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梯度

2024-05-14

教学梯度(精选十篇)

教学梯度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梯度分层,有效教学

人与人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 个体生理机能不同, 这些都造就了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开展梯度分层教学。

一、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学习层次

不可否认的是高中生在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及个性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如果再实施大班教学或者整体划一的课堂授课, 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必须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差异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小组, 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小组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指导上也要区别对待, 使同类别的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具体的学生分层和分组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基础等, 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对于不同层次要选择各自的组长, 并且由组长负责本层次的日常问题, 如学习反馈, 收交作业等。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强化引导, 多加鼓励, 恢复他们学习的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要依据学情及时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 并强化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分层, 做到因材施教

在高中物理课堂开展分层教学, 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教学梯度,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 物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 依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 简化教学过程,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增强中低层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深化教学内容, 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 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习惯, 让其主动性学习;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就要物理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督促和管理, 强化管理和引导。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开展分层教学要实现区别对待, 分合有致, 全员参与, 各得其所。在讲课中, 基础知识可以全员覆盖, 采取整体教学法, 确保所有学生了解物理常识和物理定理等。特殊知识个别讲,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详细讲,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 可以讲解些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 可以适当的扩充知识。在学生指导上,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 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低层次的学生一般学习自觉性较差, 学习动机薄弱, 教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一旦学生有转变, 成绩和学习习惯有所改善就可以转换到另外一个层次,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优越感。在开展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有效的整合提问的问题和学情,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基础的物理知识, 中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他们有一定深度, 但通过基础知识的分析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高层次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有深度, 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 难度系数可以酌情增大。课堂练习作为巩固新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高中物理课堂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具体的物理课堂练习中, 可以把练习设计成三个层次, 按照练习试题的难度系数来划分, 由高到低为A-B-C, 对于低层次的学生, 尽自己的努力完成C-B层次, 中等层次的学生尽量去完成B-A层次的问题, 而高层系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 能力较强, 做题的速度和质量都较高, 可以完成A-B-C三个层次的练习, 这样既能夯实各层次学生的基础, 又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让他们往上一层次发展, 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分层练习要当堂反馈, 物理教师应及时纠正练习中所出现的错误,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三、巧设作业梯度, 实现共同进步

在布置物理作业的时候实施分层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数量不等的物理试题, 让各层次的学生大都能通过回忆课堂学习、独立思考后, 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 要讲究梯度性, 不要固定学生的作业, 教师要激励学生在完成自身所处层次作业的同时, 完成其它层次的作业。在作业批改上, 物理教师要关注中低层次的学生, 给与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渐拥有学习的信心。

四、革新评价策略, 做到差异评价

分层教学除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外, 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差异。高中生拥有很强的自尊心, 也好面子,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关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实施有效的评价教学, 评价中也要做到分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 对于中层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 评价分层重在指出学生学习上的成就与问题, 而不宜以排名次为手段。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 开展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它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但在一线教学中, 物理教师还必须因地制宜, 依据学情,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袁菊.浅谈高中物理分层教学[J].新课程学习, 2013 (06)

注重思维梯度的教学反思 篇2

接连一周的培训,从第一天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开始,呆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快乐的。接连几天讨论的四种课型,虽然与信息技术课的类型不太相通,但通过旁听其他小组的研讨和组内展示,我也在心中默默地对信息技术课做了三种课型总结,分别是:基础理论课,上机新授课,综合实践课。

因为计算机课每学期只有12节左右,而且学科组的活动也需要在课堂上出作品,所以平时把重心放在了上机新授课和综合实践课上多一些,对理论课的思考和设计缺乏一些设计,受王丽娜老师的启发:先不管这堂课在考试中分量的轻重,重点是这堂课会长远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做到课上培养学生向下扎根的能力,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学生兴趣不太大的理论课总是我讲得多一些,比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听多了会产生思考惰性,课堂的积极性打折扣,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热情,并使学生在课上做深度思考,并且还能把计算机的运作思想迁移到其他章节知识学习中呢。

因此受以上启发,我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素养以七年级上册的一节理论课为例:计算机的0、1世界及工作原理,来说说我的课堂模块设计。

一、激趣导入

原本设计了上节课的知识回顾,上节课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硬件。上节课拆了主机箱,给同学们见识了主板、内存条、硬盘、cpu、显卡、声卡、光驱、机箱内部散热器等。我会以实物再认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并发问:计算机怎样协调这些硬件进行工作呢?计算机硬件之间交流的.语言是什么呢?

修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硬件,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硬件准确无误地组装到一起,就可以开始工作了?(加上,因为有了操作系统,才能支持大部分软件在电脑上正常运行,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经验感同身受地进入思考),比如老师在word文档里输入了“我爱微机”,那么计算机地大脑cpu里会呈现什么?(视频资料展示,因为此过程无法现身演练),同学们看到了一串由0和1组成的代码,这个代码有什么含义吗?

二、游戏热身

(1)热身:现实生活中有10个数字,0-9,如果要表达十位或百位或千位上的数,你需要怎么办?……往前进一位。

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是一样的,如果要表达2,怎么办?快速制出1,10,100,1000,10000对应的数字卡,自右至左分别是1,2,4,8,16,得出二进制数卡道具。

(2)准备好这5张二进制卡。

请同学先思考:给出的五张数卡有什么规律?(自右至左2倍关系,222324)

正面朝上是1,背面朝上是0,你能用二进制把数读出来吗?

(教并考察学生会读二进制数)

总结经验:读二进制说需要从左向右读,表达数据的时候是从右向左逐步进一位。

(3)挑战

自己制作二进制卡道具,表达十进制数80,同桌两个互助,评出最快的,并两人协作在班内展示过程及成果。

修改添加注意事项:1、课前学生提前准备好大小一致的方形纸

三、深入发问

问题:0,1的二进制数可以表示字母吗?(5分钟同桌互助上网查资料补初步尝试理解)

方法类似,从字母到单词,是二进制0,1字串的连接。

资料准备:全世界用了多年的二进制与26个字母对照表。

修改:设置小活动。给出二进制数串,让学生翻译成英文单词(激发兴趣)

四、计算思维解决二进制和十进制转化问题

二进制数

1

1

1

二进制数卡表示

16

8

4

2

1

二进制转十进制计算过程,相加

1*24

0*23

0*22

1*21

1*20

逆向思维,由十进制数,转成二进制数怎么计算?

十进制数19,怎么表示成二进制数呢?约分,除以2直到除不尽,再自下而上抄上来。

五、汇到主线,解读原理

既然刚才明白了计算机是怎样翻译数据的了,那么我们通过键盘把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输入电脑,经过电脑转成二进制,然后把数据给了谁?组后显示屏上把我们输入的内容显示出来,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理,请观看视频短片

带着问题看短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计算机运作过程吗?

六、小游戏

组内同学扮演计算机的几个重要硬件部件,模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轮到某个硬件工作,扮演该硬件的同学要用语言描述,该部件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的功能)

修改:先找一组模拟一下,使各组明确规则。

七、小结

ppt呈现加板书的形式汇总本节知识重点难点:数制换算和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语言描述或图形描述。

八、课下思考题

课上着重说了计算机的二进制世界,但是二进制数数串很长,不方便人工读取和识别,有时候我们会把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十六进制。因为二进制转八进制的计算方法和转成十进制的方法类似,举一反三。

稍微修改: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生活服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有没有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同学,要想让机器人动起来,需要我们做什么?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类似吗?你能大致说说机器人是谁赋予他的智慧吗?

十、思考

为什么计算机需要装操作系统?不装操作系统会怎样?操作系统和硬件有什么关系?

(同桌两个相互发问,讨论,可以课下查阅资料或网络)

高中语文梯度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梯度 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是围绕着高中对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标的压力下经常会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对语文课程的独立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而是呼吁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发展进行培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向梯度教学模式发展。本文就将对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含义、实行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呈阶梯形式分布的。而语文教学其实也是具有阶梯性的,教学的难度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的内容也是逐渐增多、变宽。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是基于实践情况的,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实施梯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梯度教学研究中也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加关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方面来讨论,实施梯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有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高中语文阶梯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了你的行为。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实施阶梯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高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师在树立阶梯教学观念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二)科学性、阶梯性的設计课堂训练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阶梯性的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点;有的学生则学习能力较强,能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如果设计统一的教学训练内容,那么理解力较差的学生也许无法跟上班级教学进度,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又会对训练内容产生无聊的情绪,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内容时应该采用阶梯的方式设计易、中、难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来选择。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也能激发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进步。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还要努力提高差生的成绩,要学会统筹兼顾。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水平的两极化存在,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要具有层次性,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自己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变化题目条件,适时的提高题目难题。这样,不仅能满足差生对语文知识课后练习的需求,还能激励优生去挑战更高的知识难题,保持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知识是遍布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该要以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广度为目标,要将课后作业与实践生活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学生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评价梯度设计要科学

评价体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它能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高中语文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要具有科学性和阶梯性,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该是适时的鼓励加适当的打击,要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出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该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批评他们的学习态度时,更要积极鼓励和指正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渐琢磨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五)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升入高中,或者是高二升入高三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觉得高中的知识学习难度要比初中要大,高三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不如高一、高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要做好年纪之间的语文知识衔接,注重高中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转变,强化学生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适应能力。并且,一定要注意区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一、高二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为主。高三的教学目标应该要以我国高考考试方向为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阶梯性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树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保障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 新课程(教师版),2006,03:25.

[2]李燕飞. 试论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梯度教学[J]. 山西青年,2013,14:127.

教学梯度 篇4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 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网络以其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人们已提出很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的杨志社提出了“基于网络、以学生自学为主的‘336’教学模式”, 采取“三导、三督、六助”的教学模式, 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杨冬梅提出“双主”教学模式,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基本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为主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如今,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教师讲, 学生听。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 但这种模式的一个缺点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之间的差异被忽略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和课堂演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放置到网络上, 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采用这种模式, 一些学习习惯差的学生, 缺少了教师的严格要求, 学习上很难有较大的提高。

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提出了一种融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在不同的梯度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该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基础阶段在初学阶段, 由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授课作为辅助手段, 学生利用网络主要进行“回顾式”学习。在这一阶段, 教师充当的是“拐杖”的角色, 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 主要在课堂上由教师来解答。

提高阶段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 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变化, 要让学生脱离教师, 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但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这个时候, 网络教学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自主学习。但在这个阶段, 由于学生的技能不熟练, 基础知识尚不牢固, 仅仅依靠网络教学还是达不到教育目的, 因此, 在这个阶段应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并重, 教师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晋级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学生的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这个时候, 传统教学就不适合了。学生的兴趣不同, 知识积累也不同, 因此这个时候采用网络教学比较合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由教师来解答, 也可以借助网上学习论坛, 由班内其他学生解答, 这样, 答疑方式就由原来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

教学环境建设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必须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包括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平台要建设成支持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平台, 包括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验与考试等模块。对于教学资源建设, 由于在不同的网络学习阶段, 学生需要的网络资源是不同的, 因此, 教学资源也应该是成梯度的。良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中的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实施的, 因此网站的建设非常重要, 针对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特点, 网站要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 具有不同的功能。网站要成为研究性学习网站, 主要体现在晋级阶段的学习中, 网站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 课题开设模块。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课题。因此, 课题开设应作为专题网站的第一个模块,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要包括课题的背景资料、学习小组人事档案, 以及学习计划等内容。 (2) 资源中心模块。为了将问题情景引向深入, 使研究性学习建立在足够的学习资源基础之上, 资源中心模块充当原始信息的搜索、信息分类收集与整理的角色, 为研究性学习积累有用信息资源和工具资源。 (3) 互动学习模块。互动学习模块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网上论坛、在线聊天以及电子邮件列表等途径来实现。 (4) 成果展示模块。成果展示模块用来呈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应设置有图片展示区以及文字展示区。 (5) 指导评价模块。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评价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并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指导教师、专家顾问等的指导较集中, 因此应集中指导与分散评价相结合, 建设指导评价模块。 (6) 用户管理模块。研究性学习网站的建设工程量比较大, 需要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教师、专家、顾问共同建设,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支持和参与。因此, 需要实施分级注册管理, 分为超级用户、责任用户和一般用户。

教师队伍的培养把网络教学引入全日制高校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要适应这一变化。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因此, 采用这种模式要注重教师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教师培养: (1) 组织教师参加典型的网络授课, 帮助教师找到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区别, 并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点。 (2) 组织同组授课教师定期开展经验交流, 交流自己对网络教学的认识, 以达到共同进步。 (3) 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座谈会, 交流在使用网络资源时遇到的问题, 听取学生的建议。

“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运作成效及存在问题

“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根据不同阶段学习者知识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这样的教学模式, 既能有效保证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又能较大程度地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因此, 这种方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在多门课程中应用。但由于课程自身的不同,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在基础阶段, 学生知识比较薄弱, 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只限于某一个学期, 为了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 可以采用“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 以保证知识的延续性和发展性。而对于实践类课程, 由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有更大的提高, 就不适合采用“三段式”梯度教学了。

通过在《图形图像制作》以及《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基础课程中试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很多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比赛, 成绩较以往有很大提高。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要继续探索: (1) 在“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下, 由于晋级阶段是在课外实施的, 因此,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在此教学模式下, 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都不同, 每个阶段实施的效果如何, 需要有一个反馈机制, 因此, 如何针对每一个阶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下一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教学以其独有的优势, 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来。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在不同的梯度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习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延展性

参考文献

[1]张玉蓉.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2]杨志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336”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6 (2) .

[3]李静.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设计构想[J].文教资料, 2009, (4) .

[4]窦永恒.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2) .

语文课堂三个梯度 篇5

陕西汉中刘兴聪

编者按

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三个梯度:让学生近能看到急流,中能看到河流,远能看到海洋。

一、“独上高楼”

抓住文章“穴位”,点开来,让课堂学习,激流滚滚,浪花飞溅。

李华平教授说:“没有聚焦就没有力量。不管是阅读教学课还是作文教学课,都必须聚焦,只有聚焦到某一个点上,聚焦得准,聚焦得稳,聚焦得狠,这节课才是高效的”,这“焦”在哪里?我觉得便是精准地挖掘教材内涵,找到文章的“穴位”。

比如,鲁迅的《雪》,很多老师步入了“错误路线”:打外围战,用作者的经历或者思想来诠释、曲解文本,而本文理应从文本形式和内容的设置出发,顺藤摸瓜,找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是很讲究的事情,文章标题是雪,而开头和结尾都写雨,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穴位,是剖开文章的关键,通过去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出:“暖国的雨”其实就是活泼美丽的世界,具体以“江南的雪”为嫁衣,滋润明艳,但它终归是“温室里”的“娇贵之花”,很快在江南温和的天气中融化不见。而“雨的精魂”其实就是朔方的雪,为改变寒冷的世界,永远的旋转升腾抗争,是永恒的生命。所以,鲁迅先生喜欢江南的雪,更钟情于朔方的雪——努力让死寂的世界焕发活力。再看语言形式,为了再现南方雪的甜美与生机,用形容词、长句;为了表现北方雪的壮美与张扬,用动词、短句。

再如,《喂,出来》,对谁“喂”?表面洞,实则人。什么“出来”?表面石头,实则人性与道德。所以,文中的“洞”,便是人性之漏洞,道德之漏洞,所有的黑暗之洞。

再比如《送东阳马生序》,“苦学”,显然不符合拥有优越条件的马生,并非是要马生摒弃优越的条件,去感受苦难,即成才的关键不是苦难,而是“嗜学”,心中有学习之志趣,便用心专,便学有成。

又如《醉翁亭记》抓住“乐”“醉”“醒”和几个称呼,便能让学生领略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欧阳修的那种与民同醉、与己同醒的状态与情怀。

再如胡适《我的母亲》写道“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为什么不说是死了丈夫?儿子称母亲为“寡妇”,母亲是何等的艰难不易,儿子是何等浓郁而悠长的哀伤与疼痛。还有,“恩师、慈母、严父、严师、后母”,按理说只一个称呼“母亲”,这么多称呼,饱含的是满满的敬重感激和深沉而绵长的爱戴与心疼!

《伤仲永》,悲剧的条件?主观上:仲永;客观上:仲父(家庭环境),邑人(社会环境)。悲剧根源?“世隶耕”。《爸爸的花儿落了》,“父爱”“别离”“成长”的伤与美。《猫》,爱与和谐;爱的自私与偏见。《小石潭记》,小石潭的象征性。等等,才是我们该聚焦、掀起狂澜的地方。

二、“山长水阔”

抓住文章的“血脉”,散开来,让课堂学习,滴水汇河,波光粼粼。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对文章写作奥秘的揭示,对探究文本同理。

如《端午的鸭蛋》《吆喝》,两文为什么都用方言写作?在探究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转换成书面语,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因为方言鲜活生动亲切,很地道,很质感,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更具体,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所以,作者以方言为外衣,包裹的是那份难以释怀的沉甸甸的家乡情结。满怀故乡情结的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绵长思绪,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语言形式即就是方言。文章的篇章形式同样需要破译。如,杜牧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所以在学习《赤壁赋》时,不但要读懂该诗,还应该借这首“二十八字史论”,引导学生体会杜牧诗高在何处。

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等篇目,我们要归类出:1.他们都革新,都失败,都被贬,这些高贵的灵魂在用文字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状态和理想,这是珍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记”这种散文体裁的借景言情、感世抒怀的特色与行文方式。

三、“望尽天涯路”

抓住文章的“脉息”,荡开去,让课堂学习,漂洋过海,一目千里。

李华平教授提出语文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即“为了谁”,“往哪里走”。往哪里走?我觉得,纵横捭阖,带学生到天涯海角去,让他们豁然开朗、明了通透。还是以《端午的鸭蛋》《吆喝》为例,在学习了这两文的方言使用,我们可以推及其他文学作品,比如贾平凹、莫言、韩少功、孙犁、沈从文等等的作品,让学生鉴赏:方言中有许多很有表现力的东西,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适当采用方言成分,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人物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乡土文学就得力于方言的鲜活质感,亲切温馨,更具张力,最民间,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折射出方言区域的人们的性情喜好、乡土人情,名家大师都很善于对方言进行挖掘复活、过滤抛光,赋予新的生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全新的阅读享受。

同理,学了《我的母亲》《醉翁亭记》《五柳先生传》等等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文章称呼的妙用。

余映潮老师说,课堂教学核心技术有三项:教材研读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课堂实用技术。我认为就着穴位点开、靠着血脉散开、顺着脉息荡开,三个梯度也可以算是课堂教学技术。

浅谈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梯度性 篇6

当然提问也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无序、杂乱、琐碎、没有章法的问题设置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会打消学生的求知欲。依据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到繁、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设置问题才是一堂阅读课成功的关键。由此,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

何为问题设置的梯度性?问题设置要按照梯级顺序提升,犹如爬梯一样,用点力,一级一级爬上去,最终达到教学的顶峰。问题设置的梯度具有渐进性、协和性、上升性,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问。这样的问题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①。这种按梯度设置的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然之感。

依据梯度性我把阅读教学的问题设置分为四个环节:起、承、转、升。

一、起基于文本整体感知

起,是起点,是发端。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者,起下也。”起笔宜低不宜高,可开门见山,可当头棒喝,可单刀直入。起点问题要求设置难度低、操作简便、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基于这样的特点,设问内容一般涵盖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情节梳理等方面,以带动每一个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情境中。

汪曾祺的《侯银匠》中,侯菊不是主人公却是重要人物,我在阅读教学中把侯菊的形象分析作为起点问题,企图从一个较低的门槛带着学生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我把起点问题设置为:“文章写了侯菊的哪些事件,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回答大都采用这样的模式:先大段的朗读原文来叙述事件,再复述事件的关键句来分析侯菊的性格特点。撑家务、挑夫婿、要金子、要花轿、改花轿、管饭、当家,七件事,学生一一复述,分别阐释性格特点。等侯菊形象分析完,发现已经用去近20分钟,占用了近1/2的课堂时间,后面只能草草收尾,头重脚轻,效果很不理想。反复琢磨后,我把起点问题分解为两个小问题:①文中写了侯菊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短语概括)②依据这些事件我们能看到侯菊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侯菊形象分析只用了5分钟。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问题设置,竟产生如此大的区别!其实,侯菊形象是显性的,是一望便可知的东西,问题设置不宜散漫杂乱,应当指向清楚,要求明确。

起点问题可以不求“凤头”,不求先声夺人,但必须简明扼要、清楚明白,不拖泥带水,不拖沓冗繁,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将学生带入文本阅读的情境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承着眼于言语文字

承,紧承起点,是课堂节奏的发展部分,以顺畅自然为妙。起点问题是宏观上初步感知文本,承接问题则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从微观上解读文字,着眼点从文本转向言语文字。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铺路石。牢牢抓住言语细细咀嚼、慢慢体味,学生才会沉入言语中,走进文本的佳妙处。但也并非“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散步式逐句逐字的品味,教师应当在言语的关键节点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如遣词造句的特殊处、表达手法的精彩处、语言特色的微妙处等。

在贾平凹《画人记》的阅读教学中,宏观了解文本后,紧承着便是对第一位藏者谭宗林的人物细读。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第11节,换字之闹中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这种氛围的“愉快”?

明确: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让学生掌握动词的妙处)

②第12节,他人之骂中,“____骂道:这贼东西”请在“骂道”前添加合适的词,再读一读,读出大家对谭宗林的情感。

明确:加词朗读,如“恶狠狠”地骂道:这贼东西!此读法不妥,情感不对。如笑骂道:这贼东西!此读法妙,读出了大家对他机智的认可,“一月半”不见,又显出惦念之情,总之,对谭宗林是喜爱的,因为他的“真诚有趣”,爱他恨他又少不了他!

这样的承接问题能穿透文字表面深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如果说起点问题是与文本初次见面,那么承接问题则是与文本的接触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关注言语的细微处,从言语文字的细读中,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知与重建。

三、转源于亮点挖掘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节奏也讲究松紧快慢、轻重缓急、浓淡疏密,快时“嘈嘈如急雨”;慢时“切切如私语”。抑扬顿挫是音乐之美,错落有致乃绘画之美,波澜起伏则是问题设置之美,一平如水、波澜不惊的课堂则是死水一潭。经过起点设问、承接设问这两轮浓墨渲染提问之后,问题设置必须要有转折,在转折中转出亮点、转出精彩、转出与众不同、转出匠心独运。可以由教师示范讲授转到学生自主解读,由次要人物转到主人公,由明线转到暗线,由语表层转到内蕴层……转折突起,陡生波澜,在变化之间如疾雷破山,让听者惊愕,让学者震慑,进而激发学生头脑风暴。

转问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反转。

(一)进一层转于认知矛盾的核心处

矛盾往往是文学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能引发读者内心的感应,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读到矛盾处,心存疑虑却又说不明道不白,此处设置问题最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能挑战学生的求知欲望。

《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中,了解了良辰,欣赏了美景,懂得了赏心,参与了乐事,“信可乐也”。然而随着文本的推进,作者的情感发生了转折,“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此处设置进一层的转问:“作者为何由乐生悲?”,直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文本的核心内容。再如《赤壁赋》《滕王阁序》《项脊轩志》,都是在转折处彰显文本核心意蕴的。

(二)推开一层转于貌似寻常的内隐处

文学作品文本推进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情感线索的转折,有故事进程转折,也有人物命运转折,有明显的矛盾转折,也有一些却是轻轻推开一层转折,淡淡叙述、娓娓道来,故意淡化揪人心魂的矛盾却反而收获震撼人心的效果。

《燕歌行》中最让人悲恸的,不是“胡骑凭凌杂风雨”的紧张,不是“力尽关山未解围”的无奈,不是“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壮,而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的思别之痛。这里轻轻推开战争的紧迫惨烈,以极其温柔缠绵之笔来写思妇,与驰骋沙场铁血征战的战士形象似乎很不协调。然而这种不协调,这种推开一层的转折,恰在隐深处揭示了战争对百姓带来的深深苦难;揭露了战争对人性无情的摧残。此处对思妇设置转问必不可少:“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上为何要用温柔之笔描写思妇?”这应该是课堂亮点的生成处。

(三)反转问于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处

在《侯银匠》的阅读教学中,从侯菊到侯银匠人物的转折是一个难点,如果平铺直叙地先分析侯菊再分析侯银匠,课堂就疏于平淡,没有亮点,如何寻找独特的契合点?第18小节中有一句“侯银匠常常觉得对不起女儿。”这是一个貌似寻常的矛盾,却味之无穷。第一层转问:“女儿培养的这么优秀,婚后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侯银匠应该觉得高兴才对,为何常常觉得对不起?”巧妙地引出侯银匠。然而这一层转问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下一个反转问:“侯银匠真对不起侯菊吗?”把人物形象引向更深处:①侯菊的优秀品质源于有一个优秀的父亲,文中1、2小节可以看出侯银匠的勤劳能干、善于经营,②侯银匠对女儿处处用心、时时心疼,如“千挑选万挑选”、“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这样一个转问,紧承一个反转问,让我们从文本的深处真正了解了唯有父亲才会有的那种深沉而从不张扬的爱,让侯银匠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反转问的震慑效果。

四、升站在文本之上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在课堂的结尾处宜设置升格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格问题是起问、承问、转问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课堂提问的升华点,它基于前面对文本的分析,又高出于文本,是顶层设计的问题,站在文本、作者、学生、课程的高度之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和探究。要“让学生体验到课虽已至,而意趣未了,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心理铺垫。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绕梁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

(一)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上设置升格问题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一篇文章的时代环境、人物情感、精神内核、人文思想、文化意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挑起这个担子。

特级教师孙晋诺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通过烛之武“辞”退秦师的言语分析后得出烛之武之老道、佚之狐之老辣、晋文公之老成、郑伯之老奸的形象特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孙老师又设置了一个独特的问题:“这些人物都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在哪里?”

明确:忠!不逞一己之私欲,忠于国家之利益。

这一问无疑把人物形象的分析升格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上来了,对文本是文魂的挖掘,对学生是思想的教育、审美的浸染。

(二)在艺术特色的分析上设置升格问题

文章是艺术的语言,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在结尾处对文本特色的分析,有助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比如《侯银匠》中分析了侯菊和侯银匠的形象之后,结尾仍停留在人物精神、思想的分析上,那么课堂就流于浅显,此时课堂要升华,要挖掘深度,就可以考虑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激烈的内容要出之以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这是一个很好的升华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一个升格问题直接要求学生站在文本特点、艺术特色、作家风格的至高点上挖掘文本,对文本是深度解读,对学生是高度考验。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被废除了言语霸主地位,肩上却担起了更重的担子: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教学当仁不让!

那么,问题的设置更要讲究有效性、梯度性,通过梯度来寻找角度、拓宽尺度、挖掘深度,“在教师的主导下,流畅而不凝滞,顺理成章地流向一个坡度。”③“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才能“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参考文献

①谢锦花:《设计语文教学问题要把握好“度”》,《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月第22卷第3期。

②刘志刚:《精彩的课堂,艺术的结尾》,《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

③杜保中:《低起点——小坡度语文教学范式探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7月第14卷第4期。

教学梯度 篇7

一、正确朗读, 顺通全文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朗读, 就是要读准字音, 不添字不减字; 流利地朗读, 就是不回读、不结巴, 读时有一定的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 就是要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有先后之分, 呈递进关系的。 “正确”是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连正确读文的要求也无法做到, 就更别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 “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 “流利”,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 “有感情”。因此, 教师不应急于求成, 想要学生一步登天, 可能会适得其反, 尤其是在面对低段学生的时候。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在教学 《雪孩子》 一课时, 由于学生接触全篇去掉拼音的课文才不久, 读起来老是出错。我教学生回忆生字, 花大量的时间诵读全文。学生读得扎实,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变得轻松、有效。 “熟能生巧”是一条不变的真理。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

二、创设情境, 感同身受

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本要求之后, 就要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感情朗读就是要 “入情”, “入境”, 要求朗读时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 就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每个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程度不同。语感强的人话说得得体, 听得明白; 文读得透彻, 写得畅达。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文章所蕴含的情趣和作者的意图。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诵读吟咏, 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悟:

( 1) 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 读出理趣, 叶老认为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 《匆匆》 《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鲜明, 可由老师范读, 或播放配乐电脑朗诵, 创造良好的情境和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朱自清的 《匆匆》, 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 仿佛真能感觉时间来去匆匆, 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而发出的感慨。学生在这个隐形的过程中, 渐渐触碰到作者的内心, 发出真切的共鸣。

( 2) 理解诵读。品味语言关键是要依据语境, 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 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 注意调动生活经验, 体会意蕴, 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事实证明, 学生认真参与, 积极投入朗读情景, 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 学生往往体会得较快, 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有感情地诵读中。

( 3) 由易到难, 加强训练。梯度朗读, 要做到以读促讲, 以读促理解, 化繁为简。教师应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在反复品读中完成教学目标。每品味景物、人物的段落时, 让学生再读那些段落, 回环复沓, 反反复复地游走在文本之中。使得课堂上不仅是书声琅琅, 而是书声动人。从开始的正确朗读, 到后来的感情朗读, 循序渐进, 使朗读渐入佳境。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 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 抓住文章在朗读时的重点, 不求多, 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落实即可。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 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 更好地积累语言, 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 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除了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 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教学 《凡卡》一课, 就可通过凡卡城市、乡下生活的对比朗读, 用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 要依照不同文本的特点来定,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这样在逐渐加深难度的朗读中, 会不知不觉达成学习目标, 化难为易。

三、结语

朗读本身就是一个琢磨和体验过程, 通过反复层次性地朗读, 才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深意, 感知语意的真切, 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 只要我们在教学时, 对每一次的朗读都精心设计, 抓住朗读训练的梯度, 就可以总结出朗读的普遍规律, 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规律, 以达到感受语言的目的。不断地推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成效, 进行合理的朗读梯度训练, 也正符合现阶段对语文课容量充实、有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01.

[2]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教学梯度 篇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反映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当今的阅读教学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一种是一味的“读”,用各种方式诸如齐读、赛读、分角色读等。至于怎么读、读得好不好缺乏具体的勘察标准,此为文本纯阅读。第一种是轻“读”重“悟”,也就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一种过渡的灌输式讲解,此为单一的“灌读”。作为教者,我们要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本质在于“读”。从这个角度上讲,阅读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读书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文本纯阅读———要摒弃,应努力掘出能真正顺应学生需求的新型阅读———梯度阅读。经过有效实践,笔者将梯度阅读概况为“三步曲”———

第一步:析“小”,借助理解重点词深义读通、读透。

读好一篇课文,往小了说,就是读好重点段落;再往小处,那便是语段中的重点词了。重点词是语段中的灵魂,忽视了它既理解不了,也读不好。要读好一个句段,关键是先把关键词理解透、读好,才能将整个语段的内涵把握住。析“小”,即分析句段中看似成分比较小的“重点词”,重点词深义理解了,段落就能轻易读通、悟透了。如课文《大江保卫战》中描写战士黄晓文的段落: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

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

堤……这是一段个人镜头展示,放在行文中意在通过黄晓文这个人物的话语、动作凸显出他不顾自己,心系“大家”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读好这一段,关键先要把几个重点动词单独“提”出来细细品悟:这一连串的动词到底突出了什么,可以从中感受到黄晓文的什么精神……经此一点,学生立刻会涌出各样的感受:“咬牙、一拔”说明黄晓文很珍惜时间,想要争分夺秒地多搬点沙包;“转身扛起、又爬上”说明他不顾疼痛,心中只装着一个念头:保住大堤!如此一来,黄晓文这个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理解了重点词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把握住了黄晓文这个人物形象,此时再引导学生去读,学生在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一些增色的画面感,无需任何催化剂,就能将语段读得有声有色。

第二步:堪“大”,观察行文间的内在联系及构段理念。

读好一篇课文,往大处说,只需纵观好大局,掌控好大局,也能轻易地“攻下”。关键是要做到———堪“大”,即能纵观全文,观察行文间的内在联系及构段理念,理解文章的脉络,领悟文间的深意。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行文间的构段是极分明的。段与段之间似分割又关联。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细看下,你会发现:第一段是总写,第二、三、四五段是分写,最后一段又是总写。第二三段写了天空、小河的美,即风景优美;第四五段写了物产之美,即物产丰富。引导学生做到贯通全文,总体把握好行文间的结构,边读边品,边悟边读,品读的收获都是极佳的。如此说来,在品读课文时,这一步“堪大”也是极为重要的,它让学生及时地捕捉到全文的深意与文蕴的精华。

第三部:观微,隶查文章内容中蕴藏的写作训练技能。

这是品读课文中最难的一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这样的环节是略去的。笔者认为,学生光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又能从中借鉴到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学要为所用服务,才是教学真正成功的所在。“学”即是为“写”,当代阅读,需要指向写作,为写作开拓道路,这才是真正的大阅读、深阅读。阅读,需达到这样一种层次,即为“梯度阅读”。

观微:就是需将文章查看仔细。不仅要看,更要思,思其整个行文结构,更思其细微处,隶查文章内容中所蕴藏的写作训练技能,搜挖出来让它为己所用。再以《大江保卫战》为例,就是一篇很好的可实行梯度阅读的例子。“观微”全篇,不难发现,文间含着一种很明显的写作方法———点面结合。全文几乎是以“面———点———面”的写法来写的。理清了这些技巧,学起来不仅容易的多,也能将此写法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平时遇到描写一个场面类的文章,就能恰如其分地用上去了。

再往细微处观察,你还会发现,此文其实写的是三处场景,可以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出来。很多文章,文中也有很多出现的场景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借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用小标题来概括。

再说写人的句段,往往也有很多的写作技能可挖。如上面写黄晓文这一段,传神的人物动作描写一下就体现出人物高大的形象。这些感悟的体现就突显在精髓关键词———动词的使用上。所以说,关键词使用得当、精彩的话,能让句段增色不少,这部分文字也更深入人心。

教学梯度 篇9

本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后, 积极参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包括院校两级的大学生科研立项或教师的研究课题, 并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通过该项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研究技术突破了以往主要依赖纯培养物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中, 基于PCR扩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培养方法, 大大拓展了微生物研究的范围[4]。因此, 我们在后续的研究性实验中引入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等创新型实验项目, 使实验教学从基础性向综合性和研究性推进。

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 技术概述

由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生存条件的复杂性, 大多数微生物以未可培养的形式存在。DGGE是一种不依赖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方法, 能快速、准确鉴定环境中微生物种群, 在揭示复杂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和功能基因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各领域[5]。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基础上, 加入呈梯度分布的变性剂 (甲酰胺及尿素) , 双链DNA分子部分解链导致电泳迁移率降低, 而序列不同的DNA分子解链行为不同, 在凝胶中的移动速度也就不同, 从而使得长度相同而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分离。因此, 通过测序分析凝胶上不同的谱带, 可以检测微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动态变化[6]。DGGE技术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环境样品的采集; (2) 样品中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3) DNA片段的PCR扩增; (4) PCR产物的DGGE分析; (5) DNA条带的序列分析。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技术, 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要求学生既要有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的微生物学实验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此外通过后续的生化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课程, 学生掌握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因组提取和PCR扩增等实验技术。因此该项研究性实验项目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 我们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环境, 学生自己组成实验小组,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时间。整个实验由学生实验小组开展并完成,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配备指导教师进行随时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实验室的科研课题, 我们近几年开设了多项DGGE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应用的实验, 包括《氯嘧磺隆对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SBR反应器中聚磷菌群的结构分析》、《不同森林土壤中产漆酶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和《厌氧污泥对偶氮废水的脱色及污泥菌群结构分析》等研究性实验项目。环境样品中DNA的提取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的DGGE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7],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DNA产量和纯度的影响, 确定了针对不同的实验样品 (土壤或污泥) 的最佳提取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加深了对DNA提取原理和方法的认识。通过DGGE图谱的分析, 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污染胁迫等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及优势菌群形成的动态过程, 更加深刻地理解富集培养技术在分离特定功能微生物上的应用。学生通过后续的序列比对分析, 可以学习到相关环境中常见的微生物优势菌属, 特别是一些非培养微生物序列的出现丰富了学生对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通常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微生物实验主要以好氧微生物为对象, 因此学生接受的微生物学知识侧重于好氧微生物, 对厌氧微生物的接触和认识较少。我们通过引入厌氧环境中微生物结构分析等实验项目,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厌氧箱的使用, 掌握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等实验内容, 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三、小结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展示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微生物世界。与目前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相比, DGGE技术具有快捷、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适合应用于微生物创新实验教学。通过这些研究性实验的开展, 使学生完成无法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的实验内容, 拓展了与其他学科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且增强了综合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

参考文献

[1]张萍华, 蒋冬花.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 2013, 32 (3) :107-109.

[2]袁生, 徐旭士, 戴传超, 何伟, 张茵, 尚广东, 戴亦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2) :138-140.

[3]贾艳萍, 张兰河, 马姣.立足学科发展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2) :26-32.

[4]李晓然, 吕毅, 宫路路, 柳陈坚.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 (4) :366-369.

[5]李琬, 李景鹏.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堆肥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18) :20-25.

[6]王洋清, 杨红军, 李勇.DGGE技术在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 2011, (5) :75-79.

[7]高慧琴, 刘凌.PCR-DGGE技术中不同DNA提取方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 :52, 102.

教学梯度 篇10

一、入境———触景生情的体验

入境,需要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新课导入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同时,教师深情地引入:“这个小山村就是刘章的家乡,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作者难忘的还是家乡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家乡人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之后,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内心的感受,有的说:“我很想去这样的乡村,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有的说:“我想去看看、走走那里的搭石。”有的说:“我更想和那里的人交朋友,一起跟他们在河边玩。”……

师随后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简笔画搭石。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图片和黑板上的简笔画,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这时的学生心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有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有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

二、移情———物我同一的体验

移情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切己体察,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阅读课必须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的: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对于“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孩子,单靠读文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走一走”,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老师这儿也有一排搭石,谁敢来走一走?(学生一个个争相上来走搭石,师随机抽几个上台走搭石。)

A.(一个人走)师:你为什么要走这么快?

B.(两个人走)师:你想办法超过他?师:你为什么不超过他?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抢路。

C.(三人一起走第一个人突然止步)师:他突然上步会造成什么情况?师:所以走搭石……生齐:不能突然止步。

D.三人依次走。师:这就叫……生齐:协调有序。

无需教师讲解,看到眼前的情景学生自然对“紧走搭石慢过桥”有了较深的体验。

学生与文本的移情,往往不自觉地以书中的主人公欢乐而欢乐,以主人公的痛苦而痛苦,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进入作品所塑造的艺术世界里,暂时忘掉了自我的现实存在。学生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他所感觉到的对象之中,直观这一对象而确证了自己的感情。

三、会悟———心有所悟的体验

会悟是指主体在与文本世界相遇、对话时心领神会,心有所悟。在阅读文章时,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课文是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写的,所要表现的人文情怀是课文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美的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生: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风景美)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谦让,十分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至此,板书如下:

学生有这样的会悟,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课文从众多方面着笔,但异曲同工,最终可凝聚到一个闪光点上,这个“点”,是照亮全文的中心,是贯串全文的红线。抓住它的特点,借“散”,最后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语文教学,请把体验还给学生。因为体验更加关注主体生活经验、情感色彩和生命领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样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

摘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入境(触景生情的体验),让学生移情(物我同一的体验),让学生会悟(心有所悟的体验)。

关键词:体验,入境,移情,会悟

参考文献

[1]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2(3).

[2]黄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上一篇:保管联合收割机下一篇:超声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