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2024-05-23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精选十篇)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1

1 水稻病虫害重发年份与原因分析

1.1 稻纵卷叶螟

2003年, 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发蛾期长, 而且繁殖力强, 蛾卵量极高, 五 (3) 代、六 (4) 代连续发生乃至特大发生, 为历史罕见发生危害年份。其原因之一是天气对稻纵卷叶螟繁殖有利, 对及时用药防治造成困难。另外, 大量应用三唑磷等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 其药效不稳也是导致稻纵卷叶螟特到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1.2 灰飞虱

灰飞虱虫量高、带毒率高, 波及范围广, 危害损失重, 历史罕见, 水稻成灾面积为历史之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水稻后期防治不力, 致使麦田残留灰飞虱虫量高;二是冬春天气有利于灰飞虱安全越冬和繁殖;三是大量应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1.3 稻瘟病

水稻品种的抗性较弱, 特别是部分品种原有抗性有逐渐丧失的趋势。菌源累积量巨大, 自禁烧秸秆以来, 田间和水域稻瘟病菌累积多, 传播扩散快;气候条件适宜, 特别是在水稻破口前后连续低温阴雨, 同时还致使无法及时用药。

2 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药剂的选择和使用上。应用药剂必须符合“三安全”特性:一是生产安全, 就是要求药效高, 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危害损失在经济阈值以内;二是质量安全, 就是毒性低、残留少, 确保稻谷质量安全、符合国标;三是生态安全, 就是药剂的施用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小, 对天敌较安全,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控制功能。只有药剂选对了, 并适时适量使用, 才能实现水稻病虫的真正绿色防控。笔者根据实践经验, 提出如下防控措施。

2.1 稻纵卷叶螟

根据发生量, 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可采用生物或化学农药重点防控五 (3) 代, 轻发生年四 (2) 、六 (4) 代可不治, 让天敌进行自然控制, 在四 (2) 代发生时水稻还有自身补偿作用[2]。

2.2 灰飞虱

在水稻秧田可研究物理防控方法, 采用遮挡网来隔断;在直播稻田, 结合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制定方案, 重点防控二三代, 四代可利用天敌蜘蛛防控或兼治。

2.3 稻瘟病

播前可采用化学药剂浸种杀灭种子带菌;苗期叶瘟病株率达5%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控。根据水稻品种抗性结合天气, 在抽穗初和齐穗期采用生物或化学农药重点防控。

3 防控建议

3.1 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可或缺, 特别是在分子抗病育种上;农药作用机理、抗性产生途径须持续跟踪研究。

3.2 重视应用研究

目前田间应用研究在我国相当薄弱, 病虫害的暴发都直接或间接与推广应用的农药品种有很大关系, 其药剂的应用技术很关键, 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的暴发危害与稻瘟病的暴发成灾都无一例外。加强田间应用研究十分迫切, 包括目标病虫对不同农药品种的抗性, 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原菌的免疫力等都值得持续研究。

摘要:根据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及防治实际, 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出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思路。分析指出, 重点和难点均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 并提供了一套简易可行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 体现保蛛控虫、精准防病的特色。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控,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普云, 梁俊敏, 李萍, 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 2014 (12) :65-68.

勃利县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2

水稻是勃利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制约水稻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中,苗期和中后期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较广,病害略重于常年,虫害轻于常年。其中,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水稻螟虫发生为害严重。为此,提升水稻产量,重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苗前防治

水稻播种期做好床土的消毒工作,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建议对床土进行消毒工作,一般可以选择敌克松加兑适量的水,对床面进行均匀喷洒,效果理想。防控措施

2.1 农业技术

对二化螟虫源基数进行控制。及时消灭越冬虫源;如果存在被害株,应及时将其拔除,这样一来,能够将害虫量有效减少,同时能够对幼虫转株为害的现象进行预防。对菌核进行及时打捞。插秧以前,需要对菌核进行及时打捞和集中烧毁,通过这一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病害株率。加大水肥管理力度。在对水稻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对氮肥用量进行严格控制,灌溉过程中采用间歇灌溉法,通过“浅-湿-干”的方式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建一个优质的环境,这样一来,水稻自身抵抗纹枯病以及稻瘟病的能力将有所提升。稻田应构建浅水层,确保田间的湿度相对较低。杂草在池埂和水渠当中应被彻底割净,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良好地透光性和透气性。将患病稻草及时地进行销毁,从而将田间菌源大大减少。在早追肥的过程中,不可以使用过多的氮肥,同时应适当使用钾、磷肥。做好通风炼苗工作,对青枯病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

2.2 物理防控技术

灯光诱杀技术的应用。在对水稻二化螟等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灯光诱杀的方式,此时可以对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应用。一盏频振灯可以对3.33hm2稻田中的二化螟等害虫进行有效地诱杀。在开灯诱蛾时,需要在6月底至7月底这段时间内进行,时间通常为每日19:00至次日06:00。通过这一措施,能够给将田间害虫产卵量有效降低。性引诱剂法的应用。在对二化螟雄蛾进行诱杀的过程中,可以对性引诱剂进行应用,这样一来雌蛾就不会正常进行繁殖,从而达到减少下代基数的目的。也可以将诱捕器放在稻田中,主要在二化螟羽化盛期对害虫进行诱捕,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将一个诱芯装设于诱捕器内部,同水稻相比,诱捕器应更高,二者之间应形成30cm的距离。生物技术

稻鸭共栖法。在稻田中养殖鸭子,鸭子以成虫、幼虫和虫卵为食,通过稻鸭共栖法,能够降低二化螟发生的概率,菌核被啄食的过程中,菌丝无法正常生长。同时鸭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践踏、啄食杂草及其嫩芽,因此稻鸭共栖法具有一定的除草功能。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有助于预防稻瘟病。在对水稻穗颈瘟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对1000亿活芽孢或者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应用,稻田中应使用的药剂为10g/667m2。

在预防纹枯病时可以使用井冈霉素。在每667m2稻田中可以使用100ml的10%井冈霉素,应用喷雾的方式对药剂进行??洒能够达到良好的纹枯病预防效果。化学技术

做好田间的调查工作,一定要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进行繁殖。大量的生产实践活动表明,在水稻分蘖盛期到孕穗的初期,发病率可以说在10%~15%,因此一定要及时用药物进行防治。至于具体施药的次数,务必要根据实际的患病情况来决定,如果发病是在孕穗期前的话,那么用药次数一般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是在分蘖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到了孕穗初期的时候,建议用药分为两次进行,也就是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各进行一次用药。需要注意的是,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有适量的田水,一般是6~7cm即可,而且水分最好是能够维持四天到五天的时间。喷洒药剂的时候,部位最好是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而井冈霉素、多菌灵以及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纹枯利乳剂以及粉锈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要注意控制好浓度和剂量。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蝼蛄是水稻秧苗期间威胁其健康生长的主要地下害虫,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应在每667m2稻田中使用100g40%的辛硫磷乳油,将其加工呈毒饵并在膜内使用,也可以将其加工成毒土,在床面上进行均匀播撒。潜叶蝇防治。插秧前1d,应在每100m2的稻田中对6g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或者6g75%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将其同2.25kg的水进行混合,并喷洒于茎叶处,确保秧苗在带药的情况下向本田移栽。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有助于增加农业经济收入。但是一味地使用高毒农药,不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威胁,也将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破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各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综合利用绿色防控技术,才能够在高效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为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收入奠定基础。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技术 篇3

摘要:本文在水稻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防治过程中,就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相结合及防病增产效果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防病增产效果尤为显著。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77-1

2013年,双阳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双阳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应用高毒农药现象明显减少,减少了农业污染,避免了农民施药过程中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采用生物防治水稻病虫害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相结合,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方法,统一应用植保机械,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明显提高和保证了药效,有效地控制和消灭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水稻也不会受到药害,防治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防病治虫难问题。“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先进理念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真正做到了低毒高效,虫口夺粮,增产增收。

1 主要技术措施

1.1 水稻二化螟防治

1.1.1 用螟蝗赤眼蜂灭杀虫卵防治 从二化螟产卵初期开始到产卵盛期释放螟蝗赤眼蜂,可控制二化螟卵期20天以上,剩余末期的卵量可靠放蜂的子代控制。田间释放3次以上螟蝗赤眼蜂(吉林农业大学生产),每次间隔5天,每亩释放赤眼蜂3万头左右(释放量多少,视虫害发生程度适当调整)。

具体做法:取一根直径0.5厘米左右,长25厘米以上的细木棍或竹竿,将放蜂器凹槽部位卡在细木棍顶端,出蜂开口朝下,用胶皮套固定。然后倾斜45°角将木棍插在稻田内,最好贴近于稻苗处,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放蜂器不要暴露在阳光下,影响出蜂效果)。二化螟卵寄生率在50%以上。

1.1.2 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幼虫 在二化螟卵孵化期前和孵化高峰期每亩喷施二次Bt(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60克(32000IU/mg)。

1.1.3用康宽杀卵虫防治 虫卵孵化盛期到低龄幼虫始盛期(1~2龄),从水稻外观看,100丛水稻中,有30个新虫苞,其卷叶长3.3厘米左右,卷苞仍为青色时,是打药的最佳时机。亩用20%的康宽10毫升,对水50公斤,于下午4时以后喷洒水稻即可。间隔14天后,再喷一次。

1.2 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防治

防治稻瘟病等病害以预防为主。应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稻瘟病等防治效果在85%以上。

叶瘟发病初期喷施1次,过7天后可视病情再喷施1次。穗茎瘟在水稻破口期(7月下旬)和齐穗期(8月5日~10日)各喷施一次。每亩喷施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芽孢/克)15~20克对水后均匀喷施或2%春雷霉素水剂100~150毫升稀释500倍液喷雾。

水稻纹枯病也可采用井冈霉素防治。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25公斤或5%的井冈霉素水剂2250~3000毫升。

2防治器械

一是水稻上应用的防治器械以担架式喷雾机和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药液雾化高,保证病斑部位喷施到药剂;二是做好水稻二化螟、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监测,给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位提供保障;三是植保机械由机防手操作。

3 应用成果

2013年全区11500公顷水田全部进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田平均公顷产量达7937.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公顷产量7044.7公斤增产893公斤,总产量为9128.4万公斤。11500公顷推广田共增产水稻1027万公斤,增加收入2978.2万元(按2.90/公斤计算),增产幅度为12.9%。公顷防治成本为280元,公顷纯增收益为2589.7元,投入产出比为1∶9.25。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得到了水稻种植户的认可和应用,防治效果达95%,增产显著。水稻没有出现因水稻二化螟为害产生的“白穗”现象,生物防治循环优势明显。水稻纹枯病防治上也很有效果,通过应用生物防治,提高了水稻种植户对水稻纹枯病防治认识,以往农户对水稻纹枯病防治上是缺乏认识的,也很少进行防治,因此水稻经常发生倒伏,通过生物防治后,水稻茎秆健壮,没有倒伏现象发生。在水稻稻瘟病防治上,效果非常显著,没有发生叶瘟、穗茎瘟等,水稻长势良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了人身安全,不发生药害,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防病增产增收的目的。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用工,保证了防效。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利国利民,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好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篇4

1 农业种植防治技术措施

1.1 控制水稻检疫, 源头上预防病虫害

从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引进种子, 应当遵照植物检疫相关规定。首先, 种子生产基地应当选择没有发生过病虫害的农田, 之后依照产地检疫要求实施制种检疫;其次严格监控病虫害的发生过程, 一旦发病, 能够第一时间采用科学方法加以封锁管控和扑杀。另外, 更改引种源头, 不再从此基地引入种子, 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大范围传播。

1.2 实行杂糯间作的品种多样性种植防控

间作指的是在同一块农田而且同个种植期内, 分行或者分带栽种2种或者2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形式。杂糯间作, 也就是农田中既栽种了糯稻, 又栽种了杂交稻, 此种种植方式不需要太高的技术, 农民较易操作, 预防稻瘟病成效与产量提升成效显著。一般在4月份或者5月份稻秧从苗床通过人力的方式移种到农田, 过去的净栽移种模式改变为双行宽窄条移种模式, 也就是2行稻秧为一组, 行与行的间距为18 cm, 秧苗和秧苗的间距为18cm;组和组的间距为30 cm。移种过程中, 多个品种能够同步移种, 也能够在主栽秧苗移种完成后的1~3 d, 移种间栽秧苗。

1999-2002年, 杂糯间作技术在云南省的40个县广泛进行推广, 推广规模达到了34 740 hm2。2002年, 西南农大在云南设立的40个调研点水稻实际产量证明[2], 净栽稻瘟病出现概率为7%~100%;平均为30%, 病情指数为0.004~0.675, 平均为0.1606;混栽稻瘟病出现概率为1.02%~31.8%, 平均在12%, 病情指数为0.002~0.424, 平均为0.0565;混栽和净栽比较稻瘟病的出现概率下降57.46%, 病情指数下降64.79%。

该技术不但较易掌握, 而且能够大度降低稻瘟病出现概率, 减少药物费用, 提高物质收益, 减小水稻种植对自然的不良影响。可是多个种类水稻的混合间作在真正种植过程中让农民的劳动量增重, 对于人力比较缺少的地区, 此项推广应用会有一定限制。不同的品种间组合搭配并不随意, 还需了解相关品种组合搭配的生育期、秧苗生长状况、抗病害等方面情况。多个品种间的抗病遗传情况等差别很大的混合间作, 病虫害的预防成效相对明显高效。

2 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2.1 早期对种子施药

水稻的病虫害可采用“用药物浸泡种子”的方法进行控制。用施保克、醚酰胺等药物浸泡种子能够杀死种子自身带有的恶苗与稻瘟等病菌;用恶线清等药物能够杀死种子颖壳中的干尖线虫, 降低“小穗头”的出现概率;用三氯异氰尿酸浸泡稻种能够对白叶枯等病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将吡虫啉搅拌到稻种中能够减少飞虱对水稻成长过程中的危害, 可以有效避免条纹叶枯病的产生。

2.2 合理选择药物

购买农药时, 第一要判断水稻出现的是哪一种病害或者虫害, 第二科学选择药物, 即“对症下药”, 明确防治的方位和对象, 选取最对症的药剂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水稻病虫害治理不可盲目使用农药。如井冈霉素是纹枯病的克星, 可对于预防稻瘟病没有什么作用;三环唑对于预防和治疗稻瘟病成效显著, 可是对于预防稻曲病作用十分有限。此外, 因为部分药物长时间运用, 病虫较易对其形成一定程度的抗性, 如杀虫双等。应当购买新类型的、成效显著的毒性较低的农药, 这样可以减少水稻中毒素残留数量, 避免水稻产品被食用后残留毒素对人体的影响, 生产出环保、绿色食品。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 采用交替使用药物的方法, 降低病虫对于药物抗性的形成。

2.3 抓住用药机遇

依据农业种植保障机构的预计预报信息, 在恰当时机用药, 尤其是对迁飞性病虫的预防必须要把控用药时机, 如在预防稻纵卷叶螟时用药的最佳时机是发蛾高峰后的7~10 d, 也就是孵卵阶段到第一代、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此个时期, 如果没有在此时期施以恰当的药物, 无论使用哪一种农药防止成效也不显著;褐飞虱在成虫大量出现以后的15 d左右施药成效最为显著。条纹叶枯病的预防应当选择在5月1日到10日-6月20日到30日, 二代灰飞虱阶段大量用药, 能够取得显著防治成效, 如果稻苗出现症状以后再施药, 即便用量再大、价格再昂贵效果也不显著;水稻的破口期是预防螟虫的重要时期等。

2.4 用化学药物防治时注意合理用药

在给稻田喷打农药时, 应当使用最新型的小体积的药物喷雾器。在用药过程中, 应当对药物加以科学的配用, 不可仅选取受害程度最深的一种农药使用。在喷打药物以前, 用保证足够的水, 来充分的搅拌药物。喷洒农药过程中必须喷洒到准确位置。在喷洒农药过程中, 为了确保药物的防治成效, 应当增添稻田的水量, 尽可能让稻田的水维持在3.33 cm深的水层7 d左右。

3 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3.1 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

从第一代蛾期到第二代螟期, 稻田中可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 每0.06 9 hm2设置一个诱捕设备, 里面安装诱芯, 一代完成后替换诱芯, 诱捕设备应当放置在比水稻尖部高出25 cm的地方。连片统一运用, 可以杀灭二化螟成虫, 进而减少稻田间落卵量和螟虫种群数量。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知, 此技术对二化螟有理想的防治成效, 对二化螟第一代的杀灭数量为15头/d、越冬一代的杀灭数量为30头/d、次年第一代的杀灭数量为20头/d。各种诱捕设备的杀灭效果有很大差异, 最好的诱捕设备是水盆。

3.2 植物性驱虫剂

在病害、虫害发病比较严重的时期, 农田中运用部分纯植物性药物, 能够将害虫较好的驱走或者杀死。在稻田的种植方面使用率较高的植物性农药有辣椒素、苦皮藤素等, 源自于植物的活性成分, 对稻田害虫有较强的刺激, 其可以在害虫口中形成灼热感, 起到驱赶与扑杀的作用。此外, 农民可以自己制作生物药物比如烟叶的茎秆等来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等, 用桐油和鱼藤水科学混合防治卷叶虫等。

3.3 天敌保护利用技术

稻田中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可以让天地自然构成, 能够达成水稻害虫的全生物体系防治。如稻飞虱的天敌是绿盲蝽;三化螟的天敌是螟卵啮小蜂;经过田埂上栽种其他作物, 双抢时期田埂中放置捆绑好的草堆, 为蜘蛛等天敌打造休养生息的条件来较好的防止害虫。

4 预防为主

水稻病虫害通常要做好预防工作, 待到部分症状显现以后再施药已无法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如稻曲病、稻叶瘟等;而部分病害如果在显现症状以后再使用任何方法都无济于事。水稻在抽穗扬花时期遭遇两到3 d的阴雨天气较易出现穗颈瘟, 下过量大的雨后老病区的细菌较易滋生, 白叶枯与条斑病较易发病, 应做好预防。

参考文献

[1]刘宇, 刘万才.2010年水稻重大病虫发生概况与原因分析[A]//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C]//2010.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5

2012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

我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预计发生面积15亿亩次。为做好2012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及时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5%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2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稻田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控害减损保产为目标,突出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强化重大病虫分区治理和致灾关键期防控,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注重合理安全用药,最大限度控制病虫危害损失,杜绝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保护稻米质量安全和稻田生态环境。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华南稻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注意防控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主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和纹枯病,重视防控稻曲病,兼治局部三化螟。

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北部单季稻种植区,重

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视防控二化螟、稻曲病。

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瘟病、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控稻曲病、条纹叶枯病。

(二)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措施

稻飞虱: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水稻孕穗前注重发挥天敌自然控害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的稻田,优先选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茎基部粗水喷雾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江淮、环渤海湾稻区还需注重防治秧田期、移栽分蘖期的灰飞虱,控制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发生区,应当抓好中晚稻药剂浸种或拌种和秧苗期稻飞虱防治,带药移栽,必要时在分蘖初期及早防治,预防稻飞虱传播病毒病。可选用醚菊酯、噻嗪酮、吡蚜酮、吡虫啉(不用于褐飞虱)、异丙威等农药品种进行防治。

稻纵卷叶螟: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主害代,卵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细水喷雾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50个。可选用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品种进行防治。

螟虫:重点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抽穗期防治,防止螟虫为害水稻造成枯心和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及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后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各代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卵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防

治三化螟,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

稻瘟病:重点在水稻播种前落实预防措施,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叶瘟和穗瘟。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常发区秧苗带药移栽,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预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可选用三环唑、咪鲜胺、氟环唑、氯啶菌酯等农药品种进行防治。

纹枯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耕沤稻田时打捞浪渣,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30%时药剂防治。可选用申嗪霉素、氟环唑、肟菌酯+戊唑醇等农药品种进行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在单季稻和晚稻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重点落实“集中覆盖育秧、药剂拌种、早防飞虱、拔除病株”等措施。秧田应远离发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弃用感病秧苗。选用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拌种或浸种,秧苗移栽前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华南和长江中游单季稻区,可因地制宜适当调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开白背飞虱迁入期。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时,施用速效和持效杀虫剂并配合抗病毒剂防治稻飞虱。常发区增加移栽密度,预留备用秧苗。及时拔除和处理田间发病植株,减少本地毒源。华南、西南稻飞虱越冬区,晚稻收割后及时翻耕,减少冬季和早春毒源。可选用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协调使用。

稻曲病: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药预防,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可选用氟环唑、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

唑、戊唑醇等农药品种防治稻曲病。

条纹叶枯病:重点在秧苗期和分蘖期防治灰飞虱,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药剂拌种或浸种,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秧苗带药移栽。灰飞虱迁入秧田盛期,当带毒虫量达15~20头/m2时和本田分蘖期带毒灰飞虱成虫和若虫量12~15头/百丛,施用杀虫剂和抗病毒剂。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更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水稻病害最有效、最经济、最简便的措施。

(二)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灭蛹效果可达70%以上,可有效降低虫源基数。

(三)种子消毒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

早稻用咪鲜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用吡虫啉或吡蚜酮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蓟马。秧苗移栽前3~5天施一次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四)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至终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可诱杀二化螟雄成虫,降低田间有效卵量和虫量。每亩稻田挂放一个诱捕器,内置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

(五)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施用Bt.,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Bt.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嘧肽霉素等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和破口抽穗初期,均匀喷施井·蜡质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或嘧肽霉素,齐穗时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蜡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稻曲病,兼治纹枯病。

(六)保护利用天敌治虫技术

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青蛙等天敌治虫。

(七)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夜间开灯,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的成虫。

(八)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五、关键工作措施

(一)搞好监测预报。合理设置监测站点,完善监测设施,安排精干技术力量,规范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准确发布预报,紧急情况发布警报。

(二)加强宣传培训。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纳入水稻高产创建、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以及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阳光工程等项目培训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三)抓好技术示范展示。在水稻主产区、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好水稻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监测和防治效益评估,展示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效果。

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6

关键词: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10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水稻的种植品种主要是早熟的单季稻。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较高的纬度,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等地,都属于这种气候。充分的日照时间、长时间的积温使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周期较长,生长速度缓慢,一年一熟。这种特殊的气候原因使得东北水稻质量好,加工出的大米营养丰富且口感非常好,十分受欢迎。

1水稻栽培技術

1.1选种与育种

影响水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水稻品种,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十分谨慎。通常一些具有优良特点的品种应当具有一定的抗病虫性、抗逆性和高产性,品质优良并且有适中的生育期。好的种子通过外观也能够进行初步的判断,颗粒均匀并且比较饱满,种子干燥没有发霉。而且在发芽时出芽整齐,没有病害,基本可以判断出种子的好坏。对于选种的具体指标,可以参照一些基础数据,例如纯度高于99%,含水量小于13%,发芽率不低于85%,洁净度大于98%等。

1.2合理密植

要想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的种植密度十分值得考虑。科学的进行植株密度选择,对于水稻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种植空间,而且能够增强整个种植区的光合作用强度。这样能够十分有效地增加水稻对于有机物的积累,使水稻产量得到有效增加。但是也不能盲目密植,要根据种植土壤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巧家县水稻种植是采用宽窄行条栽,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和进入田间施肥、病虫防治等操作。

1.3科学管理

在种植水稻时,不仅要播种,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如晒田、灌溉等。所谓晒田,就是等地里的水晒干后隔3~5天,向地里重新注水,水量大概能够维持2~3天,然后再次晒干。经过几次反复的注水晒田,最终完成晒田。对于一些已经抽穗的水稻,应当使土壤保持湿润,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以免受到脱水的影响,使水稻质量下降。另外,还要定期进行除草除虫等管理工作,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1.4高效施肥

做好水稻的栽培工作,高效施肥必不可少。施肥时要把握好水稻的肥料需求,应当把化肥与有机肥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N、P、K比例。同时,土壤肥与叶面肥配合使用,深施与表施并用。另外,肥料的选择也要依照种水稻的品种与生长进程,参考肥料的特性以及目标产量和叶龄进程,有时还要依据天气和苗况综合施肥。

对于肥料的使用,主要有5种方式。一是基肥,通常每亩地需要3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6公斤硫酸钾、50公斤硅肥、4公斤平安福菌肥。这五种肥料混合均匀,均匀的撒施。基肥应当在放水泡田之前使用;二是分蘖肥,通常每亩地需要8公斤的硫酸铵,追肥时间应安排在水稻插秧的5~7天后;三是二次分蘖肥,通常在每亩在使用尿素5公斤,在每年的6月中旬施肥,也就是水稻的6叶龄时期;四是调节肥,在每年的6月20号左右每亩地继续施1公斤尿素,也就是水稻的7.5叶龄时期;五是穗肥,每亩地施加1公斤尿素、2公斤硫酸钾。施肥时间安排在每年的7月5~8日,也就是水稻倒二叶抽出一半时使用。

2水稻病虫害防治

2.1稻纹枯病

要想防治稻纹枯病,就要了解稻纹枯病的特点。对于成亩稻田,应当使用25克井冈霉素的高浓度粉剂和100~150毫升的5%井岗霉素水剂对植株进行喷洒。在施药时要注意天气,应当保证在晴天喷药或喷药后2小时不下雨,才能够使药效充分发挥。当病株率达到30%以上时,就要集中对水稻的中下部进行施药。

2.2螟虫虫害

螟虫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害虫,会使水稻出现白穗。在螟虫害的防治上,每公顷应使用15%的雷钻乳油1350毫升、13.5%的钻心炮乳油、伐克乳油1350毫升、13.5%的决斗乳油750毫升进行喷洒。

2.3水稻瘟疫

水稻瘟疫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氮肥施加过多或者土壤洪涝干旱严重造成的,一旦出现水稻瘟疫,对农作物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为了避免水稻瘟疫的出现,要提前预防。通常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优良的种子并结合药剂的使用来进行防治。在种子时期,就要采用抗菌剂和培养液等对种子进行浸药处理,同时要保证土壤的肥沃。一旦发现在发病初期就要喷药处理,以免瘟疫蔓延。

2.4飞虱虫害

在对飞虱的防治过程中,要了解小若虫的高峰期并及时进行药物防治。用药时应当从外向内的喷在水稻的中下部。可用25%叶蝉散乳油或20~25克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都有明显效果。

3结语

在我国,水稻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应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应当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现病虫害及时使用农药杀灭,以免影响水稻产量给农民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哈德卿,李瑞丛,赵会娟,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安全防控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3,(03).

[2]黄炳超,张扬,肖汉祥,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优化集成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05).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7

1 健身栽培控害

通过科学栽培, 创造利于作物生长, 利于增强作物抗性, 利于自然天敌的繁衍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的农田生态环境[2]。水稻主要是选用高产抗性品种, 培育壮秧, 合理施肥, 科学管水。

2 灯光诱杀技术

2.1 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诱杀

扇吸式多功能捕虫器是一种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杀虫灯, 其利用趋光性吸引昆虫, 昆虫在绕灯飞行过程中被风扇气流吸入接虫瓶中, 使害虫因饥饿或成为益虫的食物致死, 益虫可通过接虫瓶小缝隙自由出入, 能有效保护稻田中天敌种群数量, 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2.2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主要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 人为设置灯光诱杀害虫[3,4,5]。频振式杀虫灯有用交流电和太能能为电源2种, 目前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中一般都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使用方便, 安全高效。

3 性引诱剂诱杀技术

昆虫性信息素也被称为性外激素, 对异性昆虫具有诱导作用, 采用人工合成技术等, 合成昆虫性信息素, 将其作为引诱剂等, 是现阶段生态农业体系下重要的植保技术。为了便于使用, 用优质橡胶作载体, 经过工艺处理, 使其均匀分布, 缓慢散发, 引诱雄蛾, 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繁殖, 减少下代基数, 减轻发生危害。在水稻上应用比较成功的是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 一般667 m2放1个诱捕器, 从越冬代开始施放, 每个月换1次诱芯。

4 稻鸭共育技术

利用稻田养鸭, 成本低、污染小。稻田养鸭灭虫对象包括稻飞虱、三化螟、卷叶虫、黏虫、蝗虫等害虫[6]。在水稻返青、根系固定后放鸭灭虫, 放养量75~150只/hm2, 鸭的食性复杂, 在稻田觅食过程中喜欢拱泥, 不仅可以破坏稻田土表面的隔氧层, 还能分解土壤有机质。稻鸭共育田块各种害虫密度明显较低, 能减少农药使用, 同时鸭粪排在田里是很好的有机肥。

5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防治有害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好, 而且对人畜安全, 不污染环境, 无残留。

5.1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虫

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对稻田蜘蛛的利用, 主要采取保护自然资源, 加以必要的人工助迁[7]。此外, 为了在春耕时为蜘蛛提供暂避场所, 可在田埂处种植大豆作物。

5.2 利用蛙类防虫

蛙类包括青蛙、雨蛙、蟾蜍等等, 它们的食料主要是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利用蛙类可有效防治稻田害虫。在春季采集蛙卵, 建立蝌蚪繁殖基地, 待其长至3 cm时即分养到大田中去, 要保持田里有水和注意改进施肥方法, 以保护蝌蚪[8]。

5.3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在需要进行用药防治时优先使用化学农药, 用Bt菌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

6 化学防治技术

6.1 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高效新型农药

水稻螟虫是水稻害虫防治的重点, 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鳞翅目昆虫杀虫活性高, 杀虫谱广, 持效期长, 用药量少。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属于新型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和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 杀虫机理是高效激活昆虫鱼尼丁 (肌肉) 受体, 过度释放细胞内钙库中钙离子, 导致昆虫瘫痪死亡。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正适合防治对其他水稻杀虫剂已经有抗性的害虫。

6.2 使用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

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 使用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 能有效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 确保到202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试验示范证明, “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 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 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 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 可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助剂, 既可以保证防效, 又能减少用药量。

摘要: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中, 绿色防控是重要环节, 水稻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健身栽培控害、灯光诱杀、性引诱剂诱杀、稻鸭共育、生物防治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等, 文章介绍了上述措施的具体原理和方法, 以期为今后开展水稻绿色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绿色防控,增产模式,技术措施,安徽池州,贵池区

参考文献

[1]丁海玲, 周剑英.无公害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法[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4 (1) :12.

[2]杨治平, 刘小燕, 黄璜, 等.稻田养鸭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103-106.

[3]黄志农, 文吉辉, 徐志德, 等.稻田养鸭与杀虫灯对水稻三大害虫的防控效果[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11) :61-65.

[4]赵中华, 尹哲, 杨普云.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J].植物保护, 2011 (3) :29-32.

[5]黄仲举.兴宁市双季超级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及其主要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22) :55-56.

[6]胡晓斌, 唐文, 任良, 等.芜湖市鸠江区中稻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技术集成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24) :78-79.

[7]高业根.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在肥东县的实践[J].基层农技推广, 2016 (5) :73-75.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8

1 永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

1.1 稻飞虱

2015年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 发生面积为9 313公顷次。根据观测定点测报灯监测数据, 迁入峰次明显且峰期长。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田间的稻飞虱突增明显, 百丛稻飞虱1 000~3 000头, 水稻损失产量在15%以内。

1.2 稻纵卷叶螟

2015年稻纵卷叶螟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60公顷次。测报灯下诱蛾量较往年少, 主要是二代稻纵卷叶螟为害中稻、烟后稻, 大田卷叶率1.5%, 个别发生重的田块卷叶率达8.2%, 水稻损失产量在10%以内。

1.3 二化螟

2015年二化螟偏轻发生, 发生面积747公顷次。在永安市稻区主要是一代二化螟为害早稻较重, 枯鞘率为0.47%, 其余稻作危害都较轻, 水稻损失产量在5%以内。

1.4 纹枯病

2015年温度较常年低, 持续雨日使纹枯病偏重发生, 发生面积7 700公顷次。烟后稻是水旱轮作,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纹枯病的生存环境, 比早稻和晚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低, 但风雨天气频繁, 氮肥施用过量, 纹枯病危害也会加重, 水稻损失产量在15%以内。

1.5 稻瘟病

2015年穗颈瘟偏轻发生, 叶瘟轻发生, 穗颈瘟发生面积793公顷次, 叶瘟发生面积240公顷次。穗颈瘟以单晚、连晚发生为主, 主要原因是抽穗期遇降雨天气, 高海拔山区温差大, 雾大露重, 发生田块穗病率为20%~30%, 水稻损失产量在10%以内。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抓好种子消毒处理

将谷种浸泡于25%咪鲜胺 (使百克) 乳油2 000~3 000倍液36~48 h中, 浸后可直接进行催芽播种, 以消灭病菌, 减轻恶苗病等病害的发生。

2.2 耕沤田灭螟

通常在春季, 螟虫的幼虫普遍化蛹, 并且逐步达到高峰期[1]。此时应该及时对土地进行翻耕, 同时灌入深水, 保证其可以充分浸沤稻桩, 使得田间的螟虫不能正常羽化, 进而杀蛹灭螟, 同时还可以显著降低发生的基数。耕沤田在经过一定时间后, 枯心率平均达到0.5%, 而不耕沤田的平均枯心率为2.7%[1,2]。

2.3 生物农药防控

通过多种生物农药的有机作用, 可对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应重点推广和普及苏云金杆菌等, 通过喷雾处理, 可以有效降低卷叶率。另外, 阿维菌素乳油也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叶瘟发生初期, 可用草包杆菌等防治。

2.4 性诱剂防控

挂置漳州英格尔公司生产的稻纵卷叶螟性诱芯, 安装诱捕器15支/hm2, 诱芯15粒/hm2, 其防控效果超过90%。性诱剂高效性较为明显, 同时还可以做到无污染, 在病虫害诱杀阶段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并且其灵敏度比一般方法更高, 针对性较强, 保证天敌不会受到伤害, 不仅安全性较高, 而且还绿色环保[3]。

2.5 灯光诱控害虫

一般来说, 每3.3 hm2左右面积安装1台杆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可以使大量螟虫、稻螟蛉害虫或者一些其他危害性较大的成虫被充分诱杀, 无论是相应的虫害密度, 还是虫卵量, 都得到了显著的减少。

2.6 推广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

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现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重点区域、关键环节, 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通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全面提升重大病虫情应急防控能力和科学防病治虫水平, 有效预防控制病虫疫情发生、蔓延危害[4]。

摘要:现阶段, 社会各界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水稻产量, 不仅关乎到我国农业的发展, 也和农民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 为保证水稻的高产, 可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借助科学有效的措施, 充分保证水稻增产。本文结合福建省永安市现阶段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 探讨其绿色防控技术, 以实现水稻高产。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福建永安

参考文献

[1]张全生, 林继东, 于振民, 等.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11) :32.

[2]何超, 青先国.湖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趋势[J].杂交水稻, 2012 (1) :7-10.

[3]张开朗, 谷爱娣, 游树立, 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5) :17-21.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9

为此, 2013年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决定在孙岗镇新桥、孤堰2村建立333.33 hm2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示范区技术方案由农技推广中心制定, 金安区孙岗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和督促, 六安市健生源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金安区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区实施单位。

1 科学设置示范区

1.1 示范区实施地点

示范区设在金安区孙岗镇新桥、孤堰2村, 群众基础较好, 水稻生产规模较大且连片。六安市健生源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金安区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组织分别位于这2个村, 合作社生产、经营和管理已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示范片实施地点落实在以上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稻田。

1.2 示范片品种及设施安排

示范片种植单季杂交水稻 (两优6326、新两优6号) 341.73 hm2, 设施布置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 (PS-15Ⅱ型) 105台、太阳能杀虫灯25台、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及水盆诱捕器200套, 能基本满足示范片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需要。示范片周边隔离设立了8个对照田块 (品种、播期与示范片一致, 其他栽培管理与当地生产一致) , 其中4个田块为不防治区, 只作观察对照, 另4个田块设为习惯防治区, 由群众按传统方法防治病虫害, 防治全程由专人记录以作对照。

1.3 示范片水稻种植基本情况

核心示范区种植水稻341.73 hm2, 全部工厂化塑盘育秧, 机插秧;其中冬闲田253.33 hm2, 于4月25—27日播种, 5月15—17日栽插完毕;麦茬田水稻88.40 hm2, 于5月11—13日育秧, 5月29日至6月4日大田移植结束。

2 围绕方案目标任务,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示范区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坚持以绿色防控与应急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增强植株抗性, 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降低病虫害发生条件, 为绿色防控奠定基础;加强监测预警, 注重控制基数, 加大迁飞性害虫防控力度, 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危害;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科学用药等防控技术加以集成和配套, 切实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实现高效、节约、生态和环保等目标[1,2]。

2.1 农业防治

示范区在水稻栽培管理上力求科学化、合理化。做到了作物布局合理, 避免了害虫食源作物重叠交替, 减少了虫口基数;早翻犁、多晒垡, 压低螟虫越冬基数;做好种子处理, 培育无病虫壮秧;适时栽插, 合理密植, 科学管理肥水,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实行水稻健身栽培, 降低田间病虫害发生条件, 提高抗病虫能力。

2.1.1 科学育秧。

种植处理区浸种前晒种2 d (冬闲田4月25—27日进行, 麦茬田5月10—13日进行) , 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达到出苗整齐一致。结合晒种进行风选或筛选, 除去杂质、病粒和部分空秕粒, 提高萌发整齐度。用16%恶线灵10 g或16%绩丰10 g, 对水5 kg, 浸稻种3 kg, 浸种10 h后取出清选, 沥水后用旱育保姆均匀拌种 (旱育保姆350 g拌种1 kg) , 随即播种。

2.1.2 合理密植。

行株距为30 cm×14 cm, 适当加大行距、缩小株距, 采用宽行窄株种植方式进行东西行向栽插, 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并提高植株采光效率, 预定穗数为270万穗/hm2。

2.1.3科学施肥。

施有机无机复混肥 (10-8-10) 1 050 kg/hm2作基肥;施尿素225 kg/hm2、60%氯化钾150 kg/hm2作追肥, 其中分蘖肥 (移栽后10 d左右) 为尿素112.5 kg/hm2, 其余的尿素和氯化钾作穗肥 (晒田复水后和倒2叶2次追施) 。施肥方法做了改进, 就是改基肥施“耙口肥”为“犁沟肥”, 改追肥一次施为多次施, 改全化学肥料为有机无机混合施。

2.1.4 湿润灌溉。

移栽后返青阶段、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保持浅水层, 分蘖末期晒田, 其余时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 杜绝深水灌溉。

2.2 物理防治

频振式杀虫灯105台、太阳能杀虫灯25台, 5月10日完成安装并调试正常;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及水盆诱捕器200套, 于5月11日 (越冬二化螟发蛾期前) 在大田安置完成。

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每台控害服务面积2.67hm2, 采用棋盘式布置, 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 m, 光控自动开关, 确定专人收集灯下害虫, 定期用毛刷将灯上虫垢扫净。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及水盆诱捕器每套控害服务面积666.67m2, 诱捕器需高于稻株20~30 cm, 25~30 d更换1次诱芯。

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效果显著;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的控害作用较理想。

2.3 生物防治

示范区水稻通过科学田管、健身栽培, 达到了方案要求的延迟和少用农药的目标, 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环境, 以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3]。在用药上, 严格按照绿色防控的防治指标开展生物药剂防治。于7月26日至8月2日大田先后普遍施药统防一次水稻穗期病害, 用12.5%井冈·蜡芽菌 (水剂) 3 kg/hm2。

2.4 化学防治

示范区水稻移植前5~7 d, 针对已近二化螟1代卵孵期等病虫情况, 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康宽) 5 000倍液喷雾, 作为送嫁药, 确保壮秧进入本田;插秧后5~8 d结合追肥使用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选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 多·井·酮预防水稻“两病” (穗颈瘟、稻曲病) , 选用阿维菌维、Bt制剂等防治水稻螟虫。

在药械选用上, 示范区统一使用华盛3WF-2.6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及卫士牌WS-16型背负手动喷雾器等精准施药药械, 雾化程度高, 雾滴细, 做到节水省药, 降低劳动强度, 增强了安全性, 避免了“跑、冒、滴、漏”等问题, 提高了施药效果。

3 病虫害防控效果显著, 效益剧增

示范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十分明显。从金安区当年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面及程度上看, 示范区水稻各种主要病虫危害损失率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达到了方案制定的要求, 即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达100%, 防治处置率达100%, 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专业化防治面积达100%, 稻谷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 这些数据都达到或超过了方案制定的目标;示范区农药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 减少农药用量50%以上, 超额完成了方案的目标任务;示范片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成本投入较上年明显减少, 在提高防效和科学田管的基础上, 明显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主要病虫害防控效果

5月上旬至9月下旬, 对杀虫灯下情况观察, 并分类记载。一是诱杀广谱: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飞虱、黑尾叶蝉、中华稻蝗、稻螟蛉等。同时, 对周边旱粮作物、林木上的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如斜纹夜蛾、豆荚螟、小地老虎、小菜蛾、大豆卷叶螟、蝼蛄、蝽蟓等。二是诱虫量大:单灯累计诱杀水稻主要害虫9 860头, 8月18—25日, 在五 (三) 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间, 单灯平均每日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192头, 大大降低了田间落卵量。三是对害虫天敌的影响小:杀虫灯的诱杀有一定的选择性, 逾130 d的开灯时间里, 单灯累计诱杀益虫98头, 害虫逾10.9万多头, 益害比近1∶1 100, 天敌没有被大量诱杀, 生态未受明显影响, 天敌生物控害得以保护。具体控害效果如表1所示。

3.1.1 稻飞虱。

采用水稻健身栽培, 科学管理肥水, 不断改变和恶化稻飞虱生存、生育、发展环境。由于稻飞虱天敌种类较多, 采用天敌防控技术, 药剂防治采用选择性药剂, 调整用药时间, 改进施药方法, 减少用药次数, 最大限度避免杀伤天敌[4,5]。

示范片稻飞虱百丛高峰虫量控制在平均200头, 虫量最高田块百丛未超过500头。对照田的不防治区和习惯防治区的百丛高峰虫量平均850头, 虫量最高田块百丛达到1 600头。全区平均百丛高峰虫量582头, 虫量最高田块百丛达到3 850头。

3.1.2 稻纵卷叶螟。

一是采用农业措施防治;二是利用天敌控害作用;三是药剂防治。要严格防治指标, 把握防治适期, 选好防治药剂, 确保防治效果。

示范片平均卷叶率2%, 远低于对照田的不防治区和习惯防治区, 对照田的不防治区卷叶率6.5%, 习惯防治区卷叶率3.2%。

3.1.3 二化螟。

首先, 压低虫源基数。冬闲田早翻犁, 灌深水并保持1周以上。其次, 使用二化螟性诱剂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控螟取得明显效果。第三, 科学开展药剂防治。合理用药, 减少了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 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

绿色防控示范片水稻二化螟一代、二代枯鞘 (心) 株率和枯心 (白穗) 率分别是0.39%和0.73%, 不防治区分别是1.74%和2.41%, 习惯防治区分别是0.65%和1.08%。

3.1.4 水稻纹枯病。

灌水耙田时, 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 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减少了菌源;通过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 避免偏施、过迟施氮;适时适度烤田等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及时挑治了达标 (病丛率达10%) 田块, 用20%井冈霉素750 g/hm2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

示范片纹枯病定点调查显示, 病丛率平均仅3.1%, 病株率1.2%。对照田不防治区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是22.7%和15.4%, 习惯防治区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是8.5%和4.8%。全区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和病株率分别是10.0%和5.2%。

3.1.5 稻曲病。

首先在农业防治上,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 防止过迟施、偏施氮肥。其次在药剂防治上, 抓住防治适期, 在水稻破口前10~15 d施药预防, 破口期再防治1次, 用12.5%井冈·蜡芽菌3 kg/hm2。

示范片稻曲病病穗率平均低于1%, 病粒率极低。对照田的不防治区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别是4.5%和0.2%, 习惯防治区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别是3.1%和0.1%。

3.1.6 稻瘟病。

首先, 做好种子处理, 水稻播种前用咪鲜胺2 500~3 000倍液浸种。其次, 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 避免偏施、过于迟施氮肥, 浅水勤灌, 适时适度烤田。第三, 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于破口前3~5 d喷药预防, 齐穗期补治, 用生物药剂2%春雷霉素水剂1 500 m 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稻瘟病在示范区定点调查只有少部分田块零星发生。

3.2 示范区水稻生产效益分析

示范区在与对照田及全区水稻生产对比上, 显著提高了病虫危害控制效果, 直接降低防治成本,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3.2.1 产量对比。

经过测产考种和丈量实收, 示范片绿色防控区的两优6326平均产量8 706 kg/hm2, 新两优6号平均产量8 593.5 kg/hm2;对照田的不防治区两优6326平均产量6 637.5 kg/hm2, 新两优6号平均产量6 496.5 kg/hm2, 增幅分别达31.2%、32.3%;对照田的习惯防治区两优6326平均产量7 402.5 kg/hm2, 新两优6号平均产量7 356 kg/hm2, 增幅分别达17.6%、16.8%。由此表明, 不同品种防治区较不防治区及习惯防治区均有明显增产。

3.2.2 效益对比。

示范片绿色防控稻区整体效益的大幅提高是从几个方面实现的:一是通过全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减少了病虫危害损失, 从而提高了产量;二是绿色防控稻区做到了用药次数减少, 杜绝施药中的浪费, 节约了直接防治费用 (与对照习惯防治区比) ;三是由于示范片绿色防控稻区的水稻病虫害全程实施绿色防控, 使六安市健生源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富硒米品质提升、售价提高, 经济效益显著 (表2) ;四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绿色防控全程实施, 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了自然天敌, 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提升了稻米质量和安全性等, 因此绿色防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表中单产为2个品种的平均值。

4 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 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必然方向。然而绿色防控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系统工程, 其要向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规模化相当关键, 如果达到一定规模, 防控效果和整体效益明显提高。及时准确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绿色防控能否成功的前提, 而专业化的防治队伍和现代化的防治设备则是绿色防控的基础和保障[6]。

参考文献

[1]朱红军, 徐庚鸿, 赵德明, 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7) :2924-2925.

[2]徐南昌, 莫小荣, 张晨光, 等.衢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11) :1434-1437.

[3]董建萍, 杨坚, 李永明, 等.陇川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及推广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184-185.

[4]张迁西, 毕甫成, 邹乾仕, 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效果初报[J].江西植保, 2009 (4) :186-187.

[5]王秋华, 张传根.泾县云岭镇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6) :146-148.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篇10

一、基本情况

水稻是古蔺县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全县栽培面积25万亩, 总产量达1.25亿kg。由于我县水源好, 冬水田面积大, 全县适宜稻鸭共育技术推广面积12万亩以上, 占全县稻田面积一半左右。随着水稻品种多样化和病虫害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县水稻病虫害呈虫重病轻趋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粘虫、稻苞虫、稻蝽蟓等是我县主要的水稻害虫,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地成倍增加, 呈现出发生早而重的趋势, 造成了十分突出的农药的乱用、滥用、重复用药等问题。2009年, 两迁害虫严重发生, 导致化防问题严重, 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后果。所以, 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稻鸭共育”技术的效益

1. 绿色防控, 减轻病虫为害, 保护

环境该技术利用家鸭在田间野养, 不断捕食害虫, 吃 (踩) 杂草, 排泄优良有机肥, 并刺激水稻生长, 减轻稻田虫、草、病害的危害。具有浑水、省肥、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等多重功效。

2. 经济效益明显

2010年来, 我县以古蔺、金星、鱼化3个乡镇为中心示范区, 3个乡镇的24村87社共3 475户设施了该技术, 稻鸭共育面积5 730亩, 占水稻总面积的13%, 共投放鸭苗90 000只。其中核心示范区515亩, 每亩平均产量450.33kg, 每亩增产稻谷35kg。平均每亩养鸭收入398.1元, 节省农药、肥料、人工等支出100元左右。2010年, 核心示范区共增收12.92万元, 全县“稻鸭共育”2.37万亩, 共创造综合效益402万元。

3. 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由于实施了“稻鸭共育”技术, 一是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次数;二是减少了化肥施用量, 从而减轻了农用化学物质等农业投入品的面源污染, 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4. 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运用

“稻鸭共育”技术生产出的稻谷及鸭子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

三、发展“稻鸭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放鸭时间偏迟, 鸭子品种老化

目前一般在6月中旬放鸭, 时间明显偏迟。主要品种为花边鸭, 鸭子体较较大, 宜选体形较小的麻鸭作为主要推广鸭种。

2. 鸭苗款难收回春播时期, 收回

广大农户的鸭苗款较困难。

3. 农民对养鸭技术掌握不够

一些农民直接将鸭子放入田中, 造成鸭苗死亡率高。一些农户饲料配搭不合理, 造成鸭子生长不良。

4. 鸭棚、围网建立有等待加强部分农户因此造成了鸭子走失。

四、大力发展“稻田养鸭”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发展“稻鸭共育”的关键。“稻鸭共育”的推广需做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把“稻鸭共育”作为水稻病虫防治的重要措施来抓;乡镇干部的积极组织协调, 是发展“稻鸭共育”的基础。

2. 多方配合, 增加投入

由于农民投入不足和农产品经济效益较低, 对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发展“稻鸭共育”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并协调各部门整合资金, 解决好鸭苗款。

3. 加大宣传, 强化培训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组织技术人员, 对广大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让广大群众充分掌握“稻鸭共育”技术, 充分了解“稻鸭共育”的综合效益。

4. 因地制宜, 多种形式并存

不少地方有大户承包养鸭的成功经验, 应在形式上实行大户承包与小户散养相结合。

5. 形成把“稻鸭共育”当成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的共识

让广大群众从中受益, 逐步让农民形成“稻鸭共育”产业的生产习惯。

上一篇:驻军医院下一篇:科学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