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

2023-01-23

第一篇: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发展基础和优势,进而提出发展对策,以为加快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对策;安徽池州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实体流动中,将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分销、信息处理等相关功能有机结合,进行优化管理来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已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因此,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1],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农产品流通周期,保证农产品的时鲜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和活跃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池州市是安徽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心城市之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对促进池州农村经济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1现状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物流模式以直销型和契约型为主。直销型的表现形式为“农户或加工企业+消费者”。农户(加工企业)直接将初级产品拿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零售价格低,但流通范围与辐射面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契约型的表现形式为“合作社+市场”。农户与合作社订立契约,将产品提供给他们,由其负责产品进入市场。这种模式下,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的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合作社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再加上二者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往往会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物流企业流通模式在池州虽有存在,但大多数为“个体物流企业(户)+农户或加工企业”形式,业务的重点是从事简单仓储与运输工作,还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模式[2]。因此,就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整体状况而言,其特点是:以自营物流为主,模式单一,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1.2制约因素

1.2.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主体不成熟。与发达地区相比,池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落后,缺乏大型的仓储与冷藏库;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全市目前只有杏花村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官港香菇茶叶专业市场、石台茶叶市场等3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这3座市场的规模较小,只是简单的为交易双方提供场地,专业设备少,功能档次低,物流管理服务水平差。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种类型的批发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贩销大户和各类从事物流个体户组成,虽然主体绝对数量大,但从事的仍然是小规模、原始孤立的物流活动,主营业务仍停留在单一的运输和仓储集成上,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管理等高端服务方面更是欠缺,整个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成本较大。

1.2.2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技术要求很高,但目前池州市整个物流技术体系较薄弱,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取常温保存。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运输技术等新型物流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应用,造成农产品损耗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利益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利润实现。据统计测算,全市每年产销的水果、蔬菜、畜

禽等鲜活农产品因仓储、冷藏库和运输造成的损失率达到3%~5%[3]。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加强,大多数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都建有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但仅停留在发布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上,信息平台数据更新缓慢,覆盖面窄,信息流量有限。物流重要环节仓储、运输、配送等仍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信息资源,不能为客户提供物流链查询、跟踪服务。

1.2.3组织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农产品物流主体以企业自营和个体经纪人以及运输户为主,无上规模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缺乏,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损耗较高,恶性竞争普遍[4]。农产品从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售出,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及其他各类中间商,到达零售终端,再经过零售商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历经多道环节,使得农产品物流周期延长,农产品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物流成本大增,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损失和浪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物流业的发展,池州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2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2.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长江沿北缘横贯东西162 km,属国家一级航道。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属国家一类口岸,港口吞吐能力1 000万t以上。318国道和206国道纵横穿越全市;沪渝高速、京台高速、京广高速、铜九铁路相继通车;九华山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宁宜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池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全面构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交通枢纽城市。

2.2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全市国土面积8 272 km2,其中山场54万hm2,森林覆盖率65%,耕地8万hm2,水域面积8万hm2(其中可养水面4.8万hm2),呈“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3]。盛产水稻、棉花、油料、茶叶、蚕茧、木竹、畜禽、水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年种植、养殖业农产品逾百万吨。特色农产品有食用菌、精制茗茶、高山蔬菜、地藏黄精、焦枣、板栗、葛粉、猕猴桃、秋浦花鳜、珍珠、河蟹、甲鱼、青虾、木竹工艺品等,仅中药材就有1 300多种。丰富的农业资源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区,目前,全市有特色产业的专业乡镇2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近40%;“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23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18个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示范村”。

2.3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池州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龙头企业、基地、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优势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8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84家,这些龙头企业主要涉及粮油、茶叶、水产品、野菜、山芋、蔬菜、蚕丝、中药材等10个行业30类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40余家,发展成员6万人(户)。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棉基地17万hm2,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1万hm2,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1.3万hm2,蔬菜基地1.8万hm2,中药材基地0.53万hm2,生猪养殖120万头、家禽3 000万只。池州市已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9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23个,省名牌农产品20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3]。

2.4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农村社会面貌大有改观。截至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 “村村通”公路建设近1 800 km,99%以上的行政村已通了水泥(沥清)路,全市农村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均达100%;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农家店达690家,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60%以上

的行政村。农村基础建设的夯实,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2.5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大发展机遇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首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使得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池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之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必然促使池州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公司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本地增多、政策的倾斜度加大,由此,必然会带动池州市大物流的发展。

3发展池州市物流业的建议与对策

农产品物流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池州市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效的物流平台。

3.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

物流基础建设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应以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大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其上规模、上档次。要根据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要积极建设物流园,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手段,引导各类物流主体进入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化,发挥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当前,应在池州主城区建立一座综合性、大型的农产品市场和上规模的物流园;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造,青阳、东至、石台3县可各建一座综合型、规模化农产品交易市场[5]。

3.2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鉴于当前物流主体呈多元化的格局,政府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些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同时,应出台政策,列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运销协会,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体系,使之主导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组织及个体资源的整合者。当前池州市最切实可行的是积极引导筹建由商贸、交通、供销社、邮政等部门组成的第三方涉农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物流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经纪人+农户”、“超市+农户”等形式,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改变规模小、封闭运行、抵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3.3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物流技术,培养物流人才

农产品物流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到流通全过程,不仅技术涵盖面广,且技术含量高,物流技术是物流业发展的支撑点。物流技术主要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2个方面,最重要的硬件技术是运输、仓储与包装技术;软件技术为信息与管理技术。当前,池州市急需引进和开发的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包装技术方面要注重其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保鲜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装备,条件成熟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要加强整个物流链信息整理与整合,以达到信息共享目的[6]。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因此,除积极引进先进地区物流企业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外,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可通过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网络远程教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3.4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和标准化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成立由农业、贸

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加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当前,应在几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建立信息公告牌以及农产品信息查询机,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专业网站。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加快实现标准化,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加大对农产品基地认证、质量认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种养及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要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5发挥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产品物流业涉及面广,牵动性强,完全依靠市场规律,任其发展,缺少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会较缓慢,甚至会步入畸型发展轨道。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应有的助推作用,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主体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7]。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物流项目的扶持,农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双引擎,必将推进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健康、稳定、快速、有序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培敬.河南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乡镇经济,2009(11):58-60.[2] 郑祖起.发展三明农产品物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76-79.

[3] 池州市统计局.2009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0-03-26].http:///news/open.asp?id=32817.

[4] 凌中南.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5-8.

[5] 钱廷仙.模式优化与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1):1-5.

[6] 宿长海,宋晓露.大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28-129.

[7] 黄体允,李英艳,何飞.中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撑基础对比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8-11.

第二篇: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

1.概述

1.1农产品物流定义与主要环节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同的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借鉴2001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结合农产品运销特征,本文把农产品物流界定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产品及其信息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就是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常温、保鲜和冷藏)、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有机组合。包括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相关的技术信息组织和处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上的物流管理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部分加工价值。

1.2农产品物流成本

一般而言,企业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构成,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体现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信息传递等具体作业行为中,而隐性成本则隐藏于企业的不当行为中,如物流运作不畅而导致的库存增加所形成的利息成本、库存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保管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发生的退货损失等。

物流成本的计算公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按支付形态计算物流成本;第二种是按功能计算物流成本;第三种是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就本质来说第一种和第二种物流成本计算方式是一样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来说,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如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难度较大,按功能计算物流成本则可以归类简化。

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服务成本、管理费用。就其功能来说可以分为:(1)存货持有成本。指农产品在仓储阶段所发生的仓储费用、资金利息以及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2)运输成本。指农产品在运输(公路、铁路、承运、空运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路况不良、没卡收费等不良成本。(3)装卸成本。指在农产品装卸、搬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因作业安排不当而发生的设备闲置成本。(4)加工成本。指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5)信息成本。指农产品物流企业在信息发布、采集方面的费用。(6)包装成本。指农产品在配送前所发生的包装费用。(7)管理费用。指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内部管理中所发生的费用。(8)逆向费用。指由于退货或包装物回收等发生的费用。(9)其他费用。指意外损失所发生的费用,如失去市场先机、货物保管不善等而造成的货物损失。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考虑到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农产品物流企业将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如将因收购农产品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最后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冲减销售收入,得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总利润,而物流利润就掩藏在企业总利润这一“冰山”之下,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明确,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2.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首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存在巨大的现实与潜在市场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农产品物流总值1978年为527亿元,到2006年为13546亿元,增长了24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产品物流的潜在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其次,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道路。2006年7月,交通部、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5关于进一步完善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

络实现省际互通的通知6,到2006年年底,全国新改建公路里程34万公里,其农村公路26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8万公里,高速路4154万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已达8411%,客车通达率已达8312%;二是信息化建设。国家加大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度,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再次,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与载体已有一定基础。广东佛山建立海峡两岸农产品合作物流基地,安徽铜陵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宝钢物流中心落户大连湾新港,厦门荆艺物流软件成功打入印度市场等等,这些大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公司的出现,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3.中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产品物流业虽已得到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流通渠道狭窄、物流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因素仍需大力改进。

(1)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中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其中主要包括: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场(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最主要的力量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虽然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数量很大,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程度低,再加上融资渠道不畅,加工信息能力不足,难以获得物流规模效益和实现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管理,最终结果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和初加工服务,无法深入开展附加值较高的需求预测、精深加工、物流信息、成本控制和物流设施网络建设等增值服务。

物流专业人员的缺乏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据相关部门预测,2010 年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 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 40 万左右。农产品物流涵盖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在各个环节上都需要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农产品物流主体还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是第

三方物流从业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巨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铁路和物流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物流方面技术装备水平低,仓库老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长期以来,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加上农村道路状况差,使各种鲜活农产品难以及时外运和保存,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较大。据统计,中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 30%左右(发达国家控制在 5%以下),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 12%- 15%。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将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也就意味着年平均增产水果 500 多万吨,蔬菜 3000 多万吨。由于中国的食品冷链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3)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实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在途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流体保值增值。据农业部对我国 10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信息使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走进农村,但我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和通过计算机网络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的农户所占比重很小。

(4)环节多,效率低,模式单一

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常见模式(如下图所示):生产商 -购销商销地批发市场 - 农贸市场 (超市)- 消费者。经过采摘、分选、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 25%- 30%,这种传统的物流模式延长了可控物流时间,增加了物流损耗。目前,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约有 5000 多个,城镇乡村农产品集贸市场约 8万个,然而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市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都很薄弱,功能未分化,管理不统一,交易方式也主要以协议买卖、现货交易为主,农产品批发价格形成多是通过讨价还价的形式,效率低,而且不能真正体现农产品价格,实际是业务批量放大了的集贸市场。

4.改进措施

(1)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要充分重视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物流主体的主要形态可以包括:农业 (或粮食) 公司、供销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公司、农产品物流经纪人队伍等。应在壮大原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实现物流规模化。此外,可以借鉴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农业务委托给农协进行专业化协作的思路,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农协,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农户或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使之更有效的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服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积极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信息集中、流通环节少、物流配送高效、物流规模大等优点,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不但有利于保持农产品的“生鲜”,节约大量交易成本,保障供应的及时性,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流通半径和流通量,扩大物流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支持农产品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批发配送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从而为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及专用设备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因此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货畅其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4)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

①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引进。我国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率高出美国20%以上,造成此浪费的原因就是由于冷冻保鲜物流理论知识不足,技术落后。因此,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是当务之急。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点来抓。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而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程。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要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5)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根据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宜采用以日本为代表的物流模式,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鉴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有的基础,重点以改造为主。应借鉴荷兰花卉批

发市场的经验,在软件方面,加紧对现有市场的股份制改造,完全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在硬件方面,强化投资,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建立较为现代的电子服务和结算中心,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把批发市场真正办成农产品交易和服务的多功能市场。目前需要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改造,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

5、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物流量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物流成本也急速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与投入,农产品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后续的发展中,必须正视不足,努力改进,提高物流效益。

第三篇: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段春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向流通领域。如何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庆市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安庆市农产品物流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对策建议

1农产品物流概述

所谓农产品物流是指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措施,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进行组织、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的供应、生产、运输、仓储、加工等众多环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仓储等环节中的消耗,提高农产品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专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安庆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农产品种植不仅品类多而且产量大,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产品开发,推动安庆市经济发展,使之更有效地融入国内外市场,就必须重视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2安庆市农产品发展及物流现状

安庆市地处安徽西南部,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近些年来,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棉纺羽绒加工、绿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00多家,年实现产值超250亿元。与农产品开发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形势相比,安庆市的农产品物流业却十分落后,由此导致安庆某些特色农产品,如岳西的板栗、猕猴桃、木耳、香菇、高山蔬菜等,不能及时快捷地运出大山、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农产品在长时间运输、仓储过程中腐烂、变质现象十分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利润水平,对安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 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农产品物流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经营不规范

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不高和并非优越的投资环境,安庆本地及外来投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安庆市目前仅有两家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即安庆农资大市场与安徽幸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其余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物流实施不完善,物流设备少且比较陈旧的状况,经营上基本上是农产品运输这一传统物流形式,基本不存在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环节。这些企业经营上也缺乏规范化物流运作形式。

3.2 农产品物流渠道不通畅

安庆特色农产品盛产地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僻,基本处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县,如,岳西、太湖、潜山等。由于所在县、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缺乏,使得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不足,直接导致农产品难以及时快捷走出大山,投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的积极性;加上农产品运输的通道费与集散地的入区费,也使得走出大山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有所增加,另外,安庆本地相关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与对外销售渠道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造成大量农产品出现滞留、腐烂等现象。

3.3农产品集散地不成规模

目前为止,安庆市还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容易腐烂变质。据不完全统计,安庆市农产品在物流环节造成的损失很大。就岳西县而言,岳西板栗、高山蔬菜、猕猴桃等每年由于运输、仓储、包装等环节的缺失与不足,导致30%左右的农产品在销售、仓储过程中腐烂、变质,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农产品市场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地,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茶叶与板栗等的恒温保存就存在问题,其次,无农产品集散地,必然失去对农产品合理包装、流通加工、仓储保管的区域平台。

3.4农产品物流信息不够通畅

安庆市包括七县一市,地域面积大,其中偏远山区占有很大比重,农户居住分散,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许多农产品供求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产品的流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导致农产品销售不及时,特色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难以实现农产品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4 加快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

安庆市应着眼长远,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把发展物流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突破口,围绕“三农”发展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方投资为平台,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相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惠措施,尤其是影响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方面,如,资金支持、土地批拨、税收优惠等,积极主动地为这些企业提供快捷、完善的服务。

4.2加快物流基础实施设备建设,着力完善农产品物流渠道

建设与安庆市农产品物流需求相一致,与国道、省道、铁路、港口相连接的乡村公路、省道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特别是具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县(市),如岳西、潜山等偏远县区域内通村连乡公路建设;同时要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保证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物流渠道。

4.3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

根据市属七县一市农业发展状况,安庆市政府在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时,应注重园区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园区选址应考虑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因素,结合安庆城区发展规划,在城东毗邻宁宜城际铁路大桥处,划出适量土地,用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用地。园区内设立农产品运输区、仓储区、装卸与流通加工区。配备农产品物流所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以优越的环境吸引本土和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进入园区。

4.4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以 “数字安庆”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能力,消除偏远山区信息盲区,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延伸网络,解决终端入户难问题,从而让农民利用互联网,通过较为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县、乡农产品的准确供求信息。积极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在农民和农产品需求之间架起一个快捷的物流信息平台。

4.5加强农产品物流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应加强培训。首先,要提倡标准化农业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用的种子、化肥、饲料等的选用,生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流程,到最好的流通加工、包装及农产品检验全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提高农产

品的质量,为农产品物流创造优质、绿色的产品。其次,采取节能、适用的农产品仓储技术,加强农产品仓储技术的培训,普及农产品保鲜、冷藏、冷冻、通风恒温等技术,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创造农产品物流的时间效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燕,汪晓建.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0(5):45-46.

[2]杨娟玲.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其对策.经济师[J]. 2011(2):34-35.

[3]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经济,2009(7):45-46.

[4]陈珊珊.农业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7):23-24.

附作者简介:段春晖(1972-----),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经济师,安徽大学管理学硕士,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从事教学工作(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联系电话:13605569658 ,邮箱:rdchzlm@sohu.com

通讯地址:安徽省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元山东路99号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段春晖邮编:246003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核心提示:在农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农产品物流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刺激生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之外的农产品第三利润来源,对改善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中心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不能“物畅其流”的现状与这样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论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对策。

◆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2005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为强化新农村产业建设的支撑平台,第一次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议题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亟待研究和开发的重要课题。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我国农产品物流不能“物畅其流”的现状又给广大农民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缺乏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物流集散方式发展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新鲜、即时、快速等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集散地主要有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主要集散地,经营主体以个体商贩和农户为主,大多数农产品集散地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存在着发展不合理,市场结构散乱的特征,其中以价格问题最为突出。此外,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方式运用,比如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生鲜食品的加工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超市等也非常少,这些都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市场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我国仍然有60%-70%的农户靠自身力量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农户解决的仅仅是一些简单而分散的运输仓储活动,缺乏规模效益,并且在途损失严重,缺少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主体。其次,由于目前农业信息网站缺乏实用性,涉农信息网络普及面小,广大农户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信息流通较慢交易双方不能准确及时的获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出现采购难和销售难的不合理现状,造成了大量农产品腐烂变质,农产品产后损失十分严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高达20%-30%。第三,大部分市场都以现金结算交易和对手交易为主,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的方式运用的非常少,结算方式落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交通网络不发达,没有形成农产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路况不良,道路收费偏高等问题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价格差非常大。根据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成本中光道路成本就高达63%,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二

是农产品仓储设施落后。

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在我国涉及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缺乏部门和行业之间政策的一致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部门切实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员不多等原因导致的,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系统,它包含了仓储、加工、运输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运用等一系列环节,强调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图1)。

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其农产品物流也具有与别国不同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农也很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品种多,如粮食、油料、蔬菜、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各类林产品和中药材等;产量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光粮食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 308亿吨,由此引起的农产品物流量相当巨大。

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要求高。由于大部分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或植物性产品,因而需要专门的设施和专业知识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在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环节要求都比较高,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环节上认真研究,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大,因此农产品物流也产生了季节性。首先,不同的气候、土壤、降水等存在差异,农产品因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产品收成时间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形成季节性物流。其次,同一地区由于季节转换,农产品品种也有不同,也形成季节性物流。由于这样的地域分散性和季节性与农产品需求的全年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使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产生了偏离。

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我农产品物流的特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构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系统(图2)。

(一) 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对农产品、技术、信息三个主体实行双向配送,保证三个主体及时准确的在各物流环节传输。其次要建立自己的冷库和仓储中心,增强保鲜储藏功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需要配备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以满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并以此降低农产品的在途损失。第三是把供应方包括农户、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等与需求方包括产销地批发商、超市、农贸市场等连接起来,使供需双方得到及时高效的沟通,农户把握最新市场需求信息,根据需求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逐步实现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物流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一,我国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大都是以小生产个体农户为主,

文化素质不高,对现代信息传播方式难以掌握,使得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构筑起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特点的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广大农户都能使用和乐于使用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大网络”的概念,构建一个全国范围内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真正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这需要在整合原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技术和资金,并进行推广。

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发展仍然相当落后,农产品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平台的使用和认识都还不够。因此,只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产品流通信息现代化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职能,把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进行规划建设。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有效信息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很多实际收益,并推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交易方式。

第三,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主要以一对一的对手现金交易为主,这使得农产品有价格不稳定,

容易产生价格和市场相背离的情况。因此,需要引进和采用新的交易方式,比如拍卖交易的方式和期货交易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减少农户的生产风险,保障收益预期,并提供明确投资方向,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稳定而科学的价格预期。

(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要完善农产品市场的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农产品市场。这些相关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不同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上市销售以及售后相关逆向物流处理的完整过程。由于农产品需要新鲜快速的特征,整个过程大多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链物流”,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的冷冻保鲜技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上市时的鲜度和质量,进而也就关系到农产品的价格。通过流程管理和设备配置,进而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线全面开通,降低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保证农产品稳定高质大量的进入各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品质。

其次,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运输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修建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不断改善不同类型公路的路面质量,更多的修建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提高公路网络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通路畅通,逐步实现农产品公路、铁路、航空的多式联运系统的无缝衔接,保证农产品新鲜高效的提供到相关市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还应减少各种收费站,对农产品物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第三,改进现有的农产品运输设备并逐步采用国内外先进运输方式和设备,加强运输设备中的冷藏、保鲜措施;加强仓库建设,扩大储存能力,广泛建立特种符合农产品生鲜的特种仓库,增加叉车、增加自动化分拣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降低产后损耗。

(四)政府有效宏观指导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制定现代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规划。各级政府应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物流架构规划,逐步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二是农产品物流协调机构的建立。成立现代农产品物流调控机构,统一指导全国农产品物流改革,制定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从宏观上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正向发展。三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张敏,余劲.农产品物流模式探析[J].物流经济,2008(10)

3.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4.金海水.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

5.潘建伟.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9(4)

6.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赵玉国.建设农产品中心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07(2)

第五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

近些年来,我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近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去年,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通过对40个蔬菜样本的抽检,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仅有4个不合格,合格率90%,与此同时,通过对柚子、夏橙等水果的随机抽样检测,也均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在88%以上。

3、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建立了香芋、香姜、香柚、夏橙、南瓜等5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善。

4、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5年底,香芋、香姜、香柚、夏橙等4个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5.4万亩。

5、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这些年来,我县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所需要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人员等要素的综合,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在管理上,逐步实行“一片果(菜)园,一名技术员,一套农业标准化技术资料,一本标准化生产管理档案。”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1、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我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而忽视了“质量净化”。笔者近来通过对部分果(菜)农代表的调查中了解到,果(菜)农们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科学施肥、用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法甚好,也很切合实际,我们也很想这样去做,但目前我们很难完全实施。我们购买农药,求的是治虫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行,因为,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

2、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适应WTO要求,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不够。近年,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必须加大宣传,通过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讲国家产业政策,大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大讲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大讲无公害生产的高效典型,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引导、说服群众,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这样,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我县早在2001年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近些年来,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更好地全面地推行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培管,首先,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推行联防联保。一是在基地环境管理上,依托环保、卫生等部门,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二是在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禁止高毒农药。设立基地农药专卖点,实行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通过检测,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建立田间生产档案等措施,建立由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和田间档案记录员组成的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宣传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指导基地生产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其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

3、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农业部2006年正式启动的“九大行动”之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和“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的要求,今后将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今后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从2006年起,我省将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又正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五种农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第一,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疫检测室,并配置必要的检测设施,设立流动检测站,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第二,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建立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严格按《农药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承诺,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品种和范围,抓好基地和市场的抽检和自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责任市场追溯制度。第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一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

点,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二是实行批发市场与生产者、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加强跟踪管理;三是对农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获得市场准入资格,进入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营区;四是加大对流通市场的检验力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五是加强产地源头管理,逐步建立异地定点采购和检测制度;六是稳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专卖点的网点,严格履行保证质量的承诺。

上一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下一篇:农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