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风尚

2024-05-22

文化风尚(精选十篇)

文化风尚 篇1

1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有利于建设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社会改革和利益调整来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引导人们以和谐理念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 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 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 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使各项事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使社会既充满活力, 又团结和谐。

1.2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砝码

社会是否繁荣、能否长治久安, 绝不仅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 不仅看经济实力, 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软实力”。前者是实力中有形的要素, 可以量化和测量;后者是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 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政府的号召力、影响力等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 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让人们拥有良好的文明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些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砝码。

1.3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认为公共价值、公共目标与自身不再相关, 思想与道德开始滑坡。建设和谐文化, 要正视、解决矛盾, 在采用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时, 不是要激化和扩大矛盾, 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弱化这些矛盾的强度, 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 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 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提高国民素质, 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中, 陶冶民族精神, 提高文化素质, 创造和谐、良好的文化环境, 培养和谐的文明风尚。

1.4 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文明风尚的培育, 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手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地提高, 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不能用优秀的文化去占领这块阵地, 良莠不齐的思想、风尚就会蔓延, 就会发展。因此,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要重拾人们的精神信仰, 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 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的内涵和要求

2.1 建设和谐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 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崇尚和谐理念, 体现和谐精神, 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 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 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 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就是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 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甚至对于人类文明,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凝聚力量, 激发活力, 推动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重要环节, 必须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2.2 培育文明风尚的内涵和要求

风尚, 是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风气渐大便形成风尚。风尚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风气的转移而转移。风尚是渐渐形成的, 小气候形成大气候, 大气候形成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有许多具体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要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的途径、方法、机制

从宏观视角出发, 要完善社会公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 关注民生问题, 逐渐缓解、消除各类社会矛盾与不平心态, 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使公共价值、民主意识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实现心平气和、安康有序、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同时, 和谐文化, 文明风尚需要培育, 需要宣传, 需要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3.1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先进文化的宣传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我们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3.2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道德典型的引导

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和谐、文明的风尚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引领。道德典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文明程度, 感动和带动人们见贤思齐, 争先创优, 奋发向上。我们要紧扣时代特点, 着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大力培育和宣传推广道德先进典型, 感受道德的力量, 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道德支撑。

3.3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人民群众文明行为的展现

和谐文化、文明风尚首先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塑造、表现和谐文化、文明风尚的主体。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们要通过一次次重大活动、一项项重大工程,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自我修养, 不断展示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风采, 催生、形成新的文明风尚。把培育文明风尚与优化发展环境、解决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促进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广大人民群众要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从现在做起, 摒弃各种陋习, 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文明风尚, 展示文明风范。

3.4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社会科学作品的升华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始终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努力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拓宽和加深人文底蕴, 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有力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通过推出重大作品、重要艺术形象来表现文明风尚。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 需要到和谐社会中去挖掘题材, 去倾听人民的心声, 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 适时升华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和时代同步。

3.5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文化建设的展示

大力培育文明风尚, 要完善载体, 丰富文化建设活动。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当今时代, 随着手机、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文化传播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文学艺术、影视广播、新闻出版、因特网开始并进发展, 在传播和谐文化、文明风尚方面, 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6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需要人本精神的提倡

人本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的关键要素, 其作用是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为迈向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资源、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采取的方式方法应该比以前更人性化、更可操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更关注人的内心感受, 要求我们用更温暖的方式给人们树立榜样, 让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抵抗压力、排除焦虑, 宽容、友善,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可以有机会静下来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 感受生活的美好。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 心灵有所依归。

摘要:“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 核心工程对于建设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民素质, 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宣传、道德典型的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行为的表现、社会科学作品的升华、文化建设的展示、人本精神的提倡, 不断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铿锵军事文化引领时代风尚 篇2

——新世纪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 大力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综述

当一个懵懂少年,在电影院里观看革命战争题材电影,他或许会为那壮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脸上坚毅的表情所震撼,热血沸腾地立下长大后当兵卫国的志愿;当一名青年在图书馆里阅读到一本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军旅长篇小说,他或许会更加坚定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当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剧场里观看一台主旋律的文艺晚会,和谐奋发的时代强音或许会让他们重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脉动。

先进军事文化如地质变迁般塑造抬升当代军人的精神高地,先进军事文化如涓涓溪流般浸润滋养着国人的心田,以其崇高阳刚壮美的品格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风骨,培育、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回望来路,军事文化薪火相传;展望未来,军事文化生机勃勃。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倏忽而过,臵身变革、发展浪潮中的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回顾和梳理这10年来的变化,但我们深信,新世纪新阶段带给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始。

军事文化始终高唱主旋律 当世纪之交,一部部具有高度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感的军旅长篇小说佳作从文坛突围而出时,人们尚未意识到随后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异军突起。军旅长篇小说的崛起直接影响、成就了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繁荣。一大批优秀军旅长篇小说为电视剧提供了出色的蓝本,一大批优秀军旅作家涌入电视剧编剧领域,直接提升了军旅电视剧的艺术品质。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以其强健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和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建构,成为我国当代主旋律文艺甚或是主流文化的中坚力量,其强大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和传播能量凝聚起全社会共识,并铺展为一种民族精神底色。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文化守成的基础上,军事文化更是屡有创新,引领了主流文化的潮流风尚。2010年底,以电影《歼十出击》和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等作品为代表的军旅青春励志影视剧热映热播,赢得了青年观众的广泛喜爱和追捧,在广大基层官兵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更成为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如果说,3年前以电视剧《潜伏》的热播为标志,持续至今的“谍战剧”热潮重新建构并细化完善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类型化空间,并引领了中国电视剧的风尚的话,那么这一波“军旅青春励志”影视剧的集体爆发,也标志着一个新的题材资源的激活和表意空间的生成,并大有“带动新风”的趋势。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多元、多变,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这对广大官兵思想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军事文化始终牢记职责使命,高扬党的旗臶,坚持弘扬主旋律,在坚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显弥足珍贵。

军事文化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回首过往,我们为新世纪10年来伟大祖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而感叹,更会为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而骄傲。在纪录片的镜头中,在纪实文学的文字里,在新闻报道的事件中,我们每每会看到那些身着绿色军装的身影,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奉献牺牲。自信、阳光、坚强、感动……美好的情愫和人性的光芒经由军事文艺作品而传播得更远、更久。不经意间,我们便会从那些绿色的身影中,辨识出军队文化工作者冲锋向前的姿态。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美轮美奂、精彩纷呈,正是数千名战士“演员”的完美表现和奉献付出成就了这场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奇迹”的演出。正当全世界观众为起伏变幻的字模上出现的“和”字而赞叹时,却很少有人知道,一名战士“演员”所用的道具,突然有一个钉子掉了,致使字模无法升降,为不影响整体效果,他毅然用小拇指代替钉子,继续做完了之后的一千多个动作。表演完成后,他的手指已经血肉模糊;在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军队作家艺术家在第一时间赶赴前线,迎着飞石,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优秀文艺作品。当这些混合着雨水、汗水和血水,带着创作者和生活原型体温的作品在灾区传诵和上演时,我们会从老百姓激动的泪水与会心的微笑中,真切地感受到军队文化工作者义无反顾的担当和冲锋向前的勇气。

建党9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军80周年,每到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节日纪念的时刻,军队文化队伍都勇于担当,用艺术的方式描绘出一个大国的荣耀与庄严;每当国家遇有重大的灾难和突发事件,军队文化工作者总是以战士的姿态冲锋向前,用汗水书写抚慰鼓舞人民的诗篇,用热血抒发解放军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用心灵感知广大官兵战天斗地的豪情和服务人民的真情。在部队遂行大型演习训练、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队文化工作者深入一线,亲身参与,全程伴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真实地记录下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弘扬了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团结拼搏精神,促进了战斗力的生成提高,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军事文化积极满足官兵新型文化需求

从打造精品到服务基层,军事文化两翼齐飞,为广大官兵提供了高品质精神食粮。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等重要奖项中,军队选送的优秀作品屡屡折桂。骄人的成绩既印证了军事文化在中国文化界的作用和地位,也凸显了军队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近年来,全军各级坚持把创作推出引领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作为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军队文化精品工程,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军事文化的独特品牌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靓丽风景。

全军各级坚持把服务部队建设,激发官兵履行使命,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始终突出浓郁军味和战斗品格。大力发展军兵种文化,海军的“蓝色文化”、空军的“蓝天文化”、第二炮兵的“砺剑文化”、武警部队的“忠诚卫士文化”等军兵种特色文化已成为滋养官兵的丰厚沃土。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蔚成风气,校园文化生机盎然。军营网络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加强,全军政工网进班入排,中国军网全新改版上线,研制开发军事网络游戏,网络已经日益成为活跃官兵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野战文化得到大力发展,部队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文化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经常深入一线慰问演出,有效激发了官兵士气和战斗意志。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军官兵成分结构的变化,使得部队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希望欣赏到高水平的专业文艺,更希望在训练工作之余享受到军营文化的愉悦、陶冶和滋养;他们既喜欢时尚娱乐,更渴望学习文化、欣赏艺术。高水平、高品位的专业文艺与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军营文化,满足了广大官兵共享军事文化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更为广大官兵提升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与环境。

军事文化走出国门展示良好国家和军队形象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军队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军事文化既是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更是对外展示中国军队形象的重要载体。军旅文艺亮相国际文化大舞台,代表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出现在各国人民面前,使各国人民能够通过这样一扇开放的窗口,观察到中国以及中国军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军旅文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国气派、展示出当代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崭新形象。

从展示形象到传播观念,军事文化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层次逐渐提高。近年来,军旅艺术家不断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的文化艺术大奖的角逐,并摘金夺银、屡创佳绩。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军队各专业文艺团体参加有关音乐、舞蹈、杂技的国际性比赛数百次,获得各类奖牌近50枚。大型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舞剧《红楼梦》、杂技剧《天鹅湖》进入国外主流演出市场;解放军军乐团访美演出广受欢迎;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海外热播等等。这些璀璨的军旅文艺明珠集合了当代军旅最为优秀的创作、表演人才,展现了当代军旅文艺的整体实力与高超水平,彰显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和谐交融、共同发展的理念,展现了中国开放的胸襟和与国际接轨的自信。军事文化对诸如“和平、友谊、交流、合作”等观念的传播,有效提升了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软实力。

军事文化在产业化浪潮中发展壮大

臵身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产业化浪潮之中,军事文化并没有被传统的体制内运作的模式束缚住手脚,而是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尝试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臵作用,紧紧扭住核心竞争力要素,通过建立军地联合、军内联合、专业团体和部队联合等新型机制,使军事文化成为“酵母”,吸引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向军事文化集聚。

创新推动生产力。广州军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近年来在文化工作中勇于变革创新,建立强强联手的生产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优势,接连创作推出了杂技剧《天鹅湖》、杂技晚会《生命阳光》、话剧《红帆》《共产党宣言》、舞剧《三家巷》等“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天鹅湖》借助地方的资金和市场优势,《生命阳光》则整合全军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的编导资源,借助奥运团队的优秀专业人才,对军区文艺团体的杂技节目进行深度开发,均获得了成功。

军事文化积极融入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特别注重借鉴地方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把坚守主旋律作为主阵地,把抓好为兵服务当作主战场,同时也不忘以军事文化的优势品牌大胆闯市场,以市场竞争促进自身活力的增强,逐渐摸索出一套既能坚持为兵服务又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从实际效果看,不论是《天鹅湖》还是北京军区创排的现代京剧《红沙河》、南京军区创排的舞剧《牡丹亭》等作品,既能在完成重大演出任务中担当主力,也是文化市场上的热门,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军事文化并没有因文化产业化浪潮的来袭而迷失方向,而是自觉融入,积极创新,在适应军队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要求的前提下,求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市场化、产业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军事文化在良性循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军事文化的发展,归根结蒂是靠党的领导指引航向。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有了许多大思路、大举措,十六大、十七大两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深刻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铸牢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在中央军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四总部就促进军队文化建设下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装备管理规定》等多个文件,体现出对部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更加奋发有为地投入到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军事文化呈现出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我军的文化队伍,是一支历经80多年铸造磨炼出来的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是一支集聚了众多优秀人才的队伍。走进军旅音乐家的艺术世界,我们会被他们唱响的激越旋律和真挚情怀所打动;走进军旅书画家的水墨空间,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书画韵味、传统的继承和对现代技巧的借鉴融合,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更是主旋律的;阅读军旅作家的优秀作品,我们深为其大气磅礴、庄重典雅的审美品格和对现实生活深刻厚重的表现而折服……军队文化战线拥有一大批名家大师,他们在各自领域里的耕耘和收获,为军队赢得了荣誉,为全社会奉献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文化 • 风尚 篇3

隐形衣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电影《哈里-波特》中主人公披上隐形衣瞬间遁形的情节,相信让许多影迷印象非常深刻。

近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宣称,这种科幻作品中的隐形衣将有可能变为现实。科学家们计划将利用一种所谓的“超材料”制造出真正的隐形衣。据科学家们介绍,他们所研制的隐形衣是利用光学原理产生隐形效果,而不像某些神话作品是利用技术或其他方式产生隐形效果。

世界首架太阳能飞机

近日,世界上首架为实现环球飞行而设计的太阳能飞机首次在机场跑道上进行了“试跑”成功。这无疑是飞机设计制造工程的一个伟大壮举。

这架太阳能飞机机翼长262英尺,宽度与新型A380超大型喷气机相同,但与A380飞机580吨的重量相比,由碳化纤维制造的太阳能飞机仅重1.5吨。超薄的太阳能电池能在白天收集阳光,转化成能源提供给四个电动机作为飞机动力来源。这架飞机将由瑞士探险家伯特兰-皮卡德驾驶,预计在2010年2月进行首次正式飞行,最终将于2012年飞越大西洋。

首款仿生手指可灵活抓握

英国科技公司“触摸仿生公司”(Touch Bionics)近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功能强大的仿生手指。这种仿生手指名为“专业手指”(ProDigits),它可以帮助失去手指的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抓握能力。

“专业手指”可以像真正手指那样拥有弯曲、触摸、抓握和指向等所有基本功能,对于那些手指缺失的患者来说,“专业手指”可以让他们从此摆脱手指功能不完的烦恼。

高级手工坊系列亮相申城

2009年12月3日晚,香奈儿“巴黎-上海”高级手工坊系列发布会在上海黄埔江畔举行。香奈儿艺术总监 Karl Lagerfeld先生首度现身上海。 来自全球的超过三十名顶尖名模——包涵中国超模杜鹃、秦舒培、裴蓓、孙菲菲、周斌,国际名模Jessica Stam及当红男模Baptiste Giabiconi,接续踏上一道设于黄埔江畔驳船之上的八十五米长T台,优雅展现了“巴黎-上海”高级手工坊系列的倾城之魅,令Karl Lagerfeld的曼妙想象呈献于此。这一系列将法国巴黎高级手工坊技艺糅合并现,成就了纯然的法式奢华意象。

欧洲品牌“更注重工艺”,对品位的忽略以及针对中国市场的粗制产品,或许能解释奢侈品牌为何在美国和欧洲遭遇困境

将中国元素进行到底

2009年,从国际品牌卡地亚到梵克雅宝,甚至是意大利知名汽车法拉利,顶级大牌越来越青睐于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产品。更多的中外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它演化成美轮美奂的时尚潮流。

欧洲奢侈品迎合中国市场

伦敦设计顾问泰勒•布鲁雷称,欧洲奢侈品牌为迎合中国市场而改变设计品位,冒失去威望并疏远欧洲消费者之险。过去7年来,很多品牌在手提包的设计上“加了一些叮叮当当的亮片,在鞋子上增加光亮的拉链和带扣,这些与以前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

定制男士专有的衬衫

Prada男士定制衬衣,顾客可从3种基本款式衬衣中选择款式之后,便可进行量体裁衣,从六款衣领和五款袖口中进行选择,此外还可自由选择袖扣款式。

文化风尚 篇4

那么, 出现这样现状的症结何在?在具体实施相关措施之前, 我们应该如何得出正确的认识, 怎样做又才是较为适当的举措呢?笔者对此作了以下思考:

一、纸质图书不受青睐的症结所在

中国社会, 尤其是在成年人群体中缺乏读书风气是不争的事实, 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符, 形成了矛盾的纠结体。一方面,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其中的从业者必然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需要人们通过获取知识来提高技能, 增强竞争力, 而工作节奏的加快也必然会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主动提出更多的精神需求以缓解身心压力, 调整步伐继续前进。另一方面, 人均读书量并未因需求的增大而有提升, 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所致呢?笔者认为, 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纸质图书的迅猛发展并未着眼于“质”, 从而沉重打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国图书业销售产值在2010年已达到780亿元, 年出版新书量近30万种, 但总体质量并未有较大起色。30万种当中, 除却大量的教材教辅, 自费出书品种之外, 真正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可以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再深入读下去的原创与引进版大众图书都少之又少。读者时常抱怨, 偌大一个书店, 看似堆满了成千上万种图书, 但能让人狠下心去买的几乎挑不出一本。在这方面, 必须说出版社应当承担大部分责任, 因为不论是基于出版社的国有化体质属性, 以及市场的竞争性本质, 都决定了它的经营行为必须放眼于长期性, 不应当追求短期效应, 但目前大部分出版社无论是管理团队的经营策略, 还是策划编辑的着眼点, 都逐渐忽视内容本身, 剑走偏锋乃至不得其道。比如, 很多策划编辑不从内容本身进行反思, 反而将图书的销量完全寄托于封面视觉效应是否具有冲击力, 版式新颖与否等辅助环节……这样的书籍即使被读者误打误撞买回家, 稍加仔细翻阅后也会很快束之高阁, 久而久之, 终端消费用户会对市场本身越来越缺乏信心。

必须指出的是, 目前国内部分民营图书策划团队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视野前瞻性与制度优越性, 无论是在内容甄选, 宣传时效性, 营销渠道, 发布方式等方面, 都能够应用自如, 比如上海的郭敬明团队——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反观一些国营出版社, 虽有完整的一套监督体系但逐渐趋于形式化, 尤其是选题论证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 而放松了对这一源头的管控后, 必然导致消费终端用户的不买账。

2.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切实满足了大部分潜在阅读人群的基本需要, 进一步降低了对纸质图书的需求

碎片化阅读 (浅阅读) 这个概念近两年来不断见于各类媒体, 本质而言, 它仍属于数字化的一个部分, 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书、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或者总能够以某种免费的手段去间接获得, 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让明码标价的纸质图书相形见拙。最关键的要素在于, 碎片化阅读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 让使用者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不再局限于传统垄断媒体的束缚, 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相关信息, 过滤自身不需要的繁冗内容, 节约时间, 并且通过参与讨论与传播观点, 形成了一个自媒体。坦率地说, 由于当今工作节奏较快, 社会分工又日益细化, 多数人做的只是普通的环节性工作, 确实没有必要掌握自己兴趣以外的知识, 一本书买回家, 有可能所需的只是其中某一章甚至某一节的内容, 其他都是多余的。因此, 碎片化阅读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低其时间、经济、脑力成本, 以相对快捷的方式找到其所需信息, 这无疑是纸质图书难以克服的缺陷所在。而且碎片化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 具有较强的时间性, 克服了读者与创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感。试想, 生活在2013年的西藏墨脱山区里的青年读者, 一年中一半的时间里都是大雪封山交通不便, 也不通网络, 如果他想了解1943年的二战史, 若在过去是不是就只能指望每年邮递员很少几次的送书?但有了一台智能手机后, 很轻松地就架起了一座与世界相连的信息桥梁。再比如说, 蔡康永是红遍两岸三地的知名台湾艺人, 我们一般人很难有与他交流的机遇, 但自从微博出现后, 通过添加关注, 及时了解其最新动态, 倾听他的心声随感, 分享他的精彩演艺相片甚至互动交流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二、碎片化阅读的社会影响与发展趋势

碎片化阅读已日益成为当下社会中人们阅读的主要途径, 其有利方面如上文所述,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碎片化阅读给人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化作用等。

1. 碎片化阅读降低了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

读纸质书时, 读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先由厚到薄, 内容一页页地浮现在你的眼前, 但思维会顺着书中所述内容去做线性的深入思考, 进而又由薄到厚, 这是一个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因而, 书中所述观点常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激发思想的碰撞, 进而让读者自发地开展对书中所述议题真伪的探索, 或是在书中所述观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应时应景地融入新的元素, 发挥出更大的正面效应。但碎片化阅读由于人脑的工作方式所限, 似乎天生在这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性。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西蒙·库伯通过在6年中针对数千位脸书、推特使用者的研究分析后发现, 对社交软件衷爱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 其大脑皮层的活跃部位与同样进行传统阅读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这似乎正解释了为什么进行碎片化阅读后人们时常无法记住其中所述内容, 只有只言片语的模糊印象这一现象。

但最大的问题不止于此, 碎片化阅读时由于大都是借助于电子媒体, 其表现形式较为丰富, 导致人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 信息从四面八方汇于眼前, 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并且电子媒体目前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核心的“视觉疲劳”问题——即任何一种电子阅读器, 长时间关注后视觉神经远比阅读纸书觉得疲倦, 因而篇幅一般都不会太长, 如微博被严格限定于140字范畴。这导致对一些大的问题难以用更详实的论据、更精密严谨的推理去论述得更加深入, 连续性被隔断, 却更多了武断的成分, 甚至走向偏激, 这绝非思维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年轻读者所福。

长微博编辑工具 (图片式微博) 与微信的出现, 让碎片化阅读彻底突破了140字的范畴, 但是, 在狭小的手机之上阅读上千甚至上万字的文稿, 终究不方便, 读者反而对这类文稿会起抗拒心理, 即使论述得很清晰, 读者也懒得去仔细看。

久而久之, 读者对于纸质的长文章, 甚至长句都会产生一种畏惧感, 不想读, 害怕看, 看了也很难用心去剖析长文、长句中的内涵, 懒于拓展发散性的思维, 造成了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

2. 碎片化阅读会降低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辨识能力

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 我国对于纸质出版物有着较为严格的检验与抽查制度, 因而各家出版机构总体而言对纸质书有着较为严格的甄选制度, 制作相对较为严谨, 讲究图书内容连贯性与编写体系。但碎片化阅读流行后, 由于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 因而信息的传输变得更为快捷, 也更加缺乏管理措施。思辨能力不高的人, 很容易被蛊惑性的标题, 煽动性的语句, 夸大的事实, PS合成后的相片所蒙蔽。而一些直接粉丝数超过百万以上, VIP级的知名自媒体用户, 他们一旦发布转载了包含虚假内容的碎片化信息, 经过被粉丝关联化转播后, 有可能被数倍的人员所阅读到, 造成更大的困惑与混乱。例如, 2013年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北抬, 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持续高温不退, 于是网络上一位名为“中国气象爱好者”的用户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江南的酷热还将持续。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是, 高温元凶太平洋副高将和阿拉伯副高合并, 横贯整个中国。阿拉伯副高下面是什么温度?接近50℃。两大副热带高压合并的8月初, 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温有望再创新纪录, 浙江43.2℃的全省纪录或许也将被超越。”这条消息初读起来, 似乎有理有据, 很容易被人相信, 但其实确是一条伪科学论断, 因为太平洋副高和阿拉伯副高相隔甚远, 中间有北高加索及印度高压等隔开, 两者合并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是难以辨别的, 加上被一些知名的大V级微博用户不负责任地以“以下内容求辟谣, ……”形式转载后, 一度造成相当大的社会混乱与恐慌。

类似的真伪性之争事件实在不胜枚举, 因而带来这样一个思考, 过度地依赖碎片化阅读, 不仅不利于将知识真实、准确地传播, 反而降低了人的自我辨识能力, 有可能带来意识的浅层化、简单化、民粹化, 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初衷是相冲突的。

3. 碎片化阅读的自身进化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 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 无论在阅读物理载体或是阅读表现方式上, 它不断地根据读者的需求弃旧扬新, 寻求最适合读者的展现途径。以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为例, 制造商亚马逊不断寻求开发外观朴实、适合人眼的显示屏, 努力解决视觉疲劳的问题, 但由于电子书无法重现纸质书那种“未想, 随意地一个撩拨或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坠落, 那些自己最渴望却又未曾想到的内容, 竟华丽丽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的文艺境界, 因而仍未逃脱碎片化。

再以新浪微博为例, 它于2009年经新浪推向市场, 根据2013年2月20日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 新浪微博注册人数达到5亿, 日活跃人数最高达到4620万, 但必须看到, 5亿之后, 新浪微博新注册人数逐渐减少, 而那些从不活跃、形同销号的僵尸粉比重逐渐增加, 日活跃人数也开始降低。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在于两大方面, 一是微博更适合于发布公共信息, 隐私性差, 引起很多人的担忧;二是碎片化、真假难辨的阅读形式弊端已经被相当多的读者自发意识到, 开始自我扬弃。扬弃的结果, 并不是他们开始重回纸书, 而是走向微信。

诚然, 微信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小流量与语音功能, 但它的确具备了微博所具有的一切特质, 并且具有极好的隐私性。其主要职能除在亲密好友之间进行私人交流外, 又可以通过朋友圈发布来进行阅读。但因为手机屏幕总体仍较小, 持续在4寸左右徘徊, 虽然不受到字数限制, 但仍然不适合长篇的深度阅读, 本质上仍未脱离“碎片化阅读”形式。

三、与碎片化阅读风尚相结合的纸质图书建设探索

在笔者看来, 每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流行, 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既不会超前, 也不会是时代的倒退。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碎片化阅读具有的一些弊端, 更不能因为它冲击了传统纸质书业从业者的经济利益, 就一味地否定, 打压, 刻意地说其不好, 那会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而且, 谁又能说碎片化阅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衍生出新的, 可以克服之前弊端的阅读模式呢?世界的变化总是蜿蜒曲折, 但又常常朝着人们所无法预料的方向陡然上升——放在第一代iphone推出的2007年, 诺基亚高层坚信苹果的这种新产品不会成功, 因为它没有经过一米高台的跌落测试, 但谁又想到苹果公司已经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观念, 让其自发地避免手机跌落这一现象;2010年第一代ipad推出, 各大笔记本电脑公司认为其形同鸡肋,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ipad就将曾流行一时的上网本扫入历史的簸箕。因此, 如何顺应碎片化阅读潮流, 在风尚之中寻找方向感, 甚至将这种风尚融入到纸质图书的开发中去, 是值得当下图书从业者认真思考的紧要议题所在。

作为新媒体技术的爱好者, 笔者在此方面曾有幸做出过一次重要的尝试, 早在2010年, 笔者已深感微博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酝酿出以名人微博为题材, 加以综合整理后出书的构想。几经周折, 笔者在江苏省内寻找到了拥有324万新浪微博粉丝的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剑华先生作为作者, 以正能量为主要切入点, 多方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微博上发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良言佳句, 汇集部分粉丝的精彩评论, 一同构建了《微思录》这本包含十余万字的精彩文集, 并在第23届全国书市海口主会场举办了发布会, 获得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在读者中赢得广泛好评, 算是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纸媒的一次成功的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 碎片化阅读的呈现形式在网络上固然游刃有余, 但在转为纸媒的时候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因为太碎, 所以必须理出一根主线, 否则就很松散, 会沦为事无巨细却一一汇报的流水账, 好在章剑华先生平时在创作过程中虽有多样题材, 但大多有明确的主题, 因而得以幸免。即便如此, 整理编排时对各条微博如何分类, 笔者还是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最终分为十四个章节, 加以14幅漫画加以点缀, 让每章反映思考的不同领域, 社会的各个范畴, 但仍以正能量作为纲领加以统筹:

说到快乐, 他认为要“自己开发自己的快乐”, 他这样诉说, “人们总是害怕寂寞, 其实在这闹腾腾的世界里, 我们不妨留一份寂寞给自己。寂寞有益于学习, 有益于工作, 有益于写作, 也有益于健康。”

谈到压力, 他承认“压力是人生的常态”, 他这样感悟, “外部环境不会一成不变, 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当面临转折时, 我们往往无法改变世界, 只能努力改变自己。这种改变, 不是退却, 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调整, 而是知难而进。”

论及成熟, 他觉得“不怕不成熟, 就怕不成长”, “不管做什么,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 要有所成就, 除了外部环境, 往往取决于自身的三个因素:思维方式、工作热情和实际能力。其中思维方式最重要, 但常常被忽视。”

谈到兴趣与事业的关系, 他认为要“将事业成为兴趣, 将兴趣成为事业”,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伟大的工作只会在岁月的酝酿中越陈越香。在终有所获之前, 不要停下寻觅的脚步。’”

论及对手, 章剑华有这样的感悟:“对于对手, 要应对不要敌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是一双智慧的眼睛;热情夸奖别人的优点, 是一颗善良的心灵;真诚学习别人的优点, 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谈及人生与工作, 章剑华这样概括:“人生重过程, 工作重结果。”“一个人, 如果不断地被别人否定, 那将是失败的人生;一个人, 如果不断地自己否定, 那将是成功的人生。”

对笔者本人而言, 这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将碎片化式的阅读内容与传统纸媒结合后的产物, 而对章剑华先生本人而言, 这也并非是他第一次以纸媒的形式发表作品, 而是一部传统作家跨界新媒体的实验作品 (其实早在《微思录》出版之前, 章剑华先生早已笔耕不辍, 出版个人专著7部, 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承载》更是在海内外广获好评, 被台湾世界书局出版繁体版) 。而放眼全国图书市场, 2010年以来已出版的微博类图书约有百种, 往往图文结合, 且配图多以漫画为主, 读起来颇为赏心悦目。而一些微博元素, 如“@”等, 也被广范运用到图书版式设计中。由此可见, 碎片化阅读并非与传统纸媒相对立, 关键是结合点如何寻找, 如何呈现的问题。

四、十八大召开后的新形势下, “全民阅读”应格外关注的发力点及注意事项

早在2011年10月18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已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在进入“十二五”计划之后正式推行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这为文化的发展绘出了新的蓝图, 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碎片化阅读风尚下的“全民阅读”建设工作, 将是切实体现和检验文化发展成果, 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它的开展好坏, 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大致应格外关注以下几点:

1.“全民阅读”建设工作应当结合已有成果, 借力使力

过往的七年之中, “全民阅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与硬件保障。在新的一期建设进程中, 笔者认为应当借力使力, 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推进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依托, 将农村地区的送书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实, 让农村这一最需要得到知识输送的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红利。对于部分偏远地区, 由于其书屋站点少, 农民借阅图书并不便利, 建议实行配送到村, 到户的政策, 确保“用优良的作品感化人, 以真挚的服务打动人”, 激发农民朋友发自心底的读书热情。

2. 加大对城市社区图书服务的投入, 努力建立社区图书馆

我国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从2012年起已经全部实行免费制度, 仅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就可以免费借书, 这无疑是国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积极与世界接轨所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具有非常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必须指出, 城市的图书阅读资源主要集结于公共图书馆领域, 社区图书馆建设目前几乎是零, 甚至落后于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书屋。而国外的社区图书馆却非常发达。以法国巴黎为例, 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至少中等规模的图书馆, 全市图书馆可通还通借, 而且具有完善的网络系统。市民可以在网上搜索书籍, 预约至自己附近的图书馆, 有些社区图书馆甚至提供送书到家服务。在公共图书资源服务领域上, 这条与国外对比后所呈现的巨大鸿沟, 在未来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未来的十年中, 至少在一部分大城市中应当不再呈现空白。

笔者的思考是, 如果完全从无到有地建立全新的图书馆, 是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的, 实际上, 城市地区的图书馆并不缺, 关键是如何利用的问题, 现今的大学、中小学都有完善的图书馆设施, 可以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向所在社区居民加以开放,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内公共图书资源的不足现状。

3.“全民阅读”的推荐书目应当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加以公推公选形式去确立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窘迫局面——书店大厅重点推出的由某某部委挂帅, 重点推荐的“全民阅读”书籍, 尽管占据了展厅的黄金位置, 却遭到读者的冷眼, 最终尴尬下架。仔细分析, 有两大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年龄老幼, 试图用某种单一题材的书去要求所有人读, 有时所推荐的部分书目甚至呈现说教意味过浓的特点。二是在推荐书目的选取上, 缺乏实地调查, 没有清楚地考虑到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人群的关注点, 出现仅凭书名判断好坏, 依赖个人喜好去拍脑袋决策的现象, 甚至和一些出版社的经济营销利益挂钩, 让一些本不具有大众阅读特点的书目入选。

上述这些不当举措都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内心对以运动化的模式推荐书目的反感, 必须看到, 如果全民阅读仅仅是一种推荐性的活动, 仍需要读者自己支出书款, 那么就逃脱不了经过市场自由选择的命运。因此, 通过切实公正的读者调查, 以公推公选的方式选出真正适合读者阅读的图书, 是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

4. 出版机构加强自身实力, 提供优质内容服务是推动开展“全民阅读”的核心要素

时代的进步必然带来阅读形式与载体的变化, 一千多年前, 当人类用纸张替代竹简与羊皮的时候, 所引起的观念冲击恐怕不亚于现代。无论在任何时代, 人类都需要阅读, 都在探索增进阅读量、尽可能学习更多的有益知识的最好方式, 这就决定了出版机构永不会消亡。阅读呈现的形式不同只是表象, 那些文字才是真正跳动的灵魂。在新的碎片化阅读形势下, 出版机构如何加强自身的实力, 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 才是增进“全民阅读”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没有此, 一切都是空谈, 会让出版机构竞争力的提升, 国家的富强, 个人素质的提升等设想都只是建立在沙滩之上。

文化风尚 篇5

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的节庆方式,单调空洞、徒有热闹,正是群众深恶痛绝的面子工程。而公款大吃大喝、送奢侈礼品,更会造成浪费、滋生腐败。刚刚过去的中秋与国庆两节充分证明,狠刹“四风”、厉行节约,节日氛围才会改变、节庆方式才会转型,文明向上的节庆文化才能蔚成风尚。从视频讲座、网上阅览等新媒体活动,到面向大众的文化展览、游艺嘉年华,事实表明,收紧了过节的钱袋子,倒逼着节庆活动向更多样的形式上用功夫、向更丰富的内涵上下力气,凸显出节庆的人文意义与文化意蕴。

舞台高了,群众自然难以登场;场面大了,反而让群众感觉疏离。告别了奢侈豪华,无论是演出还是展览,都会离群众更近一些。大连中山区的“和谐家园”晚会,社区离退休职工唱主角;浙江嘉兴的书画展,让“新居民”、“新农民”共绘中国梦。有了基层的火热、泥土的芬芳,群众喜闻乐见,更愿参与其中。由节俭而亲民,因亲民而欢乐,这样的节日,更祥和、更清新,更有凝聚力、亲和力,有利于发挥节庆振奋民族精神的独特作用。节前,中宣部等五部门明令叫停各种奢侈庆典、豪华晚会,中央纪委公布了节日期间不正之风的举报电话。节日正是考验党风政风的时候,越是过节,改作风越是不能松了劲、散了神。风清气正、焕然一新的节日,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也是作风改进的生动体现。今年中秋国庆的新风尚也正说明,牢牢把紧四时八节的关口,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节庆文化必然会有一个大的变化,社会风气定能有一个大的改观。

文化风尚 篇6

一、审问——警惕学校“文化雾霾”

教育是培养民族灵魂的基础工程,学校是传播文明的摇篮。学校文化只有至真、至善、至美,才能真正提升办学水平,才能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者、传承者和发展者的重任。现在,很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却依然不能杜绝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滋生。细究雾霾形成的原因,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顶盖效应。由于大气压低,大气平流层成为一个顶盖,灰尘难以向上流动。二是横向污染。灰尘只能在大气对流层内部横向流动,更兼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三是自生污染。汽车尾气、工厂排污、取暖排放等产生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对照雾霾的成因,自然让人联想到导致校园文化亚健康的三大成因:一是学校主流文化不健康,正能量得不到有力支撑和弘扬。二是不健康文化肆意蔓延,负能量得不到及时消除。三是新文化得不到滋养,校园文化失去常新的动力。一旦一所学校的文化形成雾霾,必将失去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内涵式发展,更无法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对策——破除学校“文化雾霾”

1.重建文化层。文化流动论认为,文化流动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文化的流动既有纵向的发展,又有横向的流动。若想校园内始终流动着清新、洁净、向上的文化之风,首先要开展顶层设计——重塑学校主流文化。2010年发表在《红旗文稿》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强调了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同样,学校内也应该让主流文化站得更高,产生优化功能,使校园内的教师、学生、干部等文化自由流动;让主流文化覆盖更广,產生净化功能,使各种亚文化、负能量消失殆尽。一是树立文化的核心。而使文化成为主流,首先就需要甄选、确立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需要回应“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诉求,需要回答“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这三个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需要回顾学校自身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二是清晰文化的标志。标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明特征的记号”。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确立主流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将主流文化加以符号化,在抽象、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使主流文化进一步明确。正如“兼容并包”于北大、“严谨”于清华、“笃实”于南开、“保守主义”于耶鲁大学一样,在树立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一所学校要通过校旗、校歌、校训、办学理念、有突出贡献的榜样人物等清晰自己的主流文化。三是形成文化的共识。共识是主流文化存在、发展的基本力量,由共识产生的基本力量将成为文化的凝聚力。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主流文化形成共识,是文化自觉生长的基础。在学校内部形成文化共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民主方法,通过召开座谈会、教代会、学生大会,倾听各级人事的意见,推广主流文化。

2.破解污染源。破解污染源是预防“文化雾霾”最直接的办法。学校工作要警惕由三种不当产生的文化污染:一是制度不当。制度缺乏公信力,执行不彻底都会造成反面效果。如何使制度具有公信力?首先要将制度放在阳光下,让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逐步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扎实抓好制度宣传教育,使制度入脑入心。如果师生员工没有牢固树立制度意识,不能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再多再好的制度最终也只能是摆设。因此,我们要创新制度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因人施教,通俗易懂,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约束力。最后要大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使制度有效管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制度不执行,等于没有制度。 古人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学校内要形成由上而下的督导机制,加大问责力度,坚决查处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决不允许有章不循、有禁不止。二是干部言行不当。学校干部的言行是导向。干部身体力行,先进文化就能得到弘扬;反之,干部不注意一言一行,文化就会丧失权威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可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更能增强自身的底气,从而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敢抓敢管,使那些违规违纪的人心存畏惧,不敢贸然行事“闯红灯”,这样遵规守纪的人就会受到称赞,违规违纪的人就没有了市场。三是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学校工作中,会发生学生违纪、教师违规等事件,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公平公正和方式方法。一旦处理不当,负面影响必然产生,主流文化将会受到挑战,要让师生在每一个事件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吸纳新风尚。破除校园“文化雾霾”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于不断吸纳新鲜文化,使校园文化始终在生机勃勃中成长。为此,一是解放思想。学校如果思想僵化,抱残守缺,那就难以前进,停止发展。只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创造性地改造。只要师生员工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就能欣欣向荣。二是做好传承。面对学校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予以取舍。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校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努力铸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辉煌。三是努力借鉴。文化的流动性决定了它只有在创新、交流中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的文化,但在借鉴的过程中注意不能简单复制。四是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自身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学校文化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方法,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比如,举行文化讲坛、教师讲坛和文化仪式都是不错的方法。

三、实践——锻塑学校新文化

经营学校是一项充满挑战和乐趣的事业,它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艺术问题,更是境界问题。近年来,师院附中围绕“凝练文化,锻塑精致教育金字招牌;站在高处,塑造品尚行范崭新形象;深化内涵,打磨精品课堂靓丽名片;彰显特色,打造多元办学首选品牌”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校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长足进步。

1.重构核心文化。去年,我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重点审议并讨论通过《学校文化解读》。该报告指明,新时期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实施赢在终点的教育,让灵魂在更高处飞翔”的教育理想;主干是“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团结协作、坚忍图成”的教师文化,“抱朴求真、向善尚美,品尚行范、思致超越”的学生文化,“尊重、包容、引领,务实、共创、争先”的干部文化;主线是“精致教育”七大工程。其作为我校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学校文化的解读与重构,系统深刻地总结了淮安田中文化,与时俱进地指明了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具有重大开创意义和精神引领作用。

2.建设多元文化。我校以“多元化发展、多样化成才”作为创新创优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平台。一是常年开展“三周四节”活动。全年按序开展经典诵读节、精品课堂展示周、感恩节、国防安全教育周、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尚美人物(团队)推介周。二是深化学生社团建设。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鼓励师生成立各种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弘园文学社、校园金话筒社团、橄榄球俱乐部等3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全面开花,“小爱迪生”科技社、淮海戏社团获评淮安市中小学优秀社团。三是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美观大方的班级环境文化、文明高雅的班级行为文化,鼓励班级凸显個性,开展特色班级创建。在班级和宿舍文化评比中,学生发挥想象绘制班徽、凝练班级精神、布置班级特色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比文明、比高雅、比超越的良好氛围。

3.倡导团队文化。团队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可以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可以提高学校工作的战斗力。今年,我校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高度强调发挥团队的作用,根据学科、年级、爱好等特点,将教师组成一个个工作团队,并号召团队成员智慧共享、团队共建、成效共创、齐心协力创造新成绩,取得了显著成绩。高一年级被省总工会表彰为“工人先锋队”,生物组教师结成团队在淮安市生物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生物、地理组教师团队在淮安市网络教研团队大赛中取得两个一等奖。一大批教师个人专业水平获得巨大提升:2013年至今,5名教师荣获全国生命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名教师被评为淮安市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教师被增补为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名教师被聘为江苏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教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淮安市优秀教师,267位教师在市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4.引领尚美文化。我校大力弘扬尚美文化,通过举办“最美瞬间”评比、争创“星级班级”、文明学生展示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尚美”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在尚美精神的引领下,我校学生取得喜人成绩:2013年第二届亚青会女子橄榄球决赛中,我校女子橄榄球队5名学生作为主力队员光荣地为祖国出战,中国队喜获银牌;2014年南京青奥会中,我校女子橄榄球队3名学生作为主力队员为祖国赢取铜牌。近年来,学校被多家媒体关注和推介,先后获评全国生命教育基地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江苏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淮安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淮安市优秀家长学校”等,并被授予江苏省苏派名校和江苏省课程基地等称号。

文化风尚 篇7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开展多元的读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 就是等待读者上门为其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常规工作;现在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利用, 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图书馆必须改变服务方式,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真正实现“以藏书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 除了维持常规的借还服务, 我们还应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通过丰富的读书活动, “吸引读者”“争取读者”, 在校园内引领阅读风尚。

一、读者阅读类型分析

1. 研究型阅读

这类型读者主要是高校的教师。他们有的是需要图书馆帮忙解决科研中的难题以及该领域的前沿资讯等相关知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客观、深入、全面的进行某领域科研;面对这部分读者对文献需求的系统性、专业性、复杂性、针对性,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采用主动出击的服务模式, 联系学校科研处, 了解本年度学校新申请课题项目情况, 主动联系课题负责人, 了解其课题需要的资料、课题进展进度, 主动搜集与其课题有关的信息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究, 直至课题结题, 最终由课题组对图书馆服务人员服务情况给予评价, 这样就能有效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有的教师是为了辅助教学, 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掌握某一课程的相关知识, 进行研究, 从而辅助教学, 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每年召开图工委会议, 听取学院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以及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会走进教学部门, 根据各系部教学需求, 选购图书、期刊、报纸, 丰富教学资源, 为教学服务。

2. 应用型阅读

这部分读者主要社会压力巨大的毕业生, 他们面对着生存、就业等压力, 故他们越来越热衷于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以及指导就业方面的图书, 也可以说他们这种应用型阅读带有功利性色彩。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针对毕业季学生阅读需求, 设有《毕业季专架》图书并设有责任老师专职指导, 里面就包括了写毕业论文、各种从业资格证、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面试找工作等多方面图书, 为的就是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踏入社会。

3. 消遣型阅读

这类型大学生读者的阅读是为了满足兴趣需求, 以娱乐休闲为主, 他们喜欢武侠、言情、悬疑小说, 漫画、明星传记等带给他们浅显的感官愉悦, 眼球的享受代替的内心的思考, 形成了“快餐式的浅阅读”。针对这种违背阅读真谛的“浅阅读”在校园盛行情况,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2011年就联合学校公共基础部, 推出“国学专架”图书, 并举办国学讲座, 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读物, 有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 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有利于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领阅读风尚新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建设校园阅读文化的主要基地, 应发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作用, 构建书香校园。以下我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探讨其近年在引领阅读风尚中的新措施。

1. 图书馆每日一句名人名言, 潜移默化的思想感召

该馆自从2011年6月开始, 在网上与读者互动, 通过QQ群、

微博的形式, 在工作日坚持每日一句, 以学习、品格、真理、人生等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名人的佳句警句、格言为主, 这些都是先贤实践得出的精辟见解, 向学生推崇名人的思想, 引起他们的思考, 激发他们阅读经典的热情,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味。至今该工作已经坚持了2年, 在校园内引起了广泛影响, 师生常常会在探讨今天图书馆的每天一句的意义。

2. 营造书香环境, 陶冶读者性情

“图书馆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人们到图书馆不一定要看什么特定的资料, 而是感受一下这种气氛。“《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十二条宣言》中这样描述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要引领阅读风尚, 必然要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营造读书环境:

(1) 图书馆导读系列:每月定期推出《图情简报》, 根据当下某一主题推选出12本读物, 介绍给读者;每月还由一位图书馆老师推荐一本好书给读者, 指导读者阅读好书。

(2) 设置专架图书:前面有介绍到“国学专架”“毕业季专架”图书, 这些都是该馆有针对性的在引导学生阅读, 从文化修养到使用技能, 我们倡导思考性阅读。

(3) 举办读书沙龙会:邀请读者参加我们的沙龙会。由图书馆老师确定一个主题, 以理论+互动游戏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 学会一定知识, 最后老师还会根据该主题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图书, 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新颖读书节活动, 丰富阅读文化

现在高校图书馆的学生读者都是90后, 他们思想新潮,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厌倦固化、灌输式的学习模式, 有自己的观点。面对这样的读者, 我们必须开展新颖的读书节活动, 才能吸引他们参加, 从而丰富校园阅读文化。

在2012年《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就开展了“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系列读书周活动。其中“快闪·定格·集体读书”活动, 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大批同学们的踊跃参与, 大家在学校广场集体定格, 摆出与读书相关的夸张姿势, 以这样的方式警示同学们要珍惜时间, 多读书, 读好书。活动还得到了《黔中早报》的关注报道;另外我们还邀请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 开展“我的眼光, 你的选择”好书推荐活动, 同时也受到校园内很多同学推荐的好书。

在2013年《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中, 该馆又举办了《青春纪念册·我的读书生活》主题活动。首先我们是全校范围内征集“笑脸墙”笑脸在图书馆大屏幕播放, 这样做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感;还组织给毕业时的自己写信, 写下对未来自己的期许、此刻的心情, 封存于图书馆, 等毕业时再打开阅读此刻的心情;接着晚上我们举办面具舞会, 这种活跃的方式, 使同学们都彻底放松, 感受一个不一样的图书馆之夜。当天我们还吸引了很多从不来图书馆的同学参与其中, 让他们至少初步认识了解图书馆;最后我们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 让同学们分享读书的故事, 相互交流。

我们通过这些新颖的读书活动, 成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一步强化了校园的阅读氛围, 促进了阅读文化的建设,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真正体会到“悦读”带给他们的改变。

4. 借助社团力量, 播撒阅读种子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下指导有一个“知彩书友会”社团。书友会成立旨在以书会友, 倡导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通过读书提升生活品质, 联络书友感情, 组织书友活动, 分享读书乐趣。书友会同学又承担了图书馆义务馆员的工作,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 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中, 有效缓解了图书馆工作量大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他们在图书馆的指导、协助下, 开展各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阅读活动, 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关注、参与阅读活动, 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喜欢上阅读。书友会成员来源于学生读者群, 了解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 通过他们, 图书馆架起了与全校读者之间的桥梁, 使我馆开展服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5. 加强读者培训, 提高读者阅读能力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每年10月针对新生设有入馆教育培训, 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学会使用图书馆。针对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重要阅读模式, 为让读者充分利用数字资源, 我馆每年定期邀请有关数据库该专架到场, 为全校师生举办“数字资源培训”讲座, 指导读者有效利用电子资源。通过一系列培训, 加强了读者的阅读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履行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 引领阅读是其职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通过各种举措尽可能“争取读者”, 倡导和鼓励一种阅读文化, 培养读者“悦读”的态度, 共建书香校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刘广明等.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3]尹育红.基于读者阅读心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2. (1) .

[4]隋桂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 (2) .

文化风尚 篇8

董晔兄擅治《世说新语》,对于其隽永玄远却又充满意趣的文风自是深得其中三昧,也许正因为此,他在描绘汉魏六朝审美风尚时采取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阐释方式。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曾言:“兴废系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在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限,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们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该时代的文化风尚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尚是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审美等诸要素的汇集,它从来都不是理论形态的存在,而是以活泼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它是时代的敏感风向标,也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尚的转换意味着时代精神的迁移及审美旨趣的变化,当我们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尚连续起来考察时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当然,这样一来我们就转向风尚史的研究,作为风尚的历史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情趣的存在,但作为理论的历史研究却是一种逻辑化、理性化的表达,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恰当的平衡则取决于研究者的能力。《世说新语》的写作体例即是一种启示,通过不同类别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风尚。擅治《世说新语》的董晔兄对此自然不陌生,《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在很大程度上亦采用这种开放式的叙述体例,既没有历史叙述中的严格年代限制,也没有理论写作中的机械逻辑框架,而是采用的一种描述性结构,如同一幅幅打开的风俗画卷,这里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们共同辐辏成一个完整的圆。

八百年的历史不仅是逝去的岁月,也曾是活生生的现实,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如今,通过《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这段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一一浮现出来,在广阔的舞台空间中那些曾经书写在历史中的人物都一一复活,他们的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喜怒哀乐与个性追求一起组成这幅精彩的动态画卷。例如在阐释“汉服”一节中,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与审美价值,还进一步解释了它在汉代的意义以及当时统治者如何不遗余力地建立起相应的舆服制度来划定社会阶层。这自然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仅对帽子的解释就包含帽、冠、巾、帻等各种样式,而不同等级形制的帽子又暗含各种身份地位。“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礼冠,形似铁丝为梁,正竖于顶,梁前有山,展筩为述,汉以后的诸代皆沿用;进贤冠是文官儒吏所戴的一种礼冠冠式,用铁丝或纱帛制作,前高七寸,后高三寸,以梁的多少来区别贵贱,三梁进贤冠为最高”;“汉代的平民百姓并不戴冠,而是用布包头或束头发,称为‘帻’或‘巾’。”1此外,关于妇女头饰的考辨也极尽其详。

这种对日常生活中的物事进行详细介绍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感觉到并不仅是在叙述历史中的文化制度,而是对传统生活本身的审美化展示,透过这些日常生活情境中常见的物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经营自己的生存。这在“品藻”“谈玄”“豪饮”“围棋”等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如果说服饰等尚具有某种规范性,那么在品藻等方面所呈现的则是个体的自我意趣。“魏晋名士将清谈视作高雅的精神消遣和愉快的心智享受,他们在清谈过程中,既可以欣赏别人,也能够表现自己,从而产生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在某些场合里,游戏的意味显得格外深厚,清谈的双方互争高下,旁观的听众也情绪热烈,所谓‘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四坐莫不厌心’‘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等。”清谈本来是玄远的哲学反思,然而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智力的角逐,生活中的情趣渗透进来之后使之具有浓烈的个性风采,它不再是单纯的哲理探讨而是一种生存的境界。这种无处不再的生活情趣不单表现在玄谈中,举凡饮酒、长啸、音乐、山水、交游等,皆可成为某种具有审美情调的生命体验。在《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一书中,对这些最具生活情态的行为风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整个时代的生命色调丰富起来了,严格来说这不是在阐释,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范式。在这些范式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最详细的说明,它远比编年史中所介绍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真实,因为这不仅是历史材料的汇聚,更是对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历史性叙述,它都要进行理性化分析,该书虽然着眼于对当时文化风尚的描绘性诠释,但其中却仍然充满了逻辑性与历史性,只是这种历史逻辑性并不是以学究式的规范体现出来,而是在对文化情趣的生动叙述中自然体现出来。“个性”是魏晋士人最明显的生命标签,《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其中关于殷浩、孙绰等人名言逸事的论述,既鲜活地勾画出了他们的个性风采,却也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指出:“魏晋士人的个体意识既不是一种盲目的个性扩张,也不是过度压抑之后的非理性迸发,而是他们特定人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自我解放。”2这种分析与判断正是建立在充分的描述与解读之上的,因而更能显示出其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对历史逻辑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某一特定文化风尚的分析上,还反映在同一文化风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上。在传统文化思想中,丧葬一直是重要内容,所谓“三年之丧,天下通丧”,宰予仅仅提出改为期年就被孔子评价为不仁(见《论语·阳货》)。因而,在演绎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气时,该书对秦汉以来的丧葬习俗进行了历时性梳理,首先说明了儒家文化氛围之下的两汉厚葬风俗,再在此基础上介绍魏晋的薄葬风气,不仅能够理清这一风尚的生成原因,也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及内因。

历史叙事要求逻辑化与条理化,历史事实却是丰富多采又纵横交错的,如何在保持历史叙事的理性化特色的同时,将众多感性的历史经验充分地描绘出来,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研究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文化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标。《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采用风俗画式的描绘叙述,以史笔写诗心,将八百年社会风尚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不仅给我们带来饕餮大餐般的审美享受,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开历史的方式。

注释

11.董晔.《中国风尚史·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80-81.

海宁皮革风尚惊艳沪上 篇9

海宁皮革演绎中国时尚

本次代表海宁皮革走秀沪上的是海宁耐特利尔皮具服饰有限公司的皮革时尚品牌Natural Gift (NG) 。

据了解, NG是由品牌掌门人alexander CHU带领充满活力、对时尚有独到见解的资深设计团队精心打造的一个充满个性、时尚、轻松的设计师品牌。

ale xande r CHU表示, NG为大都市的独立、自由、追求时尚和独特穿着品位的成功人士而设计, 他们青春睿智、富有激情、重视风格更强调品质。

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有法告诉记者, 海宁皮革城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走秀, 向消费者和业界展示中国皮革时尚的最新潮流。

他说, 海宁与上海有杭浦、沪杭两条高速公路连接, 海宁皮革城距上海市中心只有1.5小时车程。坐动车从上海到海宁只需40分钟, 等沪杭高铁开通之后这一时间还将进一步缩短。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 海宁中国皮革城每年接待的上海游客都数以百万计, 是海宁融入上海的重要平台。

“上海人, 上海宁———用上海话来讲, 这两句话的读音是一样的。我们欢迎更多的上海朋友到海宁中国皮革城休闲购物。”任有法笑道。

皮革风尚扮靓世博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鼓点逐渐加密, 和上海有着地缘近、人缘亲等“地利、人和”优势的海宁自然不会放弃世博会这一难得的“天时”。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各界的工作重心之一。

作为海宁最值得向世界“博览”的皮革风尚, 已经成为海宁抢抓世博机遇的“弄潮儿”。

2008年7月1日,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塑像在海宁中国皮革城嘉年华广场落户, 海宁成为上海市区以外首批接纳“海宝”的城市之一。

2009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钱江 (海宁) 观潮节期间, 由海宁市政府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共同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宁宣传周暨“我们大家的世博”图片展在海宁中国皮革城举行。

据了解, 上海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全球盛会。来自上海世博局的数据显示, 展会期间将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 吸引7000万海内外游客参观。

任有法表示,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 海宁中国皮革城不仅将承接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还将成为上海市民避开会议高峰时的最佳休闲和旅游去处。

“皮革风尚+上海世博——这个蛋糕有嚼头。”他这样说道。

借助平台加速升级

记者了解到, 本次海宁皮革专场发布是2009上海时装周特地精选的三场产业基地专场发布之一。

据时装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海时装周素以推动上海时尚产业发展、培育和扶持原创设计和自主品牌为己任, 经过6年的历练和发展, 扩大了国际先锋城市的时尚魅力, 吸引了时尚产业的专业人士和专业媒体, 为参与发布的设计师和品牌提供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自2008年开始, 上海时装周以一年二季的发布模式和国际时装周接轨, 以国际化、专业化的操作手段进行产业化发展道路, 加强了市场对接的尝试, 建立原辅料供应商、设计师、品牌、买手、媒体直接交流的平台, 为走向更成熟的时尚产业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努力将上海时装周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时尚风向平台。

而于1994年建成开业的海宁中国皮革城经过15年的发展, 已经拥有皮革服装交易区、裘皮服装交易区、箱包皮具交易区、原辅料市场、鞋业广场、皮草广场以及皮都锦江大酒店、皮革城大厦、美食街、休闲文化广场等完备的购物、休闲设施。

海宁中国皮革城倡导的皮衣、皮具时尚化已经成为中国皮革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不仅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吸引力的特色休闲旅游购物中心之一, 还被公认为“中国皮革时尚风向标”、“中国皮革第一桥头堡”。

任有法表示, 海宁中国皮革城不仅致力于打造最时尚、最优质的皮衣、皮具休闲购物中心, 还在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大力推动中国皮革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上海时装周作为国内重要的时尚发布和交流平台, 与其联姻必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动力。

大学应引领社会读书风尚 篇10

众所周知: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静态存在于文本之中;一种是动态的渗透于民众,成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并转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作用于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培育和传播离不开各级学校的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之,大学有义务传承、培育、引领读书风气之先。

从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来看,也应该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在当前整个社会阅读率偏低的状况下,大学不仅要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生力军,而且要引领全社会的读书风尚。

大学要引领社会读书风气之先,首先要形成自身浓郁的读书氛围,才能谈得上引领社会读书风气之先。因为人们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这个大学的文化熏陶。大学要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把大学这个社会组织建成一个崇尚学术、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学术机构。这个学术机构中的领导层要认识到,只有把大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机构,才能保证大学的学术思想,成为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中心和理论基地。

从大学的活动主体来看,大学能够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不论其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还是职业道德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都离不开长期的读书学习。

大学要把倡导读书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的教学过程占用了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读书的理念,其效果是明显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教课程开出参考书,让学生课余时间来读。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校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大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及大学几年的文化熏陶后,激发了读书兴趣,养成了读书习惯。他们走向社会后,不仅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也会把内化于心的人文精神渗透于社会,促进社会文化的需求和发展。

大学要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关心与引导全社会思考文化热点,把读书与对社会的思考结合起来,把大学的思考与社会的关注热点结合为一体。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引领社会读书风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化风尚】相关文章:

风尚05-01

文明新风尚04-26

文明风尚汇报05-05

文明风尚传播05-16

职场新风尚06-01

文明风尚传播活动05-22

美丽新风尚范文05-20

吴地春节风尚04-08

风尚好少年评选04-15

观文明新风尚有感05-01

上一篇:旋复代赭汤下一篇: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