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李氏杆菌病

2024-05-19

羊李氏杆菌病(精选九篇)

羊李氏杆菌病 篇1

李氏杆菌是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常在动物体内、体表、羊的饲料, 特别是青贮饲料中滋生繁殖成为传染源。当该菌被采食后, 从口腔黏膜的创伤侵入, 经口腔到延髓附近的脑干部的三叉神经上行至神经纤维内, 而在延髓实质形成病灶。所以, 大量的细菌被食入后, 坚硬的饲料刺伤口腔黏膜是本菌感染的重要原因。绵羊是李氏杆菌的易感动物之一, 深受李氏杆菌病危害, 对养羊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深受养殖户担忧。因此研究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

1.1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物都可分离到病菌。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损伤等途径感染。饲料和饮水是主要的传染媒介。动物感染非常广泛, 已查明有42种哺乳动物和22种鸟类易感。所以羊饲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其它动物同饲与接触, 做好防鼠等措施极为必要。本病多为散发性, 有时呈地方流行, 发病率低, 但致死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以冬春季节多见, 夏秋季节只有个别病例。

1.2 临诊症状

病初发热, 羊体温升高1~2℃。舌麻痹, 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头颈呈一侧性麻痹, 弯向对侧, 常沿头的方向旋转或做圆圈运动, 遇障碍物以头抵靠而不动。角弓反张, 昏迷卧于一侧, 直至死亡。妊娠母羊流产, 羔羊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 死亡率高。

1.3 实验室诊断

剖检时可发现脑膜和脑充血、水肿, 脑内有细小的化脓病灶, 肝内有时也发现有坏死病灶, 肝脾和淋巴结肿出血并见有灰黄色坏死病症。采取剖检病死羊肝脏、肾脏、心血涂片, 用革兰氏法染色。镜检, 有紫色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的细小杆菌。可以采取病料于BHI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 纯化后得到的细菌进行生化实验检测, 方可确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进行PCR快速诊断, 具有特异性强的引物 (如Prf A和act A) 和提取核酸是关键。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镜检, 并结合PCR快速诊断基本可以诊断, 但要确诊需要进行细菌的生物化学实验。

2 李氏杆菌病的治疗

常用的抗菌素链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均具有疗效。发病后可用以下治疗方法, 氨苄青霉素1~1.5万IU/kg加庆大霉素600~1 200 IU/kg, 采取肌肉注射方法, 每日两次, 连用3~5 d。

治疗初期, 可稍微加大剂量, 同时加入适量维生素C、维生素B有一定辅助疗效。如果治疗3 d后, 病情不见好转, 可换用其它抗生素治疗。

3 李氏杆菌病的预防

一例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专题 篇2

黔西县某饲养场的羊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等诊断为巴氏杆菌病,通过及时对症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发病情况

该羊场从四川引进205只大耳羊,体重在10~20kg,到场后按常规饲养,未见异常。第4日清晨饲养员发现突然死亡4只,并有20余只羊精神不振,不肯吃草,伴有咳嗽等症状,误以为是长途运输及不能适应新环境等应激因素所致,用头孢类药物盲目治疗多日无效,才来就诊。至15日该批羊共发病43只,发病率20.98%,死亡18只,死亡率8.78%,病死率41.86%。

2临床症状

羊只突然发病,体温一般为40~42℃,精神沉郁,呆立或卧地不起,食欲较差或不食,反刍停止。病羊体态一般,部分消瘦,被毛脏乱,软弱无力,行走不稳。有的羊可视黏膜发绀,两眼流泪,鼻镜干燥,打喷嚏,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气喘、呼吸困难。另外,有29只病羊腹泻,粪便中有鲜红色血液,1只病羊尿血。

3剖检变化

对9只病死羊及3只濒死羊进行剖检,发现其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皮下有液体浸润和小出血点,咽喉、气管黏膜肿胀发炎,胸腔内积有黄色渗出性浆液;肺充血、瘀血、肿大,颜色暗红,有小出血点和肝变,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心包腔内有黄色浑浊液体,心腔扩张,有的冠状沟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瘀血,有的有灰白色针头大小坏死灶;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水肿;其他脏器水肿和瘀血。

4实验室检验

(1)取病羊心血、肝脏、具有典型病变的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和涂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2)取病羊肝脏深部组织接种于营养肉汤、血液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24h。结果可见血液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无溶血的小菌落;营养肉汤培养基呈轻度浑浊,有沉淀,轻轻震荡呈条絮状上升;麦康凯琼脂培养阴性。菌落及肉汤培养物经涂片镜检,有蓝绿色荧光,均检出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3)将分离菌株划线接种于血红素琼脂薄层板上,37℃培养18h,于45°折射光低倍显微镜下检查,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的Fg型强毒株。

(4)将该菌纯培养物接种于生化试验管,37℃培养24h。结果显示,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糖、蔗糖及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肌醇。可产生过氧化氢酶,能生成硫化氢和靛基质,不液化明胶,M.R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

(5)取体重15~20g的健康小鼠16只,将分离菌的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小鼠腹腔,0.2mL/只。另设空白对照4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只。经48h观察,试验组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呈典型败血症变化,所分离的菌株同试验菌。对照组小鼠全部健活。

(6)采用常规药敏试验,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菌对氟甲砜霉素、恩诺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最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氟哌酸较敏感;对环丙沙星、痢菌净、土霉素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5治疗措施

(1)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并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百毒杀溶液以1∶3 000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同时加强通风换气。采取上述措施3d后疫情得到控制,未再复发。

(2)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h,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h,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皮下注射2mL/只。发生疫情时不得外卖和引进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3)对病羊采用氟甲砜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氟甲砜霉素2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1.5万IU/kg体重,地塞米松磷酸钠4mg/只,肌肉注射,1次/d,连用3d。并用复方新诺明拌料,3g/次/只,2次/d,连用5d。同时全群用百毒杀溶液1∶10 000自由饮水。

对食欲废绝、高热不退的重症病羊加用30%安乃近3~5mL肌注,5%糖盐水250~500mL、安钠咖1g、维生素C 5mL混合静滴,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平衡。上述药物在体温、呼吸等生理指征恢复正常后巩固1~2d,防止复发。

采用上述措施进行治疗,4d后病情得到控制,1周后病羊基本恢复正常。

6体会

(1)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羊场本次发病的诱因。羊巴氏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当羊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侵染,造成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羊只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使该病迅速传播,导致全群发病。

(2)养羊户在冬季尤其要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及污物,保持舍内干燥,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做好保温措施,给羊群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3)饲料中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等保健药品,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该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冬春季仔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3

一、流行特点

猪以仔猪多发,妊娠母猪次之。病原体随病畜(禽)、带菌动物的分泌物和粪便及尿液排出,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猪吃下带菌的鼠类也能感染发病。天气寒冷、突变,饲料营养不全,猪舍温度低、潮湿、卫生条件差,内寄生虫感染及其他应激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二、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仔猪李氏杆菌病可分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1. 败血型。多发生于仔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2℃,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拒食,口渴,有的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泻、皮疹。呼吸困难,腹下和耳根部皮肤发绀,一般病程为1~3天,病死率高,母猪则发生流产。

2. 脑膜炎型。断奶仔猪多发,也见于哺乳仔猪,表现为兴奋不安,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肌肉震颤,无目的地乱跑,有的转圈、前走或向后退。有的以头拱地,或头向后仰,两前肢或四肢叉开呈观星姿势。有的病猪后肢麻痹,严重者瘫痪,侧卧于地,四肢呈游泳样运动。皮肤敏感性增高,有轻微刺激后就会尖叫。

3. 混合型。一般多见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吮乳减少或不食,初期体温升高达41~42℃,粪便干而少尿,中后期体温降至常温或常温以下。大多数病猪表现脑膜炎症状,兴奋不安,运动失调,步态踉跄,肌肉震颤,无目的地乱跑。病程1~3天,长的可达4~9天。发病仔猪死亡率很高,成年猪有的可耐过。

三、部检变化

败血型死亡的病猪,体表皮肤如腹下、股内侧等处有弥漫性出血,多数淋巴结不同程度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气管及支气管有出血性炎症,心内外膜、胃及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主要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肝坏死,其次在脾、淋巴结、肺、肾上腺、心肌、胃肠道和脑组织中也有较小的坏死灶。

脑膜炎型病死猪,可见脑膜及脑实质充血、发炎、水肿,脑脊髓液增多、稍混浊、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脑干,特别是脑桥、延脑和脊髓变软,有小的化脓灶。

混合型病死猪可见到败血型和脑膜炎型的病变。

四、实验室诊断

1. 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仔猪的肝、脾、血液、脑脊髓液及脑桥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单在,有的排列呈“V”字形、有呈栅栏状“卅”排列或平行排列,肝、脑组织中含菌量较多。

2. 细菌培养分离。无菌采取病死仔猪脑脊髓液病料划线接种于0.5%葡萄糖样血清琼脂平板上,置于37℃含有5%~10%二氧化碳低氧环境中培养观察18~24小时,可见圆形、湿润、光滑的小菌落,反光观察菌落呈淡蓝色,培养48小时后,菌落增大,其色灰暗,在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形成后再次进行纯培养,得到纯培养物,并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与上述一致的小杆菌。

3. 生化试验。该菌能使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小时内产酸、不产气,能发酵单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不产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在24小时内微酸变色,但不凝固牛乳。MR试验(+),VP试验(+)。

4. 动物实验。采取病料制成悬浮液,滴入试验兔眼内,经24小时后出现结膜炎,不久很快死亡。剖检发现,死亡兔肝、脾有小坏死灶,细菌涂片、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料中病原体特征相同。

五、防治措施

1. 治疗方法。发病仔猪早期应用大剂量磺胺类药物,与青霉素、金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并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氨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具体治疗方法: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两次,内服盐酸金霉素20~50毫克/千克体重,分两次灌服;也可用庆大霉素1毫克/千克体重、氨苄青霉素4~10毫克/千克体重,分别肌注,每天两次。能采食的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氟苯尼考(含氟苯尼考、黄芪多糖、增效剂等),1克/千克饲料,拌于饲料中,连喂5天。对于哺乳仔猪,在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200毫克/升水+电解多维227克/150升水+0.1%维生素C,每天饮用,连饮3~5天;也可用地塞米松5毫克+0.5%菌杀星0.25毫升/千克体重+炎痛宁注射液0.2毫升,肌肉注射,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病猪高度兴奋不安时,可用水合氯醛50毫克/千克体重,溶于水后用胃管投给(不可灌服,此药对口腔黏膜有刺激)。有明显神经症状的哺乳仔猪,治疗效果不佳。

2. 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和消毒。经常打扫猪舍及运动场,彻底清除粪便、垃圾及污物,对猪舍地面、环境、运动场要用3%火碱每周消毒1次,饲槽、用具每天清洗后要用0.5%百毒杀或1∶800畜康严格消毒。哺乳仔猪要保证吃足初乳或人工哺乳,固定乳头,尽早进行补铁、补硒,5~7日龄开始诱食,做到早补料,可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②坚持自繁自养。自繁自养可避免传染病的侵入,如必须从场外引进种猪和苗猪时,一定要隔离检疫,确认无病才可入群,千万不要从疫区引进猪。③由于李氏杆菌病的传染源很多并较复杂,所以严禁其他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进入猪场。尤其要消灭猪场、舍内、饲料库内的鼠类,被污染的水源可用漂白粉消毒,防止其他疾病感染,及时驱除猪体内的寄生虫,增强猪的抵抗力。

对猪群要经常观察,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病死猪的尸体不得食用,要焚烧或深埋。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4

1 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1) 临床症状。 羊李氏杆菌病的早期症状为体温异常升高至40~41.6℃, 但是不久后降至接近正常, 而且常伴有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及眼结膜发炎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病羊出现眼球突出、目光呆滞、视力障碍或完全失明等症状, 而且常伴有颈部、后头部及咬肌痉挛, 头颈偏向一侧及大量流涎等表现[1]。后期病羊出现神志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呈游泳状滑动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该病自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为3~7 天, 成年病羊的病程可达1~3 周, 死亡率为10%。 羔羊常因急性败血症而死, 妊娠母羊经常在无任何症状下流产, 胎衣滞留2~3 天后自行排出。

(2) 病理解剖。 剖检可见淋巴结病变, 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湿润及水肿症状。 病理切片可见肺充血或点状出血, 心、肝、肾变性出血, 而且伴有膜性心内膜炎, 肝、脾及深层肌肉有化脓性病灶, 组织切片检查可见单核细胞大量浸润的脑膜炎变化。

(3) 细菌培养鉴定。 对病死羊的肝、脑组织进行涂片染色, 可见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显微镜检查可见V型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而且菌杆两端钝圆、菌体散在、无芽孢或荚膜。 将杆菌接种于亚碲酸钾血液琼脂平板上, 可形成圆形、隆起、湿润且黑色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而且形成狭窄的 β 溶血环;在胰蛋白琼脂平板上培养, 可形成蓝绿色、具有特殊光泽的纯净透明菌落。

2 羊李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 病羊治疗。 肌肉注射1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80m L, 每天2 次, 连用5 天。 同时肌肉注射氯胺素400 万IU, 每天2 次, 连用5 天。 对伴有神经症状的病羊加用250mg氯丙嗪注射液。 另外还可用0.1%的高锰酸钾水做胃肠消毒, 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土霉素, 并用石碳酸消毒羊圈。

(2) 羊群的营养管理。首先, 要给予羊群优质青干草和作物秸秆, 及时补充豆粕、玉米及麦麸等精料, 每天定时供给2~3次饮水。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补饲方法, 一般是先草后料, 接着饲喂多汁饲料和青贮饲料。 矿物质可加在草料中喂给, 妊娠期羊还需注意补钙, 补饲次数可根据羊的体重和数量确定。 应尽量让羊群外出运动, 以提高其抗寒能力, 增强体质。

(3) 保健管理。 定期清扫羊圈、活动场所及其他可能存在病毒和细菌的地方, 保持羊圈干净、干燥、通风良好。 羊的粪便要及时清理, 垫草及时更换, 定期进行喷药杀虫和消毒。 及时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 经常刷拭羊只体表和被毛, 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机体健康[2]。 加强自繁自养工作, 如需引进羊只则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及30 天隔离, 确认无疾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总之, 在羊养殖期间, 应从小的细节抓起, 努力提高对羊李氏杆菌病的防治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准, 确保羊的健康生长, 保障养殖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燕, 沈辰峰, 王杰, 等.羊李氏杆菌病的诊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3 (09) :38-39.

兔球虫病继发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病兔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被毛杂乱, 生长停滞, 消瘦、贫血, 腹部胀痛, 腹围增大, 下垂, 下痢和便秘交替发生, 粪便污染肛门及两后肢, 多尿, 尿液呈黄色混浊, 结膜苍白。肝区触诊有痛感。后期神经症状呈间歇性发作, 喜前冲或转圈, 扭颈抽搐最后死亡。

2 剖检变化

将17只死兔和频死的家兔进行病理剖检, 发现肠腔充气, 肠壁增厚, 粘膜上可见大量出血点, 以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为明显, 有的肠粘膜呈淡灰色, 有许多黄白色硬结节或小破损性病灶。心肌、脾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 肝脏肿大, 表面及实质内有白色或淡黄色米粒大小的结节病灶, 胆囊肿大, 粘膜发炎, 胆汁浓稠等。脑膜充血或水肿, 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

3 实验室检验

(1) 镜检:

无菌取病死兔心血、肝脾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多数散在成对呈V形、Y形排列或几个菌体成堆的两端钝圆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死兔心血、肝组织, 分别接种以下几种培养基, 37 ℃培养24 h。可见在营养肉汤混浊生长;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普遍琼脂平板和血平板上长出细小透明、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 血平板菌落上有β型溶血环。

(3) 药敏实验:

对该细菌进行纯培养后, 采用常规纸片法作药物敏感实验, 结果青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高敏, 卡那霉素中敏, 痢菌净不敏感。

(4) 虫体检查:

取肠粘膜和肝病变组织少许, 加等量的甘油饱和盐水液制片镜检, 有大量的球虫卵囊。

4 治 疗

可以采用每日喂服磺胺嘧啶0.3 g/kg, 甲氧苄氨嘧啶0.6 g/kg, 研末混匀伴入饲料中, 连用5 d。青霉素10万 IU, 庆大霉素4万IU联合使用,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5 d。同时采用维生素、矿物质饮水, 增强免疫力。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5 小 结

(1)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兔体内寄生球虫, 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诱发李氏杆菌感染所致。

(2) 兔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 每天清扫舍内外, 对粪便堆积发酵, 并定期消毒, 同时特别要注意消灭野鼠, 苍蝇, 因为它们可以机械性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疾病。

(3) 球虫极易产生耐药性, 一般情况下, 一种球虫药使用时间不能过长, 应选几种药物交替使用。同时应以预防为主, 减少损失。

绵羊李氏杆菌病的诊疗体会 篇6

1 临床症状

病初患羊体温升高1℃以上, 多在24小时后降至常温, 精神沉郁, 行走缓慢, 低头垂耳、呆立;咀嚼、吞咽缓慢, 鼻孔常流出黏性分泌物, 视力减退或失明, 成年羊常有眼球突出、行走中遇有障碍物常以头抵靠不动的症状, 病后期倒地不能起立、神态昏迷、四肢划动游泳状, 多在3~7天死亡, 有的病羊病程可达两周。

2 诊断

根据患羊的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的参考, 应注意与表现神经症状的羊脑包虫病相区别;后者是由脑部受虫体压迫而发生转圈、视力减退或失明等神经症状, 体温不升高而且病程发展缓慢, 病程长。剖检羊脑可发现虫体。而李氏杆菌病不同, 确诊必须进行生物学诊断, 可采取脑脊液或脑病变组织作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散在的两个“∨”形排列或并列的阳性小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3 防治方法

发现病羊即隔离, 将圈舍、场地内的垫料、粪便进行彻底清除后, 用2%氢氧化纳溶液或1︰3000倍毒必克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 进行喷雾消毒, 每天一次, 治疗用硫酸链霉素, 每千克体重2万单位肌肉注射, 一日两次;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静脉注射, 一日两次;同群未发病羊一律口服磺胺嘧啶片, 每日每千克体重0.2克, 连用7天。

4 病例介绍

围场县龙头山乡龙头山村8组毕某金饲养绵羊56只, 陆续发生李氏杆菌病18只, 用上述方法治愈14只, 死亡4只。道坝子乡顺下村8组姜某饲养绵羊60只, 于2010年3月3日至15日先后发病24只均为3~4月龄幼羊。笔者接诊时已死亡13只, 经用上述综合防治方法进行治疗, 除3只症状严重者死亡外, 其余患羊痊愈, 病情得到控制, 经追访未在有新病例出现。

5 体会

一起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公主岭市某养猪户饲养母猪30头, 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200余头, 突然有2头哺乳仔猪和1头断奶仔猪发病, 主要表现站立不稳、倒地抽搐等神经症状。畜主疑为猪水肿病, 选用主要成分为恩诺沙星的“水肿消”注射液, 同时配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对病仔猪进行治疗, 同时对全群仔猪紧急接种猪水肿病疫苗, 观察3周均未见效果。3周内共死亡仔猪16头。后经送检诊断猪李氏杆菌病, 按此病防治, 使本病得到控制。

2 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1~42℃, 但数小时后体温又下降至正常。哺乳仔猪停止吃乳, 保育仔猪食欲废绝。粪尿排泄减少, 眼球突出。发病初期有的表现兴奋:无目的行走或转圈运动, 多数病猪表现运动障碍, 有的前肢不能站立, 有的头颈后仰, 呈角弓反张状。轻轻拍打病猪或击掌, 病猪即发出尖叫。后期倒地表现阵发性痉挛, 口吐白沫, 不久即死亡。部分病猪死前表现皮肤片状红紫。哺乳仔猪病程较短, 为1~2 d, 保育仔猪病程为1~5 d。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呈暗红色, 以颈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最为明显。心包液增多, 心肌柔软。肺脏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肝肿大变性, 多数病例肝脏表面见有黄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充血或淤血。胃粘膜充血、出血, 胃底腺表现较为明显。小肠粘膜部分肠段出现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变化。多数病猪可见脑脊髓液增多和脑膜脑炎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4.1 制片镜检

用铂金耳无菌采取脑脊液、脑组织、肝脏、脾脏病变组织涂片, 在酒精灯火焰上固定后, 采用革兰氏染色方法染色, 玻片染好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置于100×10镜下观察, 均见有不同数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多数呈“V”型, 少数呈散在、单个或成对排列。

4.2 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采取脑脊液、脑组织、肝脏、脾脏病变组分别接种于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 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48 h。结果在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长出形态一致的露滴状小菌落, 呈溶血。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则无菌落生长。勾取露滴状小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结果见有大量呈“V”型, 少数呈散在、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初步鉴定为李氏杆菌。

5 诊断

根据发病期间, 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及呈散在发病的流行特点, 发病仔猪表现高热和神经症状, 剖检病死猪肝脏表面见有黄白色坏死灶, 脑脊髓液增多和脑膜脑炎变化, 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诊断为猪李氏杆菌病。

6 防治

6.1 病猪治疗

隔离病猪, 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 按0.1 m L/kg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 d。共治疗7头病仔猪, 除2头病重猪死亡外, 其余病猪全部治愈。

6.2 带猪消毒

猪舍用金典原液, 按1∶600配置成消毒液带猪消毒, 每日1次。

6.3 预防治疗

用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剂, 对全群仔猪拌料, 连用3 d, 停药3 d, 再用3 d, 再未出现新病例。

7 小结与讨论

7.1 猪场发生猪李氏杆菌病, 是因猪场对卫生防疫重视不够, 猪场人员随便出入, 常年不消毒, 而且鼠患严重, 可能是导致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7.2 笔者认为, 感染李氏杆菌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是由于出现败血症后, 细菌进入脑或脊髓并在其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导致了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发生。因此, 只有选用磺胺类药物, 通过注射给药, 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使细菌繁殖得到抑菌, 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猪李氏杆菌病药敏试验 篇8

2013年2月, 普兰店市某养猪场饲养80头30~40日龄仔猪突然发病,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呼吸困难、运动失调、转圈、角弓反张, 并出现死亡。剖检见皮肤有紫斑, 黏膜、浆膜有轻微出血, 腹水增多, 胃底部有出血斑, 小肠充血, 心肌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 肺肿大, 在心叶、尖叶、膈叶切面均有散在的灰红色、灰白色点状病灶, 肝脏肿大, 颜色变浅, 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本次发病仔猪9头, 死亡5头。经细菌分离鉴定, 确定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

一、药敏试验方法

1. 病原分离培养

无菌取心、肝、肺、脾、淋巴结和脑等组织,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37℃需氧培养24小时, 观察病菌生长情况。在鲜血平板上菌落呈淡灰色、细小、透明、光滑、边缘整齐;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 可形成直径为0.15~1毫米、圆形、灰色、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 菌落较小, 生长缓慢, 呈乳白色、圆点状;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形成针尖大小、无色、透明菌落。钩取单个菌落再进行纯培养。

2. 生化试验

分离菌经24小时血清平板纯培养后, 进行生化试验。该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果糖且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甘露醇、木糖和乳糖;靛基质及硫化氢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甲基红试验和V-P (二乙酰试验) 反应阳性;不还原硝酸盐。

3.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 取纯化菌种, 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后, 吸取0.1毫升接种于琼脂平板表面, 用涂抹棒涂布均匀, 将药敏片贴于培养基表面, 各片距离相等, 37℃培养24小时, 观察结果。

二、结论

本次试验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克林霉素、诺氟沙星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不敏感。

通过以上的药敏试验, 用青霉素克钾对发病猪场内发病的9头猪, 按每公斤体重1万~1.5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注3日。3日后发病猪体温下降, 且有饮欲、食欲, 1周后不再死亡猪只, 且全部康复。对其他未发病的66头猪用链霉素, 每头猪50万~100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注2日, 进行预防治疗, 1周后未发现有发病猪只。

猪李氏杆菌病的药敏试验 篇9

1 试验方法

1.1 病原的分离培养

无菌取心、肝、肺、脾、淋巴结和脑等组织,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 37℃需氧培养24h, 观察生长情况:该菌在鲜血平板上菌落呈淡灰色、细小、透明、光滑、边缘整齐, 并有窄窄的β型溶血环;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24h后, 可形成直径为0.15~1.00mm、圆形、灰色、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 菌落较小, 生长缓慢, 呈乳白色、圆点状;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形成针尖大小、无色、透明菌落。钓取单个菌落再进行纯培养。

1.2 生化试验

分离菌经24h血清平板纯培养后, 进行生化试验。该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果糖且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甘露醇、木糖和乳糖;靛基质及H2S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MR和V-P反应阳性;不还原硝酸盐。

1.3 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法, 取纯化菌种, 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后, 吸取0.1m L接种于琼脂平板表面, 用L棒涂布均匀, 将药敏片贴于培养基表面, 各片距离相等, 37℃培养24h, 观察结果。 (见表)

1.4 药敏试验结果

2 结论

李氏杆菌是细胞内寄生菌, 易产生耐药性,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所以治疗本病时, 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次试验结果是:该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克林霉素、诺氟沙星中度敏感;对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不敏感。

上一篇:非线性代数方程下一篇:德育影响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