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2024-05-23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精选八篇)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和谐图书馆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实现和谐社会,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把教育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同时, 教育育人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图书馆, 更要贯彻教育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努力创建和谐的图书馆氛围, 让读者充分体验图书馆的良好学习环境, 在和谐的氛围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高校图书馆的目标是满足广大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读者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质量服务。罗杰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 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 学习效果最好, 从而达到大学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一、人本主义与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相呼应

人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 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Maslow) 和罗杰斯 (C·Rogers) 等。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它继承了人文主义“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因此, 关注完整的人和受教育的对象就成为教育问题的核心。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人, 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 把人视为主要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 围绕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服务。就高校图书馆而言, 在管理过程中是以文献等实物为主要管理对象, 围绕文献典藏而开展工作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人 (读者和馆员) 的因素则处于次要位置。图书馆是高校全体师生重要的教学与科研阵地, 因此, 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要确立读者和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中的主导地位, 把人的因素当作图书馆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 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 考虑本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及各种需求等情况。适当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挖掘馆员的潜在能力, 搞好信息和流通服务工作, 以实现图书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创建和谐图书馆。

二、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 读者方面。

高校图书馆不仅承担着借书还书职能, 还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场所的机构。但有些读者大肆用课本、作业本、书包等占座;有些读者在阅览室内高谈阔论、大声喧哗、接听手机影响其他读者阅读;更有甚者任意挪动图书馆内的桌椅板凳, 以占为己用;还有些读者乱丢垃圾、饮料瓶;有些读者用他人的借阅证借阅图书;还有少数读者由于缺乏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 而使一些馆藏书籍发生少页、条形码与书标损坏的现象, 甚至于书籍遗失;有些读者不用代书板, 随意频繁抽取、翻阅, 阅读完毕后将读书随便乱放, 而不归架, 以致影响图书的流通和再次使用。

2. 管理方面。

高校图书馆实行流通开架阅览后, 图书馆书籍乱架错架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仍存在着旧观念“图书馆, 管图书”, 并没有把读者服务放到适当的位置, 对读者服务的认识不足, 在馆员的价值观念中没有“读者满意”的服务理念, 面对读者时, 不能为读者着想。图书馆的工作仅仅被看作是管理图书、图书的保管与收藏, 如何发挥图书的作用仍然是重中之重, 却忽略了读者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 没有将图书的收藏与阅读结合起来, 导致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脱离。

3. 馆员方面。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流通开架服务增加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部分工作人员有怨言怨愤;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相对较低, 素质的缺乏提高等现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并且有些图书馆领导与馆员都是非图情专业出身, 对图书馆系统业务缺乏了解;图书馆馆员没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 没有意识到高校教育教学与自己的岗位是息息相关的, 这些是现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建设和谐图书馆的几点建议

1. 积极引导读者, 创建和谐环境。

读者始终处于图书馆的中心地位, 所以, 加强读者教育, 对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读者的引导应从大一新生开始, 可用图书馆的老师开设校园讲座、选修课以及图片展示等各种形式, 给学生读者介绍图书馆的特色、布局以及如何检索文献和查找书籍。并积极引导学生读者和谐用馆、规范用馆。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墙上粘贴一些规范用馆的标语和图片, 从而杜绝学生占座, 在阅览室中大声喧哗, 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学生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协会以及馆员和学生助理的帮助下, 来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和布局, 熟悉读者规章制度。同时, 图书馆协会可选出读者志愿者一起参与由图书馆部门领导参加的馆内巡视, 发现违规使用图书馆的读者要对其提出批评、教育和帮助。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理念, 我们要用以读者为本的积极态度, 对那些阅读行为不规范和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读者进行积极引导与教育, 使其规范用馆, 从而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良好的、和谐的阅览及学习环境。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上必须实现“以人为本, 以馆员为本”的理念。真心诚意地倾听馆员的内心需求、人生目标、个人价值, 并在具体的、细微的行动上有所体现, 在生活上关心、关爱馆员, 在工作上激励馆员, 促进馆员的个性化发展, 帮助规划馆员的职业生涯, 为馆员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交流机会。以人为本、服务第一在新时期的核心将是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 它要求图书馆建立起让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使每一位馆员把工作的过程当作是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 使每一位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3. 增强馆员人本主义理念, 服务读者。

人本主义教育观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地位, 它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发展自己的个性, 实现自己的潜能;学习者在没有压力, 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学习的效果最好;重视学习意义, 提倡自由探索;提倡以学习者中心,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评价。馆员要对待学习者要真诚、尊重和珍视, 从内心深处了解学习者的反应, 要赞赏学习者。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 要贯彻这样的教育理念, 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树立相适应的办馆理念。首先, 馆员就必须先转换观念, 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 创建和谐安全的阅览学习环境, 而不是单纯管理藏书, 服务于学习者才是办馆的最终目标。其次, 作为图书馆馆员, 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积极了解本领域的科研动态, 作好学术工作, 提高科研能力。如此一来, 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 从资源管理、服务理念、环境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中心进行改进。

总之, 构建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和谐图书馆, 代表着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图书馆系统中, 读者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能只重视服务, 而忽略读者, 二者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和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必须引进先进教育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模式, 提升服务质量, 拓展服务领域,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为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充满学习氛围的人文环境, 是实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林君庄.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览对新生的人本服务[J].图书馆, 2012, (3) .

[2]马楠.论人本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J].衡水学院学报, 2011, (10) .

[3]张碧莹.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浅议[J].科技资讯, 2011, (3) .

德国的“迷你图书馆” 篇2

那天去参观夏洛特堡皇宫。出门前,乌塔特意带了几本看完的旧书,说要送给图书馆。我不解:德国图书馆还接受民众捐赠?乌塔忙解释:不是捐赠,是换书来看。我更是一头雾水,只知道图书馆可以借书,没听说过换书。

在夏洛特堡区的一个小广场,乌塔径直走向街头的一处公用电话亭。我边走边问:你要打电话吗?这样的公共电话亭在中国都弃用了,难道德国还在使用?乌塔只是摇头却不作答,微笑着卖起了关子:去了你就知道了!

电话亭还是普通的电话亭,嫩黄色的铁壳、透明的玻璃窗,且样式过时,貌似信息高速发达时代的弃儿,略显凄凉。可透过玻璃窗一瞧,却发现了别样的空间。电话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层摆满书籍的书架。我恍然大悟:这老式弃用的电话亭,竟摇身一变成了开放式的街头微型图书馆。

乌塔见我感到新鲜,便带我驻足参观。玻璃门上贴着一条提示标语“请带来一本书,取走一本书,阅读一本书”,醒目而温馨。原来乌塔所指的图书馆就是这电话亭,所说的“换书”就是带来一本、取走一本呀!

顺着乌塔的指引,我看到书亭顶部装有一个太阳能板,可为亭内的LED灯提供24小时电力。电话亭外设有一圈木制长条凳,两位老人正在温暖的阳光下读书,闲适而安详,构成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3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 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 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 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1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结构位置

一般来说, 高校相对于周围的团体、机构和群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高校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 高校中生活的人群 (教师、管理人员、学生) 具有共同的情感和认同, 我们可以把高校理解为腾尼斯意义上的社区。在这个独特的社区中, 图书馆在凝聚力、信息聚散和人群交往等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学生的三大生活领域。

作为高校重要的组成群体, 他们在高校社区中的生活领域有三个:寝室、教室和图书馆。寝室是他们休息的场合, 而教室和图书馆是他们学习的场所。而相对于教室来说, 图书馆在他们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图书馆的软硬件环境、图书馆的图书更新、资源提供方式和服务更新都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教师重要的工作领域。

相对于学生来说, 教室的生活空间相对比较多元, 家庭、办公地点和教室等构成了他们活动的主要空间。但是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多元信息获得途径来说, 图书馆的重要性无疑是处于第一位的。

3) 图书馆是高校信息集散中心。

图书作为图书馆的重要产品, 其在师生中借阅和传播, 延长和拉伸图书馆的时空影响力。同时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与使用, 使得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时空分离, 拓展了图书馆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效能。所以说在高校社区中, 图书馆在信息的集散、知识的传播方面无疑处于中心地位。

4) 基于图书馆信息集散中心的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社区中与教室、操场等场合一起构成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 个体之间的相识、交流和关系维持成为师生社会关系网建构的重要领域。

因此在人气和凝聚力方面, 图书馆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图书馆在高校整体系统中的显功能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图书馆在高校社区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较高的地位, 这样的位置和地位决定了图书馆在高校整体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默顿,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在整体系统中不同构成部分在结构中的功能有的没有被意识到, 有些已经凸显出来, 并将这两种功能用“潜功能”和“显功能”两个概念予以界定。从图书馆对高校所具有的显功能来说主要是服务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

1) 服务功能。

图书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 是最主要的社会信息聚集源, 无疑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信息服务的主体。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主要体现在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即使在当前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 图书馆在知识提供、信息服务的全面性、权威性仍然是无可替代的。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成熟, 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便捷程度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概念已从传统的藏书、借书室转变为现代的信息服务中心。

2) 信息和知识传播。

信息和知识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所需根本内容, 如果说从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上来说,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服务, 那么知识和信息则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所依赖的资源。在一个高校社区中,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储备、知识更新和知识传播中心。这一功能的发挥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互动、读者与书籍杂志的互动的过程得以完成。

3 人文教育:从潜功能到显功能的过渡

从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王朝的图书馆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的兴起, 不同时期的图书馆在社会赋予它的条件的基础上, 在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交流思想、知识、情报、信息;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的科学能力;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图书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贡献将日益增大, 为人类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默顿认为:“潜功能指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的人文功能一直处于默顿理论话语下的潜功能状态。

1) 图书馆潜功能的体现。

图书馆作为高校一个构成部分, 它不可避免地承担着高校对其主要群体: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的人文教育功能。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建筑设施、对书籍的收藏理念、馆藏安排和提供方式、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理念等都对服务对象的德育、智育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长期认为图书馆就是为读者提供图书、杂志的借阅方面的服务, 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读者所具有的潜功能。

2) 走向显功能的大学图书馆人文建设。

西方的启蒙运动, 将人从神秘中解放出来, 树立了人本主义的旗帜, 人文主义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开始了韦伯意义上的“祛魅”, 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人们在图书馆借阅杂志书籍的过程中开始注重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获得和内心体验。人们在经历了各种层次图书馆的感情获得和内心体验后, 开始意识到图书馆的人文功能。人们开始关注图书馆在大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小到自己的生存状况、心理情绪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在这一历程中的图书馆学者也被唤醒, 不再沉默, 从此图书馆的人文功能开始从潜功能转变为显功能。许许多多的图书馆开始了在人文建设方面的探索, 进而加强图书馆的人文功能。

4 拓展图书馆功能:图书馆人文构建实践创新与路径依赖

图书馆的人文建设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以人文图书馆学的迅速发展为显著标志, 图书馆学研究形成一个高潮。如果图书馆馆舍、馆藏和数字资源建设等是以效率和效益为价值取向, 那么图书馆人文构建则是应该人文和制度为基本价值取向。

4.1 服务情景建设与情景教育的实施

人类教育活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都有教化情感的传统。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 现代教育不能偏重认知, 忽略情感, 强调科学, 忽略道德。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的建设尤其不能忽略读者产生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态度, 使读者不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社会性情感、自然情感及审美情感。在这样趋势的推动下, 我国中小学教育首先探索了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观念思想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也极富启发意义。但是高校图书馆的情境教育却较少有人提倡和论述。

情境教育模式的灵魂是将高校图书馆真正视为一个教育机构, 追求读者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它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构建出良好的交流关系, 使读者以图书馆为教育机构, 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借阅机构。它们构成的物 (境) 一人 (情) 一辞 (思) 关系有助于保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1) 在承认读者有情境需求体验的前提下, 构建富有美感的情境。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是读者诉诸感觉的东西, 由直觉而渐次形成“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这一情境的构造是以承认读者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 包括记忆、联想和想像, 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而高校图书馆情境的建设能够对读者思维活动的发展起到提醒、轻松的协调的辅助性学习作用。针对读者的特点,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 或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艺术手段的力度、优选的现实生活场景的美感, 正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读者进入这样的情境中, 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 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暗示的效果就是氛围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利用暗示的倾向, 通过周围的环境与读者心理共鸣的过程, 迅速推进图书馆各项活动的过程。

在高校图书馆引入情境教育, 是以情感驱动图书馆人文色彩浓郁化的重要基础。其基本模式是“关注书籍”——“激起阅读欲望”——“移入阅读过程”——“加深阅读兴趣”——“弥散和加深记忆”的情绪发展过程。尝试在阅览室的桌子上制作优美的卡通提示, 能够提醒读者对书籍的爱护和知识的珍视, 而诙谐的卡通能够在提醒读者的同时起到轻松气氛的作用;将大量破旧的书籍统一制作整洁的封面;在书籍内夹有精美而有提示作用的书签;在图书馆外张贴大型宣传海报, 制作图书馆指南、资源介绍册页等。另外, 图书馆内花草盆景等观赏景物、洁净的环境、墙壁上的本校名人肖像、富于古典书房色彩的窗框都能够起到强烈的心理暗示, 促进读者阅读欲望的产生和增加。能够指引读者的阅读情绪, 以情绪的乐趣促进阅读, 提高效率。

(2) 高校图书馆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 这就要求图书馆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联系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真实思想, 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 以举办宣传某一教育主题的活动方式, 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寓审美教育和智力开发于一体的情境教育。情境中馆员应向读者推荐馆内与之相关的书目文摘等资料, 宣传已开发的与之相关的文化审美综述类或述评类信息。此外, 开展“思想教育”具有一个“反复性”和“递进性”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图书馆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需求, 必须系统地反复地创设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情境, 既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对读者起到正确的审美导向作用, 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又可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教育作用, 巩固已有的教育效果, 提高教育质量。

4.2 拓展与读者沟通的途径

(1) 重视校园宣传。

计划经济时代只生产开发不宣传推销的陈旧观念在很多高校图书馆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利用网络、报纸、海报、展板等多种形式宣传图书馆, 使师生了解图书馆、体会图书馆工作的艰辛, 增加与师生之间的体谅和理解, 减少纠纷和摩擦, 创造和谐的服务氛围。

(2) 建立与学生社团的有效联络。

可以利用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引导其建立自治机构——大学生图管会, 参与图书馆各环节工作, 建立评价机制, 通过角色体验, 促进读者和图书馆的互动。如组织会员参与图书采访工作, 以一种采编的身份进入情境, 担当采集购买图书角色;同时以图书馆对购买读者所建议图书的反馈来促使读者理解和体验角色, 达到对馆员角色的认知。

4.3 以人为本

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优势, 其所提供各种服务, 以“满足师生的需求为最大原则”, 以人性化服务教学、服务科研。 图书馆必须明确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紧密围绕读者来进行, 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语言对读者的阅读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尊重读者, 深入了解读者,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提供完善服务,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 为读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参考服务、代查服务、检索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影响的服务, 将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数据库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及纸本资料二次文献的品牌化开发, 尽最大可能提高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关注校园里的弱势群体, 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力所能及援助。

4.4 共享资源

书籍的阅读往往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点, 这使得大量书籍处于无法再利用或不被主动交流的位置, 造成了资源的一定浪费, 这一特征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而在大学生中开展图书的捐赠、交换、转赠活动, 在图书馆设立公共阅览室平台,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促进文献资料的共享。正如一位读者所说的“看过的书放在家里都是死的, 放到学校图书馆里和其它人的书放到一起, 大家一起看, 它就‘活’了起来。我捐的书可以借给别人看, 别人捐的书我可以看。利人利己的事, 何乐而不为?”学生将自己的书拿出来与别人共享,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书的价值和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 书尽其用”。

因此, 高校图书馆除了正常渠道采购书籍外, 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募集书籍。设立专门的收藏利用机构, 给读者提供一个图书交换阅读的平台。同时部分捐赠图书或补充馆藏, 或转赠给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 其他在校同学也可以拿自已的书来交换捐赠书, 让这些书籍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本着精神鼓励的原则, 尊重读者的意愿, 充分体现捐献图书者的荣誉和尊严, 向每一位捐赠者颁发“收藏证”, 在图书馆主页发捐赠榜。开展捐书活动, 是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高图书利用价值的一条重要渠道, 也是丰富图书馆藏、促进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在高校中的辐射力, 以捐赠图书等活动扩大影响力, 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师生当中形成爱书、读书的良好风气。

摘要:将高校图书馆人文构建纳入功能主义理论视域之中, 利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式, 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的结构位置、所具有的显功能出发, 认为人文功能在图书馆在高校整体系统中由原来的潜功能已经转变为显功能, 人文构建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图书馆人文构建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视野,高校图书馆,人文构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韩继章.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人文化趋势[J].图书馆, 2000 (1) .

[2]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 2002 (3) .

[3]王惠君, 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吴慰慈.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5]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韩继章.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人文化趋势[J].图书馆, 2000 (1) .

[7]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 2002 (3) .

[8]钟稚鸥.论图书馆的人文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3) .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4

乡镇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文化系统。而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图书馆, 是我国农村基层最主要的文化机构, 与农民贴得最近, 对“三农”问题了解最深切,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为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1.1 构建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能否大幅度改善, 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广大的农村, 特别是中两部地区和边缘地区, 科学技术落后, 经济发展滞后, 生活贫困, 文化设施相当贫乏, 这与当今我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很不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 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文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科技保证,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乡镇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最贴近农民, 为农民喜闻乐见, 它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促进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 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乡镇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乡镇图书馆是社

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多种服务手段, 它的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特征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所喜爱, 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起到教育、凝聚、娱乐群众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与农民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 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健身娱乐等各方面的活动, 用建康的内容, 活泼的形式, 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市场, 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高生活情趣, 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农村。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优势是所有其它机构者都无法取代的。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乡镇图书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继续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的有生力量。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 乡镇图书馆更是成为启迪民智、发展生产的重要力量, 1997年初, 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一个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以把知识送到农村去, 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为科教兴农贡献力量, 其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每个乡镇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图书馆 (室) , 平均藏书2000册以上, 其中, 藏书万册以上的达到30%, 有条件的村设立图书室, 为新农村建设储备充足的有生力量。乡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资源优势, 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因地制宜强力推进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2.1 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整体而言, 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

来了各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巨大差异, 沿海发达地区与中两部地区因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图书馆事业发展悬珠, 而且此种差距越来越大。

2.2 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 分步建设由于我国的国情特征, 在城

乡建设和文化设施的规划上, 政府具有决策权和控制权, 同时, 各级政府掌控者庞大的财政费用, 因此, 他们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 在各地城乡文化建设规划中, 应当明确规定县乡镇图书馆的规模、人员编制、硬件设施配备标准、经费来源保证、服务规范等内容。同时, 在条件成熟的省、区, 应呼吁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或条例, 用立法方式从根本上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3 乡镇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 乡镇图书馆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提高农

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必然要求,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科教兴农”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目前, 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五六年级, 许多农户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 虽然也应用新技术, 新成果, 但受到文化素质, 思想观念, 传统农业意识的影响, 依靠农业科技脱贫致富的意识仍然很淡, 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认识不足, 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差,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 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过去主要靠“勤劳致富”,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单纯的“勤劳致富”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们的致富手段更需要朝着科技和知识致富方向发展。当今社会, 知识在不断变化, 新的信息资源层出不穷, 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向以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转变。据抽样调查,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收入要比小学文化程度的高30%以上。如陕西富平县底店乡政府投资5万元从办乡镇图书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入手, 大抓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们首先建立完善了县、乡、村图书馆 (室) 三级网络, 让农民就近就能用上图书馆。

3.2 乡镇图书馆是农民脱愚致富的平台信息社会的到来, 使农

民需要一个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渠道, 需要一个获取信息的中心。乡镇图书馆文化设施充当信息中心的角色, 它不仅像一般图书馆那样, 通过提供检索工具和阅览使读者获取知识信息, 还针对农民的现实需求, 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既要提供政府对农村的各种政策, 农民脱贫致富的各种渠道, 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资料, 又要提供农民心理咨询, 劳动就业咨询, 政府事务咨询等信息, 满足农民的多种需求。许多地方通过建社区图书馆 (室) 、乡镇图书馆 (室) , 中学图书馆 (室) 等系统, 提供各种无论从选题还是内容、体例, 都充分体现农民喜乐见闻的阅读特点, 以“新农村”的“新生活”为主要内容, 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满足村民借阅图书, 使更多的农民从图书中获得知识, 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掌握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 增强了致富本领, 图书的先进文化扎根农村, 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精神,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可以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3 乡镇图书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图书馆通过精心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5

1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具有宣传、教育、咨询等功能, 是广大农民朋友终身学习的好学校, 它对于农民养成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即是它在其中所承担的职能。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 一般说来, 主要有3项, 即传播科学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及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1 传播科技信息

图书馆知识性和中介性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具有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这种信息包括馆藏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以及网络信息。传递方式有自然传递和自觉传递之分。前者是图书馆被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及信息, 馆员对这些文献内容不必过多了解。后者指的是馆员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符合需求内容的信息。

1.2 开展社会教育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即社会教育, 它泛指一切以传授文化知识, 影响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图书馆的教育即是一种社会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相比较, 公共图书馆更接近最大范围的普通读者,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 公共图书馆产生着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

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的皇家书院和藏书楼, 不仅是拥有万卷藏书之所, 也是培养封建吏才之地。在近代的图书馆事业史上, 更是拥有一批集图书馆人与教育家于一身之人, 如梁启超、康有为、鲁迅、胡适等, 他们既是教育家, 同时又都曾是图书馆人。现代的图书馆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成为农民群众进行再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场所。

1.3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图书馆的书刊资料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文化和知识, 同时还有文化娱乐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的图书馆, 它与影剧院、博物馆、艺术馆作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使人们在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的同时, 陶冶情操, 提高德、智、美修养, 寓教于乐之中。

2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公共图书馆一方面通过文献信息传递等方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技术, 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是农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农民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 才能拥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进器;另一方面, 劳动者对图书馆馆藏进行开发利用, 获得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2.2 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应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去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2.3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 对落后地区进行资金和技术扶贫的同时, “文化扶贫”的工作亦不可忽视。公共图书馆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实现自我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 要在落后地区举行科学知识及技术讲座, 提供上门借还书服务等等, 用现代新科技武装农民, 培养农村的科技明白人, 增强新农村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2.4 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就, 但同时, 在道德建设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公共图书馆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有3个有利条件:其一, 丰富的馆藏是思想文化的宝库, 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二、其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 以引导为主, 不带有强迫性。通过对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借阅、座谈、读者沙龙、演讲、看电影等) 的参与, 在自觉不自觉中了解或接受了某种教育内容,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服务新农村建设

3.1 开展各项信息服务

在传统服务基础上为农村朋友提供科技咨询, 代查、代编科技信息资料, 广泛开展跟踪服务和定题服务, 举办各种科学技术讲座。同时, 也要走出馆外进行拓展服务, 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建立农村图书服务点, 重点扶持建设一些基层图书馆 (室) , 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

3.2 为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持

农民读者及乡镇企事业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 是图书馆工作重点向农村转移的动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使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发展关键要靠科学技术, 没有及时丰富的科学技术信息不仅不能发展生产, 还会在竞争中被挤垮。因此, 图书馆除了编印能够引导致富的科技信息资料外, 还应配合具体项目作正确的引导和论证。如济源市图书馆每月定期编制的科技致富信息手册, 就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好评。

3.3 发挥好图书馆的社会成员教育职能

作为文化服务窗口的图书馆,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比例, 农村科技发展与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济源市面积1931km2, 其中88%是山岭区;人口68万, 近40万人分布在农村;全市526个村 (居委会) 中95%在农村。因此, 农村始终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图书馆在农村大力发展图书流通网点, 可以直接为农村提供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 逐步消除文盲、半文盲, 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另外, 图书馆也应注重帮助村委会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为他们设立“信息服务网站”, 使他们在网上就能及时了解到国内外农村服务的最新动向, 排解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3.4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资源的作用

目前, 在不少地方, 图书馆把藏书视为各自私有财产, 只藏不用, 不注重发挥其效益, 不仅不利于公共图书馆建设, 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 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转变观念, 在定位服务农村上下一番功夫, 要积极走下去, 了解农民朋友所想看的书的门类, 根据农民的需求, 把服务点建到各乡镇甚至各个村, 还可以和各所乡级中心学校联合建设图书馆, 把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 在具体服务过程中, 还可采取适当配调的方式, 让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上, 既节省了资金, 又扩宽了服务面。

3.5 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是文化部倡导的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 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学院、研究机构等现有文化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所享用的文化工程。它的可行性在于信息能源广、内容新传播快, 能够满足广大求知者的信息需要。2009年是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3], 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计划实现覆盖90%的目标, 形成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服务架构,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而有些地区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才处于刚起步阶段, 其主要原因是, 由于在图书馆的块状管理体制下, 各级图书馆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必要的业务沟通, 上级对下级在业务上帮助不够, 县级图书馆建设只能依靠当地财政投入, 多数山区县区图书馆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服务水平, 信息提供跟不上读者的需求, 业务逐渐萎缩。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 致使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硬件建设迟迟不能到位。因此,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除了依靠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外, 上级部门应加大扶持。对济源市而言, 要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要立足实际, 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构建和谐济源为目标, 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要确保全市行政村都能建成综合实用, 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心, 充分为农民群众提供活动场所, 满足农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向往、对科技的需求, 从而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6 加强公共图书馆人员素质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服务农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 使其自觉抵制歪理邪说的侵蚀, 早日实现“乡风文明”, 需要各职能部门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共同树立起一种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信念, 要以为农民办事为荣, 要放得下“架子”, 要走下去, 到农民中去, 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信息时代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 不仅在是否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是更重视一个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 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读者越来越广泛的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 注重继续教育, 通过培训和自学等多种手段来不断提升自己, 努力精通现代文献信息检索技术, 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检索要求。图书馆员要及时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力求四个具备:即具备文献信息的鉴别和筛选能力;具备文献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的能力;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文献整序能力;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过渡。

4 结语

总之, 公共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顺应了当今时代的需求, 也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持续拓展与延伸的具体表现, 有着广阔的天地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 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大幅提高更显示得尤为重要。因此, 巩固和完善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

参考文献

[1]潘晓琴.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9-20.

[2]张敏.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69) :187.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文化环境

进入21世纪后,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需要转变观念, 不断创新服务,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1.转变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多年来, 我国大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藏、封、守、旧”, 这是在一定发展阶段, 科技水平、社会意识和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需求呈多元化、多样化, 各种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公共图书馆担当着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大责任, 然而要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首先需要从转变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做起。

1.1主动服务, 创造读者, 提高效率

公共图书馆必须改变以往坐等读者的被动服务理念, 积极主动为读者服务, 提高图书利用率。首先, 要宣传图书馆, 主动展示自身的藏书、检索工具和服务模式, 让公众了解图书馆, 引起借阅需求, 激起借阅行为。其次, 要向读者主动推荐书目, 对知识信息进行再次加工、整理, 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1.2以人为本,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需以传播、传承人类文化和知识为己任, 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尊重读者, 相信读者, 爱护读者, 服务读者, 一切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2.提供平等服务, 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在知识面前, 人人都是平等与自由的。这让人们在精神上达到和谐的聚交点。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 个人以创造的遐想和发人深思的地方, 图书馆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力量, 这里充满着典雅与宁静的气息, 是净化人们心灵的知识殿堂。公共图书馆要提供平等服务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

2.1赋予读者公平权利, 平等服务

公共图书馆就其“公共性”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面向大众, 不分等级, 不论性别、年龄、工作以及其他条件, 无偿的向社会提供服务, 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来说, 实行公平、正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家庭文化背景不一样, 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程度是不一样的, 但从和政府来讲, 从社会来讲, 应该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机会, 要让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 包括少儿, 特别是普通百姓, 技术弱者, 社会困难群体子女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利, 以促进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兼顾到每个社会群体, 尤其是弱者群体, 为构造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2.2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全体公民的人文素质有两个不可少的路径, 一是接受教育, 二是不断的自觉读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 文化知识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化生活内容。图书馆是读者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 通过不断的阅读可以大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 , 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

2.2.1公共图书馆要承担起公众的社会教育责任

新时代的竞争, 是错综复杂的, 国际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力竞争, 同样更是人才的竞争。要保证在世界强国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如何做好国民教育已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图书馆作为公众学习成长的第二课堂, 在帮助公众完善道德品质、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方面,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 特别是提高青少年儿童智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维重要阵地。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亦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2.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知识援助平台

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角度来说,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知识援助平台也是同等重要的。目前在我国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大量存在。例如城乡贫困人口, 失业和下岗再职工, 残疾人、农民工等。这一群体由于经济上收入低, 决定了其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高, 技术水平差, 这种情形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心理上的失衡, 这样就容易导致其在观念与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文化发生冲突, 并引发各类越轨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向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学习、培养文化知识的场所, 在社会环境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 陶冶情操, 增长知识, 娱乐身心。对弱势群体实施人文关怀, 文化扶贫, 提高弱势群体文化素质, 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 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扶助弱势群体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 为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环境。图书馆是集体中展现人文精神的家园, 人文关怀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 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 充满现代人才价值取向和意识。负有责任心, 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的权利, 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发挥自己的咨询职能, 为求学求职者提供信息。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一些人会产生自卑、焦虑、仇恨的心理, 若不加以疏导和安抚, 他们就很容易成为社会的极不稳定的因素。因此, 在图书馆因该义不容辞的承担着社会责任, 让社会朝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整合的重要枢纽。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应当是世界最先进、最发达、最丰富的文化。我们具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等于我们的文化就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从整体而言, 我们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 特别是现代科技和教育差距较大。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样, 必须对外开放, 加强文化交流和对话, 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而在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中图书馆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 可以说它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文化整合的服务器。

3.创新服务方式, 开拓公共图书馆服务新领域

为了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 这给读者带来的贴身服务和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给双方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数字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作为新的服务模式, 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直观的内容服务和简便、舒适的操作享受。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如何更好的开展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未来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仅仅物质的满足达不到和谐, 只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齐头并进, 共同达到和谐, 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 需要文化来滋润, 需要知识来保养, 需要知识作为桥梁, 打通社会与人之间的联系, 图书馆则理所应当成为桥梁的化身, 沟通了社会与人的关系, 作为信息的集合与交流点, 让和谐理念通过知识的传播深入人心。总之, 在今后的工作中, 各级公共图书馆还需继续努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贵图学刊, 2008, (1) .

[2]项滨, 尹晓莉.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7) .

[3]吕莉媛.和谐社会构建中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2) .

[4]贺宝兴.和谐社会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农业网络信息, 2010, (9) .

“迷你胃”研究疾病的平台 篇7

因为与实际胃的相似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这个微型胃测试一些有关人类疾病的项目,例如向其注入幽门螺杆菌,一种以胃窦为目标的细菌,能够诱发胃溃疡和胃癌。据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够导致类器官细胞以比正常速度快两倍的速度分裂,并激活一类能够引发肿瘤的特殊基因——c-Met。这些效应同时也能够在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类胃组织中发现。这就为研究人类器官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如果利用此项技术,能够培育上千个这样的类器官,而每一个类器官都由不同人的细胞培育而成,便可利用一种病原体将其感染,从而研究个体遗传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对遗传学的贡献也有很大的前景。

现如今,首要的长期目标是能够培育个人胃组织,从而修补人体的胃溃疡。这为胃溃疡患者带来了福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Calvin Kuo说:“这真的让人非常兴奋。”他表示:“能够在一个培养皿中完成这一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成就。”

用来培养迷你胃的干细胞是多能性的,或者说可塑的:在适当的环境中,它们可以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细胞。但在实验室的一个特定路径中诱导它们需要重新创建子宫内部精确的顺序和时间——来自蛋白质和激素的信号将告诉细胞成为什么样的组织。科学家之前曾利用这种技术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生成了少量的肾、肺、脑和肠组织。

将多能干细胞转变成胃细胞的关键是一条相互作用的路径,其作用相当于在将组织生长为肠和胃窦之间设置的一个开关,后者是胃靠近其小肠入口的一部分。

当干细胞大约有3天大小时,研究人员加入了一些蛋白质“鸡尾酒”,包括能够抑制上述路径的头蛋白以及能够起到定时作用的维生素A中的一种化合物视黄酸。9天后,这些细胞会被放入一种蛋白浴中生长。

在第34天,生成的类器官只有直径几毫米大小,没有血细胞、免疫细胞,也没有能力处理食物或分泌胆汁。但它们的腺体结构及其发育的每个标志物都与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获得的对照组的发育结果平行发展。主持这项研究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发育生物学家James Wells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非常类似于一个实际的胃”。

这种相似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这个微型胃测试一些有关人类疾病的项目,例如向其注入幽门螺杆菌,后者是一种以胃窦为目标的细菌,能够诱发胃溃疡和胃癌。研究人员发现,在24小时内,幽门螺杆菌能够导致类器官细胞以比正常速度快两倍的速度分裂,并激活一类能够引发肿瘤的特殊基因——c-Met。这些效应同时也能够在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类胃组织中发现。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能够从胚胎干细胞和源自皮肤的诱导多能性细胞中培养类胃器官。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肠胃病理学家Jason Mills希望能够培育上千个这样的类器官,而每一个类器官都由不同人的细胞培育而成,并利用一种病原体将其感染,从而研究个体遗传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迷你图书馆的实用主义 篇8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校,服务

(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402160)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40216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村建立的图书馆是农村居民知识、技术、信息汲取的源泉地。乡村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有利于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大投入资金比重,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帮扶建立完善、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势在必行。本文就高校对农村图书馆建设所能提供的服务作一些探析。

1 我国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寻求发展的阶段。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乡镇图书馆已具雏形,但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投入的现象,图书经费供给不连续、短缺,图书陈旧数量不足;缺乏图书馆专职技术人员,图书杂乱无章,管理不当;宣传范围不普及、不广泛,导致农村居民不知道有图书馆,图书馆成为摆设而无实质用途,没有达到物尽其用之功效。而一些贫困地区,许多偏远农村至今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农村图书馆、文化站更是空白。农民经济困难、壮劳力外流、信息闭塞、基础教育水平低、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科技意识和技能差,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穷者越穷。文化扶贫是根治贫困的必经之路,帮扶贫困地区建立图书馆是深化农村扶贫工作的客观要求,是扶贫事业的的重要保证,这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扶助,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

高校能为农村图书馆提供哪些服务呢?我们从高校的独特优势,以及它具体可行的服务形式作一些探讨。

2 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服务的优势

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输送、培养各类人才的机构,在资源、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各门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等专业人才队伍强大。高校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技术、人才支持、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高校作为传播文化和技术的载体,以服务社会、延伸传播途径为已任,走出校园,融入群众,以突显高校的社会职能。

2.1 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汇集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骨干力量,他们信息传播、技术培训能力都非常强,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新信息的应用和传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1]有效开发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提供科学规范的业务指导。培训农村图书馆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编目,分类有序排架,科学管理,改善农村图书馆杂乱无序乱摆乱放的现状;培训网络信息人才,指导建立信息网站,尽可能和高校图书馆联网,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咨询。农民朋友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可以提供一些农、林专业方面书籍,可以向农村图书馆送书捐书,丰富农村图书馆馆藏。

2.2 大学生村官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党中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改善农村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要举措。[2]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原基地,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让大学生村官学会服务三农的知识能力,树立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务实奉献精神,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和新技术的责任心。大学生村官可以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他们扎根基层,直接指导和接触农民,是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大力支持者、牵头人。汉字字源学:学———觉:蒙昧的人张开眼睛;习———鸟儿振翅试飞。学习:学而时习之———知识积累、智慧开启,行动能力增强。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大学生村官是为农民办实事,也是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喜欢学习、爱看书的领头人,让农民空闲时间或挤出劳作时间驻留在图书馆,以改变他们单调枯燥、没有目标、没有激情的生活,变颓废为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3“三下乡”活动

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又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服务基层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给农民,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改良他们居住环境,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收集整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制成册子,是增大丰富农村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年轻的大学生们充满青春与活力,必定为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农民沉静的生活中泛起涟漪,让他们的心灵起到震动,激发他们对知识、文化、科技的渴盼,自觉主动走进图书馆。拥有读者是彰显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功用,让农村图书馆变得实至名归。

2.4 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

偏远农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师资短缺,这里的人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家长文化程度很低,对孩子学习不重视,对生活失去信心,感觉没有什么盼头。[3]奥斯卡·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提出的“贫困文化(the culture of poverty)”———当人们长期处于贫困境界下,难以改变时,他们会被这种贫困的生存环境所同化也即接受这种贫困的现实,代代相传,成为消极悲观的文化了。偏远农村的思想观念就是这种“贫困文化”的体现。大学实习生顶岗实习支教是改变这种落后思想的生力军,用他们的激情和热情支持基础教育,改变山区孩子受教育难的困境,通过孩子熏陶家长,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当地农民读书无用,靠天吃饭的观念,用文化扶贫来根治贫困。帮扶贫困地区建立图书馆需要各界人士共同的关心和努力,政府在资金流向上也要加大倾斜,让贫困地区的人有地方看书,有书可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他们是改变贫穷落后的希望。

2.5 高校农业推广人员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非正式校外教育机会,把大学带给了人民。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4]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为本科生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一些高校培养出大批农业推广硕士。高校依靠农业推广人才资源,改善农村生活的各种需要,开展信息传播、技术教育及其他各种农村发展综合咨询服务,可以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还能扶助农村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网,建立电子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之需。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

3 结束语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保障,是文化扶贫的有利举措。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人力、技术、思想教化等资源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希望更多的高校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宫力平.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8).

[2]籍增顺.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与创业[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9,(06).

[3]邓红,高晓明.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9,(05).

上一篇:准则背景下一篇:中小型水库溢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