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热点

2024-05-01

思考热点(精选十篇)

思考热点 篇1

一、以热点问题为载体, 考查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是前提

热点问题是体现中考试题时代性、生活性的重要载体, 是命题者的“最爱”, 但试卷中热点问题的采用及设问方向, 仍是以教材的主干知识为基准的, 热点问题只是作为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而存在。中考命题者往往通过热点问题设置背景, 创设灵活多样的题型, 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2009年第21题以“赠台熊猫团团圆圆”的时政热点为载体, 考查“气候的构成要素”“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基础知识;2010年第25题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 考查“近代工业革命的成果”“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基本概念。

由此可见, “热点问题”始终是为基础知识服务的, 试卷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突出了中考的基础性。但是, 社会.思品中考实行开卷考以后, 不少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 认为开卷考就是考资料, 只要把教师准备的资料整理好, 考试时带进考场“按图索骥”就行了。因此, 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高于读教材, 不肯下工夫识记基础知识, 对基本概念不求甚解, 对基本事实不主动分析, 结果在考场上捉襟见肘、望卷兴叹。如2009年第21题考查气候的构成要素, 属容易题, 分值是2分, 但从得分的统计看, 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0.77分, 足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甚至非常不扎实, 不仅导致了基础题目的失分, 还降低了较难题目的答题能力。能力是知识的运用, 没有基础知识就读不懂材料, 形成不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夯实基础知识是搞好中考复习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中考复习中, 一定要端正思想, 纠正开卷考试不需要识记的错误认识。教师要做到“脑中有标”, 准确把握命题导向和课程标准, 读透《考试说明》, 落实考点, 尤其要关注“高频考点”“调整考点”“新增考点”和“热门考点”。学生要做到“胸中有本”, 重视《初中生学业评价指导用书—社会·思品》。一方面,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标记 (如圈、点、框、三角符号等) 划出重点、难点, 引起“有意注意”, 加深印象;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必要的记忆和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只有这样, 才能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融会贯通, 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热点问题为载体, 考查解题能力——提高能力是关键

中考试题虽然立足基础知识, 但重点仍是对能力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 都是从学科主干知识出发, 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选取经典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 设置情境, 引出问题, 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第24题, 围绕“科技创新”这一长效热点, 以绍兴市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具体数据和“兰亭高科”的科技创新成果为背景材料, 由面到点, 层层设问, 考查学生从图表和材料中提取、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中考试题还要求学生把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2010年第25题以“上海世博会”的时政热点为载体, 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近代工业革命中的有代表性的成就”、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七年级思品的“团结合作”和九年级思品的“公平正义”等内容糅合在一起,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

因此, 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还要借助“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另一方面利用“热点问题”设计题目, 指导解题技巧, 提高复习效率。比如, 在进行“金融危机”专题复习时, 可以结合的知识点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现代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 学会正确对待合作和竞争,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个体私营经济地位作用) , 民族精神,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等。

同时, 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设计以下题目:

1.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为了尽快摆脱困境, 实现经济复兴, 实行了什么新政?这一新政的特点和作用怎样? (容易题, 属于基础性题目)

2.请从经济全球化角度, 说明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做法为什么必然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稍难题, 解题关键是提醒学生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回答)

3.2009年以来, 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先后批复了九个区域发展规划, 以促进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 请说说我国密集出台区域经济新政的经济意义。 (较难题, 既考查学生的审题水平:该题是回答经济意义, 还要求学生选准考点“区域经济”, 并结合材料回答) 。

教师以热点问题为背景设置的专题复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添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 在考试时思路容易打开, 解答较快上手。

三、以热点问题为载体, 关注学生成长———价值引导是核心

社会·思品中考试卷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同时,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性功能。历年绍兴市社会·思品中考卷都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试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掌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如2009年第25题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载体, 以“五四精神”传承为题眼, 创设新情境, 提出新问题, 引导初中生以先辈为榜样, 努力践行, 锻炼成才, 更好地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2010年第22题利用“校园安全问题”设计试题, 引导学生增强权利意识, 依法自律, 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些试题的设计均贴近学生的生活, 触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考生在完成试题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一次新的成长。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青少年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知识的人文价值, 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及时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鉴别, 自觉吸收精神营养, 抵制不良诱惑, 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如在复习“澳门回归十周年”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关系、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 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和制造国家分裂的言行作斗争;在复习“三鹿系列刑事案件”时, 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做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在复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科学, 有创新能力的人。

四、以乡土热点为载体, 呈现地方特色——热爱家乡是落脚点

近几年的社会·思品中考试题, 既具时尚元素, 又有家乡味道, 体现乡土热点的题目不断出现, 分值不断增多。例如, 2009年第22题的“农家乐”是绍兴市提出的旅游强市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4题“兰亭高科”的成果则是绍兴企业励志创新的一个缩影。2010年第23题, 以“小明家的家庭座谈会”为背景, 通过绍兴一家人的生活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成就。利用乡土热点创设问题, 贴近当地实际, 凸现地域特色, 乡土气息浓厚, 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了试题的亲和力,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复习中, 我们要注重学科知识与乡土资源的结合, 联系本地特色, 把乡土热点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复习“地图的语言”时, 教师可出示“绍兴市行政区划简图”,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诸暨市, 并说出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既熟悉了家乡, 又掌握了地图的语言。又如, 在复习“因地制宜, 优势互补”时, 可以把绍兴市的经济发展作为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绍兴区域经济的优劣和劣势, 探讨绍兴市如何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 既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 做一个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现代中学生。

官倒问题引发热点思考 篇2

“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在改革大潮之中“官倒”之风随着污泥浊水迅速蔓延,并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冲击着中国的市场,扰乱着这场改革。它的症结在何处呢?

首先是在政治上为“官倒”们提供了具有种种特权的条件;其次是价格体系的双轨制给“官倒”们开了方便之门,法制的不健全使“官倒”肆无忌惮。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向来是以“官本位”和“权本位”作为社会观念价值的核心。一个人只有做了官,才有社会地位,也就可以享受各种特权,当然更可以谋取大量的金钱。权钱的转换在人们看不见的幕后悄悄地进行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几千年的等级制度造就的特权阶层就是这样悄悄地吮吸着人们的鲜血。中国的封建历史是格外地长,封建特权思想的残余潜移默化地顽固地存在下来,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一遇机会便生根滋芽。

“官倒”之所以能“倒”,凭借的是他手中的特权,有的则是借用的老子的权势、地位及影响,利用改革开放的机会在两种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钻价格体制双轨制的空子,完成权钱的转化过程。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以权经商,层层加码,大发横财;或者是利用权力,处处设卡,多方盘剥;更有甚者凭借权力,买空卖空,立地发财。例如彩电:他们可以用手中的权力买出大批平价的商品,几经转手,再以成倍的高价卖给顾客。有的手中掌握着国家计划内的紧俏物资(塑料、钢材等等),他便可利用权力视情况加价卖给缺货单位并收取大量“好处费”(所谓回扣)这些投机倒把的事情,无权无势的百姓是根本办不到的。难怪有人说:“权力看不见,威力大无边”。

将权力不断地转化为金钱,导致权力商品化了。它意味着:当官要靠权力发财,那么金钱必然能收买权力;而权力一旦为金钱所收买,便必然走向腐败。官倒现象从表面看是不正之风,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和“权本位”三者结合的产物,是特权与等级制度培育的结果。它如继续发展,将使整个社会发生畸变,它将毁掉改革开放的成果。

治理“官倒”现象应该来点真格的了!“官倒”真的无法可依呢?行贿受贿就不合法,投机倒把就不合法,卖权以权谋私更不合法:对那些横行无忌以身试法的罪犯光动用一点党纪处分、政治处分、罚款处分,够用吗?法律的威严体现在哪里!

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官倒”们能在我国这块政治土地上滋生、泛滥,等级制度特权思想能在我国有市场,其重要原因:我们的国家长时期以来是一个实行人治的国家。

纵观历史,从秦始皇的中央集权专制开始,实行的是一套完整的人治统治,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各朝各代都制定法律,但统治者个人的言论、皇帝的权威远在法律之上,中国的法制传统始终刻着人治的印记。

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诞生的,当时整个社会科学文化愚昧落后,长期的封建专制、皇权至上、官本位的思想顽强地延续下来,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个人言论便逐渐地替代了法律。“官倒”便是处在这种人治的保护之下。有些“官倒”劣迹被发现,不是以法律这根准绳去衡量他们犯罪的尺度,而是看其特权或后台官职的大小,官长的意志胜过了严肃的法律条文,人治大于法制再次体现。

加强时政热点教学的思考 篇3

一、结合时政热点,归纳复习专题

热点一:食品安全

例题: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某网页密切关注事件动态,滚动报道事件进展,广大网民也参与其中:

【我来评论】温家宝总理迅速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检查奶制品,整顿奶制品行业。2008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废止食品免检制度的通知。

(1)下面是广大网友的评论,你也说两句。

“草根使命”:“企业要诚信、依法经营。”

“潇潇”:“国家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我要建议】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出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着突出问题。为切实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确保广大师生身心健康,教育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决定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2)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快写下来。

【我有感想】2009年1月2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中的数名被告人做出一审判决,其中被告人张玉军、耿金平被判处死刑,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

(3)看到此新闻,你有何感想?

热点二:航天成就

例题: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我国航天人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

某校正在举行“庆探月成功,传航天精神”的活动,请你参加:

(1)航天知识我知晓: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展示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2)航天成就我思考:我国取得这些航天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两项即可)

(3)航天精神我传承:我们中学生,应怎样传承航天精神?

热点三:金融危机

例题:材料一:2009年2月3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圆满结束欧洲“信心之旅”回到北京。这次欧洲之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促国际社会提振信心,加强合作,共克时艰。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伦敦说:“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一是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给世界添麻烦,这就是最大的贡献。二是中国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帮助最贫困的国家少受损失,切实履行援助承诺,让世界在危机的寒冬里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怎样做?

总之,2009年一年来,国内外值得关注的时政热点很多,不在此一一列举。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提炼精华,要做到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解读和材料语言转为教材语言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命制挑选习题强化训练,教师还要给予一定的方向性的总结,帮助学生在材料中看到什么词就转为教材中的特定语言。

二、突出时政要点,强化政史链接

政治和历史是永远无法分开的,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今天的历史又是昨天的政治,表现在知识上就是历史的发展会得出政治的结论,而政治的观点又需要历史的事实来说明。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两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今天的世界是昨天世界的发展,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文科综合的考试就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注意时政和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搞好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教师要注重将反映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感,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等。

教师要找准全局性重大时政与本省实际、教材重点的结合点,注重把本省重要时政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关心本省在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方面的成就与特色,尤其在全国有影响的事件,了解家乡建设的措施、进展以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把握教材重点,渗透时政教育

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尤其是和热点结合紧密的重点知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教师要关注新闻,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准确把握热点,并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教材重点,找准结合点,把热点及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生活化,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细化在教材的重点内容里,并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以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社会重大时政热点。

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做一些训练题,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不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做练习,都不能机械死板,要能举一反三,做到学“活”,练“活”。学“活”,就是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教材主干知识,抓住有用价值,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

当前建筑幕墙热点问题思考 篇4

幕墙是建筑物华丽的外衣,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时尚装束。中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似乎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建筑幕墙的装扮。建筑幕墙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带给世人一片惊奇。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幕墙在我国的广泛使用,许多热点问题随之产生,诸如幕墙节能问题、幕墙安全问题及幕墙发展方向问题等等,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1 建筑幕墙的发展方向问题

虽然幕墙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时至今日,除了一些极为特殊的最新品种外,世界上已出现的各种幕墙我们都能生产。我国的幕墙生产技术已经臻于成熟,一些企业还承揽了许多国外的著名幕墙工程,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品牌。

回顾过去二十几年幕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期:1983~1994年。这一时期走的是引进、模仿国外技术的路线,幕墙的品种较单一,基本为构件式明框玻璃幕墙。尚未制订国内幕墙规范和标准,技术质量水平较低,幕墙的年产量也较低,平均每年仅生产200万平方米左右。2)成长期:1995~2002年。这一时期国内逐步建立起了幕墙标准体系,技术质量水平相应得到显著提高,幕墙的品种开始丰富起来,包括明框、隐框、单元式、铝板、石材、点支承幕墙等等。幕墙的年产量大大提高,平均每年生产达800万平方米左右。3)发展期:2003年至今。这一时期国内的幕墙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断热铝型材、Low-E中空玻璃、优质五金配件等新材料开始大量使用,幕墙技术更上一个台阶,新型的双层、光电、智能、膜结构幕墙逐一展现在国人眼前。幕墙的年产量高达1500万平方米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的幕墙总量已超过2亿平方米,占到世界幕墙总量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中国为世界第一幕墙大国,名不虚传。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幕墙市场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层次差、技术水平低、幕墙能耗高、市场价格乱、产品配套弱、自主品牌少等方面。因此业内普遍意识到中国虽然是幕墙大国,但还不是幕墙强国。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幕墙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国今后的幕墙发展方向在哪里呢?首先,建筑节能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必须着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在幕墙中的应用。其次,今后的发展重点不应仅靠数量的增长,而应着重依靠质量的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禁止低价恶性竞争。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双层幕墙、光电幕墙、智能幕墙的应用面,要设法促进幕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幕墙产品的性价比。第三,绿色环保是当今世界性的主题,应当积极推进生态幕墙的设计建造,打造真正的绿色建筑。第四,有实力的幕墙企业应积极走创新之路,加大研发新型幕墙产品的力度,尽快建立自主品牌。第五,大力拓展幕墙应用市场,以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发展地区推进,以各省会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镇辐射推进。鼓励一流幕墙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多承接国外的幕墙工程,提升中国品牌的价值。

2 玻璃幕墙的节能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量位于世界前列,但资源相对匮乏,能源效率低下,能源形势严峻。由于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因而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政策。而建筑能耗的50% 与门窗幕墙有关,因此建筑节能的重点又在于门窗幕墙。

对于玻璃幕墙的节能,当前面临以下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我国现在每年新建的玻璃幕墙以千万平方米计,如此大量的幕墙建设如何使国家的相关节能政策具体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已出台的节能规范,确保新建成的玻璃幕墙真正具备节能的性能,需要参与幕墙建设的各方主体统一协调配合,付出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生产的玻璃幕墙,大部分属于明框、半隐框、隐框等框支承玻璃幕墙,少部分为全玻幕墙和点支承玻璃幕墙,这些玻璃幕墙绝大多数都属于高耗能幕墙。根据国家的节能政策,这些高耗能的既有幕墙需要逐步分批进行节能改造使其基本符合要求。这方面的节能改造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

现阶段,国内幕墙行业在节能技术方面主要致力于提高玻璃幕墙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技术措施有:1)将高性能的玻璃引入幕墙工程,如Low-E玻璃、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甚至是真空玻璃等品种,以减少通过玻璃进入室内的传热量;2)对幕墙骨架采用隔热断桥铝型材,阻断热量通过铝型材骨架的传递;3)控制幕墙的开启窗面积,提高幕墙的整体气密性,减少幕墙由于空气渗透导致的热量交换;4)在幕墙工程中结合建筑遮阳措施,在夏季有效地遮挡太阳光的直接辐射,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5)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在两层幕墙中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达到节能通风的目的;6)采用光电幕墙,把光电板安装在幕墙上,利用光电板工作来供给室内用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工程实践表明,上述保温隔热措施可以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当前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目前国内建筑幕墙的工程预算体系还不完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能及时反映到幕墙价格体系上,新型建筑节能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合理的价格区间;施工单位之间无序的市场竞争和简单的最低价中标法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混乱,低价格决定了相关产品的低品质;监理单位严重缺乏既了解幕墙又熟悉节能技术的监理工程师,或者有的监理人员与施工方串通一气,无法对幕墙的节能设计施工进行有效监督;甚至有的检测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惜出具虚假的节能检测数据帮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更助长了市场上低品质幕墙产品的大行其道。上述因素导致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重重阻力,导致真正的节能幕墙叫好不叫座,而所谓的“节能幕墙”名不副实。

因此,当前推进幕墙节能工作,不仅要靠政策上的支持、技术上的革新,还要靠相关体制机制的保障。针对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相应地必须尽快完善幕墙的预算体系,尽快改变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机制,尽快培养大批幕墙节能专业技术人员,尽快规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的主体行为,凡此种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幕墙节能工作做好,做到位。

3 建筑幕墙的安全问题

建筑幕墙的本质是一种外围护结构。由于幕墙大多集中在各城市的中心繁华地带,且长年悬挂在建筑物的外围,一旦幕墙出现安全事故,将极大地危及建筑物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幕墙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空破碎掉落的玻璃板块将行人砸死砸伤,将过往的车辆砸毁等等。特别是地处热带风暴和台风地区的幕墙,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击,许多幕墙在台风的肆虐中出现破损。幕墙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甚至有人称幕墙为“空中定时炸弹”。不安全的幕墙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灾害,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我国建设主管部门很早就关注到了幕墙的安全问题。2003年,为了加强建筑安全玻璃的生产、流通、使用和安装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建设部联合其他三个部委共同制定了《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2005年5月,建设部又委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对全国10个城市既有幕墙安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9名专家组成了10个专家组分赴各城市,历时2个多月,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深圳、哈尔滨、厦门、温州十个城市进行了既有幕墙安全状况调查,最终形成了一份极具价值的《部分城市既有幕墙安全性能抽样调查报告》。报告对当时各类幕墙的安全状况、存在的隐患、造成隐患的原因等均作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建设部于2006年底发布了《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对既有幕墙安全维护的责任人作出了明确界定,同时对既有幕墙安全性鉴定的年限、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然而,距《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发布已过去三年多了,既有幕墙的安全性鉴定工作却进展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既有幕墙的维护资金普遍得不到落实,特别是多个业主共有的幕墙,其维护资金的筹措途径、分配比例更难以协调。缺乏资金的支持,日常维护、安全鉴定等工作自然难以开展。2)目前国家尚未制订出既有幕墙安全性鉴定标准来规范这项工作。该标准必须能科学地提出抽样比例、评定标准,合理解答关于既有幕墙安全使用年限等疑问。既定性又定量地解决既有幕墙安全鉴定方面的问题。只有尽早出台这部特定标准才有可能将既有幕墙的安全纳入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3)由于缺乏先进的幕墙安全无损检测手段,现有的幕墙安全鉴定工作必然会对既有幕墙造成损伤,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幕墙所在大楼的正常办公、营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一矛盾如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幕墙的安全鉴定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

当前,我们不仅要加快促进既有幕墙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尽早排除既有幕墙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对于新建幕墙的安全更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从幕墙的设计、选材到施工安装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现行技术规范,确保新诞生的幕墙在安全方面健康无缺陷。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幕墙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当前幕墙的节能、安全及发展方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建筑幕墙,节能,安全,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龙文志,幕墙门窗要向“四节”发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5年06期.

[2]滕惠根,浅析建筑玻璃幕墙节能技术,硅谷,2009年03期.

思考热点 篇5

最近国考面试的备考学习如火如荼的开始着,国税部门作为第一招考大户,自然备考的学生也是最多的,随着复习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发现要想顺利的考进国税部门,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税务人,仅仅是知道普通结构化的答题思路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把题目答出亮点,答出高分,尤其对于那些想要逆袭的同学,更要多了解税务部门,了解税务知识。今天就来说说关于税收的内容,帮助大家加深一些对税收的认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很多时候都是缺乏税感的,并不了解税收的意义,也感受不到税收于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但是人们却对个人所得税却比较熟悉,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个税改革的思考。

【热点背景】

平时和个人所得税“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工资薪金的扣税,目前,我国在工资扣税方面规定的免征额为3500元/月。这是2011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然后一直没有改过,个税改革的呼声强烈。

【题目预测】

从2011年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一直没有改,很多人呼唤个税改革,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从2011年6月30日起,一直7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涨,物价也不断上升,但个税起征点却没有调整,确实不符合客观规律。相反,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每年动态调节,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率,看似比较合理,我国的个税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国当前个税征收采用的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基本扣除方式,虽然确定免征额考虑了个人吃穿等基本开支,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也可在税前扣除,但却没有将家庭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开支纳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公平,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个人所得税在民间也被戏称为“工薪税”,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个税收入中,有近70%是工薪阶层通过企业单位扣税的。这也是只采用分类征收的弊端,因为工薪阶层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可能只有工资收入;而收入很高的人收入构成复杂,分类征收却无法把全部收入统一到一起缴税。现行个税的分类征收,容易出现两个人劳动收入相同,但由于收入来源不同而导致税负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劳动者其收入主要是劳务报酬,要按20%税率缴税;有些人收入来源则更加多样,不仅每项都能有免征额,工资薪酬也能享受递进税率等更多实惠。这样就导致了“同收入”却“不同税”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国个税的改革的呼声也是比较强烈。

想要真正将让个税实施得到民众的支持,摆脱之前的尴尬局面,我认为依然要坚持国家个税改革的原则,通过改革调节收益的再分配,让税制更加公平,高收入者税负适当增加,中等收入者持平,低收入者税负降低,同时还要多措并举。第一,实行综合征收,真正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例如将工资薪酬、劳务报酬、稿酬等项目合并,按年汇总纳税,可以解决按次征收或按月征收所带来的因某次或某月收入偏高导致加重整体税负过高的现象。

第二,降低税率,可将我国累进税率从7级调整为5级,较少的税率档次也能够降低税收征管的复杂程度与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影视城旅游开发热点冷思考 篇6

[关键词] 影视城热点问题开发战略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建设热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这类建设热潮的背后蕴涵着巨大风险,2005年金鸡百花节的资料显示,至2004年底,我国各类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共2500多处。其中70%亏损,20%持平,10%盈利。尽管如此,有关投资者和决策者还抱着侥幸心理,期望某一部热播影视剧的带动效应。由此引发的影视城建设方兴未艾。

一、影视城旅游开发的特点

1投资大、收益期长

据了解,目前投资建设一座影视城所需资金动辄上亿元,而根据其自身特性及其目前较为单一的贏利模式,其投资收益期一般在15到20年。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后续资金支持和可靠的赢利模式,影视城和主题公园的亏损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巨额的先期资金投入是影视城旅游项目开发的基础。

2转换成本高

“转换成本”最早由迈克·波特(1980年)提出,指的是当消费者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产生的一次性成本。这种成本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时间、精力和情感上的,它是构成企业竞争壁垒的重要因素。影视城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各个影视剧组提供拍摄场地,然而不同的影视剧组需要的场景是不同的,影视城为一个剧组建造的场景往往只适合特定题材的影视剧拍摄,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剧组的需要,要想为其它题材的影视剧使用。经营者就不得不面临高昂的转换成本,甚至根本无法转换。

3受到可替代性产品的冲击

目前,我国影视城的主要业务分为为影视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和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就前者而言,随着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大量运用及其成本的不断降低,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对于影视城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弱,甚至有完全由计算机技术取而代之的可能,这对于影视城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就后者而言,由于旅游业的地位逐渐突显,大量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使旅游者的选择余地与日俱增,因此新兴的影视城旅游面对的替代压力很大。

二、影视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影视城旅游开发模式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建设热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建设缺乏正确定位和重复建设过多。一些省份甚至出现几个定位几乎雷同的影视基地,影视城旅游项目一哄而上的开发结果是,各影视城风格雷同、毫无特色。重复建设。

2影视城经营模式面临困境,盈利举步维艰

与目前这一股影视城建设热潮成鲜明对比,几乎所有的影视城都在亏损,这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而已经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影视城也不在少数。同质化经营会引发影视城之间的惨烈竞争。一些影视城投资者表示,为了吸引影视拍摄组,他们通常采取不断压低价格或者免收场租费的方式。而单纯依靠“降低收费吸引剧组”的方式,不仅不能规避我国影视城重复建设带来的隐患,反而会加大这种风险。

3缺少行业指导,影视城巨亏凸显监管盲区

有关影视城的审批主管部门不明确。据无锡太湖影视城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要附加旅游项目,就找旅游部门;要批土地,就找国土资源部门:要搞文艺演出,就找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总局目前都没有明确管理影视城的职能部门,影视城面临的多头管理局面,反而造成一个管理盲区。

三、影视城旅游开发战略思考

1突出特色,以创新思维推动产品开发

与我国其它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样。影视旅游产品的低层次开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游客参与的积极性。现代游客已经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观赏型旅游活动形式,而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影视旅游作为一种融入了影视元素的全新主题化旅游活动,理应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影视城建设中,需要用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来进行产品开发,如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做好影视城的分区,细化影视城分工,办出特色。

(1)树立影视城大产业概念,走出经营模式困境

我们应该有个大产业的概念,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做法和先进模式,好好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要搞影视城,光靠向剧组租场地赚钱是肯定不行的。也就是说,单个本体很难盈利,我们应该将影视城放到一个大产业里去,形成良好的局部微循环,影视城才能健康发展,如我们的邻国韩国釜山,他们的模式值得我们模仿。韩国将整个釜山建为电影城,外景基地基本不收场租,租赁设备等费用也实现减半等特别优惠。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国剧组,中国和日本的剧组也纷纷前往,影视业1年带动的相关收入如酒店、餐饮,旅游等相关收入逾百亿元。

(2)政府要明确影视城的管理职能部门,加大政府对影视城的管理和导向力度

因为电影有些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政府一直严格限制外资介入电影行业,这一观点实际也延续到影视城行业。但影视城与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造成了今天的管理真空。国内部分专家认为最好以影视城的经济形态这一属性来决定它的主管部。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宏观调控的职责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项目审批制度,逐渐引导我国影视旅游产业朝着地域分布更合理、功能体系更完整、特色形象更鲜明的方向发展,做大、做精我国的影视城旅游项目。

思考热点 篇7

一、关于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调研结果

在2010年学年度即将完成时, 本院校团委围绕着两会所提出的热点问题, 对周边各个院校青年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 当前青年人所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就业问题。

当前农民工工资比大学生的工资还高, 这一贬值现象让很多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就业问题也就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生在担忧之际, 利用业余时间及时为自己充电, 学习多门课程, 练就一技之长, 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上海世博会。

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上, 更是令每个青年学生都深深地被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和感动。中国馆更是以“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 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令我们为祖国的强盛而骄傲。

3、2010南非世界杯。

刚刚结束的南非世界杯让很多中国的球迷仍然意犹未尽, 很多青年学生对世界杯上各个国家球队的拼搏精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钦佩之情, 也有大学生表示, 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 坚持自己的理想, 是他们从世界杯上学到的精神。虽然在世界杯上看不到中国球队的影子, 但是, 同学们仍然通过各种赛事和近年来我国对足球的打黑行动中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仍然对中国的体育事业报以极大的期望。

4、全国两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会。青年人对两会上所提出的关于房价的调控, 以及医疗改革、对教育和就业等问题的改革内容都十分关注, 大学生们也表示, 很期待政府提出新的有力政策。而对于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行为, 6月份整体房价已经比去年同期整体有了下降, 学生们则表示, 这对青年将来的住房问题, 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5、近年的重大自然灾害。

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 到今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世界各国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我国南方各省更是遭遇了罕见的干旱、洪涝灾害, 面对目前全球的异常气候和恶劣环境, 青年学生们对此表示, 将尽自己的努力,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加大环保力度,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从整体来看, 广大青年的思想端正, 对国内外的大事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着客观的认识, 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的思考

所谓的热点问题, 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由一定的社会思潮引发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而针对以上调研活动所总结出的热点问题, 我们应当认识到, 青年作为现代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群体, 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也对当前的青年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年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 对于道德理念的获取, 容易产生偏差, 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情感是贯穿于人们对外界实务的主观体验, 青年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 需要学校的思想工作者给予正确的引导, 使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师范类院校中, 学生普遍关注的是教师的地位和工资问题, 有的学生甚至对长久以来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地位存在有异议。安排师范生去偏远的山区体验乡村教师教学的艰辛, 目睹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可以让青年学生对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三、总结

让青年学生走近热点, 知晓热点, 用知识武装自己, 提高对热点的透析能力, 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随着两会的召开, 很多热点问题随之出现, 其中关于就业民生的热点问题, 成为当前青年主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年问题,热点问题,调研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纪岩.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对热点道德问题的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2) .

对我国宏观税负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篇8

关键词:宏观税负,政府职能,财政支出

宏观税负水平是国家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自2000年我国纳入《福布斯》税收痛苦指数评选体系以来, 伴随我国税收总收入的迅猛增长和税收痛苦指数排名的逐步提升, 宏观税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9年, 我国税收痛苦指数排名已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 在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运营困难、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备受质疑的背景下, 我国税收总收入继续保持22.6%高增长, 远高于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增速, 这种强烈反差导致宏观税负过高、过重逐渐成为当下流行看法。但是,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果真如此吗?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 都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分析, 客观评价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

一、以标准公式测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形在而神不在

宏观税负这一概念本身是个“舶来品”。理论上, 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税负水平, 通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税收总额 (T) 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国际上测算宏观税负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两大口径, 主要区别是前者把社会保险税费作为税收收入, 后者则将社会保险税费独立于税收之外称社会保险缴款。国外测算宏观税负主要是为了反映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因为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 税收收入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90%左右, 因此宏观税负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大体能反映社会税收负担程度和政府支配财力水平。

以标准公式测算我国宏观税负方法很简单, 但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 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包括税收收入即一般预算收入, 还包括土地出让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 特别是某些制度外收入虽客观存在且规模不小, 但难以获得准确可靠数据。据有关专家估测, 2009年我国税收收入仅约占政府收入的51%。因此, 在政府收入规模不确定情况下, 参照标准公式测算我国宏观税负, 并不能客观反映我国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偏离了宏观税负指标的本身内涵, 可谓是“形在而神不在”。

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国际比较:貌似公允实则偏颇

除了统计口径差异外, 宏观税负水平还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标准公式可见, 影响宏观税负测算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政府收入 (国际上用“税收收入”替代) , 而政府收入取决于政府所要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 职能范围越大政府收入需求相应越高。财政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职能范围。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阶段理论可见,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要进行大规模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积累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重最大;但随着经济由初级走向成熟, 公共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因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和公共管理需求的增加而上升, 同时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比例也会大幅攀升。因此, 不同国家和地区宏观税负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同一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税负水平也会大相径庭。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但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底子薄、起步晚, 短短30多年的追赶与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颇有差距。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 加之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 使得当前政府所要承担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依然不减, 甚至变得更为庞大。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其他国家相提并论, 因为两者可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政府职能定位也大不相同, 两者不具有可比性。然而, 纵观有关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研究, 绝大多数都忽视了“与谁比”和“如何比”这一基本问题, 未能充分考虑参照系所处发展阶段、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政府职能定位等条件, 仅从测算结果上作定量比较, 最终结论无疑貌似公正实则有失偏颇。

三、宏观税负高低与轻重及其利弊问题:关联但并不等同

一方面, 宏观税负的高低与轻重, 前者是税负情况的客观反映, 后者则是对税负情况的主观感受, 两者有一定关联但并不完全等同。宏观税负高并不一定表明税负重, 反之宏观税负低也并不意味着税负轻。宏观税负的高低, 既可以是自身比较的结果, 也可以是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比较的结果。比如, 李永刚基于IMF口径测算得出1994~2007年间我国宏观税负在不断提高, 但税负水平不仅低于人均GDP15000美元以下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更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水平。而宏观税负的轻重, 只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感受, 即实际付出 (缴纳的税收) 与期望所得 (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的匹配程度, 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并不可比。比如, 宏观税负15%与30%的两个国家, 可以比较税负的高低, 但无法评判税负的轻重;北欧一些国家的宏观税负虽然很高 (50%左右) , 但国民感觉税负并不重, 因为高税负已内化为高福利。由此可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评判税负轻重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物有所值”。

另一方面, 宏观税负的高低和轻重并不与其利弊效应划等号。尽管国内外有关最优宏观税负问题的研究颇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足够的依据来判断究竟多高多重的宏观税负才适合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学者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来评判我国税负水平的利弊, 把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运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税负问题, 显然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 即使一国或地区宏观税负高了或者税负重了,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会阻碍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即使宏观税负低了或者税负轻了, 也并不必然会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瑞典税负很高但积极效应突出, 正如瑞典前首相约兰·佩尔松所言, 高税负支撑了终身教育机制、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积极的劳工政策和其他社会福利, 使国民不会为疾病、失业等不测事件担忧, 从而能积极学习、主动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 整个国家可以在激烈国际竞争和全球变化中调整产业方向, 顺利实施经济结构调整。

四、结论与启示

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是重还是轻、以及合理与否”问题争论已久但并无定论,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宏观税负不仅测算上存在“形在而神不在”问题, 而且在进行测算结果的国际比较时, 并没有充分考虑国情、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 而是直接将测算结果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简单比较, 从而得出判断结论, 这种比较貌似公允实则偏颇。我国宏观税负的研究不仅并未建立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体系上, 而且税负合理与否的争论往往被简单的数据对比所遮蔽, 后者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因此, 理性看待我国宏观税负问题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结合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发展需求, 从宏观和长远视角进行综合动态考量。特别是不应过多纠缠于税负本身的高低和轻重, 而应关注与税负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范围和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益, 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宏观税负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多维视角解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1 (1) .

[2]李永刚.中国宏观税负是高还是低—基于国际比较和经济增长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0 (6) .

[3]赵薇薇.从大、中、小口径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J〕.涉外税务, 2009 (11) .

[4]刘涵.我国宏观税负国际比较的不同口径研究〔J〕.经济论坛, 2008 (10) .

[5]蔡玉平.论我国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实现途径〔J〕.财政研究, 2007 (5) .

思考热点 篇9

一、计算教学的意义

第一,数学计算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到的范围较广,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也是公民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数学计算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数学计算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中很多定理、概念都是从生活中抽象概括的,在学习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渗透了唯物主义观点。小学数学计算是从自然数、分数到小数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学习中得到了唯物主义熏陶。第三,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要经历学生时期到成人时期的转变,此过程中数学计算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标准。

二、小学教学计算教学问题

1.教师忽视了数学计算教学。第一,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师将数学计算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教育,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还不能理解数学教学的意义,更不能灵活的应用数学工具。数学教师对数学计算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给今后教学造成了较大影响。第二,小学数学教师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灵活使用教学方式,教学新颖性不足,阻碍了数学计算的进展。第三,数学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充足。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主要利用课本或教案实施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应用,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展。

2.计算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数学计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所服务,但是当前很多数学教师教学时都不能将数学计算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定位较模糊,导致数学计算与实际相脱离。例如,小学九九乘法表是辅佐数学计算的工具,但是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计算结果,导致学生一味追求结果的正确,忽视了计算过程,最终影响了数学计算的进展。

3.抽象的数学计算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计算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此种思维与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二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时丧失了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数学计算教学的进展。数学计算与其他课程的差异较大,不具有详细的故事情节,过分抽象化和概念化,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数学计算兴趣的丧失,不仅增加了学习难度,还影响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学习效率较低下,计算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解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途径

1.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主要指导者,数学计算目标的实现与教师对数学计算的认识具有很大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耐心,认真对待数学计算教学,给学生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结合时代要求,灵活应用数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数学计算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数学教学的进展。

2.激发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受数学计算自身因素影响,教学过程较枯燥,很难让学生感到乐趣,进而影响了数学计算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此种现象,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从数学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善,增加数学计算趣味性。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情境中学习并解决数学计算问题,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最后,多开展课外数学计算活动,利用小组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缺陷,并积极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学计算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过程,也是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时代的发展,灵活的应用数学计算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加强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及时处理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邓太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J].小学生,2016,(03).

思考热点 篇10

一对三种唱法提法的思考

在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问题方面,几乎每个声乐老师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老师你说我是适合唱民族呢还是美声?老师你认为哪种唱法更好等?有些声乐老师面对这些问题时,缺乏严谨的思考,纯粹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回答,结果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很多学生成天就在几种唱法间转来转去,声乐学习越搞越糊涂。在回答这个古老而新鲜的问题时,我经常给同学们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民族、美声和通俗就像一家人里的三兄弟。老大踏实肯干,但缺乏经营头脑,日子过得平淡舒坦,老二脑瓜子灵活,是块做生意的料,后来成了企业家,老三专攻学业,大学毕业又去国外留学,后来当了教授,在学术上很有造诣,倍受同行及学生的尊重。在评论这三兄弟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生活风格的差别时,千万别忘了小时候他们可曾在同一口锅里舀过饭吃。虽然这个比方不一定很恰当,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这个问题。

在回答三种唱法及其关系问题时,我们应把握两个原则:首先,从教学上更应该看它们的共性,正确的唱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唱法。所谓科学唱法,就是指建立在正确发声机制下的唱法。管你哪种唱法,都需要喉咙打开,扎实的气息支撑,较高的声音位置和良好的歌唱共鸣。既然它们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统一起来看呢?长期以来有些声乐老师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把它们孤立起来研究的,忽略了它们之间有共同的一面。这种不辩证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历史上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形成了几种唱法互相对峙的局面。"土"、"洋"之争不就是个典型例子吗?唱民族的说自个儿高尚,唱美声的说自个儿正宗,唱通俗的说自个儿有个性。反正就只有自个儿好:其次,把几种唱法当成风格、流派来看更为合理(以下提三种唱法都是从风格层面来理解的)。因为虽然正确的唱法只有一个,但基于此基础上的演唱风格、流派则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很多声乐教育家(如周晓燕)及歌唱家(如程志)都主张把三种唱法当成风格来看待。

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发展起来的,经过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的。Bel canto本意是指美丽的歌声,美好的歌唱。它还代表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流派及一整套演唱体系等诸多内容。其实,西方音乐界对Bel canto的界定和我们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西方的Bel canto指的是作曲家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那个时期的作品和歌唱艺术,它包括了那个时期歌唱的风格、技巧、内容.形式及歌唱方法。而我们通常说的美声唱法是指舞台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大约在1 9 1 9年"五?四"运动以后由周淑安、应尚能等一批留学归国的歌唱家传到我国。当时我们把它译成"美声唱法",很多人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很容易造成误读;广义的民族唱法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在演唱时,由于民族审美习惯的需要,它唱腔设计丰富,声音的韵味浓厚,坚持"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特别是在演唱民歌时,对部分旋律及唱腔的处理即兴性和随意性都较大,还特意加入各地域方言,具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通俗唱法在演唱情感方面朴实、亲切自然,歌词通俗易懂,内容多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原始感受和态度,具有独特的倾诉性、宣泄性,因此易被大众接受,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虽然通俗唱法在发声技巧层面不做过多的考究,但并不意味着通俗唱法就不需要技巧,一味强调个性的张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到的几种唱法事实上已经更多地不是在指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无意中在强调演绎风格。同样一首作品不可能用几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唱,但绝对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诠释,只要合理,观众都会认可。当然,这几种唱法之间不同的地方也不少,我们肯定该加以研究。但在教学中,我以为更应该让学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这对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声乐学习(特别是基础阶段)都是有利的。所以作为声乐老师,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三思而后答为妙。

二对声音靠前靠后的理解

声音的靠前、靠后的安放问题,也是声乐教育界常常谈及的话题。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民族唱法声音是不是靠前?美声唱法声音是不是就靠后?靠前的声音是不是亮些?靠后的声音是不是就暗些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说的靠前或靠后是什么意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一既然声乐是研究声音的艺术,在歌唱时学习者首先应该追求把声音唱出来吧!连声音这个物质基础都没有,还赊谈什么靠前、靠后!?说到这儿,我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位观点截然相反的声乐老专家,一位主张声音靠前,另一位主张声音靠后。一次,他们被同一个声乐大赛组委会请去做评委工作。在评判过程中,他们给某位出色的参赛选手打出了惊人相似的分数。比赛一结束,两位老专家非常激动地相互握手,主张声音靠前的专家说那位选手演唱的声音就是靠前的,主张靠后的专家说那位选手演唱的声音就是靠后的……每次讲到这儿,我便嘎然而止,问身边的学生,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听出了什么?难道真是那位参赛选手为了取悦两位专家,一会儿用靠前的声音来唱,一会儿又用靠后的声音来唱?姑且不研究其能否做到,即使做到了,那声音形象还能统一吗?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对于同样一种声音形象,之所以会产生靠前、靠后两种相反的说法,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感受时由于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审美习惯和审美方式等原因而造成的。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同的人在看法上有一些差异本身是正常的。这正如我们审视一个茶杯一样,如从正上方看,它是一个圆;如从侧面看,它又是一个圆柱,但茶杯这个客观存在没变啦。所以看来,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所犯错误的关键在于忽略了对声音形象这个物质前提本身的科学性的研究(这才是根本),而总喜欢去闲扯一些形而上的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这对于教学来说绝对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三对真、假声问题的看法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经常会提及真声、假声的概念。有的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真声就是真声带发出的声音,假声就是由假声带(室带)发出的声音。其实,真声和假声都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振动状态不同而已,而假声带是不发声的。著名嗓音科学家斯坦利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在真假声的运用及界定方面,声乐界仍未达成一致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1.认为女声唱民歌须全用真声,唱西洋歌曲要全用假声;2、认为女声在歌唱时一律须用真声为基础来发音,假声是能力够不上时才用:3、认为假声仅女声用,男声一般只能用真声,除非要模仿女声或做特殊表演时才用假声:4、认为真声就是人说话时发出的天然声音,除此之外的其它声音都是假声,因此建议无论哪个声部的歌唱者一律都用假声歌唱。不然的话唱高音的能力就很有限。那意思是说,声音越高,其假声成分就越多。5.甚至还有人认为:人平常说话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假声一一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把发声这一生理现象同物理学和音响学这两门科学结合起来研究声音的真、假。从物理学意义上讲,人声是由于物体(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声带振动瞬间产生的声音是最真实的,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真声,它的音量很小,音色也很干、很脆。从音响学意义上讲,当人说话时声音已经过了很多共鸣器官(如咽腔、口腔)的影响,把原始的声音扩大了、美化了。用嗓音医生P?M?马腊费奥迪(著有《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一嗓音的科学训练》一书)的观点看前者只能称作"声",后者才称为"音"。由此看来人说话的声音都是假的,所以唱歌时的声音就更是假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观点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虽然都在说真、假声这同一名词,其实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声音形象。有人是根据发声学原理来界定的;有人是根据听觉感受来界定的。即使从同一角度分析,各人理解的程度又不一样。所以要解决真、假声问题,不把真、假声的定义界定明确,不把论断真、假声的方法统一起来认识是不可能的。

就笔者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从发声生理学原理角度来评判、分析真、假声问题,而不主张从纯主观听觉感受的角度来研究真、假声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1、《声乐》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严谨的体系:2、每一声音形象的出现,都是由于背后身体各器官组织在协调做生理和物理运动的结果:3.我们强调歌唱状态、感觉的重要性,但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因为我们的感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侯可能是错觉;4、《声乐》和某些学科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有些声乐问题需要依靠这些学科,进行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解决:5、如完全凭主观听觉感受来作出判断,我们很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旋涡。在实际歌唱中,当唱到高音时,仅凭听觉,真、假声是很难分辨的。事实上,很多声乐老师在教学中仍完全凭听觉来审查声音形象这个外在表象,主要是由于对发声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系统及目前的声乐教学技术手段和条件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到目前为止,即使从发声学原理上讲,判断真、假声的方法也没有统一,并且几种方法都有缺陷。

从教学角度讲,老师应尽量淡化这一问题,少提这些概念,不要过分地去争论这一问题,这对教学活动是有好处的。否则学生的脑子成天就在想这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必然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虽然声乐教学和纯声乐理论研究在某些理念上是不同的。但作为声乐老师,了解这方面的理论仍然是有必要的,它会使我们的教学由纯粹的经验行为上升为自觉的理性行为。

四对"换声区"问题的建议

关于"换声区"的问题,是声乐教学中较为热衷的话题,它也是和真、假声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要全面了解这一问题,除了"真、假声"外,我们还必须要了解音域、声(音)区的概念。大家知道,任何歌唱者都有自己的音域,所谓音域,在声乐上就是指歌唱者能发出的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跨度区域。在每个人的音域范围内,又分为低声区、中声区(声乐上又叫自然声区)和高声区这样三个声区。声乐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及歌唱过程中,在声区的过渡、转换时很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象出现唱高音上不去,声音破裂、音质突然发生变化等现象,于是我们就把声区过渡、转换时不容易唱好的那一小部分音的集合称为"换声区"。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女声部歌唱中我们也经常把其叫做"真"、"假"声打架"。它跟人走路时突然遇到一道坎儿,需要搭建一个桥梁才能顺利通过的道理一样,所以有的人又把"换声区"叫做"音桥"。对于"换声区"的个数说法不一,有人说只有一个,有人说有两个,还有人说有三个等等,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从发声生理学上分析,在歌唱中产生"换声"现象是由于人在不同声(音)区发声时:1、声带的发音状况(指声带的长短、厚薄及振动情况)有所改变,2.共鸣腔体调节的情况发生了变化;3、声带与共鸣腔体的配合发生了变化等方面的原因所致。很多声乐教学理论专著都根据发声生理学的原理及"换声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解决方法。但其中很多方法都暴露出理性太强.可操作性不强的弱点。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绝对不应该经常给学生灌输有关"换声区"的理论。因为:1.对每个声乐学习者来讲,所谓的"换声"现象不是人人都明显存在;2、"换声区"只是一个功能概念,它与人的三个声区划分的自然生理概念是不同的:3.从心理学上讲,"换声区"这一信号给得越多,学生在歌唱中遇到声区过渡时,就会特意想到这一信号(因为平时老师在不断强化该信息),从而造成紧张的歌唱心理。这给"换声区"问题的解决恰好设置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意大利著名声乐专家吉诺?贝基先生在讲学中就做得很好。他既承认"换声区"的存在,又不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更不死扣过度音。这一点,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先生在跟随贝基大师学习声乐过程中感受很深。

在解决"换声区"问题时,声乐教师应该多从背后去考虑,开发出一些"临床"更有用的办法:1、理顺气息是解决"换声区"问题的基础。多引导学生调整歌唱气息,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沈湘先生说:"无论是谁,若呼吸的支持不够,就会出现坎儿。"2、打开喉咙是突破"换声区"的关键。建立科学的开喉理念,完整意义的开喉是指把喉头放下来,软腭或小舌(悬雍垂)提上去。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老师只要启发学生正确吸气或打呵欠就行了;3、唱好中声区是解决"换声区"问题的桥梁,因为中声区是连接低声区和高声区的纽带。发中声区的音时声音不要唱得太"白"、太宽、太强,而要唱得稍为柔和暗淡,这样更有利于声区的统一。贝基也说:"如果下面的声音唱得太宽,撑得太大,到过渡音就难以过去。"因此按高声区声音的的宽窄极限与位置,去确定中低声区的声音音量及位置,换声区的困难就容易解决得多。话说回来,"换声区"理论毕竟是人为提出来的,它只是一种现象,一个死的概念,背后更直接的原因是发声技术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多分析引起该现象的技术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调整发声技术远比给学生一味传授理论更为有用。

结束语

声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背后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声乐老师应系统研究与声乐教学紧密相关的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相关教育教学原理的合理应用。由于声乐感悟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抽象性,导致其与自然学科在教和学上都有很大不同。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声原理弄懂了,可还是唱不好:发声基本上没问题的人,又说不清自己是如何唱的。这说明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发声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进展往往是不同步的。所以要将生硬的、书面化的科学发声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有时淡化某些概念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歌唱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复杂解释,致使学生出现的问题远远多于所解决的问题。声乐老师必须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深奥、复杂的发声理论以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尽量得到同步协调的发展。

其实,做一位合格的声乐老师很难,不是说自己把歌唱好了就可以把声乐教好。实际情况是:有一些声乐老师懂声乐,但不懂声乐教学,自己歌唱得不错,但无法让学生也唱得不错(这与我国目前声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有关)。声乐老师应该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因为声乐艺术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声乐老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多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多从生活场景当中去寻找灵感一一提炼出对声音训练有益的材料,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学生也总是喜欢观念更新、思路灵活、方法多样且简洁实用的声乐老师。

摘要:声乐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艺术探索活动,每一位声乐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能回避的带有基础性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但如果不对其加以冷静分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形而下层面的实践操作等实际问题。当前,如何辩证、科学地看待三种唱法;声音靠前靠后;真、假声及换声区等声乐教学领域内几个热点问题,对每位声乐老师来讲,无论从务虚和务实两个方面,都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声乐教学,热点问题,理性思考,三种唱法,真假声,换声区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6.

[2]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3]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上一篇:应急管理技术下一篇:天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