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产权法典化及其模式选择

2022-09-10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作为知识经济主要载体的知识产权日益得到重视, 知识产权法典化的要求也日渐突出起来。

一、知识产权法典化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即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其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 它对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此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采取立法的手段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无疑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我国为此就制定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规。

依据所保护的客体不同, 我国采取了“分项立法, 分别保护”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原则, 同时采用制定行政规章的方式予以补充保护, 这就形成了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三部单行法并立的局面, 另外再加上规章填补, 当然还有参与国际条约, 并将之转化为国内法。这种单行法保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实效。但由于各自独立, 规定各异, 被保护客体的多重性质及层级不同等原因, 使得条块分割的这种立法结构问题很多。首先, 内容上表现出的是规定分散而混乱且易产生法律调整的空白区;其次, 在补充法律的同时, 行政规章又无法脱离本部门或地区利益过多考虑的倾向, 导致规章间具体规定相互冲突, 削弱了法律对全局利益的兼顾;第三, 规章的存在难以避免行政管理权的介入, 致使权利人的权益容易被忽视。

基于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采用知识产权法典化也就是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的方式来进行通盘考虑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 法典化就可以将各种规定内容集中起来以保持整个知识产权制度的协调一致, 避免产生权利上的冲突;其次, 法典化可以有效提高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层级, 并在最大程度上突破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益局限性, 实现对全社会利益的通盘考量;第三, 法典化统一和谐的特有规范体系将使知识产权制度彰显科学性和体系性, 不但可以为司法审判的实践提供规范全面的法律依托利于具体操作, 而且可以有效杜绝部门行政权力的过量介入, 最大程度的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第四, 法典化有助于从国内法律上将我国参加的各种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予以确认, 以此来实现与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接轨, 这样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能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接轨。需要指出的是, 法典化也是我国政府履行缔结的国际条约中的相关承诺的必然要求, 是体现大国担当的必然要求, 如有关专利的最低保护期限等。

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的法典化是当下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采取的有效的、便捷的途径, 这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知识产权法典化的模式

知识产权法典化必然会涉及通过哪种途径来实现的问题, 即法典化的模式选择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 将知识产权制度纳入民法典

这一模式从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出发, 主张将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民法典中的一篇来作制度性规定, 这一模式具有概括性较强的优点, 目前或曾经采用这种立法模式的有《意大利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前苏联民法典》等, 这种模式可谓是20世纪一些民法典的独创、典范。

(二) 独立于民法典之外, 单独制定知识产权法典

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的事实:知识产权相对于传统民法中权利客体来说具有像无形性、不可回复性等的一些特殊属性, 此外知识产权还存在内容的不断变动性, 还有一些独有的特殊规则。这一模式主张于民法典外单独制定知识产权法典, 比较典型性的代表作就是《法国知识产权法典》。

三、我国应采用知识产权法典化的模式

现在,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中, 对于知识产权法典化模式的选择问题在学界也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有主张将知识产权纳入民法典的学者, 也有主张单独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学者, 可以说理由各有千秋。对此问题, 笔者也想谈一下自己的浅薄看法, 笔者认为应该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纳入民法典中, 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 从性质上讲。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最基本规范, 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 民法典是主要法律渊源。从性质上分析, 因无公权力的介入, 民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 无疑是私法上的平等主体间的法律关系, 在民法调整的范围内, 公法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小。而知识产权的私法性早已得到公认。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本身的私权性质决定了它应成为民法典所规定的权利客体之一, 这已经得到了法学理论的肯定和立法实践的确认。

(二) 知识产权虽然被称为“无形财产权”, 但这与民法中所规定的财产权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皆是代表着一定的经济利益, 皆能适用关于财产权的一般规则。二者的区别只是在权利的客体方面, 财产权以有形的物质形式存在, 知识产权的表现智力成果则是无形的。知识产权的客体特殊性固然存在, 但因为二者相通的本质属性, 传统的民法典中有关财产权的一般规定仍然可以适用于知识产权本身。

与此同时,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最常采用的也是民法典所规定的权利救济方法如停止侵害行为、经济赔偿等, 这与民法对其他民事权利的救济方式并无二致。正如郑成思先生所言:知识产权的确有不适用传统民法一般原则的地方,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要适用民法的一般原则的。因此我国知识产权立法若将其纳入民法典并不会损害民法典的一致性。相反, 假如我们选择单独制定一部知识产权法典, 那它与民法典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当存在法意冲突时如何解决?何者适用上享有优先权?

(三) 从我国现行的立法来看, 作为民法规定的权利客体之一, 知识产权已被明确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条文之内, 并且从司法实践来看, 并无太大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出现。同时在我国民法典已公布的建议稿中, 也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其中一篇, 这也表明我国法学界在起草民法典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立法模式问题已基本达成了共识。

(四) 作为一国民事行为基础的民法典,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若将知识产权纳入代表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中, 则可以充分表明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层次,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一知识产权相关内容, 既可有效避免法律规定间的内容冲突, 又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威性。此外, 结合我国制定民法典的目的和宗旨来探究, 制定统一民法典就是为了达到制定一部内容详尽、体系完备并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基础性民事大法典的目标, 这样不仅可以将民事主体间的行为和法律关系统一进行立法规范, 也可以为司法适用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因此作为基础性法律的民法典, 在内容方面需要尽量全面, 能涵盖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处理规则, 将知识产权纳入民法典是该立法宗旨的必然选择, 也可以为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提供广泛、统一、权威的法律依据, 达到切实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五) 以国内法形式确认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标准也是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对其缔约国的强制性要求, 这在我国已经加入的国际条约中均有相关要求, 像TRIPS协议第1条第1款即规定成员均应使本协议的规定生效。这样做同时也是我国能够有效融入国际社会、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往、广泛引进外资的必要手段。在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 与世界全面广泛接轨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利大于弊的, 已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纳入民法典更能体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态度。

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该纳入民法典原因的阐述, 可以清楚看到知识产权与民法的紧密关系, 二者是特殊的包含关系, 无法割裂, 将二者并立容易造成关系的错位和法律适用的混乱。

摘要: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的立法实际并考虑到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对知识产权法典化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进行了探讨, 主张对知识产权法典化采用纳入民法典的模式。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典化,民法典

参考文献

[1] 徐国栋.民法典草案的基本结构——以民法的调整对象理论为中心[J].法学研究, 2000 (1) :37-55.

[2] 夏建国.知识产权法典化探析[N].法制日报, 2001.

[3] 陈金钊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129.

[4]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1:108.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住房租赁行为分析下一篇:大数据、云会计时代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