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2024-05-03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精选十篇)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1

随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等国家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 施工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所有水利工程中, 水工隧洞属于危险性较大的一类工程, 隧洞开挖与支护期间围岩的稳定问题是其中最核心的安全问题。隧洞初期支护是隧洞开挖后加固围岩的重要一环, 因此提高初期支护质量是保障后续施工安全的关键。

水泥砂浆锚杆是使用水泥砂浆作为锚固剂的一种锚杆, 此类锚杆安装简便, 成本较低廉, 水工隧洞初期支护经常使用。而据统计, 因锚杆施工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非常大, 对洞内施工安全形成威胁。 因此, 如何提高锚杆施工质量, 确保隧洞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水泥砂浆锚杆概述

锚杆具有“ 悬吊”、“ 组合梁”、“ 加固带”等作用, 具有主动加固围岩、可及时灵活施工等特点。

1.1 锚杆作用原理

①“ 悬吊”作用:所谓“ 悬吊”作用是指为防止个别危岩的掉落或滑落, 用锚杆将其同稳定围岩联结起来, 悬吊作用主要表现的加固局部失稳的岩体。 ( 见图1、2)

②“ 组合梁”作用:对于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围岩, 用锚杆群能把数层岩层连在一起, 增大层理间摩阻力, 从结构力学观点看就是形成“ 组合梁”。 ( 见图3)

③“ 加固带”作用:由于锚杆的加固作用, 使围岩中, 尤其是松动区中的节理裂隙, 破裂面等得以联结, 因而增长了锚固区围岩的强度;锚杆将节理发育的岩体和松动围岩形成整体, 成为隧洞外围的道“ 加固带”。 ( 见图4)

1.2 施工工艺流程

水泥砂浆锚杆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制备、测量放样、锚杆孔钻孔、锚杆安装以及检查验收等。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5。

1.3 施工方法

①钻孔:钻孔孔位由测量测出控制点后, 根据图纸所示间排距确定具体孔位, 孔位在任何方向的偏差应小于100mm, 钻孔方位偏差不应大于5°。开孔前, 由测量技术员确定孔位、孔向正确后, 方可开孔。锚杆钻孔一般采用手风钻造孔。如为下倾的锚孔或深孔锚杆, 采用潜孔钻造孔, 其钻孔孔径应大于锚杆直径15mm以上;如为上仰的锚孔, 其钻孔直径应大于锚杆直径25mm以上。

②钻孔冲洗:将塑料软管插入孔底, 采用循环清水或用高压水气混合物冲洗干净钻孔内的碎石和岩粉, 直到回水清洁为止, 然后撤出塑料软管。

③注浆:注浆采用锚杆注浆机边拌和边注浆。水泥砂浆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 拌和砂浆的时间应不少于3min, 砂浆一经拌和, 应尽快使用, 拌和后超过1h的砂浆不能再用。对于下倾的孔, 注浆管应插至孔底不大于10cm处, 并从注浆管注浆直至孔口冒浆为止。 在灌浆过程中, 若发现有浆液从岩石锚杆附近流出应及时堵填, 以免继续流浆。 对于上仰的孔, 采用“ 先安装后注浆”的方法。从孔口灌注浆液, 直到安装在孔底的排气管孔口返浆为止。

④水泥砂浆锚杆安装:对于下倾的孔, 采用“ 先注浆后安装锚杆”的方法, 用人工将锚杆尽快插入充满浆液的孔内直到孔底, 钻孔直径应大于锚杆直径15mm以上。 对于上仰的孔, 采用“ 先安装后注浆”的方法。 钻孔直径应大于锚杆直径的25mm以上。

⑤锚杆制作:钢筋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取样试验, 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锚杆长度必须符合图纸要求。

2 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水工隧洞锚杆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工程质量本身, 更是确保隧洞初期支护期间人员、 设备和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 锚杆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2.1 孔位偏差过大

孔位偏差过大将削弱锚杆群组的整体作用效果, 易出现局部的加固薄弱点。

造成孔位偏差的主要原因有:①孔位放样、测量和定点标记不准确, 甚至缺少测量定位工作;②由于隧洞内空间有限, 手风钻和钻杆总长较长, 并受操作平台钢梁等约束, 引起局部锚杆孔钻孔困难;③施工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打设锚杆孔时为方便施工, 不按点位打设。

2.2 孔斜偏差过大

孔斜偏差过大将减小锚杆加固的岩层有效厚度, 削弱锚杆单体的作用效果。

造成孔斜偏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有:①隧洞开挖断面凹凸不平, 要垂直于开挖面打孔难度大;②孔位定点后未进行孔斜角度测量, 施工人员凭感觉控制锚杆孔孔向;③隧洞顶拱打设锚杆孔时, 为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不宜垂直向上钻设锚杆孔。

2.3 水泥砂浆饱满度不足

锚杆注浆应密实, 水泥砂浆饱满度关系锚杆和岩体受力的有效长度, 饱满度不足将大大降低砂浆锚杆与岩层的黏结强度。

造成水泥砂浆饱满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①仰拱锚杆注浆时未采取止浆阀, 注浆完成后砂浆形成倒流;②对倾斜向上锚杆注浆未按正确的施工工艺进行注浆;③未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注浆压力控制。

2.4 锚杆锚固长度不足

锚杆锚固长度是保证锚杆支护效果的主要参数, 造成锚杆锚固长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淡薄, 存有偷工减料的不良行为:①锚杆在加工场地制作时未按设计图纸要求截取;②锚杆孔钻孔深度不足;③成孔后未进行清空处理, 孔内出现塌孔;④锚杆安装不到未, 没有将锚杆伸至孔底。

3 针对性措施

为提高锚杆施工质量, 建设各方应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3.1 孔位偏差过大

①钻孔前, 对每个孔位必须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放样和间距测量, 并在对应位置上做好标记;②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 按标记好的孔位点进行打设。

3.2 孔斜偏差过大

①钢台车就位后, 放样测量出洞中心轴线并标记在钢台车上, 以孔位点和洞轴心点这两点成一线, 按这一线的方向控制锚杆孔向;②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孔向进行钻孔;③改进钢台车结构布置方便施工作业, 为施工人员在打设锚杆孔时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特别是对仰角方向上锚杆施工;④在偏差过大的锚杆之间增补打设同样一根锚杆。

3.3 水泥砂浆饱满度不足

①按先插锚杆后注浆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②在锚杆末端安设止浆阀, 使其有效起到止浆作用;③注浆效果不理想时, 可以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采取锚固剂施工;④做好锚杆注浆密实度检测工作;⑤根据实际情况, 对仰角方向的锚杆孔打设, 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 请设计调整孔向偏差指标;⑥对检测结果不满设计及规范要求的锚杆, 重新进行打孔注浆。

3.4 锚杆锚固长度不足

①在成孔验收时, 要严格执行施工自检和监理复检制度;②对成孔的测量要认真、仔细, 达不到设计图纸要求时必须进行重钻;③成孔后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清孔处理。

①在锚杆加工产地对加工完成的锚杆进行严格检查, 加大检测数量和检测频率;②对制作锚杆长度参照物体进场测量, 保证参照体达到设计长度;③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复测, 如发现未达到设计长度, 立即拉回场地严禁投入使用;④对施工完成的锚杆可以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无损检测;⑤加强半成品加工的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 对减料现象进行严惩。

4 案列

某一水工隧洞工程Ⅲ类围岩采用锚喷支护, 锚杆采用φ25 的系统砂浆锚杆。 某段施工支洞支护完成2 天后, 喷砼层突然出现裂纹, 并出现了小掉块 ( 图6) , 现场施工人员及时撤离了工作区域, 随后10 分钟左右出现了塌方, 塌方体约8m3。 由于人员撤离及时, 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待洞内围岩稳定不继续掉块后, 组织挖机进洞进行排险, 将松动岩石挖除。

建设各方立即组织专题会议, 对两侧洞壁保留完整的砂浆锚杆以及前期支护稳定段的顶部锚杆进行了检查, 发现存在以下情况:①锚杆布置疏密不均匀, 根据设计图纸锚杆采用1.5m×1.5m的梅花形布置, 而通过现场测量, 部分锚杆间排距超过了2m; ②锚杆斜度偏大, 根据设计要求, 锚杆应垂直于岩面打设, 经检查发现部分顶部锚杆与岩面的夹角小于45°, 这就导致锚杆的有效长度 ( 即垂直方面的投影长度) 远小于设计值;③砂浆饱满度不足, 采用无损检测发现, 锚杆的砂浆饱满度合格率为80%左右, 且不合格点主要集中在顶部的砂浆锚杆。

通过此次事件, 参建各方高度重视锚杆的施工质量, 通过本文所述的各种针对性措施, 锚杆施工质量大大提高, 在后续施工中, 未出现因锚杆施工质量问题而发生塌方的情况。

5 总结

本文根据水泥砂浆锚杆的作用原理、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进行了技术交底, 对其中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找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质量问题的不同原因, 研究制定了行而有效的对策措施, 经过4M1E各因素的密切配合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 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按施工规范实施。 因此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 施工前周密计划、合理安排, 施工过程中严加控制, 施工后及时评定总结, 促使水泥砂浆锚杆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本次砂浆锚杆施工质量内部技术交流, 使砂浆锚杆施工质量控制得到很大提升。

摘要:锚杆具有主动加固围岩、可及时灵活施工等特点, 在采用矿山法进行暗挖施工的水工隧洞工程中, 锚喷支护是围岩初期支护的一种重要形式。锚杆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施工质量本身, 更是洞内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对隧洞内水泥砂浆锚杆施工的常见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水工隧洞,锚杆,支护,质量

参考文献

[1]SL 378-2007, 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SL 377-2007, 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SL 378-2013, 水利水电地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4]SL/Z 690-20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5]GB 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2

作者:张甲虎 鲁强 加入时间:2009-9-4 19:05:36 点击次数:465 近两年来,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认真贯彻“加强稽查管理”整体要求,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依法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狠抓稽查管理,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税收稽查工作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查促查,以查促管”机制初步形成,稽查案件质量逐步提高。

但从一些稽查案件中也反映出许多问题,其中既有程序方面的错位,也有实体方面的缺陷;既有选案、计划方面的不周,又有检查、审理、执行环节的缺失;既有大征管的整体原因,也有稽查个案的执法不严等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案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目前,一些稽查部门还没有把选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改进,选案工作比较随意,无论选案方法还是选案结果都不能满足稽查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税收信息采集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通,造成了选案工作的局限性,比如:有的稽查局仅将年纳税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作为选案的唯一标准。二是缺乏对已获资料的综合分析,没有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料筛选和归纳出主要选案疑点供稽查人员参考。三是集中选案和检查脱节,随机选取的案件出现了当年登记户、长期不申报户和注册地变更无法查找户,造成选案准确率较低,06、07选案准确率最高的为82%,最低的仅为20%。因此,健全信息采集网络,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取纳税人的经营信息资料,为稽查工作提供准确的案源和清晰的检查思路成为税务稽查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

2、检查方法滞后,缺乏针对性。随着偷逃税者的违法手段日趋隐蔽化和多样化,少数纳税人在隐瞒各类收入或虚列各项费用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策划和技术处理,稽查人员采用“就账查账、账实相核”的方法已很难查出违法问题。这就要求稽查人员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要根据选案疑点拟定检查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通过一些细微之处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发现重要违法线索,以便查出虚开发票、账外经营等重大违法案件。目前不少大中型企业已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及报送各类财务报表,相比之下,稽查人员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知识知之甚少,还是延用传统的人工查帐办法。因此,尽快研究开发出计算机查账软件,让稽查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查账方法已成为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当务之急。

3、检查税种不全,缺乏系统性。复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土地使用税征收不全面;有的地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实行预售收入预征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复查发现后,当地稽查局提出由于征收部门不予征收,检查发现后也无法定性处理,只能“不了了之”;有的市由于下达稽查考核积分任务不科学,客观上形成了检查不深不透不全面,愿意检查小户、无问题户拿基分,不愿意查大户浪费时间;只检查简单的营业税、放弃繁琐的企业所得税;只检查主要税种、放弃小税种;以所得税汇算期间为由放弃企业所得税检查,案件检查质量甚忧。

4、取证内容不完整,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取证内容不够完整充分。在查账过程中,复制内容不够全面,在复制有关账目、凭证时没有复制时间、地点、复制人、被查单位的签名或盖章等有关内容。二是取证程序不合法、不规范,有的检查人员不注意获取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及程序,认为只要有证据就可以定案,程序合法与否并不重要。按照《证据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三是取证方式相对单一,《征管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可以行使查账权、实地检查权、责成提供资料权、询问权、商品货物流通环节检查权、存款账户和储蓄存款的查询权等。但目前稽查部门在检查中经常运用的主要是查账、实地检查和询问等方式,案件事实证据比较单一。四是取证标准不统一,从全省范围来看,在对同一类违法行为调取证据时,不同的税务检查部门,有着不同的标准。具体表现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数量、证据的证明力和法律文书的使用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税务处理决定的准确性,还可能引发行政复议或诉讼。五是取证之后证据保管不力。有的案件案情复杂,收集的证据较多,由于没有妥善的证据保管措施,发生了证据遗失的情况,这既影响了检查工作的进度,也给认定案件事实带来了困难,一旦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作为被申请人或被告人的税务机关,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5、审理处罚偏轻,缺乏严肃性。稽查案件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是否适当,是稽查案件质量高低的关键,复查中发现审理过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件定性刚行不足,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有些案件,证据中未表明有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情节,但在处罚时却作出了从轻或从重处罚。二是应用法律条文不准确,应用了征管法第六十三条,却不执行罚款、加收滞纳金。三是处理偏轻、处罚率低,复查的5个局2个中处罚率最高的为30.69%,最低的仅为2.32%,普遍存在仅对小税种实施罚款和滞纳金,而对主税顾虑数额大、执行难,不予处罚,形成了“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从而难以“自圆其说”,出现了“企业自查,不予处罚”、“由于征管局税收进度原因,不予处罚”、“由于纳税人不申报,不予处罚”等等,缺乏法律依据,形成了潜在的执法风险。

6、税款入库率低,缺乏执行刚性。“检查容易入库难”是当前稽查工作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税款属地原则,各稽查局查补税款、罚款和滞纳金均由各征收机关执行入库,导致一个案件两个执法主体,客观上形成了执行难、入库率低的现状。某稽查局2007稽查入库率仅为22.43%,甚至出现税款长期不入库,客观上造成了执行环节征管和稽查责任不明确的状况,对于拒不缴纳税款的“钉子户”,缺乏有效的入库手段,税法赋予的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基本流于形式。

7、案卷资料缺失,缺乏完整性。案卷资料缺失主要表现为:有的案卷中未发现纸质《检查通知书》的存根,而以《送达回证》替代;有的缺少稽查对象的基础资料,如稽查对象的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财务报表、工资表等;有的归档案卷中缺少相互印证的证据。在《税务稽查报告》中认定的纳税人存在的涉税违法事实,没有相关的账页、凭证、合同、证人证言等证据;部分证据资料手续不完备。在审查中发现调取的部分证据资料有未加盖纳税人公章,或者未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有的案卷认证材料仅加盖纳税人公章,既无纳税人签名、又无纳税人陈述申辩的意见等问题,同时稽查报告内容不够规范、详尽,基础数据、计税依据描述不清。

8、建议制度未落实,缺乏实效性。稽查建议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稽查局没有做到重点问题一户一建议,而是实行多户一建议,稽查建议大多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流于形式,客观上造成税务稽查中发现的税收政策缺陷、税收征管漏洞不能及时向征管、税政部门反馈,使税务稽查“以查促查,以查促收”的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如有的地方由于税收计划与税源分布状况脱节,造成各征管机关“苦乐不均”,税源好的地方为了控制进度,常常建立“蓄水池”,人为调节入库进度;而税源差的地方为了完成任务,采取“预征”、“预缴”的方式,“寅吃卯粮”,稽查部门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征管机关突击入库查补税款、混肴所属时期、违规出具涉税事项证明,此类问题屡查屡有,难以彻底纠正。

(二)原因分析

1、在认识理念上,对案件质量观念认识不到位

当前,一些单位对稽查“干什么”主要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唯收入论。以查补收入论英雄,个别地区现在还下达查补收入计划或变相下达收入计划,导致一些稽查部门只追求查补收入或检查企业数量,忽视案件检查质量;二是唯工具论。职责错位,将稽查变成应急工具、“灭火器”,稽查部门直接从事组织收入、纳税评估、歇业检查、清理漏户等属于征管环节的工作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案件检查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唯服务论。扭曲了服务与执法的关系,把淡化稽查打击职能视为和谐、服务,个别地区甚至把“免查”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条件,地方政府的“土政策”约束着稽查部门严格执法。

2、在信息手段上,严重制约着稽查案件质量的提高

一是选案手段落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稽查部门获取第三方信息难度极大,造成选案信息来源匮乏并失真;二是检查方式陈旧。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核算水平高低、税法遵从如何和业态差异,稽查部门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就账查账的检查方式,检查方法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信息技术滞后。一些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程度已远高于税务机关。目前运行的稽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征管信息、数据资料还不能满足准确选案、稽查分析、以查促管和技术检查的需要。

3、在管理机制上,稽查检查征管入库,执行环节缺失

稽查查补的税款由征收管理部门入库,查补税款催缴工作在征管部门,查管互动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制约造成稽查执行环节职能缺失。稽查局将两书送移征收局以后,对后续税款已经执行入库的稽查部门只能靠征管局的信息反馈才能知晓,未执行的稽查局无从知晓,再加上稽查部门外查偷偏内防不廉的职能作用,使得征收部门对稽查部门所实施的稽查行为带有低触情结,二者又是平级单位,征收部门的执行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完整,但如果税款未执行回来,其责任还得由稽查局承担,这种体制无形对稽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4、在人员素质上,已不能适应现代稽查的需要

虽然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稽查业务骨干,但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知识快速更新、中介专业筹划和偷税手段变化等等,都向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稽查队伍中能独立完成检查任务的还在少数。在政治素质方面,一些干部缺乏敬业精神,更有甚者不坚持职业操守,检查后将问题放水。虽然近几年加大了稽查队伍的培训力度,由于日常分工和人员知识素质的差异,稽查系统人员业务素质呈现出两级分化,业务素质好的稽查干部经常被送去培训、考试,业务素质较差的反而不经常参加培训、考试,呈现出为应付上级考试培训多,为稽查工作实战运用培训少;综合型的业务培训多,行业性的业务培训少;基础理论培训多,典型案例培训少等等,这些都加剧了查帐人员业务素质差异较大,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现代稽查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稽查管理,全方面提高案件检查质量

为了进一步改进税务稽查工作,整体提高案件检查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现代稽查理念是提高案件质量的基础

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这是税务稽查的法定职责,稽查部门应牢固树立以职责、法治、学习、遵从度为核心元素的现代稽查理念。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是现代稽查的首要职责和第一要务,能查出偷税大要案才是硬道理,查补收入只是副产品。“打击一个,震慑一批”才是最高层次的以查促管;法治是稽查工作的灵魂,依法稽查是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根基,是提高稽查能力的最佳途径;全面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是稽查的根本目的。归根到底,现代税务稽查应该成为税收制度的保卫者和税收秩序的维护者。

(二)科学选案是提高稽查案件质量的前提

一是充分借助各类信誉等级制度,实施选案。根据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生产经营状况,通过社会职能部门了解掌握其信用程度,并通过税务部门的检查,对纳税信誉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增强确定稽查对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利用收集整理基础资料,通过税源监控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化及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的信息;查看申报资料、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等资料,针对企业具体情况测算分析,对税源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做出初步判断,确定被查对象,加强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三是运用分析性方法进行审查分析选案。全面了解各经济变量间的互动关系,比对本年各月或各季重要指标的波动情况,分析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查明异常现象和波动原因,核实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采取内查外调相结合办法,合理确定稽查对象。

(三)完善管理是提高稽查案件质量的关键

一是强化内部制约,防止形式主义,促使稽查向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发展。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如检查底稿记录的内容、形式;取证内容的要素、程序。其次,建立内部制约机制,按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分离的要求,落实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交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再次,实行集体审议制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有案件实行分级集体审议,严把案件的质量关、定案关,防止检查工作中的“走过场”和“人情案”的发生,确保稽查工作的力度。

二是规范执法,严格按照税务稽查程序实施稽查,增强税收执法意识,避免执法违法。首先,深入学习《征管法》、《稽查工作规程》、《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加深对税务稽查执法基本规范的理解。其次,为指导实际操作,规范执法行为,设计稽查工作基本流程图,明确实施税务稽查前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所要做的工作、质量标准、时限要求、手续程序等,从而增强税务稽查执法程序的可操作性。再次,完善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力求通过静态资料来反映税务稽查的执法动态过程。坚持按法定程序办事,避免粗暴执法,越权行事。

三是完善制度,做到程序合法、规范,行为标准、统一。规范实施税务稽查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完善税务检查底稿工作制度、税务稽查调查取证工作制度、检查调账工作制度、协查和延伸检查工作制度、案件督查督办工作制度、行政处罚立案审批制度、违法事实确认和告知制度和涉税案件审定工作制度、稽查查补税款专项入库管理办法等,确保税务稽查工作程序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四是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稽查信息系统,加快全省范围应用步伐。按照《稽查工作规程》的要求,对四环节的运行在软件程序上统一规范。如:规范文字应用、案情叙述、案件定性、文书格式等,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原因能力。

(四)强化检查严格审理是提高稽查案件质量的核心

一是税务检查取证要符合法定程序,取证的方式要得当。一要程序合法,税务案件调查取证的时间应该是在税务机关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之后,税务机关做出税务处理决定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二要取证得当,《税收征管法》只授权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因此,税务检查人员调查取证的方式只能在上述法律授权的检查项目和范围进行,否则,超越了法律授权的检查项目和范围进行检查就是违法行为。

二是检查取证的证据资料来源要合法,并依法为纳税人保密。一要资料合法,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二要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必须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进行保密,并对税务机关查询所获的资料,不得用于税收以外的用途。

三是必须把好案件审核定性关,确保案件定性准确。首先,做好把关工作,对案件审核定性时应严格根据违法事实和已获取的证据资料定性,而不是根据检查人员的结论定性;其次,对证据不足难于定性的案件应退回稽查环节进行补证;再者,耐心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意见,认真进行核实,做到公正执法,准确定性。

(五)强化素质是提高稽查案件质量的保证

一是努力培养稽查干部的职业道德意识。切实把“公平执法,规范操作,廉洁从税,令行禁止,严守秘密”作为稽查干部的职业道德标准。

二是全面提高稽查队伍的专业技能。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培训,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方法,强化稽查人员的专业技能;二要要健全岗位考核体系,对不具备稽查业务基本技能,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措施,加强对税务稽查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税务稽查干部的会计、法律、经济、计算机等知识和能力,造就复合型的税务稽查干部队伍;三要通过培训仍不适应稽查工作需要的人员,要调整稽查队伍,逐步达到全员上岗的稽查队伍建设目标。

三是建立税务稽查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明确稽查人员标准,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未获得资格的人员不能从事税务稽查工作。

总之,通过转变理念、科学选案、完善管理、强化检查、严格审理、强化队伍,才能确保稽查案件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有力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促进诚信纳税,建立良好的税收征纳秩序。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3

摘 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建筑物数量和高度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此,本文针对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64-2

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受到来自人员、管理、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和重点

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整体性较高,因此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建筑工程的设计、建筑材料、自然环境、施工技术、成本控制与管理等,再加上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特殊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其次,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波动性。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工艺需要规范化,并需要质量检测的技术要完善、严格,生产环节也要稳定。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些复杂性、特殊性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导致施工的质量存在波动。建筑材料的变化、施工工艺的改变、施工设备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

最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隐蔽性。建筑工程的施工包含隐蔽工程,这些隐蔽工程的存在会增加质量管理的困难。因此,在进行隐蔽工程的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因质量管理不到位或措施出现失误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1.2.1 建筑工程事前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所有项目开始之前进行质量控制,并在这一段时间内掌握正确、合理的质量控制重点,对所有的施工操作进行合理的控制,并能够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对施工的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规范,约束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完善质量管理工作,这一过程称之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

1.2.2 建筑工程事中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进行全面的施工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做好预防措施,并要及时完善预防措施,具体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顺序交接,严格审查建筑图纸,确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促使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规范性施工,严格检测建筑材料,确保建筑材料无质量问题,重点检查、监控隐蔽工程,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确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1.2.3 建筑工程事后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的竣工不代表质量控制工作的全部完成。在建筑工程竣工后,也要进行事后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的竣工材料进行验收工作,完善竣工材料,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验收,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评定,重点检查验收建筑工程的分部工程,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因素

2.1 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

上文提到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因此造成质量管理的制度不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方法落后,严重制约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缺失对材料的质量管理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好坏,对建筑工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没有对材料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保存,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在恶劣的天气下,也没有对建筑材料进行妥善的保护,造成材料的锈蚀或受潮变质,严重地影响了材料的质量,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了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2.3 施工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质量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度。专业施工技术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甚至有些施工人员为了获取私利,偷取施工现场的材料,从而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4 监理不到位

监理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但是目前很多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监理单位的不负责任,没有严格对建筑工程的方案、材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查、检测,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时,由于监理工作的参与度不高,无法及时发现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后期进行施工时出现质量问题。

3 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3.1 提高建筑施工工艺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施工质量的优劣。因此,建筑单位必须要重视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单位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规范工艺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与制度进行施工,制定严格合理的施工工艺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过关,最终实现整体施工工艺水平的提升。

3.2 加强材料控制

在采购方面,建筑单位一定要严格筛选采购人员,保证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过关,能够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材料进行检测检查,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无任何问题。采购人员要检查供货方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要检查材料有无质量问题,以及交货期材料的供应表现。工作人员要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对材料进行验收工作,查看材料有无各项证明,例如合格证、材料化验单等。建筑企业要制定施工材料管理制度,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要严格对施工材料进行保管,防止因保管不当出现材料浪费的情况。

3.3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建筑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在建筑施工前,一定要制定好合理的计划书,从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竣工,每一环节都不能松懈,制定出完善、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其次,在设计计划书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在施工开始前,要看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最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建筑要求、实际情况、工程成本等各方面的规定,制定合理的计划,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成本。

3.4 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方面有很多,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从管理层到施工人员都要严格执行质量安全责任制。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因此,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3.5 严格进行工程验收

工程的验收工作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只有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才能进入市场,赢得人们的青睐。验收人员在验收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以及法律法规,从工程前期到竣工都要严格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无质量问题才能进入市场,把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4 结束语

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进步,改进施工的技术与方法,有利于建筑工程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成本,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进而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闫兵.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剖析[J].江西建材,2016,02:271-273.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4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受到来自人员、管理、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和重点

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整体性较高,因此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建筑工程的设计、建筑材料、自然环境、施工技术、成本控制与管理等,再加上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特殊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其次,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波动性。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工艺需要规范化,并需要质量检测的技术要完善、严格,生产环节也要稳定。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些复杂性、特殊性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导致施工的质量存在波动。建筑材料的变化、施工工艺的改变、施工设备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

最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隐蔽性。建筑工程的施工包含隐蔽工程,这些隐蔽工程的存在会增加质量管理的困难。因此,在进行隐蔽工程的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因质量管理不到位或措施出现失误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

1.2.1 建筑工程事前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所有项目开始之前进行质量控制,并在这一段时间内掌握正确、合理的质量控制重点,对所有的施工操作进行合理的控制,并能够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对施工的场地、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规范,约束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完善质量管理工作,这一过程称之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

1.2.2 建筑工程事中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进行全面的施工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做好预防措施,并要及时完善预防措施,具体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顺序交接,严格审查建筑图纸,确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促使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规范性施工,严格检测建筑材料,确保建筑材料无质量问题,重点检查、监控隐蔽工程,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确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1.2.3 建筑工程事后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的竣工不代表质量控制工作的全部完成。在建筑工程竣工后,也要进行事后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的竣工材料进行验收工作,完善竣工材料,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验收,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评定,重点检查验收建筑工程的分部工程,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因素

2.1 缺乏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

上文提到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因此造成质量管理的制度不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方法落后,严重制约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缺失对材料的质量管理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好坏,对建筑工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导致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没有对材料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保存,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在恶劣的天气下,也没有对建筑材料进行妥善的保护,造成材料的锈蚀或受潮变质,严重地影响了材料的质量,降低了材料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了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2.3 施工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素养较低,缺乏质量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度。专业施工技术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甚至有些施工人员为了获取私利,偷取施工现场的材料,从而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4 监理不到位

监理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的,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但是目前很多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监理单位的不负责任,没有严格对建筑工程的方案、材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查、检测,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时,由于监理工作的参与度不高,无法及时发现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后期进行施工时出现质量问题。

3 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3.1 提高建筑施工工艺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施工质量的优劣。因此,建筑单位必须要重视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单位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规范工艺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与制度进行施工,制定严格合理的施工工艺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过关,最终实现整体施工工艺水平的提升。

3.2 加强材料控制

在采购方面,建筑单位一定要严格筛选采购人员,保证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过关,能够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材料进行检测检查,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无任何问题。采购人员要检查供货方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要检查材料有无质量问题,以及交货期材料的供应表现。工作人员要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对材料进行验收工作,查看材料有无各项证明,例如合格证、材料化验单等。建筑企业要制定施工材料管理制度,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要严格对施工材料进行保管,防止因保管不当出现材料浪费的情况。

3.3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建筑工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在建筑施工前,一定要制定好合理的计划书,从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竣工,每一环节都不能松懈,制定出完善、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其次,在设计计划书的时候,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在施工开始前,要看天气预报,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最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建筑要求、实际情况、工程成本等各方面的规定,制定合理的计划,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成本。

3.4 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方面有很多,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从管理层到施工人员都要严格执行质量安全责任制。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因此,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安全责任制,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3.5 严格进行工程验收

工程的验收工作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只有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才能进入市场,赢得人们的青睐。验收人员在验收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以及法律法规,从工程前期到竣工都要严格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无质量问题才能进入市场,把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4 结束语

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进步,改进施工的技术与方法,有利于建筑工程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成本,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进而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闫兵.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剖析[J].江西建材,2016,02:271-273.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5

汪 炎

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税收管理的源泉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行政法规)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2002]362号)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 第7号)第六章规定:

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

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并提交下列证件、资料:

(一)税务登记证件副本;

(二)•外管证‣。

纳税人在•外管证‣注明地销售货物的,除提交以上证件、资料外,应如实填写•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申报查验货物。

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

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外管证‣缴销手续。

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必须按照以上规定开具•外管证‣,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核心问题是应纳税种的缴纳地点和方法问题。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涉及缴纳的地方税(费)种主要有:营业税、企业(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应纳税凭证应当于书立或者领受时贴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与营业税同时缴纳。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费附加征收问题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1994‟2号)和•财政部关于征收教育费附加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1986)财税字第120号]的规定,教育费附加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征收教育费附加的环节和地点,原则上与征收营业税的规 定一致。也就是说,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营业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纳税地点是明确的,都应该在应税劳务发生地缴纳。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所得税的征管问题。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所得税纳税执行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227号)文件。该文件第一条规定,建筑安装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经营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计征所得税。否则,其经营所得由企业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征收所得税。在执行这个文件时,有的建筑业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为了管理方便和税收任务的需要,自行规定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在开具外经证时提前预征税款或采取按开具外管证金额比例征收税款,致使企业外出经营所得税税收管理比较混乱。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由于建筑业税收管理的特殊性和新的相关税收政策出台滞后,新政策管理上要求较高,不少税务机关还在执行原来的管理政策,这说明我们进一步规范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税收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就目前建筑业企业外出经营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39号)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 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也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与本通知相抵触的征管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并予以纠正;对按照规定不应就地预缴而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要及时将税款返还给企业。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该居民企业为汇总纳税企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因此,非法人单位不成为独立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建筑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从事经营活动的非法人分支机构,也就不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但考虑到跨省经营涉及财政利益分配的特殊情况,税法制定了在经营地预缴税款,总机构汇算清缴的征税政策。统一计算,是指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 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就地预缴,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汇总清算,是指在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税款。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金库。具体办法是: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50%由总机构预缴。总机构预缴的部分,其中25%就地入库,25%预缴入中央国库。分支机构分配依据是:由总机构按照以前(1-6月份按上上,7-12月份按上)分支机构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应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计算公式如下: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0.35×(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工资总额/各分支机构工资总额之和)+0.30×(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

企业应根据当期实际利润额,按照以上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缴额,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月或者分季就地预缴。

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可以按照上一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由总机构、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不得变更。

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以下外出分支机构可以不在经营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上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分支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撤销的分支机构,撤销当年剩余期限内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款由总机构缴入中央国库。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就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问题规定如下: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总机构应及时将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名单报送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向其所属二级分支机构及时出具有效证明(支持证明的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二级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由总机 构出具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督促其及时预缴企业所得税。

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相关规定。

居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跨地、市(区、县)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场所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参照•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联合制定。•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江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安装企业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赣地税发„2009‟27号)文件规定:

建筑安装企业在所在地之外的县(市、区)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在施工前应按规定向施工地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办理报验登记和项目登记。

办理项目登记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二)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三)建筑业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四)建筑业工程施工合同;

(五)中标通知书等建筑业工程项目证书。对无项目证书的工程项目,纳税人应提供书面材料,材料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地点、工程总造价、参建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六)如实行承包的,需提供工程承包合同(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七)所有银行账号证明,并注明收入结算账户;

(八)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建立项目登记管理制度。

对外来建筑安装企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其在施工地的应税所得,由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征收企业所得税,施工地税务机关一律不得征收。

(一)依法取得•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二)提供与所建项目相符的建筑业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三)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的;

(四)提供经营收支全部纳入企业所在地账户统一核算的证明;

(五)施工管理人员(指项目经理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属于企业职工,并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已为施工管理人员缴纳了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保险等。对未同时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施工地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可按开具发票金额,按10%的应税所得率预征企业所得税,终了后,由建筑安装企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进行汇算清缴,多退少补。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进行施工地业务调查时,施工地企业和主管税务机关有义务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对以承包方式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以承包人为所得税的纳税人;以分包方式提供劳务的,总承包人和分包人为所得税的纳税人。

根据承包人的经济类型,分别征收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对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如其账务不健全,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实行核定征收的,可按开具发票金额,按10%的应税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终了后,汇算清缴;对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6‟127号)的要求,区别不同情况计征个人所得税。如其未设立会计账簿,或者不能准确、完整地进行会计核算的,施工地地税机关可以按照工程价款的2.5%核定征收其个人所得税,终了后,汇算清缴。

剖析施工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问题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现金流量;管理

1、施工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1.1建筑项目体量大、建设期长

资金的时间成本较大,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企业资金回收的时间成本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建设期长使现金流入情况预测难度加大,事实上因市场波动建设发包方无法按期支付工程款是项目资金周转不灵的主要因素;现金流入情况难以预测,进一步导致项目资金使用计划难度加大,项目部无法对资金做出合理的长期规划。

1.2建筑项目现金流时间分布不均衡

从建设项目流入流出的一般情况看,现金流的出入在时间上并不均衡,多数时候为期初资金富余,中期资金紧张,收尾资金充裕的状况,在项目期初产生持有成本,而中期因短缺又承担短缺成本,后期只有顺利完成决算及收款工作,施工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最终实现。事实上,不均衡的现金流分布使企业在施工阶段多数采取赊购的方式购入原材料,赊购价往往远高于现金采购价,这提高了项目建设成本,使未来期现金流出增加。

1.3建筑项目施工过程的持续性与不可逆转性

首先,不可逆性对企业项目部的质量与成本管理带来挑战,不可逆的建筑项目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会带来加倍的成本;其次,持续性要求提高了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特别是劳务供应商,而项目部因置换劳务供应商的难度极高而只能委曲求全,这就加强了现金流出的不确定性,打乱了原有的现金计划;最后,持续性要求需要项目部对资金有持续合理的预期,不健康现金流会导致项目停工,进而引发人工窝工、租赁材料机械租费额外支出、工期拖延罚款等,也会恶化项目成本情况。

1.4施工企业跨地区经营

首先,地理上分散的项目部往往需要在外地设立银行账户来进行资金管理,造成有些项目部资金短缺;其次,分散性使项目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或者调拨运输成本太高,导致企业内部资产无法相互调拨,闲置的周转材料固定资产等因闲置而损坏;再次,分散性还导致采购信息难以相互沟通,使采购成本增高,产生额外的现金流出量;最后,基于现金流的灵活性要求,分散的项目部往往导致非生产性资金及私人占用资金增加,降低施工企业的现金使用效率。

1.5建筑市场不规范、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盲目投标,在投标阶段需要按比例支付部分投标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占用了大量本可用于项目生产运营的资金,降低了现金使用效率。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市场主体契约意识差,施工企业面对的建设方有生产型企业、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地产开发公司等多种主体,这些主体的资信能力与契约精神往往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项目现金流管理。

2、对施工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的思考

2.1施工企业项目部层面现金流管理的措施

1)注重项目部的成本管理,项目的成本情况决定着项目整体的持久的现金流入流出,亏损的项目会让现金流入无法弥补现金流出,恶化现金流管理情况,即使短期达到现金流平衡也无济于事,长期的现金短缺总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爆发;因而,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意识是项目部现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2)项目施工前,做好现金流预期与规划。项目施工的长期性复杂性也让现金流预测难度加大,施工企业往往处于放任自然的状态,不做任何现金流整体规划;这经常会让项目现金流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生产需要,让项目管理者忙于应对各种因现金流引起的突发事件而不能专心搞好生产,所以项目部应该做好施工前现金流预期与规划。

3)注重合同管理,提高谈判能力,采用多种手段平衡现金流的时间分布,让现金流更好地保障项目生产的持续性,建筑业市场的不规范是导致项目部现金流管理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

4)提高采购效率,慎用商业信用。项目部往往采用延后支付的方式来减少当期现金流出,甚至违反采购合同来转嫁建设方延迟付款造成的资金成本;所以施工企业项目账面往往巨额应收与巨额应付同时并存,这是一种通过透支商业信用平衡现金流的行为。

2.2施工企业企业层面现金流管理的注意事项

1)提高投标管理,降低投标的盲目性。盲目投标并不能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不适当的项目反而可能降低企业效益;在投标时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内外部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的属性、甲方的资信能力、目标市场的供应情况以及自身的人员配备管理能力匹配情况等,有计划有针对的进行投标活动,这样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的长期现金流,另一方面减少了对企业当期现金流的挤占。2)资金的集中管理。项目部的分散性使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各自为战,无法相互调剂;而通过统一的资金管理中心平台集中各项目的资金,调剂项目之间的资金余缺,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当然集权式的资金管理并不是完美无缺,过度集权会使项目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丧失,进而降低项目生产效率。3)建立资产信息平台,加强资产调配。施工企业内部建立各项目共享的资产信息平台,对企业管理至少有两点好处: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共享可以降低各项目采购信息的获取成本及材料采购成本;资产信息平台可以减少企业内部各项目的重复采购,提高采购的计划性,降低项目部库存,提升资产使用率;这两点都可以减少企业整体的现金流出量。4)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提升现金流管理水平。施工企业财务建设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合理完善的结算支付审批流程,降低资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第二,对非生产费用进行预算管理,控制非生产费用的资金占用;第三,完善备用金制度,减少企业资金的私人占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加强施工企业现金流管理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施工企业才能提升现金流管理水平,平衡现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才能形成稳健的现金流,更好的服务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进而提升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晓芳,曾艳,蒋彬.建筑施工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

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问题剖析 篇7

1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材料是工程结构的物质基础, 原材料质量的严格控制, 对保证工程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根据设计要求选定沥青的品种, 并对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指标进行检测。购进材料时要求厂家出示出厂报告单, 试验室抽样检查, 符合要求方可进场。使用期间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频率, 进行随机抽样检查。沥青在加热过程中, 应当派专人负责温度的控制, 沥青加热温度根据沥青的标号不同而不同。当遇到沥青需保温时, 要及时打开沥青循环泵, 使加热温度保持一致, 防止沥青老化。

沥青路面结构层使用材料, 为多种矿料掺配而成, 在掺配之前, 要根据结构层的类型, 选择集料的规格。良好的集料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无风化、无杂质、集料规格比较稳定、变异性小。为保证原材料的合格性, 要求采购之前对厂家出厂的材料进行强度、压碎值、磨耗、针片状颗粒含量、与沥青的黏附性等项目的检测, 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后, 反复对所选定不同规格的矿料进行筛分析试验, 确定各种矿料的掺配比例、及进场数量。进场之后, 采用随机抽取试样的方式, 根据规范要求的检测指标、检测频率, 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测, 对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 要及时清除, 杜绝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2 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进行路面施工时, 首先要审查承包商施工组织计划, 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机构、拌和厂布置、施工机械组织材料供应、施工顺序和作业程序、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测机构组成及仪器设备、试验与评定方法、环保对策、安全措施、工程保险等。同时要检查承包商的施工机械是否按标书及已批准的规格、型号、时间进场。主要机械包括压路机 (振动式、非振动式) 、粒料拌和机、厂拌及路拌拌和机、自卸汽车、摊铺机、洒水车、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 (间断式) 、装载机等。

同时, 要做好路面基层的质量控制, 沥青路面的下面层为基层, 基层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质量。因此, 要求基层应当具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稳定性、表面平整、密实、拱度等与面层保持一致, 高程符合要求。

3 合理控制沥青用量

目前, 测定沥青用量的设备多用离心式抽提仪, 也有一些施工单位采用燃烧炉等精密仪器。对于燃烧炉测定沥青用量, 一般都注意进行校正。但是, 对于采用离心式抽提仪的标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采用离心式抽提仪测定沥青用量时, 由于不可能保证粉料的不泄露, 虽然规范要求对粉料进行回收, 但由于该试验方法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测定的试验结果与实际的沥青用量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 采用离心式抽提仪进行试验时也应该进行校正, 目前普遍存在抽提试验结果比实际的沥青用量高的情况。

在进行沥青用量试验时, 一般取样在1000g~1500g之间, 虽然采用四分法, 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样品完全具有代表性, 样品偏细, 可能测出的沥青用量偏高, 样品偏粗, 可能测出的沥青用量偏低。因此在进行沥青用量控制时还应该采用宏观控制, 采用室内进行用油量试验和拌和楼宏观控制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控制。除了每天进行用油量的试验外, 还应该要求拌和楼提交每盘自动打印记录, 宏观上对实际消耗的用油量进行核查。

因为材料的千差万别, 只有针对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才是科学的, 而一味地按部就班, 完全不考虑材料的变化, 是不可取的。目前, 采用马歇尔法设计的沥青用量普遍较高, 对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影响较大。通过众多的公路施工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 在马歇尔法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沥青用量对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再者, 因不少施工单位都有人在“编”试验报告, 修改不合格的试验数据, 所以严格规范试验报告有关数据的内容, 并在制定规范时作为一项强制性的规定纳入, 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4 做好拌合现场质量控制

首先, 要做好配合比的控制。对于生产验证的生产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 要求认真执行, 并根据具体变化及时调整。首先根据拌和机的生产能力, 准确控制冷料仓的出料速度、出料比例, 及时测定冷料的含水量、级配变化, 避免冷料不均衡, 产生溢料现象。反复溢料会对控制冷料比例产生不良影响。试验室要及时进行抽提试验, 保证矿料的级配, 准确控制沥青的用量。同时要按规范要求的频率, 进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确保沥青混合料满足稳定性、强度等要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配合比的准确性, 要求机组人员定期对拌和机的计量系统进行校核检查。

其次, 做好矿料加热的控制。间歇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应比沥青加热温度高10℃~20℃。在集料加热过程中, 应当注意刚开始拌和时, 由于滚筒、拌缸温度比较低, 这时烘干后的集料温度低于要求温度, 因此要求提高温度、多次拉温, 直到需要的温度。拌和一段时间后, 拌缸、滚筒都已达到与矿料一样的温度时, 要降低加热温度, 以避免出现过火。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根据沥青种类具体确定。

最后, 要做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沥青混合料应均匀, 无花白料, 无结团结块, 粗细骨料无离析现象。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满足拌和均匀, 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 并经试拌确定, 规范规定间歇式拌和机每锅宜为30s~50s, 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5s。

5 做好混合料摊铺和接缝等技术工作

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是评价路面使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平整度需要优良的摊铺机械和精细的施工工艺来保障。在摊铺过程中要求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 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因此要求拌和机、摊铺机、运输工具相互匹配。否则会造成波浪, 影响平整度。在摊铺之前, 首先要确定摊铺厚度 (摊铺厚度固定后, 不得随意调整) , 根据拌和机产量、摊铺宽度、压实成型后的厚度确定摊铺速度。摊铺速度应控制在2m/min~6m/min之内。在铺筑过程中, 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的转动, 两侧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 并保证全宽断面上不发生离析。正常施工摊铺温度:石油沥青应不低于110℃~130℃, 不超过165℃。为保证摊铺温度, 在摊铺机启动之前, 要对熨平板预热。

接缝处理是沥青路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 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平整度和使用寿命。纵、横接缝工艺以毛茬热接方式为宜, 还应与摊铺碾压密切配合, 及时处理, 不留缝痕。对于纵缝, 可以通过采用德马克全幅摊铺机, 消除纵缝, 达到规范中对平整度的要求。对于横缝, 首先摊铺前将横茬刨成竖直面, 扫净后均匀喷洒黏结油。然后选择接缝混合料的温度在150℃~160℃之间。最后将熨平板预热30 min以上, 并调整好其仰角, 上料摊铺即可。

6 按照规范做好黏层油撒布和碾压工作

撒布黏层油, 可以防止在碾压过程中出现推移现象, 增加压实效果。通过对几条试验路的研究和观测, 只要黏层油撒布较好, 在碾压过程中完全没有推移现象。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路面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污染, 影响到路面质量, 黏层油是保证上下层连为一体的纽带, 一旦黏结不好, 则会形成单层受力, 容易出现早期破坏。因此黏层油不仅要撒, 而且一定要撒好, 达到要求。

沥青混凝土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以上进行碾压, 才能起作用, 当温度降到该温度以下, 无论怎样碾压, 都不能起到压实的作用。对沥青路面进行初压时, 可以采用压路机先静压至摊铺机, 后退时开震, 并且采用强震, 在碾压过程中紧跟摊铺机。并且要求高温碾压, 对于一般沥青来说, 初压温度控制在140℃~155℃比较合适, 终压温度保证在90℃以上。高温碾压, 并不是仅仅要求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温度高, 出料温度高就行了。所谓高温碾压, 除了涉及到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外, 最重要还要保持在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的温度不要降低得太快。采用雾化洒水, 可使沥青混凝土在碾压过程中保持高温状态, 但一些单位施工作业时对碾轮不采用雾化喷水, 这就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因此在沥青混凝土压实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高温压实, 并且保证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状态。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初压, 一是考虑胶轮压路机在碾压过程中不需要洒水, 保证了施工碾压温度;二是考虑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形成一个揉搓的碾压状态, 可达到较高的压实度;三是考虑利用胶轮压路机进行初压的沥青路面防渗水性能较好, 这一点在很多道路的施工中已经充分证实。

7 结语

综上所述,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的环节有关。工程人员对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及施工经验不足, 或者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还做不到精心施工, 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坏。要消灭这一质量通病, 延长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 提高投资效益, 只能从设计开始。要做好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十分繁杂和细致, 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必须按规范、标准环环紧密相扣, 只有人员、设备、技术、工艺、工序步骤同时并重,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才可能最终改善沥青路面的质量。

摘要:沥青路面工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 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效益。通过研究众多公路工程施工的案例, 从原材料、施工前准备、施工中的控制、施工方法与技术等多方面着手分析, 提出了相应解决沥青路面工程质量问题的对策, 为施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路面工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高剑峰.对改善沥青路面工程质量问题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6) .

[2]张永玲.沥青路面工程质量保证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8) .

[3]葛斌.沥青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河南科技, 2007 (4) .

[4]高迎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注意事项研究[J].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 , 2007 (5) .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8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1.1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1) 施工地点的固定性与生产的流动性。房屋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 房屋建筑是在指定地点进行施工, 施工完成后, 经检验合格后, 直接移交给使用单位, 所以在建筑工程中不存在流动性作业。

(2) 工程建设的一次性。房屋建设是一次成型的施工, 由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及建筑工程的特殊性, 房屋建筑中返工的困难相当大, 而且还会造成建设成本的增加, 所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房屋建筑不存在反复施工的可能, 只能一次建设成型。

(3) 建筑体积的庞大性。房屋建筑工程在建筑时, 由于其建筑结构复杂, 建筑面积庞大, 所以无法在封闭的环境下施工, 只能露天作业, 这样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影响因素就会增加, 不仅是施工材料、人员、设备等因素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气候和环境对房屋建筑的影响也比较大。

1.2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

基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给其施工质量带来诸多的难题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多, 建设周期长, 施工环境复杂。因此, 所以在施工质量控制上要提前预防, 避免因工程质量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

2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2.1 由建筑材料质量引起的问题

建筑材料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 但目前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不能保证的。如使用的防水卷材, 当前90%以是石油沥青卷材。由于生产厂工艺设备落后, 加上沥青又是高蜡沥青, 因此这些卷材自身的耐久性就很差, 有的3~5 年后即老化而使防水失效。由于建筑材料质量低, 加上又无选择余地, 因此一些单位明知材料质量有问题, 但还是把它用于工程中。

2.2 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的素质及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近年来,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甲方素质较低和行为不规范。项目法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重大, 有什么样的业主就会有什么样的工程。此外, 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 在我国建筑队伍中,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 缺乏专门的培训以及基本的建筑知识, 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按照规范及规程操作, 这必将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3 缺乏健全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是委托建委质量监督站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质监站的督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质监站监督的工程项目很多, 但质监站人员有限, 使工作力度降低。行政监督的工作性质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及腐败。有的质监站政企不分, 以赢利为目的办实体, 有的办了监理公司, 有的办实验室, 强制规定检验试块必须在这里进行, 这样质监站既掌握工程质量的监督大权, 获取利润的商业行为。这样很难保证质监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带来干扰。

3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几点措施

3.1 施工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

目前, 建筑市场上施工单位的挂靠现象比较普遍, 中标单位对项目部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另外, 项目部内部管理方面也存在责任不清、制度不严, “自检、互检、交接检”不能落实的现象。目前有一部分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流于形式, 在日常施工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在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做得还不够, 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 但这应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应重视的一项内容, 这项工作做得好, 我们的工作效果将事半功倍。

3.2 加强对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 施工单位自检与专检工作。施工单位必须有整套的制度及工作程序;具有相应的试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专职质检人员及试验检测人员。凡涉及施工作业技术活动基准和依据的技术工作, 都应该严格进行专人负责的复核性检查, 以避免基准失误给整个工程质量带来难以补救的或全局性的危害。例如:工程的定位、轴线、标高, 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 预埋件, 管线的坡度、混凝土配合比等。其次, 级配管理质量控制。房屋建设工程中, 均会涉及到材料的级配, 不同材料的混合拌制。如混凝土工程中, 在砂、石骨料本身的组分级配, 混凝土拌制的配合比;由于不同原材料的级配, 配合及拌制后的产品对最终工程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要做好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第三, 计量工作质量控制。计量是施工作业过程的基础工作之一, 计量作业效果对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对计量工作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计量仪器, 检测设备、称重衡器的质量控制。

3.3 强化房屋施工管理的监督力度

在进行房屋建筑项目管理控制的时候, 要从事前、事中、事后等进行控制, 明确每个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重点。

我们认为, 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 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 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 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 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正确配置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 才能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 交付建设单位一个满意优质的工程。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往往建设周期长, 影响因素复杂, 因而施工过程及有效控制极为重要。文章从分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出发, 对施工质量通病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在此基础上, 分别从施工企业本身、施工过程及监督体系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质量,防治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3]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S].

[4]田亚兰.谈城市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8.

[5]王福波.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9.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剖析 篇9

1 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生产技术原因

对于生鲜乳而言, 由于奶牛胎次、泌乳期与品种优劣存在差异, 奶牛营养结构、疾病防治及贮存条件等因素, 均影响了生鲜乳的乳脂与蛋白品质。对于生鲜乳质量安全而言, 微生物超标、亚硝酸超标、药物残留、掺假等现象, 是引起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这些原因来自于奶牛挤奶、饲养、产品运输与储存等环节。对于小规模奶牛养殖场或散养户, 难以有效控制生鲜乳质量、标准, 无法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饲养管理技术较为落后, 饲养设施不健全, 疾病防控水平较低, 生鲜乳收购站加工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同时, 因冷链系统不合理, 低温储存与运输无法实现, 健康奶牛生产生鲜乳是一种无菌状态, 但在加工、运输等环节无法有效避免微生物侵入, 生鲜乳收购站检测技术较为落后, 质量检验不合理, 对于生鲜乳收购站收购质量监管不合格等, 均严重影响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

1.2 市场原因

对于生鲜乳供应链, 因为各市场主体之间存在交易行为, 市场交易行为的不合理性、不规范性, 严重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简单契约引起低质量产品, 处于目前供应链下, 奶农和收购方是一种简单契约交易方式, 双方合作是一种简单买卖关系, 仅存在对价购销关系外, 无其它合作关系, 使得价值链管理、信息链关系缺失。供应链的价值分配、信息传递不合理, 极易引起低质量问题。很难降低高质量生产成本, 很难提高收购价格, 很难降低检测成本, 使得生鲜乳供给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由于生鲜乳高质量生产成本较高, 收购价格较低, 奶农愿意选择低质量生产模式, 进而难以提高生鲜乳的质量安全。

1.3 政府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 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对于我国生鲜乳生产、销售全过程, 畜牧、质监、工商等部门承担相应的监管工作, 使得监管形成了条块化、分割化监管, 但目前尚未建成一套完整性、系统性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其二,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对于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 强制性标准不多, 推荐性标准不少, 对生鲜乳生产、经营者要求的比较少。近些年来,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污染控制、生鲜乳生产、生鲜乳检测等标准, 但是操作规范、技术标准较少, 不注重生鲜乳的运输控制, 缺乏立体性、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其三, 政府科技支持力度不足, 对于奶牛养殖, 我国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无法根本提升生鲜乳的质量安全。

2 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改善对策

2.1 严格控制生产环节

生鲜乳是由奶牛产出, 对于牛只管理, 必须加强疫病防控与检疫工作。在奶牛养殖场, 对于运输车辆、进出人员、外购奶牛, 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对于饲草、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 严格采购标准与验收标准, 加强TMR、青贮料的制作过程控制, 合理储存、保护投入品, 确保投入品的安全性, 使饲草饲料利用率得以明显提升。对于水源管理, 必须确保奶牛清洗设备、饮用水的安全, 加强牛体清洁处理。确保奶罐良好的密封性, 控制好生鲜乳的降温速度, 搞好运输环节管控, 提高运输卫生, 避免出现人为非法行为。

2.2 发挥市场规制作用, 提高生鲜乳的信任度

因为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是市场重点问题, 强制性公共规划很难推动生鲜乳供应链的安全生产, 因此必须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把生鲜乳作为信任产品, 加强政府推动作用, 构建商业信任保障。生鲜乳由奶企、奶农生产, 不是政府监管产物, 因此, 商业信任作为消费者的信任来源, 必须立足制度信任, 改革奶源生产模式, 进而恢复企业商业信任、消费者品牌信任度。

2.3 健全生鲜乳的计价方式

对于生鲜乳计价, 主要以卫生指标数据、理化成分数据作为计价依据。现阶段, 我国计价方式主要包含多指标、两项指标、单项指标的计价方式, 指标内容包含蛋白脂肪、乳脂密度与蛋白密度等。而国外发达国家除抗生素、脂肪与蛋白基础指标外, 还包含了运输费用、气味、季节等指标。因此, 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计价方式, 提倡按质量计价, 以提高奶农增加投入, 进而提升生鲜乳的质量安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鲜乳质量安全是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 对于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 主要由于生产环节、市场规制、政府行为等原因所致, 在今后发展模式下, 我们必须严格控制生产环节, 发挥市场规制作用, 提高生鲜乳信任度, 健全生鲜乳计价方式, 进而确保生鲜乳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钟真.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5) :17-22.

[2]李冰心.牧场生鲜乳质量管理措施[J].商情, 2013, (15) :90.

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剖析 篇10

1 建筑电气设计出现问题的个例

1999年8月青岛市某喷水池曾发生数人嬉水时被电击致死的伤亡事故, 原因是水下灯具及潜水泵漏电而又未能及时断电所致。

某高层办公综合楼下变配电所与发电机房, 设置在一层某会议厅底部, 地下层既未考虑必要的运输检修通道, 也未设足够宽度能运进设备的门框。当监理审图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时, 设计单位的解答竟然是:设计意图是从一层会议厅处将变配电及发电设备吊装就位后再浇筑该厅地板。

当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民用建筑配电设计中仍沿用20世纪80年代曾采用过的作法, 选用的N或PEN线截面为相线的1/2甚至1/4~1/3。

许多电气施工图中对电缆沟只标注尺寸及走向, 对电缆支架及盖板不作任何规定, 或仅注明“参照**图集**页”。

某住宅小区由于原设计给排水与电气专业未有协调, 工程竣工初验时才发现几乎每套居室内空调器安装处预留的排水管口及穿墙孔和空调电源插座分别设在外窗两侧的墙边上, 即空调安装位置与插座不在同一处, 插座无法使用。

2 常见的问题

TT系统接地时故障保护的参数问题:室外的景观照明设计时通常采用的是TT接地系统, 因其安装在室外, 灯具很容易受机械的损伤, 从而使绝缘功能下降而发生事故。

空调机房供电方案问题:在一些建筑设计过程中, 空调机房大多是上下层对应的, 因此在供电设计的时候, 通常采用树干式的供电方案, 上下几层所有的空调机组靠一条干线来供电。从方案上来讲, 合理, 可行。可是很多的设计者常会忽略这样的问题, 因为空调机组的风管也是从由机房引出的, 引出的位置常同配电干线引出的位置重叠, 从而使配电干线不易引到上层楼的机房, 因为施工时, 管线就预留在这个位置, 但是没办法就得返工, 从而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还有的因电气设计时给排水与电气没有合理协调, 竣工初验时才发现几乎每套居室内, 空调的安装位置所预留的穿墙孔和排水管口与空调电源插座已经设置在外窗的两侧墙边的位置, 就得返工重装。

强、弱电的插座配合问题:建筑电气设计常包括两种系统的设计, 即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在设计时, 这些系统都要在不同图纸上来表达, 有的还要由不同的设计者精诚合作来共同完成, 由于设计者思路不同常会引起相应问题。如需要电源的弱电插座强电设计中没有设置电源。特别是大空间的场所电气设计中, 电视的插座大多都设在棚下, 根本就没有强电电源的考虑。

许多根直埋的电缆所载流量校正系数问题:多根电缆进行直接埋地敷设的时候, 其载流量应该有相应的校正系数, 结果发现所谓的校正系数取值可无限大, 也可无限小。大量相关规范之间对电缆载流量校正系数的规定也不完全相同。没有标准可能参照, 处于混乱取值中。这也使得电气设计在电缆载流量校正系数得不到统一的计算。

绝缘导体的热稳定之校验问题:许多设计者设计变电所的低压配电时, 在选择电缆截面时存在很多的问题, 选择过小, 电缆热稳校验得不到满足。选的过大, 是因为热稳定的校验结果有偏差。

冷却塔的防雷问题:因建筑物的冷却塔大多设置于屋面处, 易遭雷电袭击。在建筑电气设计时, 冷却塔防雷问题很容易被忽略。

电缆封闭时桥架的截面选择之问题:电缆的桥架截面过大, 是因为配电室电缆馈出的根数较多, 大多设计常选大截面的电缆桥架来敷设电缆, 当截面的宽度达115m时, 就会存在这样问题, 本身电缆的桥架所集中荷载过大, 就会给建筑的结构造成影响。而我们人体的臂展大多在15m左右, 没有办法将将电缆敷设在桥架的中央;电缆桥架的高度过小, 是因为选择封闭的电缆桥架时, 大多采用W×100mm (宽×高) 这样的桥架, 却忽略了桥架的高度。

基础作为接地的装置问题:为了防水, 要考虑地下水位很高时怎样应对, 为达到目的, 通常采用橡胶、塑料、油毡等一些防水材料包裹着或者涂有沥青质的防水层, 如果这时的设计仍利用其内部的钢筋作接地的装置, 那就是错误的。

空调插座的位置问题:建筑电气设计中因考虑不全, 与设计与实际应用有一段距离, 如空调的插座位置与空调板所在位置, 不在同一侧。如果就这样按电气使用, 住户的冷媒管和室外机电源就会大量浪费。如果改设计, 就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3 解决办法

户外庭院及喷水池的配电最好采用局部TT系统或者TN-S系统, 一定设置漏电保护 (动作电流应不高于30m A) , 坚决不允许采用TN-C制。并且在设计过程中, 接地装置要设置完善, 喷水池的等电位联结的设计应到位, 仅从大楼内引出一根PE干线接地是不行的, 对于潜水泵及水下灯具设计时, 应该采用潜水电缆来配电, 0区的电器设备应该采用1P×8的防护, 1区的应该采用1P×5防护。

民用建筑的配电系统所提到的干线、支干线和支线等导线截面在原则上应该选择N或者PEN导线截面和相线截面大致相同。电气设计应该考虑其维修、运输及吊装通道的问题。必免事后诸葛。

在实际上, 任一种尺寸的电缆沟, 国标图集中对其电缆的支架和盖板作法提供了多个方案, 以便设计时选择, 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在电气照明中应按规定标注主要房间和场所应照度的标准值, 要求按照设计进行照度, 并按计算来选择灯具的配置。

冷却塔选择金属材质时, 可将避雷装置与金属材质相连。而选择非金属材质, 应该单设避雷针。这样两者相结合, 才能达到防雷的目的。

因钢筋已被包裹, 同大地几乎完全基本绝缘, 根本没有办法达到接地电阻值所要求的标准接地电阻值。这个时候正确有做法是在建筑四周敷设, 敷设闭合状的水平接地体来作为建筑接地的装置, 这样就会满足了接地所的电阻值要求。

对于本文中出现的电气设计常见问题, 大多是因为设计人员不重视, 疏忽而造成的, 只要认真, 切实可行地与实际相联结, 就会解决问题。

4 结论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只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相联系, 就会把一些问题拒之门外, 就会按照最初的设想, 因几乎接近完美的建筑电气设计, 建设出一个服务于大众生活的建筑工程。

摘要:建筑工程基本内容的建筑电气设计是很重要的部分, 既要实现建筑物的功能, 又满足实用要求。电气设计的优劣保证着这一重要作用的发挥。我国由设计原因导致工程出现质量事故的占40.1%, 由此可见建筑电气设计对于建筑工程很重要。因设计人员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 深度不够, 没有完全考虑实际情况, 形成了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 将建筑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1]乔国红.建筑电气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宁夏机械, 2007, 1.

上一篇:高速电弧喷涂下一篇: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