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2024-05-14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1

当下, 普遍的应用了CG生成演播场合, 针对摄像机不能够正常拍摄的场景, 会利用CG对其有效生成, 让演员能够实现在此场景当中活动拍摄, 也就是虚拟演播室的成果体现[1]。

此演播室能够根据动态拍摄相应运动, 不是单纯的把CG图像和真实所拍摄到的图像应用普通形式的合成, 其实是利用能够当做背景的CG图像, 根据前景图像运动过程的细致拍摄, 随之进行对应的同步动作, 就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参数输入, 从而将背景图像转变成为画面的构图, 将前景图像与背景图像的空间锁定构成。

二、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的影响

1. 技术资源共享性与时效性。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是较为核心的成分。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迅速, 一定要给予相对高端价值的信息资源。对应用和借鉴的资源价值与时效性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源若拥有一定的时效性, 需利用转化、传播让价值有效提升, 能够拥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广播电视信息资源与其他的资源相比较, 所拥有的时效性最为巨大。此外, 技术资源所具备的共享性, 所指的就是信息资源利用传播这一方面, 让个体与个体之间将知识共享实现。

能够实现将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源传输给接受者, 让接受者共享和了解信息资源。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起初都是私有的知识载体, 在通过传播之后, 才可以达成共享的目的。资源能够改变现状, 资源的力量一方面是自身价值所决定, 另一方面是传播对其决定的, 以及被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将共享的平台在信息资源的传输中搭建, 让共享资源成为了现实。

2. 技术资源存储方式的查阅识别与多元性。

存储信息技术资源, 是制作和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的具体手段, 是增长与传播的根本因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息技术资源的主要价值。在广播电视信息中的资源较为广泛, 资源的不同类型所进行的检索和查阅也不同, 并且较为复杂, 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资源识别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合理性。例如:节目归类方面, 完全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其识别, 让制作、查阅信息资源的过程更加便捷。

3. 技术资源可处理性与可传输性。

对于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而言, 若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动态交流和传输, 就会失去使用的意义。当前所进行的传输, 具备着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区别, 快速的传输会体现较好的时效性, 也就是较大的空间性能够拥有较广泛的区域。广播电视信息的公众化、网络化特征, 能够为信息资源提供快速、及时地传输手段, 是共享、交流的主要枢纽。信息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会包含二次信息资源和一次信息资源。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 所传播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源, 是现阶段经济决策的根本, 同时还是信息产业的根本。缺失现代信息技术, 就不能够让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所以, 要力求将广播电视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抓牢, 把广播电视技术与信息资源技术有效的整合为一体, 从而将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摘要:应用信息技术, 一方面能够带来新颖技术、开放思维, 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广播电视中传输方式、内容、功能等定位。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的时代特征与影响为基本点, 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时代特征与影响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搞好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老师培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怎样使老师培训走上正道,不是行政命令和政策法规,靠的是老师的自觉性。老师心里有教育,心里有学生,心里有为教育工作出力的觉悟,他们就会自觉地参加学习培训,培训不是为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是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大都注重于教学技巧的提高,对其余专业知识不够重视,知识出现退化,如不培训,很难适应今天的教学。特别是除语文数学外的其它学科,专业性极强,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好的。如今天的综合实践课,涉及到各门类学科,有些内容,更是闻所未闻,老师为备好一节课,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说,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大多都不是专科出身,不参加培训,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

“走出去,请进来”,历来是我们学习的法宝,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有限,不可能走出去太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开展校本培训教学活动研究,把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带给每一位教师,采取集中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实行帮扶制,年青的教年老的。实行“五包”,即包内容、包学员对象、包指导教师、包任务、包成效。这种不讲形式,只求实效的做法才是我们理智的选择。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搞好校本培训的重要性

1、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模范。教师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重视和加强职后培训,努力学习,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2、是解决当前教师队伍现状的迫切需要。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教师老龄化严重。我校教师队伍中,35周岁以下的仅占20%,36-50周岁的占40%,51周岁以上的占40%。这样的教师队伍中,会操作电脑的只占30%,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只有十几位,依据市、县教育局的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教师全员应用培训》的通知要求,年龄在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老师,都必须参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利用农远设备,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校级培训,势在必得。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专业的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师的知识更新也迫在眉睫,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国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3、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师队伍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和动力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奠基性、战略性作用。利用农远,获得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追求,是疏导学生解决难题的媒介。无论是教师学历补偿教育还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势必要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培训是需要载体的,只有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建设,优化网络体系结构,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研究咨询、信息交流和师资培训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培训网络体系的作用,更好的为教师培训工作服务。

三、搞好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找准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群体,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对于教师的作用,我国古代早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说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重要性,切实转变工作观念,振奋精神、统一认识。教师面临教育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之际,关键就是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知难而进。

2、必须进行培训创新。

教师培训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我们的培训工作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要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实现创新。我国的教师培训机构长期以来主要承担教师的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新形势下,我们在继续进行学历补偿教育、改善农村教师学历层次结构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举办新知识、新技术、新课程研讨班等较高层次的培训,不断探索、艰苦奋斗,努力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脱产与非脱产相结合、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式培训体系。

3、合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功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中心为远程教育项目整合、制作的资源,通过采集、编辑、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制作出的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有帮助的资源,能为中小学教学提供很好的服务和帮助。

对此,我校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学习培训和使用方面,采用以下办法:

(1)播放相关专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师备课、教研活动和各种教师培训,进行理论研讨、课改案例、学科整合,学习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学习各种精选教案示例、示范课例、名师授课、媒体展示及各种探究性活动等,为教师服务,全面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充分利用好计算机教室,为教师提供学习电脑实用技术的平台。培训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含指法、汉字输入、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 文字处理;Excel表格的应用;网络知识的运用(含电子邮件的收发,资源的搜索、浏览与下载);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authorware课件制作等。

(3)远程教育资源正常接收以后,远程教育工作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既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提供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的各种媒体素材;又要直接为学生服务,通过网络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充分用好现有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做好收集、筛选、整理、加工和数字化处理工作,扩大辐射面。

(4)远程教育资源除了为教育教学服务外,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需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发挥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平台作用和窗口服务作用。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篇3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现状

在当今的传媒行业中, 无论在信息的报道, 还是知识的传播上, 或是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上, 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六十多年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 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 广播电台从一个到多个, 广播电视传媒以点带面, 迅速在全中国发展起来。同时,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逐渐提高,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创新, 人们听到或观赏到的广播音质越来越清晰, 电视台的频道越来越多,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此外,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传播技术手段上还需要日渐完善。广播电视的发展壮大有全国人民见证, 当今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朝向国际舞台发展, 我国制作的电视节目, 电视剧不断向海外输出, 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这和众多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根据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0年年底, 我国拥有广播电台227座, 电视台247座, 广播电视台2120座, 教育电视台44个。在“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 2010年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 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 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

2010年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大约为2100亿元, 同比2009年增长了26.1%, 仅有三家机构收入突破100亿, 分别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有线行业收入仅为506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20.8%。这表明, 在2010年三网融合与数字化推进中, 广电行业的媒体价值进一步放大, 获得了更多的新媒体发展空间。

从最新数据来看, 2011年上半年广电系统收入达1019.68亿元, 同比增长22.15%。从结构上看, 广告收入仍然占据了53%以上的收入份额 (同比去年提高了7%) , 而有线网络收入份额仅为24%。在另一方面, 有线网络收入同比增幅仅为15.17%, 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而上述增长势头均低于2010年全年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近几年,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收入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行业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传统的广播电视系统使用的模拟技术, 即把声音、图像转化成电信号时, 电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图像的亮度、色彩、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 对广播电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使用的数字技术, 是指通过对节目的取样、量化、编码、压缩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其优点是改善了节目制作的质量、保证了节目的传输质量, 增加了节目的传输数量。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数字压缩技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 通过数字卫星广播或光纤, 实现覆盖。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 使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全数字化的演播室系统、非线性编辑制作、电脑动画制作等节目制作新技术的普及, 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手段, 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

(3) 数字转播车、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行业对于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的能力。

(4) 高清技术从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开始, 高清电视的发展就成为了广电行业的重中之重。如今, 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首批九家卫视台均已成功完成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 还有其他部分省市电视台也已经陆续启动了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计划。

(5) 随着互联网与云计算、宽带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 高质量、智能化、跨屏融合的互联网电视业务迅速扩展。特别是4G移动互联网接入带宽高达每秒几十兆, 互联网电视、IPTV均可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体验更好的高清电视服务, 满足用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内容、任何设备”看电视的需求。所以说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电影的胶片拷贝和发行放映方式, 实现数字拷贝的网络发行传输、卫星发行传输和数字化放映。

2.信息技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的重要体现,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对广播电视的作用表现为:在空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距离更远, 覆盖的范围更广阔;在时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更快, 节奏加快;在信息传输的质量上, 也使得信息的品质得到优化。例如, 数字广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广播声音的质量;对电视节目而言, 电视节目的清晰度大大提升, 质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 广播电视与信息技术也是密不可分的, 广播电视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技术, 像数字广播、电视的非线性电脑编辑系统、数字摄像机等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的范畴。因此, 信息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3.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深刻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正处于一种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之中。

数字广播的应用, 可以把广播节目作为一个音频文件存入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系统对音频文件可以进行精微的修改, 甚至加长或修改, 这对于时间段一般是恒定的广播节目在编排上有了一种比以往更为灵活的编排技术手段, 而这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是无法轻易做到的。在电视方面, 传统的摄像机是电影摄像机, 这需要肩背手扛,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子摄像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影摄像机, 给电视工作者带来的极大的便利。

结语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4

“教育要跟上科学技术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这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机遇”。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我校是一所镇属中学,现有23个教学班。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我校追求一流的硬件设备,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房一个,建有多媒体电子音像库、课件资源库,建成了智能广播系统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各一个,并已经达到每位教师人人有电脑的目标。

我校十分重视并着力抓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亲自带头,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学校内部资源加强全员培训。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现在,一种学技术、用技术的学习风气已在校园中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每位师生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些为校本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主力军。学校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实践,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实践优化教学过

程、提高教学效益的素质。它的基本内涵是教师为实现教育最优化,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信息技术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和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操作,开发技能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与自身认识而形成的有稳定性、高层次的核心教学品质。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合理充分利用,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电教专职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提高教学第一线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使之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教育资源。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队伍的建设促学校教育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库建设,使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不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应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保证。随着课题的逐步开展,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业务素质显得迫切和更加重要。根据我校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逐步完善及教师结构的特点,我们所确立的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是:

总体目标: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适应远程环境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转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以及管理的观念,促进全校教改科研以及管理水平上台阶,促进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培师、科研培生”特色的形成,促进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具体目标:

①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内容。(教育理论、新课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

②确定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形式。(自学、集中培训、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参观学习等)。

③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效果:

①使参研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②每位参研教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③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④在课改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5

1.1 通信传输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通讯系统中, 信号传输是重要的基础环节, 也是功能实现的依据。 对系统进行设计目的在于提升运行阶段的稳定性, 更高效完成数据分析任务。 通讯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需要建设相互独立的信息传递路径, 这样在使用阶段才不会受到干扰, 通过设计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通讯传输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任务, 因此对网络设计也要考虑全面因素, 从多个角度共同开展。

传输需要借助载体来完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实现了光纤代替传统介质, 在传播速度上有明显的提升, 系统运行阶段所产生的信号损耗更小, 整体运行成本有明显的降低。 在设计期间会结合用户使用需求量来进行, 如果对传输时间与精准度要求高, 会采用卫星信号的形式来进行, 这样可以避免气候环境对信号传输带来负面影响。 与传统传输技术相比较, 在信号形式上发生了改变, 基站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 频率提升到最高300GHz, 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1.2 关于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系统概述。 关于传输系统的管理有很多要求, 要保障日常运行的稳定性需要定期进行检修, 解决检验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 并对信号传输期间存在的漏洞进行修复。 传输资源管理需要结合环境因素来进行, 受地理特征影响, 信号传输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 技术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 统一对设计目标的理解, 更好的解决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更要将客户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 确保任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设计时还需要规划出系统的维护方案, 用来解决突发问题, 并根据客户的使用需求定期对功能进行补充、完善。 管理任务需要同时针对上述内容来进行。

通信系统是自动化运行的, 因此管理任务也要在系统内完成。设计期间结合数据分析, 发现误差问题后能够自动反馈到控制中心, 方便系统发出调控指令, 实现最终的管理目的。 系统中机房是主要的控制部分, 由线路完成信号的传输, 检修管理期间首先会检测线路的完整性, 再对控制系统功能实现情况进行测试。 运行期间主要设备一旦损坏信号传输也会因此而终止, 规避故障的有效方法是加强日常维护。 GIS是目前系统管理的主流技术, 应用在通讯系统后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控制, 配线都是经过严格的设计来完成的, 具有条理性, 掌握设计原理后开展系统管理也更具有科学性, 将风险隐患问题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

2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通信资源管理方面, 设计方案落实更彻底。下面将对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开展的资源管理系统设计进行探讨。

2.1 技术人员要有明确的设计目标, 总结系统的使用功能, 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要与通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虽然资源管理是自动化完成的, 但仍需要技术人员的投入, 判断系统运行时的反馈参数是否正常。 数字信号是信息技术应用后的产物, 降低了管理难度。

2.2 卫星信号传递更稳定, 应用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源整合管理任务, 并且不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干扰。 可以结合GPS定位来进行, 快速切换管理位置, 实现整个系统的管理。 设计时应用GIS形成传输信道, 更稳定。

2.3 最后是技术人员要将多种技术相互融合, 形成最终的运行管理系统。 资源是不断变化的, 管理系统要适应这一特征, 在运行管理期间不断的配合传输形式发出指令, 达到调控目的。 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流程图像化, 更直观的观察, 对信息传输的理解也更深入。

3 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系统

3.1 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系统使用的主要技术。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 以下简称GIS) 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一种对现实客观世界与地理信息有关的资源进行描述, 同时对这些资源的属性进行数据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通信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地质勘探等领域。 以GIS系统在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例, GIS系统能够将交换机、监控设备、光配线架、数字配线架、音频配线架的使用情况、剩余情况进行统一的管理, 然后通过图形信息直观的方式来对通讯的地理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直观的表述。

3.2 基础地理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管理在系统中表现为电子地图形式, 电子地图的建立有助于建立基于实际地理背景下的设备分布图。 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很强的地理属性的数据, 例如交接箱分布图等, 建立电子地图, 可以赋予设备本身实际的地理属性, 方便使用者掌握在一定区域内的设备分布情况。

3.3 网络拓扑管理。 系统提供数固网拓扑图显示功能, 拓扑图中节点为数固网设备, 可以是ATM设备、前置交换设备或网关设备。①单击拓扑图中的设备可以察看设备自身的基本信息及设备的之间的链路或业务信息以及关联信息, 系统提供拓扑图放大、缩小、平移、过滤和定位功能。 用户可以在拓扑图上执行各种网络配置功能。②支持操作用户通过选择“ 节点”和“ 连线”, 进一步查看详细信息;支持操作用户选择一个对象进一步显示其详细的物理和逻辑配置信息;支持操作用户选择一个对象进一步显示该对象所提供的业务信息;支持在网络拓扑图窗口中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等操作。

查询条件包括对象名、对所用设备名等。 如果获得多个查询结果, 支持操作用户选中一个对象, 并进而显示相应的详细配置信息;提供过滤显示功能, 支持按照某些特性部分显示。

4 通讯传输资源管理

传输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建立传输网中的PDH、SDH、DWDM网元设备、基站设备与提供的逻辑资源的联系, 以分层形式显示传输媒介层和通道层的网络拓扑。 其中SDH是由一些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的网络单元 ( NE) 组成的, 在光纤或通过其他媒介上进行同步信息传输、 复用和交叉连接的网络, SDH的帧结构中包含了足够的开销比特, 并对网管系统进行了必要的规范, 因而SDH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管功能, 并有可能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PDH:逐级复用;开销比特少;系列兼容差, 支路信号也需调整。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人们对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的认识不断加深, 对通信传输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 如何推动信息化技术呢? 首先, 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研究方向, 仔细分析通信资源管理信息量, 为设计和管理人员提供清晰明了的数据, 便于通信传输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秦玉涛.基于信息技术的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技术[J].科技视界, 2015 (3) .

[2]刘爽, 高识伦.基于信息技术的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1) .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6

2007年~2008年, 以转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建设了10+2讯道高清转播车。2009年, 启动广电大厦 (新楼) 技术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总控信号调度系统和高清新闻演播室。2010年~2012年, 以解决专题类自制节目的高清化进程为建设重心, 完成前期摄录设备高清化更新, 建设高清制作网络、高清媒资系统 (一期) 、8信道高清转播车以及组网式高清卫星通信车并投入使用。同时, 完成了重庆卫视高标清同播系统建设, 基本完成广电大厦高清新闻演播室装修设计和技术系统部署工作。

2013年起, 启动高清演播室和播控系统整体高清化建设工作。2013年12月10日7点整, 随着重庆新闻频道《直播重庆》 (早间) 高清图像如期展现在屏幕上, 重庆广电集团 (总台) 从此进入高清新闻时代。高清新闻演播室是以山城重庆、山水重庆作为核心创意设计, 总建筑面积6217.1平方米, 主体结构为三层+挑空中庭形式, 演播区有效可利用高度超过15米, 主要包括1个多层次、多景区开放式演播区和1个实景演播区及1个虚拟演播区。新闻中心目前在演播区域内配备了10台专业演播室摄像机、3台内部景观遥控摄像机和3台便携式摄像机, 通过摄像机集中控制充分保证多演播区、多机位同时运作并满足节目临时性机位增加的需求;建设了DLP超高清大屏幕、LCD拼接屏、PDP显示设备等相结合的演播显示系统, 结合虚拟前景植入、虚拟场景和在线图文包装系统实现精彩纷呈的电视屏幕效果;设置了LED灯光全域集中控制系统, 通过灯光的高色温配合低照度, 充分展现了高清的层次感、细腻度。新闻中心集高清新闻办公和新闻编辑、制作、演播、连线、直播等新闻业务形态为一体, 能够满足新闻中心多元化的生产制作需求, 能够支撑每天1 0 0 0分钟的高清新闻制作播出, 最终可以实现新闻全天24小时直播。新闻演播及送播系统以新闻分控系统为核心, 集中控制和管理节目制作、播出及相关的各类信号。三套演播室系统不仅能够独立应对区域内所有景区的制播需求, 也可以通过新闻分控系统实现多演播室、多景区联动制作要求, 同时还具备信号共享、备份和演播室级别应急功能。新闻制播网络系统以新闻制播平台为中心, 采用了基于IP技术的单网结构和集群存储、规模化桌面编辑和精细化流程定制等技术亮点和创新, 充分利用集团媒资内容管理基础平台的思路与成果, 制定了基于Advanced Authoring Format (AAF) 的故事版工程文件规范和字幕工程文件规范, 统一调度、管理和交换新闻制播资源, 创造了AV和IT融合、制播协同、资源共享的文件化、网络化服务业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总台) 积极应对标清到高清的发展, 制订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的、循序渐进发展的战略, 明确提出了全面高清化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第一步, 实现重庆卫视的高标清同播;第二步, 根据集团 (总台) 的高清节目制作能力与高清节目储备情况, 实现一至两个有条件、有特色的频道高标清同播;第三步, 全面完成高清制播体系建设, 实现所有频道高清播出。

2 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自身问题

“十二五”时期, 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集团 (总台) 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国际看,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 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 冷静观察, 沉着应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资金供给充裕, 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劳动力素质改善,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体制活力显著增强, 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从集团内部看, 面临许多的问题, 现行节目内容无创意, 员工积极性低, 各种矛盾突出, 资金管理不透明等, 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科学定位, 从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角度分析, 集中所有力量提升集团 (总台) 竞争力, 发挥主流电视媒体影响力。

3 技术、人力、财务对发展的支撑作用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括节目制作、播出控制、传输、发射、接收系统以及监测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音能否传入千家万户。广播电视是专业性较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为使这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正常运转, 确保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高质量, 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随着广播电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推进, 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传播不仅是单一的技术问题, 更是对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电视节目画面质量的调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 色调的一致性、画面的层次感和细腻度、细节的突出表现、灯光的艺术吸引力、服装和化妆的效果体现等。成熟的技术人员在对这一系列的技术和艺术的效果把控上有专业的见解, 电视节目画面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视台的综合水平。为适应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要求, 建设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就成为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电视媒体新旧体制并存的今天, 中国的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弊端, 由此导致电视媒体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对其他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等方面, 都迫切需要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现在集团 (总台) 推行的人力资源制度存在弊端, 编内全员聘用制、编外全员合同制、劳务派遣制, 三种用工制度的并存, 使得在分配制度制度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而且这三种用工制度的存在, 还降低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积极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人的权利为本,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这不仅是把员工的生机转化成工作活力和动力的关键, 也是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电视媒体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做到保障和激励并重,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推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设, 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团队, 树立团队化建设理念, 强化共同价值观、使命感, 是增强集团 (总台) 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电视媒体应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实现质量管理, 努力建立有利于员工发展的薪酬机制、多重激励机制。只要坚持改革的思维, 充分尊重“人是第一要素”,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便会推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日渐成熟, 从而实现电视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一流电视媒体做好人才的充分保障。

在电视媒体向产业化经营逐步转变的特殊时期, 财务管理的作用需要被我们充分重视。增强电视媒体生产流程的科学性、精确性, 实现我国电视媒体机制转变, 强化人员的效率意识, 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电视媒体, 经营性越来越影响着电视媒体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电视媒体单位都在纷纷踏上财务制度改革道路, 但在财务管理上已越来越偏重企业化管理, 电视媒体的收入和支出现金流都非常大, 如果忽视现金流量管理, 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将会造成巨大阻碍。因此, 电视媒体需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在集团 (总台) 在节目生产制作中, 以一线节目制作部门为主体, 行政后勤和技术支持为配合的模式。在整个节目生产制作流程中, 一线部门既要对节目质量、节目意识形态、节目创新等负责, 又要为节目制作经费而规划。使得一线部门的工作重心在节目、财务、后勤等方面不停的转移, 对一线部门的节目制作造成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尝试在现金流的管理上, 让行政后勤部门、节目制作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 使现金流的管理更合理化、透明化、公开化。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7

1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

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发展,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广播电视管理中心归纳和整理了与信息安全传输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设备安装、操作规范、技术实施和行为规范等, 进而形成了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这一体系的制定也在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如果按照分层模型来建立, 可分为3层, 即管理层、运行层和技术层, 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1管理层位于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最高层, 它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等方面的保障, 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2运行层作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物质基础, 它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信息安全传输工作在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设备生产、设备使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使信息传输工作更加的合理、科学、规范地开展;3技术层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信源安全技术、信道安全技术、传输安全技术和接收者安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中, 管理层、运行层、技术层这3层结构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它们共同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2 技术措施

2.1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可以推动安全传输工作的顺利进行, 是提高技术指标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都是使用模拟和数字设备, 并且这些设备都是采用主备波道自动切换的方法维护正在进行信息传输的广播电视信息系统, 同时, 还配合其他技术部门测试信息传输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这些环节都关系着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各类新设备的接连也进入了新时期。有效维护新设备能够让工作人员更加了解新设备, 熟悉它的优缺点、各项性能和使用方法, 从而更好地使用新设备完成信息的安全传输工作。

2.2 制订好播出系统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目的是将其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因此,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 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 定期、定点地检查和巡视传播设备,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 在这项系统维护工作中, 检测是重点, 它关系着对系统的评价, 所以, 要详细记录播出系统的检测结果, 以便与设计值比较。另外, 系统的不定期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能发现定期维护工作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扫除系统存在的盲点, 并及时解决这些盲点。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 应设计、规划广播电视行业各部门与社会上各行业之间的联系, 进而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例如, 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部门在建设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基础设施前, 应先规划将要编制的传输覆盖网路由, 并上报给当地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 才可将它纳入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中。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广播电视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而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也应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 要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 就需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制订信息系统的维护方法, 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 推动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的发展。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系统的快速发展, 它成为了我国主要信息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而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的结构, 以此加强工作人员对其的了解, 并提出了实现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技术措施, 旨在加强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安全传输,技术措施,分层模型

参考文献

[1]林海英.探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03) .

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管理中的技术应用 篇8

引言

随着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电视业务的逐步开展和网络改造工作的大面积展开,各种网络资料成倍增加,利用传统落后的网络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有线电视事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急需一种科学合理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管理方式。

目前,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管理已经受到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的广泛关注。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涉及数据的特点——量大且与地图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利用GIS来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不啻为一种不错的方法。基于GIS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管理能力,它能以一种直观、全面、准确的方式显示有线电视网络的拓扑关系。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网络设备的地理位置、运行状况、故障情况等进行管理,并能进行更有效的网络规划和网络设计。现在全国各有线电视台纷纷建立自己的GIS系统,用于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

在有线电视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供各部门共享使用的GIS,对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它利用了GIS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下,将GIS功能嵌入其中。此系统的使用现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对领导的分析决策工作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 系统功能分析

基于有线电视GIS能对网络设备信息进行编辑、存储与管理和进行空间查询与分析的网络管理系统,其实现的主要功能为:

1.1 完成对地物实体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录入、编辑、管理功能;

1.2 实现对用户的故障点定位和故障追溯功能;

1.3 网络设备的统计分析功能,实现按地区或时间范围对设备的统计功能,并支持数据的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提供设备的详细信息;

1.4 通过台局域网,在各部门间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体系结构分为三层,采用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式,将用户界面、业务处理、数据操作相分离,这有利于数据集中管理和业务的灵活配置。

2.2 功能模块设计

我们从有线电视系统对网络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将系统分为七个子系统。系统的子系统可进一步细化为1 1个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可分为两类,其中基础模块是系统的通用功能部件,业务模块是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的特点实现的,这种方式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2.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共涉及两种数据类型:

一是描述地物空间结构、布局的空间数据;

二是描述地物基本信息的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库记录图元的空间信息及基本属性;属性数据库主要存储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的地理特征信息和描述信息。

在Titan GIS中,我们利用了Titan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开发工具包——TOSA(Titan for Oracle Spatial Access)组件来实现我们对空间对象的存储、查询、更新、显示、分析等功能,它以Titan GIS定义的地图文件和地图定义文件实现对空间对象的管理。属性信息则通过Titan GIS提供的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机制(ODBC)实现与外部数据库Orzcle接口,两类数据利用Titan GIS内部标识的关键字进行连接。每条记录可以通过该关键字确定与对应地物的连接关系。

3 主要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特点,实现了如设备路由追溯功能、光纤路由跟踪功能、电平计算功能、业务统计功能等。

3.1 设备路由追溯模块

该功能主要实现上至站点机房,下至楼层放大器之间的任意设备的上、下行路径追溯功能;或是这期间任意两设备之间连通路由的查询。

例如:我们利用此项功能,查询一个光机的下行路由,便可从图上直观的得到此光机所覆盖的楼放(楼栋放大器)范围,并可从统计表中详细地查询出光机(光接收机)与楼放以及它们之间所经设备的详细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光节点的覆盖范围。对于维修人员,此功能的意义尤其重大,通过查询某一故障设备的下行路由,便可迅速得到故障设备的影响范围;通过对用户报障楼放上行路由的查询,便可以迅速找出几条故障楼放上行路由的交汇处,即发生故障的设备处。

3.2 光纤路由跟踪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由光纤编号查询此光纤所经过的光缆路径,并在电子地图上高亮闪烁显示此条路径,弹出统计表详细显示此光线所在的光缆/管色纤谱以及它所经过光缆的编号、芯数、长度、起点、终点等信息。

利用此项功能我们可以对由前端机房到光机之间光信号传输路径进行跟踪,这对于前端机房对信号传输监控方面意义重大。

3.3 电平计算模块

此功能模块主要实现对分支器输入电平、主输出电平和支口输出电平或楼放输入电平的查询,并列表显示由光机到所查分支器或楼放之间所经器件与电缆的衰减量。

利用此项功能我们可以达到辅助设计的目的。对于有线电视设计工作(或称支、干线设计),工作人员需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知道最终得到的楼放电平或分支器电平是否符合有线电视系统标准要求。利用GIS系统,模拟真实设计线路,将设备或线揽在电子地图中进行录入,利用电平计算功能查询分支器或楼放的电平,即可知道此段线路设计是否合理,从而达到辅助设计的功能。

3.4 业务统计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按时间/片区/区域(矩形/圆形)对设备或线缆、管道等的统计工作,并将统计结果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来。这项功能对于有线电视业务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例如:我们需要统计某小区中,投入使用的电缆支线共有多长;或者我们需要知道某一片区内,有线网络中共用到了多少个光机,它们分别是什么型号的;或者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某一时间段内,共建设了多少公里的有线网络地下管道,分别是什么管材的等等。

结论

利用了GIS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下,建立起了一个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网络资源数据的输入、编辑、存储与管理功能,并实现了空间查询与分析、图形输出与交互操作的功能。此系统为有线电视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划设计、运行维护、资产管理等业务提供了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也相应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性能稳定可靠,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的全计算机操作过程。

摘要:在有线电视局城网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可供各部门共享使甩的GIS,对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进行管理。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 篇9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仔细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可一碰到具体问题, 常常会变成一切由教师“主宰”, 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余地, “屏幕广播”便是这种思想最直观、最真实的写照。课堂上依旧是我讲你听, 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配角地位, 被老师剥夺了主动去探求、发现知识的机会与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能不讨厌吗?

二、“屏幕广播”我们还要用吗

既然“屏幕广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那教师在上课时, 还要使用它吗?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 “屏幕广播”同样如此, 虽然它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它直观、高效, 能较快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使学生学有方向。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正确使用“屏幕广播”。

1.“屏幕广播”该出手时才出手

“屏幕广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 有着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所以教师在使用“屏幕广播”时一定要契合时机。既不能任何内容都“广播”了事, 又不应该完全摒弃它。

那么什么时候该使用“屏幕广播”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

如果是纯理论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就可以采用“屏幕广播”的形式。如果是操作类型的知识点, 就要看是不是章节的新内容:如果是, 那么也可以采用“屏幕广播”;如果是扩展延伸类的知识, 就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模式。如果要使用“屏幕广播”, 也可以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 需要接受“屏幕广播”的同学电子举手, 将电子举手的同学选中广播, 其他的则跟老师一起做。

“屏幕广播”除了要契合时机外, 还要讲究技巧, 也就是说如何开始广播。

学生在“屏幕广播”之前可能在做作业, 可能在发邮件, 也可能在浏览网页。如果教师不由分说, “刷”得一下把屏幕切换掉了, 学生怎么能不抱怨呢?教师在开始“屏幕广播”之前不妨先给学生打个招呼, 告诉学生马上要“屏幕广播”啦。在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准备后, 我一般用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倒计时, 5、4、3、2、1, 然后学生就会齐声说“发射”!这样做, 学生非但不再“嘘”声一片, 相反相视一笑, 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活跃。

2.“屏幕广播”能不出手就不出手

“屏幕广播”虽然手段先进, 但是它依然基于传统的教学理念, 依然是我讲你听, 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去探求、发现知识的机会与过程;而且过度使用, 也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演示造成依赖性心理,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少用。那么不用“屏幕广播”, 我们又该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呢?

(1) 投影仪

“屏幕广播”的一大缺点就是, 教师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能与教师同步操作。特别是操作比较复杂的时候, 教师演示完了, 学生也忘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如果用投影仪的话, 就能实现师生同步, 学生就能跟着教师一步步操作, 更能攻克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2) 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屏幕广播”, 很多时候是不放心学生, 觉得学生可能完成不了, 其实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我们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宽容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操作, 教师一定不包办代替, 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学习的前台。所以很多时候, 比如一些旧知识的应用, 或者是知识点的延伸等, 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教“控制面板”一课, 教师在教完怎样改变桌面图案后, 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改变屏幕保护程序, 改变外观等, 熟悉对话框的操作。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 也容易掌握。

(3) 合作讨论

放手给学生, 除了采用自主教学, 其实合作讨论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毕竟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教师没有讲的知识, 一些简单的题目学生通过自主学生就可以完成了, 但是遇到有一定难度的, 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就有困难了。而合作讨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遇到问题,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即使在大家都有困难的时候,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共同探索,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则不断地给予鼓励、欣赏、点拨、肯定。

3.“屏幕广播”也让学生试试

“屏幕广播”, 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既然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那为什么不反过来, 也让学生来试试呢?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

当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或者合作讨论后, 可以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 利用“屏幕广播”来向其他学生演示他的学习过程, 而其他的学生则重新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同时对比自己的操作, 检验自己和演示学生操作正确与否。一般来说, 学生上台演示, 下面的学生兴奋得多, 也更容易找到问题、学到方法, 而教师只需要在出现问题时, 给出诊断性的意见即可。这样的课堂, 非但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 而且气氛活跃, 教师学生打成一片。

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 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利用“屏幕广播”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品尝成功的喜悦, 而其余学生则通过欣赏作品, 进行横向比较, 了解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日后的学习中奋起直追。

上一篇:心脏瓣膜下一篇: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