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2022-11-26

第一篇: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我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前几日看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的《零缺陷》教材,我就对我的工作想说点什么。

今天,看了“七种浪费”,心有感触,又刚好对号入座,剖析自我,打算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勇敢面对七种的浪费,进行不折不挠的斗争,从而提高自我

一、等待的浪费:

“我”工作中的等待浪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等待上级的指示。由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没有决定权,以前做计划,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后来干脆不做,只有等待上级指示。信息反馈给相关的领导以后,领导没有批示,也没有办法,毕竟人家是领导,不考虑别的,就是考虑自己的饭碗,也不敢追问领导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回复浪费。

2、等待外部的回复。供应商出现问题时,与供应商联系并发布PRR后,静待回音,当然也需要不时打电话督促,但PRR什么时候回复我决定不了,尽管公司有规定8小时回复,但大多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及时获得,只能等

。等待浪费。

,只能等待领导批示。如此以来,便造成了等待的

3、等待下级的报告。对我来说不适用,自己没有下级,自己已经是最下级了,没有人会向我汇报东西的。

4、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较严重的等待是“我”对技术、质量、车间等部门问题反馈的等待,尽管有三分钟响应的规定,但是期间的等待也是很致命的。车间出现质量问题后,会及时通知“我”,然后进行响应,你不打电话给“我”,“我”也不知道出现了问题,再说,有些问题可以在线抑制的就在线抑制了过„„

我非常惭愧我的工作中竟然出现了上述的等待浪费,该种等待浪费,不仅浪费了我的时间,同时也浪费了我的生命。这种缺乏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满足现状、消极怠工的情况引发的浪费所造成的危害很大,会危害企业的正常运行。

七种浪费之二:协调不利的浪费

“我”工作中的职责之一就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协调不利带来的浪费主要有下述几种情况: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中度

1、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利

。有些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让我去协调人家的主任、值班长、主管等等,当然会有难度,他们凭什么听我的,因此工作进度受到影响。某些工作责任界定不明确,处于断层,大家都在观望停滞,认为应该别的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被拖成了大问题。比如KD件的货损锈蚀,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几十万的报废,我也觉得很难过,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因为协调不利而发生。

2、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利。对领导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正确理解、传达、并没有有效的协调组织落实、推进,致使整体进度受影响,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延误了时机。比如我所负责的业务实施计划以及制造质量,标准有了,什么都有了,就是推行起来很困难,同时也包括我所负责的TS16949体系,推行起来总是会有问题出现。

3、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利。信息在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手中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不能准确及时决策,造成较大的浪费。如PRR的跟踪协调, PCR的内容反馈,问题跟踪表的状态更新等等,没有将信息及时的传递给相关的人员。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协调上的问题,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为什么一直无法实现?从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协调不利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之一,它使我们之间的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从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七种浪费之三:闲置的浪费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闲置的浪费。

1、职能的闲置或重叠。领导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岗位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我负责夜班工作,夜班的质量问题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当出现了产品问题以后,除了挑选、换批次外,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留给白天的解决,只能做个反馈。想想,我这么一个大活人,我做这种工作怎么能够承受得了?七老八十的人来做还差不多,绝对的浪费,主要是我有很多需要白天来完成的工作自己晚上没有办法来完成。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某些不十分重要的任务,领导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无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我有一次我因公外出,需要派车一部,但是负责部门以没有司机为由不派车,那我就没有办法了。回去找我们经理,我们经理找他们经理,反反复复,这样,期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好不容易派车了。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把复杂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人可以承担原来完成不了的工作,起到较大的作用。

2、人员的闲置。当然我们整个楼上只有我在这里值夜班,一点也不创造价值,属于典型的非增值人员,真应该去掉,可惜我不是领导,领导让我在这里值班,我只能在这里了,不然,恐怕要下岗了。记得某个车间主任曾经说过,你们这些工程师,都是非增值的,要也行,不要也行;然后他顿了一下,其实车间主任也是非增值的。我觉得比较幽默。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流程中职责到位杜绝闲置的浪费。

七种浪费之四:无序的浪费

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的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1、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的职责两个领导都管,或者说多个领导多管(SQE—我主管管、BIQ—制造部门管、内审员—质量部门管、培训师—人事部门管、党小组长—党支部管、BPD质量负责人—部门领导管)我的工作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每一个领导安排的工作,我都需要去做,尤其比较紧急时,我就非常为难,到底选择先做哪个呢?四个字:轻重缓急,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不做就会对总体造成影响,比如我去做培训了,那现场响应可能就没有办法做了,如果我不做培训,那新来的一大群员工就只能等,而计划是人事部门安排好的。更有甚者,有些时候为解决某些问题我挺身而出(解决问题时,双方都向前迈一小步),从大局出发进行解决,结果导致今后有这样的工作就由我来做,没有人再管这个事情了,我都搞不懂这样的事情该谁来做,也可能是我的一小步迈大了吧。这些都是无序浪费。

2、其他造成的无序。有些时候出现突然工作时,“我”会以忙现场工作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拒绝承担该项工作,但这是也无序。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往往被推翻,人为增加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 看看我编制的文件就知道了,经常是我编写好了电子版的,让领导来看,领导看了,说可以了,打印出来以后,领导又指出其中的问题,再修改,再修改„„后来换领导了,然后再改„„ 3、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经常去做一些事情,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忙了半天之后,才发现流程不对,然后再重新去做。尤其是第一次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比如报销发票,第一次报销竟然跑了N趟,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领导们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当然我自己导致的无序,我会想办法来解决。。 七种浪费之五:失职的浪费

失职的浪费是管理中的最大浪费,责任心不强或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应付。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搪塞了事,不是(或是没有能力)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在工作中没有计划,没有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新安排的事,不会做,也不说一声不会做,不会也不学,只是拖着。这些失职都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昨天的事今天没有结果,明天做什么也不知道。失职的浪费主要是能力低下、责任心不强、和工作质量差等造成的,但管理考核及职责的不明确使其没有受到制约和监督。

七种浪费之六:低效的浪费

低效的含义包括: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近来搞的几个工作,我都没有按期完成,找点理由搪塞一下,上夜班上的。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比如我在指导工段做防错的时候,里面经常犯一些错误,做的防错没有正确的起到作用,只是一种摆设。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自己经验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能力低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能力低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人尽其才,用人所长,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一群羊和一头羊带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方法不当也是低效率的原因之一。我的反复培训照样出现问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是低效率的温床。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某些"成功"人是沾沾自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从而不思进取,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我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了。 七种浪费之七:管理成本的浪费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各职能管理部门在组织、管理生产、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成本。管理必须“理”行事,“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计划",通过确立计划、执行计划、考核计划、改善计划,可以最直观地涉及有形成本概念和浪费现象。

我所编制部门BPD计划编制缺乏依据(第一次做,照搬总公司的)。公司没有下达指标,下面工段无法编制自身的工作目标。公司的目标、指标下达后工段却不知道怎么分解。部门领导没有告诉做什么工作,自己也不知编制计划。我经常没有计划工作概念,缺乏长远工作规划,工作随想随做,自己的计划缺乏可执行性、漏洞百出,有时候拿出一些时间想,却没有去做,造成极大的浪费。领导临时交代或安排的工作打乱原来的计划。计划工作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被迫频繁调整。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执行,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

费用投入与收入(收益)不配比。晚上上夜班导致正常的白班工作没有办法按时完成,造成了管理上的成本浪费。

通过我的自查,我们可以知道,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的多,当然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较困难。而且大家大多司空见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下去的,因此,对经营管理革新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但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一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则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因此,我们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做起,向着经营管理革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篇: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临近年终,工作总结和计划又要开始拟定了,你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了吗?你的总结该怎么交?总结不只是对计划的一个交代,更是对企业和自身的一次检阅。在所有职场人面临大考验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照学习一下“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这篇文章,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职员,请注意改正,如果你是中层干部,那就要好好的自检,如果你死不悔改,那就应了日本与稻盛和夫齐名的管理大师畠山芳雄的忠告,你《这样的干部辞职吧》,你就要小心,你的老板很可能哪天买本这样的书送给你,不过你别紧张,这是一本让你能尽快避免工作中七种浪费的书。一条一条仔细对照一下,从点点滴滴工作中学会杜绝工作中的七种浪费才是正途。

1、管理工作不能“等”

在管理工作中,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干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级身上推。

等待对方的回复。我已与对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无法决定,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月某日把这份文件送给对方,这里记录得很清楚,对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你还是和对方联系一下吧,以免耽误工作。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而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耐烦,认为多等一会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浪费,我们认为,日本管理大师畠山芳雄的管理思想最合适解决。如《这样的干部辞职吧》、《管理者革命》、《培养部下的100条铁则》等都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2、把无序变有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某个部门某个人,当看到一项工作比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进行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么,今后这项工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而放任不管了,这也是一种无序。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都会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能把复杂无序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员工可以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工作。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人为造成的无序危害更大。

业务流程的无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自己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也许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公司的各项规定很少按照横向业务流程的顺序来编写,大多数是按照纵向部门来编写,两个部门间如何交接则语焉不详,实施时就会造成无序。

这些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协调是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职能。而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协调不力,就会造成工作停滞等方面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由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出现问题,双方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门协调,工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上级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生产盲目、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如果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设法绕过去,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4、让闲置的“动”起来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厂房、生产设备等因开工不足而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这种浪费最容易出现在高层领导身上,因为他们要把组织做大,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行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至领导者有意识地夸大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影响。两个部门承担了类似的工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好像谁都可以负责,其实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又相互争功,易导致工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

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如果担心失去权力,则下级就会事事请示,长久下去,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这是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人员的闲置。人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人员,三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帕金森定律就发生作用了: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工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一个秘书,为了填满她的工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门的名义通知其它部门,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工作,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浪费。而该秘书有工作可做了,而且达到了“细化管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但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管理等方法,都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水不腐,如果能不断地用新的管理思想去冲击旧的思维,自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因闲置而发生的浪费。

5、应付现象最常见

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了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是责任心不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应付基础工作。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踏实的基础工作,审核前突击表面工作,以应付审核,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应付检查。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人们常说:干没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其中的含义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如果检查工作的人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应付导致前松后紧。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如果前面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额外加班等多种浪费。

应付造成虎头蛇尾。在工作中没有计划与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这些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

应付的浪费主要是由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低下等造成的,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这种浪费对组织的损害是隐性的,将逐步侵蚀组织的肌体,是一种慢性毒药。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决不能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而应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中心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减少浪费。

6、拒绝“低效”反复发生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 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从中高层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某些“成功”人沾沾自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从而不思进取,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

7、管理必须真正有“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生产、供应、设计、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身存在问题,则危害更大。

目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如果“理”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就像解一道数学题,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下达了目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子”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行性。对于非量化的工作,不进行细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计划编制拖拖拉拉,事态紧急才下发,忽视了及时性。对于这种计划,如果不进行修改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计划执行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一下就扔在一边,根本谈不到执行。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一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高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行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而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发现问题后,措施不到位,致使下期的计划中又没有体现或纠正,导致问题长期存在。都在一个公司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那个人,轻描淡写来几句,可保下回我没事儿。

投入产出不匹配。目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高?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而硬着头皮干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又是难以度量的,它不象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而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力。

某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公司计划,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意,让外人诧异无比。经了解后才知道:该企业所在的集团制定了三年后销售收入突破一百亿的发展目标,再分解成目标,把指标下达给下属企业。由于该公司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而是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来制定经营计划的,各主要指标都订得非常高,缺乏数据的支持,不太具有可行性。而根据公司计划进行的职能部门计划和月度分解计划和实际差得很远,为了编制计划而在凑数字,导致在计划编制时就对计划的完成没有多大信心。由于目标指标不合理,使计划不具有可实施性,在执行、检查和考核过程中,大家都是心中有数,走个过场而已。甚至如果执行职能计划,例如采购物资和设备,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到年终时大家都完不成计划,法不责众,人人心安理得,丧失了追求,对企业的发展危害巨大。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而且大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容易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一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则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因此,我们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第三篇:工作中的“七种浪费” 你有吗?

职场人,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觉得自己在荒废时光?或许你还不知道,有些机会已经在你的懒散中偷偷溜走,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工作中的七种浪费,你看了,是不是该采取行动了呢?

1.管理工作不能“等”

在管理工作中,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干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级身上推。

等待对方的回复。我已与对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无法决定,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月某日把这份文件送给对方,这里记录得很清楚,对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你还是和对方联系一下吧,以免耽误工作。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而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耐烦,认为多等一会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浪费,我们认为,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如果不能用Y理论激励员工去消除等待的浪费,就需要用X理论去加强管理,例如对于较重要的工作,可以用5W1H来进行计划分解,然后进行控制、检查和考核。实际上,X和Y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X+Y相辅相成也许更好一些。

2.把无序变有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某个部门某个人,当看到一项工作比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进行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么,今后这项工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而放任不管了,这也是一种无序。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都会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能把复杂无序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员工可以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工作。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人为造成的无序危害更大。

业务流程的无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自己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也许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公司的各项规定很少按照横向业务流程的顺序来编写,大多数是按照纵向部门来编写,两个部门间如何交接则语焉不详,实施时就会造成无序。

这些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法约尔把协调视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协调不力,就会造成工作停滞等方面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由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出现问题,双方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门协调,工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上级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生产盲目、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如果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设法绕过去,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4.让闲置的“动”起来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厂房、生产设备等因开工不足而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这种浪费最容易出现在高层领导身上,因为他们要把组织做大,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行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至领导者有意识地夸大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影响。两个部门承担了类似的工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好像谁都可以负责,其实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又相互争功,易导致工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

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如果担心失去权力,则下级就会事事请示,长久下去,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这是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人员的闲置。人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人员,三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帕金森定律就发生作用了: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工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一个秘书,为了填满她的工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门的名义通知其它部门,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工作,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浪费。而该秘书有工作可做了,而且达到了“细化管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但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管理等方法,都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水不腐,如果能不断地用新的管理思想去冲击旧的思维,自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因闲置而发生的浪费。

5.应付现象最常见

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了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是责任心不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应付基础工作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踏实的基础工作,审核前突击表面工作,以应付审核,实际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国内的ISO9000质量体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因为许多企业都可以把来人摆平,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与管理者代表内部交流,末次会议上只会开出几个一般不符合项,整改后自然获得通过。应付一下也能过,那么认真干什么。

应付检查。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人们常说:干没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其中的含义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如果检查工作的人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

应付导致前松后紧。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如果前面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额外加班等多种浪费。

应付造成虎头蛇尾。在工作中没有计划与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这些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

应付的浪费主要是由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低下等造成的,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这种浪费对组织的损害是隐性的,将逐步侵蚀组织的肌体,是一种慢性毒药。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决不能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而应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中心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减少浪费。

6.拒绝“低效”反复发生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

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从中高层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某些“成功”人沾沾自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从而不思进取,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

7.管理必须真正有“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生产、供应、设计、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身存在问题,则危害更大。

目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如果“理”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就像解一道数学题,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下达了目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子”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行性。对于非量化的工作,不进行细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计划编制拖拖拉拉,事态紧急才下发,忽视了及时性。对于这种计划,如果不进行修改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计划执行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一下就扔在一边,根本谈不到执行。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一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高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行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而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发现问题后,措施不到位,致使下期的计划中又没有体现或纠正,导致问题长期存在。都在一个公司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那个人,轻描淡写来几句,可保下回我没事儿。

投入产出不匹配。目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高?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而硬着头皮干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又是难以度量的,它不象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而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力。

某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公司计划,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意,让外人诧异无比。经了解后才知道:该企业所在的集团制定了三年后销售收入突破一百亿的发展目标,再分解成年度目标,把指标下达给下属企业。由于该公司不是按照实际情况而是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来制定经营计划的,各主要指标都订得非常高,缺乏数据的支持,不太具有可行性。而根据公司计划进行的职能部门计划和月度分解计划和实际差得很远,为了编制计划而在凑数字,导致在计划编制时就对计划的完成没有多大信心。

由于目标指标不合理,使计划不具有可实施性,在执行、检查和考核过程中,大家都是心中有数,走个过场而已。甚至如果执行职能计划,例如采购物资和设备,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到年终时大家都完不成计划,法不责众,人人心安理得,丧失了追求,对企业的发展危害巨大。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而且大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容易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

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一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则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因此,我们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第四篇:人民调解中的七种调解技巧

一、“冷却降温法”也叫“热案冷处理法”

当矛盾纠纷激化,有可能引发刑事案件的情况下,调解人员一定要临阵不乱,冷静思考,首先采取有效办法和策略,制止事态扩大和曼延。然后依照法律法规,对双方当事人分别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待双方心平气和,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调解。

这类纠纷的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一般文化程度底,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失去理智。气头之上谁规劝也不行,有一股:“二杆子”劲,甚至拉拢纠集亲朋好友参与其中,很容易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如果调解人员不明事理,满目前往立即调解,不仅在节骨眼上无法有效控制事态的扩大曼延,反而由于处臵不当会激发矛盾,引火烧身,危及自身安全,甚至陷入一场混战之中,无法脱身。

二、“情理交融法”又称“换位思考法”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在民事调解中,双方当事人由于自私自利思想作嵩,跳不出个人圈子,好“钻牛角尖”。我们启发双方当事人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在考虑个人得失的同时,也要替对方利益着想,做到知彼知己自我约束。然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进行调解。

此类纠纷特点:双方当事人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爱争强好胜。

三、“扶正去邪法”

是指运用法律的规定、道德的约束等,去除纠纷当事人的无理要求

1及邪念,弘扬正气,压制邪气,找准纠纷争议的焦点所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症下药,进行调解。

此类纠纷的特点:双方当事人胡搅蛮缠,提出无理要求,混淆是非,掩盖事实真相。

四、“逆向求助法”

是指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双方当事人首先明白争执结果如何?然后冷静思考,端正态度,辅之调解员法制宣传及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达到调解之目的。

此类纠纷的特点:正向思维根本解决不了,双方当事人充满幻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五、“案例引导法”

是指运用调解成功的相似案例,以案说法进行剖析,让双方当事人结合案例,对纠纷重新思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六、“亲友疏导法”

是指用亲情友情加法律手段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攻心疏导,在亲情友情的感化下达成成功调解。

此类纠纷的特点:纠纷当事人重哥们义气,性格直爽,为人正直,直接讲法律和做思想工作很凑效。

七、“亲情解怨法”

是指在纠纷的调处中,运用亲情感化,使双方当事人消除积怨。化解矛盾纠纷。

此方法多用于家庭、婚姻、赡养。

怎样调解借贷债务纠纷

民间借贷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货币为标的的货币借贷;一种是以实物为标的的实物借贷。因货币借贷和实物借贷引起的债务纠纷,统称为借贷纠纷。借贷纠纷主要是因借贷的利息和偿还等问题引起的。根据借贷的性质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这类纠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调解因利息产生的纠纷,一般应提倡互助互济的精神,不计利息,无偿借贷。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生产经营借贷等,当事人订立合同实行计算利息的有偿借贷,也是合法的。只要利息不超过一定的标准,利息作为对债权人提供贷币帮助的报酬,不应一律看作剥削,但是,有偿借贷必须事先约定,其利率应合理合法,一般不得超过国家银行贷款最高利率的一倍。国家禁止复利(利滚利)、预先扣除利息和高利贷。

(二)调解因借贷偿还日期而产生的纠纷,如双方约定偿还日期的,债务人应如若偿还债务。没有约定偿还日期的,债权人可以随时索还,但应根据情况,给债务人留有适当的准备时间。如果债务人确有实际困难,应该偿还时不能偿还,债权人应采取公期索还,延长还期等宽限办法。如果债务人有条件偿还而故意拖延,债权人有权采取债务到期之日起合法加收利息等方式补偿损失。

(三)调解因借贷偿还实物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应向当事人讲明,借贷是一种所有权的转让,在偿还时不得要求债务人以原来的财物归还。但是,实物借贷应以同等质量、数量的实物或双方约定的其它实

物偿还,货币借贷应以同类的货币偿还。债务人不得私自变更、顶替,债权人亦不得做李项要求。

(四)调解因债务人中途死亡而产生的纠纷,不能因债务人的死亡而视为债务消失,死者的遗产的继承人有义务替死者继续偿还。但是,继承人替死者清偿债务的数额,应以实际继承遗产的价值数额为限。超出的部分,除继承人自愿偿还的,可以不予偿还。

此外,在调解借贷债务纠纷中还应注意,借贷的标的,必须是国家允许私人流通的货币或实物,不能以国家禁止的金、银等进行借贷;借贷的中间人、介绍人,不得居间牟利。

第五篇:管理人员的七种意识

炎正杰

作为制造性行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七种最基本的管理意识,所谓说的: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这七种意识分别是:问题意识、遵守意识、改善意识、三现意识、变化意识、反复意识、成本意识。这种管理意识是在一种向上的管理氛围中渐次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惯性的行事方法。

一、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是问题灯要保持常亮。什么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是持续改善的种子,是积极向上的机会,问题是座金矿。

l.营造问题灯长亮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一个寄希望于持续发展的组织,最高管理者的问题意识倡导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企业的气度和活力。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就看企业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精度了。

2.培育每一位参与者的问题意识;

全员参与是每位管理者的责任,人人自动自发的参与,这个企业的活力将是巨大的,如何调动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值得去研究和实践。

3.不掩盖问题;

目前,诸多企业在推行目视化管理,这是一种不掩盖问题的方法,用到极致就是经典。

4.不无视/轻视问题;

只要是存在的不良现象就是问题,都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不可以错过一个成长的机会。

5.不惧怕问题;

问题的解决都有难度,惧怕问题,绕着问题走,问题依然存在,只有解决了,我们才能跨过这个台阶。学习、成长,才能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力量和能力。

6.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

问题的分类:

(一)按性质分

1、日常性问题(还原性问题):有明确的标准,凡不符合标准的都应视为问题;

日常性问题非常多,我们所管理的4M1E就是我们常见到的问题因素。管理者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日常问题的解决和标准化,使之有明确的标准可依。

2、创造性问题(革新性问题):为提高标准水平而必须排除的阻碍因素;

创造性问题是企业的生命力,是自己突破成长上限挑战的目标,这类问题是在做好日常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的创新。

(二)按狭义广义分:

1.狭义上的问题:

一般大家都会认为“不应该发生问题,应该周全地采取对策以防患于未然”,品质问题、安全事故等属于这个范畴,对这一类问题应该按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采取措施,使问题不发生。

2.广义上的问题:

被称为问题的大部分在广义上说是由于“追求的目标与现状的差异”引起的现象,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欢迎,因为问题的发生是改善--进步向上的第一步。

分钟之内不谈改善、10分钟之内不谈现场,这个企业就不是精益企业。改善是低成本的增强企业活力的不二法门。

四、树立强烈的“三现”意识

三现就是:现地、现物、现实;

1.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切工作从现场出发,落脚到现场;

2.不要光听汇报,汇报者往往带有自己的观点;

3.要用数据说话,否则只代表你的观点,而非事情真因;

有一次,我在现场听几个管理人员在离问题发生的现场不远的地方协商,说了半天就没有到真正的发生源去调查,我说:大家为什么不去现场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到现场一调查,办法就有了。

管理者的三现意识需要培养。

五、树立强烈的“变化”意识

常见的变化,也就是4M1E,控制了变化,也就使管理具有了一致性,管理就是管理一致性、管理变化。

1.设备坏了/夹具,刀具磨损;

2.有人请假,其他人顶替;

3.代料;

4.工序超越;

5.A车间转到B车间生产;

理解变化:

1.生产现场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存在变化;

2.变化是最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3.关键是如何预先做准备以对付变化的发生;

4.要研究将不确定的变化,转化为可控制的变化;

六、树立强烈“抓反复”意识

切记!!!

出现反复,一定是基础管理没做好!

1.基础管理就象斜坡上的球一样要抓反复,反复抓;

2.出现问题一定要制定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3.树立重复犯错误是犯罪的观念.七、树立强烈的“成本”意识

认识浪费:

1.任何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

2.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但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是浪费。

制造业常见的八大浪费:

1.过量生产(最大的浪费)

2.库存(库存是万恶之源)

3.搬运

4.返工(不良,修理)

5.过程不当

6.多余动作

7.等待

8.管理

这八大浪费是企业永恒的课题,按照PDCA一致努力的解决下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企业的体质就会改变。

四个增值环节:

改变形状/改变性能/组装/包装。

而这增值环节之占全过程时间10%,90%的周期过程都是不增值的,管理就是要低减这一些不增值的环节。

我们要经常思考:

这些人在做增值工作,其他人在干什么呢?能不能大家做的工作都是增值的呢?

如何让从事增值环节的人(操作工)分分秒秒创造价值呢?

管理者要树立:操作人员没有从事增值工作是管理人员的失职!

比如:

离开生产线

停止作业

等待

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七种意识也好,应该具备八种意识也好,或者应该具备N种意识,总的应该改变管理的方法、改变管理的思路,树立良好积极的的管理意思。

播种意识,收获行为;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品德;

播种品德,收获人生。

管理是艺术,艺术是需要长期雕琢和沉淀的,艺术是值得欣赏的!

商榷!

2012-3-2

上一篇:桂林今后在广西的地位下一篇:公路工程质量整改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