殖产业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概况

生猪养殖产业链

一、养殖环节

二、屠宰加工环节

三、零售环节

生猪产业链包括种猪繁育,生猪的屠宰,肉的冷却、冷冻与冷藏,肉的分割、肉制品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肉的包装、营销等。其产业链条如下:种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无公害、绿标、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屠宰→

A、热鲜肉、切割肉→市场销售

B、冷冻肉、冷却肉→冷藏→包装→冷链配送→市场销售

C、肉制品加工(低温熟制品、传统风味制品、小包装休闲熟制品)→包装→市场销售

D、猪肉内脏、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

生猪流通环节

一、生猪生产环节

二、收购运输环节

三、屠宰加工环节

四、超市零售环节

生猪养殖方式

一、农户散养

二、专业户养猪

三、国营集体养猪

生猪养殖企业分类

一、专业饲养育肥猪。

二、生产并销售子猪

三、全程饲养

四、种猪饲养

 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 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弊端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对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民生问题影响都较大。农户散养成本普遍高于规模养殖企业,收入无法保证。同时,散养农户由于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

散养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这与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与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其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产业的上下游矛盾导致屠宰企业只能大量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的散养和中小养殖场出栏生猪。

 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的商品肉猪价格高于散养生猪,价格差距一般在5%~10%左右;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价格差距高于商品肉猪,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价格差距又高于商品仔猪,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市场运行特点

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受饲料价格以及猪肉价格两方面影响。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短期亏损。生猪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也因此,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养殖企业,以及具备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优势的生产企业,也相应具有较高的地域规避猪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养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因此在发展中要注意一下的问题:

第一, 总量要控制,适度养殖,科学发展。猪肉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市场供应量。

第二, 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和散养为主,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随着今后的发展趋势,供货朝向订单式农业发展(安全、品牌准入制),这样小规模主场就难以生存。

第三, 发展标准化养殖。就是要走向“六个现代化”的养猪道路。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水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监管常态化。

 生猪屠宰行业的资源整合

对调整和优化畜禽屠宰业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

第二,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按照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重点是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同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

 冷鲜肉的消费需求增长

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肉中未经加工的鲜肉占90%,冷鲜肉的比例只有10%。冷鲜肉有新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冷鲜肉将成为生肉消费的主流。 冷鲜肉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已经具备。冷鲜肉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从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都必须冷藏。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目前都已具备了陈列冷柜和冷藏物流条件

与上游屠宰业的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不同,下游深加工,特别是高温肉制品双汇一支独秀,也使得下游肉制品行业相对利润水平较高。高温肉制品以香肠类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零食或小吃,其非烹调性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未来高温肉制品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低温肉制品消费的增长是渐进式的,高温肉制品早先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在低温肉制品上重现。但和和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逻辑类似,低温肉制品将成为肉制品的消费主流。随着人们消费时更加注意营养和健康,消费习惯将偏向选择品质和营业更丰富的低温肉质品,低温肉制品替代高位肉制品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五篇:内蒙古第三产业数据09年底

内蒙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打造推动经济新引擎

当前内蒙古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规模和产业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化解后金融危机时期进一步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总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是打造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有效途径。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9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内蒙古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困难和影响,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促进就业和扩大内需等有效措施,全区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69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5%;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重点行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2009年是全区第三产业发展亮点闪耀的一年,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内蒙古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0.93亿元,增长34.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1%和39%。全年保险市场实现各项保费收入17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7%,教育事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5%,它们的增速均快于全区第三产业增速。

(二)服务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信息产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初步测算,2009年内蒙古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92.37亿元,增长11.6%;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5.04亿元,增长15.6%。

(三)项目建设投资实现新的突破。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服务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推动全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6.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99亿元,增长56%,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21亿元,增长44.8%,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个百分点。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内蒙古的发展环境。2009年自治区财政厅、地方税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内蒙古营业税起征点政策的通知》,全区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按期缴纳营业税的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促进了全区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6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6%。

(五)第三产业宏观经济效益显著增长。2009年受税收政策调整和金融危机影响,内蒙古在税收增幅较上年明显回落的情况下,全区第三产业税收收入仍达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第三产业税收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2.6%。特别是在提高全区个体户营业税起征点后,全区第三产业税收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7%,比2008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六)东部盟市第三产业发展快于西部地区。2009年,全区有8个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区15%的平均水平,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等5个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6%。但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5%和15.3%,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通辽市和赤峰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总体来看,西部盟市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服务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仍是支撑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内蒙古传统服务业仍然存在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行业布局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开拓新兴市场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紧迫感不强,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发达省市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处于工业拉动型,以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金融业、教育、租赁、商务和居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上述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三)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及房地产整体行业景气下滑等因素影响,全区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房屋新开工面积及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下跌,到第四季度,房地产业形势才有所改观。2009年,全区房地产投资增长9.6%,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8%,增幅比上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全年内蒙古房地产业增加值仅比上年增长4.5%,对全区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弱。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内蒙古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住房需求快速增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可提供的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供给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商品房销售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城市化发展不足,削弱需求基础。服务业存在和发展需要两大因素,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业企业才能盈利,才能形成产业。这也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2009年全区城镇人口比重为53.4%,虽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但因我区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城市间距离较远,一些地级和县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多元化发展不足,积聚效应不强,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够。

(五)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对消费的拉动能力不强。2009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38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6元和215,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1%和6.3%,与我区GDP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再加上,目前居民储蓄意愿仍就很强,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预期较高,启动消费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抓实重点产业为突破,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商贸服务业。依托内蒙古资源优势,增加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便捷交通网络。推进商贸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品质和规模,不断整合商业资源,实现聚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二是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环境,努力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区内银行,积极发展其他金融业态;严格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做大我区文化旅游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目前我区服务业的发展,既要下大力气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实现重点突破,又要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步伐,逐步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虽然我区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较高,但应该看到,传统服务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围绕扩大就业,仍要大力发展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公共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充分挖掘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潜能。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引导、支持力度。加快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东部盟市城镇化步伐,促进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进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率成正比。2009年,我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不高依然制约着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加之我区地域广阔,东西部之间、盟市之间城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也造成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发展不均协调。从另一方面也看出,广大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零贸易业等发展不足,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发展较为落后,阻碍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其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地基础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从客观上增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为目标,围绕我区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配套的物流产业中心,把发展物流业与城市建设和服务人民生活需要相结合。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五)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但政策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也非常重要。一是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各盟市应成立服务业发展专门领导机构,指导和协调我区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二是自治区和盟市应制定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谋划好长远发展。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加强我区高等院校和服务业劳动就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大力培养发展服务业急需的金融、商务、动漫、计算机、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业统计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生的服务业部门不断涌现,摸清我区新生服务业发展情况,为第三产业今后的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六)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推进内部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关键是靠人才,包括提高企业经营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如提供国内外的宏观经济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动态信息,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加快职业经济队伍建设,以免费或低成本的方式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等,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提高素质与管理水平。二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政府通过政策导向,支持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加快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三是要支持并引导各类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通过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提供行业动态信息,牵头组织培训,举办企业发展论坛,组织新技术推广和订货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服务

上一篇:美国的教育体制范文下一篇:美发师培训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