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苗木栽培技术

2024-05-10

油茶苗木栽培技术(精选三篇)

油茶苗木栽培技术 篇1

1 良种选择

油茶是泛指山茶属中具有生产价值的油用物种, 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利用价值较高的主要有普通油茶、越南油茶、广宁油茶、攸县油茶、小果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南荣油茶、腾冲红花油茶等品种。浙江地区主要栽培浙江红花油茶和普通油茶。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沿用普通油茶物种和实生苗造林方法, 产量低、收益少, 而油茶无性系良种可比普通油茶物种实生苗造林提前4~5年, 其产油量 (488kg/hm2以上) 为粗放经营状况下普通油茶 (40kg/hm2左右) 的10倍以上。

2 苗木培育

2.1 油茶的实生苗培育技术

常规育苗方法是将油茶种子直接播于苗床, 培育1~2年, 以裸根苗出圃。但对于一些优良家系和优良杂交组合的实生子代, 有时也采用种子培育实生苗木造林的方式。实生苗一年生达30cm以上, 根系发达, 可出圃上山造林。油茶幼苗期为偏阴性, 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 育苗圃地要选在土壤肥沃、疏松, 并且有良好排水条件的地方。雨水多的地方要在圃地周围和中央开好排水渠道, 以农家土杂肥作基肥, 做好1.0~1.2m宽的垄。有条件的适当搭建遮荫棚。春播前25d浸种2~3d, 沙床催芽18~22d, 然后播于圃地。油茶以条状点播, 株行距以10cm×20cm为宜。播种约30万粒/hm2, 相当于普通油茶种子600kg/hm2左右。覆土厚1.5~2.0cm, 稍加镇压。苗高10cm左右施速效氮肥 (0.5‰) 1次, 当长出3~5片真叶时用铁铲在地表下10~15cm呈45°斜插切断主根, 以促使侧根生根。然后再施复合肥 (1.0‰) 1次。

2.2 油茶的裸根苗培育技术

采收充分成熟的种子, 采种时间一般为11月初, 部分熟果在树上开裂时即可采种。为提高出苗率, 把取出的种子浸泡在浓度为50mg/kg的赤霉素 (920) 水溶液中1h进行催芽。油茶种子一般采用条播 (沟播) , 深度为6~8cm, 浇水勤则可播浅一些, 反之要播深。粒与粒之间的距离为2.5~3.0cm, 行距18~20cm, 播种后在厢上盖上1~2cm的稻草保温促使种子萌发。苗期管理要注意及时除草, 要锄早、锄小、锄了。当苗木出齐并长到3~5叶时, 下雨后进行第1次追肥, 以氮肥为主, 用量最好不超过225kg/hm2, 以后每70~75d施1次, 全年3~4次, 每次磷钾肥600kg/hm2、氮肥施用量不超过375kg/hm2。有条件的可喷施叶面肥, 可用3%尿素+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施, 也可用浓度为50mg/kg的赤霉素、云大120和PBO (喷施宝) 喷施。

2.3 油茶的营养袋苗培育技术

营养袋一般选用厚度为0.02~0.09mm、有底的聚乙烯塑料袋, 直径为8~10cm、高15cm, 袋下部有6~10个直径为0.5cm的圆孔排水通气。作低床, 床宽1.2~1.5m, 长度依圃地而定。基质配制采用过筛的黄土50%, 过筛的火土35%, 磷肥5%, 农家肥10%配制, 充分拌匀腐熟15d后装入袋内。装入后要压实、压平。黄土要采用生土, 不能用熟土, 以免产生病虫害。用沙子和种子层积催芽, 当种子胚根长出后, 将种子取出播入袋内, 并盖土1cm。油茶幼苗较喜阴, 为促进生长, 最好搭建荫棚。苗长到2~3片叶后, 每20d施1次复合肥, 及时除草保持床面干净, 3~4个月即可出圃上山造林。起苗要在阴雨天进行, 用木箱或蔑筐装运。

2.4 油茶的扦插苗培育技术

扦插繁殖是无性繁殖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能在较短期间繁育出大量的良种苗木供应生产, 因而被广泛采用。选取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结果多的优良单株树冠中上部外围, 剪取当年生已木质化的粗壮通直、腋芽健全、叶片完整的春梢、夏梢、秋梢作插穗。采集穗条必须用锋利的枝剪剪取, 剪截的部位在枝条基部的弱芽 (一般是第1或第2片叶以上) 上方1cm左右, 使剪下的枝条能充分利用健壮的腋芽作繁殖。插穗有长穗和短穗2种。长穗每穗带3~5个芽叶, 长约8~10cm;短穗每穗带1~2片叶, 长3~5cm, 繁殖系数比前者高2~3倍。削穗时用单面刀片从腋芽上方2mm左右处呈45°切断, 穗的基部末端切口削成斜面, 切口要平滑, 不能伤芽、叶。削穗的过程要注意保湿, 防止风吹日晒。苗床床面高15cm, 上面铺2∶1的黄泥混沙, 以作扦插层。扦插后必须设置荫棚, 棚内温度不越过30℃, 透光度30%左右。常规扦插以夏、秋为宜, 但夏插最好。扦插时机以5月底至6月初为好。

2.5 油茶的嫁接苗培育技术

一般来说, 油茶的嫁接苗培育采用“芽苗砧嫁接法”, 具体操作如下:

(1) 施底肥。每穴深施钙镁磷肥0.5kg或土杂肥10~15kg, 肥料须与穴底土充分拌匀。

(2) 选种催芽。将油茶果采回后阴干, 选出大粒种子 (380~440粒/kg) , 经消毒处理后用湿砂贮藏, 盖上薄膜或其他覆盖物进行催芽。如嫁接数量大, 需要延长嫁接时间, 则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分批催芽。

(3) 圃地选择。选择交通方便、地形平坦、光照充足、易于排灌的水田或旱土作圃地。圃地选好后, 将其植被清除干净, 3月中旬开始整地, 施石灰750kg/hm2、复合肥750kg/hm2后深翻整地, 6~7d后作床, 床宽1.2m左右, 要求床面平整, 土壤疏松, 苗床作好后, 覆盖1层黄心土, 以减少杂草危害。

(4) 架设荫棚。苗床备好后, 即架设荫棚, 棚高1.7m左右, 遮荫棚架设后, 将苗床用塑料薄膜覆盖, 防止雨水冲刷, 保持床土疏松, 干湿适宜, 便于嫁接与培育。

(5) 接穗采集、运输和贮藏。采穗时要选择叶芽饱满、无病虫危害、生长良好的枝条。若长途运输, 可在箱底铺上脱脂棉, 用水淋湿, 运至育苗地点后, 将其插在荫凉处的沙床上或地窑中, 保持湿度, 可使用5~7d。

参考文献

[1]周如君.油茶栽培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 2002 (10) :23.

[2]唐光旭, 甘秋裕.油茶栽培肥力配比的试验研究[J].经济林研究, 1998, 16 (4) :20-22.

[3]程志国, 吴孝元, 李苏青, 等.油茶栽培技术[J].科技资讯, 2008 (32) :186.

油茶苗木种植技术初探 篇2

一、品种选择

我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北纬24°38′~25°19′,东经105°27′~106°12′,年平均气温19.2℃,无霜期345天,年日照1514小时,年降雨量1340.7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我们通过试验,在我县种植红皮球形茶油,丰产性、单果重、出籽率、出油率等指标较高,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二、育苗

1. 整地。将土耙平耱细,清除土壤中残留的石头、灌木根和杂草等杂物。

2. 打坑。坑的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打坑后放入2千克钙镁磷肥或5千克农家肥与泥土混合填入坑中做底肥。

3. 播种。11月初至次年2月,选择成熟、饱满的油茶种子进行播种。播种时先用多菌灵对种子进行消毒,再用5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处理1小时,催芽后在坑的中央挖10厘米深的种植穴,每穴播10粒种子,覆上土并盖4厘米厚的杂草。

三、植苗

6~8月,我县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此时选择阴天或雨天植苗,成活率高。方法是将裸根苗取出后蘸上放有生根剂(普通型)的泥浆,先把苗木根系放入土坑,再回土至1/3坑,提一下苗让根系舒展后踩紧,然后边覆土边踩紧。栽后用杂草覆盖。

四、抚育管理

1. 追肥。1至5年龄,追肥以氮肥为主,每株每年需尿素150克左右,分4次施入;6至9年龄,采用氮、磷、钾配方施肥,比例为3∶2∶1,每株每年需肥量300克左右,分3次施入;10年龄后,每株每年需肥量500克左右,氮、磷、钾的比例为5∶3∶2。

2. 幼苗期管理。及时去除杂草和翻土,以扩大和促进土壤通透。

3. 幼林树管理。冬季对油茶林全部翻挖,去除杂草。

4. 整形修剪。剪除徒长枝、地脚枝、病虫枝、细弱枝和部分影响整株树光照的枝条,对老年树要保存具有生长结果能力的枝条,短剪截长势明显减弱的枝条,促其萌发新枝,并清除枯死枝和病虫枝。

探析苗木类型对油茶造林效果的影响 篇3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树种,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油茶林的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带动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1]。自2009年以来, 全国油茶造林面积已超过58万hm2, 仅福建省就达到18万hm2。油茶造林的过程中, 由于苗木质量控制出现漏洞, 苗木生长同时的抚育管理不到位, 最终导致苗木造林成活率低, 总体产量较低, 经营效率低下,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油茶产业的发展和进步[2]。鉴于此, 主要对苗木类型与造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期为油茶造林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苗龄影响研究中的试验用地

试验用地位于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 该地区为低丘岗地, 海拔280~350m, 坡度在25°以下[3,4]。该试验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7.5℃, 月平均气温4.6℃, 极端最低气温-10.4℃, 极端最高气温42.7℃, 该地区内年降水量1378mm, 年平均湿度81%, 年日照时数1814.8h, 全年无霜期长达280d, 该地区内的腐殖质层15cm, 平均土壤厚度, 90cm以上, pH值4.5~6.8。

2.1.2 无纺布轻基质苗、容器苗和裸根苗试验用地

无纺布轻基质苗、容器苗和裸根苗试验用地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国有林场, 位于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湿润气候区, 降雨量丰沛, 年平均降水量1400 mm, 年平均气压1000Pa, 年平均气温17.8℃, 全年无霜期274d, 年均日照辐射总量447kJ/cm2, 年日照时数1688h, 年平均风速2.4m/s, 年平均相对湿度82%。该地区土壤为酸性红壤, pH值5.0~6.0。

2.1.3 容器杯嫁接苗和容器杯实生苗试验用地

试验用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该地区飞机分明, 年平均气温17.1℃, 月平均气温23.8℃, 极端最低气温-12.6℃, 极端最高气温40.0℃, 年降水量1300~1700 mm, 全年无霜期284d, 年日照数1547h, 年均日照辐射总量435kJ/cm2。地质以版页岩为主, 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红壤, PH值4.5左右。

2.2 研究内容

应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 共设置10个不同的处理, 在每一个处理中设置3个重复组, 一个重复组的样地面积为600m2。研究过程中在每个样地中随机抽取30株幼树, 统计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等数据, 苗高和新梢长度指标均应用卷尺测量, 精确到0.1cm, 地径和新梢粗度指标均应用于卡尺测量, 精确到0.001cm。

3 结果和分析

3.1 容器杯苗和裸根苗造林效果

该项研究中保证相同的立地条件和栽培后管理措施, 表1是容器杯苗和裸根苗的造林效果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容器杯苗的造林成活率与裸根苗成活率之间的差异显著, 无纺布轻基质苗的造林成活率高大90.6%, 明显高于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从容器杯苗造林后的生长状况来看, 与裸根苗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无纺布轻基质苗抽梢率为82.3%, 土杯苗抽梢率为76.5%, 明显高于裸根苗, 与裸根苗相比, 无纺布轻基质苗和土杯苗的新梢个数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梢长度和新梢粗度指标均高于裸根苗[5]。

3.2 不同苗龄苗木的造林效果

针对不同苗龄容器杯苗而言, 其造林成活楼率当年的抽梢率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三年生容器杯苗的造林成活率较高, 最高达98.3%, 当年抽梢率为100.0%, 成活率和抽梢率指标明显高于一年生指标。

3.3 嫁接苗和实生苗造林效果

表3是嫁接苗和实生苗与油茶造林效果的关系, 表4是嫁接苗和实生苗对油茶造林后的影响统计。

造林5个月后调查统计, 与容器杯嫁接苗相比, 容器杯实生苗的成活率和抽梢率具有明显的优势, 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94.2%和100.0%, 造林8个月后, 对容器杯家系苗的苗高、地径和一级分支数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发现指标均高于容器杯嫁接苗。针对容器杯嫁接苗而言, 造林两年后出现少量的花芽, 而容器杯实生苗没有出现花芽。

4 总结和讨论

与裸根苗造林方式相比, 油茶容器苗的造林成活了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其中无纺布轻基质苗造林效果最好, 与国内相关学者[6,7]的研究内容一致。在造林成活分析过程中发现, 油茶根系的完整性会严重影响到成活率, 目前福建地区造林主要以容器杯嫁接苗和裸根嫁接苗为主。应用容器杯培育幼苗, 可以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 避免油茶根系受到损害, 苗木在造林后也没有明显的缓和期, 因此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与一般土杯苗造林相比, 无纺布轻基质苗的造林效果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主要原因是无纺布轻基质中含有大量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机物, 可以为根菌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产生大量的酶和激素, 在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同时, 提高了苗木抵抗病菌的能力。

油茶苗木造林成活率与苗龄有着较大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1年生油茶苗木的造林成活较低, 2年生容器杯苗木的造林成活率较高。

与容器杯嫁接苗相比, 容器杯实生苗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后生长状况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但是花芽出现的时间较晚。

综上所述, 在油茶造林过程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苗木成活率, 适宜选用2年及2年生以上的苗木, 且应用轻基质容器杯苗最佳。另外, 应用实生容器杯苗造林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与容器杯嫁接苗相比, 造林后幼林的生长状况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实生苗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与嫁接苗相比, 开花结果的时间较晚, 所以如果应用容器杯实生苗造林, 最宜选用通过质量检验的杂交子代苗。

摘要:结合油茶成活率, 对不同苗木类型与整体造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裸根苗相比, 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较高, 造林后幼林长势良好, 其中无纺布轻基质苗成活了高达90.6%。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与苗龄有着较大的关系, 其中3年生容器杯大苗造林成活率最高, 达98.3%。与容器杯嫁接苗相比, 容器杯实生苗的造林存活率较高, 但花芽生长时间较晚。

关键词:油茶,苗木类型,造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隆升, 陈永忠, 王瑞, 等.苗木类型对油茶造林效果的影响[J].福建科技导报, 2012, 39 (5) :54.

[2]姜志娜.油茶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17 (4) :114.

[3]周华融.水分胁迫下普通油茶嫁接苗生理特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郭嫚.优质油茶的种苗繁育和栽培生态学研究——以附件清流县为例为例[J].福建大学学报, 2009, 25 (4) :125.

[5]田大清, 刘凡值, 卢如举, 等.贵州旱坡地油茶植苗的成活率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7) :183~185.

[6]张志伟.环境对油茶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试验[J].华中科技大学 (农业技术) , 2014, 26 (7) :145.

上一篇:专业胜任力下一篇:应力修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