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检验

2024-05-19

痕迹检验(精选十篇)

痕迹检验 篇1

1足迹检验的重要性

足迹检验就是对现场足迹所反映的特征与嫌疑人的足迹所反应的特征比对检验, 论证各自的特征所构成的特征组合是否统一, 来做出结论的过程。

足迹检验是痕迹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现代物证技术的中心内容, 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根据现场的足迹检验结果能够形成良好的案件对策, 对于案情进一步扩大的侦查和预防有较大帮助, 此外还能够依据检验结果形成犯罪技术上的措施和预防方法。

2足迹检验的技术操作过程

2.1寻找和发现足迹

同字面意思就是寻找和发现足迹检验的比对样本, 是做足迹检验的第一步。其中需要注意两点:

2.1.1足迹发现的重点位置:丛林拐角处、开阔地区等 (选择足迹清晰、特征明显、方便测量的部位) 。

2.1.2足迹存在一些特殊特征:是否有特殊气味、是否存在特殊印记变化等 (特殊特征对于案情的进一步了解、嫌疑人锁定有较大帮助) 。

2.2足迹测量

足迹测量过程中需要测量到所需的足迹特征信息。主要有步幅和步态特征, 其中步幅特征有步长、步宽、步角, 步态特征有起脚、支撑、落脚。

2.3足迹特征的确认

2.3.1确认是否赤脚, 如果赤脚确定脚趾、脚掌、脚中和脚跟特征和脚乳突纹线位置等以此来判断嫌疑人某些特征;如果是鞋印, 观察鞋底花纹、断裂、材质、磨损特征来判断鞋的种类。

2.3.2确认足迹是被害人所留还是嫌疑人所留, 如果现场足迹混乱, 多种类型足迹混合在一起, 很有可能是案件发生时发生过争执或其他事件, 需要侦查人员进行甄别。

2.3.3分析足迹特征, 来判断鞋袜种类, 进一步判断嫌疑人男女性别。根绝足迹深浅、大小来判断嫌疑人身高、体重、步伐特征。根据足迹的走向特征判断案情发展情况。

3足迹检验精确度要求

3.1辅助工具的应用

首先是卷尺, 卷尺的精确度应当较高, 卷尺的精度直接影响足迹测量数据的精度。

其次是辅助线的使用, 辅助线在测量步宽、步长、步角时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两条平行的辅助线将几个足迹的起教和落脚的部位标示出来, 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步长。然后再用两条平行辅助线, 在左右两个脚的同向侧边做出延长线, 两线间的绝对距离就是步长。步角侧测量相对复杂一点, 首先需要一条线从足迹的末端中心和前段中心穿过来构成基准线, 另一条线使用卷尺量出57CM的测量线, 然后将测量线延基准线滑动到足迹边缘, (57r的圆其弧长和圆心角大约相等, 精确数据约为57.3r的圆) 弧长即为步角。随后再分左右足迹, 进行不同的数据测量, 并记录。

3.2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时需要相关的关系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的足迹进行样本采集。外部环境上要保证关系人员的心态处于正常状态。其次是采集地点, 选择在相对较为松软、干燥的土壤处进行样本采集, 这样的样本较为清晰, 能够较为简便的判断出足迹的特征。此外样本和比对足迹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多角度拍照, 并对现场进行一定的保护处理。

4足迹检验过程中特征观察判断要点

4.1观察分区

足跟区:主要观察足跟部分的重压面的轻重情况, 以及足跟部分的长度、宽度、落点、方向等。

足弓区:足弓区的压痕主要表现在前脚掌的外部边缘和后部的结缘部, 这两个部位的足迹压痕较为明显, 具备足弓区的代表性特征。

前掌区:前掌区的压痕中一般存在不均匀的重压痕或轻压痕, 这些不寻常的压痕特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嫌疑人的走路姿势、体态特征等, 以及嫌疑人前掌部的部分骨骼、关节特征。

足趾区:足趾区观察时要分清脚趾的拇趾侧, 前掌内侧上方存在的片状印记是拇趾侧压痕, 这也是判断足迹方向的关键。

4.2判断要点

4.2.1样本和比对足迹长度、宽度、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分区域比对是否一一相符。

4.2.2起脚和落脚的力度压痕深浅是否一样, 是判断行走姿态是否相同的重要依据。

4.2.3注意足迹的边缘地区是否相同, 主要足迹边缘的压痕深浅、方向、部分区域角度等。

4.2.4样本足迹和比对足迹的采集条件应当相同, 即人员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相同, 土壤条件相同等。

4.3样本足迹和比对足迹差异部分理解点

4.3.1分析两种足迹形成的条件上的差异。

4.3.2两种足迹采集步骤、方法是否科学。

4.3.3关系人物着装是否相同, 主要是鞋袜是否相同。

5结论

足迹检验作为痕迹检验重要内容, 其检验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对案情判断结果, 对案件侦破、嫌疑人锁定有重要意义。在建国六十年来, 我国足迹检测技术经历了主要三个发展阶段, 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 对一系列案件的侦破、嫌疑人锁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未来的案件侦破技术发展过程中, 仍然会是相关侦查部门侦查技术发展、探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足迹检验是现代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中现场痕迹检验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通过对现场足迹各方面特征的检验和确认能够对事件的主要关系人物特征、事件发生时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对案情的侦破有重要帮助。是侦查部门使用的主要侦查手段之一。

关键词:案情发展,步幅特征,步态特征

参考文献

[1]肖劲辉, 刘孟良.浅谈足迹检验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相关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中的应用 篇2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再加上车辆驾驶人员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适应道路交通环境的要求,道路交通事故与日俱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断上升,这不仅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更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作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如何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提取,迅速、及时侦破案件,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概述

(一)痕迹检验与痕迹检验技术

痕迹检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刑事案件中的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的事实、痕迹与一定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司法鉴定工作。

痕迹检验技术是指运用痕迹检验学的理论、方法检验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一定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刑事技术。

(二)交通事故痕迹及鉴定依据

所谓交通事故的痕迹是指交通事故形成的一切痕迹,具体指在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的发生过程中,车辆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相接触和相互作用时,在彼此间的作用面上形成的形象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和表面附着痕迹。

交通事故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指事故发生后遗留在现场路面、车辆、人体及有关物体表面能够证明事故事实的各种印痕和破损的状态。

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勘察工作可以确定案件性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现场是否有轮胎印

对于现场中的轮胎印,关键是要分析此轮胎与被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关。我 们主要通过轮胎印痕反映出的行驶方向、轨迹、通行及变异情况还有现场被撞车辆或行人的倒地位置、痕迹等来综合分析现场遗留的轮胎印痕是否是由事故形成的。

2.现场是否有汽车零部件、玻璃碎屑及其他散落物

我们要分析现场的散落物属于肇事车辆的哪个部位并尽量收集;检验被撞车辆或者行人有无油漆、玻璃碎片或其他附着物粘附;还要检验受伤者的受伤部位、程度和形态,来推断肇事车辆的碰撞部位及行人致伤的情节。

3.钝器伤的特点

交通事故中的身上多为钝器伤,应根据受伤者损伤部位、形态、受力方向来分析肇事车辆上是否有形成此伤口的部位。

4.现场痕迹、物证是否有反常表现

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痕迹技术发现现场的疑点,并通过进一步检验找到证实案件性质的依据。如果现场痕迹与事故发生过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案件非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较大。

5.勘查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迹象

有些案件现场完全符合交通事故的特点,可通过调查走访外围现场,观察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现象,结合多方面的调查作出客观全面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运用痕迹检验技术查处交通事故和肇事逃逸案件越来越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根据痕迹检验技术作出的鉴定结论在许多重要环节中起到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作用 1.痕迹检验在判断交通事故类型的作用

准确的判明事故类型是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基础,不仅可以提供排查方向,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交通事故类型一般分为三种:即车车相撞、车人相撞和车辆单独事故。在这几种类型中,有是会因为事故现场混乱或没有证人而发生混淆。比如有的车辆单独事故现场和车车相撞很相似,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者证人陈述不清楚,往往会引发受害人家属上访等事件。这类案件可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及人员损伤情况的检验和车辆痕迹的检验、确定痕迹尤其是车辆的痕迹(包括行驶痕迹、刹车痕迹、损坏痕迹和擦伤部位等),准确的判明痕迹的形成过程,为妥善的解决这类案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

如某地仇某某与女友骑一辆二轮摩托车外出,正遇派出所设卡检查过往车辆。因仇某某所骑摩托车的车型、颜色等特征与几天前被盗窃的车相似,民警便令其停车接收检查。仇某某见状驾车仓皇逃走,并与大树相撞,二人当场死亡。受害人家属听信一些“目击者”谗言聚众闹事。为了妥善解决此事,派出所将案件上报上级公安局请示出具现场车辆检验报告。经过检验发现,该车损毁严重,多处痕迹符合撞击树木摩擦地面形成的特征。从而排除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谗言。

2.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交通案件发案率时有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会因为现场情况和证人情况而侦破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痕迹检验技术检验却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检验鉴定轮胎花纹痕迹。车辆肇事时留在现场地面上的印记是车辆运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交通事故再现中不可缺少的物证。这些轮胎印在现场中除了留在地面上外,有时还留在被撞人或被轧过人的衣裤上。只要认真勘验就可以发现和提取,为破案提供重要物证。

(2)检验鉴定整体分离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常出现而且又不易被破坏和改变的物证之一。由于机动车具有体积大、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车辆与车辆之间的碰撞中,在地面常常会有脱落或在车体上遗留的一些涂料,这为认定肇事车辆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检验鉴定微量痕迹物证。在许多交通肇事案件中,微量痕迹物证常常能发挥很好的证据作用。碰撞的车辆、车人、车物之间互相附着的涂料、纤维、介质物质等都能反映出互相的关系、形态、高低、位置,从而印证两者的作用关系,为破案提供很好的线索与证据。

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上述几方面只是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勘验,就能够很好地发挥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二、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一)轮胎花纹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轮胎印压痕迹

在交通事故中,人与车、车与车之间发生接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物质与痕迹形态的相互交换,在双方客体上会同时留下痕迹物证和微量物证。印压痕迹的形成必须有三个要素,即造型客体、承受客体和作用力。造型客体、承受客体的作用方式不同时,所形成痕迹的种类、特点和形态是不相同的,造型客体的轮廓形态特征会直接反映在承受客体上。

案例:2002年6月2日,某路口,石某驾驶大货车由南向东右转弯时,大货车右前角与李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后乘其子)相撞,造成二人当场死亡。经勘察,死者李某后腰部、后背肩部印压花纹痕迹清晰,由两种不同轮胎胎面花纹印压形成,经与大货车轮胎胎面花纹样本比对检验,死者腰部车印压花纹图案与大货右前轮轮胎花纹样本图案相同(图略),后背肩部花纹图案与大货车右中轮轮胎胎面的样本花纹图案相同。

由此可见,肇事大货车右前轮首先由死者腰部碾轧,随即右中轮由后背肩部碾轧。当碾压在人体上后,人体软组织在轮胎胎面人字形的间隙中形成挤压造成淤血,使轮胎胎面花纹较完整地显现在人体皮肤上而形成轮胎印压痕迹。

2.轮胎滚印

滚印是指车辆轮胎在路面作纯滚动运动时,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可以显示出胎面花纹结构。

路面上的轮胎滚印的宽度决定于轮胎的负荷、气压和规格。对同一种轮胎而言,车辆重载和轮胎气压低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增加,滚印较宽。车辆轻载和轮胎气压高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减小,滚印较窄。

3.轮胎压印

车辆轮胎受制动力的作用,沿行驶方向在路面作滚动和滑移的复合运动时,在路面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的胎面花纹在车辆行驶方向有所延长。车辆制动时,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由小变大,车轮由滚动过渡到抱死。由于车轮运动方式的改变,路面上出现由轻到重,向行驶方向延伸的轮胎纹痕迹和拖印。

4.轮胎拖印

拖印是指车轮被制动抱死后,轮胎滑行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呈带状,不显示胎面花纹。拖印是指由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位强力摩擦,使胎面物质呈细小颗粒脱落,在路面上形成的平面夹层痕迹。

5.轮胎侧滑印

由于车辆制动性能、速度、装载、轮胎和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车轮偏离原行驶方向作斜向滑移运动,遗留在地面的印迹。侧滑印迹宽度一般大于车轮胎面宽度,不显示胎面花纹。

(二)爆胎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出现爆裂现象并不少见。车胎痕迹在交通事故痕迹中属于车辆行驶痕迹,爆胎后还会产生其它痕迹。爆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会造成爆胎。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两种爆胎现象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爆胎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爆胎,其前提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往往是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等原因而酿成的交通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案例:今年二月份,我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猎豹”牌吉普车,由东向西行至S312线39km + 840m处超车时,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辆“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造成3车受损,4人死亡,8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经现场勘查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驾驶吉普车的驾驶员,在没有与被超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实施强行超车,是造成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吉普车驾驶员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吉普车驾驶员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立即提出了异议,并称这是一起由于吉普车左前轮突然爆胎后,方向突然失控导致的意外事故。而最初调查时,吉普车驾驶员未曾提及爆胎之事,车上的4名伤者也均未听到爆胎声。为了查清该起交通事故的真实情况,事故处理部门对吉普车左前轮车胎进行检验以确定该车胎爆裂是在事故发生前还是在事故发生时。

经检验,该轮胎为真空轮胎,轮胎与轮毂已脱离。轮胎面上有大量撕裂状痕 迹,轮胎外侧有一处3cm ×4cm缺失,其他无异常。根据痕迹特征反映,可判定轮胎面上的大量撕裂状裂纹痕迹应为轮胎在爆裂过程中所形成的爆胎痕迹;轮胎外侧面的缺失,因形态规整,痕迹内壁的细微痕迹方向性一致,判定为撞击过程中所形成的切割痕迹。由于被检轮胎同时存在爆胎痕迹和撞击痕迹,要确定两种痕迹所形成的先后顺序,就必须根据痕迹形成的过程和机理加以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假定该车是先爆胎后撞击,则爆胎后轮毂将直接承受汽车的部分重量,没有气体的瘪胎必然地面之间形成碾压过程,且轮胎与轮毂由相对静止变成相互摩擦,应该在轮胎上形成轮毂的碾压和摩擦痕迹。根据上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爆胎所形成痕迹的机理,我们在被检轮胎没有发现轮毂与轮胎在碾压过程中所应反映出的痕迹。若撞击后形成爆胎,则由于该轮胎与被撞三轮车某部件形成挤压,造成该轮胎内压瞬间增加可以形成爆裂,并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形成切割痕迹。根据轮胎上痕迹的种类,以及痕迹形成的过程、机理综合分析,可认定这起交通事故中爆胎的形成过程应为:肇事车辆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变向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此鉴定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所认定的结论。

(三)整体分离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同质断裂整体分离痕迹

断裂形态由物体形状所决定,断裂面可能凹凸不平或带有毛刺,或呈其他特征形态,断离面相互对应,界面上的痕迹、附着物及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通常在现场提取到的遗留物,仅仅反映了该残片本身的特征,只能认为是与案件有关的物证,只有当获得了与遗留残片相关的另一分离体客体,而且经过对分离客体的检验,其断裂特征与遗留残片特征相对应时,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因此,不仅要对形态特征进行检验,还要对其进行物理、化学的检验,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材质、种属,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原为一体,准确作出同一认定的结论。

案例:2000年7月22日,在某高速路,一辆旅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中因爆胎停车,乘车人阎某下车行至超车道内时,被一辆同方向由后驶来的小客车撞出,造成阎某死亡,事故发生后肇事小客车逃逸。经勘验,对现场遗留残损物与嫌疑 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进行了整体吻合复原,其嫌疑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的断面呈凸起弧线,宽度为0.2cm,长度为1.7cm,工字型断裂面宽度为0.2cm,对角线长度为0.8cm,凹陷面弧线宽度为0.3cm,长度为1.1cm;各形态特征均与现场遗留残损物断口形态的弧线宽度、长度相对应,各断面痕迹特征吻合良好,经X射线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材质进行分析均为同种金属材质,为同一物体断裂分离所形成,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2.异质脱离整体分离痕迹

无论是同种材质的组合体,还是不同材质的组合体,各部件之间会有相应的接触面,相邻两部件的接触面上会留下相应的接触印痕和附着物,脱离后,在脱离部位上的印痕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因此,通过异质材质印痕及附着物进行形态特征与分析检验,判断是否原为异体、异质分离同一认定的依据。

案例:2002年10月18日,在某环路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造成骑三轮车人死亡。经查,车号为晋×××的斯太尔牌大货车有肇事嫌疑。对现场提取的车体部件与大货车左侧脚踏板支架部件经过初步重叠复位后两部件吻合良好。现场遗留物简称A件,车体上部件简称B件,对于这类组合部件在同类大货车上通常属于通用部件,但在这起案件中,它的反映特征在于:(1)擦划痕的贯穿特征。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A件与B件表面的擦划痕由A件表面贯穿至B件表面,划痕连续完整,而且数条划痕均为一次形成。(2)形态特征的完整性。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在其表面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由中心跨越两部件边缘而形成的一个孔洞,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其形状会失去完整性。(3)固有的接触痕迹。A件圆柱体(与B体接触)的外表面与B件半圆形(与A件接触)壳体的内表面上,有形态相对应的磨损痕迹。(4)物理化学特征。A件与B件表面的黑色油漆涂层,经FTIR、SEM/EDS检验,均为同种油漆;两部件对应的磨损面上,均检出对方的不同金属成分。在这一案件中,采用了一物多证、同痕多检、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上述特征,对涉案物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检验,作出了整体异质分离的鉴定结论,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肇事嫌疑人认罪伏法。

(四)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的应用

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等。由于微量物证种 类、发生作用方式以及遗留部位的不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具有不同的存在与分布形式。

1.油漆物证

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和刮擦,被碰撞和刮擦部位的漆层会发生脱落或相互间的油漆物质转移;机动车辆若与自行车或行人相碰撞和刮擦,有时会在自行车某部位,被害人的衣服、身体上留下肇事车辆的油漆。现场油漆物证的形态与车辆涂层油漆的老化程度及事故本身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关。有的是车辆表面油漆脱落,有的则是多层油漆甚至是底部的腻子层也同时脱落。一般来讲,只有那些旧车因表层油漆严重老化,附着力差,会呈现较大的片状散落,其他则多呈细小颗粒状和小片。如果在事故现场收集到的漆层较厚且厚薄不均匀,可判断此漆片为修补喷涂过油漆的车辆上掉下来的;反之如漆片厚度较均匀,则此漆片为从厂家喷涂油漆的原车上脱落。

(1)油漆物证的提取。现场油漆物证的提取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较完整的油漆碎片,可利用竹质镊子轻轻地夹取,放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微小的油漆颗粒,则应使用检材收取勺或手术刀刮取后收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擦刮痕迹部位的油漆附着物,最好是做完痕迹鉴定和拍照之后,小心地将漆状附着物连同载体一起妥善固定好,直接送检,由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微量漆状物的提取。

(2)嫌疑肇事车辆上油漆物证的提取。当通过侦查找到嫌疑车后,不要急于提取油漆检材,而应认真、全面地检验该车各部位,重点观察该车涂层是否有划痕、擦痕、脱落及重新喷涂等现象。然后对其形状、离地距离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对照对方车辆或受害人身上接触点的位置、距地高度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即可排除;如果双方在擦划方向上吻合,相应距地面高度一致,应必须注意两者油漆的颜色是否一致,以便提取到准确的检材。

2.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

根据塑料零部件成分、性能及事故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不同,脱落的塑料物质形态不同。可塑性差、质地坚硬的塑料零部件,受到撞击后容易破碎,呈块状脱落。如机动车转向灯灯罩、非机动车尾灯标志等;可塑性较强、质地柔软而有一定韧性的塑料零部件经强力撞击或擦刮,局部产生高温,被撕裂或拉伸,呈胶状或薄膜状,粘附在车辆或物体表面。如非机动车把套,常因被机动车擦刮而呈薄 膜状粘附在车辆表面。

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的提取。散落在事故现场地面上的塑料碎片,可以用不锈钢镊子夹取。若塑料碎片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用干净的足够大的纸袋盛放; 若塑料碎片很少,则应用检材收集瓶或硫酸纸制作的盛物袋来收集。对于粘附在痕迹部位的非本身形成的物质,往往是因刮擦作用形成的附着物,提取和保存一定要小心。可借助放大镜观察,用具柄手术刀片轻轻刮取附着物。若附着物较多或具有一定硬度,可用不锈钢镊子提取,然后放入盛物容器中。如果提取连肉眼也难以观察到的附着物,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用一小块酒精纱布沾擦有附着物处(注意不能来回多次擦),然后将棉球或纱布连同附着物质一起放入专用玻璃收集瓶中保存。

3.纤维物证

纤维物证的出现率相对于其他微量物证出现率较低,它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车辆与人体接触的事故现场必有纤维物证存在。而且交通事故现场的纤维物证一般都是微量的,有时有数根毛发,有时只有单根毛发或纤维,往往不易发现并且因其颜色特征不明显,除个别差异较大者外,用肉眼难以区分,必须仔细观察和寻找,有时需要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鉴别。纤维物证粘附于肇事车辆的事故接触部位与被撞人体纤维的脱落部位具有方位的对应关系。

纤维物证的提取。机动车辆与人、动物的毛发接触,往往会将受害一方的部分毛发转移并附着在肇事车辆上,或掉落在事故现场的地面上,机动车辆与人的织物接触也会造成织物纤维的掉落与转移。由于毛发、纤维掉落或附着的数量较少,而且毛发和纤维本身又很细,因此要用手柄放大镜仔细勘查事故现场,必要时应使用光源照射寻找纤维物证。在提取附着物之前,最好用照相机拍下纤维的原始依附状态,作为重要物证形态资料。然后用干净的不锈钢镊子进行提取,最后将提取到的纤维物证连同所提取的受害一方(人或动物)被刮擦痕迹处的毛发或织物纤维三至五根一同送检。需要注意的是,应在立体显微镜观察到两者的颜色和外观形态近似或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提取比对检材。若微量纤维的种类较多,在事故现场的散落面积较大,难以在肉眼观察下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提取,此时可使用交通事故物证提取箱中配备的静电取迹器进行提取。

三、总结 通过以上交通事故的痕迹检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痕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车辆痕迹的检验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这就要求公安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的民警要进一步增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要加强对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和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检验知识的储备。对特大、复杂的交通事故案件以及可能造成矛盾纠纷的案件要有保全证据的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痕迹检验 篇3

摘 要:随着公安局刑事技术的不断完善,射击痕迹现场勘验与分析已经成为枪弹痕迹检验中的关键环节,其对案件的侦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枪弹痕迹检验的主要任务,对射击痕迹现场勘验与分析进行综合论述,以供同行参考学习。

关键词:枪弹痕迹;检验;射击痕迹;现场勘验

枪弹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痕迹,是解决涉枪案件的重要依据。在射击过程中弹头和弹壳上会形成可以反映枪支內部机件表面形态特征的痕迹,如弹头上的膛线痕迹、弹壳上的撞针痕迹等。因此根据痕迹的形状和在弹头或弹壳上的相对位置可以证明发射枪支的种类,为寻找发射枪支提供依据。找到嫌疑枪支后,可以根据这些痕迹认定现场找到的弹头或弹壳是否嫌疑枪支所发射。对于涉枪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性作用。

1关于枪弹痕迹检验的主要任务

枪弹痕迹检验是运用痕迹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枪械、枪弹、内外弹道等科学知识对枪支发射后留在弹头、弹壳以及目标物上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鉴定,该种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刑侦技术手段。

1.1对涉枪刑事案件现场的枪弹痕迹以及相关物证进行查找以及提取。

1.2确定发射枪的型号、类别,也就是对分析判断现场发现的弹头、弹壳属于哪一支枪支发射。

1.3判断案件性质以及查明案件详细情节,需要对相关物证以及枪弹痕迹进行星系检验,确定案发现场洞口是不是弹孔,并要对射击距离以及方向进行合理推测,对弹头的出入口进行仔细辨别,推测作案时间以及顺序,并对作案枪械以及嫌疑人范围进行锁定,为案件的侦破工作提供极其有价值的线索。

1.4对作案枪械机件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动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判断是否存在枪械机件失灵而导致枪支走火或误伤,如果属于自制枪,还必须对其是杀伤力的程度进行鉴定。

1.5判断射击距离。对射击距离的分析确定极其重要,其关系到对持枪案件性质的认定,以此可以判断属于他射或自射。

1.6结合弹头对人体致伤机理,对出入孔进行检验,确定创伤是不是弹创,依据弹头对人体损伤面积以及侵彻深度,对作案枪械的威力以及射击距离、角度进行判断。

1.7调查清楚涉案枪械子弹相关的信息,也就是对查找枪械、子弹的来源能够提供线索、进一步缩小侦破范围。

1.8对枪弹痕迹档案也要进行分析查找。

1.9还要对特种枪械的技术性进行相关鉴定。

1.10由同一现场获取的数枚弹头、弹壳以及数个现场提取的弹头、弹壳物证进行并案,由此能够判断是否属于团伙或流窜犯作案,是否属于同一支枪或数支枪作案,为刑事案件提供有效线索。

2射击痕迹现场勘验与分析

2.1射击残留物现场分析原理

2.1.1射击残留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枪械使用的子弹在制作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无烟型的火药,主要成分有硝化棉以及硝化棉,添加了稳定剂、抑制剂及成形剂等。在一些燃烧的火药颗粒中,添入了发射药的配方成分。底火残留物一般由敏感度相对较高的燃烧剂、起爆药以及氧化剂构成。底火残留物的重要成分包括:s、cI、K、Hg、sb、Pb、Ba元素的无机物。来源于枪体、弹头、弹壳以及底火封装材料的微量物质主要包括来源于枪体、弹头、弹壳的Cu、zn、Fe、Pb元素同来自子弹底火中击发药表层锡箔盖片的Sn元素。

2.1.2射击残留物的分布

在实际案例中,由枪口排放的残留物一般会附在稍微较近的射击靶弹孔的位置,并夹杂了烟熏现象出现。讲过实验可知,残留物体通常附在袖口中的残留物较少,而手上的虎口同食指外侧残留物最多。运用长枪射击时,残留物分布的范围较大,除了射击者的手上,其袖口、上半身,包括头发、脸上等均会存在残留物。

2.2射击残留物检材的勘验与分析

针对射击残留物的勘验,必须要用射击残留物专用取样台在取样部位粘取,一直到胶面没有粘性为止,接着将其放入样品盒。在对人体衣服上发现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提取时,需要先把左袖和右袖分别套上塑料袋,随后将其叠好放置于塑料物证袋。在对织物上疑似弹着点处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提取时,需要先把塑料膜盖在孔洞两边,同样需要叠好放置在塑料物证袋内。在对其他客体上疑似弹着点处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提取时,需要同时将承载客体与疑似弹着点进行提取,将疑似弹着点处进行悬空固定于带盖的盒内。对弹头、弹壳以及枪支表面或涉枪案件现场有关物体上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提取时,均需要进行整体封装。检材提取以及包装时需要注意进行拍照固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严禁触摸过案件现场物品或接触过枪弹的人员进行取样操作。提取嫌疑人身体和衣物上的射击残留物,应在射击后第一次洗手或洗衣服之前进行。在对射击嫌疑人上衣提取时应该避免或减少翻动,防止给射击残留物造成损失。同时,需要注意对涉枪案件现场有关物体上以及弹壳、弹头、枪支表面的射击残留物的提取工作应在痕迹检验以及指纹显现(光学方法除外)之前开展。物体表面除了提取射击残留物外,还必须要提取DNA或其它微量附着物,严格依据具体案情以及检材状况,并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讨厌协商后,方可进行现场勘验。

2.3弹着痕迹的勘验与分析

弹着痕迹的勘验方法是需要结合相关规定要求,通过照相、做笔录以及绘图等方式有效的进行记录和固定。在射击的空洞中需要提取有效的射击残渣与物体等,保管物品时要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如:采用层层相隔的软件垫物,做好防震措施,确保证物不会下落会被撞击出现损坏等。针对残留在玻璃、陶瓷等具有硬脆的物体中的弹孔以及残渣,要运用透明胶带对物证进行保护,避免出现碎裂与脱落的状况。

3结语

通过对枪弹痕迹检验中射击痕迹现场勘验与分析,能够在刑事涉枪案件中提取到诸多物证以及案件重要线索,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极其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公安局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必须对枪弹痕迹检验工作高度重视,并继续坚持对该项技术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不断创新与完善枪弹痕迹检验技术,进一步推动公安系统刑侦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世杰,郭晓凯.自制枪支枪弹痕迹的检验[J].广东公安科技,2010,18.

[2]吴春海.枪弹痕迹检验中弹孔的识别和特征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3):167.

作者简介:

胡华杰(1988~)男,汉族,河南省沈丘县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从事痕迹检验。

痕迹检验 篇4

关键词:擦划痕迹,受力方式,影响因素

1 概述

擦划痕迹是刑事案件现场出现率较高的一类工具痕迹, 利用此痕迹特征可以分析工具种类和同一认定。但由于基层刑事技术人员普遍缺少对擦划痕迹的理论知识和认识, 往往造成在检验中对于同一把嫌疑工具制作的擦划痕迹样本与现场痕迹不能很好的比对。着重从擦划痕迹的受力分析, 痕迹结构和特征, 成痕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能为从事痕迹检验的同行提供参考。

2 擦划痕迹的受力分析

客体表面在工具的压划作用下引起的线条状变形为擦划痕迹, 简称擦痕。通过工具与客体表面接触的机械作用及工具在客体表面划动的机械运动, 将人作用在工具上的肌力转变成机械力传递到客体上。擦划过程中在客体表面受到垂直方向的力f1和水平方向的外力f2作用, 如图1所示。沿客体表面平行作用力f2使客体受到剪切破坏作用, 在其表面沿水平方向产生形变。垂直于客体表面的力f1使客体受到挤压作用, 在其表面沿垂直方向产生形变。两个形变的合形变就形成了线条状的擦划痕迹。

3 擦划线条痕迹的特征

工具的擦划作用主要形成线条状痕迹, 这类痕迹是以凸凹起伏的线条形态反映工具的特征, 痕迹与工具上的特征凸凹象相反, 形成痕迹的线条粗细与工具上凸凹特征大小有关。

4 线条状痕迹的结构

线痕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痕起缘、痕迹面、痕止缘, 如图2所示。

痕起缘是工具开始接触客体形成痕迹的界线, 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划痕的起端以及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宽窄情况, 便于区分工具的种类。同时, 也能分析和测量作用力与客体接触的偏角角度。痕迹面是工具划动接触客体的运行轨迹, 该部位的痕迹特征均以凸凹线条反映工具的结构特征, 工具痕迹检验鉴定中主要是通过痕迹面的线条对接情况对工具个别特征进行同一认定。痕止缘是工具终止接触客体形成痕迹的界线, 能够确定划痕的终端, 而且其痕迹特征比较稳定, 能够较好地反映工具的痕迹特征。

5 擦划痕迹的影响因素

擦划痕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接触角度以及被破坏客体的机械性能。

5.1 破坏客体机械性能的影响因素。

客体的机械性能通常是指可以内部组织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包括客体的弹性、塑性、强度、硬度、刚度、韧性等。客体在不超过某个范围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 但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有形状和尺寸, 这种属性称为弹性。弹性变形不能反映工具痕迹在被破坏客体表面接触时的外部形象。塑性是指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但不被破坏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塑性较好, 木质材料塑性较差, 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往往发生断裂。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挡破坏的能力, 强度越大, 工具要想在被破坏客体上留下痕迹所需要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刚度是指材料所具有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在擦划过程中, 工具抗弯刚度越大, 所形成的擦划线条痕迹特征也就越稳定。硬度指金属表面上局部体积内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抵抗破坏的能力。硬度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影响工具在客体上所留线条痕迹的多少, 被破坏客体硬度过大时, 工具甚至不能在其表面留下痕迹。韧性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 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在客体上容易形成痕迹。

5.2 作用力的影响。

压力的大小制约着工具上凸凹点嵌入客体表层的情况。压力小时, 擦痕仅以几条凹线反映较突出凸点的结构, 整个痕迹较浅。压力大时, 不仅突出的凸点更深地压入物体, 凹线更深, 使整个擦痕较深, 线痕数量多。

力的方向主要是能够从擦痕中确定擦痕的起点和终点, 便于我们确定和分析痕起缘、痕止缘。

力的角度重点研究工具与客体接触时引起线痕变化的前角、偏角、侧角。

前角即工具前进方向的面与客体表面构成的角, 变化范围在0~180°。前角的改变实际上是工具与客体前后接触部位的改变, 随着前角的大小改变, 会增加工具与客体前后方向上的接触面积, 造成后续增加部分面积会破坏前面凸凹点形成的痕迹从而改变有些线痕的宽窄、数量以及凸凹性或者有些线条从无到有产生新的痕迹。因此, 前角的改变不仅能够影响线痕数量的变化, 也会影响线痕质量的变化。

侧角即工具向一侧倾斜, 倾斜面与物体表面所成的角, 角度变化范围在0~90°。侧角的改变实际是形成痕迹的工具左右接触面积的改变, 会导致工具与客体左右方向上接触面积的变化, 从而使得痕迹总宽度以及线条数量多少发生变化。随着侧角角度的增加, 接触面积会逐渐增加, 形成的线痕数量也会增多, 但是原来的线痕质量并不改变。所以, 我们认为侧角的改变主要是引起线痕左右方向上的面积大小以及线痕数量多少的改变, 并不影响线痕的质量。

偏角即工具与客体的接触线和形成擦痕工具前进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角, 角度变化范围在0~180°。偏角的改变实际上是形成擦痕时, 工具接触部位的前后位置的改变和工具凸凹点排列关系的改变, 并不会改变工具接触部位。偏角的改变会使得线痕的总宽度发生变化, 使得单一线痕的粗细, 以及线痕的数量, 间距都发生改变, 可以说偏角的改变既影响线痕的数量也影响线痕的质量。

根据以上分析, 在进行擦划痕迹检验以及样本制作时就要注意根据现场工具留痕情况及使用工具破坏客体时所使用的力的大小、方向、角度综合考量, 特别是在样本制作时尽量在相同机械性能的客体上制作样本, 只有准确分析判断出成痕关系、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角度, 才能使样本与检材达到线条完美对接, 从而作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提高鉴定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倪春明, 刘进.线条状痕迹对接检验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N].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6 (4) .

痕迹检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篇5

关键词:痕迹检验; 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D035.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56-002

痕迹检验是刑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较多,教学内容生涩难懂,直观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近些年不断被强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为痕迹检验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肯定的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痕迹检验课堂教学,提高了痕迹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片面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变成痕迹检验教学的唯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师生的互动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维越来越少,使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学生成为单纯的观看者,导致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欠缺,给痕迹检验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痕迹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索,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综合运用,是提高痕迹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探索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索发现法是一种以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发现为步骤的教学方法,是展示专业思维过程的一种创新活动,是寻求真理的必要路径。其特点是:教师创设实验条件,并指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亲自进行探索,最后,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容,而且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有较大的帮助[1]。例如断线钳是目前盗窃案件中较常见的一种工具,但断线钳剪切痕迹在痕迹检验教材中均没有介绍,而对钢丝钳剪切痕迹的形成、特征和检验方法有较详细的阐述。我们根据二者剪切痕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这一点,对断线钳剪切痕进行了探索发现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断线钳剪切痕迹的特征,探索检验断线钳剪切痕迹的方法,并总结出两种剪切痕迹的异同点,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讲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学到的知识较为牢固,理解更深刻,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适当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刑事侦查教学中用得较普遍,但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用得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案例教材。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痕迹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钻研痕迹检验技术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三种不同形式:

形式一:典型案例剖析。选取最切合讲授内容、有代表性的最新典型案例,穿插在讲授内容之中,重点突出案例中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情节、内容、操作与具体应用。

形式二:疑难案例讨论。精选部分真实发生或已侦破的疑难案例,根据每个案例发生或侦破过程的时间顺序,把其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列出讨论题目,分批发给学生阅读讨论,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推断案件侦破结果。教师根据讨论题目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分步讲评,最后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评判,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持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形式三:模拟实战训练。将某些典型案例现场重现为模拟现场,让学生在模拟办案的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总结办案的切身体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三、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痕迹检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内容广泛。而大多数学生对它的认识几乎是一张白纸,给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种媒体,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是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根据痕迹检验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特征,结合我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我们在痕迹检验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痕迹检验教学走上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给痕迹检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既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也可以更进一步将多媒体技术在现场勘验与物证检验中的应用(如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增强手印反差、恢复变形手印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课堂演示。有条件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逐步掌握用多媒体技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基本方法。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综合使用多媒体动态示范教学法、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多媒体互动练习法和多媒体形象引探教学法等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2.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

痕迹检验课程实践性强,课堂教学内容抽象难懂,需要借助直观、现实的模拟现场或教学场景,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有限,许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教学,也无法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计算机虚拟仿真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操作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2]。这项技术在痕迹检验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痕迹检验教学实践模拟难的问题,可以逼真再现或运作实物原貌,对人、物具有安全保护功能,节省经费开支,系统可多次重复且可控制性好,不受天气变化和空间环境的限制。如果将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痕迹检验教学(包括案件现场再现、模拟实战训练以及痕迹物证的形成过程、提取与检验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打破痕迹检验教学旧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痕迹检验课程教学效果。

3.开放式网络教学

刑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痕迹检验技术,同时更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刑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环境,形成教学模式的“生态多样性”非常重要[3]。依托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有益补充。

四、采用“分层、连续、递进”的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在痕迹检验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的痕迹检验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验证型实验,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针对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与刑事侦查实践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刑事侦查实践工作的要求。所谓“分层、连续、递进”的实践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验证实验阶段、模拟实验阶段和综合训练阶段。在这些不同层次的阶段上,分别对实践的要求、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操作的考核提出相应的标准,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以痕迹检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实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的飞跃,真正达到培养公安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照军,岳超,聂斌,韩静.探索发现教学法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259

[2]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0-132

浅谈工具痕迹检验新思路 篇6

1 我国工具痕检技术的发展

对我国工具痕迹技术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 就有相关工作者将工具痕迹检验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整理成册, 并且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 在随之发展的过程中, 将工具痕迹检验技术应用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 对于原有的破案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创新, 过去在破案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案件进行简单的推理, 可以说是无凭无据, 但是在工具痕迹检验技术应用以后, 在推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证据, 进一步提高了案件的侦破效率。我国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 工具痕迹检验的相关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目前已经成为刑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并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是显而易见的。

2 工具痕迹的含义及特点

首先我们要对工具痕迹的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 犯罪嫌疑人在犯案之后, 会在案发现场留有一定的痕迹, 也许通过肉眼观察是无法观察得到的, 但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就能在微观上找到犯罪嫌疑人遗留下来的痕迹, 这就是工具痕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是犯罪痕迹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上进行分析,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犯罪使用频率较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相关资料可以得知, 在案发现场中, 工具痕迹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 可以达到70%以上, 脚印、手纹以及其他的犯罪痕迹都无法与工具痕迹相一致, 因此在对日常刑事案件进行侦办的过程中, 工具痕迹的检验工作相对较多, 在实际的工作中, 也应该进一步提高工具痕迹的检验效率, 为其探索开拓出崭新的出路。

其次, 因为工具相对复杂, 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验的难度, 工具不同, 工具的痕迹一定是不相同的, 所以五花八门的工具遗留下来的痕迹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在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过程中, 对工具的使用力度不同, 或者是对工具的抓取部位不同, 都会造成不同痕迹的产生, 这样就要求在对工具痕迹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痕迹进行仔细的粪便, 任何一个细微的发现都不要错过, 这样才能确保侦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 工具痕迹具有立体性的特点, 工具一旦使用, 就会在深度、宽度以及长度等各个方面留下不同的痕迹, 所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光线的影响, 发现时间的不同, 或者是研究者的角度不同等, 这就会造成最终的采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受到痕迹立体性的影响, 会让痕迹的采集结果有所不同。

最后是利用率相对来说较低, 因为在多样性的工具影响下造成工具痕迹的检验工作难度加大, 并且痕迹还具有立体性的特点, 这就为工具痕迹的检验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案件的侦破人员没有认识到工具痕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或者是不具备先进的对痕迹进行检验的设备, 甚至是检验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工具痕迹的保护、提取以及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问题

现实的案件侦办工作中, 对于现场工具痕迹的特征分析还停留在主要靠工作人员人眼的观察, 工具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复杂性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有效的从工具痕迹检验数据库里分析和查对, 从而让工具痕迹的使用效率得不到提升, 无法给予案件侦破提供帮助。工具的简陋与技术的落后也致使无法对案发现场的工具痕迹特征进行定量, 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精确程度无法获得保障。如何获取定量而有效的现场工具痕迹, 然后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处理分析以提高检验效率和可靠性将是未来侦查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纵观国外, 工具痕迹的现场提取和分析研究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肯拟德和格瑞德等人对工具痕迹线性模式的检验相关技术研究, 研究目的主要是把光结构应用到工具痕检中从而得到线条间的距离, 但是不好控制。阿苏哈可等用三维图像构建工具痕迹, 利用同轴镜头将子弹上划擦的线条图像的灰度值转为痕迹深度表示, 进而将子弹痕迹力的线条灰度值转换为表面形态空间深度或高度。以上介绍的两类研究中, 都没有考虑工具痕迹的非形态结构纹理特性。转眼国内, 更是由于工具痕检特殊的应用领域, 研究人员甚少。西南政法的贾治辉教授研究了工具上凸点造成的线条痕迹, 利用线条的间距作为工具痕迹特征来对比分析。华中科大张琼月曾在硕士论文中研究过工具痕迹的图像预处理, 如图像灰度、均衡比、噪点, 还探索了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研究图像作特征提取, 设计了算法, 做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痕迹研究才刚起步, 工具痕迹识别方法单一, 无法完整表示。

4 工具痕检技术展望

从当前的发展前景来看, 工具痕迹检验是刑侦案件中的重要手段, 虽然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一技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这项技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进, 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展望可以发现, 工具痕迹的数字化检验和提取尽管对工具痕迹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 但是工具痕检技术的数字化研究却有着传统工具痕迹检验所不具有许多优势, 能够突破传统检验模式难以解决的困境。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如果同指纹数据库的建立一样, 自动识别工具痕迹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因此工具痕迹的数字化检验工作应当作为是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的长期发展目标。当然工具痕迹检验的复杂程度远超指纹, 自动识别目标的实现将有很长路要走。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对工具痕迹检验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探索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新思路。众所周知, 工具痕迹检验工作是刑侦案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加强对工具痕迹的检验可以有效促进案件侦破效率的提高, 希望在本文的论述下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钟新文.犯罪现场上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原因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2) .

[2]张蕾华.侦查人员的情报分析能力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5) .

论痕迹检验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篇7

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及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我们痕检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多年来公安队伍中一直存在大量的刑事技术人员流失,青黄不接的局面,据笔者所知,现在有的痕检技术人员产生了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刑事技术工作难度大、责任大,既辛苦又无名利,不安心工作,人心思动,在工作中采取应付的态度,造成了很多大要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失误,给侦查工作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当然,目前刑事技术人员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艰苦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状况是在逐步改变的。面对目前的现状,如何提高我们痕检技术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有效的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使痕检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的法律责任重大,同时认识到痕迹检验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

二、敏锐的观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

实践证明,一个称职的现场勘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现场勘查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检验鉴定水平,笔者认为,痕检人员要成功地勘查好犯罪现场,有效地为侦查提供线索,为破案和诉讼提供证据,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力。其首要的就是要细心。因为,勘查现场,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观察”,观察现场人、事、物的变化情况,深入研究现场客体所呈现特征,在这一观察活动中,细心观察是勘查成功的必要条件,不细心观察,就不能了解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不能概括出现场客体变化的规律。在现场勘查中只有立足于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现场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归类,认真研究其与犯罪的内在联系,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推理,为侦查提供准确明了的方向、线索,划定尽可能小的侦查范围,这也是痕检人员的职责所在。

对于一名优秀的痕检员来说,除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在整个现场勘查过程中,干扰始终伴随其中,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较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引起的疲劳抑制着注意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二是外部的环境,即环境的喧哗,领导侦查员等的询问等,这些都影响着我们注意的集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痕检技术人员要有坚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的练就,它来自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主要方面就是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笔者认为,良好的注意力就是一名合格痕检员所必备的心理品质。

面对复杂的现场,痕检员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是建立在对案件现场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的。更是取决于痕检员个人素质的高低,一名优秀的痕检员,在面对复杂的案件现场时,在开始开段,要能够以静制动,根据自己扎实的现场勘查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自己对各类案件现场特点的熟悉程度,展开联想,如,他能够从犯罪分子的入室方式和作案手段联想到作案人的习惯特征,能从作案过程,推理出这种过程所包含的犯罪信息等。著名侦探作家柯南道尔说过:“没有一项犯罪现象是不可能加以解说的,坚毅不拨和简单逻辑,乃是侦探的命脉所在。在不善思考者看来是神秘莫测的事,在深思熟虑者看来就是昭然若揭的当然之理。”实践证明,坚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痕检技术人员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与时俱进,树立证据意识

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1 痕迹检验工作的现状

1.1 基层痕迹检验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痕迹检验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基层痕迹检验工作的质量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基层检验人员一直存在人员流动较大的问题, 原因在于, 痕迹检验人员的工作比较辛苦, 强度和难度都较大, 因此容易流失技术人员;另一个原因就是, 对于痕迹检验人员的奖励制度不完善, 痕迹检验人员在案件侦破之后没有相应的奖励, 使得检验人员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因此, 调动不了检验人员的积极性。最后一点就是没有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缺乏对于高级人才的引进, 造成检验技术人员的缺失, 给痕迹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1.2 痕迹检验技术有待提高。

保证痕迹检验工作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检验技术, 而检验技术的高低, 先进的检验设备是基础, 但是我国现在的很多检验设备都比较落后, 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比较慢, 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设备不全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痕迹检验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有一些条件较落后的地方, 这样的设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刑事案件的综合性和技术性了, 对于一些较难发现的隐性痕迹, 这样的设备让检验人员也束手无策, 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案件的侦查。将来我国的痕迹检验设备一定是朝着自动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因为好的设备会给痕迹检验工作带来突破和发展, 但是我国目前痕迹检验设备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必须加紧步伐, 研制出新的设备, 这样才能给我国的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好地保障。

1.3 痕迹检验工作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对于痕迹检验工作来说, 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是整个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但是, 在有的案件发生的时候, 痕迹检验工作做得比较混乱, 有的技术人员不太了解痕迹检验工作, 在工作中只管对现场进行勘察和痕迹物进行提取, 并不懂对于现场情况的分析, 也不能将分析和总结的有效信息及时的反映给侦查员, 缺乏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很多宝贵的线索被忽略, 而有的侦查员对现场分析的概念也比较淡薄, 往往认为现场分析是检验人员的工作, 与自己没有关系, 不主动向痕迹检验人员主动询问相关的检验情况, 往往检验还没结束就离开, 形成了勘察与技术检验脱节的情况, 这样往往会导致一些重要的痕迹被忽略, 而给破案造成很大的困扰, 耽误了案件的侦破。因此, 痕迹检验工作必须要有规范的工作流程, 在刑事案件发生时应迅速的启动流程, 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来, 这样才会在最短的时间保证各项证据的有效性, 协助刑事侦查早日破案。

2 改进继承痕迹检验工作的策略

2.1 提高痕迹检测人员的素质。

提高痕迹检测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 引进高素质的痕迹检验人员, 提高整个痕迹检验的标准, 再对现有的痕迹检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并且努力培训痕迹检验人员, 使他们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另外要逐渐提高痕迹检验人员的待遇, 对于表现特别好的检验人员, 要给与相应的奖励,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逐渐的改变基层痕迹检验人员流失率大的现状, 不断的增加痕迹检验人员的数量, 这样也为痕迹检验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 能更好的将检验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 提高工作的效率。努力提高痕迹检验人员的政治素质, 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常识, 使得痕迹工作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样才会端正态度, 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提高痕迹检验技术。

在痕迹检验工作中, 检验技术的高低是保证案件侦破的一个关键, 因此, 一定要提高痕迹检验技术。首先就要引入先进的设备, 随着现在的犯罪手段越来越高, 整个刑事犯罪的侦破难度越来越大, 犯罪种类越来越多, 而引入先进的痕迹检验设备,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案件侦破的速度, 还能提高案件侦破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 还要学习国外这个领域的先进经验, 以此来推动国内痕迹检验的水平, 但要注意对于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我们要客观对待, 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加强与国外技术的沟通和交流, 定期举办培训, 提高痕迹检验人员的整体水平, 保证痕迹检验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在未来, 大量的无损痕迹检验技术将被运用到检验工作中, 因而新的技术和设备也将被研发和运用, 比如红外线设备等。因此, 我们相信在未来, 大量的无痕检验方式将出现在痕迹检验工作领域中。

2.3 规范检验工作的程序。

当案件发生之后, 痕迹检验人员应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并对整个现场进行保护;然后对现场的每一个遗留物进行仔细的侦查, 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 经过现场的勘察和仔细的研究之后, 对犯罪分子的作案过程进行还原, 总结作案轨迹, 并根据作案轨迹对可疑人员进行排查, 绝不放过现场的任何一个线索, 比如, 头发、指纹等。下一步将提取的痕迹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然后根据分析的数据, 尽快的锁定犯罪嫌疑人, 保证案件在最短时间里侦破。最后将痕迹检验以及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整理, 并把整理的结果在第一时间上报给有关部门, 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 规范痕迹检验工作的程序, 这样才会保证刑侦案件侦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痕迹检验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点, 在痕迹检验的技术和规范性以及人员的素质上, 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 因此, 我们应该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积极地改进不足, 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技术手段, 总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规律, 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因为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 提出方法, 我们才会进步, 才会发展, 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也不例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痕迹检验工作的有序进行, 才能为刑侦案例的侦查提供有效和准确的依据。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也开始应用了新的技术手段, 这对于促进我国刑侦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层痕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于断线钳痕迹检验鉴定的分析 篇9

1 断线钳的特征以及高强度物体材料在断线钳下形成的变形

断线钳的刀刃的面积一般都很大, 而且两个刀刃口的角度大约为60度。断线钳的总体结构都很相似, 但是刀刃两侧的表面的铣纹有所不同, 有的是平面形铣纹, 有的是砂轮型的铣纹, 这种一般都可以通过平面的铣削或者是磨削加工而成, 而形成的花纹则以这两种形式作为主要特征。

一般如果是断线钳加工比较精细, 然后又是去作用直径不是很大的物体,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痕迹一般与钢丝钳形成的痕迹很相似, 而且如果物体发生局部挤压, 或者是被剪切, 以及被单向挤压在这三种情况下, 形成的痕迹也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在同一位置对铝线和铜线进行这三种情况的作用, 他们所得到的痕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断线钳作用的一般是直径较大而且一般对外力有很大的抵抗能力,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所作用的物体的硬度越大, 抗剪能力也会随之加强。如果是去剪切抗剪能力较强的物体, 然后由于物体硬度较大, 这时钳刃便会向物体内部进行挤压, 然后钳刃旁边的材料也会由于钳刃外侧的挤压横向的流量变弱, 然后材料的边缘以及与钳刃侧内部的材料会形成一种线条状的痕迹, 这种情况下物体材料形成变形, 成为线条状的痕迹[2]。

2 在实际案件中常见断线钳痕迹的一般特点

在实际案件中, 一般的断线钳的两刃的对等状态不是那么吻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痕迹就会是两侧为不对称的形状, 这样形成的痕迹为在两个刀刃下的形成的坡面的大小不同, 两个坡面所具有痕迹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而这两个坡面的形成是由于两个刀刃的不对称形成的, 在进行对物体作用的时候, 刀刃的外侧的偏出的部分由于受到了物体材料的正面的阻力, 导致外侧刃比内刃在进行作用的时候速度要慢, 从而导致了两个坡面形成的大小不同。而且如果是在作用一些直径大, 强度高的物体, 这时外侧刃受到的阻力会更大, 物体材料所受到的推挤时间更长, 这样所形成的坡面就会发生变形, 而所形成的痕迹与钳刃两侧的特征相似。虽然钢丝钳在进行对具有此特征的物体进行切入时也会使物体发生变形, 但是断线钳使物体发生变形的时候是当断线钳进入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才会发生的, 主要是在痕起缘的附近, 材料的变形由于刀刃一侧的推进而逐渐形成, 当随着断线钳的不断的深入, 钳刃一侧的推挤压力也在逐渐增强, 其他的物体材料在这时会形成一个压力, 然后这个压力与刀刃相互作用, 进行剪切, 这样物体材料会发生撕裂和变形, 而痕迹大多为线条性的痕迹, 这就是在断线钳的作用下物体产生痕迹的过程。[3]

3 对断线钳痕迹检验鉴定的注意事项分析

3.1 断线钳刃侧加工的特征在痕迹中的反映

断线钳刃侧的价格特征在痕迹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形式是在由于挤压而形成的变形, 成为压缩变形为主的凹陷类的痕迹;另一种形式是由于压缩变形而形成的剪切的变形的一种混合痕迹的形式。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取决于物体材料的硬度的和直径的大小。当物体材料硬度大, 而且物体的直径也比较大的时候, 这样物体受到的刀刃的挤压的程度越强, 从而导致所产生的痕迹与断线钳工具特征所表现的形貌, 而在此时由于挤压导致的伴随的剪切形成的痕迹也会减少, 这是一种情况。当物体材料的硬度小, 而且物体的尺寸也较小的时候, 物体所受到挤压的程度也会相应的减弱, 这样对物体进行切入所形成的痕迹不会去反映断线钳工具上的特征, 但是伴随着的剪切所形成的痕迹也会随之增加, 线条型的痕迹也会增加, 而且长度也会比较长些。

3.2 断线钳的纹线特定性不太明确的时候

如果断线钳的特征反映不很明确, 然后在对材料进行切入时发生的挤压而产生的痕迹, 将会反映的更差, 所以在对痕迹进行实际鉴定的时候不要把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的线条作为线条型的痕迹。如果在剪切面上有可以进行结合的痕迹, 然后这种痕迹有比较突出的刃口剪切而形成的, 这样可以作为鉴定断线钳痕迹的主要依据。[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断线钳痕迹的分析需要根据物体材料的强度与直径大小相结合, 在强度不同的情况下, 所形成的痕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工作的时候要去观察其特征, 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摘要:近年来, 以断线钳作为作案工具的案例日益增多, 相关研究者根据在大量的综合案例的分析的基础上, 和根据实际办案的体会, 对断线钳痕迹进行了分析和鉴定, 指出断线钳痕迹痕迹在鉴定中的技巧。本文主要对断线钳的特征, 以及断线钳痕迹本身的特点, 还有对断线钳痕迹检验鉴定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断线钳,痕迹,检验鉴定

参考文献

[1]曾衍生, 王纬东.断线钳痕迹在检验鉴定中的应用技巧[J].广东公安科技, 2003 (1) .

[2]苏斌, 廖举峰.锈蚀断线钳剪切痕迹检验鉴定[J].广东公安科技, 2010 (3) .

[3]刘代富, 张书杰.钳剪痕迹研究综述[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00 (1) .

痕迹检验 篇10

关键词:机动车;轮胎;痕迹检验;刑事案件

前言

随着我国逐年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也使得在刑事犯罪案件中车辆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面轮胎划痕作为在犯案现场中最常用、并且最有用的痕迹物证之一。有效地证明了案件的真实情况,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涉案车型。相关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运用此来更好的侦办有车辆痕迹的刑事案件。

一、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的概论

(一)理论基础

(1)痕迹检验的同一认定:通过受审查客体与客体的某一些特性而留在案件现场车辆、人体以及道路上的痕迹,以判断二者是否出自同一客体。同一性认定也是在痕迹检验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

(2)种类特性:在相同的条件下某一类客体上反映呈现的,而且不会出现在其他类别的客体上,即某一种客体上共同具有的特征总和。

(二)特定性概述

汽车的轮胎是承担和传递制动力、转向力、牵引力以及地面的反作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行驶汽车的时候,与客体接触的轮胎上便会留下相应的颜色、轮胎花纹、纹理的宽度、深度以及密度等痕迹。

(1)轮胎宽度:轮胎的截面宽度是作为轮胎痕迹检验时的宽度特性,虽然轮胎痕迹中与地面接触的痕迹与轮胎本身的宽度并非一致,这与车辆的负荷,轮胎的制动状态和气压等一些因素都有关系。但是各类不同的车辆的截面宽度都有其标准的配置型号,都是能够确定的。

(2)轮胎花纹:轮胎表面的纹路在设计中由于车辆的用途及速度不同,以及其适应的道路和其他的技术要求的不同,车辆轮胎的胎面花纹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轮胎痕迹检验时,利用轮胎的胎面花纹的特征,是可以推断出相应的车辆型号的。

(3)轮胎磨损:不同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使用方式都不一样,轮胎的磨损便也有所不同。轮胎的磨损特征是更加重要轮胎痕迹检验特征,是能够直接认定事故现场的轮胎痕迹是否出自嫌疑车辆的轮胎。此中轮胎磨损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轮胎胎面花纹的磨损,包括了混合花纹、横向花纹、胎肩部凸起花纹、块状花纹以及棱边上面等所形成的磨损;②轮胎胎面在行驶过程中所形成的裂口和沟痕等;③轮胎胎面在行驶过程中所形成的小孔、小洞以及主体部分的缺失等。

二、目前主要的检验方法

在轮胎痕迹的检验方法中,有特征测量法、特征对照法、以及物质分析法和比较检验法。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检验方法。

特征测量法、物质分析法、以及特征对照法都是作为比较检验法的手段,通过对嫌疑车辆和事故现场的痕迹的特征的测量及对照,再通过现场物质和车辆轮胎上的物质的分析,才能得出事故现场和嫌疑车辆的相关数据,再对此数据进行比较检验。

比较检验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嫌疑车辆的轮胎胎面痕迹与事故现场遗留的车辆轮胎痕迹进行比较,通过其痕迹的位置,作用方式等进而得到是否与事故现场的车辆轮胎痕迹吻合的结果,以判定嫌疑车辆是否为事故车辆。

三、关于自动识别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车辆轮胎的痕迹的检验中,使用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了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加之由于在不同的轮胎胎面的花纹以及宽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得自动识别技术能够更容易识别出车辆轮胎的胎面痕迹。但是我国目前的自动识别技术都还停留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能够根据轮胎痕迹得以判断车辆行驶方向和速度,以及判断事故的碰撞点和轮胎痕迹的分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需要抓紧建立起肇事案件的侦破系统,以及关于车辆型号、汽车部件等汽车资料,以及肇事车辆的肇事情况的数据库。才能更快速的处理犯罪案件,并有效地提升破案率。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显示技术

在车辆轮胎痕迹的交通事故现场中,轮胎的胎面痕迹大多是灰尘或者橡胶颗粒加层的痕迹,使得客体表面和轮胎胎面现实轮胎痕迹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目前的显示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这类问题。因此,因借鉴其他的显示成像以及图片处理的技术,研发出能更好的满足车辆轮胎痕迹检测要求的显示技术。

(二)建立数据库

从国外的交通事故案件的侦破经验分析,建立车辆轮胎痕迹的数据库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办案速度和准确率的。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对轮胎痕迹数据库的建立,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轮胎痕迹技术的发展和有效应用。因此,急需建立车辆轮胎痕迹数据库,对车辆行驶、车型参数、车辆轮胎特性、轮胎花纹特征等的集中处理分析。才能更好的促使车辆轮胎痕迹的检测技术的发展。

(三)自动识别技术

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有更持续不断的发展自动识别技术才能更有效率的处理交通事故。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更快速的,准确率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运用:①人T神经网络技术;②小波理论;③模糊识别技术;④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等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的车辆轮胎痕迹网像的处理算法,从而建立起车辆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模型以及自动识别的查询平台。

五、总结

在降低犯罪事件发生率的同时,对于已发生的犯罪活动,对其的及时处理是当务之急。而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对现场的遗留痕迹进行分析,以科学的技术发掘更多的线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车辆的轮胎痕迹则是在破案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证据之一。目前我国就车辆轮胎痕迹主要集中在对痕迹的特征、形成痕迹的条件的研究。对轮胎痕迹的自动识别技术才刚刚起步,还需抓紧发展,得以拉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对交通事故处理的高效化。

上一篇:重点手术患者下一篇:写作达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