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阅读

2024-05-03

时文阅读(精选十篇)

时文阅读 篇1

一、时文的概念释义

传统的时文指的是科举时代应试的八股文章, 当然这里的时文有它自身的跨时代意义。所谓时文, 是指新近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一些顺应时代潮流而作的散文、随笔、小品等。这一类文章紧扣时代脉搏, 既反映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又包含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学生在阅读了优秀的时文后可以受到启迪, 增长自己的见识, 激发自己的思维。由于时文没有特定的文体,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文以体验时代脉搏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门艺术。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文阅读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至少要达到400万字,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语文课外阅读的总量要在260万字以上, 并且能制定出明确的阅读计划,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文阅读价值取向。

1. 把握选材的价值取向是基础。

时文的阅读就是用时文作为素材, 学生在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自己阅读理解这些文章。教师在选择时文文章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人文价值, 正确领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对选择的时文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例如, 初一的学生可以推荐其阅读一下杨晨的《收获笑容》、华静的《激情是一把钥匙》等;初二的学生可以推荐其阅读一下鲍尔吉·原野的《脆弱的哲学》、《未来作家报》等;初三的学生可以推荐其阅读一下综合类的时文, 如《时文花雨》等。

2. 依据中学生阅读价值取向的差异性组织时文阅读。

初中阶段的男女生在阅读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情况是:男生的阅读在经济、社会、权利、交谊的价值取向上比女生略高些, 差异不明显, 显示出求实和功利的特点;女生在阅读审美特征上显著高于男生, 消遣心理稍高于男生, 更具有理想的色彩与自娱的特点。语文教师不仅要会利用好时文, 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 而且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文中感受到人文关怀, 享受到人文熏陶, 以获得个性发展。对于初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组织其阅读一些时事新闻;对于初二的学生, 教师可以组织其阅读一些评论性比较强的时文;对于初三的学生, 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阅读完一篇时文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悟, 以培养自己合作探究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文, 把握时文的时代信息。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阅历尚浅, 对于时文中表达的深层意义及作者的情感还不能理解得很透彻, 因此教师适时地就时文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对时文的宗旨进行重新思考, 让师生的对话变成充满探究与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

4. 培养学生读和写相结合的习惯。

通过初中阶段的时文阅读,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拓展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宽度, 加深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 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时文后尝试下写作,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以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读和写是语文阅读中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 两者缺一不可。读是写的基础, 写是读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能在阅读的同时把其中精彩的、耐人寻味的语句摘抄下来供以后使用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指导学生, 从而发挥摘抄应有的作用。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一定要有策略地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时文阅读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最主要的是学生对阅读时文后的感悟可以产生一种心理共鸣, 为语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

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紧, 尤其对于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时文阅读, 学生们大都认为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 这是语文学习中的通病。学好语文是靠一朝一夕地慢慢积累, 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 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时文阅读, 它不仅可以促进语文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大脑缓解疲劳的手段。

6. 提倡学生个性阅读的价值取向。

阅读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时文可以和作者共同感受文本中的人文价值, 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搏,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

三、结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时文阅读对于学生文化构建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筛选阅读优秀时文以帮助其体验时代的脉搏, 把握时代的前沿。时文阅读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抒发己见的自由空间,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还能促使其展开对人生与现实的思索, 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摘要:文章对于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希望可以为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旨在通过合理的时文阅读体现学生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时文,阅读,时代

参考文献

[1]钱卫秋.课外阅读指导点滴谈[J].阅读指津, 2009 (5) :40.

考研英语同源阅读时文 篇2

考研英语时文精选“今日关注”

――同源阅读时文精选

今日关注:国际经济之所谓货币战争

如今中国想进入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业的行列,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上投放更多的资源,官方已经明确表态,他们将以建设高速公路的决心来建设人才队伍。自以来,北京已经大规模地将资源投放到教育上,投放总额接近GDP总量的三倍。近十年来,中国的高等院校已经翻番,学生增加五倍,从的100万增加到的550万。中国遴选出9所顶级高校组成中国版的常春藤。当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受到大规模减免预算的冲击时,中国反其道而行之。今年早些时候,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Levin在一次演说中指出:“中国高校的扩充规模史无前例,她仅用的时间,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校体系。自新千年以来,中国大专院校学生所增加的人数超过美国同类别学生的总数。”

这种对教育空前的投入,对中国还有美国意味着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Robert Fogel预测,受过良好培训的工人对经济影响深刻。在美国,与一个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工人相比,一个高中毕业生的产能是其1.8倍,大学毕业生是其3倍。中国正在不断地扩充其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中国的服务业与印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印度学生的英语和技术培训更占优势。但中国的公司最终将打入这片广阔的领域,因为中国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技能培训正在逐步提高。Fogel相信,随着中国高技术工人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大幅度增长,到2040年,其GDP将会去到令世人惊叹的123万亿美元。按他的预测,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不能靠“威胁和关税”回击

不管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是否正确(我认为Fogel对中国的增长过分乐观),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正在向上游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工作转移,这些领域直到现在还在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他们的专利,这才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这不是因为北京操控汇率或暗中补贴,而是中国战略投资和中国人刻苦耐劳形成的挑战。对这种挑战最有力的回击不是威胁和关税,而是深度的结构改革以及新的重点投资,使得美国的.经济更有活力,美国工人更具竞争力。这需要民主和共和两党达成共识。

在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汇率随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剧烈波动,给各国的经济稳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严重,美国国会少数议员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无端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人民币汇率大幅低估来获取贸易顺差。上月底,美国众议院甚至通过试图以贸易制裁中国压迫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法案。近期,美国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诱使美元对世界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一场新的货币大战或隐或现。美国国会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还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干预,以促使中国实施灵活的汇率政策。巴西、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各央行也已为稳定本国货币而出手干预。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币综合汇率的整体走势,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为国家制定汇率政策,为企业、机构和个人规避汇率风险,正确引导公众的汇率预期,开发人民币汇率指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The global economy

How to stop a currency war

Keep calm, don’t expect quick fixes and above all don’t unleash a trade fight with China

Economist Oct 14th

IN RECENT weeks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on a war footing, at least rhetorically. Ever since Brazil’s finance minister, Guido Mantega, declared on September 27th that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war” had broken out, the global economic debate has been recast in battlefield terms, not just by excitable headline-writers, but by officials themselves. Gone is the fuzzy rhetoric about co-operation to boost global growth. A more combative tone has taken hold. Countries blame each other for distorting global demand, with weapons that range from quantitative (量的;用量表示的;与数量有关的) easing (printing money to buy bonds) to currency intervention and capital controls.

Behind all the smoke and fury, there are in fact three battles. The biggest one is over China’s unwillingness to allow the yuan to rise more quickly. American and European officials have sounded tougher about the “damaging dynamic” caused by China’s undervalued currency. Last month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assed a law allowing firms to seek tariff protection against countries with undervalued currencies, with a huge bipartisan(两个政党的) majority. China’s “unfair” trade practices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mid-term elections.

A second flashpoint is the rich world’s monetary policy, particularly the prospect that central banks may soon restart printing money to buy government bonds. The dollar has fallen as financial markets expect the Federal Reserve to act fastest and most boldly. The euro has soared as officials 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show least enthusiasm for such a shift. In China’s eyes (and, sotto voce, those of many other emerging-market governments), quantitative easing creates a gross distor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as investors rush elsewhere, especially into emerging economies, in search of higher yields.

A third area of contention comes from how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pond to these capital flows. Rather than let their exchange rates soar, many governments have intervened to buy foreign currency, or imposed taxes on foreign capital inflows. Brazil recently doubled a tax on foreign purchases of its domestic debt. This week Thailand announced a new 15% withholding tax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its bonds.

Jaw-jaw, please

For now, these skirmishes fall far short of a real currency war. Many of the “weapons” look less menacing on closer inspection. The capital-inflow controls are modest. In the rich world only Japan has recently resorted to currency intervention, and so far only once. Nor is there much risk of an imminent (危险等逼近的;即将发生的)descent into trade retaliation(报复). Even in America, tariffs against China are still, with luck, a long way off―both because the currency bill is milder than it sounds and because it has yet to be passed by the Senate or signed by Barack Obama.

Still, there is no room for complacency(满足;自满) Today’s phoney war could quickly turn into a real dogfight. The conditions driving the divergence(分歧) of economic policies―in particular, sluggish(怠惰的 )growth in the rich world―are likely to last for years. As fiscal austerity(朴素, 节俭;苦行)kicks in, the appeal of using a cheaper currency as a source of demand will increase, and the pressure on politicians to treat China as a scapegoat will rise. And if the flood of foreign capital intensif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may be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losing competitiveness, truly draconian(古代执政官的, 严峻的)capital controls or allowing their economies to overheat.

What needs to happen is fairly clear. Global demand needs rebalancing, away from indebted rich economies and towards more spending in the emerging world. Structural reforms to boost spending in those surplus economies will help, but their real exchange rates also need to appreciate(增值). And, yes, the Chinese yuan is too low. That is hurting not just the West but also other emerg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and indeed China itself, which needs to get more of its growth from domestic consumption.

It is also clear that this will not be a painless process. China is right to worry about instability if workers in exporting companies lose their jobs. And even reasonable choices―such as the rich world’s mix of fiscal austerity and loose monetary policy―will have an uncomfortable impact on small, open emerging economies, in the form of unwelcome capital inflows. This flood of capital will be less devastating to them than the harm they would suffer if the West descended into deflation(通货紧缩)and stagnation, but it can still cause problems.

Collective Seoul-searching

英语时文阅读 篇3

博客早就不新鲜了,如今,许多人喜欢在网上“唠唠叨叨”。

Twitter: What are you doing?

Twitter is a fre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It is for friends, family, and co-workers to communicate and stay connected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quick, frequent answers to one simple question: What are you doing?

Users answer the question by sending short text messages called “tweets,” which are up to 140 characters in length. The short format of the tweet allows quick information sharing that provides a break from rising email and IM fatigue.

Users can send and receive tweets through the Twitter website,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or applications such as Tweetie, Twitterrific, etc. Tweets are displayed on the user’s profile page (个人信息页面) and sent to other users, known as “followers”, who have subscribed to them.

Twitter is a great way to keep in touch with people and quickly broadcast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you are and what you’re doing. For example, “I’m downtown and aching for some sushi. Anyone like to join me?” You can share information with people that you wouldn’t normally exchange emails or IM messages with, opening up your circle of contacts to an ever-growing community of like-minded people. That may explain partly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worldwide since the creation of Twitter in 2006.

Besides personal use, Twitter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eting tool (营销工具) for celebrities, politicians, and businesses. It promises a level of intimacy never before reached online, and gives the public the ability to speak directly to people who were once on a pedestal.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s a perfect example. During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美国总统大选) last year, Obama and his team set up a twitter election page, which contributed to his popularity. Now Obama is still the most followed Twitter user.

(B)

如今,手机的衍生功能可谓是五花八门:拍照、听音乐、邮件……还可以看电影。

Putting Movies on Mobiles

Movies in the theater get their recognition at awards ceremonies such as the Oscars. But how about movies for phones? They are getting their turn at MoFilm—the first mobile film festival.

The first MoFilm competition received 250 entries from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Entries were restricted to films that were five minutes or less in length—ideal for viewing and sharing on mobile phones. An independent jury then selected a shortlist of five film-makers. The winner was chosen from the shortlist by an audience voting using their phones.

New platforms

The awards highlight the increasing impact that mobile phones are making i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Many grassroots filmmakers start out with short films. They are frustrated by the lack of opportunities to screen their work. Therefore, mobile phon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a new platform for these short works.

It is a good place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find a way to have that expression be seen by a wide audience. Just think about how many people have mobile phones in the world!

New technology advances

MoFilm is pioneering content for mobile and online services that is a world away from Hollywood (好莱坞). The majority of films made for mobiles are now short in length,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creen size. However this could be overcome as technology advances.

In the near future, longer films will likely be seen on the mobile phone. And there are mobile companies creating phones where users can watch movies at higher quality.

Wherever you see movies, one thing is certain: The quality of work, the simple ability at story telling, and the thing that inspires someone to tell a story can really come from anywhere.

(C)

怎么才能从不知道不知道,到不知道知道,到知道不知道,到知道知道的境界呢?

When You Know

You Know…You Know!

How can you be sure that you know what you know? That may sound silly but it’s really a serious question. Have you ever “thought” you knew something but when it came time to write the exam you discovered that you really didn’t “know” it, after all?

Strategies you can use

When that happens, it isn’t because you have a bad memory, it’s because the things you are trying to remember haven’t been properly learned. Luckily, there are strategies you can use to help you learn difficult things. And scientists say that there is even a part of your brain that can “predict” whether this new knowledge has been completely understood.

Judgment of learning

Scientists call this predicting, the “judgment of learning”. It really just means looking over your own shoulder while you are studying and asking yourself, “Do I really get this?” And if you don’t, it means adjusting your “strategy” until you do.

Here’s one strategy:

1. Set a short-term goal to learn something.

2. Study as you normally would.

3. Answer some test questions to get some feedback.

4. Use that feedback to work on your weak points.

In the driver’s seat

时文阅读 篇4

一、英文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英语时文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多方面的最新发展。英语时文阅读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通过英语时文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多方面的最新发展, 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信仰、生活习惯、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报刊、媒体新闻等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内容新颖, 图文并茂, 紧跟时代步伐, 激发了广大学生的阅读欲望,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也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2.英语时文阅读能有效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时文阅读在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搭建了桥梁, 是课本教学的辅助、补充、和拓展。时文阅读丰富了英语教学, 拓宽了学用渠道, 有利于复现巩固旧词, 学习新词。很多学生在背课本单词时常常是背了忘, 忘了背, 这种单纯的死记硬背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英语时文阅读中融入了各阶段的重点词汇和语法, 一些高频词常以有别于课本意义的形式出现, 避免了单词的枯燥重复, 便于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材料,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文报刊杂志等, 在英文报刊杂志等所创造的真实语境中学习, 通过大量的时文阅读, 学生不仅巩固旧词, 学习新词, 还接触了优美的句子;不仅能够灵活、扎实、轻松地学习词汇, 同时培养了让自己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词汇量会大幅度提高, 英语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3. 英语时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高分, 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当前高考改革强调“应用能力”的趋势下, 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英语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中阶段,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目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传统的依靠教材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已不能达到新课标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 探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必然, 而英美报刊阅读、英美媒体新闻及杂志等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成为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辅助资源的首选, 其语言丰富鲜活, 真实地道, 贴近生活, 能够逐渐加强学生语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英文时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英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单词、语句的教授,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 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 学会放眼世界, 由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通过时文阅读,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大部分英文时文以时事性专题报道为主导, 提供最新的新闻报道和丰富的信息资讯, 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 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 使学生更加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在帮助学生在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

5.英文时文阅读能促进学生听、说和写的能力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仅仅靠英语教材中设置的听力训练是不够的, 英语新闻网站提供的录音材料读音纯正、语境真实, 教师引导学生经常收听, 使其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语言魅力。例如奥巴马每周的演讲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听力练习材料, 让学生听地道的英美人的语音、语调, 比起教科书上机械的录音,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新闻网站中的美文欣赏、英语笑话、英语科普等材料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此外, 英文报刊中大多设有写作专栏, 学生在阅读这些专栏文章时, 欣赏到了同龄人的精彩习作, 还可以从编辑的点评中发现写作时的不足和错误, 并引以为戒, 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英文时文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文阅读材料, 减少盲目性, 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难易恰当的阅读材料。在学生时文阅读初期, 教师应通过一些简短、新颖、真实而有趣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生活、体育运动、旅游指南等题材开始, 逐渐向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普等发展, 以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应指导学生基本的读报常识, 如版面编排, 标题读法, 文章写法等基本情况, 例如:《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包含封面故事、时事新闻、校园生活、社会文化、运动休闲、科技生活、开心驿站等版面, 不同版面配有不同的栏目。进入高二高三阶段时, 教师要转向选择学生不熟悉的文章, 以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文阅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好帮手, 但教师要注意趣味性与实效性结合, 精心选材, 合理利用, 才能促进英语阅读教学。

2.培养正确的英语时文阅读方法。英语时文阅读材料的表述往往比较简明扼要, 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应注意标题、时间顺序和当事人的评论等,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应学会带着5个问题 (即, 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 去阅读, 问题弄清楚了, 文章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 在阅读文章时, 要培养学生抓住主题思想的技能, 提醒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时, 不要被个别词句难倒而停下来, 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来理解全文。同时,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 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叙述文时,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短文时, 应注意找到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层次、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据和论点等。学生借助阅读报刊, 熟练运用浏览 (Scanning) 、略读 (Skimming) 和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等阅读方法, 培养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使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课内时文阅读。即利用上课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每周可专门设一节时文阅读课, 既能保证阅读课正常开展, 又能帮助学生处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阅读课的实效。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或者难度较大的文章, 可以采取精读方式, 在课上进行限时阅读, 同时结合高考特点, 系统分析文章, 并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涉及文章的主题、细节、篇章、词语, 重点是让学生查找关键信息、了解大意、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每周一堂课, 每堂课阅读2~3篇文章, 一学年下来会发现效果显著。

4.课外时文阅读。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时文阅读。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单纯靠课内时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把时文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当时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 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真正合理、有效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高中阶段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不断鼓励学生加大课外泛读量, 当然, 泛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课外泛读来说,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内的阅读量, 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竞赛、talk show等方式进行检查课外阅读。检查方式尽量轻松、愉快, 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 从而体验到阅读的喜悦, 树立阅读自信心, 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时文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领域, 紧跟时代脉搏、信息含量大、时代感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利用英语时文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源, 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质, 是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英语时文阅读,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 真正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让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英语时文阅读, 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心, 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时文阅读,有效阅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高级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J].福建:福州教育出版社, 2008.

[3]聂黎生主编.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J].北京:中国日报社二十一世纪报社, 2008-2009.

时文阅读 篇5

钱颖一

“育人”重于“育才”

我们使用的“人才”一词,确切地说,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不同于“有才之人”。“人中之才”强调的是“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而“有才之人”强调的是“人”,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我曾讲过很多有关“育才”和“成才”的道理和方法。然而,今年我们在总结学院建院30年的三条重要教育理念时,第一条是“育人”重于“育才”。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说的。从被教育者角度看,则是“成人”重于“成才”。这里都是讲“人”重于“才”。1914年,清华建校刚三年。梁启超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启超以“君子”寄语清华学子,强调的是做人: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讲中,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的是做君子的条件。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虽然我们把这个校训常挂在嘴边,却容易忽略这是一篇教导清华学子“做人”、“做君子”的文章。

重“人”的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使得重“才”逐渐压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了。落后就挨打,因为西方有枪炮,西方有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不仅在中国,在所有落后国家实现追赶中,都是一样的。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在中国近年来有些走向极端。过去35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和开放,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经济增长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不少人讨论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就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也随之变成了教育的目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人是经济活动的工具。但是,人又是消费者,是享受消费品的主体,其幸福程度用人的“效用函数”来度量。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所以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不仅是工具,也是目的。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突显。无论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育人”。

何为“人的教育”

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因而人的教育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都是社会科学,而人文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我们说人文学科,但不说人文科学,因为人文不是科学,而是价值、是判断、是解读。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人文在清华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统。在清华大礼堂中悬挂着一块匾,是清华1926级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礼物,上书“人文日新”四个字,就是一例证。

曾经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任教的龙应台女士是这样来解读人文的: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

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也是清华的传统。100年前梁启超谆谆教导清华学子要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老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推崇“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的教育。我们学院今年提出学院核心价值:对己/正直诚实、对事/敬业尽责、对人/尊重宽容,第一条就是讲人格。“完整人格”是对人格的较高要求,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些智商高(甚至也情商高)但人格低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精英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有人格,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但是如果没有人格,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这在近期的“反腐”中可见一斑。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记住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实现“人的现代化”

今天我讲的是,“人”重于“才”;今天我关注的是:人文、人格、人生;今天我阐述的是: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今天我向你们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

我从不怀疑中国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概率为一的事件,不确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人数的多少。但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The school should always have as its aim that the young man leave it as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not as a specialist.)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you must be a man before you can be a prince)。如果我们把对培养不好真正的“人”的忧虑放在对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忧之上,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会有新面貌。

说到底,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就应该是最高层面——价值层面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人”重于“才”。

时文阅读两篇 篇6

Open Tennis Title

2011年,李娜依靠自己的顽强意志和沉稳发挥,最终赢得了法网冠军,全世界都刮起了一阵“李娜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李娜夺冠的喜悦吧!

词数:222 难度:★★☆☆☆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VOA Sports June 04, 2011—At the French Open tennis tournament in Paris on Saturday, Li Na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player, and the first player from any Asian country, to win a Grand Slam singles title.

Li defeated last year’s women’s French Open winner, Italy’s Francesca Schiavone by 6-4 and 7-6.

Both players are aged 29, which is considered old in the world of tennis. When Schiavone took the 2010 title, she became the oldest first-time women’s champion since professionals began competing in 1968. She also was the first Italian Grand Slam women’s champion.

Li, who was seeded sixth in the French tournament, was defeated in the Australian Open Final earlier this year. She is now expected to jump to number four in the international rankings. Her victory also could spark renewed interest in tennis in her Chinese homeland.

Both players won six games in the final set, leading to a tie-breaker when Li won by 7-0. When Schiavone hit long on match point, Li celebrated her victory by falling her back onto the clay of Paris court. It was her first title on clay.

The men’s final will be played on Sunday between world number one Rafael Nadal of Spain, the five-time French Open champion, and Switzerland’s Roger Federer, the former world number one who took his only French Open title in 2009.

阅读理解试题

1. At the French Open tennis tournament in Paris, Li Na was the first__________to win a Grand Slam singles title.

A. American

B. European

C. Indian

D. Asian

2. Francesca Schiavone was the__________women’s French Open winner.

A. 2012B. 2010

C. 2011D. 2009

3. How many years has the French Open tennis tournament been held for?More than

years.

A. 40B. 70

C. 50D. 60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Schiavone took the 2010 title and became the oldest first-time women’s champion since 1968.

B. Schiavone was the second Italian Grand Slam women’s champion.

C. Li Na felt very excited when she won the first.

D. The men’s final hasn’t been played before June 04 of 2011.

答案与解析

1. D 细节判断题。根据文章的第一段进行判断。

2. B 细节判断题。根据文章的第二段进行判断。

3. A 细节推断题。根据文章中的1968年和新闻发布的时间2011年来计算就可以了。

4. B 综合判断题。根据文章的第三段判断A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判断D是正确的;倒数第二段判断C是正确的。题干是要找出错误的,故选B。

词汇聚焦

1. consider

(1) 作“考虑”解时,后面通常跟名词、代词、动名词或从句,不能跟动词不定式,但可以跟“连接词+不定式”。如:

We must consider the matter carefully.?摇我们必须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Would you consider working in Australia?你愿意考虑在澳大利亚工作吗?

He considered how he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摇他考虑应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We should consider what to do next.?摇我们应该考虑下一步做什么。

(2) 作“认为”解时,后面可接从句,也可接复合宾语。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to be可充当宾语补足语或主语补足语。另外不定式的完成式“to have done”也可以充当主语补足语,表示其动作先于consider完成。如:

They consider (that) the hard time will soon be over.?摇他们认为困难时期即将过去。(带有宾语从句)

They considered Paris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摇他们认为巴黎是这个国家的中心。(名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

Do you consider him honest??摇你认为他诚实吗?(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We all consider the city libra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摇我们大家都认为市图书馆是公共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介词短语作宾语补足语)

Charles Babbage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invented the first computer.?摇人们普遍认为是查尔斯•巴培吉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不定式作主语补足语)

巩固练习

根据第一句完成第二句, 每空填一词, 使句意不变。

1. He was considering repairing the watch.

He was considering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watch.

2. We consider Lu Xun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China.

Lu Xun__________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China.

3. We consider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do so.

We considered__________ to do so.

4. I consider the report to be wrong.

I consider the report .

B篇:Liu Is Back on Track

飞人刘翔回归,世界瞩目,刘翔是否适应新的“七步上栏”技术,我们都在拭目以待。我们期盼飞人再创奇迹。

词数:338 文章难度:★★★★☆ 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How fast is Chinese hurdler Liu Xiang running at the moment? On May 15, the 27-year-old thrilled a home crowd by winning the Shanghai Diamond League event, his first outdoor race of the season, in 13.07 seconds!

Oliver finished second in 13.18.

Although the result was 0.19 off Liu’s personal best of 12.88 seconds, it was impressive. Liu won gold in the 2004 Olympics but has since struggled with injuries, including one that kept him from competing and fulfilling expectations at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He returned to the track last November at the Guangzhou Asian Games by winning the title for the third time in 13.09.

“I’m always confident in myself and this victory has further boosted that. Now I can say to myself: ‘Liu Xiang, you can still be capable of making it. You can finish in under 13 seconds again.’” Liu Xiang told the reporters after the race.

So, how has he made such great progress?

Less than three months ago, Liu started to experiment with a new starting technique—taking seven steps instead of his usual eight to the first hurdle. He considered changing after he came back from an indoor race in Germany in February. The seven-step method is now used by many of the world’s top hurdlers, such as Oliver and current world record holder Dayron Robles of Cuba.

Although the new method worked well for Liu, he knows that he will have to be patient if he wants to master it.

“I didn’t expect too much from my new technique. It was just a try,” Liu said. “I need to be patient ... I have to make sure I keep my own pace rather than be affected by other athletes.”

Now, with renewed confidence, Liu is fixing his attention on the 2012 Olympic Games. “I think I can win a medal in London. But I will not be satisfied with only a medal,” he said.

阅读理解试题

1. The underlined word “thrilled” means .

A. excited

B. encouraged

C. thunder-like

D. tired

2. When did Liu Xiang run fastest?

A. In 2008 Beijing Olympics.

B. In 2004 Athens Olympics.

C. In 2010 Asian Games.

D. In 2011 Shanghai Diamond League.

3. Why didn’t Liu Xiang attend the Beijing Games?

A. Because he was abroad.

B. Because he was ill.

C. Because there were some injuries.

D. Because there were too many people expecting him to win.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Liu Xiang may not take part in the 2012 London Olympics.

B. Oliver and current world record holder Dayron Robles haven’t been used to the new technique.

C. Liu Xiang hasn’t adapted himself to the new technique.

D. The technique will be used by more and more players.

答案与解析

1. A 细节推断题。根据第一段中的比赛结果是令人振奋的,故选A。

2. B 细节判断题。根据第三段的第一句话进行判断。

3. C 细节推断题。根据第三段中的injuries进行判断。

4. D 综合判断题。根据最后的四段进行判断A、B、C都不是正确的;这个新技术已经被Robles和Oliver还有Liu Xiang使用,并创造了奇迹,还会有更多的运动员采用,故选D。

词汇聚焦

1. capable adj. 有……的能力;能够(做)……的;有能力的;能干的;有才华的。

be capable of 有能力做某事,of后可跟名词、代词、动名词作宾语。

(1) She is capable of judging works of art. 她有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易混辨析] able/capable

这一对词都是形容词,又都含有“能够”、“能干”之意,但含义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点区别:

(1) 在用作定语表示“能干的”时,able所描述的范围较概括,capable所描述的范围较专一,因为前者指某人聪明能干,有多才多艺的概括含义;后者仅指具有应付某一特定工作要求的能力。如:

① She is an able teacher. 她是个能干的教师。

② She is a capable teacher. 她是个能胜任工作的教师。

(2) able指“能够”,是一时的现象;capable常用以指“能力”,是经常的现象。如:

① I shall not be able to come to the office tomorrow. 明天我不能到办公室来(指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不能来)。

② She is incapable of manual labor. 她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指由于某种长期或经常的原因,例如患病而不能劳动)。

(3) 指某人能做某事时,able之后接动词不定式,capable之后接介词of。如:

① We are able to get back to town before dark. 我们能够在天黑之前赶回市区。

② They are not capable of doing the work. 他们没有能力做这件工作。

(4) capable除表示“有能力的”外,还可用以表示“有可能的”的含义,able则没有这个用法。如:

The situation is capable of improvement. 此情况有可能好转。

(5) able 一般用作正面意义,指好人好事;capable则是中性词,既可指好事,亦可指坏事。如:

That guy is capable of anything! 那家伙什么勾当都干得出来!

2. rather than 而不是;作并列连词,相当于and not,只能连接词性相同的单词或短语。如:

(1) He was engaged in writing rather than reading the newspaper. 他正忙着写东西,而不是在读报纸。

(2) It ought to be you rather than me that sign the letter. 是你而不是我应该在这封信上签字。rather than跟情态动词would,should,will等连用构成固定搭配,有时rather than可以分开,意为“宁可”、“与其……倒不如”。如:

(1) He would rather beg in the streets than get money in such a dishonest way. 他宁愿在街上乞讨,也不愿以这种不正当手段赚钱。

(2) I’d rather take the slowest train than go there by air. 我宁愿坐最慢的火车也不乘飞机去那里。

巩固练习

把下列句子译成英语:

1. 这女孩能办此事。(be capable of)

2. 他是个十分能干的经理。(capable)

3. 在大火蔓延之前,大家都能够逃出来。(be able to)

4. 我会亲自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叫他做。 (rather than)

5. 她没有写信而是打了电话。(rather than)

6. 刘胡兰宁死不屈。(would ... rather than ...)

巩固练习答案

A篇:

1. how to repair 2. is considered

3. it necessary 4. wrong

B篇:

1. The girl is capable of doing it.

2. He is a very capable manager.

3. Everyone was able to escape before the fire spread.

4. I will do it myself rather than ask him to do it.

5. She telephoned rather than wrote.

时文阅读 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新知识、新技术的日新月异, 我国各领域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 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及企业近年来纷纷选派技术及管理骨干去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旨在提高我国技术领域内中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社会上各种语言出国培训班也应运而生, 以为这些出国人员做好语言与文化上的准备。笔者所在学院在近几年内就承担了若干英语出国培训项目, 受训者均为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技术与管理人员或高校理工科及经济类的教学与科研人员。笔者有幸多次参与出国培训班的教学工作, 其间感触最深的是时文阅读课的选材与教学。

时文阅读课是让学习者通过阅读最能够反映当今西方社会各领域发展动向的英语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 更新语言知识, 并从各个方面了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概念的界定上,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门课程很难有固定的教材, 因为社会时刻在进步, 时文阅读材料需要不断更新。市场上的时文阅读出版物尽管种类繁多, 但很难在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材料无法满足出国培训班学习者在短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 不但能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力, 而且能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 缩短出国后适应新文化的时间的要求。

因而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的教学时, 首先的任务是甄选阅读材料, 然后根据所选材料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

在选材和教学过程中, 笔者针对出国培训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目的与要求, 依据跨文化交际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文化休克的阐释, 将英语阅读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依据

1. 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Kramsch认为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 这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经验体系或范畴。在其论著《外语教学的语境与文化》一书中, 她指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与对第二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提高其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在她看来,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必定会成为第二文化的学习者, 因为不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语境, 学习者不可能习得该语言。[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Byram (1989) 在他的《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 文化是二语与外语教育中的“潜”课程。他指出语言教学极少能脱离对以目标语为母语者所处文化的教学而进行, 因为语言往往涉及他们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文化观念及文化学习。[1]

2. 文化定义与文化休克

对于文化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界定。文化研究者对此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般认为文化是影响人们思维与行为的价值、信仰与态度体系。文化是人们共享的, 是可以习得的。而语言与文化学家Samovar等则把文化定义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宗教、时间观念、角色观念、空间观念, 以及对宇宙的认识等的沉淀, 是人类群体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通过个人与集体奋斗积累的结果, 并将其一代一代传下去。[3]

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 是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当中时, 所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一个长期适应于自己母文化的人移居到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时, 常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现象。

三、时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1. 针对对象

出国培训班学员均为成人, 具有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以上英语能力, 并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英美报刊上所登载的原版文章不存在困难。学员们学习目的明确, 即在通过几个月的培训之后, 出国深造, 适应目标国语言与文化环境。

2. 选材标准

阅读材料不仅应保证语言上的语料真实性, 而且应有利于学员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 具备该国的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学员目标语文化的文化意识, 使学员在学习目标语言的同时, 也成为目标语为母语者所处文化的学习者, 从而在出国学习过程中, 较快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缩短其“文化休克”的时间。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语言与文化学家Samovar对文化的界定, 阅读材料应能帮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以目标语为母语者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宗教、时间观念、角色观念及空间观念等。

3. 材料来源

阅读材料均选自国内外有名的最新外文期刊, 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英语文摘》, 或美国最新报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语言的新颖性及内容的时代性。

4. 材料内容

笔者选了24篇文章, 从内容上可按文化因素主要分为下列几类:

(1) 英语国家风俗礼仪, 含迷信、人与人之间的体距等, 如“Golden and Silver Weddings” (《金婚和银婚》) , “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祈求好运》) , “The Problems of Proxemics” (《空间关系学的问题》) , “Ten Commandments of Cell Phone Etiquette” (《手机礼仪十诫》等。

(2) 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及动态, 含西方女性回归家庭、旅游、西方社会网络犯罪、枪支控制等。如“21st Century Housewives:At Home and Proud of It” (《二十一世纪的家庭主妇:回归家庭并且为之自豪》) , “Family Travel Fun:Not an Oxymoron?Really” (《家庭旅游的快乐:并非矛盾修辞?真的》) , “A Crime Wave Festers In Cyberspace” (《网络犯罪狂潮》) , “Calling All Moms, Again———The woman behind the Million Mom March says it’s time for another Mother’s Day rally for gun-conerd” (《再次向所有的妈妈呼吁———百万母亲大游行的组织者称又该在母亲节这天就枪支控制问题组织集会了》) 等。

(3) 体育与娱乐, 含重大体育赛事、电影介绍等。如, “For the Lakers, Reality Bites” (《对于湖人队来说, 现实很残酷》) , “At the Movies, at Least, Good Vanquishes Evil” (《至少在电影中, 正义战胜了邪恶》。

四、教学实践

笔者采用互动式教学, 设计各种活动, 如用反映中西方人民生活与习俗的图片或照片等视觉材料让学生辨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激活学生对文中所涉及文化现象的知识后, 引发其对该文化现象的讨论, 辅以笔者总结式的背景知识介绍, 再将配有笔者针对该文化现象及文中有难度或特点的语句提出的问题的材料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对原版文章语言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目标语文化, 或进行文化配对和自由讨论活动。这里以几篇针对英语国家迷信、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及西方电影的文章为例, 介绍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因素。

实例1 (体距)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即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不同。[3]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调整跨文化社交活动, 而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毫不了解则可能成为社交冲突的根源。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个人空间与体距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文化现象, 选取了载于2000年1月11日Industry Week周刊上由Terri Morrison与Wayne A.Conaway撰写的主题为个人空间与体距的文章“The Problems of Proxemics” (《空间关系学的问题》) 作为学员的学习材料。笔者先把从国内期刊《新视听》上复印下来的东西方两个不同国家的人排队的照片给学员看, 然后让他们就这两幅照片加以讨论, 引入不同文化背景中陌生人之间不同个人空间需求与体距这一主题。接着让学员做一个文化配对题, 左栏为国家名, 右栏为与体距相关的现象, 从而使学员了解东西方不同国家在个人空间与体距方面的需求的差异。然后让学员读文章深入了解这一问题, 并加以讨论。通过对该文章的学习与讨论, 及笔者参考国内外空间学研究成果之后对学员的讨论加以总结, 使学员了解:一般说来中东人、拉丁美洲人和欧洲南部人之间的距离比北欧、北美人之间的距离要近, 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同时学员也了解到在西方国家应入乡随俗, 在空间距离上尽量避免侵扰他人, 以免造成冲突。

实例2 (迷信)

迷信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如出行、婚嫁、家居生活等。不同国家人们在此方面有不同的风俗。笔者选取的有关中西方迷信的文章“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祈求好运》) 引起了学员浓厚的兴趣, 也引发了大家对中西方迷信及迷信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的热烈讨论。笔者让学员快速阅读全文, 找出文中所有有关西方迷信的现象, 并让大家进行讨论。从对该文的学习当中, 学员了解到并不只是我们中国人会迷信, 在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 迷信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在西方人看来, 星期五不是一个好日子, 因为传说耶稣基督是在某个星期五死去的;盐如果被撒了, 那就意味着厄运;打破镜子不是好兆头;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 等等。学习完课文后, 又组织学员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他们生活中的迷信现象。短短两个课时的学习, 学员通过对一篇千字文章的阅读与讨论, 对比了中西方文化, 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生活的了解。

实例3 (电影)

电影是一种富有文化特色的大众娱乐方式, 它反映某一文化或多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 体现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等。通过读西方人介绍西方电影的文章, 学员不仅能了解到西方社会的动态, 而且能学习西方人生活的宗教与历史背景。笔者从美国报刊上选取的由专栏作家Sharon Waxman撰写的“Athe Movies, at Least, Good Vanquishes Evil” (《至少在电影中, 正义战胜了邪恶》) 一文, 就描述了美国电影人如何利用历史题材反映“9.11”之后美国人急切地想战胜敌人的愿望, 宣扬英雄主义。作家在文中较大篇幅地介绍了以神话和历史上最著名的载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电影《特洛伊》及选材自6世纪英格兰的领导人带领人们抵抗国外侵略者的入侵的传奇国王亚瑟王传奇故事的电影《亚瑟王》。笔者在学员阅读文章之前, 先组织学员讨论当前国际形势以了解大背景, 接着向学员简介特洛伊战争与亚瑟王及其圆桌王的传奇故事, 使学员对这些历史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这样一篇介绍电影的专栏文章, 学员们深刻理解了美国的社会动态, 并同时了解到影响西方社会的神话传说。

五、教学效果反馈与总结

在为期三个月每周两次四学时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笔者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座谈, 就课程选材与教学进行评估。对于课程选材 (笔者选了十篇文章) 与教学方式, 对学员作问卷调查, 学员反馈信息如下: (调查学生人数:24人)

学员们认为时文阅读课程选材新, 具有真实性、现代感, 而且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大部分学员认为这些文章对于他们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很大。对于教学方式, 他们表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形式活泼多样, 既有直观的视觉材料和文化配对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 又有主题讨论和背景知识介绍深化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定方面的了解。通过学习这些材料, 他们不仅接触到了最新的英语语料, 而且了解了西方社会习俗、动态, 从而使自己在提高语言理解的基础上, 习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学员们对时文阅读课的选材与教学都表示很满意。

当然, 通过时文阅读课导入西方文化必然有它的局限性。这样的文化导入注重有形的文化知识, 即既有的文化事实, 以及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是不可缺失的。但根据Linell Davis对文化意识的界定, 文化意识有四种程度, 经过正规的培训学习认识到不同于本国文化的重要文化特征,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但仍停留在思辨水平。只有通过成为目标文化的一员亲身经历该文化之后形成的文化意识才能达到最高可信度。[4]因此, 通过组织学员阅读包含目标语文化不同文化因素的文章, 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导入, 虽然能激发学员的兴趣, 加深学员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 但只能从知识上和思想上为学员做一些准备。

摘要:出国培训班时文阅读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习者通过阅读最能够反映当今西方社会各领域发展动向的英语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 更新语言知识, 同时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 缩短出国后适应新文化的时间。文章依据语言学者提出的“外语教学中, 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这一观点, 以及文化与文化休克的定义, 探讨了如何在出国培训班时文阅读课程的选材与教学实践中导入目标语文化因素, 以加强学员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达到他们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出国培训班时文阅读,选材,教学,文化导向

参考文献

[1]Eli Hinkel.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6-7.

[2]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3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16-119.

时文阅读 篇8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英语时文阅读,阅读水平,综合能力

为顺应教育部的英语大纲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二开设《英语时文阅读》课程就是要改变当代学生“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时文”能力,提倡学生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人文综合能力。

美国当代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2004:20)。而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国内学者孟悦(2004),曾祥敏(2009)从阅读策略上对阅读能力进行了研究,夏纪梅(2001),方文礼(2003)从任务教学法对阅读能力进行了研究,本文是将任务型教学方法融入到英语时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验报告。其目的是探究在《英语时文阅读》课程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有:(1)任务型教学方法对增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否有效?(2)任务型教学方法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3)任务型教学方法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4)学生对任务型教学的态度如何?

1 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就是以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最先进行任务型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是珀拉胡(N.S.Prabhu)。1983年提出了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魏永红,2004:1)。后经坎德林(Candlin)、纽南(Nunan)、郎(Long)、威利斯(Willis)、斯坎翰(Skehan)和其他语言教学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赋予新的内涵。

语言学家David Nunan(1989)认为用于语言教学的任务应具备五大特点:强调交际应通过交流来学会;课内语言学习应与课外语言活动相结合;语言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来自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在语言学习中尽量使用仿真材料,以创造学习环境。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与资源,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来学习和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并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胡开杰2006:315)。这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发展综合技能,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

2《英语时文阅读》中的任务教学设计

英国语言学家Willis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后任务(post-task)(1996:45)。本实验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语言和学习的需要来设计与实施任务,对学生讲明设计任务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将学生分组,以便任务的实施。

2.1 阅读前阶段

笔者认为前任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灵魂阶段。它与后任务阶段是相互呼应的。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布置任务。如:《博采英语阅读4》第二单元是有关人口和移民的话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诸如与话题有关的预测等准备活动。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了解学习者已经掌握怎样的有限的有关背景知识。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课前最新资料。我们强调最新资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时文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间的交际活动,这个任务由部分学生协作完成,然后再由他们向其他同学讲解,或是由其他同学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他们了解这些信息,资料的来源可以是光盘、辅导书或是相关网站。部分学生首先掌握某种信息,然后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际活动传播信息。这样既可锻炼部分学生收集材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可提高其他同学通过提问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必要时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时事问题作为引导。如:移民现象在中国的体现,比如非洲人对中国的兴趣等。

2.2 阅读中阶段

这个阶段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阅读的积极理解和欣赏。

如:上课开始时由负责该任务的小组成员对此人口与移民的话题的有关知识做背景介绍,并对相关话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如中国的外来人口现象。这一任务给学生最大的空间有他们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展示自己阅读的内容。能体现学生主动的、有目的地利用课外资料去学习课文,锻炼并提高其通过阅读活动寻找、发现问题和重点的能力。

然后学生完成教师选用的文章课堂阅读。体现课堂活动包括略读、查读、跳读、找到主题句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析课文结构、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表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最后根据学生的资料以及教师所指定的文章,甚至可以采用辩论活动等促进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说服、论辩等方面的技巧。

教师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扮演的角色是协调员、指导员和监督员。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

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和班级交流也能保证交际活动的充分实现,使学习变成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他们既是被评论者,又是评论者,既是被反馈者,又是反馈者。

2.3 阅读后阶段

每次任务的话题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涉及包括国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科技进步、审美判断等方方面面的背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表达阅读内容,学生要将其阅读理解的结果即任务完成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或想象故事的多种结局;让学生将所学的课文改写成剧本;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并在学期末撰写读书报告等等。教师在这时候的角色是语言顾问,帮助学生解决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方面遇到的困难;同时还可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课堂展示、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作出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3 研究方法

参加该研究的对象是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2007级学生两个班共68人。一个班为实验组;一个班为对照组。课程为《英语时文阅读》,授课老师为本文作者。课程在第三学期开始,一共18周,每周2学时。由教师自选材料和教材《博采英语阅读4》有机结合。

本文研究所选用的收集数据的工具为阅读水平测试和问卷调查。

1)阅读水平测试。培训前,实验班和对照版同时进行了训前阅读水平测试。18周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了同一套试题的考试。测试包括40个选择题,采用的是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题。一题一分,共计40分。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写上完成测试的总时间。8篇短文涉及到文化、体育、政治、科技、宗教、历史、价值、时事共八个方面的题材。这种对照测试主要是对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2)问卷调查。18周后,实验班填写了问卷对此种方法的态度和评价进行了打分。采用的是莱克特等级制(Likert rating scale)计分,共分5级,从1=非常赞同,到5=非常反对。问卷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对英语时文课程的看法,一是对任务教学法下学习的评价,包括由阅读而带动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及人文综合能力提高的接受性打分。一是对课程收获的问题。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试卷136份(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问卷34份(实验组)。

4 结果与讨论

4.1 测试结果与讨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们是拿成绩较差的班级做为实验组。采用两种t检验进行了组间和组内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受试体现出显著性差异(p<.05),即两组受试在实验前阅读水平差异明显。对照组的成绩要好的多。可是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试验后,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5)表明,实验组受试英语阅读能力较对照组受试有了显著提高,赶超了对照组。使得两个班的成绩差别不明显了。比较实验组的两次平均分,试验后阅读成绩平均值有提高(+3.1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进步达到显著水平p=.000。而对照组平均成绩虽有提高,但只有提高0.41。差别并未达到统计要求,p>.05。由此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下的实验组阅读课程效果比对照组效果明显。

4.2 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数字1-5表示:1.非常赞同2.赞同3.既不赞同也不反对4.反对5.非常反对

问题下的数字表示百分比(精确到整数)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阅读课程是持乐观态度的,他们大多数喜欢这样的教授方式,因为这样的课程可以让他们从单一的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改变到用语言去学习各种人文知识,这让他们觉得内心很饱满,并且有自我感知能力。老师的作用在他们眼里仍然很大,起到帮助者、指导者、协调者的作用。同时,他们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角色不再是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通过方方面面的人文知识拓展学习,学生也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面广了,词汇量自然增加了。通过主动阅读,积极的分析,辩论,逻辑思维能力强了,自然阅读理解能力也增强了。通过课堂的说,课后读书报告等的写,自然听、说、读、写统一发展了。通过阅读前的互相合作,课堂的小组辩论等,与人合作能力也增强了。这也正是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综合性发展需求。其中与人合作能力的百分比是61%,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虽然多数人认为提高了,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在相互配合过程中存在不愉快,这当引起以后教学的注意。

学生对这学期课程的总体评价优:82%、良18%。由此可见,学生对这种超越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

问卷调查中学生最后一个问题是: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你认为你除了专业能力,你还学到了什么?学生反映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研究能力

任务布置下来后,为了处理解决问题,“尝试了怎样查阅资料”,“发展了思维能力”,“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

合作能力

利用自己所长和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其他成员”,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灵感”。

汇报展示能力

每堂课的汇报就是“练习公共演讲”的过程,也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因此,整个学期的阅读课程下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英语综合能力听说读写上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在人文综合水平上都得到了正面影响。除了这些能力的提高外,学生自觉研究能力,合作能力,汇报能力都有很大进步。

5 结束语

认知者要使呈现在他面前的知识成为他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亲自从事构成模式的过程。正是由于学生能动地参与了阅读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时文阅读要求只有当学生的基本知识贮备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真正获得进出“内容”领域的自由,使英语阅读真正成为“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工具”,领略无限风光。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听、说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特点要求,结合学生的要求和授课老师的体验,在今后的英语时文阅读课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用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挖掘学生不感兴趣的领域,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参与完成阅读任务。

2)强调阅读任务的层次性。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3)强调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之间互动性和配合性。语言学习是用来交流的,而学生之间的配合正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方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2]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3]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

[4]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识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5]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2001(2):32-34.

[6]曾祥敏.训练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60-65.

[7]Nunan D.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J].TESOL Quarterly,1991,25(2).

[8]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

[9]sokolik.博采英语阅读(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43

时文阅读 篇9

与经典著作不同,时文可能离我们距离更近。“时文”,多半是指精品美文,篇幅适中,非常适合课余时间极少的学生阅读。它们常常反映时代最强音,展现了当代人的追求,能让学生了解前沿,耳目一新。时文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多读常读,要求教师每天向学生推荐或者朗读一篇精美时文,学生每人必须拥有一种自己喜欢的读物,《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特别关注》等等。还可以进行师生竞赛,相互传阅,相互交流,做好摘抄,做好笔记。让学生把阅读不仅当作获得分数进入大学的必备,更要将其变成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让生命在阅读中得到升华。同学们在陶醉其中的同时汲取养料,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中学生生活相对封闭,大多数学生住校,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而通过现代时文阅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的文章,或者描写同一个人物,但是切入点不一样的文本。这样就能形成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在作文中的得以“一材多用”“一材活用”。我们可以结合最近的热点问题选择相关时文让学生阅读并展开讨论。

比如,学生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南非国父曼德拉的文章。《唯灵魂不可征服》( 神州智达模拟三) ,《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 名校调研模拟四) ,学生在做题时不仅在完成题目,掌握实用类文本的解题思路和熟练程度,而且在做题的同时扩大了阅读量。为此教师可以专门拿出30分钟来以这两个文本为基础素材,让学生们集思广益,不断地注入更多新鲜的素材。学生可以扩充出如下的材料:

( 1) 曼德拉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为结束南非种族斗争、带领南非和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曼德拉以一位“革命者”的姿态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他还将以“民主斗士”的身份、“圣雄”的伟大人格被世人缅怀。

( 2) 黄家驹非常著名的《光辉岁月》就是为曼德拉创作的,这首歌影响深远。

( 3) 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类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但是1991年,曼德拉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他说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等等。

这样,曼德拉的这一素材学生就已经在试卷的基础上完全吃透掌握了,在面对类似的作文题目就可以拿来运用了。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舞台,你的胸襟有多广,你的舞台便有多大。

仰观历史长河之迢迢,生命的缘起与陨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能名垂千史意气风发者几人? 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展抱负扬眉吐气者能有几许? 大凡成大事立大功者均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容常人之所不能容,只有拥有宽广的胸襟方能成就伟业。

宽容敌人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曼德拉的伟大之处除了敢于抗争、改变不公平的世界外,更在于他对敌人宽容。在为人民赢得自由和尊严后,曼德拉没有激进地打击白人,将其赶出“黑人王国”,而是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当我从监狱走出来的时候,是要同时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 反对白人专政,也为反对黑人专政而战。”这种宽容的勇气难能可贵。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杀戮和报复,只有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才能真正换来和平,并被世人所称颂。

学生对于这种专题阅读非常欢迎,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采过更多的花,才能酿出更多的蜜。从这点我们就能看出来,知识的积累就像是蜜蜂采蜜的过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才是开辟了语言积累的最好的道路。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自己的语言库,才能更好的丰富语言知识,并提高写作能力。综上所述,勤于积累,易于作文这句古语充分说明了读书积累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但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就会写出不同意境的作文,而阅读积累就是要丰富学生的阅历,让他们在阅读中去看这个世界,了解那些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就为写作提供的许多的素材。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能够体现出文学素养,这也在展现高中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思维能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来完善自身的文学素养,只有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描述,只有对事物的领悟升华了,才能通过好的构思来写出精彩的好文章。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作文写作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只有有了各种写作素材,作文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各学年度,除了重视课内阅读(语文读本)外,还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经典阅读、新闻阅读及时文阅读)来提高写作技能,真正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内(写作)的通透。时文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对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探讨了经典阅读和时文阅读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

浅谈时文翻译技巧 篇10

关键词:时文翻译,特色,政治,文件

当前,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热衷于外语学习的培训和探究。众所周知, 学习外语, 关键不是死记语法生词, 而是明白理解语言本身的内涵, 再结合语言本身的文化背景, 才能得心应手的掌握这门语言。在我们致力于英语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母语的深造。外语与母语就是译桥两端的桥墩。桥墩越扎实, 桥梁越稳固, 而桥上的往返也就越畅通。两者兼习, 不但不相违背, 而且相辅相成, 互有增益。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现代时文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时文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政治、外交文件、新闻报道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紧跟时代, 深刻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各种背景, 以及我国的大政方针和对外表态的思维逻辑, 这样翻译才能做到准确, 严谨, 地道的传达原文的思想。

我们来通过几个例句进行学习。

1 使中央委员会领导年轻化

bring younger comrades to the leading post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翻译标准, 要求译文既能准确表达愿意, 又能通顺流畅, 文辞优美。“信”放在首位, 也最为重要。也就是说, 时文翻译中要以最清晰明快的英文准确的表达原文的精神实质。上面这个例子中, 如果把原文机械的译成“make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younger”, 似乎是忠实原文, 但却不合逻辑。年轻化着个词很关键, 原文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把更年轻一些的人选进中央委员会。因此, 要做到译文的准确, 首先要领会原文的意思。

2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We must unswervingly give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ideology on the otherhand.

汉语有着其自身特色, 人们也喜欢用那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翻译中如一味直译, 只会令译文面目全非。因此应该根据原文的意义, 适当增减并谨慎选择词汇。“两手抓, 两手硬”是国内典型的时俗习语, 如果直译, 会让人不知所云, 译文中增加了原文中所缺的“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内容, 更准确的表达了原文。

3 这必将危及台海地区的稳定

(1) It will jeopardize the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of the Taiwan Straits. (正)

(2) It will jeopardize the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在这里, 我们给大家 (1) 和 (2) 两句话进行比较。首先我们要清楚台海地区的含义, 台海地区不仅是指两岸, 是台湾海峡整个地区。因此, 此处用“across”并不准确, 必须把区域的整体性体现出来。

在时文翻译过程中, 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翻译也是一大重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首先要理解原文, 其次还要适当准确的将原文转换为英文, 同时还要避免中国式英语。

4“三通”指海峡两岸间的“通商、通航、通邮”

在翻译这个短句之前, 译者首先要理解“通”的含义, 所谓“通”即方便联系, 直接联系, 所以在此“三通”应该译为“three direct links”.因此本局的译文为:three direct links, 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5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并列句在中国特色的语言中尤为常见。若将这一联串的四字短语译成简单并列句, 英译句不仅结构简单, 而且与原意也有所不符。以此句为例, 虽然三个短语是并列句, 从但中文的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到, “抓住机遇”是“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的条件, 而并非并列关系, 因此, 译文的句子结构就要将这层含义表达出来:seizing the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China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6 类似的并列句还有

e.g.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从严治政, 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strict with itself in carrying out its official duties in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try to honest, diligent, pragmatic and efficient.

e.g.我们要精兵简政,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We should streamline our administration and establish a highly efficient, wellcoordinated and standardiz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through restructuring.

翻译工作既是反映语言掌握能力的途径, 也是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过程。尤其是在母语充斥耳畔的日常环境中, 我们更要学习从惯有的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 学会和外来文化接轨, 学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灵活转换。翻译工作是严谨而渊博的, 时文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方面, 具备其自身特色。它要求译者在具备扎实的翻译基本功的基础上, 还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给自己充电, 这样才能在时文翻译的道路上译的准确, 译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冯庆华.英汉互译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5.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从众心理下一篇:高铁TD-L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