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校企调研报告

2022-07-20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华校企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新华校企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 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作为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第二篇:校企合作报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建筑装饰专业

校企合作报告

二Ο一五年十二月

1

近年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校企合作”战略,人才和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我专业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先后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等10个地区的16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专业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人,均为讲师以上职称,研究生学历。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我专业教师均达到了研究生文凭和讲师职称。

(三)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通过培训班、公开课、竞赛、观摩等多种方式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校外培训。通过选派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企业,提升了教师的视野。三是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2009年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以来已有5人晋升讲师职称。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009年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以来,共有5位青年教师获得了研究生学位。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 学院高度重视校地(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次工作。近年来,有2名科技骨干入选教坛新秀成员;选派5名人才进企业。

(五)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建有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建设团队1个。

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我团队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注重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二)校企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着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建有动画工作室1个、平面广告工作室1个、校企(地)共建平台(中心)2个。

(三)凝练科研方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3 我专业共承担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近5项,横向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3项。

三、服务地方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职业院校,学校紧紧抓住加快振兴商丘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商丘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实现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校企(地)联合,资源共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注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专业先后与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睢县、宁陵、区等开展校地研讨战略合作,校企(地)联合成效显著。

(二)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 ,以支持求发展”的理念,围绕豫东农村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区域发展问题设立专项,成立机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地方发展智库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校企共赢,为地方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我专业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密切跟踪商丘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与重庆迷彩唐设计工作室,郑州创维设计公司,北京新动力设计公司团签订了共建单位协议书。

目前,学校建有“建筑师认证”、“平面设计师”等3个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 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卓越成绩。

4 近年来,我专业在人才工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人才工作、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期待着与商丘市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商丘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校企合作方案报告

济宁职业教育地域性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本课题组

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文件精神,结合济宁市经济发展相关的支柱产业以及当前济宁市的职业教育现状,切实为本地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合作平台,切实实施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技能人才培养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资源共享的要求实施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深度合作基础上的技能实践教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校企“四个”合作内涵,提高本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在济宁本地域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山东省政府、济宁市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济宁市关于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本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

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各院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各院校校长为副组长,各院校实训基地(中心)负责人、参与企业的培训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对全市相关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合作项目的规划、协调、落实、考核和监管。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和落实、考核等工作;

3.建立、完善本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使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

四、基本任务

1.根据各院校的不同专业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

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2.各院校相同专业、具有共性的专业实践项目统筹协调,统一安排,资源共享,避免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效益的尽可能最大化。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

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新技术与科研项目的的需求与合作;

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以下是几种合作模式。

1.“订单”合作模式。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等。

2.工学交替模式。是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学分制专业为企业员工优先录取,实施阶段性教学。

3.教学见习模式。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顶岗实习模式(2+1 模式)。2+1 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 年,第3 年专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5.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或企业);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电工、电焊、工程机械操作工培训基地。 6.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各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7.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各院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六、保障措施

1.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技能指导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2.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3.各院校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各方面的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篇二: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五)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

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九)实施“双百工程”

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三、校企合作具体要求

(一)新设置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测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

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

(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近三年内,在四个重点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系、部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

(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训教材尽量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

(五)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四、保证措施

(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第四篇:新华保险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06级会4班刘茜)

实习目的:接触社会,了解实际,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初步

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预演和准备就业。

实习时间:2011年3月15日——2011年4月30日

实习地点: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新华营业区

实习内容:学习培训、保险销售

报告时间:2011年4月30日报告人: 刘茜

2011年3月通过网上应聘我们一行五人到了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

公司,经过登记、面试等程序,我们顺利的进入新华保险实习。现将实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公司介绍: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8月,公司总部设于北京,在全

国有34家省级分公司、181家中心支公司、15家支公司、1018家营销服务部,搭建了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机构网络,并不断向郊县延伸。公司内外勤员工超过27万人。经营的产品体系涵盖传统保障型产品、分红类产品以及理财功能较强的万能和投连产品。截至2010年12月底,新华保险资产总规模超过2600亿元。

新华保险湖北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经过7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内外

勤员工近3万人,已在省内设立11家地市级分支机构。2010年保费收入突破35亿,市场份额稳居湖北保险业前列。

二 、实习内容及总结:

虽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我深知理论和实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怀着空杯的心态和期待的心情,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前培训班。经过三天的培训我们都顺利结业,开始了辛苦而又充实的实习生活。

1、参加公司早会

寿险业界有一句经典名言:“寿险的经营即是早会的经营”。早会是每个寿险营销员的必修课,同样的,我们每天的工作也就是从早会开始的。一个完整的早会一般包括考勤、风采展示、司歌司训、动感晨操、学习交流、工作联系等。风采展示,振奋士气,让人抛开昨日之烦忧,迎接今天的太阳,增加展业的信心。吟诵司歌司训不仅可以培养对公司的热爱之情,增强集荣誉感和体凝聚力,还可以提醒我们时刻牢记公司宗旨和服务理念。动感晨操活动精骨,振奋精神。学习交流是早会的重头戏:通过学习交流时间我们可以了解一些风险故事、时事新闻,以此作为展业工具;同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由资深的前辈一一解答;有时还会有优秀的营销员作经验交流,每当此时我们都会认真做笔记,从中吸收新的知识,间接获得了工作经验。

2、 拜访陌生客户

客户积累的方法有很多,如缘故法、转介绍、建立影响力中心、陌生拜访、设立咨询点等。其中缘故法最为简单,也是刚刚涉足寿险行业的人最常使用的方法。但作为一名外地的学生,在武汉无亲无友,缘故法这条捷径对我而言是显然行不通的,于是我们走上了陌生拜访的道路。

由于刚踏入社会,冒然和陌生人推销保险多少有些胆怯。于是我们没有直接推销保险,而是自己设计、制作市场调查表,以市场调查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积累客户名单。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业务技能日趋熟练,公司产品也渐渐熟悉,胆怯之心也慢慢消失,于是我们开始了上门拜访。当然,拜访的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迎接我们的不是客户热情的微笑,而是客户各种方式的拒绝。“对不起,我不敢兴趣。”“保险!我们买过了。”“我没钱买保险!”“保险都是骗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由于经验不足,应对不当,客户三两句话就把我们给拒之门外。后来在主任、经理以及主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不少的应对方法和拒绝处理,和客户交流也容易多了。

3、设立咨询点

奋斗一月,成长一月,时间的车轮也转到了4月。此时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由青山转到了洪山。由于公司离学校太远,多少给我们的展业带来了困难。考虑到我们对公司产品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学校附近又可占据一定的“地利”,于是我们在关山荷兰风情园建起了咨询点。咨询点的设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选址问题,很多小区或是人流量大、繁华的地段都不允许设点或是要收取对于我们来说高昂的手续费,几经波折我们才找到了荷兰风情园这块“宝地”。其次,是工具和资料的缺乏,我们自己设计宣传喷绘,选购桌椅,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我们的“装备”配齐。再次,是来自同行的竞争。既然是“风水宝地”当然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除了我们,还聚集了泰康人寿、中国平安等。经过几天的磨合,我们从“争地盘、抢客户”发展到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和“泰康阿姨”、“平安姐姐”,成为了和睦相处的邻居。当然,咨询点的顺利建成也少不了主任、经理、老师的指导,以及公司的物资支持(产品资料、客户服务报、易拉宝、小礼品等的提供)。其中,尤其要感谢吕宏辉总监、李显著经理、杨明帆主任、姚永辉主任以及商艳玲老师的现场指导。

三 、实习心得体会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回首难忘的日日夜夜,收获良多,感慨万千。

1、“寿险无捷径,访量定输赢”,这是我在公司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之一,它既是保险书籍上的经验之谈,也是无数个成功人士的肺腑之言。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道酬勤。天上从来没有掉馅儿饼的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任何工作任何岗位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成功之路无捷径,需要汗水和辛勤。

2、“剩者为王”,同样一句简单的话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当今各类淘汰频频上演的时代,一个优秀的寿险营销员或成功者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树立目标、不懈努力,就会成功,因为贵在坚持!

3、“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心态决定成败,心态就像杠杆需要支点,就像小鸟需要翅膀,就像地球需要阳光一样。心态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走上成功之路的一条绿色通道。当

我们面对旁人的不解、客户的拒绝时,切不可灰心丧气;当我们有小小成就时,亦不可沾沾自喜。应做到心态平和,波澜不惊。

4、做事必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做人的方向错了,做事也就失败了。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保险活动中对诚信的要就尤为严格。我们同客户打交道,首先要诚信,要善于与人沟通,这样客户才会信任我们。只有人做好了,保险才能做好。

四 、问题及建议

当然,以我们也发现了公司内的一些小的问题,如保险代理人考核制度不够健全,保险业务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员职业形象不够鲜明(后期得以改善)等。其中当以业务员的稳定性差,流失严重问题最为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

1 、粗放式的增员,业务员甄选过程普遍缺乏或流于形式,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导致寿险公司陷入“增员- 流失- 再增员- 再流失”的恶性循坏。

2 、个人代理制度难以使业务员产生归属感。寿险营销人员与保险公司是委托代理关系,而不是劳动合同关系,这使业务员缺乏归属感,职业忠诚缺失。

3 、寿险营销人员的经济地位难以保证。由于业务员没有责任底薪,收入既不稳定,当其经济陷入困境时往往转而寻求其他职业。

由于我国的保险起步较晚,因此在销售中存在缺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以上的问题并非新华保险所独有,而是存在普遍性,是各家寿险公司的通病。相信随着我国保险制度的完善,以上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以下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1 、改变“人海战术”的营销体制,实行高增员标准、高前期投入、高业务指标的“精英制”。提高业务员整体素质,塑造保险公司新形象。

2 、明确营销人员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保障营销员合法的员工利益。 3 、提高营销人员的福利待遇,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以增强营销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忠诚度。

五、致谢

感谢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能让

我们到社会上接触学校书本知识外的东西,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感谢蒋宏总监、江涛经理、张营主任、陈建超主任、所有内勤老师以及我们所在部门的所有同事,是你们的帮助让我们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掌握工作技能,是你们帮助我解决处理相关问题,包容我们的错误,让我不断进步。感谢在我们实习期间所有帮助过我们、教导过我们的人。

第五篇:校企合作工作报告

我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精神,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我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现将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为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指导思想,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数次召开校长会议、行政会议、校企合作单位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校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校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校领导将校企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规划建设和组织实施,在推动校企合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负责人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引领着我校教学改革。二是各科组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培养一支高效率的带队指导教师队伍,制定工学结合计划,指导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保障活动安全等。三是由招就办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校企合作中的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生产目标、职业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规划和企业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

三、探索“校企双制”,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双制”,主动联系校企合作单位,先后校企共建合作实体,形成多元合作模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生产实训中心、冠名班级、短期培训和订单式培养等等,

营造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

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同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组师资队伍。学校与企业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培养课程和计划,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产教学三位一体,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为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交流互融,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实践相结合,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应用开发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我校教师利用寒假、暑假、工学结合等机会下到企业实践,由企业安排研发创新人才对教师进行传帮带,为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内容的培训。

通过“校企双制”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企业生产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搭建起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目前,我校仍在不断探索“校企双制”发展多元合作模式,正积极着手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相关管理制度,面向企业积极宣传和发动,采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有效实施企业员工短期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展现校企合作成果

以技工院校“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契机,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先后与数十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签约单位及合作形式详见附表1。

据统计分析,校企签署合作协议的数量覆盖在校生的比例达1:44;现有专业校企合作的比例达1:3.2;紧密型校企合作中与世界500强、广东现代产业500强和自主创新产业100强等重点企业合作层次和质量较高;松散型校企合作中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数量占四十余家。

五、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领域

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共建模式及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

(一)走出去、把教室搬到工厂,创办“厂中校”

我校与信华精机有限公司、TCL通力电子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开设“信华班”、“TCL班”,学生在校内学习一年后,即将“教室”搬到公司。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部分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和岗位教育,在此基础上到企业继续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实训、轮岗和顶岗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职业需求与教学的充分融合,使教学更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二)请进来、把工厂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

在“厂中校”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拓展思路,变“走出去”为“请进来”,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校中厂”。

通过创办“厂中校,校中厂”,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经验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使企业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学校也解决了相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为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又成功与金华悦国际酒店合作开设“金华悦班”,开创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领域,形成校协(协会)、校政(政府)、校园(园区)等多形式紧密型的合作模式。

附表:校企合作单位及合作形式

惠州市惠城区技工学校

2011年6月30日

上一篇:写给舍友的一封信下一篇:写给母校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