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2024-05-20

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精选十篇)

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篇1

1 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

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将数字化建设引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让其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因此,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1.1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采用的是纸质化管理,纸质化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效率不高,查找起来也比较麻烦,将数字化引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查找、管理档案的效率。城建数字化管理,是通过将所有档案实现网上存档,进行网上管理,这样使城建档案的数字化档案的搜集、整理、汇总等工作能够通过电脑进行操作处理,从而很好地提高管理效率。

1.2 提高工作效率

对城建数字化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城建档案工作,是采用的纸质化媒介,这样在查找时较为不方便,通过将城建档案与数字化进行结合,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城建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实现档案的无纸化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只需要在电子媒介上进行查找,既方便又快捷。

1.3 节约存储空间

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将建设档案无纸质化,从而节约对档案的储存空间。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管理工作中纸质档案占据了很大的存储空间,同时查找工作很复杂,还需要人员进行定期管理、维护,其成本较高,数字化管理能够很好地节约空间,降低维护成本费用。

2 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采用电脑终端进行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城建档案管理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由于各个地方的财政拨款的不统一,就会导致一些地方在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在进行城建数字化工作中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2.2 缺乏专业人员

在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涉及不同的专业知识,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其需要具有多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数字档案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因此专业人员的问题在其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2.3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安全问题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需要涉及档案的存储介质,这其中涉及电子存储及多媒体接收装置,这就会牵扯到网络的安全问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储存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保存较为方便。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法,涉及电子储存,而电子储存涉及网络技术。就要注意外来不安全因素,否则很可能导致网络的不安全,从而导致数字化档案被破坏。例如:外来黑客进入存储系统,篡改信息,这都是可能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3 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在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强改善软硬件的基础设施工作。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其涉及档案的真实性,因此,需要具备高端的技术支撑及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来保障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行。

3.2 强化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意识

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应用到网络设备,会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对此,工作人员要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对管理档案的人员,要培养其对档案的了解程度,让其能够进行适当分类管理,提高安全意识,时刻注意数字化管理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3.3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同时还需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此,为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根据数字化的需求对各项管理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控制。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完好。

4 结语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在管理手段上进行改进。通过将数字化与城建档案建设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群.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2(6).

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思考 篇2

一、全面推行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1.缺乏全国统一技术标准的人事档案数字化软件

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分类标准先进行分类、编码,扫描后以电子版形式储存在各种介质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通过技术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到电子版人事档案的内容。由于我国的人事档案数字化起步较晚,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目前全国尚无一个统一标准的软件或权威部门来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人事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及资源共享等工作。很多单位為了使用方便,自己开发软件或服务外包,由于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不同,致使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标准不统一,格式不尽相同,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之中,形成信息壁垒,资源无法共享,将来很难纳入国家统一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之中。

2.专业管理人员匮乏

长期以来人事档案总是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正如人们常说的“档案工作用起来重要,用罢忘掉”的尴尬境地,很多单位领导并不重视此项工作。人事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但只停留在了口头上。由于受编制、资金的限制,专职、专业管理人员少之又少。人事档案数字化具有涉及的信息量大、涉密程度高等特点,根据《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实行人事档案数字化,档案部门应同时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安全审计员,实现涉密应用系统“三员分离”。目前许多单位一下无法配备这么多的专业人员,只能是一种构想。

3.耗时费力,重复建设

由于人事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每年都有大量诸如年度考核表、聘期满考核表、工资表、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干部任免材料、学籍材料等散材料入档。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仔细甄别,去伪存真,要做到取之有章、拒之有据,确保人事档案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为了保证整卷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还要对散件进行分类编号、编注页码,然后才能进行扫描。

在进行数据扫描时,为保证扫描图像的质量,真实再现档案原件的内容,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基础数据的质量,一方面要求电子文档里面文字、表格、公章图像等必须完整清晰,没有黑边,留白适当,杜绝页面歪斜、尺寸失真、曝光过度的图像进入数据库,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同步共存,相互印证;另一方面,由于档案材料形成于不同时代,纸质良莠不齐,老旧脆弱易碎。档案材料用纸改版前,纸型大小不一,材料格式不规范统一。如20世纪90年代前,许多高校的成绩表,就是一本小册子,这让工作量无形中倍增,笔者的单位员工学历高、职称高,每卷档案人均扫描350页。加之以前档案整理装订为了美观要求四边齐,几乎所有的档案材料都被剪切和裱糊过,扫描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剥离裱糊纸。因此,耗时费力,工作量大。

扫描只是人事档案数字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为了能早日实现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各单位还需要投资开发软件、架设局域网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二、推进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议

1.建立国家级的大数字平台

国家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尽快制定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各种标准规范。研发统一技术标准软件,对网络环境中数据库格式、人事档案信息的存贮和著录格式、网络体系结构和信息处理界面等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在全国推行。例如美国国家人事档案部门就开发了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软件进行管理,采用先进的缩微技术来存储每个公民的人事档案信息,从而节约了大量储存空间。借鉴国外文件中心等先进经验,建立起国家级的人事档案大数据库平台,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各单位设专职联络员,周扫描、月上报每名员工近期形成的档案信息材料,逐步将各地分散的档案信息数据连接起来,既可避免各地因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又可以实现全国人事档案信息共享。国家通过公民身份证代码和人事档案号,使数据库里的档案数据与每一个人信息关联,从而无论人员如何流动,都会处于国家数据平台的监控和管理之中,使得数字化、网络化的人事档案具有无与伦比的“记录性”和“追溯性”,真正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从而有效地遏制“人档分离”的现状。

2.领导重视,加大投入

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目标,领导重视是关键。实现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无论是档案材料电子信息积累,还是软件的开发、系统平台的运行搭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不可能一次性成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技术和资金。要把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列入单位整体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现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实施,才能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大数据梦”。

3.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人事档案数字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档案信息化建设亟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你送我装,你来我查”的“守摊式闲人”的陈旧观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新引进人才要注重其专业背景,诸如力争引进具有档案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引育结合,对现有的非专业背景的员工,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不但精通人事档案业务知识,而且还熟知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拓宽服务视野,更好地为新时期组织人事工作服务。

三、结语

人事档案的管理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做好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是目前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制定分步战略,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早日实现“纸质人事档案、数字化人事档案、人事信息库”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篇3

目前很多学校也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需要学校自身根据自发展的需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盲目的复制和照搬别的学校的建设方案和方法,并不利于数字化校园顺利进行。

我公司在最近承接了很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项目,通过建设信息标准与规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实现校内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共用,梳理学校的业务流程,突破信息孤岛。 全校师生将通过信息门户在角色权限范围内个性化的获取一站式信息服务。通过搭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全校用户身份信息的集中管理、统一授权、集中认证,最终实现单点登录。 通过对应用系统的深度整合,实现学生由新生入学、在校学习、 毕业离校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实现老师办公协同的高效便捷,生活服务的细心周到;实现领导决策的统计分析支持; 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资产等信息的资源共享。而在这些项目中总结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下文就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

2目前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

数字化校园这个口号大家一直都在说,所有学校的领导和用户都知道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口中的数字化校园更接近与一个智慧校园,是一个长远的建设目标,有些人口中的数字化校园可能是一些业务系统,是一个基于部门的短期需求。不同用户角色的认知不同, 直接导致了建设目标的不确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会存在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最终信息化建设效果。

目前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厂商众多,不同厂商对平台的理解和最终解决方案都不尽相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用户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基础平台的选型,从而对后面系统数据的整合和建设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例如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共享为主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即建立中央公共数据库,所有共享数据都存储在中央数据库中,然后提供给其他应用系统访问。一种方式是以交换为主共享为辅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即应用系统之间直接通过交换平台进行数据的交换, 交换过程的数据一般不集中存储,只有一些基础数据(如基础代码)存储在交换平台上,以共享的方式进行访问。两种数据共享的方式各有优缺点,只不过是适用不同的应用情况,因此不能简单认为一种方式强于另一种方式。应根据学校自身的业务系统建设情况和自身建设水平,结合厂商的产品、技术实力综合考虑选择。

2.2领导的意识不足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副)校长分块管理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学的管理,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困境和体制性的障碍在大学内部管理中矛盾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这种分管体制非常不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学校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处长任小组成员,信息中心主任一般任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虽然有这样的组织架构中,但由于组织松散,常常会出现人浮于事或职能空置的现象。往往信息中心主任没有什么话语权,很难在建设过程中协调各部门资源。比如找人事处调研人员信息数据,如果人事处不配合,人事基础数据搜集不到,那么就相当于盖楼房没有水泥钢筋,让数字化校园这栋“大楼”建设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但是一次信息化相关的会议都没有开过。

而学校的一把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学校的一把手大多是行政管理或者教学出生,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比较陈旧,意识不强,权威不够,协调不到位,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落实到实处。

2.3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

数字校园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很多高校由于理解和认识的问题,缺乏合理的长远目标和整体规划,无法明确对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和效果。导致盲目性的建设,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后看不到应有的建设效果。

数字化校园建设会涉及底层的硬件支撑平台,软件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等多个方面。但大多数学校对于校园网的建设更关注硬件的建设,但是在硬件平台建设的时候并没有结合软件需求去考虑设计硬件平台,比如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做了虚拟化平台,但往往在后期业务系统增加时发现,原有的虚拟化平台在存储层面存在单点故障,虽然有备份系统,但是在大规模备份数据存在的情况下,较长的数据恢复窗口没有办法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往往在后期软件建设的时候对之前的硬件平台方案重新设计建设,考虑建设双活数据中心,这样既增加了项目整体投入,也影响整体项目进度建设。有的学校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都采用自己部门采购硬件服务器、软件在部门内部搭建架设,这样既不利于学校整个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不利于后期业务系统数据的整合和管理。

2.4对接准备不充分

数据的抽取和整合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由于学校的应用系统是各部门早期根据各自需求采购建设的,在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接的时候会涉及跟不同品牌厂商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身份对接,那么就需要厂商提供所需的数据接口和身份认证接口。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系统厂商不配合,接口费用漫天要价,故意拖延接口的交付时间,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拖延。

遇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学校对数据整合的难度和潜在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了解各厂商的接口预算和开发周期,从而影响后期的项目整体进度。

2.5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推广

针对新上系统的使用,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导致新上的业务系统不会用、不熟练、用不好,发挥不出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价值。大部分的老师和用户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技术能力上都法适应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老师的接受能力不相适应的情况,影响数字化校园的推进。

许多教师也缺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学校也没有制定出有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应条例和奖惩办法,显然,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充分推广,那么教学方面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而有的学校做了很好的培训,但是没有大力的推广使用。 比如有的学校上了新的业务系统,但是并没有在全校推广使用,导致有系统,没数据,也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效。

2.6缺乏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数字化校园不光光是各个厂商解决方案的堆砌,还需要有专门的信息化运维团队进行整合维护,而大部分的运维工作是由信息中心承担。在大部分学校的组织架构中,信息中心扮演的是教辅角色,人员编制少,没有上升空间,导致信息中心招不到人,就算招到合适的人才也很难留住。

传统的网络维护人员,所涉及的维护内容较为简单,无法胜任后期的数据整合和数据呈现需求,没有高素质信息化建设维护人员,会导致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解决,这个时候学校就会过分地依赖平台厂商,处于非常被动的处境。

3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的对策

3.1“走出去、请进来”的普及思路

闭门造车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带领相关的部门领导和老师去信息化建设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了解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比较好的高校是如何建设、实现了哪些效果,实际感受数字化校园对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帮助,提高学校整体对数字化校园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可以不定期的举办校内的数字化校园的学习会议,邀请相关高校的信息化负责人和数字化校园厂商来做交流,了解学习其他成功高校的建设经验和思路,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实际需求,让领导和老师了解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对自己的办公或者教学有哪些实质性的帮助。让全校上下统一建设目标和思路,主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3.2制定高效权威组织和领导机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持续、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校资源,做到协调有序、统筹兼顾。而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信息管理中心”、“网络中心”甚或 “计算中心”所能胜任的,需要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站在校级领导的高度进行统筹协调,实行自上而下的推动实施策略。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应有的智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推动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3.3建立合理的顶层设计机制

在当前阶段,顶层设计是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层设计,全面了解信息化中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对相关的业务、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和规划,为相关软件系统的建设做好准备。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流程整合等过程,为广大校园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其中建设的经验,将反馈给IT管理思想和建设理论,改进其中的不足,使理论和思想更加成熟,并进而指导新一轮的信息资源规划和新的需求建设,从而达到螺旋上升发展的目的。

学校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需求入口,详细的统计、分析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各部门的需求做更加准确的定位,明确建设目的和目标,避免建设项目的盲目性,降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

3.4细致分析,详细计划

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初期,结合前期考察调研中遇到各个高校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系统建设情况,在数字化校园平台项目建设前期与各系统厂商协调,做到未雨绸缪,不能等到建设过程中再去协调接口和费用,这样才不会拖慢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

3.5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培训和推广

系统使用培训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的第一印象,好的培训会让使用者更加清楚的了解系统具有的功能,能给自己带来哪些便利,为后期系统的大规模推广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在培训前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可以针对小规模的用户做小范围的培训和试用,根据培训和使用的效果,了解大家的关注点,调整培训内容和计划,提高培训治疗。

通过行政手段制定详细的系统上线时间、使用要求,帮助大家快速从原有的工作模式和习惯中摆脱出来,享受数字化校园带来的好处和成果。

3.6引进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

针对信息维护部门缺少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与领导和人事部门沟通,提高领导与人事部门的重视程度,扩大部门人员数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培训来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针对维护工作中较为难度较低但较为消耗精力的终端、接入网络维护工作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外包给服务公司,从繁重的低级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加强数据整合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运维团队的整体水平。

4结束语

关于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收稿日期:2009-10-27

作者简介:韩宇(1967-),女,吉林抚松人,伊春市委党校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化图书馆。

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是改善党校办学条件,提高党校办学水平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化党政领导干部的需要,是新时期创建和占领网上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的需要。因此应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搞好信息资源建设。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点

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图书馆的无缝连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存储仓库,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电影、声音等各种媒体)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永久性地存储在软盘、硬盘、光盘之中,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的巨大宝库。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个庞大的存储系统,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管理系统。

数字图书馆虽然是由实体图书馆发展而来的,但其独具特点。

其一,信息存储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纸张印刷型信息存储形式,形成了数字化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说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挖掘、加工、存储、传输与管理为主要特征,涵盖多个分支。

其二,信息组织形式网状化和传输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可以与各地的网络及各种联机信息系统、信息中心联结在一起,通过网络把信息组织起来,传递给用户。

其三,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化。数字图书馆打破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等一切管理方式完全用计算机来处理。

其四,信息检索及其服务联机化。数字图书馆通过广泛的用户产品接口、良好的检索功能、直观易用的人机界面提供服务,用户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终端前,对千里之外的图书馆进行浏览和查找资料,也可通过远程数据库进行浏览和检索。用户还可以在联机中与图书馆员进行交流,这将极大地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提高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速度。

二、充分认识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一)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是改善党校办学条件,提高党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图书馆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教学人员进行教学科研的基础和保证。有没有一个高标准的图书馆是衡量党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党校现代化教学条件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提高党校办学条件的当务之急。

(二)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培养现代化党政领导干部的需要

党校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基地,要培养出大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能力和科技素质的现代化领导人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需要,党校要通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让干部了解世界,把握时代脉搏,提高理论水平,增强领导能力。因此,应该认识到建设数字图书馆是提高党校的现代化教学科研水平,用高科技装备党校,使党校干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是创建和占领网上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的需要

建设党校数字图书馆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采取主动抢占互联网阵地的积极有效措施。通过因特网更广泛地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应以优质服务为工作重点

目前,成功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都是基于可操作和可应用的系统,能够提供真实的、对用户有意义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必须以服务为目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来组织资源和改进工作模式。

要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应提高人机界面的友好性,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能否被广大用户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能否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且友好的人机界面,使用户能迅速准确地查询所需信息,而不需太多地学习和训练。目前,在人机界面方面,还有许多难题摆在人们面前:如何帮助和指导用户构造更优化的查询、如何改善查询的效率、如何获得用户的反馈以提高查询的质量、如何引导用户熟练地使用系统以发挥系统潜能等,都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地市党校如何搞好信息资源建设

首先,要搞好本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图书馆要利用科学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做好现有馆藏书目的输入和少量特色文献全文输入。要借他山之石,拓宽信息源,与大型图书馆联网,通过购进光盘的方式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有关文章转入本校网上。

其次,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地方特色数据库主要是宣传介绍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增加外地人对本地的了解和支持,研究交流发展的经验,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经济特色、名优产品、旅游资源等。还有教师、学员对本地发展进行探讨的、有一定价值的论文等。

再次,根据党校教学科研需要,有目的地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开发利用.如果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搜集资料,不管是网上还是光盘,任意一个检索便会出现几十、几百篇文章。图书馆如果对现有的信息资源不加甄别与选择地进行数字化,读者就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选择如何根据党校学科专业和基础课程的设置,结合社会的发展及热点问题,有目的地搜集筛选专题资料。整合开发如何充分挖掘信息资料中的知识内涵,把某一专题的相关资料组织整理、下载或组织专题索引,供读者检索。

在搞好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逐步实现从信息管理员向信息导航员的升级,根据本校教师学员的学习、研究特点,提供部分网站的网址,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

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篇5

1 城市土地利用

在城市地区, 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异程度通常比农业、林业要大的多。城市地区的大部分土地覆盖着公路、建筑物以及其它难以渗透的地面。保存空旷的空间主要是为文化娱乐和装饰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生产粮食和木材, 因此, 城市中现存的绿色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变迁与乡村有很大差异。城市地面几乎不能发生渗透现象; 因有地下排水系统, 城市排泄网比农村更有效, 径流增加了3 ~ 4 倍。当进行建设时, 往往会给地面造成破坏, 导致产沙量比农村高几倍; 但建设完成后, 大部分的地面密封了, 产沙量降到高峰水平的1 /10, 低于农业经营时的水平。尽管如此, 城市的产沙量仍然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植被。城市的土地利用仍然遵循人类活动趋于增加产沙量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造成土地最高的侵蚀速度产生在建设阶段, 这阶段有大量裸露地面和由于运输和开挖引起很大的扰动。为建筑而清除地面, 一年间产生的土壤侵蚀相当于自然的甚至农业数十年造成的侵蚀。然而, 施工不会永远进行下去, 一旦呈现出道路、建起花园和草坪, 干扰就停止, 侵蚀整流速度就会大大地降低。可能与在自然条件下, 或农业耕种前的侵蚀速度基本相同。平均来讲, 城市化建设期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 ~ 350 倍 ( 平均180 倍) , 是森林的1500 倍。从19 世纪初期开始, 茂密的森林产沙量很小, 土地产出损失率也很小; 当农作物取代原始森林, 产沙量增加, 土地产出损失率随之增加; 随着耕作的开始, 产沙量随之降低, 农地的产出损失率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产沙率再次增高, 农地的产出损失率也随着增高, 即农地产出率减小; 只是到20 世纪, 当某些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后, 产沙量才再次下降, 土地产出损失率下降, 即土地产出率有所回升; 在城市扩展和建设时期, 由于地面暴露和建设施工对土地的干扰, 产沙速度急剧上升, 土地产出损失率也急剧上升, 也就是说土地产出率降到历史最低; 当大部分地表封在道路、建筑物以及其它难以渗透的表层下时, 产沙量几乎以相同的速度下降, 城市化后的土地产出率也将急剧升高。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化过程中, 每一种类型的转化, 都无疑带来了产沙的急剧增加。

2 采矿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人口膨胀需要开发矿产资源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采矿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虽然发展了经济, 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尤其是对水土流失和河流泥沙带来极其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国内外有很多实例。采矿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其废弃物严重污染当地水质。该矿区大小选矿厂和个体土法混汞碾佯者鳞次栉比, 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汞、铅等有害物质注入当地水系, 致使水资源受到污染带毒, 既不能饮用, 也不能灌溉。铜铁矿冶炼排放的SO2 等有害气体所及之处, 危害植物生长。黄河中游大型煤田, 地处多沙粗沙区, 处在暴雨多发地带, 水土流失本来就非常严重, 再加上大规模的开采煤炭, 植被破坏殆尽, 占用土地, 造成地表地下土层松动, 移动大量岩石土体, 一遇暴雨极易形成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 更加剧了水土流失。不仅如此, 采矿活动对河流泥沙影响可能在数十年后才显示出来。由于皇甫川流域无采矿业, 所以选择了相邻流域的准格尔矿区作为算例,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开矿引起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无论是哪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开矿后都加剧了土壤侵蚀, 侵蚀最为严重的类型当属运输类。在矿山建设初期比任何时期侵蚀都要严重。

3应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产沙量与土地利用变化总趋势

流域产流产沙预报, 影响因素多, 物理机制复杂, 采用数理方法建立降雨、产流和产沙之间的关系模型, 通过计算来研究流域的水沙变化特性。然而在建模过程中边界条件不明确、模型自身的假设条件、参数率定的复杂性和数值计算的不稳定性影响了计算精度, 其应用受到限制。而经验和随机模型需要大量的详尽资料, 况且其建立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应用很不方便。对于一个流域来讲, 卡口站的水文观测资料容易得到, 但降雨、汇流与产沙过程资料较难获得。再加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 导致许多无法量化的事件。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模, 可以避免这些缺陷, 神经网络只注重起始条件和最终结果, 能够通过部分准确样本自学习来体现各因子间的复杂的内在联系, 比以往的计算模型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思考 篇6

一、制定数字档案室建设的计划

有计划就有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对单位档案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再根据需求和工作实际从数字档案室建设规模、设备投入、预期效果及意义等方面制定翔实的工作计划, 按照满足医院现实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做好经费投入, 分步骤进行设备配置、网络建设、客户端的建立等工作, 同时做好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的配置。

二、制定数字档案室建设各类制度

有规矩就有方圆。数字档案室在技术上适于信息时代发展需求, 在管理上要更科学、更周密、更严格、更完备。而科学管理是以制度为依据, 所以要根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要求, 联系相关法律法规, 从档案管理、业务、技术三方面建立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其中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档案数字化流程、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等, 并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管理和操作。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 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数字档案室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如果人员不稳定, 势必会给工作的延续性带来影响;因此, 数字档案室建设要以人为本, 注重档案室工作人员的配置与稳定,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积极支持档案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数字档案室建设的专技人员技能的提高, 就是要加强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的提升,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改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室存档案数字化建设

(一) 室存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如果将室存纸质档案进行自行扫描, 则档案原文图像存储格式建议采用无损方式进行存储, 以免图像信息丢失。一般认为, 图像文件存储采取TIFF格式。因为TIFF格式是经过自身压缩后, 存储空间小, 在各种操作平台和图像处理的软件中可以通用和转换成其他格式。在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 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的同时, 还要注重库存其他载体档案数字化处理, 如库存实物档案, 形态各异, 数量繁多, 占用空间大, 进行规范整理后全部拍成数码照片与目录对接, 实现实物档案数字化管理。

(二) 室存档案的数字化外包。如果将室存纸质档案进行档案原文数字化外包, 首先对外包公司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签订协议时除对时间、格式、规范等有要求外, 重点要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及防护措施。此外, 档案管理员要做好外包之前档案的登记、鉴定、档案包装及交接工作, 外包后要做好档案的查收、还原等工作, 以保障档案的安全完整。

(三) 电子文件的归档。档案增量电子化是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关键, 所以电子档案的完整归档显得尤其重要。第一, 要鼓励档案专业性强的管理人员, 参与制定医院电子文件生成和办理的流程, 制定出相应的电子文件整理规范、移交时间、数据类型、格式、相关软件、技术环境、版本、归档范围等, 以期保证电子文件的归档质量。第二, 提高全院职工电子文件的归档意识。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要注重宣传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意义, 让他们在工作中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即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形成并同步收集后交档案室存档, 确保部门电子文件形成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 确定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 建立归口管理机制。档案部门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纳入档案管理“三合一”制度之中, 实行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同步管理。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 建立归口管理机制非常重要, 因为不管是哪个部门起草文件, 最后都要加盖医院公章, 所以委托盖章人员负责严把电子文件形成质量关, 并确保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

五、数字档案室的功能及安全维护

利用服务器、档案管理软件录制档案目录数据库, 将档案原文进行数字化扫描后与档案目录进行对接形成“虚拟档案库房”, 在做好网络保密防范措施后, 建立档案利用客户端, 通过医院局域网实现档案远程利用。让员工足不出户地查阅相关档案的目录并浏览全文, 档案利用既方便又快捷, 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的同时减少了对档案实体的利用, 实现了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数字化档案的利用, 信息安全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可靠, 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现象发生, 加强对信息安全员、系统管理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保密教育。同时要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 做好档案数据库的备份工作, 将目录数据库及电子原文数据库备份到光盘或硬盘上异地保存, 以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及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档案室建设任重而道远, 必须不断创新思路, 更新理念, 提高技能, 持之以恒地强化电子文件及数字档案的积累,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维护档案信息安全, 才能体现数字档案的强大优势。

摘要:数字档案室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档案制度建设、档案人才建设、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安全维护等方面阐述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思路。

关键词:数字,档案室,建设

参考文献

[1]邱晓青.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2]周长华, 陈妹, 吴小军.照片档案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模式探讨[J].档案学通讯, 2002 (1) .

[3]韩瑛.电子文件前端控制规范的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4 (10) .

数字采矿建设及思考 篇7

随着油田的发展, 油田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油田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八五”以前的单项应用阶段

该阶段, 计算机往往单独应用于地震和测井资料数据的处理、将数据报表计算机化同时进行简单加总。

⑵“八五”期间的起步阶段

该阶段, 计算机主要用于数据库的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

⑶“九五”以来的全面推进阶段

在该阶段, 信息化基本覆盖了油田的主要生产和科研单位,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和开发等环节。

1.以网络应用为主, 加快油田数字化进程

“九五”以来, 长庆油田以网络应用为主, 开发建设了生产运行数据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法律法规系统、计划财务系统、油气运销系统等等十大信息系统, 切实加快了油田数字化建设进程。此外, “十一五”期间, 长庆油田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油田体系建设, 形成了“前端、中端、后端”建设的总体框架, 形成了六项数字化建设标准, 37项专利, 涵盖62大类, 152种数字化设备定型目录及控制价格, 加快了数字化管理建设的进程。2011年底油田数字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 气田将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2.综合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助推油田数字化

综合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勘探辅助决策系统、开发信息管理系统、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等几个子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对一个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五大资源为人、物资、能源、资金和信息, 其中, 前四项是有形资源, 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边际收益率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而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 而且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获得的今天, 信息这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更为巨大的利益和发展潜力, 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企业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 掌握了信息资源可以更好的利用有形的物质资源, 是物质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以土地、公路、管线、井位和水电网络及设施对象的空间信息流为基础, 并以管理维护扩建勘探等等业务管理需求为目标, 搜集整理所有可以获得的数据, 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现有数据资源, 为油田管理提供服务的一个信息化系统。此系统强化了对信息的全面分析能力, 可以满足各级管理人员对资源分布和最新态势进行准确了解的需要, 并为企业及时制定应对策略。

勘探辅助决策系统

有资料证实, 勘探研究人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时间往往占整个研究过程的60%左右, 而实际研究时间不足40%, 主要是由于相关的原始数据和中间成果不能随时查阅, 影响到勘探部署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勘探辅助决策系统在油田管理中的建成和应用为研究人员搜集数据和携带图纸提供了便利, 便于对成果资料进行长久保存和共享, 同时建立起多媒体决策会议室进行无纸化、电子化的井位论证, 最大限度的减轻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准确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了解项目进度, 实现对生产决策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针对静态、动态和试验资料等数据内容和数据信息进行开发, 该系统基本覆盖到油田全部开发生产过程, 包括对油田进行开发、采油作业、监测集输、油田储量等多方面内容。该系统的普及实现了各个油田、各个区块和单元对开发资料进行快速查询和共享。

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在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生成过程中, 报表由录入人员录入、保存, 之后由报表初审人员进行初审, 初审后报表由审核人员进行二次审核, 二审通过后报表由批准人员进行批准, 获通过的报表就形成本企业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供用户查询和应用。所有未通过的报表由录入人员进行修改, 然后提交初审人员再次进行审核直到通过为止。如图1所示。

中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

中国石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采用了现代化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对财务、资产有关数据进行搜集传送加工处理和存储管理的基础上, 出具符合国际与国内会计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 该核算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三个子系统, 其与普通的财务软件有很大区别, 也不同于一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系统, 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型网络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

能否确保物资供应在油田生产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建成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之后, 石油公司的物资供应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人员大大精简、采购周期缩短、供应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等等。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网络是视频会议系统是以分布在各地的视频会议设备之间所交换的视频、音频以及各类控制信息为基础, 具有媒体处理、会议录播、双视频流以及数据会议等等多种功能。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按期望规律和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 一般由控制器, 执行机构, 控制对象, 检测变送部件以及比较部件组合而成。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登陆长庆油田[J].《数字化工》.2003年12期.

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篇8

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DL) , 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 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 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众多的定义表述中, 一个能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

2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2.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 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

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 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

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 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 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 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 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

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 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

2.5 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

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 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 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 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 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 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 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 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 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 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 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 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 需逐个站点地查询, 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 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 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发布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 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 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 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4.1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 (包括地图) , 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将这些资料数字化。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 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 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 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 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 (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 , 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 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 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 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 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 可以按照颜色, 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 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 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 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 (N-IDFN) 和宽带 (B-ISDN) , 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 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 (CATV) 广播网络, 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

4.5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 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 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 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 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 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

5.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 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 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 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 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 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 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 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 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 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 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着重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数字图书馆的模块、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68-69.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 :52-53.

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思考与分析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

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高职院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作为高职院校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资源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担负着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重要任务。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建设应用型、高水平的数字图书资源就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图书馆工作起点的数字图书资源建设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因此,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流的数字图书资源,就成为各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资源的载体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分散型资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各类集成数据库不断建成,在网格环境下,不少数字资源已经向集群式、云架构等方式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子资源的束缚,这些资源便于读者检索和利用,满足了师生的使用要求。

一、目前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各高职院校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起来,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资源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只图短期效益

部分高职院校追求短期效益,为了满足检查或评估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不经过科学论证,就盲目采购大量的数字资源,造成的结果就是各种资源鱼目混杂,甚至有些学校还购置盗版资源。虽然资源数量增加了,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造成了大量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时间一长只能束之高阁。同时在后续的资源建设中,只能根据现有资源来弥补馆藏资源结构、数量、质量的不足,过程复杂,使得数字资源更新速度比较慢,短期内会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了不良影响。再则,因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多变,一般根据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数字资源结构难以稳定,部分高职院校资源建设的预测性和前瞻性较差。

(二)重视理论资源,轻视实践性资源建设

不少高职院校没有抓住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特点,没有进行专业性调查,就相继购置了大量的理论性数字图书资源。这些理论资源由于没有和实践课程结合,忽视了实践性环节的资源建设,加之高职学生基础较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弱,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强,使得学生对这些理论资源并不重视,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少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率差。

(三)重视资源数量,轻视特色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资源建设应该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建设,否则就进入了一种误区。即不少学校为了应付各类检查,没有考虑学校专业特色,没有结合自身的特色和特点,没有仔细研读专业设置和专业特点,而购置大量与专业建设无关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与学生的专业无关或者并不相近,使得一些学校资源很多,并无特色资源,凸现不了高职院校的特点。

(四)数字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信息管理人员,大部分没有信息化工作的专业和经历,很多学校不重视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致使管理人员不能在新形势下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差,对数字资源的管理缺乏能力。加之数字资源的管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很多管理人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也不高,造成了资源建设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二、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分析

产生上诉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滞后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制或者合并组建而来,学校基础差、底子薄。不少学校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认识有限,缺乏对资源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更有甚者,不少学校认为:数字图书资源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思想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水平偏低、建设滞后。

(二)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数字图书资源的发展和建设

资金投入的不足,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许多学校领导重视纸质图书建设,纸质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很多学校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纸质图书的购置建设中,购置了大量的纸质资源,而忽略了数字资源的建设,加之部分检查评估中,对数字资源重视不够,造成了一条腿走路的怪状。

(三)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造成了数字图书专业管理能力的缺失

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许多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并非信息专业人员,特别是对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少,而学校又没有将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纳入信息化教育的计划,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造成了对数字资源建设无人问津,即使资源建设好了也无人管、无人问。

三、加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措施探究

(一)加强长期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建立长期规划和建设的长效机制。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规划,应该积极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另外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到建设较好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和学习先进的建设经验,这样能够使得规划更加完善和科学。

制订好科学的数字图书资源建设规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加大投资力度,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多渠道获得更多的资源。可以分批分期的进行投资,重点学科和急需购置的资源优先和重点投资,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盲目购置,避免重复性建设,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和损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更需要建设的专业,完善教学资源。

对数字图书资源建设,要遵循好几个原则:一是要有科学性:资源建设要与本学校发展目标、专业特点、课程设置相结合,科学制定规划,科学进行实施。二是要有针对性:以满足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为主,注重应用性资源的建设,不能只满足大而全,要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三是要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要不断充实各类资源,不断完善資源,使资源建设呈现阶梯式发展。

(二)加强特色资源建设,突出专业特点

信息资源特色化,是指图书馆长期面向特定服务对象而形成的有别于其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收藏特点的概括。建立特色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各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图书建设应基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办学方向和特定服务对象,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建设特色资源。这些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1)应用特色。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及产业规划,确立数字资源建设的应用领域,形成应用特色;(2)专业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完整系统地收藏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形成专业特色。

(三)注重数字图书资源的整合,突出集成性特点

数字图书资源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内,应该把数字图书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这样学生在接受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数字图书资源带来的便利。这就需要资源管理人员要密切联系教学一线,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了解教学需要,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供师生使用。同时,整合并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要将各类资源进行关联管理,将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源进行集成,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能够加入到资源的建设中来,促进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利用网络资源,建设馆际共享新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中的免费资源越来越丰富,更多的数字图书资源完全可以被高职院校图书馆所利用。因此,可以考虑开发网络资源采集系统,收集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利用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特定数字资源进行上网查询、浏览,选择可以被师生利用并且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组织、归类、设置类目,使某些资源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备。再比如可以建设网络资源指引库:所谓指引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类似于特色搜索引擎,它并不具体存储数字资源,而是通过引擎对用户进行引导,从而查找出用户所需的各种资源。

同时可以加强馆际电子资源的互联和互通,建立友好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新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各图书馆之间均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因此可以利用馆际资源对本馆数字资源进行补充,也可以将本校的资源拿出来给对方利用,实现馆际资源的互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建设投资。

(五)加强管理人员的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管理人员的工作和业务能力,决定了对数字图书资源管理的水平和使用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数字图书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使之能够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把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最新方向,熟悉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对数字图书资源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本校或外校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员,充实到本馆队伍中来,带动本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发展和需要。

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乃至高职院校整体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力度,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稳定的数字图书资源。使得数字图书资源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文仙.新時期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2]范中佳.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探索与创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

[3]徐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4).

数字出版的云平台建设思考 篇10

高校期刊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应该是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出版行为的全过程数字化覆盖, 利用一个完善的数字出版信息系统, 在线完成从编辑、出版到发行的全过程, 作者、编辑和读者在线实现各自的角色内容。数字出版信息系统应具备学报编辑部的管理、编辑流程管理、出版内容管理、经营传播方式管理等基本功能。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数字出版的新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数字出版领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实现手段, 为高校期刊数字出版的加速推进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云时代的新型数字出版信息系统具有投入低、无风险、低成本的特色, 利用云计算的大规模、高可用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的特点, 以数字内容管理、在线阅读、在线教育等产品与服务为标志的数字出版2.0时代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 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数字出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R.Baglev对利用计算机检索代码做文摘进行的可行性研究[2]。数字出版的定义多种多样, 无论是却咏梅的“网络出版”还是谢新洲的“电子出版”, 其实质上都是认为数字出版就是在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的整个过程中, 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

数字出版强调内容的数字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发行传播的数字化, 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 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相比优势明显, 除了具备数字时代所特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和多媒体性等特点外, 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减少许多中间环节, 实现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发行成本、库存成本等出版成本, 节省资源。目前国内39家媒体集团中, 有33家推出数字报纸。

近年来, 我国数字出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其中, 特别是云的理念慢慢渗透进来, 各种支持数字出版的公有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数字出版正慢慢进入云时代。

2 数字出版对高校期刊的影响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 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发展方向。高校期刊现代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高校期刊实现数字出版的强大推动力和形势要求, 从传统的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的转型理应走在出版业的前面。[3]

高校期刊作为高校的学术宣传窗口, 一直都在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大部分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应用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这就为依托于高校的高校期刊打下了坚实的数字化应用基础。高校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将改变办刊人的观念, 改变期刊的产业结构和运作模式, 将推动和促进高校期刊的发展, 使高校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将更加提高高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服务水平。

高校期刊从传统的出版方式向数字出版方式转变, 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专用数字出版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依靠有效的互联网络建设的数字出版信息系统平台, 可以实现各种角色的工作人员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 协同办公, 在此平台上轻松实现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期刊内容在线出版发布的全过程。[4]这决定了高校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对网络技术要求比较高, 建设难度也比较大, 并且后期维护的要求也高, 不是一般单独的高校期刊编辑部所承担得了的, 是需要第三方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和公司帮助实现的。过去成功的经验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在多个编辑部之间加强合作, 互惠互利, 平摊风险, 降低建设成本, 共同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目前高校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方式有多种多样, 但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强大财力和技术实力的刊社根据自身需求, 自主或聘请第三方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商帮助, 量身订做, 开发实现满足自身特点的软件技术平台;以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为例, 2010年在整合武汉理工大学网络资源的同时, 期刊社所属的二十几个杂志编辑部加强合作, 共同搭建了武汉理工大学特色的数字出版平台。日常运维工作由专人负责, 编辑部只专注业务工作, 期刊出版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各项事务管理工作明显改善。这种方式以个性化开发为主, 量身定制, 好处是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要, 但缺点也很明显, 就是前期投入大, 实现风险高, 后期经营维护成本也高。

不是所有高校期刊都有实力搭建自己专用数字出版信息系统, 所以第二种实现方式就是“借鸡下蛋”, 借助于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搭建的公共数字出版平台, 满足实现高校期刊数字出版的基本功能需求, 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刊社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刊社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采用平台租用、刊社项目外包等多种合作方式使用公共数字出版平台。这种方式利用可靠的第三方平台来实现数字出版, 具有投入低、无风险、低成本运作的特点。在满足数字出版的基本功能条件下避免了重复投资, 降低了建设和经营的风险。使高校期刊在掌握一定自主权的情况下自主地在平台上出版更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期刊。

3 云平台对数字出版建设的影响

出版模式的更新, 必须以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高校期刊要学会善于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相对于独立建设的数字出版平台升级改造后实现的“私有云”而言, 那些由第三方平台实现数字出版的“公有云”更有发展前景, 更适合大多数期刊和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建设尝试。例如基于CNKI首创的“云出版+云数图独特数字出版模式”,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 建成为一个低门槛、高效率的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中国知网云出版平台V2.0”, 高校期刊借助于这个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向数字出版新时代——云时代的迈进。

数字出版云平台 (Digital Publishing Cloud Platform) 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新概念。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的数字出版云平台, 可以使数字出版领域中的数字内容管理、在线阅读、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等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大幅提升, [5]数字出版产业内容、版权和运营核心等方面问题将得以很好地解决。

高校期刊数字出版云平台的解决方案是所有技术细节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实现完成, 不需要关心如购置安装新硬件或配置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问题, 编辑业务人员只需要提出功能需求, 而把平台实现的技术问题交给云服务提供商解决, 保证专业人干专业的事情, 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期刊根据自身业务规模的需要可以在公共数字出版云平台上“按使用付费”, 减少出版成本, 合理地使用资源。充分利用“云”规模可以动态伸缩的特点, 根据需要快速申请分配资源, 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充分利用“云”的移动特点, 结合内容管理的功能, 协同工作, 编辑在互联网连接的任何地理位置任意时间就能捕捉到更新和变化, 使得期刊更专注于提升内容产品的质量, 提升编辑生产效率。

成熟的数字出版云平台可以支撑高校期刊采、编、审流程系统化, 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刊目的。在网络连接的任意地理位置, 利用云平台的协同办公功能, 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可以在任意时间及时交换稿件处理意见, 反馈稿件处理结果, 并把最终定稿送印刷厂印刷装订或推送数字期刊给最终订阅用户, 从而实现出版过程的全数字化, 大大节省资源和时间, 提高效率。

在用户体验方面, 高校期刊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移动阅读日益增长的需要, 还可以将刊发的所有过刊进行数据资源整理和知识挖掘, 从深层次实现所有发表文章的快速查询与检索, 为知识创新提供服务。

4 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的对策

数字出版相比传统出版, 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纸书出版需要编辑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从业经验, 而数字出版需要在传统出版编务基础上, 再掌握先进的IT技术, 这虽然无形中增加了数字出版实施的难度, 但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期刊发展的优势。

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 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 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要注意到期刊在向数字化发行的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取舍, 要注意高校期刊在内容等方面的自主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云出版服务平台的建立”, 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保障, 靠云出版平台贯穿整个产业链, 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支持云出版技术, 这是国家对数字出版建设提出的要求, 国家对此会大力扶持, 新闻出版总署也在大力地布局, 目前已经在全国已经有九个基地获得了批准。天津数字出版云是国家的第一个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 开启了国家的新战略。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对所有的参与者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需要每个从业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武装自己, 自觉地参与数字出版工作中去。

人人都在谈云计算, 但是真正能够将云技术落地“生根”, 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是硬道理。数字出版云在推动个性化出版方面走在了前列,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技术方案更加成熟、数字内容和平台建设与用户需求结合更好的数字出版云会为高校期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高校期刊进入云出版时代已不遥远。

总之, 数字出版云的建设和良好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涉及到技术问题, 更涉及到管理和观念问题, 建设者和使用者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朱剑.高校期刊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2]谢新洲.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内涵[J].数字出版技术2002

[3]祁庭林.传统数字出版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编辑之友, 2007 (4)

[4]赵连稳, 张阳.高校期刊数字化学术平台的功能及前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101-104.

上一篇:汽轮机油下一篇:会计寻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