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法

2024-05-22

三联法(精选八篇)

三联法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该院门诊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20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5例, 男62例, 女43例, 年龄30~65岁, 病程最短8 d, 最长6年;对照组103例, 男58例, 女45例, 年龄29~66岁, 病程最短7 d, 最长5年。全部患者均有腰臀部疼痛的症状。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脊源性腰腿痛》[1]69相关标准拟定。 (1) 症状:多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及受凉史;患侧腰臀部疼痛, 可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 一般急性期疼痛较剧烈, 可有下肢牵扯样痛, 但不会超过膝关节;弯腰受限, 起坐困难, 多不能直接站起或坐下, 需人扶或双手扶持其他器物方可站起或坐下。 (2) 体征:在髂嵴中点直下3~4 cm处压痛明显, 并可在局部触摸到条索状硬物及其附近的沟槽;患侧及腰肌紧张痉挛, 腰部屈曲活动明显受限;直腿抬高也可受限, 但无神经根性症状;慢性者可见患侧腰臀部肌肉甚至下肢肌肉萎缩。 (3) 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一般无异常改变, 但有时也可有代偿性肌性腰曲变直或侧弯。 (4) 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臀上皮神经损伤相关标准制定。

2.2.1 诊断依据

(1) 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2)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 (3) 一侧腰臀部刺痛或酸痛, 急性扭伤疼痛较剧, 可有下肢牵扯样痛, 但多不过膝, 弯腰明显受限, 在髂嵴最高点内侧2~3 cm处 (即臀部外上象中点) 压痛明显, 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硬结。

2.2.2 证候分类

(1) 气滞瘀阻:腰臀部刺痛, 牵扯腿部, 痛处固定, 夜间尤甚, 转侧俯仰困难。舌质暗紫, 脉弦涩或弦紧。 (2) 气血不足:腰臀酸痛, 腿串痛麻木, 体倦无力, 遇劳则甚, 头晕眼花, 面色苍白, 舌淡, 脉虚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能按观察要求完成治疗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经检查排除肿瘤、结核骨折、感染等引起相关症状者; (3) 不能坚持治疗, 未完成试验者; (4)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4 治疗方法

4.1 对照组

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片, 1片/次 (60 mg) , 3次/d, 饭后服。氯唑沙宗片1~2片/次 (0.2 g/次) , 3次/d, 饭后服。上述药物口服10 d/疗程。

4.2 治疗组

采用电针、TDP配合拔罐三联法治疗电针取穴:腰夹脊穴、肾俞穴、腰宜穴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2]臀中穴、委中穴[2]。所有穴位均取患侧。操作:患者取俯卧位, 部位常规消毒后, 用直径0.35 mm, 长50 mm 1次性无菌针, 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留针, 接着用C6805-2A型电针治疗仪选两组穴位, 连续波, 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留针20 min, 同时用TDP照射患部, 热感以患者舒适不烫为度。 (2) 拔罐:电针及TDP治疗结束后行拔罐治疗选穴同上, 留罐15 min/次。

上述治疗1 d/次, 10 d/疗程, 疗程间休息5 d行下1个疗程。上述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腰臀痛消失, 功能恢复, 无反复发作;好转:腰臀痛减轻, 劳累或弯腰臀部仍牵拉痛;无效:腰臀部疼痛无明显缓解。

6 结果

2组疗效对比, 经ridit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7 讨论

臀上皮神经损伤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臀上皮神经由腰1、2、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 在骶脊肌外侧缘穿出, 通过腰背筋膜进入皮下, 跨越髂嵴进入臀上部, 分布到臀部的皮肤, 属皮支, 通常有三支。由于腰背筋膜与臀筋膜的纤维方向不一致, 故当身体突然左右旋转时, 易使此神经在髂嵴下方一段在走行中损伤。另外, 腰1-3脊神经后外侧支是穿过骶脊肌出来的, 因此当弯腰等易引起骶脊肌牵拉、紧张、痉挛的因素, 也可刺激引起臀上皮神经分布区的症状。还有骶脊发育缺陷, 站立或端坐时髂嵴高耸, 外翻及髂嵴下方内凹明显等也是造成臀上皮神经损伤的又一因素。不管哪一种因素, 损伤后神经本身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继发无菌性炎症反应, 使局部组织张力增高, 造成神经血管束内静脉回流障碍, 致使其束内压力增大, 使臀上皮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腰臀部疼痛等症状。慢性者可使其皮神经变粗、变大, 触之钝厚等[3]。该病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范畴。多发于久坐久立疏于活动者, 中老年常见。中医认为, 肝主筋, 肾主骨, 本病肝肾亏虚为本, 日久气血不足, 筋骨失养, 复因长期坐立位或扭挫伤, 气滞血瘀, 经络阻滞不通, 或因风寒湿邪侵袭肌体, 阻滞经络, 气血凝滞, 不通则痛, 故见腰臀部疼痛等症状。故治疗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本, 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为标, 才能标本兼治。电针腰夹脊穴可补益肝肾, 强壮筋骨, 电针腰宜穴、臀中穴可活血通络, 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 循经远取委中可通调足太阳经气[4]。TDP治疗可解痉消炎止痛, 改善微循环, 增强肌体免疫力, 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受损组织修复, 穴位拔罐可补肝肾, 祛风除湿散寒, 活血通络止痛。三法合用可达到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的目的, 且不良反应甚微, 针对性强,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而西药洛索洛芬钠片及氯唑沙宗片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 但治标不治本, 对肝肾及消化道有诸多副作用, 不宜长用。

参考文献

[1]蒋位庄.脊源性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70.

[2]吕少杰.神经疾病针灸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三联法 篇2

近年来,笔者采用输液疗法、正骨按摩手法、中药贴敷三联疗法治疗本病4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天;单纯腰痛10例,腰伴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者30例;单纯一个部位突出者16例,两个或两个以上突出者14例。

2、治疗方法

2.1输液疗法急性期症状较为严重,可用5%生理盐水250ml,加地塞米松5mg、维生素C2.5g、维生素B6200mg,10%葡萄糖250ml,丹参6支,静脉滴注。每天1次,一般3天即可。

2.2手法治疗急性期控制后,可进行正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

2.2.1俯卧位: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上,医者立于一侧。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交替施用揉法和滚法3~5遍;双拇指沿腰背部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交替压按5~7遍;揉拿臀部及患肢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肌群;叠掌拨腰骶部,以温热为度;施用“三幌一吊”法:掌根按压患椎,一手从患者膝部前上方插过托起下肢,在摆下肢的同时,用力向上扳下肢,压患椎的手要用力下按,动作要协调;重点取穴:三焦俞、大肠俞、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承筋、昆仑、太溪等。

2.2.2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上,术者站于后方。用双手拇指交替按压棘突和横突之间的腰肌,要有节奏;一手拇指按压患椎,另一手握患肢踝关节,做前伸后拉动作;施“推肩扳髋动腰法”(动作要协调,常可闻及“喀哒”声,示手法复位成功)。

2.2.3仰卧位:患者仰卧于床上,术者立于一侧。掌揉患肢、胆、胃经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操作3~5遍;揉拨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2.2.4坐位:患者坐于方凳上,助手按压患者下肢,术者半蹲于后。一手摸清患椎偏歪方向,另一手抱患者肩部,旋转脊柱,多可闻及复位声。

2.3 中药贴敷经上述手法治疗后,多可取得满意疗效,个别疗效不佳者,可用中药贴敷巩固疗效。药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生半夏、当归、细辛、麻黄各等份。用法:以上药粉碎后用黄酒及凡士林调成糊状,贴于腰部,敷料及胶布固定,贴24小时(部分皮肤过敏者慎用)。本药品具有较强的毒性,只可外用,不可内服。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痊愈:腰腿痛症状全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能参加工作,腰腿痛症状消失,但劳累后或遇天气变化仍有不适感;有效:腰腿痛症状消失,行走时间不能过长,只能维持一般工作,劳累后症状加重;无效:原症状无任何改善,腰腿仍然疼痛。

4、结果

本组40例,痊愈25例占62.5%;显效8例,占20%;有效5例。占12.5%;无效2例占5%。

5、讨论及体会

三联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1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并排除有出血倾向,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9例, 其中观察组男32例, 女27例, 年龄46~76岁, 平均 (63.6±2.2) 岁, 颈内动脉系统发作35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发作24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9例, 年龄43~79岁, 平均 (63.9±2.4) 岁, 颈内动脉系统发作32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发作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作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类调脂药以及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三联疗法治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2次/d, 口服尼莫地平30mg, 1次/d, 静脉滴注80mg奥扎格雷钠注射液+250mL 5%葡萄糖混合溶液, 1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4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2],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不适感觉;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但仍有头部不适, 随访有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病情甚至出现加重, 随访期内频繁复发。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痊愈48例, 显效4例, 好转4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及及药物过敏反应。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主要分为3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其中以血流动力学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常见, 主要是由于脑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而侧枝循环代偿不良, 或因血压波动导致远端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塞的前兆, 因此积极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于预防脑缺血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三联疗法, 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尼莫地平、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发作次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略高于秦培英[4]的研究结果 (93.3%) 。低分子肝素钙可抑制体内外血栓的形成, 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因此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效果, 且皮下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高[5]。尼莫地平对脑血管及脑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的钙通道, 有效调节细胞内钙的水平, 有效扩张痉挛的脑血管。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 (ADP) 受体阻滞剂, 可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 还能通过阻断释放ADP所致血小板活化扩增, 加快血流速度, 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管扩张, 避免脑血管痉挛发生。综上所述, 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012013-01间收治的1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和三联疗法治疗组 (观察组) , 每组各59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痊愈48例, 显效4例, 好转4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9%,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以及药物过敏反应。结论: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钙,尼莫地平,奥扎格雷钠,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三联法 篇4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疗效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PU) 是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在临床上以病程进展慢、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的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雷贝拉唑、喃唑酮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系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经胃镜检查和 (或) 黏膜病理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 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反酸、腹胀、嗳气、呕吐等。实验室、X线、B超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脾等器质性病变, 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22~62岁, 平均45.5岁, 病程6个月至20年。对照组45例, 男22例, 女23例, 年龄20~61岁, 平均44. 2岁, 病程3个月至1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半流质无刺激性饮食, 精神上给予安慰及镇静, 补充足够维生素等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 2次/d, 阿莫西林1000 mg, 2次/d, 呋喃唑酮0.1 g, 3次/d, 口服。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 2次/d, 阿莫西林1000 mg, 2次/d, 呋喃唑酮0.1 g, 3次/d, 口服。两组疗程均3周。服药期间嘱患者逐日记录症状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观察及判断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腹痛等症状。腹痛按 0~3 级分度, 0 级:无疼痛症状;1 级:轻度疼痛, 但未影响到工作、生活;2 级:中等度疼痛, 可影响到工作、生活;3 级:重度疼痛, 需休息。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纤维镜检查溃疡面消失或瘢痕形成, 停药 4 周后不复发;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明显改善, 纤维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50%, 大部分愈合;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纤维胃镜检查溃疡与治疗前检查相同。

2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显效25例, 有效1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为6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2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的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生化检查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异常变化。

3讨论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采取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和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措施。呋喃唑酮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敏感细胞的细菌系统, 对许多常见的胃肠道病原菌均有杀灭作用, 还能抑制单胺氧化酶, 使胃黏膜的多巴胺活性增高, 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且有远期疗效[1]。阿莫西林属于pH依赖性抗生素, 需要在胃液pH值>4的基础上方能有效发挥抑菌和杀菌效用。雷贝拉唑能在短时间内升高胃内pH值, 为抗菌药发挥作用提供理想的胃内pH作用环境。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与现有的质子泵抑制剂相比, 具有更快速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其代谢仅少量经细胞色素P450 (CYP) 2C191 和 CYP3A4 代谢为去甲雷贝拉唑和砜类代谢物排出体外, 与CYP2C191 和 CYP3A4 的诱导剂 (如利福平类抗生素) 无临床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它对各种细胞色素酶基因型的患者提供相同的胃酸抑制效果, 因而在抑酸方面, 与其他的质子泵抑制剂相比, 起效更快, 作用更持久稳定。雷贝拉唑还具有直接的抗Hp作用, 且疗效稳定[2]。三者联合发挥不同作用机制起到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雷贝拉唑、喃唑酮和阿莫西林三联方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想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青, 吴树明, 柯美云, 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胃肠病学杂志, 2002, 7 (5) :272-276.

三联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 年3 月至2014年12 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黄疸患者220 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10 例。试验组:男58 例, 女52 例, 足月儿63 例, 早产儿47 例, 平均 (3.6±2.9) 周;对照组:男57 例, 女53 例, 足月儿61 例, 早产儿49 例, 平均 (3.8±2.6) 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 (1) 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符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 直接胆红素均在68 μmol/L (4 mg/dl) 以下, 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5 μmol/L (15 mg/dl) ,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 μmol/L (12.9mg/dl) [3]; (2) 患者符合茵栀黄颗粒, 妈咪爱以及苯巴比妥治疗适应证;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目的及治疗风险, 同意治疗并愿意配合调查研究。

排除标准: (1) 患儿是由于阻塞性黄疸、肝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所致的黄疸; (2) 患儿合并严重并发症或者严重溶血性贫血等症状需要换血治疗; (3) 患儿存在心肺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患者经确诊后均给予茵栀黄颗粒、妈咪爱以及苯巴比妥三联法治疗。茵栀黄颗粒 ( 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中药, 每袋装3 g, 国药准字Z20030028) , 口服, 1 g/ 次, 3 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 商品名:妈咪爱,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生物制品, 每袋装1 g, 国药准字S20020037) , 口服, 0.5 g/ 次, 2 次/d;苯巴比妥 ( 甘肃新兰药药业有限公司, 化学药品, 30 mg, 国药准字H20073489) , 口服, 5 mg/次, 2~3 次/d。在上述基础上, 试验组额外给予蓝光间歇照射:将患儿放置双面光疗箱, 黑布遮眼, 尿布保护会阴, 患儿的皮肤距离光源35~38 cm, 每次照射8 h, 间歇4~6 h, 2 次/d, 箱内可放杯水, 维持一定湿度;对照组额外给予不间断蓝光照射:连续蓝光照射16 h, 1 次/d。

两组入院时黄疸高峰期首次抽血检查血清间接胆红素值, 随后72 h后抽血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值;在蓝光照射治疗期间用经皮黄疸仪每天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 (Tc B) , 测定点选取前额正中、胸部以及下肢三点, 取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换算成血清总胆红素值。

1.3 评价

本研究患者治疗有效率评价结合患者黄疸症状改善程度、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估。有效率包括显效和缓解。显效:黏膜、皮肤以及巩膜黄染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 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缓解:黏膜、皮肤以及巩膜黄染及其他伴随症状有所缓解, 血清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未到正常水平;无效:黏膜、皮肤以及巩膜黄染及其他伴随症状未见好转, 甚至加重,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下降趋势。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包括呕吐、腹泻、发热、皮疹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选择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选择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10.852, P<0.05) 。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43, P<0.05)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原因为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以及胆汁排泄障碍等, 大多数患儿都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多造成的。新生儿由于肝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从而摄取胆红素能力低, 使得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存留体内, 这些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胆红素肠肝循环, 造成黄疸[4]。小儿黄疸包括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 4~6 d达到高峰, 7~10 d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 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 无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为若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现象,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 mg/dl或每小时大于0.5 mg/dl;持续时间长, 足月儿大于2 周, 早产儿大于4 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5]。黄疸严重可能导致核黄疸, 甚至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更甚者甚至死亡及致残。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和蓝光治疗。

中医上认为小儿黄疸与孕母内蕴湿热传于胎儿或在出生之后感染湿邪或湿热邪毒有关。茵栀黄颗粒是治疗黄疸的传统中药药物, 主要成分为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以及金银花提取物;药理研究表明, 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以及降低血中胆红素和解热作用, 栀子、黄芩苷清热解毒, 并具有抗病毒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商品名:妈咪爱, 广泛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主要成分为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肠杆菌, 可调节肠道内菌群, 帮助消化吸收食物, 建立良好的肠道环境。苯巴比妥为长效巴比妥类, 是一种肝酶诱导剂, 通过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 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目前临床上蓝光治疗是小儿黄疸的首选治疗方式, 通过光照作用于患儿皮肤浅表组织间隙中的间接胆红素, 使胆红素代谢加快, 代谢产物光红素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 直接从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传统的蓝光治疗采取蓝光长时间持续照射, 对深部胆红素的作用有限;而短时间间歇蓝光照射能够促使位于患儿体内的深部胆红素转移至体表, 待体表的胆红素增加, 再一次进行光照, 既提高了光照效率, 又降低了光照总时间。

本研究中对黄疸患儿采取蓝光间歇照射联合三联法 (茵栀黄颗粒- 妈咪爱- 苯巴比妥) 与不间断蓝光照射联合三联法两种治疗方式, 发现蓝光间歇照射的临床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 并且患儿在蓝光箱中时间相对较短, 家属易于接受, 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承英, 崔彦敏, 张青, 等.不同蓝光照射方法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5) :2358-2360.

[2]庞善冲.茵桅黄口服液联合光照、苯巴比妥、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5) :96-97.

[3]于晶晶.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不同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4, 20 (2) :26-28.

[4]杜琳.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317-318.

三联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其中研究组男57例,女53例;年龄3~30d,平均(11.3±2.7) d;胎龄35~40周;质量2.6~4.5kg,平均(3.7±1.3) kg。对照组男59例,女51例;年龄2~30d,平均(11.9±2.5)d;胎龄35~41周;质量2.4~4.5kg,平均(3.6±1.4) 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质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出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到高峰,5~7d逐渐消退,最迟2周消退;早产儿多于出生后3~5d出现黄疸,5~7d达到高峰,7~9d逐渐消退,最迟3~4周消退;(3)血清胆红素水平每日升高<85μmol/L。病理性黄疸:(1)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或每日升高>85μmol/L;(3)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4周;(4)黄疸消退后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34μmol/L。具备上述任何一条着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患儿自愿参与;(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年龄2~30d。排除标准:(1)患儿拒绝参与;(2)手术复位不成功;(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4)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处理,结合患儿情况给予补液或纠正酸中毒,伴有感染的给予抗生素。同时以38℃水冲服茵栀黄颗粒(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130927) 1.0g/次,3次/d;以38℃的牛奶冲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130718) 0.5g/次,2次/d;静脉注射苯巴比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20140315) 5mg/kg,1次/d。连续治疗5d。

1.4.2 研究组:

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用蓝光箱行双面光疗,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会阴及肛门等部位;将光强度控制在4~8μw/cm2nm,每天测定光强度;待光疗箱预热至灯下温度32℃左右将患儿放入光疗箱内;每次照射8h,1次/d。连续治疗5d。

1.5 疗效评价:

痊愈:患儿皮肤黏膜黄染彻底消退,伴随症状完全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皮肤黏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症状减轻明显,血清总胆红素有所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无效:皮肤黏膜黄染消退不明显,伴随症状减轻不明显,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3]。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两组患儿经临床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黄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足月儿及早产儿患该病的概率都比较高,足月儿患该病的概率约为50%,而早产儿则达到80%以上[4]。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血清中胆红素生成量较大,但其结合的血浆蛋白相对不足,致使血清中游离胆红素的浓度较高,同时由于患儿肝脏中与胆红素代谢有关的酶缺乏,处理游离胆红素的能力较低,从而导致患儿体内游离胆红素大量积聚,若不采取及时有效地处理,将会对患儿的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

蓝光照射是临床上治疗小儿黄疸较为常用的方法,当光线波长在450~460nm时作用最强,尤以光线波长为425~475nm时效果最好。蓝光对新生儿伤害较小,且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分子可以吸收蓝光,在蓝光的作用下皮肤浅表组织中的脂溶性胆红素,通过光-氧作用转化为无毒的水溶性胆红素,使积聚在皮肤浅表组织中的胆红素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患儿血清中游离胆红素含量的目的。采用间断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的目的是让血清中游离的胆红素分子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使其分解,同时还可以避免连续照射致使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的发生。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具有其特殊性,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新生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极低,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从而不能将大量的游离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经肠黏膜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同时新生儿肠道内菌群较少,肠蠕动较慢,不能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内含枯草杆菌、肠球菌活菌1.5亿个及多种维生素。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后,菌群能够在患儿体内定居、增殖,从而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加快肠道蠕动,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及时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湿热胎毒,湿热熏蒸肝胆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溢出脉络最终造成全身发黄。茵桅黄颗粒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中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肝的功效,桅子、黄芩具有清热利湿、清热燥湿的功效,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诸药合用,从而清热、利湿、退黄、保肝、解毒,有利于胆汁的排泄的同时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5]。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下降更显著,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小儿黄疸均有可靠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采用蓝光间歇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及苯巴比妥三种药物治疗小儿黄疸相比较于单纯采用茵栀黄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及苯巴比妥三种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国苍.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J].中国药业,2014,23(4):89.

[2]袁圣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063-2064.

[3]龙向京.不同方式的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8(3):59-60.

[4]路军.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5):132-134.

三联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12月收治的700例小儿喘憋性肺炎患儿, 其诊断标准按《实用儿科学》的标准[1],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0例, 男180例, 女170例, 年龄2-18月。对照组350例, 男176例, 女174例, 年龄2-19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呼吸道管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抗感染、抗病毒、补液等常规疗法,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呼吸道三联法:既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U+庆大霉素4万U+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10-15min, 再叩击拍背5~10min, 然后深部吸痰, 彻底吸尽呼吸道内分泌物, 在畅通患儿呼吸道的前提下给予万托林0.2ml+生理盐水2ml氧气雾化吸入, 2次/d, 雾化后30min内不进行喂养。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法既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U+庆大霉素4万U+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10~15min, 休息片刻后万托林氧气0.2ml+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 2次/d。

1.3 疗效评定[2]

显效:治疗3~5 d, 咳嗽、喘憋消失, 气促消失, 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有效:治疗7d, 咳嗽、喘憋减少, 气促缓解, 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减少;无效:治疗7d, 以上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资料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P<0.05

3 讨论

小儿喘憋性肺炎主要病理变化是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四周淋巴细胞浸润, 粘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 堵塞毛细支气管管腔, 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4]。小儿容易发生喘憋性肺炎, 其原因为: (1) 由于其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 粘液分泌少, 纤毛运动差, 肺弹性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易于充血, 间质发育旺盛, 肺泡数少, 肺含气量少, 易被粘液所阻塞[5]; (2) 年龄小,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抵抗力差, 容易感染及并发其他疾病。 (3) 这些内在因素使得小儿容易发生喘憋性肺炎, 患病后分泌物增多, 而小儿又不知道有效咳嗽排出痰液, 故病情往往较严重, 且易于扩散, 并沿及两肺, 重者可出现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3]。治疗过程中如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气道梗阻是关键问题[5]。对于此类患儿, 试验组采用的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U+庆大霉素4万U+生理盐水20ml超声雾化10~15min, 再叩击拍背5~10min, 然后深部吸痰, 彻底吸尽呼吸道内分泌物, 在畅通患儿呼吸道的前提下给予万托林0.2ml+生理盐水2ml氧气雾化吸入的呼吸道管理三联法, 可达到几个效果: (1) 超声雾化雾滴直接作用于呼吸道, 可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 促进炎症吸收, 并有利于分泌物排出; (2) 叩击拍背可震动呼吸道分泌物, 促进排出;深部吸痰可有效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 且可引起患儿刺激性咳嗽[5], 便于排出深部痰液。 (3) 呼吸道已清理干净, 在畅通呼吸道的情况下给予万托林氧气雾化吸入, 药物吸收、作用的粘膜面积增宽,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 而雾化后30min内部喂养, 可保留药物持续作用在呼吸道, 增强疗效。故其总有效率达96%。而治疗组的两种雾化吸入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没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畅通气道不彻底, 影响药物吸收、利用, 其总有效率81%, 显著低于试验组。

由此可见, 呼吸道管理三联法是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的好方法, 应用于小儿喘憋性肺炎, 疗效显著, 且可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朱延力, 王淑兰.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7.

[2]王桂华, 任洪荣.三联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09 (03) :105.

[3]刘中华, 白佩军, 王奎.两种方法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6) :23-24.

[4]刘艳华.深部吸痰法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4 (13) :173-174.

三联法 篇8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心理治疗,康妇消炎栓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工作质量, 也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的一个主要原因[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婚前人工流产的增多,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以往多采用单一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作者在临床工作中, 采用心理治疗加用抗生素及中药康妇消炎栓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240例, 诊断标准根据第7版《妇产科学》中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1) 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阴道分泌物增多, 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2) 体征: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子宫常呈后倾后屈,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 (3) B超检查:可见输卵管增粗、积液, 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等。全部病例均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以及严重内外科疾患。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 年龄21~48岁.平均 (32.7±6.5) 岁;病程5~64个月, 平均 (30.9±10.2) 个月;对照组120例, 年龄20~49岁, 平均 (30.4±7.3) 岁;病程6~6月, 平均 (30.1±9.7) 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月经来潮第一天使用头孢曲松呐3g和甲硝唑200m L静脉滴注, 1天1次, 连续1周。头孢过敏者改用阿奇霉素0.5g及甲硝唑200m L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康妇消炎栓直肠上药, 月经干净后开始使用, 患者每晚临睡前排大便, 洗净肛门, 将1枚栓剂塞入肛门约10cm, 月经来潮时停用, 10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同时进行心理治疗, 分为3部分: (1) 与患者交流:通过询问病史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获得每位患者的资料, 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2) 行为分析:即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介绍病情及发生此病的各种可能的诱因, 纠正患者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 给患者以充分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认识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预后不良的错误认识, 并请家属配合患者的心理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B超及妇科检查。对痊愈患者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B超及妇科检查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消失, 检查子宫活动, 周围组织柔软。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B超及妇科检查示附件炎性包块较前缩小。子宫周围组织粘连较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无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些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120例中痊愈89例, 显效29例, 无效2例, 复发2例;对照组120例中, 痊愈49例, 显效51例, 无效20例, 复发2例, 观察组痊愈率74.2%, 复发率1.7%;对照组痊愈率40.8%, 复发率20.8%, 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痊愈率、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性疼痛 (PID) 目前仍为国内外多发病, 国外以淋菌、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最多, 占60%~80%, 其他为厌氧菌和需氧菌多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 国内以后者感染为主, 但性传播疾病引起感染者亦有增加趋势[2]。西药广谱抗生素头孢曲松呐加上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联合应用, 可以较彻底地杀死病原菌。月经期盆腔充血,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快, 利于药物吸收, 使抗菌素更好地发挥药效;康妇消炎栓不但有清热解毒、杀虫利湿、软坚散结、化瘀止痛的功效, 而且有广谱抗菌作用, 并可增强人体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3]。由于盆腔与直肠位置相毗邻, 其静脉丛互相吻合。康复消炎栓独有的给药方式, 使药物透过直肠黏膜, 在盆腔达到较高的浓度, 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消除局部充血水肿, 使粘连变硬的盆腔组织软化分离。慢性盆腔炎因长期的炎症刺激, 盆腔广泛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抗炎药不易进入, 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又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从而导致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欠佳。作者利用中西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与纯西药抗炎治疗比较其总有效率有明显提高 (P<0.05) 。同时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反复用药或长期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造成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对于病程较长, 有失眠, 周身不适, 甚至焦虑抑郁情绪患者, 加上适当的心理干预, 可能会收到更好地疗效。据报道, 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发生情绪抑郁及焦虑的比例较多[4]。慢性盆腔炎性疼痛患者因担心病程反复, 久治不愈, 故心理负担加重, 常常有抑郁、烦躁、焦虑等情况, 从而加重病情, 影响疗效。对于患者这种心理状态, 采取因人而异的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摆脱紧张、焦虑、苦恼的心理状态,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观察表明:心理治疗加康妇消炎栓配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疼痛比传统疗法疗效好, 复发率低, 适用于在医院推广。慢性盆腔炎虽然病程已久.但经综合治疗后大部分亦能获得痊愈和好转。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8.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4.

[3]霍娟.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3) :32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联法】相关文章:

呼三联心三联范文05-27

心三联呼三联范文06-03

呼三联心三联指南07-03

关于心三联和呼三联08-13

三联四化05-24

三联05-01

三联方案06-03

三联症范文05-15

三联征范文05-15

党员三联范文05-16

上一篇:安全式静脉留置针下一篇:世界足球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