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2024-05-15

对偶与诗歌意境的创造(精选三篇)

对偶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篇1

园林的意境是园林的精神属性, 是园林建造的灵魂。园林缺少意境就如同人缺少思想和灵魂一样。诗歌的意境以诗词为元素, 园林的意境以树木花草鱼石为元素, 是由各种自然景观与园林所处空间巧妙融合的。因此园林的意境并不是孤立的景象就可以打造的, 一个孤立的假山, 一棵独立的树木都不能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会运用山、石、树木、花草的搭配, 甚至运用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装饰, 再加上自然景观勾起欣赏者心中无限情感, 才能将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方法发挥得惟妙惟肖, 淋漓尽致。园林具有的意境美能让人触景生情, 让欣赏者对园林流连忘返。

2 园林意境的类型

2.1 从动、静景观效果上划分

从动、静景观效果看园林意境主要有3种:静境、动境和以动衬静的意境。静境主要是依靠静止的景物对园林空间加强意境的营造。例如园林空间中的垂柳飘摇多姿, 柔软的柳枝可以让欣赏者想到女人柔弱的身姿。盘石与卵石可以让人产生坚定的信念, 美丽的花朵可以让人联想到儿童或者美女, 这些静止的景物都能够让人展开遐思, 是园林的静境。宁夏所具有的广阔的大漠孤烟自然景象也可以用于园林中静境的营造。

动境是通过运动的物体进行意境的展现。如慢慢飘散的云朵, 潺潺的流水, 鸟儿的欢唱, 拂面的微风等等都是动起来的景致, 却能够陶冶人们的心境, 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动境。以动衬静的意境主要是以上两种动与静境界的结合与统一, 例如用鸟鸣、人声烘托山的幽静, 恰如诗里的“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意境非凡。

2.2 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

园林景观意境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有很多种, 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嗅觉、视觉对景致进行展现。

树木与花草散发出来的香气, 可以渲染园林环境氛围。例如丁香花的花香很清新, 让人心情舒缓, 梅花的香气让人想到“宝剑锋从磨砺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而五角枫树让人有秋天的感怀, 银杏树让人心情爽朗, 雪松让人想到“大雪压青松, 青松高且直”的意境。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香境”。

园林的“色境”主要是通过各种景物的颜色呈现的, 玫瑰的鲜红、湖的碧绿、天空的蔚蓝、白白的云朵, 古诗词“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都是色彩景致的凸显, 任何有颜色的景物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心境, 而色彩的布局与搭配将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效果。

此外还有利用声音传情的“情境”, 鸟声、风声都可以传达园林意境, 还有利用朦胧美表达的“朦境”:细雨、灯光与云雾所产生的朦胧之美常常让人产生浪漫主义情愫。

3 如何创造园林意境空间

3.1 巧用天然景象, 打造园林意境

天然景象往往让园林的意境和谐、自然, 例如宁夏地区的自然的山石、大漠、漫漫黄沙、浩瀚的天空都是可以借助的天然景象。有利于勾勒意境的云彩、清风、薄雾都是可以采纳于景观之中的。但天然景致会随着时间与季节而变, 要掌握景致特征, 做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3.2 通过景物间的对比, 营造园林意境

利用对比的方法, 可以起到衬托、烘托的作用, 例如利用动静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等等都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园林中用静物山桃、连翘、榆叶梅等颜色各样的树木花草散布着春暖花开的信息, 可以再加上人工水系的潺潺流水, 这样动静结合, 春的意境自然而生, 让人联想到“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

3.3 利用文化渲染, 增强园林意境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如果在园林建设中运用诗词、音乐、绘画艺术, 意境将更加丰富。例如要想建造一个古典风格的园林, 可以在凉亭处贴上适宜园林景致的对联、在墙壁四周进行古代风格的壁画创作, 配上悠扬的古琴声, 将会将古风古韵烘托的恰到好处, 这样的园林意境怎能叫人不乐于欣赏。在现代城市小区的园林中也可以利用各种文化形式营造意境, 例如想要打造一个悠闲雅致的小区园林,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在园林中设置一个大屏幕播放节奏清新的舞蹈, 让游人欣赏潺潺流水与各样花丛的同时, 看到舒缓动人的舞蹈, 更增添了园林的闲雅意境。

4 结语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让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 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工作与生活之余欣赏园林, 体验园林意境, 放松身心是很好的舒缓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方式, 值得推捧。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抓住人们这一心理需求, 努力营造园林意境空间, 这样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提升园林建筑品质。

摘要:从古至今, 园林设计都是建筑设计中的亮点, 好的园林能给人带来意境美。随着现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 更加需要在公共空间营造有意境的园林空间来缓解情绪, 愉悦身心。本文主要阐述了园林意境空间的创造与欣赏。

关键词: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苏加群, 王凯荣, 林晓东.浅析园林艺术意境[J].广东建材, 2011 (6)

对偶叠词的诗歌 篇2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山山海海山海关,雄关镇山海

日日月月日月潭,秀潭映日月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司香尉着意扶持,不教雨雨风风,清清冷冷

蝶蝶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人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古代汉语词汇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篇3

古代汉语究竟为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怎样的言说空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广泛的展开,本文只拟从词汇的角度做一简要分析。

词是一种完备的语言建筑材料单位,是具有独立而确定的语音形式表示稳定而单纯的意义内容、能够在语法规则支配下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古代汉语的词与词汇系统在意境的创造中表现了以下优势:

一、词语形式的空间性与视觉感

诗歌的对象是主体情感,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并没有将表现的视野局限于主体自身而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主体情感之所缘起,注意到的是“主体生命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景物作为诗人内心情感之具体外象,在古典诗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人可以直接将它们并置排列,将多种画面效果呈现给我们。

与这种创作要求相契合的是古代汉语在描摹景物的得天独厚。

从词语的形式来看,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较多,虚词少,抽象名词少,有很强的视觉具像性,再加上它特有的语法连接方式,很容易达到一种空间结构的叙述效果,像“归棹洛阳人同,残钟广陵树。”不但没有连接的虚词,连动词、形容词都完全抽掉了,完全是名词的排列。

另外,古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单音词占多数,从语音形式来说,一个词就是一个音节,词在和别的语言单位的联接处一般会有小小的停顿,这种语音形式有点类似于朗诵的调子,富有铿锵的效果;从书写形式来说,汉字是古代汉语主体的部件,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字与字之间不需要空格,汉字所占的空间小,所占篇幅短,视点停留的跨度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单位时间内汉字的阅读速度较高,读者比较容易一次性地在脑海中将那些视觉形象综合起来。正是古代汉语词语在语音和书写形式的特点,使得古典诗歌在创设意象上得心应手,使得诗歌意境的创造也极为自然,汉语朗诵或阅读的速度、紧张度和节奏感,在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的目不暇接中,容易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艺术立体空间,有点类似电影的蒙太奇。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之三)就是在一种近似于视觉暂留的体验中,读者同时看到的是动、静、大、小、远、近不同的画面,仿佛与作者一起“仰观俯察、远望近察”地流观自然万物,从而进入到和谐优美、欣欣向荣的艺术空间。

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必须要在诗中集中大量意象,尽量剪裁虚词,对语言造成一种挤压后才可以达到诗歌的直观效果和空间效果。

二、词的多义性与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词义的模糊性在各种语言的词义系统中都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由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所以在词义的模糊性表现尤为突出:

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尤为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种模糊性在诗歌理解上正好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情感的色彩,很多都在字外,难以言说。如唐代李贺的《将发》:“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其中的“白”就不能单纯的用“白色”来代替,这个“白”写出了对秋的感觉:秋色空旷辽远,月光缠缠绵绵,洒满门前路,一眼望去,无边无际。使人有天地辽阔,无处可依,前程茫茫、莫知所适的感觉。“白”的模糊性赋予了读者想象的可能。而这种想象又赋予了整首诗空灵超脱的意境。

另一方面,词义系统虽然复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常常围绕一个中心义项形成一个词的义项系统。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词的本义是中心义项,它是我们理解词义系统的线索。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二首之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被英国汉学家Herbert A.Gile翻译成:Tell fhem,an icyheart in vase of jade(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原来诗句充满情韵,因翻译的直白而无味了。“冰”的本义,《说文》中说:“水坚也。从(人人),从水。”指水冻结而成的固体,是个会意字。逐渐引申出:“凝结”、“洁白”、“晶莹”等义项,这首诗的“冰”是“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意思,这是“冰”字的后起引申义,但“冰”字的本义也参与了诗意的营造,这是汉字词义系统所独有的,无论“冰”的意义将如何引申,其本义因被汉字字形所凝固而将永远处于意义引申链条的最前端。即“字形义成了一个词内部意义系统的源头,和后起的意义之间构成了一种历时的意义投射关系,字本义经常影响、参与词义的构成和理解”。

古代汉语词具有极大的词义模糊性,反而赢得了诗歌表达上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灵活性,无需太多知性的解说与理性的抽象,只是将复杂、微妙的感情溶化在景物之中,这正与意境的模糊性相吻合。

三、富有情感的诗歌词汇系统

从意象组合为意境美的意义准备上看,意象一般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如“月”这个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思乡色彩。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以唐诗为例,赠别诗中常有这样一些意象:雨、杨柳、落叶、游子、故人、孤山、长亭、孤帆、落日、秋蝉等。这些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带有赠别色彩。这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使这些意象带有了历史的承袭性和象征性。如“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示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等等。

这些诗歌语汇往往具有超出字典词典所能给出的明确意义之外的另一层含义,蕴含着在丰富的文化特性。这些诗歌语汇不仅可以用墨极省。将其中的意蕴和能量释放,大大扩充诗歌的容量,同时又能引领欣赏者沿着一定的方向联想想象,从而进入一种独特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字面的上的意思很浅显,“浮云”也就是一般的云,似乎也没有什么很深的意蕴,但联系到《古诗十九首》中“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以及李陵诗中“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与苏武诗三首》)就会觉得,诗中“浮云”已经不是自然界一个简单的物象,其漂泊不定,变幻无常,和浪迹天涯的游子相似的,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和游子离思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已经带了某种感情,有很深的意蕴。这样的词,如“板桥”、“绿窗”、“东篱”、“碧云”、“秋风”等等,在古诗中有很多,这些词汇所反映的已不再是客观自然,这些词语在进入具体的诗句之前,就已经具有了虚实相生的结构特性。这些语汇系统融汇了丰富的情感的内容,所以在诗句中只须用寥寥数字,就可描绘一幅图画,单单几行,就能烘托一种气氛,赋予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下一篇:大型风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