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2024-05-16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精选6篇)

篇1: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

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 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

二、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情)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酒代表消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代表思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铃霖》(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ZYB渣油齿轮泵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多个相关的意象组合成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2﹒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2CY系列齿轮油泵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落日怅望

马戴(孤寂冷清)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小

杨万里(清新明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楼

曾巩(雄伟壮阔)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KCB铜齿轮泵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宿甘露寺

曾公亮(雄伟壮阔)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真题展示(阅读下面各诗及答案,并完成后面问题)

1﹒(20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ZYB-B高压渣油泵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问题: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2009年福建卷)5.阅读ZYB系列渣油泵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案:(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ZYB煤焦油泵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ZYB-B可调式渣油泵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5﹒(20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BWCB沥青泵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lqb沥青输送泵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意象、意境类考题通常会从哪些角度来提问?请予以归纳: 角度: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2﹒意象、意境类考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请予以归纳: 思路分析:先点出具体的意象(即景物),然后结合诗歌的诗眼、抒情议论类句子和整体感情色彩ZYB增压燃油泵来分析诗歌意境,最后从情与景相统一的原则出发根据大意点出蕴含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五、知识积累

1﹒常见意象(见附录)

2﹒常见意境(氛围)类别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常见思想感情类别: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3GR三螺杆泵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这两个意象除了描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这一凄冷环境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YCB圆弧齿轮油泵面问题。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本诗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用竹林、孤琴、深林、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隐逸的思想情怀。

七、我来出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编制两道试题并拟好参考答案。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KCB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是秋夜幽寂清冷。

②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八、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YHB轴头油泵大意。(略)

2)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诗

型不锈钢齿轮泵这些景物有什么特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NYP高粘度泵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燃烧器油泵意。(略)

2)诗歌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凄冷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北京燃烧器油泵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意。(略)

2)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荒凉的边地、飞落的黄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飒飒的秋风和灿烂的朝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自身,都常见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深远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渣油泵ZYB-7.5/2.0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而且他又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作者又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当中,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3)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与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如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事点染,便浓墨重彩地纵横写去,营造出了一个山高水长、夹套保温泵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翻译这首诗歌ZYB高温齿轮油泵的大意。(略)2)请编制两道题目并拟好答案。

例: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②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内环式高粘度泵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九、学习小结

1﹒诗歌的形象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会从哪些角度来命题,解题策略是怎样的?

4﹒请写出十个常见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感:

5﹒请写出常见的意境类型:

6﹒请写出常见思想感情的类型:

7﹒自我学习反思:

http://

http:/// http:///

篇2: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 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寒蝉:悲凉、愁苦。

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8、芳草:离愁、思恋。

9、鹧鸪:旅途途寂寞、离愁别绪。

10、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11、哀猿:悲愁、思乡怀人、贬谪。

12、夕阳:失落凄凉、漂泊沧桑、家国之悲、身世之感。

13、细雨:无边轻愁、郁闷。

14、秋天、秋风、西风:悲凉。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代表坚强、清高、超凡脱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孤高、高洁的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牡丹:富贵、雍容华贵。

4、莲花:高洁、坚守节操。

5.松柏。歌颂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人格,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6.竹。代表清高、正直、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7.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冰雪。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10、采薇:坚守节操、隐居。

11、南山:归隐田园、淡泊。

(五)、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 老边州。”

2.长城。指边关、战争。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5.请缨。喻杀敌报国。

6.羌笛。多表达边关将士的思乡与忧怨之情。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阳关:边塞。

三、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的画面)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

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篇3:论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一、意象的内涵及古诗中常见意象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通俗的说,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 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 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2、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 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 不了解这些意象, 读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比如月是思念的代名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 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 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再如鸿雁常是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等。再如柳表达离别怀人的伤感。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加上“柳”与“留”谐音, 所以提到柳, 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曲折柳歌, 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 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而杜鹃则表达凄凉悲伤的象征。

二、意境的内涵及如何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鉴赏中, 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意境, 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 通常指整首诗, 几句诗, 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而言之, 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2、如何鉴赏意境。

(1) 首先要善解意象。我们要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因而, 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月能思乡, 星可传恨, 水喻愁多;松喻坚贞, 荷、兰喻高洁, 菊喻隐逸, 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 又显轻薄, 更表惜别怀远之意, 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 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表达归家之念, 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 鸿雁借指书信, 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 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 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 《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 《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 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 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 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 其次要学会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一个出色的诗人, 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 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 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 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 具有不同的含义, 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 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 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臧克家的“老马”忍辱负重, 而曹操的“老骥”却志在千里。同是秋景, 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 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 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 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 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3) 再次要能通过诗歌描写的画面展开联想。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 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 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要把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 品尝意境的活动中。让语言文字活起来, 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摘要: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 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参考文献

[1]陈涛, 《文学意象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篇4:浅谈鉴赏诗歌的含蕴和意境

那么作为初学者如何训练和把握这一过程呢?首先要着眼于整体感知。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要养成反复吟诵,潜心涵咏的习惯——这是通向审美鉴赏的必由之路。这个整体感知是在熟练吟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的句法、章法、涉及的历代典章制度及特殊背景加以了解。目的是把握诗词的大意,但不可节外生枝。如在解读杜甫的《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只需了解这首写于大历二年(767年),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难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逝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他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有包举宇宙之意,气势开阔;颈联上句写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形象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沉重;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诗人此刻的心志是百感交集啊!

在整体感知之后,接下来需要再造意境来调整,使之成为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画面——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物象虽会一一浮现在鉴赏者的脑际,但可能会是杂乱、模糊的。我国唐以前的诗歌一般都保持着质直的风格。以“诗言志”,意境比较单纯;而唐宋诗词则比较重视技法的创新。意境变得含蓄,“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回味余地大。在此,要抓住意境这个要害。鉴赏主体如果能进入诗中意境,则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意境就是只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想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中,将感情藏在景中,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是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还有一种诗是情景并茂的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诗明丽清新、含蓄有致,诗人被贬后,为远祸全身,诗人吃斋念佛、隐居山林。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得一片空寂。傍晚的天气清清爽爽,更透出十分秋意。群芳已谢,而青松如盖,明月当空、山泉淙淙、泻于石上。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归来的姑娘,而顺流而下的渔舟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宁静。在如此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下,诗人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朝中”不如“山中”的感情,决然归隐。

画贵留白,诗贵有虚。此所谓“全局有法,境分虚实”。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透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描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但诗人能突然于失望于遗憾中翻出一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已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园虽未入,可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

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我们的审美鉴赏理想。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烟波浩瀚,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穷学者穷毕生之力尚不能尽牛之一毛。当然,中学阶段我们对诗词只是作初步的鉴赏训练,藉此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欣赏水平。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一定的背诵量。在诗词吟诵的基础上,从诗歌话语的含蕴特点和意境入手,逐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一步步的积累,不断探索,最终学会怎样面对文学,怎样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

篇5: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常见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作者的感情类别 :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1)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正直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坚贞、高洁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2)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张九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气节与虚心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名士风度

常建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脱俗 3)柳树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惜别怀远之情

(4)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飘零之感、流离之恨

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兴亡之感

常见意象意境----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满地残红点绿苔。

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梅花

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纯净洁白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高尚情操

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2)菊花

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坚贞、高洁品格

(3)浮萍、浮云 浮萍:漂泊不定。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

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莲

莲——纯洁、脱俗、高洁。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借以表达爱情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常见意象意境----动物类

(1)大雁

雁姿雄壮——雄浑悲壮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鸿雁传书

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猿、杜鹃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感伤

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幽深的乡思

(3)鹧鸪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4)蝉

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品性高洁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孤标傲世

寒蝉------悲凉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乌鸦

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荒凉、衰败之景,表凄清之情。如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枯藤老树昏鸦 (6)燕子

雌雄颉颃,飞则相随---------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光流逝----年华易逝、好景不常 常见意象意境----自然景观类

月的其它意象

A 蕴涵边人的悲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悲亢幽怨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壮雄浑

B 蕴涵情感的无奈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祈祷和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希冀和渴盼

C 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无奈

(2)流水

流水不返。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烦忧、愁苦 (4)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篇6: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导入】 《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意境:凄清,苍凉

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

【意象】

意:作者的情感;

象:形象,人、物、事 {练习}

1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补充}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课内链接}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离别感伤)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小结: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 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形象+形象=图景  象+象=境  意象+意象=意境

{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冷落、衰败。

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特定意义的意境。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1《鹧鸪天》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

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两句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该心情舒畅愉悦,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 {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1)触景生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Ps.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most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Ps.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感叹忧愤。

(3)物我情融(无我之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Ps.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物我两相融,悠然而自得。

(4)景略情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Ps.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意境特点常用词}(1)写景状物诗:幽冷 清幽 宁静 静谧 闲适 恬静(2)边塞怀古诗:苍凉 雄浑 苍茫 辽阔 高远 壮阔(3)即事感怀诗:萧瑟 凄凉 暗淡 萧条 荒凉 冷寂 {分析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画面;(3)点明意境的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练习}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问:第三联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氛围:清冷、幽静 心情:孤单、寂寞 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常常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等。

诗中的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练习}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Ps.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

总结: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境=意象+意象 ——诗歌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意境题的解答:从意象入手,剖析作者的情感。

【作业】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1988年全国卷)4溪涨清风 ① 面,月 ② 繁星满天。数只船 ③ 浦口,④ 声笛起山前。① A 吹

B 掠

C 袭

D 拂

答(D)②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答(A)③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答(C)④ A 声

B 有

C 几

D 一

答(D)

《江汉》首联“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

颔联“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颈联“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

尾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夏日六言》这首诗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之作。诗作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

“溪涨清风满面”。大雨洗却了夏日的烦躁与郁闷,诗人临溪而立,清风拂面,自然心旷神怡。“月落繁星满天”。立于溪边,静听水声,直到月隐星现,足见诗人之沉迷、爱恋与执着。“数只船横浦口”。繁星之下,蒲口的几艘船只隐隐可见。“横”以动写静,突出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一声笛起山前”。一阵悠远的笛声传来,将诗人的视线牵到了远方黑黝黝的山影。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胧。悠远的笛声,激活了诗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兴味。

上一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说课稿下一篇:祝朋友高升贺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