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职业人才

2024-05-12

财经职业人才(精选十篇)

财经职业人才 篇1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之下, 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让精心培养出来的创新型财经人才顺应时代发展变化, 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是其首要任务之一。某些职业院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前进发展目标,不断对教学进行深化改革,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积极对相关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二、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

当前,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某些职业院校已经构建起多学科体系,它以管理、经济为中心,以财经优势学科为依托,涉及经、法、理、管、文等诸多方面。鼓励新兴交叉专业,促进财经与法文理融合。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职业院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比较注重“复合型”与“专通结合”教育 。另外 ,这些职业院校以优势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 明确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强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创新型财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利用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对于高职教学而言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结合实际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科学、高效地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才能大幅提升学生独立钻研知识的能力。只有合理、有效地设置开放实验项目,才能吸引学生去开放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只有合理搭建网上教育平台,不断优化网上虚拟实验室,才能大幅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途径与生产实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在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把理论知识传授当做关键环节,将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合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和分析难题的能力。

2.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堂课。事实上,我们结合实践情况,不断完善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实践基地,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能够对各门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进行熟练掌握。除此之外,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注重开展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堂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课外活动,从而更加系统地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

在对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有所了解之后,接下来,围绕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一般来说 ,“学分制”是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与传统学年制相比而言,“学分制”具有一定差异性。“学分制”是学习计量单位。更进一步地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年成绩能够被选课得分取代。实际上,“学分制”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目前看, 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应该按照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与修改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职业院校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方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强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相关方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实习基地建设、教材与课程建设、学风建设,等等。除此之外,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路,不容忽视。

2.构建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只有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将教学督导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达到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相关方面的学术性管理工作。这些有待深化改革的方面包括:教学内容、考试方式、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结构体系,等等。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必须合理配置资源,认真做好日常性教学管理工作。换句话说,职业院校最好有效监督教师教学效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目前看来,为了能够方便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我们应该尽可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努力加强教学管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进一步达到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动态,培养出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有鉴于此,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应该全面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注重财经高等教育理念创新,强调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谨慎选择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的方式辅助教学,为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实践意义。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会慎重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优势。这些方面包括:经济学、市场学、营销学和管理学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多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战训练,重视模拟企业运作流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值得肯定的是,有的职业院校拥有十分明显的资源优势,这些职业院校培养的创新型财经人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阐述了创新型财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探讨了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希望对具体的实践工作发挥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财经职业人才 篇2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学校代码:1352(普通类、艺术类)

1488(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

1589(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学校性质:省属公办普通专科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一、录取规则:

1、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新生录取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为依据,全面衡量学业测试水平,择优录取。

2、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3、对普通文、理科考生的另一门选测科目不作具体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按《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4、采取“先分数后等级”的录取办法,对进档考生按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投档分相同时,再参考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语数两门成绩择优录取。对专业不服从的高分考生,如考生所填专业已录满,根据考生填报专业情况经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确定是否录取。

5、艺术类专业只招收美术类考生,对必测科目无附加等级要求,经省考试院按文化艺术总分投档后,择优录取。

6、省外考生的录取规则,按各省招生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与本规则不符的,执行所在省份的招生政策。

二、收费标准:(1)学费:文科类专业4700元/年·生;工科类专业5300元/年·生(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由华汽集团另收培训费3600元/年);海外本科直通车类8340元/年·生;艺术类专业6800元/年·生。

(2)住宿费: 800-1200元/年·生(按不同住宿条件核收)。

三、奖励、助学:

1、奖学金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

2、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院通过国家助学金、学院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途径予以资助。

3、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开通“绿色通道”。

4、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5、对家庭困难的中西部省份考生,学院给予专项助学补贴。

四、办学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特色:

1、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努力建设独具特质、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新财院的进程中,通过创办大学生事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淮安市人才市场大中专院校分市场;成立今世缘营销学院、中央新亚管理学院、紫金保险学院;与海尔集团、淮钢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与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开通“专接本”、“专转本”等升学渠道。确保每个学生升学有机会,就业有保障,创业有平台。

2、学院在积极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具有学院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实践中,通过推进“课证融通”,开办“课程超市”,深化学分改革,满足学生专业选课考证需求,如非财会类专业学生可以选修财会类课程,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五、咨询方式:

1、直接到学院招生就业处了解有关政策(淮安市高教园区枚乘东路8号)。

2、参加有关市、县(区)招生咨询会现场咨询。

3、电话咨询:400-883-2686 0517-83858686 83858130 838586884、网上咨询:

http://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财经职业人才 篇3

一、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总体状况

财经类专业在我国大专院校中起步较晚,很多院校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设立财经专业,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直到上世纪我们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之后,各大院校才开始大面积的开设财经类专业,所以说 ,与其他传统型专业相比,我国的财经类专业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丰富,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一直不断增长。当前,全国财经类人才总体的需求状况良好,供需双方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整个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突出。并且随着国际交往的越来越频繁,国际业务必然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财经类人才。通过对我国人才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我们认为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仍将持续下去。

二、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存在的不足

1.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是以往的应试型教育体系,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也都是应试型人才,这些应试型人才对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缺乏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一些刚走出校园的财经类人才,说起理论知识头头是道,但是一旦展开实际业务操作,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说明我们培养的财经类人才只是注重书本的基础知识,而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2.领导能力较差。由于财经类人才需要站在企业总体的角度作出一定的判断与决定,这就要求财经类人才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是领导能力不是短期就能锻炼出来的,这要求我们的财经类人才在校时就要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财经类人才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财经类人才多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搞好财经类内容就可以了,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当前的财经类人才领导能力较弱。

3.团队合作能力较弱。新时代的要求是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特别是财经类团队。一个企业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财经类团队,团队合作成果的好坏直接能影响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财经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前的财经类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更愿意单独完成任务,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合作。

4.缺乏复合型人才。当前的社会,由于分工的复杂化,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仅需要一个会计人员,也需要这个会计人员懂得贸易或者管理类的知识,但是当前大多的财经类人才专业比较单一,并且不热衷于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导致了大部分都是单一型人才,只能适应特定的岗位,不能实现人才的复合型利用。不仅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更是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5.缺乏国际型财经人才。由于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中国来设立分厂,国内许多企业也纷纷实行走出去战略,这就增大了对国际型财经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国在国际型财经人才的培养上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一些国际型财经人才供不应求。

三、对我国财经类人才的培养建议

1.转变教育模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严重滞后,培养出来的应试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仍需到企业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学习如何具体操作。学校只是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却没有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转变当前的落后的教育模式,采取新型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

2.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具有创新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相当受欢迎。因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创新性人才。只有创新性人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加强财经类人才的合作能力培养。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使得我们只有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才能获得成功。并且团队协作不仅仅能节约人力物力,并且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务。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财经类人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培养复合型财经类人才。社会对复合型财经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因为复合型财经类人才可以胜任多个工作岗位,并且无需企业支付额外的培训成本,既减少了企业支出,又增加了企业产出,复合型人才在今后的人才市场会受到普遍的欢迎。

5.增加国际型财经类人才的产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都需要国际型财经人才,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才市场对懂国际业务的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细化,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培养更多的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人才,才能促进我国财经产业的顺利发展,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志建.知识经濟与人才培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财经职业人才 篇4

一、高职院校三维教学质量监控架构

(1)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现代管理科学的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为基础,并引入企业管理的IS09000质量认证标准思想,运用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的基本理论,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简称PDCA,从创新的系统性思维出发, 将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过程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完善性设计。

(2)基本架构。目前国内高职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多以院(系) 二级监控为主,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比较新颖,督导机构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方面依据“目标一致、各司其责、有分有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形成网络状的督导系统。二级学院督导组为学院基层督导机构,主要做好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督导工作。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教学成果展示、导学研讨、教研活动、教改立项、学生能力展示为内部促进机制,以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外部促进机制,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教师→日常听课、教学巡视、多方参评;②学生→学生信息员、日常反馈、学生信息网;③管理人员→质控办、二级督导、分管院长。

二、“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实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效果滞后于教育过程,仅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显然不行,要多方位多角度开展教学质量监控。

(1)教师方面。①加强集体听课和重点听课,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听课制度,扩大听课覆盖面。一年来,本部门以随堂听课为载体,端正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切实落实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全体督导人员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随时督促检查教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为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各教学督导小组坚持“一听、二看、三查、四问、五评”的方式,认真听课、评课,客观公正填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听课评议与记录表”,课后督导员能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高等教育新要求进行综合评价,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交流看法,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成绩都能给予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也能善意指出,并给予精心指导、热情帮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②教学日常秩序检查。质量监控与督导办公室每天安排督导员对教学楼和实训楼的教学秩序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老师上课情况、老师出勤、学生出勤、课堂秩序,并进行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跟系部沟通,重大事件会及时向领导反映。通过检查教学秩序基本正常,但仍然存在个别老师迟到、上课不规范、学生迟到现象,部分老师对迟到的学生不管不问,放纵学生。根据督查检查,及时通报,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③完善教学督导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评教体系。本部门坚持院质控办、系二级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三级督导体系,三方积极参与评教活动,形成了教师们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互相听课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构建了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多视角、多维互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学生方面。本校实施教学信息员工作一年多来,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各班信息员每周填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情况周报表”,对教师上课、学生课堂考勤、听课效果、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意见反馈,并递交给系部学习部部长进行汇总。汇总完后直接递交学院质量监控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具体问题的统计, 然后汇报给部门领导进行反馈。并确保一周内把协调好的处理方式,已发文的形式下发系部,转交给提交问题的班级。后续也会有专人进行问题跟踪,一直到问题圆满解决为止。

(3)管理人员方面。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学院质控办负责人、系部二级督导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日常工作主要由质控办负责,对日常检查、推门听课、学生信息员反馈、系部二级督导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进行解决,遇到重大事件要及时向学院直接分管教学的院长进行汇报。

三、高职院“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意义

(1)促进教学监控体系的全面化。从注重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监控,转向对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各教学环节的监控并重。针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师德师风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作为对教师目标考核的组成部分,全方位地把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教学监控体系。

(2)促进教学监控体系的扩大化。从单纯院质控办对教师的监控、评价,转向院质控办、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人员三方的监控、评价。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绝大部分是针对教师的,监控教师教学情况、出勤率等等,对学生的教学监控没有很重视,这是不全面的。我们设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不仅是从学生的角度监控教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也起到监控作用。必须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客体,而“扩大化”教学质量监控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3)促进教学监控体系的多元化。三维质量监控体系是未来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质量监控的主流思想,会相当普及。与院 (系)二维督导这种老式质量监控模式相比,这种新的三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具有关联性、配合度、多元化。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职业道德复习 篇5

要包括建立内部会计管理

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

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

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

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

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

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

计分析制度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

强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

意义在于会计职业道德是

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实现

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财政部门在开展会计从业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资格证书年检、会计法执法 检查、会计人员评优表彰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工作转让、代开发票。时,可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情况纳入考核内容

道德的本质是由一定的社整理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说明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材料

范畴,道德具有阶级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是取得并持有会计从业资税额:①依照法律、行政法格证书的人员。其中包括已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但不在支票的金额未记载的,可以的;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会计岗位的人员 由出票人授权补记,未补记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 前不得背书转让和提示付设置的;③擅自销毁账簿我国《税法》规定,从事生款。支票只能是即期的,支

产经营的纳税人,经确定实票记载的出票日必须是实

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④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⑤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未申报的;⑥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⑦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经营的纳税人。

开具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并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 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其在营业执照核准的经营期限内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财产租赁的个人所得税 满4000 扣20%之后征收20% 不满4000就—800再征收20% 出租居住用房减按10%征收个人所得税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银行应予以退票,并按票面金额处以5%但不低于1 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向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商品,由于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不得抵扣进项税。际出票日,并且为见票即付,不允许签发远期支票。但对于私营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不强制实行回避制度。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整经济生活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例如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小企业会计制度》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会计档案销毁后,监销人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邮政储蓄机构办理银行卡业务开立的账户纳于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自离开原单位之日90天之内办理调出手续,办理调出手续之日90天内办理调入手续

票据和结算凭证不得更改的是:金额出票或者签发日期 收款人

财政授权支付程序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财政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的支出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强制性。

内部会计监督的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会计事项。

转贴现 贴现银行将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转让

再贴现 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将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

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只可借复印件

会计职业团体也可以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人惩罚。

营业税的销售不动产计算不用减去成本

票据的付款人对见票即付或者到期的票据,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压票、拖延支付期间内每日票面金额0.7‰的罚款

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

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与单位有关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有效达成财务会计的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手段。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应当明确其决策和执行程序,并体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要求,这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控制的基本要求。

专用存款账户中:根据规定,单位银行卡账户的资金(备用金)必须由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该账户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财政预算外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和信托基金专用存款账户不得支取现金。

除了一般存款账户不用中国人民银行审核,其他三个都要!

1i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伪造、变造票据的;②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③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人签名式样或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④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支票,骗取财物的;⑤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做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⑥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的;⑦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6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包括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账户、特设专户。托收承付结算是指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购货单位收取货款,购货单位根据合同对单或对证验货后,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代销、寄销、赊销商品的款项,不得办理托收承付结算。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票据和结算凭证

目录

托收承付结算..........................3会计职业...........................3

票据和结算凭证金.........................3

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提示付款是行使票据权利的必经程序(X)票据权利有其他吧```经济

普通发票是含增值税的!

会计专业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

纳税人采取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的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

票据的功能主要包括:支付功能、汇兑功能、信用功能、结算功能、融资功能。

在建期间的,应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科;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应借记“财务费用”科目;如果长期借款用于购建、改扩建固定资产的,在固定资产前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应当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数,计入所购建或改扩建固定资产的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会计基础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账户的借方应登记“进项税额”、“已交税金”等,贷方应登记为“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转出”。

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由于需要按照科目汇总记账凭证,为了便于相同科目的归类和汇总,一般应采用一借一贷的记账凭证。

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下,验单付款的承付期为3天。

盘亏的固定资产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备用金 属于其他应收款

“存货”项目,应根据“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数汇总,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差额填列

往来科目,需要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其他业务成本(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应交的营业税、经营租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折旧)和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罚款支出)不一样!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应归类为流动负债: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收入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因此,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

会计等式是反映各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它反映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下列情况除外: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②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土地当做是无形资产)

包装纸张、铁丝因其包装功能不是太明显,故将其作为普通的“原材料”核算;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包装物:桶、箱、瓶、坛、袋等用于储存和保管产品的材料。

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以达到如实披露企业实际情况的目的。

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由于需要按照科目汇总记账凭证,为了便于相同科目的归类和汇总,一般应采用一借一贷的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就是针对收款业务所编制的凭证,引起了货币资金的增加,是收款业务。按一般记账要求,货币资金的划转业务只编制付款凭证。

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应计入其成本而不能抵扣

资产负债表日外币项目的折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果期末的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则应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调整原记账本位币金额。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资本化

电算化

凭证一经审核,不能被直接修改、删除;只有取消审核签字后才可以修改或删除。

财政部于l996年6月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①操作系统软件;②各种语言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③各种服务性程序;④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计算机的“母语”是机器语言

填制凭证时,系统预设凭证日期是操作员登录的日期

程序设计语言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账套名称和账套路径是可以更改的。唯有账套号码和启用会计期信息建立后不能更改。

报表中,主要有计算公式、审核公式和舍位平衡公式,没有校验公式。

ROM中的内容是一种只能读出事先所存数据的固态半导体存储器。由于ROM依靠电池供电,所以即使关闭计算机电源,ROM中的信息也不会丢失。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属于低级语言

应收账款核销方式主要有按科目(X)、按余额、按单据、按存货核销等方式

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至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后的五年

会计报表系统主要是提供一种机制让用户定义和生成各种对外和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报表的汇总与分析。

财务分析功能模块是能够利用会计核算数据进行会计管理和分析的功能模块。

在所有记账凭证数据和明细分类账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情况下,总分类账可用“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和余额对照表”替代。

会计...........3 会计职 XE “会计” b 业........3

财经职业人才 篇6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并尝试性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视角,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六大任务。文章还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大金融、大开放、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大金融、大开放、大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两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是供给短缺。供给体系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供给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反应迟钝于社会变化的速度,不能按照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配备师资、更新知识、改革教学模式,部分专业已经不合时宜、课程内容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要求。二是供给过剩。伴随着近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地方高校扩招、升本后,没有清晰的定位,专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质量不高,出现相对过剩。

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目的,通过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提供更加有效的知识供给;通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手段和技术创新提高知识传送与接收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面临着六大任务。一是增加投入,拓宽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二是优化专业,对接需求,构建有效的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三是根据知识、能力、素养和结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趋势,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四是以校企合作为渠道,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简政放权,去教育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逐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六是补齐短板,更新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1.培养思路与内涵

河北金融学院以建设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为总体建设目标,立足河北,依托行业,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培育办学特色,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大金融、大开放、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大金融”是人才培养的理念,这个理念确立了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开放”“大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学校依托60多年来形成的行业资源优势,秉承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指导思想,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桥梁,教学信息化为支撑,有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大金融、大开放、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走“大金融”特色发展之路,走“大开放”合作共享之路,走“大实践”应用创新之路。

2.专业建设,金融+

专业设置,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大金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稳妥增设新专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设置本科专业23个,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为主体,文、法、理、工学科为支撑,规模与结构协调、相互支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体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共占比78.26%,专业集中度高。

专业建设,“金融+x”、“x+金融”。按照“大金融”办学特色定位,遵循“金融+x”“x+金融”的专业建设思路,注重金融理论知识体系和金融思维培养,构造培育特色专业。法学专业形成了“法学+金融”、英语专业形成了“英语+金融+人文素养”的专业建设模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互联网金融”方向,会计学专业开设了ACCA和CPA专业方向。启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工程”,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建设,凸显应用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多方聘请行业、企业高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绘制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和专业能力实现图谱,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即基本能力和素养培养工程、专业能力实现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本能力和素养培养工程:该工程以公共基础课程群改革为途径,培养学生“五个具有”,即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正确的审美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清晰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力。

专业能力实现工程:该工程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凝练专业核心能力,以课程改造、开发为重点,设置与专业三大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进行“两改造、一开发”,“两改造”即将原有专业课程改造为案例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类型;“一开发”是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特色课。

实践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依托“三大平台”(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开设独立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综合项目等课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4.师资队伍,育人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外聘精英、打造团队、提升水平。

注重应用,双师育人。学校注重“应用型”教师培养,出台《河北金融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河北金融学院专业课教师挂职实践管理办法》,设立了“双师型”教师教学促进津贴,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部门挂职锻炼,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学校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共有130人。

聘请精英,合作育人。学校不断加大从行业企业选拔聘请业务骨干来校作为兼职教师的力度,开设专业课程和讲座,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规划学生专业发展愿景,为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打造团队,协同育人。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成3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支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37支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25支校级课程考核教改团队、28支翻转课堂教学团队、19支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团队、2支跨专业综合实训团队。

多措并举,提升水平。学校实施“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以赛促教、以研促教、以改促教、专题培训、“引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学校按照“大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政府合作共赢的新途径。

依托行业、共建资源。学校依托深厚的行业资源,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中国银行业协会,发起成立全国(地方)财经类高校金融教育联盟;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建国际金融研究院等教学研究基地;与企业共建课程案例库,共同开发“商业银行网点现场管理”“物价监测预警与调查”等校本特色课程;依托地方资源,与政府部门共建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基地。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修订,聘请行业高管、企业主管担任兼职教师、行业导师开设专业课程和讲座,规划学生专业发展愿景,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行业企业在信息资源共享、实务课程开发、应用师资培养、实习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举办订单班、特色班,为学生提供技能学习、业务实习和就业选择的新平台。

国际交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桥梁。学校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拓展跨国双校园项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专科项目5个,选派青年教师出国研修79人,项目交流学生288人,海外研修中心3个。

6.实践教学,培养重点

学校以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学校以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实习实践平台三大平台为依托,构建了三维立体、四年不断线的大实践教学体系。

7.翻转课堂,改革引领

学校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校制定了系列支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文件和措施,广泛开展“翻转课堂”“共振课堂”等教学改革实践,大力推广“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

8.智慧教学、互联互通

学校拥有云计算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一站式”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社区服务平台、绿色校园管理中心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促教学信息化的互联互通。

[基金支持: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人文重点项目(SD161037);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5GJJG171)]

财经职业人才 篇7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 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日益明显, 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 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立足河北, 面向京津冀地区, 依托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主要为该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培养、培训技能型物流人才。为此, 我们每年都会对本地区企业进行物流人才需求的调查, 选取的样本主要是主要是京津冀地区制造型企业、物流企、商贸类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有:世能达物流 (天津) 有限公司、北京永辉超市有限公司、石家庄长通物流有限公司、石家庄腾飞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久凌储运有限公司、河北住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河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选取的问题有:企业目前具备的物流岗位及其技能要求, 物流人才的需求层次, 现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人数及其来源, 公司聘用人才考虑的因素, 合作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能否满足单位的需要。

得出结论:首先, 目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物流企业人才, 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国际货运等岗位群;另一类是企业物流人才, 包括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相关物流岗位。其次, 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更加理性, 对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不仅对其引进的物流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 而且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二) 物流需求的社会发展趋势

2012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2013年, 国家发展改革等12部委联合印发实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未来物流市场将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是国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特别提到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二是城镇化孕育物流商机;三是区域物流布局优化;四是国际物流新优势。

物流需求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趋势主要有:电子商务物流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农产品物流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物流是比重最高的领域;供应链物流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社区物流服务将成为最活跃的领域;国际物流及保税物流是整合提升的领域;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提到议事日程。

就河北省而言, 全省物流业规模逐年壮大, 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8.52%;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率先在全国推进;推进大宗商品平台的建设, 以促进物流一体化。河北省重点发展的物流为: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绿色回收物流。

二、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调研北京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中外运北京久凌储运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河北分公司等企业以及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往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河北物流发展的需要, 立足“双课堂, 双实境, 校企联动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思想,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河北省物流企业为纽带,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首先, 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回路。基于反馈信息的人才需求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特色及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出现了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盲目跟风等现象, 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 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特色, 没有将我校的物流实训室及物流实训基地的优势发挥出来, 在定位上没有侧重资源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稍显宽泛, 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服务。

第三,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综合素养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团队意识、沟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 也没有充分结合河北省及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发展趋势, 生产物流、国际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知识亦没有得到体现。

总之, 市场需求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以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服务社会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7) .

[2]陶春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与专业建设的探讨——以太仓地区为例[J].物流科技, 2009 (12) .

[3]曹卫中.天津地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状况调研报告[J].中国储运, 2012 (9) .

财经职业人才 篇8

1.1 市场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 到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 并走访企业管理者和一线营销人员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得知,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沿着“业务员—区域主管—营销经理”这样的职场层级逐步提升。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在培养销售员等基层营销岗位和区域主管这两个层级上, 将营销经理定为拓展层级。销售员等岗位的核心能力是销售能力, 这一核心能力又分为顾客接待能力和商品陈列技巧。业务员岗位的核心能力是市场调研与商品推销能力, 具体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商务洽谈能力、网络销售等能力。区域主管的核心能力为市场开发与营销策划能力, 又分为四方面的能力, 即客户开发与管理、营销网络设计与运营、广告文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等能力。毕业学生经过几年磨炼, 一部分可能升为营销经理, 主管一个企业的营销工作, 营销经理需要营销战略规划能力、营销资源整合配置能力、营销制度与机制构建能力、营销组织管理与执行等能力。

1.2 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1)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重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具有市场营销新观念, 掌握营销调研、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规划、营销策略实施等市场营销活动流程, 能熟练从事房地产营销、网络营销、汽车营销等现代营销业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定位。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发展历程, 考虑各营销岗位任职要求及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在培养基层营销岗位 (过渡岗位) 人员和中层营销岗位 (目标岗位) 人员这两个层级上。

1.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达到企业的用人需要, 通过对营销岗位能力和工作流程的调研, 立足服务重庆区域经济, 确定了“项目导向、实境镶嵌、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 项目导向。以市场营销行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 分成五大项目模块, 同时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

(2) 实境镶嵌。实境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训练。镶嵌是指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将在学校难以学习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镶嵌于实境训练中完成。改变原有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习超市、房地产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直接参与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客户服务与营销管理等营销实践, 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紧密结合。

(3) 个性培养。根据学生偏好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面向重庆房地产、汽车摩托车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基于业务员和区域主管岗位方向, 通过个性化项目课程的选择完成特定营销技能训练, 并在实习环节进行强化该种技能。

2 课程建设

2.1 优化课程体系

(1) 根据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规律, 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将课程体系设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两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两大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项目化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

(2) 基于工作过程, 以能力为模块、项目为载体, 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 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 构建了模块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基本包括市场分析、方案制订、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四步骤。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营销控制能力。以此为指导, 分解、整合知识点与技能, 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 提出构建与技能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 进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 根据学生偏好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面向重庆房地产、汽车摩托车业、服务外包业等优势产业, 在专业技能课程分组个性实践的基础上, 第3~第5学期通过选修个性化项目包完成特定营销技能训练, 并在顶岗实习环节强化。

(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要以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能力要求为核心。为此, 以学生技能成长过程为主线, 通过合理配置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形成了“3355”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按照“三层次、三阶段、五模块、五监控”的要求, 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三层次”是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 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阶段”是指完成上述实践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认知;第二阶段是第2~第4学期的项目任务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学生就业前顶岗实训,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五模块”是指专业认知、课程实训、综合实践、顶岗实习、课外实践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五监控”是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二线是内外两条线进行监控和评价;三级即由学院督导、实训中心、教研室组成的监控体系, 对整个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2.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核心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任务驱动, 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改革;以实际业务流程化重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 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 拉近课堂与工作实践的距离, 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改革。利用校内外营销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以营销岗位真实任务为载体, 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 设计相关知识和实践性的任务。按照“布置任务”、“任务实施”、“任务完成总结与点评”的步骤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

2.4 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1) 校内学习阶段, 推进“理论+技能”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 重点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 即考思路、考见解、考能力;在考核方式上, 采取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情境模拟等形式;在考核时间上做到日常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

(2) 校外实习阶段, 以教师主评、学生互评与自评和企业外评的“内视、个视、外视”三结合的方法, 建立校企共管机制。系部负责实习全过程监督评价等工作, 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 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工作动态, 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总结”、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做好实习鉴定工作等过程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实习期间的考核并做好安全保障等工作。

3 师资队伍建设

3.1 专业带头人引进与培养

(1) 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 培养高层次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专业进修与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 承担科技项目开发,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专业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的领军作用, 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形成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 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2) 引进与培养企业专业带头人。通过聘任1名具有多年一线营销实战和管理经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带头人作用, 拓展专业实训资源与项目, 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2 骨干教师培养

一方面选送教师到发达国家研修与考察、参加国内师资培训, 参与科研工作和实践操作, 培养教师熟练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和主持营销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 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 边实践, 边学习, 提高实践能力, 使他们成为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3.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按照学院“先培训, 后上岗”的原则, 新教师上岗前企业必须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 取得相应技能证书。此外每年安排老师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和培训, 提高现场销售及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能力, 并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实行考核和培训。

3.4 兼职教师聘用和培养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聘请企业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通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对其进行职教理论、教学方法及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顶岗实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紧贴社会需求, 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和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融“教、学、做”为一体, 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围绕营销职业岗位群, 通过项目导向方式, 进行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课题开发, 编写具有模块化特征的实训教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将学生实训项目和内容不断丰富;二是继续与企业合作并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课题, 提高学生企业生产性实训课时比例。

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双向考核办法, 实施全过程跟踪控制, 做到“顶岗实习岗位落实到位、实习跟踪到位、教师指导到位”, 形成工作、学习、生活全方位的全过程控制的制度, 确保实习效果。一是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在校内完善由辅导员、指导教师组成的队伍建设, 具体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各项工作;在校外完善带队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 全面做好实习期间各项工作。二是按照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 重点强化企业对学生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学院根据日常管理, 给出考核, 校企双方确定学生最后实习成绩。

摘要:“项目导向、实境镶嵌、个性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依托重庆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面对形势, 市场营销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庆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章金萍.市场营销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盛晓兰.基于苏州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

财经职业人才 篇9

近年来, 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问题已引起了企业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国家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好, 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供给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不相匹配所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趋向专业化, 例如, 对物流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 但是相应的人才培养十分滞后。由此, 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这种差异化到底来源于哪要从高校自身优势以及其所服务的区域经济等中去寻找。进一步, 本文以天津财经大学 (简称“天财”) 为例, 对其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财经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1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商学院市场营销系, 其创办于2005年并在当年开始招生。2011年, 该专业被评为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012年, 在全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122所大学排名中, 天财获得评级为A, 位居第18位。这些成绩表明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三大特色。第一, 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1在国际化思路的指引下, 正积极的与国际上的知名高校展开学生培养、师资培养、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合作, 让学生和教师走出去; 2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积极把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引进到课堂里来, 聘为我系的企业讲师和教授, 丰富了教师队伍, 拓宽了学生视野。3与天津市交通物流协会以及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研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促进物流专业的发展。第二, 形成了“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认知、实践综合和实践提高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已经建立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如中外运天津分公司、泰达滨海国际物流公司等。第三, 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培养体系。依托天财会计、金融、国贸等优势学科, 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培养体系, 满足了企业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

2. 1 特色不够鲜明

在众多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中, 能做到专业特色鲜明的很少。例如, 在天津, 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大约有14所, 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 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在上文提及的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三大特色中, 只有第三个特色才有可能成为其持续的优势, 即立足其优势学科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培养体系。不过, 在这一点上, 天财执行的力度并不足够, 当前还只是停留于多学科知识的讲授, 并没有真正做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由此这种特色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为此, 如果天财物流管理专业想实现进一步发展, 必须找准天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 由此才能够避免与其他高校进行正面竞争, 也更利于天财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2.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构建了以基础层、核心层、支持层、特色层4个层次为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如英语、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 核心层课程是按照物流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 如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等; 支持层课程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 如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 特色层课程主要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国际化”特点, 如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物流企业战略管理等。但这种课程设置并没有紧扣天财特色与社会需求, 也没有考虑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讲授。由此输出的本科人才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2. 3 实践教学落地不足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 首先, 设计物流企业创业规划、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物流专业课程内容; 其次, 大幅提高实验课比例,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重视实验教学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的建设, 规范实验教学; 再次, 邀请企业家进课堂讲学, 安排学生进企业实践, 并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这些看似符合逻辑的实践教学设计较难推行, 必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以及相关合作企业的大力配合。同时,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中忽略了关键一点, 那就是如何把握天财的独特优势, 契合社会的主流需求, 以此决定将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投向哪里。为此, 很有必要在正确理念的指引下重新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3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在兼顾天财特色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采取细化专业小方向分流学生、按需多学科融合开发课程、以就业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等措施。

3. 1 兼顾天财特色与社会需求

考虑到天财是老牌财经类高校之一, 分别在会计、金融、国贸等方面积淀深厚, 因此, 天财完全可以尝试从社会需求出发, 结合天财传统学科的独特优势来构建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打造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品牌。从社会需求大类看, 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 战略型物流人才、管理型物流人才和技能型物流人才。而从社会需求小类看, 当前物流行业紧缺的物流人才有物流金融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进出口贸易物流人才等。那么, 兼顾天财特色与社会需求可见, 天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并不是技能型物流人才, 而是管理型物流人才和战略型物流人才, 其中管理型物流人才培养尤为关键。同时, 还须将其人才培养聚焦于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和进出口贸易物流等特殊领域。

3. 2 细化专业小方向分流学生

其实, 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并没有明确他们的具体专业, 而是在一至两年培养后让他们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但是, 这种人才培养思路只是在学科大类层面被执行得较好, 很少有高校将该思想借鉴到具体的某一专业上去实践。例如, 学生可以在工商管理大类上去自由选择会计、营销、物流等专业。不过, 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进入物流管理专业后去选择具体的专业小方向, 如国际物流、港口物流、采购物流或电子商务物流等。尽管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不同小方向有很好的人才培养设计, 但是并没有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且其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技能型物流人才。综上, 建议天财可以在大一和大二对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授, 在大三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小方向的分流组班, 由此在大三和大四对他们进行某一具体小方向的专门培养, 例如物流金融人才或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3. 3 按需多学科融合开发课程

由于要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 所以必须进行多学科融合开发课程。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尽管开设了国际物流、港口物流和采购物流等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 但是相应的融合类的课程并没有跟上, 而只是不同学科课程的相互拼凑, 由此这些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没有体现出现。在这方面, 高职院校做得较好, 但本科院校做得很差。同时, 还有部分小专业方向社会需求很强劲, 但是并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实践。例如, 很缺物流金融人才, 但是相关的教材和师资均很少。因此, 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后, 天财必须按需多学科融合开发课程。这就需要整合全校资源, 组建多学科课程开发团队, 并需要深入企业与社会需求对接。这不仅能够凸显特色, 而且能够积累优势。

3. 4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

尽管很多高校都在倡导与践行实践教学, 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以就业为导向, 而只是形而上学地为实践而实践, 没有形成实效。天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能够很好地做到上述三点, 那么以就业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简单明确。很显然, 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多学科融合课程都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原有实践教学存在缺陷, 很大程度上在于目标不明确, 没有形成系统性工作。在兼顾天财特色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小方向能够很迅速找到相应的实践企业, 多学科融合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应理论, 而针对性地实践教学能够很快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这会极大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初兵, 刘玉斌, 陈旭辉.论物流金融课程的定位及其教学[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3) :211-213.

[2]哈里森·范赫克, 李严锋, 李婷.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3]张余华, 现代物流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张兴燕, 张静, 李春燕.云南省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分析[J].中国市场, 2010 (49) .

财经类高校GIS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10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GIS专业,培养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科学技术, 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统计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 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自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问世以来, 从一开始仅在地理学领域应用, 到今天几乎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GIS, 目前其已广泛应用到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经济建设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等。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空间的不断增大, 对地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亦不断扩大。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各高校也适时地开办了GIS专业, 当前我国招收GIS本科学生的学校有151所, 其中综合类院校34所 (22.5%) , 理工类大学53所 (35.0%) , 农业类院校9所 (6.0%) , 林业类院校5所 (3.3%) , 师范类院校43所 (28.5%) , 独立学院5所 (3.3%) , 财经类高校2所 (1.3%) 。可以发现, 开办GIS专业的高校以综合类、理工类和师范类院校为主, 而财经类高校中开办GIS专业却很少且办学历史都不长, 因此财经类高校如何克服先天不足,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使地理信息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的需要, 使GIS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是当前财经类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财经类高校GIS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 财经类高校GIS专业开办时间都不长, 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原河南财经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08年才开设GIS专业, 到目前还未有毕业生, 但是在3年多的办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财经类高校开办GIS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学科基础不明确, GIS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定位问题不清

目前国内高校GIS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本校原有的学科基础开展, 主要分为地理学、测绘遥感、计算机三类学科。各高校依据原有学科基础分别将学生向软件操作人才、GIS二次开发人才方向培养。而财经类高校是以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发展方向, 毫无上述专业学科背景, 加上GIS专业开办较晚, 尚未形成自己的学科基础, 因此其GIS人才培养的层次与定位问题不太清晰, 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 出现了照搬国内高校课程体系的问题, 所设课程大而全, 缺乏方向和目标, 这对学生培养极其不利。

2、人才引进困难, 师资力量不足

财经类高校主打专业为经济类学科, 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专业门类中。由于绝大数高层次学历者考虑到上述原因, 认为进入到财经类高校, 没有较好的学科平台, 在项目申请和学校资源利用上会有所限制, 从而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因而不考虑或放弃进入到财经类高校任职, 这使得当前财经类高校GIS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出现困难,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3、实验条件差,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由于财经类高校GIS专业建设较晚,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充足, 没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 导致GIS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保证或被削弱, 从而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应用能力欠缺。另外, 由于承担的科研项目少, 学生也无机会将所学GIS技术应用实践活动中, 专业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认识不到所学专业的用途和重要性, 从而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动力。

4、学生专业认识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 财经类高校GIS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经过调剂分配到GIS专业学习的, 90%以上的学生填报财经类高校都是为了学习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 但是却被调剂到GIS专业学习, 加之GIS专业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不似传统专业, 导致学生还未接触GIS专业, 已经对其产生抵触心理, 因此当正式进入到该专业学习时, 部分学生具有消极心理或者逆反心理, 严重影响了GIS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财经类高校GIS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要做好GIS人才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 财经类高校需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考虑, 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把教学、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 要加大办学支持力度, 社会要增强对财经类高校GIS人才的认可, 同时学生要增强学习主动性, 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明确和建立多元化、层次化的GIS人才的培养目标

GIS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笔者认为财经类高校GIS教学应根据其特点, 采用跨学科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既掌握GIS技术又有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由于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要因材施教, 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GIS开发工作, 并分层次进行培养, 对于数理基础较好, 对GIS理论兴趣高的同学, 让他们多学一些有难度的高深的知识, 鼓励他们考研;对于编程基础比较好的同学, 让他们多学一些GIS工程开发的知识与经验, 将来从事GIS的开发;对于那些基础一般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深入学习相关软件的操作及应用技能, 将来从事GIS应用工作。这种层次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尽所能, 各有所获。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 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此外, 鼓励学生进行双学位的学习, 推荐其进行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实现学科交叉, 优化知识结构, 结合财经类高校的特点, 鼓励其辅修经济类课程, 让他们了解其市场需求因素和学科发展动态, 为今后GIS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奠定基础。

2、加强GIS师资队伍建设

财经类高校为了更好地培养GIS人才,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主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解决:一是必须增加原有教师培养的投资力度, 通过采取进修、培训、读学位等相结合的办法, 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二是加大GIS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由于GI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在引进人才时, 应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应考虑吸收不同背景的GIS人才, 引进的人才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基础, 如具有测绘学、地图学、地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知识;或者具有一定的GIS应用、开发的实际经验;或者具有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上述解决途径, 可争取在未来几年内, 使GIS教学的各类人才形成较合理的教师梯队, 推进GIS的教学研究蓬勃发展。

3、加强GIS实验室建设

GIS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各种GIS功能的实现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总体上, 一个GIS专业学生在校要安排1/3左右的学时进行实践教学, 才能与当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相适应。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建立现代化的GIS实验室。实验室要装备必要的GIS硬件, 如全站仪、工程扫描仪、工程绘图仪、数字化仪、GPS等;相应的软件, 如用于数据处理、分析的Arc GIS、Map GIS、Super Map、Map Info等;用于图像处理的ENVI、ERDAS IMAG-INE等。另外, 还要有实际可用的GIS实验数据与资料, 如植被分布图、地形图、地质构造图等数据, 以便学生能真正的进行GIS教学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正确引导, 加强实践, 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财经类高校GIS专业学生多数是经过调剂分配的, 对GIS专业不了解, 因此对其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学生刚入学时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专业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讲座辅导, 使学生了解GIS内涵和外延, 以及其应用和就业前景。在课程设置上, 可先开设一两门简单、实践型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开一门容易上手的实践课和一门生动有趣的理论课。实践课可讲授一两个简单易行的制图软件操作,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信心, 并让他们体会到制图成功的成就感, 从而彻底调动起学生对GIS学习的积极性,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 可在学生掌握GIS的理论知识前提下, 为其提供足够的实验和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和科学研究等实践环节, 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 设计一些与专业学习有关, 难度不大的项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完成;鼓励学生参加Arc GIS大赛、Supermap大赛或者“挑战杯”等与实践相关的比赛。另外, 老师应积极申请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或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到专业对口的GIS公司、软件公司、数据生产、数据管理单位及各级信息中心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 学生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准确定位, 发挥所长。

本文主要介绍了财经类高校进行GIS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并对其如何改革进行了探讨, 由于GIS专业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先天不足, 因此对其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凯、吴国玺:财经类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8) .

[2]黄杏元、马劲松: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感, 2002 (3) .

[3]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校GIS教育创新与发展, 2007 (4) .

上一篇:发展新趋势下一篇:成品油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