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问题

2024-05-09

配置问题(精选十篇)

配置问题 篇1

PHP的配置主要是对配置文件php.ini进行修改, 如果是默认安装的PHP, 则配置路径unix/linux为/usr/local/apache2/conf/php.ini, windows则为c:winodwsphp.ini。如果这2个路径下面没有找到php.ini文件, 则可以通过写一个php文件里面写入phpinfo () 函数, 再用浏览器查看, 就可以看到php.ini路径信息了。如图1所示, 路径为/etc/php5/apache2/php.ini。下面就讨论如何配置该文件能够更好的防止phpshell和SQL Injection的威胁。

1. 开启PHP的安全模式safe_mode

PHP的安全模式safe_mode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嵌安全机制, 它是为了试图解决共享服务器 (shared-server) 安全问题而设立的。开启安全模式后会对PHP内置的函数进行权限限制, 特别是和系统相关的文件打开、命令执行等函数。该模式也不允许对某些关键的文件进行操作, 如/etc/passwd。打开安全模式能避免一些未授权的访问, 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限制, 可能导致代码运行出错。默认的php.ini是没有打开安全模式的, 打开此功能需要修改php.ini文件:

safe_mode=on

开启安全模式后如果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需要使用include或require包含系统上的某个共享库文件时, 那么可以使用safe_mode_include_dir选项来设置包含文件的路径, 从而保证代码可以被正确的包含并运行。如果要想在安全模式下包含/var/www/php下的文件, 那么可以设置选项为:

safe_mode_include_dir=/var/www/php

当然该选项指定的是一个前缀, 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目录名。这里设置的值为/var/www/php则PHP将允许访问/var/www/phpabc和/var/www/php/test等的一切以/var/www/php为前缀的目录。如果需要控制访问为该指定目录则需要在该目录结尾处添加一个斜线, 即/var/www/php/。

如果包含需要执行的文件, 则需要通过设置safe_mode_exec_dir选项来解决。需要执行/var/www/php/php-bin路径下的文件, 则该选项需要设置为:

safe_mode_exec_dir=/var/www/php/php-bin

该选项必须使用/作为目录分隔符。

如果需要对环境变量进行设置, 那么safe_mode_allowed_env_vars选项则可以实现。该选项包含有一个逗号分隔的前缀列表, 用户只能改变那些名字具有在这里提供的前缀的环境变量, 默认是允许以php_开头的环境变量, 如果想改变, 可以设置该选项的值:

safe_mode_allowed_env_vars=php_

如果该选项为空, PHP则允许用户修改任何环境变量。

2. 关闭注册全局变量register_glob-als

register_globals是php.ini里的一个配置, 这个配置影响到php如何接收传递过来的参数, 比如:GET, POST, Cookie。当注册全局变量设置为on时, 通过GET, POST, Cookie三种方式传递的值会被注册为全局变量并且可以直接访问, 这样的设置对服务器来说是很危险的。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要把注册全局变量选项关闭:

register_globals=Off

例如以下test.php代码, check_user () 用来检查当前用户的使用权限, 如果用户为系统管理员则设置$system变量值为1, 然后判断此变量是否为1, 如果是则执行相应操作。

这一段代码没有对$system变量进行初始化, 如果注册全局变量register_globals开启, 那么就可以根据此特性直接提交链接http://www.xxx.com/test php?system=1, 给变量$system赋值为1, 这样就顺利绕过了check_user () 的检查而具有了此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因此出于安全的考虑在配置php.ini时应关闭register_globals。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PHP4.2.0版开始, 配置文件中register_globals的默认值从on改为off了。则代码中获取变量的方式也要相应的要进行改变, 例如通过POST提交的变量user, 则需要用$_POST['user']来进行获取, 但无论哪种方式, 都应该对变量进行初始化。

(1) 打开magic_quotes_gpc

该设置是为GPC (Get/Post/Cookie) 操作设置magic_quotes状态。当magic_quotes_gpc设置成off的时候, 如果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对输入的变量没有做任何过滤处理的话, 极易造成sql注入漏洞。如果magic_quotes_gpc被设置成on, 则通过Get/Post/Cookie方式获得的数值中所有的' (单引号) 、" (双引号) 、 (反斜杠) 和NUL's被一个反斜杠自动转义, 从而保证了数据输入的安全性。

例如如下数据库验证代码:

select*from login where user='$user'and pass='$pass'

如果用户输入$user和$pass都为1'or'1'='1, GPC设置成off的情况下, 则该语句为:

select*from login where user='1or'1'='1'and pass='1'or'1'='1'

可以看到, 该语句就被构造成真值从而绕过了验证。但是如果GPC设置成on, 经过PHP转义, 输入的1'or'1'='1就会被转义成1'or'1'='1语句就会变成:

select*from login where user='1or'1'='1'and pass='1'or'1'='1'

这样在数据库查询的时候就会出错, 从而避免了sql注入漏洞的发生。

当然如果GPC设置成off, 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 用addslashes () 函数对输入变量进行过滤, 也可以达到一样的过滤效果。

3. 结语

配置新地址带来的路由问题 篇2

原业务使用的老地址照常使用。

接到通知后,我们在路由器上增加了新地址的配置。

int s0

#ip route 11.84.193.0 255.255.255.0 10.99.254.46

#int s0.1

#ip address 11.84.205.2 255.255.255.0

#x25 map ip 11.84.205.1 48016320

#int e0

#ip address 11.84.107.10 255.255.255.128 secondary

最后在网管员的PC工作站上Ping通上级行的新地址服务器,说明路由配置正确,新业务的网络准备工作告一段落。

新地址使路由迷了路

第一次迷路源自数字上的小差错

新业务用机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IP地址按新范围设置为11.84.107.111,网关地址设为11.84.107.10和 10.99.78.10。设置完毕后,Ping本行路由,通;Ping本行其他机器,通;Ping上级行服务器11.64.193.1,不通!

这就怪了,难道路由配置有错?我们试着将机器地址改为原来的老地址范围:10.99.78.111,再Ping上级行服务器,竟然通了,看来只能怀疑路由器的设置了,可是仔细检查路由器的设置,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没办法,只好请示上级行的网管员,一查,原来是上级行在新配路由器参数时,把我们地址中的一位数字设错了。

第二次迷路因为地址范围上的疏忽

这次业务用机是HP VL400,机器主板上集成了3Com 905C网卡,安装的操作系统是SCO OpenServer 5.0.5,

按以往的习惯,IP地址我们设为11.84.107.141,子网掩码设为255.255.255.0。

这次遇到的问题是Ping其他机器一律不通。Ping自身通,说明网卡安装正确。

我们换用一根正在正常使用的网线,却仍然不通。机器是新的,网卡是集成在主板上的,坏的可能性不大,况且也不可能更换,前几天试验的时候也能和其他机器连通,看来还是只能从网络设置上下手。

于是我们将IP地址改为老范围:10.99.78.141,Ping其他机器,通了,证明确实是设置的问题,难道还是路由器设置有问题吗?

没办法只好再请上级行的网管员帮助,经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又远程检查了我们的路由器设置后也没有发现问题,真奇怪!再仔细对照安装手册,检查Unix中的网卡设置,还是没发现问题!

冥思苦想之中,我们决定再次检查路由器的设置,于是注意到下面一条中的子网掩码不是常用的255.255.255.0:

#ip address 11.84.107.10 255.255.255.128 secondary

猛然间我们想起新地址空间为11.84.107.0~11.84.107.127,而我们给机器配的IP地址为11.84.107.141,超出了此范围,问题总算找到了。我们马上将地址改为:11.84.107.72,重启机器后,再Ping其他机器,一切OK。

背景资料

专制制度下官员权力的配置问题 篇3

关键词:官僚社会;权力分配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20-02

古代官员权力配置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相权的配置,二是地方权力的配置。”“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专制体制在权力配置上的必然结果。

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朝开创大一统的专制王朝。秦朝虽然很短就灭亡了,但是秦朝开创的制度深刻地影响到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毛主席也认为中国千年的政体就是“秦政”。

法家思想是为权力而服务的,力图把权力制度化、法律化,使得权利的运行有正常的轨道。专制制度下的分权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权皇帝和丞相权力的分配,另一方面就是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权力分配。

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时代是上古的部落、分封时代,落后的生产力使得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很松散的,地方部落有很大的自治权,地方部落名义上承认天子为天下共主,地方政权偶尔给天子朝贡表示服从。上古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还没有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直到西周分封的时候还是分封宗室、功臣。此时天下比较太平,中央和地方以及皇室和相权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历史不会总是像一趟死水那样平静,大风大浪总会到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快速进步,在春秋战国生存竞争的压力下,中央与地方竞争及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随着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前作为贵族家臣的家宰演变为具有公室性质的宰相。传统依靠血缘关系的分封制度不能维持国家的治理,受到中央政权直接统辖的郡县模式出现了。

宰相在治理国家之中是起到辅佐天子统领百官的地位,因而行政权力相当大。权力大了就会滋生野心,有了野心就敢废除天子取而代之。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央政权皇帝(大王)与相权的斗争都还是存在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代表着在王权和相权的斗争中王权处于下风。著名的田忌赛马就讲述田忌赢了齐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室衰弱,田忌不忌惮齐王的势力。三家分晋的结局是把晋国瓜分殆尽,重新建立韩赵魏三个国家。自此,皇权和相权怎么配置相伴后来的历代王朝。汉朝的丞相制度是单一首长制,这种制度造成丞相权力太大,皇权和相权的摩擦大,汉武帝时候架空相权,一个人独揽大权。东汉的时候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也采取类似措施。尽管有类似的限制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种权力的竞争总之存在,有的野心家往往利用丞相的权力架空皇权,挟天子以号令整个官僚系统,曹魏取代东汉地位和司马氏取代曹魏都是凭借了相权的威力。

历经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并立,中国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大一统,这个时候也是创立的新的制度大放异彩的时代。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度,该制度在隋朝灭亡后由唐朝继承。三省六部的长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权力分割了,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放弃了这种宰相委员会体制,宰相的权力集中到一个人手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是个军人作威福的时代,在制度上没有多大建设。

宋朝是在五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鉴于五代的教训,宋朝统治者大兴文治,确定了重文轻武的策略,但是在重用文职官员的时候还注意限制宰相的权力,使文官们互相牵制,使得皇权稳固,所以,终宋一世始终没有相权达到改换门庭的地步,皇室对相权的控制相当到位。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他们在制度上没有多大独创,都是照搬中原王朝以前的治理模式,但是元朝也没完全照搬,元朝丞相的权力很大,而且丞相往往是储君担任,是未来国家的实习天子。

明清是个没有丞相的时期,除了明朝初年胡惟庸担任最后一人丞相请以外。朱元璋为了巩固权利废除了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代之以皇帝的个人顾问,六部直接属于皇帝管辖。在以后的行政实践过程中,皇帝的顾问团就变成一个永久的内阁制度,其实内阁行使的还是丞相的权力,这个稳定而有效的内阁对延续明朝生命起了重要作用,内阁首辅权力比较大,但是还没有严重威胁皇权。清朝时侯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清朝初期入关沿用明朝旧制,传统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也起到作用。到了雍正当政的时候,为了对西北用兵,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另外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个人决断,军机大臣只是点头和记录、传达皇帝谕旨,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相权彻底没有空间了,皇帝就是彻彻底底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有关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始终存在的现象。夏商周的王朝更替可以看成是大一统社会出现以前的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结果。上古时代社会还没有完全发展,传统的部落结构还是起着支配作用,直到西周代替商朝以后,周王朝才开始大规模的分封制,但是这种分封还是没有摆脱血缘的影响,只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室武装殖民。此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王国与分封诸侯王国的关系,各个诸侯国完全自治,拥有独立的武装,这与夏商时代中央和地方只是主导部落与附属部落的关系不同,与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形成的官僚体制完全不同。

在春秋时代开始出现郡县制,战国大规模的武装兼并催生了大规模的郡县制的推行,商鞅在秦国推行大规模的郡县制改革,使得郡县制更加制度化、规模化。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为郡县。相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度而言,郡县制的管理比分封制度更加有效,能够整合资源,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人事和财政方面的控制,从而避免东周以后“天子失国,政在方伯”的糟糕局面。

秦朝很快就被农民起义推翻,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中央王朝是大汉天子的,地方有郡县制和封建王国。封建王国在开始几十年实力小,和中央相处比较安静。后来,地方藩王实力大增,酿成了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地方藩王对中央王朝的彻底威胁直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才彻底消除,自此之后两汉地方都实行的是郡县制,由于中央和地方权力配置比较好,所以汉朝国运足有四百年。尽管封建王国势力剪除了,但是汉武帝还是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区让监察刺史监督,但是到了东汉末期东汉面临内部社会管理忧患,在刘焉的倡议下,此时被合法化成为正式的凌驾于郡县之上的行政区划,自此之后刺史管辖的土地、人口太大,对中央形成挑战。东汉末期就是三国之乱,中央王朝完全崩溃,地方势力做大,但是刺史、郡、县的地方管理制度还是延续着。西晋的统一很短促,接着就是接近三百年的南北朝对立,中央和地方制度没有改变。

隋唐的大一统再次开创中国的新局面。隋朝初年为了革除以前的弊端,为了消除中央管理地方层级太多就消除了郡这一级,从此中央和地方只有州和县两级。隋朝灭亡之后,唐朝继承了隋朝制度。但是周数量多,地盘小,管理不变,后来改为道,还有军事性质的关、军、监,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都护府。唐朝中后期,地方藩镇做大,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发生“安史之乱”,名义上中央政权存在,但是控制地方藩镇的军事领导实行军事管制,中央缺乏军事力量来收回失地,这样耗着直到唐朝灭亡。

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用武力平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唐末割据政权。宋太祖从唐末吸到教训,从此重用文臣治国。在地方政权上继承唐朝的传统,基本上实行州和县的体制,此外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为了制约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通判一职,有效制约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治理广大的领土元朝采用从金朝的行省制度,随着蒙古先后灭掉西夏、金国、宋朝,行省制度在全国推行,这种制度就是今天省的前身。

明朝北伐元朝势力之后地方制度上继承元朝制度,但是朱元璋还是分封自己的儿子在边疆建国,后来藩国势力太大,靖难之役由此爆发。但是此后藩国基本上被削除,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朱元璋觉得地方行省长官权力太大,在这里进行了分权,将军事、行政、民政分开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一省的大权被巡抚掌握,此乃后话。

清朝入关后继承明朝地方体制,同时在北方设立五个将军辖区管理北方大本营和游牧民族,又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青海玉树四十族等负责广大的西南地区,这与清朝所采取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

总之,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离不开权力的支配,国家和社会有秩序地管理就需要合理的分配和组织权力。中国自从秦汉大一统以来就是实行官僚制度,这种制度比传统的封建制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有野心和抱负的人向管理阶层流通。在官僚体制的内部还必须有一定合理的权力分配,如果权力统一过度则一盘死水,反之则会滋生变乱。国家的治理之中中央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分配,但是几千年的实践表明皇权是逐渐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到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从中央和地方分权来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对中央和地方分分合合的写照,几千年来中央集权的力度不断加大,地方的自主权完全被中央政府剥夺,使得地方的发展受到集权制度的严重制约,但是如果中央控制力度不强,地方容易产生离心力,很容易脱离中央。我以为,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受制于我们的经济传统和政治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受制于我们的具体国情。

参考文献;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问题探讨 篇4

20世纪中期, 多元化和多部门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出现, 导致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企业中拥有不同投资机会的部门, 为了争夺资源展开竞争, 而总部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将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这样的过程就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的资本市场。Alchian (1969) 、Williamson (1975) 将这种企业内部围绕资金展开竞争的市场称为“内部资本市场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ICM) ”。内部资本市场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底下的缺陷。然而, 在拥有信息、监督和激励等方面优势 (Richardson, 1960;Alchian, 1969;Williamson, 1970;Williamson, 1975;Gertner et al., 1994;Stein, 1997) 的条件下, 内部资本市场仍因代理问题和寻租现象 (Rajan et al., 2000;Scharfstein and Stein, 2000;Wulf, 2002) 以及滥用现金流 (Jensen, 1986, 1993) 等问题而出现配置低效率。

2影响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2.1ICM融资较外部融资在配置效率方面有很大提高

(1)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

信息不对称是外部融资的根本问题所在, 它使得企业在融资中需承担较大的交易成本, 并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 企业极易陷入“逆向选择”的困境。而在ICM融资条件下, 一方面, 作为投资方的总部在长期积累中获取了大量有关被投资部门的信息;另一方面, 总部所获得的信息大多是各部门的专有信息, 通常不向外部市场公开。这就使得总部能同时拥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优势, 减少了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问题, 从而改善了信息环境的对称性。在较为对称的信息环境下, 总部将资本在集团内部进行统一调配, 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投资收益率高的项目上, 以使集团整体收益最大, 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幅减少, 融资交易的效率因而得以提高。

(2) 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激励更为有效。

在外部资本市场, 投资者通过契约的方式获得固定收益。他们的监督行为不会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在监督方面做出太多的努力。然而, 在ICM中, 总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他们所能获得的收益随着监督工作的加强而增长。这就会促使总部出资者在监督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 在合理设计和利用激励的情况下, 在集团内部可以形成总部和部门之间的交叉监督体系, 使各成员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活动中来, 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水平。当然, 由于监督同样有成本, 监督也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一般而言, 在监督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监督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3) 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更低。

ICM中, 总部通过在集团内部建立良性的、互动的信息交流系统, 从内部获取更真实、完整和及时的信息, 其成本较外部信息大大降低。同时, 由于总部所获取的信息可以多次在多个领域进行运用, 信息成本也得到了分摊。此外, ICM融资避免了过多的股东和债权人的介入, 所花耗费的代理成本也相应减少。

(4) 内部资本市场有助于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的渠道。

企业在寻求外部投资特别是银行贷款时, 常常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信用证明而得无法获得贷款。而总部对成员企业的投资往往被银行的机构看作是企业质量良好的信号。因此, 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等资金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外, 集团总部处于长期战略和产权结构的考虑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融资渠道。

(5) 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资金的重新分配。

总部对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多期进行的。一些在前期拥有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 可能会因为自身原因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收益率大幅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外部投资者一般只能选择将资产折价出售, 承担相应的损失。然而, 在ICM中, 由于总部拥有控制权, 当某个部门业绩不佳时, 总部可以选择将其资产进行重新分配, 是整个集团的收益最大化。因此,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其收入的资金并非自动流向其生产部门, 而是通过竞争由总部重新加以分配。这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2ICM融资低效的问题亦愈发凸显

(1) 代理成本的增大。

ICM是从公司组织结构发展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 简称M型结构) 的时候开始的。多层制是M型结构的重要特征。而随着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发展, 其组织规模迅猛扩张, 组织层级也不断增多。然而, 当企业多元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过大的组织规模和过多的层级, 使得集团内部代理链条延长, 严重影响了信息在集团内传递的效果和效率, 并引发了信息失真等问题。同时, 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增加也使得其代理结构更为复杂。由于大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他们的行为势必会因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导而出现冲突和矛盾。而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流畅、外部中小股东监管困难, 大股东和管理者极易通过集团内的非公平关联交易、高风险交易等方式掠夺公司财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 以此来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这些都使得代理成本急剧增加, 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

(2) “寻租”现象日益严重。

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丹尼斯?缪勒) 。在ICM中, 部门经理没有剩余控制权, 其权利被大大弱化。这就造成了部门经理的激励缺失。部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为自己寻找“退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部公关活动, 放松在经营上的的努力。这些“寻租”行为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扭曲配置。并且, 资源配置的扭曲会进一步弱化对部门经理的激励, 加剧“寻租”行为的发生。同时, 在随着企业多元化的急剧发展, 各部门间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 “寻租”现象会更为的严重, 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3) 跨部门补贴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 子公司、分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各部门间投资机会的差异也不断增大。这就容易产生“社会主义”现象 (Scharfstein和Stein, 2000) , 即公司的现金流并不遵从资产收益率来进行分配, 而是呈现出一种“平均化”的现象, 对于相对好的投资项目投资不足, 而对于相对差的投资项目却投资过度, 从而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Berger和Ofek (1995) 发现, 公司过度投资于收益较差的部门的这种交叉补贴, 是造成公司价值下降的主要原因。

(4) 自由现金流的滥用。

由于ICM的“多币效应” (Stein, 1997) , 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不仅可以从外部取得更多的资金, 也可以实现内部现金流的互补, 从而有能力进行资金的自由调配。这极易引发管理层滥用现金流、过度投资的行为。此外, 企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会增加决策的难度, 管理层资源配置决策失误的情况也愈发频繁。

3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控制机制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是影响ICM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 合理的公司治理体制是减少代理成本、提高ICM融资效率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治理体制, 关键在于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双重代理问题。企业应当完善内部组织治理结构, 规范大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关系;在制度安排上对利益各方, 特别是大股东和管理层予以必要的制衡;在董事会下设立必要的部门对资金的分配进行战略规划, 制定有效地管理政策;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加强集团内部的信息传导体制的建设,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3.2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管理层与部门经理作为理性主体, 都追求着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当激励不足时, “寻租”行为和“社会主义”现象便更容易出现, 从而导致ICM的低效配置。因此, 企业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工资报酬、股票期权计划等激励措施来提高部门经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积极性;以投资回报率为标准对集团内部各部门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再分配, 增强部门经理努力工作的积极程度。当然, 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同时, 企业也应当建立相协调的控制约束机制来规范部门经理的行为, 防范“寻租”活动的发生。

3.3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寻租”行为的泛滥往往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督。为了规范ICM的资本配置行为, 提高配置效率, 企业有必要建立有效地监督体系。具体而言, 企业应加强董事会对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的控制;完善监事会制度并设立审计委员会, 对内部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鼓励各级经理人员和职工积极参与监督管理层和部门经理的行为, 并以此提高他们对决策的执行力度;增强与外部监督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和外部监督控制力度, 从而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

4总结

ICM的出现, 弥补了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 规避了外部资本市场上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和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等问题。在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司治理问题突出, 建立内部资本市场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然而, ICM由于受制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监督机制, 也会给企业的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因此, 我们既要认识到ICM的优点, 也要能意识到它的不足之处, 建立相应的措施、规范相关的行为, 使ICM能够真正发挥出它在融资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chian, A.A.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Property Rights[J].Henry Mannered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Corpo-rate Securities, 1969.

[2]Berger, Phillip, G.and Eli, Ofek.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 vol.37:39-65.

[3]Jense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s, 1986, vol.76:323-329.

[4]邵军.代理成本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 (4) .

[5]王峰娟, 邹存良.多元化程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基于分布数据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09, (4) .

论一类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及应用 篇5

本文考虑了一类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应用Kuhn-Tucher定理得到了这类问题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我们应用这个条件来考虑一类从工业投资、教育投资等问题中导出的最优投资模型,得到了这个问题最优解的充要条件,应用这个条件导出了求解这个模型的.具有时间复杂度为o(mn)的多项式型新算法.

作 者:崔向照 龙瑶 屈超纯 CUI Xiang-zhao LONG Yao QU Chao-chun  作者单位:崔向照,龙瑶,CUI Xiang-zhao,LONG Yao(红河学院数学系,云南,蒙自,661100)

屈超纯,QU Chao-chun(红河学院数学系,云南,蒙自,661100;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应用数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THEMATICA APPLICATA 年,卷(期): 21(3) 分类号:O224 关键词:资源最优配置问题   最优解   Kuhn-Tucher定理  

供电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供电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一、引言

供电公司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供电公司运作的好坏,与供电公司的人员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可以说供电公司的人员配置,是供电公司效益好坏的一个直接因素。所以在目前的环境下,供电公司也是积极寻求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希望由此改变企业用人不当的问题,做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应用,实现企业的高效化运转。

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有着积极地作用,首先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节省企业运营成本。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本,而往往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不优,会出现企业内部闲散人员居多的情况,这样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就是变相的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负担。其次是得到资源最有效的利用。企业运营,要想高校运转,在节省资源的情况下做到物尽其用,这一目标就可以实现。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把人力资源最大化利用,避免浪费资源的现象产生,这样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实现企业正常运转,是非常合理有效的。

三、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部门人员配比不合理

目前的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产生了一个误区,就是各部门的人员配置差不多,其实这样的配置是最浪费人力资源的。在企业中,不可能每一个部门都是重要部门,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目前的企业人员配置中,各部门的重要性被等同,各部门工作难度和强度被等同,导致各个部门的人员配置基本也等同,这就造成了有些部门的人手不够用,而有些部门的人员则无事可做,这是造成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十分不合理。

2.人员误用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配置常常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合适的岗位不用合适的人。在企业里的员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技术性人员,另一种就是非技术性人员。要想企业发展好,效益高,这两种人员就要合理利用,但是在目前的企业中,往往发生这样的用人现象,就是技术人员干着非技术的活,而非技术人员干着技术活,这样的人员误用,不仅不能帮助企业很好地发展,企业员工连自己的价值都实现不了。

3.人力资源储备

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储备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目前的人力资源储备上,供电企业还是遵循以往的传统,对于新招收的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却依然是过去的经验和技能,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培训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储备人员在上岗的时候依然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思考模式来看待问题,而在新时期,这种固化的思想成为了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的成本得到了大量的消耗,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回报,这是得不偿失的。

四、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措施

1.合理配置各部门人员

企业人员的优化配置,关乎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效益,所以企业人员的配置不容忽视。在目前,要做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就是要把握各个部门的重要性,然后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难度及工作强度做一核定,在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后,对企业各部门的人员数量、人员素质进行统一的配置,做到合理安排企业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比例,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此外,还要在人员配置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绩效工资制度,以此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企业高校运转,快速发展。

2.人员合理化利用

企业人员的合理化利用,对于建立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结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人员合理化利用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是技术岗位,哪些是非技术岗位,而在安排岗位的时候,就要清楚的了解岗位的性质以及人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但是在岗位分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岗位是要技术和管理并重的,所以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一定要牢牢把握一个原则,适者用之。即在人员配置的时候,既要考虑人员素质,还要考虑岗位要求,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真正的达到最优。

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制度

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所以人力资源储备不容忽视。要想有很好地人力资源储备,使企业具有持续不断的后续发展动力,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制度。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为企业后续发展蓄力的,所以在储备资源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不能少,前瞻性的思想培养更加不能少。企业的人力储备是为企业的将来服务的,所以在人力储备资源的培养上,一定要用发展的思维来培养,是储备资源具备挑战将来,发展未来的能力。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成本支出,人力资源利用的好,企业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力资源利用不好,会成为企业的负担。所以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利用好企业的人力成本,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徐晓云.贵阳移动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08.

[2]王生宏.白银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07.

广西高等教育人才配置问题思考 篇7

1.1 策略问题

(1)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当前, 高校人才就业中出现的地区、层次、专业等结构性不合理, 从教育系统看, 尤其突出的是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人才就业已经市场化, 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 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 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 高校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他们适应非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又较弱, 因而, 这是制约高校人才就业最突出的原因。以广西高校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桂林工学院、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两所学校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专业。

(2) 部分高校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 人才培养方式缺乏预测与规划。

部分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 有较大盲目性, 许多高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 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教材陈旧, 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代相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高校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 而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许多用人单位心存疑虑, 影响高校人才就业,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交通学校比较重视教学调整。

(3) 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质量偏低。

目前, 一些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还未根本转变, 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一些人员甚至还将就业机构的职位当作权力的象征, 仍然停留在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上, 严重影响学校的就业工作。

资料来源:作者在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调查访问所得。

1.2 制度问题

目前高校对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的创新意识不够, 一些高校对当前相关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不是很彻底, 严重缩小了高校人才的就业渠道;高校人才就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利益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另外, 待就业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有关部委、厅局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使高校人才跨地区就业时, 有些城市的落户政策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工作保障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一些相关政策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 切实保障学生在就业时的利益的政策亟待出台。

1.3 组织问题

学校就业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情, 全校各个部门必须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完成。目前广西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其他部门的工作并未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西大、山水两所学校认为重视科研能提高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只有机电一所学校重视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另外, 各个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 这些人员刚刚经历了学生时代, 理论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很丰富, 加之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 在就业指导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很不充分, 也就更加无法探究到比较好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不到位, 在某种程度上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学校、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据统计, 目前全国取得职业指导教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 高级职业指导教师不足400人。

1.4 技术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 造成了高校的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轨。如国家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并没有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人才适应性。

另外, 解决高校人才就业包涵着大量的技术创新问题, 如网络化的应用、品牌、学生培养创新等, 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工作中, 各学校并没有什么新的就业措施, 在品牌宣传、多元培养等方面重视的学校并不多, 甚至还有部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未应用电子网络。

2 基于TIM视角对建立新就业配置的对策

2.1 制度方面

为从制度方面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问题, 我们必须做如下几方面工作:

(1) 完善就业配套制度。以高校人才农村就业为例, 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淡化干部身份, 完善人事代理制度,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减少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 积极推进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裁减不合格的公务员、教师及其他岗位上的人员, 腾出就业岗位安排高校人才就业;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减少高校人才的自愿性失业。从根本上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 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

(3) 建立高校人才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依法就业的基础上, 广西区政府可辅以利益机制 (如减税、补贴、奖励等) 进行驱动, 来激发社会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如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税率来减轻企业负担, 或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 鼓励它们雇佣大学生。

2.2 组织方面

(1) 优先发展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 优化人才结构。

由于就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西部产业与人才配置协调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 所以, 解决广西就业问题不能盲目追求人才配置的总量, 而要把人才质量和结构优化放在重点, 要把它作为区域发展政策的首要考虑对象。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其人才配置作用的发挥, 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人才配置机制结合起来对解决高校人才就业作用更为明显。

(2) 加大对人本职能教育的投入。

高校人才对就业的期望值与教育改革投入紧密相关。制定职能教育发展政策, 鼓励专业教育与人本职能教育的结合创新, 进一步完善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等就业服务部门职能, 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2.3 技术方面

(1) 全面推进精准人本职能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 只有全面推行精准人本职能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保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劳动者。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获取知识为基础, 以多元智慧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通才能力为本位, 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都须根据社会需要,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及学生情况进行创新, 加强实践教学,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并吸纳行业人士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2) 建立和健全高校人才就业的信息平台。

在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由广西区政府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社会中介机构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网站的建设, 运用强大的互联网络, 加大信息的交换力度, 及时全面地发布招聘、毕业生信息, 网上初步筛选, 即缩减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也减轻了求职者的因求职而产生的交通、通讯等经济负担。

2.4 文化方面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 以提升工作价值的配合度。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考察除了反映专业知识的文凭与能力证明之外, 主要把握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就业录用特质, 第二个因素是就业价值认知度他们关系如图1。

由图1可知:就业价值认知度透过社会地位影响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直接影响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通过就业能力间接影响录用特质;概念化能力通过录用特质间接影响就业能力。所以, 就业能力就业价值认知度密切相关。

(2) 高校人才自身在就业中应发挥主体性作用。

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一, 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要有职业意识, 在学校的指导下, 进行职业和学业规划, 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和完善规划;第二, 大学生应主动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 使全面协调发展与个性特长发挥、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能力素质与品德素质相结合, 提高全方位的修养, 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第三, 大学生应主动了解社会, 走近社会, 深入社会和职业实践一线, 以便对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和变化做出适时反应, 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能力和素质, 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

②认清就业形势, 准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要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 下移就业重心, 扩展就业空间, 抓住就业机遇, 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勇于走向基层, 走向新农村, 走向西部, 走向非公有制企业, 立志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并踏实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摘要:广西作为我国的后发展地区, 要缩小广西与东部各省的差距, 优化人才配置至关重要。应用全面创新管理思想 (TIM) , 对广西人才配置问题从策略、制度、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广西未来人才配置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人才配置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新范式初探[J].管理学报, 2006, (3) :135-14.

[2]刘焕云.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的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曹蓉玫.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 2005, (5) :221-224.

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问题分析 篇8

一、知识产权的基本概述

当前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更集中表现出自身的经济性、独占性的特点, 特别其自身独占性特点也使知识产权在长期发展中演化出更多特性如时间性或地域性等。从知识产权的内容角度分析, 首先能够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主要依托于知识, 其作用在于为生产提供方向、构成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品质得以提高, 以此实现投入与收益成正比例的目标, 所以在实际的收益分配中知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 知识要素的呈现方式主要以思想为主, 赋予其自身易传播特征。但事实上, 知识要素本身与大多公共品在属性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如适应性、无消耗性等, 这就造成知识要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无约束的状态, 也可能使知识投入在“搭便车效应”作用下受到影响。对此引入产权知识化的概念, 使知识要素成为私人品, 具有明显的独占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度消耗或投入较小等情况。另外, 从知识要素经济特性角度, 由于其对实际的产出与经济结构的影响较大, 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保证知识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但根据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应用现状, 更表现为难以做到个人与社会利益的共同提高, 在知识产权的生产或传播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对此便需在研究过程中探求能够兼容个人与社会利益并实现高效率生产与传播目标的制度, 这也是当前知识产权在进行优化配置中的关键内容[1]。

二、优化知识生产资源配置的问题

在优化知识上产资源配置中, 以往学者曾引入科斯定理, 其观点主要将产权以变量的形式存在以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这种利用变量的方式便被称为产权黑箱理论。其在现阶段对优化配置知识资源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产权黑箱理论中的激励知识。从科斯理论中的观点可发现只要保证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通过明确知识产权便可有效配置知识资源, 具体又可理解为只要在只是使用者有动力使用知识且对知识生产者权利进行保护便可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但该理论本身忽视知识生产以及使用的全过程, 由于知识的有偿使用本身会影响使用者的动力, 而这种情况下也势必造成知识使用市场受到影响。因此综合分析, 知识要素在生产与使用方面本身为连续性活动, 若单纯通过黑箱产权理论, 不利于对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的激励。第二, 从知识生产特性角度看, 黑箱产权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关于产权边界极为明确, 但在产权内容上界定产权很容易割断知识生产的连续性, 使知识要素在生产中的渗透受到影响。第三, 从资源投入角度, 由前文可知,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较强的独占特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生产企业为赢得产权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而拥有产权的使用者为保证知识要素能够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 也会在资源投入方面加大。从表象看, 有利于形成知识产权的竞赛, 但事实上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投入。因此黑箱产权理论下的竞赛容易引起更多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综上所述, 现行市场环境下利用产权黑箱理论并不适用, 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

三、优化知识产权配置的思路

优化知识产权配置过程中可结合在原有的研究理论包括科斯定理以及帕累托福利原则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具体策略首先从社会福利方面促使知识产权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其中帕累托福利原则强调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促进市场环境的公平, 但科斯定理中为使该目标实现侧重于保护知识生产者利益, 隐含着较多不公平因素, 加上知识产权的独占性, 将使这种不公平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如WTO中, 美国在表面中坚持合理分工, 实质在知识产权方面投入极少便获取他国财富。对此现状便需重新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 使知识在分配过程中以财富分配的方式实现, 能够改变分配不均衡的现状。或者将产权保护门槛进一步降低, 使知识产权盗版情况、资源过多投入等问题得以解决。其次, 政府部门也可从交易成本管理或知识传播推动等方面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配置, 具体可引入知识产权代理或中介, 或在相关法律方面进行完善, 保证知识产权在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实现优化知识产权配置的目标。

四、结论

优化知识产权配置需注重其自身的独占性、经济性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分析以往相关理论对其推动与约束的作用, 如文中的黑箱产权理论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投入或科斯定理中的产权安排等。但不可否定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应从其中寻找更利于促进优化配置的思路, 包括从社会福利角度或交易成本方面, 并发挥政府服务的作用, 这样才可使知识产权信息得到充分保障。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当前知识产权在配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要求注重在现有配置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上探求新的配置思路。本文主要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概述、优化知识生产资源配置的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配置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优化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研究综述 篇9

为了加深对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理解, 探索该领域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以期为以后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综述从效率测度、因素选择、行业差异、区域差异等三个方面, 对国内外现有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一、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

Jeffrey Wurgler (2000) 提出“资本配置效率”模型是目前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中, 韩立岩、蔡红艳, 潘文卿、张伟, Almeidaand Wolfenzon (2002, 2003, 2005) 等国内外学者以该方法为基础, 对外部融资需求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此外, 国内外文献大多是以“资本边际产出均等化”原则为基础, 用资本产出比或增量产出资本率来测度资本配置效率的 (才国伟, 2009) 。其中, Toh and Ng (2002) 用增量产出资本率对新加坡的投资效率进行了研究;李治国、唐国兴等 (2003) 分别以资本产出比和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王争和史晋川 (2008) 还利用了资本边际产出在区域间和行业间的不均衡分布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才国伟 (2009) 等又在Caselli和Feyrer (2007) 等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资本产出比的条件趋同分析框架。

我们应该意识到, 社会总福利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评判标准, 而社会总福利不只表现为总产出, 总产出最大并不意味着社会总福利最大。因此,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 可以假设社会总福利只是总产出的函数, 但要意识到, 这只是出于对研究简化的考虑, 综合社会总福利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问题将是以后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早期西方学者 (Leibenstein、Kamerschen等, 1966) 认为, 真正损害资本配置效率是垄断行为, 垄断行为会引起供应不足, 进而导致社会财富的净损失, 此外, 垄断行为的“菖低效率”还会造成成本过高;国内学者许开国 (2009) 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是阻碍中国资本配置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Atsuku Ueda (1999) 等学者, 则较早运用行业预期资本边际收益率的方差, 对金融政策及其对韩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Almeida and Wolfenzon (2005) 发现外部融资需求可以通过资本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的重新配置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方军雄、曾五一、赵楠 (2006, 2007) 等还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改善了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不同省份间金融要素对固定资本形成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此外, 朱豪迪 (2012) 等还以省际面板经验数据为基础, 提出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 加大金融中介的改革力度和市场化程度, 进一步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等建议。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郑群峰 (2010) 等学者, 他们尝试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研究, 但未能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问题研究中充分地将空间计量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与优势体现出来。因此, 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的空间问题研究可视为下一步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差异

早在上个世纪末, 国外的Atsuku Ueda (1999) 和Cho (1988) 等学者就对金融政策及其对韩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而Wurgler (2000) 对资本配置效率相关问题研究表明, 对“上升”行业的投资越大, 或对“下降”行业削减投资的幅度越大, 资本配置效率越高;后来, Almeida and Wolfenzon (2005) 等还发现, 即使在管理层对现金流正当使用“有限承诺”的情形下, 外部融资需求依然可以通过资本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的重新配置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

国内对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的研究文献也分为两类:其中, 一是以才国伟、徐现祥等 (2007, 2010) 为代表的, 以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边际产出均一化”思想为基础, 认为资本回报率在行业和地区间的差异越小, 资本的流动性障碍越小, 资本的配置效率越高。另一种是以韩立岩、王哲兵、蒲艳萍、刘志学等为代表的 (2002, 2004, 2005, 2008, 2013) 在Jeffrey Wurgler (2000) 的思路基础上, 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标度量投资和产业, 并按照研究侧重点加入各种控制变量, 以回归系数度量资本配置效率。其中, 后者发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对较低, 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等结论。此外, 方军雄、米运生等 (2006, 2009) 还从金融和市场化进程等角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四、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

国内外学者在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 也大多是以“资本边际产出均一化”思想或对Jeffrey Wurgler (2000) 思路进行的基础展开的。前者的代表主要有龚六堂、谢丹阳、才国伟等, 其中龚六堂、谢丹阳 (2004) 通过估计各省份的生产函数, 并引入了离差指标, 对中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等问题进行分析;沈能、赵建强 (2005) 则对地区配置效率的差异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 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不具有收敛的特征;此外, 才国伟等 (2009) 以资本产出比的条件趋同分析框架, 研究发现, 1992年之后, 中国东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后者代表中, 曾五一、赵楠 (2007) 对中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及区域资本形成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许开国、洪荭 (2009, 2011) 等则分别利用工业行业或上市公司数据, 测算出中国各区域和各省资本配置效率, 研究表明, 中国各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仍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 东部、中部和西部资本配置效率依次递减, 省级层面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显著,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有望缩小。

五、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 大多学者认为, 投资主要是企业的事, 总投资的数量、结构和方式都是千万个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而现有文献在资本配置效率差异问题研究中则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即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程度的测度、影响因素和时空差异演变。根据其效率的测度手段, 该类研究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资本边际产出均一化”思想为基础的研究;另一类是以Jeffrey Wurgler等人代表的, 运用回归系数度量法进行的研究。但大多学者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而展开的, 忽视了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时, 国内也鲜有学者从中观的产业或行业出发, 研究中国省际或行业间的资本配置及其效率差异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要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这一战略举措对资本配置效率要求极高。由于资本配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 有着多种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因而, 对中国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中国哪些地区和行业是投资过度的, 哪些是投资不足的、近期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是否有所改善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是下一阶段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但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行政区划限制, 地区间经济结构与产业水平差异显著和在考虑了资本配置效率行业与地区差异的前提下, 如何统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

摘要:资本配置效率是反映一国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也日益成为经济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和系统分析, 从效率测度、因素选择、行业差异、区域差异等三个方面, 对国内外现有的资本配置效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以加深对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理解, 探索该领域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以期为以后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资本配置效率,行业差异,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Jeffrey Wurgler.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 :187-214.

[2]Ahn, Kookksin.Are East Asian Economics Dynamically Efficient?[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3 (1) :101-110.

[3]Galindo A, Schiantarelli F, Weiss A.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2) :562-587.

[4]樊潇彦, 袁志刚.中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1) :44-59.

[5]刘建中.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 :17-22.

我国财权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篇10

关键词:分税制,事权,财政配置

一、各级政府之间财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收入立法权, 尤其是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造成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存在体制上的缺失。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将每两级地方政府之间收入划分的权力给了上一级政府, 造成了财政收入层层集中的情况。上级政府集中将数额较大而稳定、增长速度快的税种上划给上级或者实行分成共享, 而将税收种类零散、数额很小、部分税收征收成本高、税基不稳定且政策性影响较大的税种 (如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 划分给县乡, 加上近年来取消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 县乡级财政收入不断下降, 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以全国财政收支和河北省县级财政收入为例, 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看, 中央财政收入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54.1%, 上升了1.9个百分点, 年平均比重达到53.5%;地方财政收入呈现下降的趋势, 其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47.8%下降到2007年的45.9%, 下降了1.9个百分点, 年平均比重达到46.5%。

从2000~2007年平均增长率来看,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0.75%, 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2.26%,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9.10%, 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比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低1.65个百分点, 比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率低3.16个百分点。

从2000~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弹性比较分析看, 全国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有6个年份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有2个年份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从2000~2007年平均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看, 全国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弹性系数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平均高出0.21和0.39个百分点。分析表明, 经济增长对中央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大于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贡献率, 其主要原因是中央通过现行财政体制不断集中财政收入的结果。

(二) 财权的不断上移造成地方政府支出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存度保持比较高的比重。

以河北省为例, 2007年河北省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了51.76%;从各级财政支出依存度看, 市本级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了20.24%;136个县 (市) 达到了66%。经济比较发达的唐山市县 (市) 级财政收入依存度达到38.24%, 经济落后的衡水市县 (市) 级财政支出依存度达到66.56%, 比唐山市高出28.32个百分点, 其他各市县 (市) 级财政依存度也在50%左右, 不但财政依存度比较高, 且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三) 财政收入调节权, 尤其是调节权集中于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自主调节预算收入的能力比较弱。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调整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实行分税制后, 各级政府也对本级和下一级政府的财权进行了划分和调整, 转向分税制财政体制, 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已经推行到了财政比较充裕的乡一级政府。在新的预算体制下, 各级政府都对本级和下级政府的税收分享做了明确的规定, 各级政府都成为上级政府制定的税收分享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对本级财政的预算内收入, 特别是税收收入基本上没有调节能力, 造成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的缺乏。

(四) 收入分配权集中于上一级政府, 造成财政收入与可用财力之间缺乏相关性和稳定性。

以2007年河北省136个县全部财政收入和可用财力增长速度比较为例, 河北省11个市中, 有10个市全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可用财力增速;从11个市县 (市) 级总体看, 有9个市县 (市) 级的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总县级可用财力增速;从136个县 (市) 看, 有84个县 (市) 全部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可用财力增速, 占县 (市) 总数的61.76%;有52个县 (市) 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可用财力增速, 占县 (市) 总数的39.24%。全部财政收入增速低于财力增速反映出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可用财力的增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可用财力增长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 收入增量大部分通过体制被上级政府拿走了。

(五) 财力配置部门化, 造成财政部门的预算职能呈现被肢解的趋势。

财政部门虽然名义上是“核心预算机构”, 但是许多资金的分配权都不在它的控制范围内。改革以来, 各个预算部门都逐步发展成为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组织, 而且各个部门在本部门专业知识和信息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而财政部门则处于劣势地位, 信息出现不对称。对于各个部门来说, 部门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掌握更多的、能自主支配的资金。在省级方面, 除了财政部门, 通常各个部门都会掌握一定数量财政资金的分配权, 中央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部门也具有很大的分配权。这些资金的使用程序就是部门申请一下, 财政部门只是简单的、原则的审核一下。因此, 在省级预算中, 有多个“核心预算机构”, 财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上的“核心预算机构”。多个“核心预算机构”并存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对所有财政资金进行控制和监督。

(六) 中央和省专项资金配套困难, 造成地方预算的完整性受到冲击。

配套资金指中央和省在进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时, 要求地方、市、县必须有配套资金, 并且达到一定的比例, 否则不予以拨付。从可用财力角度看, 这部分专项资金是不属于可用财力的, 因为其用途具有专用性, 地方不能改变其用途。但配套资金却占市、县可用财力, 如果专项资金过大, 则要求配套资金也会加大, 这对财力比较困难的市、县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但从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需要来说, 困难市、县又需要, 又不舍得放弃, 同时上级既然支持而下级不配套又说不过去。因此, 一些财力比较困难的市、县只好采用拆东墙补西墙, 挪用其他财政资金。因此, “一刀切”地要求配套资金, 对困难市、县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也是一个冲击。

(七) 某些财政支出责任具有定性或定量指标, 但定得过高, 不切实际, 地方财力不能达到。

国家规定某些支出责任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原本是想保证某些事业投入的足额, 并且长久。但由于定得过高, 造成地方财力, 尤其是困难省、市、县的负担过重, 根本不能达到要求。以河北省为例, 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6%, 可用财力占GDP的比重为9.08%。按照法定要求, 教育经费应占GDP的比重为4%, 即将一般预算收入的69.49%、可用财力的44.05%投入到教育中,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2007年河北省教育支出为283.39亿元, 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5.91%, 占可用财力的22.77%, 占GDP的2.01%, 显然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解决财权配置不合理的现实选择

(一) 在事权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部分财权, 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权和转移支付补助。

在事权安排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财权配置, 给予下级政府更多的财政收入权和制度制定权。主要方法包括:1、修改《税法》, 给予地方一定的地方税征收权和税率调整权, 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税种, 例如征收某些特产税、财产税等, 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设立地方税必须经过中央有关部门的审批, 尤其是中央立法机构, 并以地方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2、给予地方某些地方税种的税率调整权, 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调整力度。获得税收调整权也必须经过中央有关部门 (如立法机构) 的批准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3、给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权力, 因为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财政, 应该具备利用债务进行融资的权力, 否则地方政府的财权是不完整的。而且地方目前实际上已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 财政风险很大, 而且具有隐蔽性。因此, 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将债务显性化, 允许地方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务, 这些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公债和地方公共企业债。地方政府公债是一种直接债务, 用于纯公益性事业发展, 并用一般预算收入或税收作为发债和还债的基础。地方公共企业债作为一种政府担保的债券, 主要是利用公共事业收费和政府补贴作为发债和还债的基础。当然, 债务的发行涉及的内容必须经过省级立法机构和中央立法机构的审批, 并监督其发债行为;4、强化专项转移支付的均衡性功能, 对于地方某些财力困难项目, 如义务教育、基础卫生, 可以建立专项转移支付, 直接进行财政支持。

(二) 在财权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部分事权。

从事权和财权的关系看, 事权决定着财权, 如果事权不变只是调整财权, 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央财政集中度和宏观调控能力。因此, 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事权划分的原则, 适当调整事权, 应中央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上划为中央事权、应地方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归为地方事权;共同承担财政支出责任的分别按比例分担, 比例确定采用因素法确定。

根据第一部分事权划分的基本框架, 可以将目前地方政府的部分基础性公共服务事权适当上移。例如, 义务教育经费, 目前基本上是由县级财政承担的, 而义务教育支出是非常庞大的, 以至于本来就是“吃饭财政”的县级财政在义务教育支出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出现很大债务。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 中小学义务教育并不是纯粹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具有很强的受益外溢性, 因此义务教育支出应该由县、市和省级政府共同负担, 不仅保证教育支出的充足, 而且可以对县、乡教育财政供养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如, 公共卫生支出, 也应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力度, 建立中央、省、市、县共同负担的体制。

(三) 对财权和事权进行双向调整, 逐步相匹配。

从中期看, 可以对事权和财权的边际微调。考虑到事权和财权体制的长期惯性, 加上涉及各级政府的利益比较难调整。因此, 短期内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调整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条件约束下, 短期只能采取同时对事权和财权进行部分调整。具体来说, 在事权调整方面, 可以将部分事权进行共同负担, 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部分上移到中央和省级政府, 实行共同负担。另外, 把部分不应该下放给地方而由地方承担、有明显受益外溢性的公共支出责任部分上划中央政府。例如, 对于受益具有内化性和外溢性的省属高等教育, 中央政府应逐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投入, 否则会影响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的发展差距。在财权方面, 可将部分财权下放。如给予地方政府某些地方税的征收权和税率的调整权, 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 充分利用公共项目的均衡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公共服务发展。

从长期来看, 事权和财权要进行同时调整, 全面改革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权和事权划分的原则重新划分省、市、县事权和财权, 达到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划分事权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事权划分的原则, 将事权划分为中央单独事权、地方单独事权和中央、地方共享事权。中央事权由中央政府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单独由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地方单独事权由地方政府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单独由地方财政收入保证;中央与地方共享事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财政支出责任, 支出资金按比例分担, 中央政府根据确定的比例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将财政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来完成共享事权, 同时中央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财权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在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划分要能基本保证各自的事权, 如果根据财权划分的原则, 中央政府集中了超过本身承担事权的财权, 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下级政府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 同时对下级政府按比例进行转移支付, 保证共享事权。

参考文献

[1]王振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J].政府间财政关系研讨会交流材料, 2006.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 (上、下) [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上一篇: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下一篇:剑桥国际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