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参与投资决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研究:度量、影响因素及印象管理

摘要:生态环境如水,经济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是刻不容缓,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否则,纵有“金山银山”也换不回“绿水青山”。企业是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与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Pearce et al.(1989)认为将环境因素融入到资本投资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当中可以解决盈利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Martin and Moser,2016),正是将环境目标和环境战略转换为企业实际行动与更高环境绩效的一种财务资源和无形资源分配(Ate?et al.,2012),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从本质上而言,企业绿色投资的目标应该是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而现实中企业管理层进行绿色投资的动机则包括监管优先、绿色形象树立和生产成本节约等(Maxwell and Decker,2006),且大多数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行为更多的体现出“被动”迎合政府环境管制需要的特征(唐国平等,2013)。基于此,值得疑问的是,企业的绿色投资真的有效提升了企业环境绩效吗?投资后的具体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是“事与愿符”抑或“事与愿违”呢?这是企业绿色投资的重要经济后果,即企业绿色投资效率问题。考虑到企业的资源有限且绿色投资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绿色投资是将企业资源转移给了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从而导致传统绩效目标与企业社会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需要在股东利益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取得平衡(Carroll,1991)。一方面,股东不愿承担绿色投资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却希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企业是否能够优化绿色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显得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绿色投资而非绿色投资效率,且受限于企业环境数据的可获得性,已有关于绿色投资效率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可见,对于微观企业层面的绿色投资效率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政府监管是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作为企业环境实践效果的反馈,势必会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环境规制权限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的监管方式,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环境政策和监管规定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负责具体执行(Zheng,2007;金刚和沈坤荣,2018;Zhang et al.,2018),并且环境规制的实际效果关键取决于执法力度(包群等,2013)。我国进入绿色发展新时期后,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不断提升环保因素所占的比例,并实施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举措(宋献中和胡珺,2018),彻底摒弃了过去“唯GDP”的政绩评价倾向。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环境规制的执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加之我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改革进程存在差异,则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执行力度上的异质性会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已有文献中针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执行效果对企业绿色管理的直接影响的分析却并不多见(龙文滨等,2018)。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实施印象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面对现阶段公众愈发强烈的环保诉求和政府愈发严格的环境监管,企业披露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影响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感知、提升企业形象并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Deegan et al.,2000;Guthrie and Parker,1990;Hooghiemstra,2000;吉利,2016)。尤其是当企业的环境绩效较差时,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反越高(Clarkson et al.,2011;Rockness,1985;沈洪涛等,2014),以此来调解环境绩效不佳对企业环境声誉的负面影响(Cho et al.,2012),并且这种增加环境信息透明度的印象管理策略也不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所识别出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企业的环境治理真的“言行一致”吗?企业绿色投资效率是企业污染防治效果的一种客观、真实的体现,衡量的是企业的“行”。如果企业的绿色投资效率较低,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通过企业的“言”来进行印象管理,造成绿色投资效率不能被客观公允地反映到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中。而已有关于企业层面印象管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信息披露方面,较少关注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印象管理(张正勇和邱佳涛,2017)。鉴于此,本文以“效率”为切入视角,对企业层面的绿色投资效率进行了度量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围绕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提出可行的研究思路并规划适宜的研究方法。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创新与研究贡献。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系统地梳理了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外部性理论提供了企业绿色投资效率问题的根本来源与重要性的理论依据;资源基础观理论和环境战略管理理论为深入理解和分析企业绿色投资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制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社会责任理论为研究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思路;信号传递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则为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印象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本章围绕绿色投资、绿色投资效率、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印象管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文献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多数集中于探讨绿色投资而非绿色投资效率。与此同时,文献中针对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来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管理的直接效应分析也比较匮乏,且鲜有研究讨论企业的环境行为实践是否言行一致。最后,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简要述评。第三章,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环境政策与环保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制度背景的前提下,结合理论与实际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将其划分为预防型绿色投资和治理型绿色投资,进而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定义了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具体概念。此外,本章还回顾了我国绿色投资的发展进程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度量的理论与方法,并分别基于环境规制执行的视角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印象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度量与评价。企业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在当前愈发严峻的环境治理形势下,企业的绿色投资是否真的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绩效呢?本文第四章以“效率”为研究视角,基于我国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绿色投资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详细手工数据,应用基于松弛度量(SBM)方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微观企业级的绿色投资效率进行了量化以及全面的评价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投资效率获得了动态增长并取得技术进步,但平均效率水平仍然较低,且主要是由企业绿色投资存在投入冗余问题造成的,说明在我国绿色投资总体规模不足的情况下都未能充分利用绿色投入资源。这也表明企业管理层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监管时,只是粗放地对环境维度进行了投资,忽视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价值创造使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污染物排放量而言,企业绿色投资对于绿色投资效率值呈现高度敏感,尤其是治理型绿色投资的影响力最强。本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识别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节点,为企业实现财务与非财务管理的相互平衡提供了依据。第五章,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政府监管是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将监管方向从绿色投资驱动转向绿色投资效率驱动是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在第四章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对我国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投资效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本文第五章从执行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力度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并且根据污染排放强度不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反应存在差异;(2)相较于采取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企业,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受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倒“U”型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企业环境战略是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影响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作用机制;(3)中央环保督查与高管持股加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而公众环保意识和企业财务绩效则对此产生了削弱作用;(4)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力度对企业绿色投资冗余具有显著的“U”型影响。本章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当前的环境监管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表明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执行来优化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第六章,环境信息披露视角下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印象管理。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进行印象管理的一种直接渠道和载体。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作为企业污染防治效果的真实反馈,是否能被客观公允地反映到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中呢?本章通过研究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考察了重污染企业的绿色管理活动是否“言行一致”。研究发现,重污染企业的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存在印象管理,并且主要是通过提升排污信息透明度的方式来获得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责任履行的好印象,从而建立绿色企业形象和环境声誉。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负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媒体关注度较高、高管持股比例较高、企业价值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章的研究结论表明,环境监管部门在评价企业的绿色绩效时不能只依赖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除了监管“言”,更要监管“行”。第七章,提升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对策建议。本章分别从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对策建议。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重树企业价值观念、变革绿色管理模式、优化企业资源分配。对于政府而言,应该积极推进以绿色投资效率驱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维持中央环保督查的常态化、加强差异化环境监管、引导重污染企业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并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公益环保组织应该深度参与到环境监管中来,而媒体和公众则可以分别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第八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归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最后,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包括:第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微观企业层级绿色投资效率的量化。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这种非参数方法来度量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能够将财务信息与环境信息相结合,并克服传统效率评价方法在进行权重设置时的主观因素影响、避免传统计量模型设定可能存在的误差问题,从而更加客观的测度出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第二,从执行力度的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关系。政府环境监管不仅需要完善的环境立法与健全的环境制度,更需要各地方政府的严格执行。即使环境政策设计得科学合理、精细巧妙,若不能得到彻底的执行,也将只是形同虚设。本文研究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执行力度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能更加贴近现实,反映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变化怎样影响企业对投入的各类绿色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化了环境规制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第三,基于印象管理理论探索了企业如何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对其污染防治行为进行印象管理。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实施印象管理的一种途径但却不易被察觉。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新要求,检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环境治理的印象管理(即并非“言行一致”)动机与策略,从而能够扩展微观企业层面印象管理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拓展了对企业绿色投资经济后果的研究。区别于以往文献更多的关注绿色投资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重点考察了绿色投资效率,并通过手工搜集相关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微观企业层面的绿色投资效率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我国重污染企业当前的绿色投资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主要是由于企业绿色投资存在投入冗余的问题造成的。这为企业管理层提升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价值创造使用指明了具体改进方向,有助于企业实现财务与非财务管理的相互平衡以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第二,本文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环境因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衡量能够将环境绩效整合到企业绿色投资决策中,这不仅能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为企业解决股东与广大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即优化企业绿色投资效率。此外,通过验证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印象管理,能让利益相关者更有效地识别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也延展了企业印象管理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第三,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更深入广泛地探索我国环境监管变革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通过考察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有助于监管部门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监管重点、措施及力度,并对不同特点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执行来优化其绿色投资效率,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绿色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印象管理的研究发现也为监管部门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政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印象管理;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发展

学科专业:财务管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创新与贡献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贡献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资源基础观理论

2.1.3 环境战略管理理论

2.1.4 制度理论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6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1.7 信号传递理论

2.1.8 印象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投资

2.2.2 绿色投资效率

2.2.3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

2.2.4 印象管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2.2.5 文献述评

3.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我国环境政策与环保监管体系的演进

3.1.1 改革开放前至20 世纪80 年代

3.1.2 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

3.1.3 绿色发展新时期

3.2 企业绿色投资及绿色投资效率的界定

3.2.1 企业绿色投资的定义

3.2.2 企业绿色投资的分类

3.2.3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界定

3.3 我国绿色投资的进程与现状

3.3.1 我国绿色投资的发展趋势

3.3.2 我国绿色投资存在的问题

3.4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度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3.4.1 效率分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3.4.2 效率的度量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

3.4.3 非期望产出在效率度量中的处理

3.4.4 DEA方法用于度量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可行性

3.4.5 DEA方法与其他度量投资效率方法的比较

3.5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环境规制执行的视角

3.5.1 环境民主主义与环境权威主义

3.5.2 环境规制执行偏差

3.5.3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决策行为

3.6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印象管理的理论分析: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

3.6.1 企业印象管理的动机

3.6.2 企业印象管理的策略

3.6.3 企业印象管理的效果

4.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度量与评价

4.1 引言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计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值分析

4.4.1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值的全样本分析

4.4.2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度量的有效性验证

4.4.3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值的分组评价

4.5 投入无效率与产出无效率分析

4.6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敏感度分析

4.7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4.8 本章小结

5.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

5.2.2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企业环境战略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

5.2.3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中央环保督查与公众环保意识的调节效应

5.2.4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高管持股与企业财务绩效的调节效应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构建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5 多元回归分析

5.5.1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5.5.2 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影响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作用机制探讨

5.5.3 企业外部因素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

5.5.4 企业内部因素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影响

5.5.5 进一步分析: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与企业绿色投资冗余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环境信息披露视角下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印象管理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6.2.2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媒体关注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6.2.3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高管持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6.2.4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模型构建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5 多元回归分析

6.5.1 企业绿色投资效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6.5.2 媒体关注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6.5.3 高管持股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6.5.4 企业价值对企业绿色投资效率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提升企业绿色投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7.1 企业角度

7.1.1 企业价值观念需重树

7.1.2 企业绿色管理需变革

7.1.3 企业资源分配需优化

7.2 政府角度

7.2.1 推进以绿色投资效率驱动的生态文明建设

7.2.2 维持中央环保督查的常态化

7.2.3 加强差异化环境监管

7.2.4 引导重污染企业实施前瞻型环境战略

7.2.5 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7.3 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

7.3.1 公益环保组织深度参与环境监管

7.3.2 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7.3.3 公众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8.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评价得分明细表

附录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案例

致谢

上一篇:英语情境高效课堂论文提纲下一篇: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