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述职报告

2022-07-15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市科技局述职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市科技局述职报告

市科技局副局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局内领导班子分工,我主要是协助局长负责知识产权科和专利事务所的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归口管理全市有关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全市专利工作;研究拟订全市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办法并组织实施;研究提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全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审核科研机构的组建和调整;指导全市民营科技工作;宣传《专利法》和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代理申请专利业务,提供专利检索和专利文献服务等工作。我的工作面思路是:在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上要当好参谋,完成好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下要了解具体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一年来,在党组的集体领导下,在有关科室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配合下,我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班子团结,较快的进入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当好配角,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一年来思想工作情况和德、能、勤 、绩 、廉方面的表现汇报如下 。

一、自身建设方面情况

一年来,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和培训等方式,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重要理论,学习了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律知

识、科技管理知识、知识产权和专利方面的知识。今年年初,市委组织部、统战部派我到自治区党校脱产学习两个月,系统地学习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文献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理论文章,通过认真研读、冷静思考和相互交流,深刻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一年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交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分析文章。个人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

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政策法规。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和有关部门要求,上半年制订了“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和“**市科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下半年完成了科技系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整合方(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案”和“分类总体方案”,为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科技成果与奖励。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10项,工业3项、农业4项,气象1项、医疗2项。向自治区科技厅申报登记成果3项。评审了**市2002~2003年度科技进步奖,评出了拟受奖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评出拟受奖科技人员27名。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向自治区奖励中心推荐参加自治区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评审的成果2项。

(三)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完成了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工作,对全市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自治区科技厅认定的3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年审,并向科技厅提交了年审结果报告。在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上积极努力工作,今年又认定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

(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今年是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

一年,按照自治区科技厅和**市整规办的部署,我局在4月份开展了一次广泛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 活动。期间,制订了《“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行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了由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发起的《创新中国》有奖竞赛活动。共发出既有培训又有宣传还带有竞赛题为一体的24版《中国知识产权报》300份,共有20多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参加了竞赛活动。发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宣传册300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还联合《**日报社》,有针对性的到我市蓝星玻璃集团公司、五湖泵业有限公司、星火锅炉制造厂三家企业应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对自主创新取得一些成效的作法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另外还配合市整规办进行了一次街头宣传活动,发起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街头签字活动。在“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进行了一次专利执法检查行动。对我市海勃湾区的2家大药店,2家大的商场的1600多种药品、2000多种商品进行了检查,从中查找出了带有专利标识的20个产品,经检索有6个商品是假专利,并告知相应的商场进行清理和整顿。今年六月份,我们和市委政研室对全市有关企业进行了一次专利知识产权开展情况的调研工作。通过对九家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调研,对我市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权、侵权、开展知识产权战略以及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我市今后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调研中和企业开展了一次很好的讨论并对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宣传。结合这次调研,总结了我市知识产权的现状,找[本文来源于大秘书-www,fbw.cn,找范文请到新世纪秘书网]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在年度计划中安排“专利申请与实施基金”,积极为企业申请专利和实施专利技术解决困难。今年全年共完成专利代理案件14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专利代理量较去年增长40%。专利代理工作认真细致,保质保量,以优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申请人的信赖。无偿接待专利咨询、检索近百人次,解答详尽,来访者能够满意而归,扩大了

专利事务所的社会影响。

一年来,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我防腐意识,维护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形象。能够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局里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履行职责的互融共进性,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基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经历,我感到既充实,又欣慰。我和同志们一起工作,不仅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我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同时要注意防止头脑发热,处理事情简单化,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要防止急于求成。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要充分尊重现实,体现层次性,区别对待,循序渐进。以上述职,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欢迎对我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并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年度市科技局党组班子述职报告

2011年,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和“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部署,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规划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树立新型科技发展资源观,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5月29日,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视察我市科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给全市科技系统干部职工以极大鼓舞,为我们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指明了方向。我局重点科技工作捷报频传,先后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全市“两评一树”总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XX市连续第十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省十年连获表彰的四个市之一;《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评定,我市综合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城市第二十二位,产业创新能力列第七位;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机构获得省编委批复,是建市以来设立的第一家省级国有科研机构,科技部批准以此为依托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我市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技工作列入山东省与科技部的会商议程;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实现产值2550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02%,均居全省前列; ——争取省和国家无偿科技经费7231万元,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超额完成科技产业招商任务;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被省政府列入10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生态谷”总开工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

——鉴定科技成果126项,23项成果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我市首次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市技术交易额在全省率先突破15亿元,连续第五年突破10亿元,连续第七年居全省首位,我市被授予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市科技局继连续五年获评省级文明机关之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回顾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眼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我们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发展的新规律,自觉运用行政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了自主创新环境。

(一)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1.34亿元;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2项,争取资金7231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73%,带动社会投入40多亿元。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新产品、技术贸易等优惠政策得到落实,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政策可为企业减税7000万元。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15亿元,连续第七年全省领先。

(二)科技政策制订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圆满完成市委部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和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正式印发,代市委、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报送市委审核,编制印发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由市政府印发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办法》。

(三)科技部门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研究制订了《关于贯彻姜异康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科技系统创新工作思路、勇于开拓发展。扬弃传统科技工作过分依赖行政体系内资源的“电梯模式”,大力推行“1+n”模式,积极倡导一个行政机构联系多家市场主体,合力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市科技局社会组织党委,加强了对该类组织的规范和引领。依托市科技企业协会,开通了省内首条综合科技服务热线“12341”,回复满意率达97%以上。科技部门发起成立的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已持续运行8年,通过100名“百姓使者”和7万户会员,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保持了旺盛活力,并在西藏XX区成功复制推广,扩大了东营科技工作在全国的影响。

二、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是实施黄蓝战略的重要依托。为此,我们集中力量,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效。

(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研究院机构设置得到省编委批复,成为建市以来第一家省级国有科研机构,标志着研究院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研究院承担各类计划项目5项,其中牵头承担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院一期工程完成主体施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通过专家论证,机构获中科院批复,土地征用获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揭牌运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视察试验站并给予充分肯定。

(二)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项目区建设顺利进行。“生态谷”新完成基建投资1.1亿元,总开工面积达16万平米,其中竣工4.2万平米。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被确定为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获“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先进单位”以及XX市创业孵化基地、XX市“十一五”节能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省部会商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张来武副部长、孙伟副省长、翟鲁宁厅长、陈传宏司长等领导先后来我市视察指导创建工作。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申请建设东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已进入科技部程序。2011年9月,我市以“新思维、新模式、新农业”为主题,举办了黄河三角洲(东营)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成立了高效生态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百家企业、高校、创投机构,重点推进食用菌、苗木花卉、名优水产、优质奶牛肉牛等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共同探索科技化支撑、工业化生产、资本化运营的新农业发展之路。长安集团的“抗旱节水材料与制剂”项目获得国家“863”专项支持1067万元,实现了我市农业科研在“863”计划上的突破。

三、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50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02%,均居全省前列。

(一)抓调度引导。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和科技系统座谈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部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提高了申报成功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增强了科技项目的引导功能。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有7个项目进入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20个项目在国家和省创新基金立项,成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装备和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抓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依托胜利高原公司,油地校联合创建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央领导和万钢部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期有望取得实质突破。围绕石油装备产业,争取科技部批准我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胜利开发区、广饶开发区启动创建省级高新区。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特色产业基地达到三个。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省科技厅、财政厅确定为2011年省产业集群试点,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总额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三)抓公司运营模式创新。结合国家支撑计划“吹氧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项目的实施转化,推动省高新投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4200万元,成立了方圆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启动了方圆集团由传统有色冶金向产业创新服务的转型,为我市传统优势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新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科技部领导称赞方圆项目“技术资本化模式”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经验。科技日报以《“方圆模式”:蓝黄交汇处的智慧闪光》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2011年,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和“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部署,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规划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树立新型科技发展资源观,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5月29日,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视察我市科技工作,并作重要指示,给全市科技系统干部职工以极大鼓舞,为我们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指明了方向。我局重点科技工作捷报频传,先后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全市“两评一树”总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XX市连续第十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全省十年连获表彰的四个市之一;《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评定,我市综合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城市第二十二位,产业创新能力列第七位;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机构获得省编委批复,是建市以来设立的第一家省级国有科研机构,科技部批准以此为依托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我市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技工作列入山东省与科技部的会商议程;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实现产值2550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02%,均居全省前列; ——争取省和国家无偿科技经费7231万元,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超额完成科技产业招商任务;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被省政府列入10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生态谷”总开工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

——鉴定科技成果126项,23项成果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我市首次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市技术交易额在全省率先突破15亿元,连续第五年突破10亿元,连续第七年居全省首位,我市被授予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市科技局继连续五年获评省级文明机关之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回顾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眼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我们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发展的新规律,自觉运用行政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了自主创新环境。

(一)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1.34亿元;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2项,争取资金7231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173%,带动社会投入40多亿元。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新产品、技术贸易等优惠政策得到落实,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政策可为企业减税7000万元。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15亿元,连续第七年全省领先。

(二)科技政策制订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圆满完成市委部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和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正式印发,代市委、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报送市委审核,编制印发了《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由市政府印发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办法》。

(三)科技部门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研究制订了《关于贯彻姜异康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科技系统创新工作思路、勇于开拓发展。扬弃传统科技工作过分依赖行政体系内资源的“电梯模式”,大力推行“1+n”模式,积极倡导一个行政机构联系多家市场主体,合力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市科技局社会组织党委,加强了对该类组织的规范和引领。依托市科技企业协会,开通了省内首条综合科技服务热线“12341”,回复满意率达97%以上。科技部门发起成立的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已持续运行8年,通过100名“百姓使者”和7万户会员,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保持了旺盛活力,并在西藏XX区成功复制推广,扩大了东营科技工作在全国的影响。

二、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是实施黄蓝战略的重要依托。为此,我们集中力量,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效。

(一)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研究院机构设置得到省编委批复,成为建市以来第一家省级国有科研机构,标志着研究院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研究院承担各类计划项目5项,其中牵头承担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院一期工程完成主体施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通过专家论证,机构获中科院批复,土地征用获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揭牌运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视察试验站并给予充分肯定。

(二)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项目区建设顺利进行。“生态谷”新完成基建投资1.1亿元,总开工面积达16万平米,其中竣工4.2万平米。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被确定为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获“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先进单位”以及XX市创业孵化基地、XX市“十一五”节能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省部会商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张来武副部长、孙伟副省长、翟鲁宁厅长、陈传宏司长等领导先后来我市视察指导创建工作。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申请建设东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已进入科技部程序。2011年9月,我市以“新思维、新模式、新农业”为主题,举办了黄河三角洲(东营)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成立了高效生态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百家企业、高校、创投机构,重点推进食用菌、苗木花卉、名优水产、优质奶牛肉牛等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共同探索科技化支撑、工业化生产、资本化运营的新农业发展之路。长安集团的“抗旱节水材料与制剂”项目获得国家“863”专项支持1067万元,实现了我市农业科研在“863”计划上的突破。

三、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50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02%,均居全省前列。

(一)抓调度引导。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和科技系统座谈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部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提高了申报成功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增强了科技项目的引导功能。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有7个项目进入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20个项目在国家和省创新基金立项,成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装备和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抓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依托胜利高原公司,油地校联合创建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央领导和万钢部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近期有望取得实质突破。围绕石油装备产业,争取科技部批准我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胜利开发区、广饶开发区启动创建省级高新区。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特色产业基地达到三个。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省科技厅、财政厅确定为2011年省产业集群试点,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总额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三)抓公司运营模式创新。结合国家支撑计划“吹氧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项目的实施转化,推动省高新投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4200万元,成立了方圆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启动了方圆集团由传统有色冶金向产业创新服务的转型,为我市传统优势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新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科技部领导称赞方圆项目“技术资本化模式”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经验。科技日报以《“方圆模式”:蓝黄交汇处的智慧闪光》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

四、着眼于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履行人才工作职责

(一)努力构建人才工作平台。重点是结合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设,建立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了西门子先进自化技术实验室、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山东—德国巴伐利亚州清洁技术集群东营办事处、北京交通大学风电室外实验室等一批研发机构。加强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岗等的管理工作,引进1位院士、2名博士、4名“黄河口学者”。进站博士获得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是我市2011年度获得的唯一资助项目。

(二)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先后引进蔺爱国、刘平青、贺爱华等五个海外归国博士团队,其中蔺爱国博士被列入省“万人计划”,同时获得“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使我市“万人计划”高层次海外人才达到3人。组织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参加2011黄河三角洲国际人才交流会,促成5名海外人才与我市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组织许敏第、于彬两位博士参加国家“千人计划”答辩,与教育部橡塑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海水资源利用工程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引进以黄宝琛、袁俊生教授为首的两个技术创新团队。加强对引进团队的服务,促进成果加速转化。须颖博士精密检测仪器项目完成样机制造,并列入科技部重大专项。

(三)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2011年4月,组织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奖励成果55项,颁发奖励资金229万元,营造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争取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3项。争取省奖励办批准我市设立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奖”,这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第一个跨区域的省级奖励,也是全省第一个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科技奖励。配合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全市创业创新奖评选,开展了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制订并实施了《XX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努力加快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五、着眼于创先争优,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团队政治业务素质

通过扎实开展“两评一树”活动,全局上下形成了自身建设与科技事业同步发展的好局面。市科技局机关党委被表彰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一名同志被表彰为XX市优秀共产党员,一名同志被授予XX市“五一”劳动奖章。

(一)班子建设呈现新气象。班子成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确保了科学决策。严肃换届纪律,认真落实“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创新探索,为科技工作率先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干部队伍能力得到新提升。大力倡树新型科技资源观,实行“1+n”工作运行模式,探索完善“区域创新总收益”考核,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管理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规范服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五种能力”。通过“红皮书”(《重要文件资料汇编》)、“电影院”(电教放映室)、图书角、协同办公系统等手段,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全局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了总数的22%,38名同志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理论和调研文章60余篇。组织了两次科级干部竞争上岗、一次专业技术职务竞聘上岗,10余名同志走上新的岗位。

(三)机关作风实现新改进。主动征求企业问题建议40余条,及时帮助解决基层困难。金岭有机硅在筹备上市中遇到技术纠纷,我局积极主动设法化解,扫除了上市障碍。廉政教育常抓不懈,做到了警钟长鸣。实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确保干净干事、高效办事。推行政务公开,多渠道公开业务办理程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工作流程,强化源头治理,杜绝了不正之风。市科技局在市直机关“两评一树”活动社会评议中位居前列。

(四)文明单位建设取得新进步。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从我做起,走向文明”活动,连续六年保持省级文明机关(单位)称号。积极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活动、“服务黄蓝两大战略争当科学发展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向东营海关学习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开展了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比赛、红色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党员干部献身科技事业的热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制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全面落实,未发生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法轮功”等非法宗教活动及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回顾2011年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加快推进黄蓝国家战略实施的艰巨任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许多的不足,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基础不够牢固、模式仍需更新、链条亟待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面起步,但投入仍然不足、功能急需完善、管理有待加强;科技管理团队干事务实上进,但危机感和创新力度不够强,市场运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2年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科技工作将以这次综合考核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明确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叫响“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工作,善于工作;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口号,继续努力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有效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完善黄河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为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重点,加快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创业平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增强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以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以科技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建设规范化科技行政服务平台。

第三篇:市科技局某年公款旅游自查报告

市科技局20xx年公款旅游自查报告根据我市下发的〈〈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公款旅游自查自纠的通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要求,对单位机关公款旅游情况开展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机构,为自查工作建立组织保障

为将此次自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了局自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财务的副局长任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查领导小组,活动小组办公室设在财务室。领导小组各成员详细学习了关于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增强自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多措并举,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研究制订了自查工作的计划和流程,做到条理清楚,工作有序,确保自查工作的严肃性。

工作人员主要查找自20xx年1月1日以来至今的财务票据,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清查,主要看是否存在用公款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外出旅游;

是否存在借开会、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旅游;

是否存在未严格按照批准事项行事,擅自延长在外停留时间、改变行程路线、增加出访地区;

是否存在使用旅行社提供的车辆服务及票据;

是否存在借用公车外出旅游或度假等现象的发生。

经过自查,我局不存在上述各种公款旅游的违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此次自查活动为契机,提高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理念和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并严格财务核算和帐户管理,强化会计核算,将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开支消除在萌芽状态,继续加强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建设,堵塞工作漏洞,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第四篇:市科技局党务公开工作情况报告

中共大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按照市纪委•关于对全市党务公开工作和†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市科技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党务公开贯彻执行情况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务公开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完善提高三个阶段,采取会议、文件、媒体、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等形式,在党员、群众、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公开党务工作10余项。其中,中心工作方面公开了:2011年科技工作重点,省、市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省、市项目汇总表,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2011年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全面小康建设情况等;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公开了:党员学习计划,2011年党建工作计划,2010年“机关+农村”联建工作情况、2011年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2011年创先争优党组织及党员公开承诺等;组织建设方面公开了: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调整、工作职责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干部提拔任用情况,上半年党费收缴情况、党员联系方式等;作风建设方面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计划;制度建设方面公开了:党建工作制度,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党务公开的实施方案等。

通过开展党务公开工作,让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意识明显增强,关心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参与党组织活动和落实学习计划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更加浓厚,研究问题更加慎重,决策程序更加规范,执行环节更加透明;党务公开 1

工作成效达到了预期。干部、群众对全局工作思路的认识,更加统一;对以创先争优活动和机关效能提升年活动为载体的大项活动安排,更加认同;对加快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党员、群众团结和谐、思想统

一、干劲十足的干事氛围已经形成,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把开展党务公开的认识提升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和机关党支部会议,传达学习大发„2007‟51号文件•关于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专题研究党务公开事宜,着重把统一思想放在做好党务公开工作的首位。一是克服党务公开与已无关的想法,充分理解推进党务公开,目的是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对于增强党内透明度,防止党内权力过分集中,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重大意义。二是克服党务公开与科技无关的想法,充分把握科技越是编制小、越是职数少、越是干部任免少、越是应酬少、越是团结和谐,越要公开、透明,以便达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团结和谐。三是克服党务公开与业务无关的想法,充分认清科技各项业务工作,都关乎企业和农村、涉及企业和农村切身利益,公开、透明、倾听民声,有利于各项决策的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把好事办好,为企业和农村谋取更大的实际利益。

(二)加强领导,把开展党务公开的责任落实到位。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党务公开工作。同时,制定并下发了•大丰市科技局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对党务公开工作分工和工作责任进行了具体明确,建立了党务公开责任制,由党支部书记负总

责;分管党务的副书记负责全面协调并对书记负责;党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对公开的程序是否到位,内容是否全面真实负具体责任;相关科室对职责范围内公开的事项负责;党支部对违反党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对不按规定实施党务公开的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由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工作合力,有力推动了党务公开工作。

(三)规范操作,把开展党务公开的程序规范到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开展党务公开,既离不开好的形式,更离不开好的内容,否则,党务公开就会流于形式。为此,我们首先在精选内容上做到规范操作。一是广泛收集整理公开内容,选择最需要让党员、群众知道的内容予以公开;二是充分听取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选择最受关注的内容予以公开。坚持做到“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避免“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从而把党务公开变成党群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三是按照规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所有公开的内容及文字材料由党务公开办公室审定,呈报分管领导把关,经党支部书记审查同意后,予以公开,并将公开内容及审核手续存档备案,做到了内务资料齐全。

(四)深入发动,把开展党务公开的监督组织到位。开展党务公开,离不开党员和群众的热情参与和良性互动。为了落实党务公开的监督措施,我们建立健全了相关监督反馈制度。一是建立了聘请监督员制度,根据实际,聘请了2名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限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和助手。二是建立了意见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对党员、群众围绕党务公开内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指派专人收集整理,认真研究处理。三是建立了定期总结制度,每季度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总结梳理公开工作情况,推动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三、存在问题

在推进党务公开中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创新党建工作的要求相比,还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务公开的意识还需要持久加强。有的同志对推进党务公开的认识缺少坚定性、巩固性。有的认为,有政务公开就行了,党务公开不公开“无所谓”;有的认为,党务公开只是“走形式”,不必太认真。

(二)党务公开的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推进党务公开是一件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尤其是要结合自身本单位工作特点,不断探索完善由谁直接领导,由谁具体负责抓落实,由谁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形式,公开什么内容,公开到什么程度等内容的工作机制。使之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成为创新建设工作、促进业务工作的助推器,而不应成为额外增加的一份工作量。

(三)党务公开的形式还需要更加丰富。目前,我们更多地采用的是文件、会议、意见箱等传统的形式,媒体、网络等形式使用得还不够熟练,影响和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下步打算

在下步工作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从强化民主意识,抓住关键环节,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环节,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一)强化民主意识,积极营造推进党务公开的良好氛围。继续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和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及•党内监督条例‣等文件,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抓好党务公开的重要性,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民主意识,接受民主监督,推动党务公开工作有序开展。

(二)抓住重点环节,切实提高党务公开的规范化水平。一是紧抓热点难点,规范公开内容。坚持全面、真实、具体、合法的原则,凡是涉及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或容易出现的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秘密,都该公开,保证重大问题决策和权力行使公开透明,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二是突出党务特色,创新公开形式。坚持灵活多样,简便实用原则,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三是把握关键环节,严格公开程序。审核环节,每项内容公开前必须由党支部集体审核,或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特别重大的,报经上级党组织审核把关;预公开环节,先公开初步方案,听取群众意见调整后及时公开;公开环节,将已经审核的公开内容,按照规定和要求,在一定范围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开;反馈环节,公开期间,明确专人负责筛选、整理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将处理和落实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党务公开的顺利推进。一是完善严格的领导工作机制。解决“谁来做”和“怎样做”的问题,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推进,不走过场。二是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党支部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着重检查党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程序是否规范、范围是否恰当、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明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完善定期的考核机制,每季度领导小组广泛征求和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这项工作,切实形成特色鲜明、简便易行的党务公开运行体系。

第五篇: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工作要点》,按照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方案,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发展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信息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外包基地、信息传输服务业等建设情况,邀请有关职能部门、2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122.8亿元,其中电信传输和信息内容服务业78.8亿元,软件业44亿元。信息传输服务业方面,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发展到113万户(城市电话户数7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4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57万户,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3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二)政府牵头,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领行业发展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初步建成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中心”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等七大服务功能。“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及公益性运作模式,在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国家专利技术(合肥)展示交易中心。

“中心”汇集了科技成果1485项,仪器设备1176台(套),技术需求1503项,备案专利1610项,重点企业571家,知名专家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实现了“找文献、找仪器、找项目、找资金、找政策、找专家、解难题”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功能。

至底,“中心”为企业提供的成果和专利推介、交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合作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查新和检索、推介服务以及科技咨询、培训、辅导等服务累计近10万人次,其中70%以上为企业用户。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近几年,我市陆续出台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并在服务外包、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等领域给予税收、租金、土地、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国家和省发布的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发达地区城市而言,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机构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调研了国内几个城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同比增长,成都市为427亿元、同比增长38%,大连市为306亿元、同比增长42.3%,厦门市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我市为122.8元,同比增长24.6%。与成都、大连和厦门市相比,无论是总量和增速,我市均明显偏低,且增速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方面,我市与其它城市也相距甚远,信息服务业产值低、行业资金投入小、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不大,虽然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等一批优秀软件企业,但与东软、浪潮、联想等企业相比,产值相差很大,缺乏竞争力,缺少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生存能力较强,具有行业领先作用的龙头软件企业。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规模小、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产权交易公司等要素类专业服务机构比重偏低。很多企业每年要申请数十件甚至更多专利,而全市专利代理机构只有十余家,专利申请时间过长,给企业权益保护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专利代理机构的信誉。由于科技风险的投资和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以及发展环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区风险投资公司发展缓慢,全市共有8家风投公司,可八年后,数量不增反降,目前仅有7家尚在运营,7家的注册资金总额还抵不上发达地区1家风投公司的规模,这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市场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有待进一步整合

由于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行政条块分割和行业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语言和技术不兼容,信息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难以交流与共享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阻碍了信息服务业发展。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资源体系还不够完善,与科技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资源分类不够清晰,科技服务机构入驻较少,缺乏个性化专项服务,社会各界对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大力提高。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涉及教育、劳动、财政、税收等广泛领域。目前,各级政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但还没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关于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扶持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已有的政策有些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吸引投资不够,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市信息化工作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市级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效益局限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杜绝,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属财政差额或全额拨款单位,其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部门行政色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他们凭借先天优势掌握着大量科技资源,挤占了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单

一、孵化类较多、条块分割严重、业务交流合作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先进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扩展和组织发展,使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多功能服务。这些充分说明我市科技服务行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制度建设缺少总体框架设计和有效执行环节的安排。

(四)人才资源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业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it行业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服务业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不足,产业部门与教育培训部门人才供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在职教育、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进机制,致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建议

1、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政府牵头,鼓励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本地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做好对企业的宣传工作;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现有信息化手段基础上,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高新企业及电子制造等企业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对接,政府牵头制定高新、电子制造、系统集成等企业名录,为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服务项目中进行软硬件选型提供参考,有利于扶植本地高新技术企业。

3、通过政策扶持和重点投入,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在示范园区内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能对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企业。

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合肥市服务外包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重点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办公用房租赁、市场拓展活动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尽快落实《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中有关合肥市1:1配套资金。

4、统筹规划我市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3g)。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纳入合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环保部门出台支持3g网络基站建设相关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选址、建设协调等工作;对3g网络终端、业务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商业机构、办公场所等率先推广使用3g手机、3g上网卡、3g上网本等业务和信息化服务;新闻媒体加强对3g网络建设和应用宣传,加强基站建设的正面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站辐射,消除误区,为3g网络基站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我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规范和促进市县(区)各级行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业务协同,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6、打破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壁垒,加快建立依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税务、工商、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数据、详细信息分布在这些系统中,这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能力,也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产品规范、推广渠道、安全、监管、信用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7、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完善软件人才培训的鼓励政策,建立软件人才培训费用政府补贴制度。加快建设以安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务外包人才知识体系,支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和课程开发,对所需资源和资金给予一定协调和财政支持;同时,切实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学分互换”合作计划,组织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培训机构对接,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支持ibme.t.p和cmu-hp等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在原有人才培训支持资金基础上,对与hp、ibm等跨国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给予专项支持。

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并给予资金支持;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经济住房、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关于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1、尽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务业情况的基础上,从新的战略高度,制定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

2、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政府对投资发展孵化器的企业给予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孵化器建设及运维补贴、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为创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办理等“一站式”注册服务;加强各孵化器与各高校、各级人才中心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海外人才等创业主体深入了解、参与创业;通过孵化器协会等组织,加强各孵化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市整个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为孵化器引入咨询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扶持。

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与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资源,充实“中心”各类数据库资源,并整理成详细的名录向社会公布,为高校院所和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政府对提供设备服务的单位应予以补贴并制定相关收费政策。

4、转换机制,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制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指导意见,将挂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各类中介机构剥离出来,保持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服务机构。

5、营造环境,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成立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协调各中介机构的业务,沟通信息,加强行业自律,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资信认证和绩效评估工作;发挥科技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向科技创业产业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建立政府投入奖励机制,每年从市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咨询服务专项资金(北京市每年每个专项资金不低于100万元);设立合肥市服务业专用税收发票,在所得税上,允许智力劳动的劳务支出打入成本,减少咨询服务业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专业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设立市级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

配合我市高科技发展规划,政府出资、银行参与,成立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设立信用担保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担保的风险项目限定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鼓励银行向风险性大的高技术项目提供先期贷款。

上一篇:暑假计划表要漂亮下一篇:数控技术专业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