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污染及治理

2024-05-06

河流污染及治理(精选八篇)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1

健康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宜居生活的基本保证。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管网设计系统性差, 存在雨污混流;配套收集系统不完善, 污水排放去向不明确, 难以全面截污;雨污混合水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涌, 导致水体污染。治理黑臭河流有物理法、化学法、土壤生物工程法和生物生态法。物理法利用现有水利工程或机械设施治理外源和内源污染, 包括截污、疏浚、调水、机械除藻等, 治理效果好, 工程大, 受当地水文地理条件限制。化学法投加混凝剂、吸附剂去除污染物, 见效快, 费用高, 易形成二次污染, 应用有限。土壤生物工程法利用存活的植物及其他辅助材料构筑各类结构改善水质, 如生物浮床、生态廊道等, 对场地要求高, 治理时间长, 效果好, 不抗冲击, 影响行洪。 生物生态法构建利于有益微生物菌群生存的有氧环境, 提高自净能力处理水体, 有生物曝气、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等, 费用低, 处理程度高。向水体充空气 (或氧气) , 恢复和增强好氧微生物活力, 净化水质的曝气增氧技术是生物生态法一种, 被很多国家优先采用。针对我国河流污染特点及水动力条件, 选择经济、高效的曝气增氧技术, 对河流生态恢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曝气方式优化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 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用曝气增氧技术解决因暴雨污水或污染引起的河流急剧缺氧问题, 效果良好[1,2]。北京、重庆、上海等地实施曝气技术治理黑臭河道后, 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Ⅴ类水域标准。城市河流有机污染严重, 溶解氧偏低。暴雨携带污染物质入河后, 水体污浊, 光合作用减弱, 溶解氧继续下降[3]。溶解氧是建立菌- 藻生态系统, 启动自净能力的关键[4], 可钝化底泥[5], 抑制底泥中磷和氨氮释放[6]。夜间曝气明显抑制藻类生长, 控制富营养化[7,8]。曝气方式种类多, 有水体曝气、底泥曝气、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射流曝气、空气曝气、纯氧曝气和臭氧曝气等。 有四种设计参数确定曝气方式:一是耗氧水质指标。如张闯对比了12种曝气布置的COD、氨氮去除率后, 选择微孔雾化曝气和橡胶坝曝气[9]。

3曝气增氧量的选择

曝气所耗功率是曝气增氧技术应用推广关键。河流耗氧物质包括还原性物质、易降解有机物、硝化以及固态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曝气量按需定供是最经济的。耗氧量估算有两种: (1) 数学模型法。实际运用中发现曝气后黑臭现象略有好转, 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学模型法是理想状态下河流需氧量, 不确定因素 (水温、流速和再悬浮等) 影响其精确性, 据此选择充氧设备, 往往造成曝气量不足。 (2) 实验方法, 即依据去除率确定曝气量。实验发现曝气量增加不能明显提高水质。

4结语

曝气增氧技术构建河流本土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环境, 提高污染物降解率, 有效消除河道黑臭现象, 占地小、投资少、运行简单、 处理水量大、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是治理有机污染型河道有效、经济的方法。应用时需合理设定曝气量和曝气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和治理河道现状, 结合生态水力学和生物学相关原理, 在提高氧利用率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寻求生态治理、景观设计双赢的生态水力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绍君.纯氧曝气快速消除河流黑臭工程效果及河道影响因素研究[M].清华大学, 2010.

[2]孙从军, 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2001, 4:12-14, 20.

[3]邓思思.嘉兴平原河网溶解氧平衡研究[M].浙江大学, 2013.

[4]朱健.组合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流污染治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M].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5]高静思.城市景观河流水质调控技术研究[M].清华大学, 2009.

[6]袁文权, 张锡辉, 张丽萍.不同供氧方式对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湖泊科学, 2004, 16 (1) :28-34.

[7]朱亮.不同磷浓度、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M].重庆大学2007.

[8]王风贺, 王国祥, 刘波, 等.曝气增氧技术在城市黑臭河流水质改善中的应用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0) :6137-6138, 6141.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思考 篇2

——以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为例

城市河流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水供给与受纳功能、生态功能、城市景观与美化功能等。健康的城市河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的江河普遍遭受污染,荆门市的竹皮河是其中之一,严重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影响了荆门的正常发展,威胁着荆门人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的安全。因此,解决竹皮河流域污染,恢复其生态功能的问题,已是荆门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竹皮河流域基本情况

竹皮河发源于荆门城区,经东宝区牌楼镇、钟祥市石牌镇,在沙洋县马良镇入汉江,全长74公里,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其中工业废水2300多万吨。竹皮河主要支流有三条:即南城区的杨树港,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年接纳高新区、掇刀区生产生活废水约1500万吨;北城区的王林港,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年接纳东宝工业园区废水约200万吨;另一条支流麻城河,接纳麻城工业园石膏矿采矿工业废水和流域内的生活废水。目前竹皮河为劣五类水质。

二、竹皮河污染原因及危害

按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竹皮河为四类水体(指标值:化学需氧量的四类标准为30毫克/升、氨氮为1.5 毫克/升、总氮为1.5 毫克/升、总磷为0.3 毫克/升),从竹皮河入汉江口的水质监测结果看,上述4种污染物分别为69.1毫克/升、6.4毫克/升、7.8毫克/升、0.6 毫克/升,化学需氧量超标1.3 倍、氨氮超标3.3 倍、总氮超标4.2 倍、总磷超标1.0倍,竹皮河水质仍为劣五类。

分析其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少天然来水。竹皮河接纳荆门中心城区9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年接纳废水总量6000多万吨。目前竹皮河上中游除梅雨季节和夏季行洪外几乎没有天然来水,河水自净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这是竹皮河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

二是污染负荷大。荆门石化、天茂实业、格林美等企业排放废水COD标准值(100-120毫克/升)就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30毫克/升)近3倍;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的COD(60毫克/升)超出地表水四类标准一倍,氨氮高2倍多;杨树港、王林港两个较大的支流水质严重超标,荆门高新区、麻城工业园位于杨树港流域,东宝工业园位于王林港发源地,工业污染排放量大。

三是污水收集不完善。竹皮河及杨树港城区段沿岸共有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口9个,市政污水管网溢流口13个,其中常年排水的有三眼桥、向东桥和洪源市场等3个溢流口,大量的污水未进污水处理厂直接进入竹皮河。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和麻城工业园都没有配套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排河道。

四是污水处理厂效率不高。由于管道破损和不完善、地下水渗入,收集污水浓度偏低,降低了荆门市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其中,夏家湾污水处理厂原来的污水进口浓度在260毫克/升左右,以此为依据进行减排得到环保部的认可,但现在由于河水和地下水渗入,进口浓度下降到120毫克/升左右,将倒扣减排量1400吨;杨树港污水处理厂按处理生活污水设计,实际处理大量的工业废水,经常出现菌种死亡、被迫中止运行现象。

五是河水组成成分复杂。炼油废水、化工废水、生活污水混合在一起,生化比低、含盐量高,氮、磷污染重,现有的工艺技术、处理方法难以见效。

六是内源污染严重。突出表现在竹皮河河床的底泥污染严重,底泥不断释放,形成较强的内源污染。

七是面源污染难以控制。沿岸80000多亩农田化肥农药污染直接排入竹皮河,加重水体污染,下雨时污染加重,也进一步说明面源污染对竹皮河影响较大。

八是治污没有形成合力。竹皮河沿岸各地政府认识不统一,责任和工作不到位,产生了“发展自己的经济、污染共同的河流”的不良后果。

由于竹皮河水质长期超标,其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造成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养殖损失,多次引发群体性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竹皮河水质黒臭,影响景观价值,离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竹皮河是中心城区唯一的排水通道,由于没有环境容量,使之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下泄流量减少,竹皮河对汉江的威胁将进一步突显,荆门将面临更大的治污减污压力。

三、新一轮治理基本思路

为实现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必须坚持“水清、水满、水生态”作为河流环境整治的战略思路,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截污后治理的原则,确定“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一)“水清、水满、水生态”的战略思路

“水清”,是竹皮河水环境改善的主攻方向。其中,保证重点工业企业排水稳定达标和总量减排、加快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分散型污水就地处置、加强垃圾倾倒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等,是削减入河水污染负荷的骨干工程措施;清除河道淤积污染底泥与水面漂浮杂物、修复河床表面、改变和提高河道景观生态健康水平,是转变河流水体综合感观的重要手段。

“水满”,是保障河流景观生态形象的基本要求。其中,提供河道补水、分段构造河内拦水设施、维持足够的景观水面、保持最小生态景观水位,既是营造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也是提升城市与自然和谐面貌的必要条件。

“水生态”,是提高竹皮河水体自净能力、维持水体水质的关键手段。其中构建生态驳岸,建设沿岸生态缓冲带,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环节。

总体上讲,“水清”是要求所有河道受纳的水污染物必须削减至可接受水平;“水满”是保障上游及河流在旱季仍有足够景观生态水位;“水生态”是实现河流水体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截污、清淤、调水、治污、修复”的初步技术路线

“截污”—实施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清淤”—对城区及江山水库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调水”—依靠上游补水通道,即漳河生态补水工程。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适度补水,每年从漳河引水共向竹皮河补水1.08亿立方米。“治污”—对工业污染源与工业园区的点源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中石化荆门分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天茂实业有限公司、市垃圾处理场等30多家重点企业、单位深度治理与减排。

“修复”—在江山水库建设以治污为主以景观为辅的生态湿地公园。进行库体清淤、扩大库容、栽种水生植物、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在乡村河段实施生态小岛、石笼毛石干垒生态护坡、生物固化紧实与缓坡植被等生态保护与建设,这样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河道自然呼吸,形成开放的动态生态系统。

四、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是规划先行。依托中国环境科学院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制系统可行的竹皮河流域污染治理规划,目前规划已于今年4月17日通过环保部专家评审。

二是断面考核。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出台荆门市竹皮河流域水质跨界断面考核责任办法,分清各个断面的责任单位,征收超标排放的生态补偿资金,以此提高地方政府加强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承担责任。

三是调水补水。针对竹皮河上游来水量少的特点,依靠上游漳河水库建设补水通道,通过漳河干支渠向竹皮河、杨树港每年补水1亿立方米。

四是截污纳污。进行城区及化工循环产业园、荆门高新区、东宝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封堵、收纳污水,并将收集的污水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五是河道清淤。联合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开展底泥释放试验,修整河道断面,埋设排污干管,对部分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并实施河道去硬化工程,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和地下水补水功能。

河流污染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水污染;环境污染;污染防治;管理

概述

目前,我国的水体污染便得越加严重,多数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近三四十年,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和很多相关的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过这种污染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管控。有些河流流经城市会遭到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大部分的污染物都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生活和工业垃圾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无机污染物。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导致这些内河会呈现比较严重的有机污染,这种现象在大型的城市更加明显,这样便会使得河流整体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旦这些河流受到污染,势必会对我们的饮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居民的饮水安全与健康也带来隐患。

1、河流水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河流已经受到绝大多数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日益严重。环保相关部门在全国的几百条河流做质量测试与评估工作,特别是一些经过城市的河流,污染更是严重。数据表明,类似的城市河流已经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即四类水和五类水。在我国47个环保重点监测断面中,有百分之29属于五类水。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是全国水质最差的几个河段。黄河流域与松花江流域的水体质量较差,而珠江,长江水体质量总体良好。

2、河水污染成因分析

2.1自然河流的环境容量较小,水体质量差

自然河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其容量以及水体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这些因素主要涵盖:降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拦水大坝上游水库等。并且,一些城市由于管理和治理不善,很多工业以及生活污水任意过量排放,造成一部分河流失去可使用的价值。这些污染中,有机物造成的污染会使得好氧微生物快速分解,这就需要造成氧气的大量消耗。一旦河流被污水污染,那么其中含氧量会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2.2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据有关研究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主要河流都有不同严重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这种现象在北方尤为突出。特别是土地如果利用不合理,经会更严重,尤其是在山坡区域如果过度开采等活动,会导致植被以及地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样河流在两岸就缺失有效的植被保护,水土的保持也就受到负面的影响,同时,加之水侵蚀、冻融等自然因素,很多有机物进入流域,导致水质遭到破坏。

2.3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通常情况下,江河流域在下游聚集很多商品粮的重要产地,很多耕地就分布在这些河流的附近或者两岸,当前,很多农药以及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流失的农药等都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水体中去,这样也是水质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一些禽兽等的排泄物也一般不能被集中处理,很多都随意堆放,这样很多夹杂粪便的溶液也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流域中去,目前,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逐渐增加,污染趋势越来越重,据估计,水污染负荷50%以上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2.4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的平均垃圾产出量为七十万吨之多,很多城市在处理上仍然是堆放以及简单的掩埋处理。这种传统的简单的处理方式也是造成污染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垃圾堆渗出的渗滤液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威胁流域内的饮用水安全。

2.5工业污染仍然严重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失合理性,很多产业水源的消耗比较严重,同时污染也很严重,这种结构性的工业性质的污染比较严重和凸显。同时很多传统的企业设备太过时,并且技术也不够先进,无论是消耗还是能源的使用率都存在不理想的现象,同时资金紧缺,在废水处理上也管理与整治不足,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处理,这种类型的企业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制造和排放很多废物与污水,势必会给河流水体造成不利的影响与破坏。

3、河流水污染治理对策

3.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践已经表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观念,要呼吁全社会、全民去保护水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道路不断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努力探索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之间能够均衡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合理确定和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观。在进行水资源的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环境以及水体的保护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将相应地区的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增强。要注重加强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必须要强行关闭污染严重的小作坊和企业,不断使得河流水体得到保护,水质得到保护。

3.2全面实施总量控制

要对一个区域的水环境进行保护,必须要对污染物的总量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必须保证污染物的量必须保证水资源能够承载或者自净,必须是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协调发展。所谓的总量控制,能够控制污染量的同时,还可以层层分解责任,将这些排放量要求真正落实到企业中去,不进有效提升了环境管理效率,而且还优化空间水环境容量的分配,避免了区域水水环境质量的恶化。

3.3提升水利用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水源的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很低,工业消费用水利用率也不高,总体重复利用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因此,可以断定我国的节水用水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3.4尽快实现从污染后治理向污染源控制转变

要鼓励与发展清洁生产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企业规划的时候要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前期必须要有相关的环境监管工作,如果项目超出了河流污水的标准排放标准,就不能够顺利审批,必须严格把关。一些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炼油、造纸、发电等污染严重行业以及技术滞后的企业,在浪费资源的同时还制造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必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重组,注重技术改革与升级,加快转型与调整,对于过于落后的企业要坚决淘汰与关闭。

4、结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的河流污染情况进行大致的分析与论述,继而对造成污染的原因与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论证与说明,并概括出主要的原因为:一是河水的流量不足以其有足够的自净作用与能力; 二是城市生活以及工业废物排放,但是处理不够科学合理,排放与处理工作不够协调; 三是水土流失会加剧对河流污染;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提出河流治理的一些对策与方法,并对工业发展给予环境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尹子卉.三峡库区水域修造船厂防污染管理探讨[J].交通科技,2008(02)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4

根据《2015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 (12月份) 》公布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 全国380条河流的672个断面中, Ⅴ类和劣Ⅴ类的水质分别占到了5.4%、10.4%, Ⅴ类和劣Ⅴ类断面比例均较上个月升高了1.5%。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总体呈轻度污染, 辽河流域呈中度五日, 海河流域总体为重度污染。主要的污染指标为氨氮、 化学需氧量、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钾指数。在51个重点湖泊、水库中, 滇池等4个湖泊为重度污染, 巢湖、洞庭湖等4个湖泊为中度污染, 河流水质整体状况应给予关注, 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大。

1人工湿地系统概述

人工湿地的原理是结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 构建起基质- 微生物- 植物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系统中的过滤、吸附、沉淀等等多道工序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效果。 此外,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所营造出的生态环境, 能够促进各营养物质和水生生物的地球化学循环, 也能很好的促进湿地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构建起良好的生态效果。

1.1人工湿地系统分类

随着人工湿地系统在现实应用中的日益广泛, 各种类型的人工湿地被探索出来,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人工湿地大体可以分为: (1) 根据人工湿地中植物形式的不同, 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分为浮游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目前, 应用较多的是挺水植物系统和浮游植物系统, 沉水植物系统目前还主要在实验室研究实验阶段, 尚未被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2) 根据污水在湿地中的水面位置的不同, 人工湿地系统又被划分为潜流型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两种。其中, 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湿地中种植大量水生植物, 然后将污水引入到湿地系统中, 当污水从湿地的表面通过时, 污水中的污染物会被湿地中的植物根茎拦截, 从而达到去污效果。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管理起来十分简便, 造价较低, 但不足之处是处理污水时, 异味难以有效去除, 尤其是在夏天容易滋生蚊蝇, 因此, 在实际中推广较少。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主要是将污水引入湿地后, 让污水在湿地床中流过, 由于湿地中预先设有良好的填料等物质, 对污染物拦截具有良好效果, 卫生条件要好于表面流人工湿地。 (3) 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水流方向的不同, 人工湿地又被分为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 (HSFCW) 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VSFCW) 。

1.2人工湿地系统构造

(1) 填料。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度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 填充一定的填料 (如土壤、砾石等) 形成填料床, 在床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成活率高又有一定美观和经济价值的植物 (如芦苇等) , 构成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2) 植物。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芯草、风车草、水葱、浮萍等等, 其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芦苇。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主要是将污水中的部门污染物作为其生长的养料而诶吸收, 植物还可以把一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人工湿地系统中选用的植物应选取适合当地或本区域天然湿地存在的植物, 以保证植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1.3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

(1) 去除有机污染物。人工湿地系统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污水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之后被截留而被微生物利用, 可溶性有机物则直接被植物根系和生物膜吸附、吸收和代谢而去除。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理是利用物理的截留沉淀和生物的吸收降解。 (2) 对氮的去除。污水中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湿地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对氮的去除作用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以及氨的挥发等。 (3) 对磷的去除。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含磷污染物的去除是由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以及基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完成, 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对磷的正常同化作用和对磷的过量积累, 主要是通过强化后对磷的过量积累来完成。 (4) 对悬浮物和病原菌的去除。对潜流式的人工湿地, 对悬浮物的去除主要通过湿地填料的吸附和截流。

2人工湿地处理效果影响因素

对湿地处理效果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溶解氧、植物以及水文因素等。

2.1温度

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有机物去除主要靠生化反应, 与其他生物法处理污染物一样, 温度会直接影响系统中的生物活性, 从而影响系统的污染降解效率, 在人工湿地中, 进水温度、表面流式都会受到温度的较大影响。通常情况下, 水温越高, 生化反应的效率就会越大, 因此, 到了严寒冬季时, 人工湿地系统由于较低的水温, 处理效率将会大为降低。

2.2溶解氧 (DO)

污水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后主要有两个需氧因素:碳化需氧量和硝化需氧量, 而水中的复氧的途径主要包括大气复氧和通过植物茎叶传到输送。因此, 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植物稠密度会对湿地中的氧源具有较大影响, 稠密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会向四周释放氧气, 增加湿地水面局部氧分压, 提升大气复氧量。此外, 植物的根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向四周释放多余的氧气, 因植物不同其释放的氧气量也有较大差异 (见表1) 。

2.3植物

湿地处理系统主要利用各种植物实现去污效果, 因此, 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了湿地系统的主要特征。大量水生植物对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染物去除的机理主要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介面, 尤其是那些挺水植物的茎秆还为冰层形成提供了支撑, 为水中大量野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湿地系统本身也是对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4水文因素

人工湿地系统区域较大, 湿地处理系统中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水流变化也较大, 湿地地上植物与腐殖层的水力传导能力和地下土壤的水力传到能力相差很大, 水流的基本规律不同, 呈现出水流阻力通过水深会影响到其接触时间, 水流阻力增大, 会延长污水的停留时间[1], 对于去污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3人工湿地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河流处理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深圳市白泥坑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经过20余年来的应用和发展, 人工湿地系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在河流污染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白泥坑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位于深圳宝安, 占地面积189亩, 日处理量为3100m3/d废水,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见图1)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试验运转和完善, 出水效果较好, 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级处理排放标准。该工程不需要动力消耗, 管理也较为简便, 除做好日常水质监测外, 不需要其他额外的管理, 从河流处理的外观效果来看, 进水水质略显浑浊, 无色无臭, 对BOD的去除年均达到90%, COD年均达到80.47%[2], 运行的费用约为0.02元/m3, 约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成本的10% 左右。

3.2胶南污水处理厂

山东胶南市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量为1:4, 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造纸、化工、印染、纺织、食品加工、 橡胶、热电等企业, 建成的胶南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规模为60000m3/d, 占地面积为76.7km2, 全部为盐碱荒滩。经过对运行情况的分析发现, 各项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国家标准 (表2) 。

4结语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自然湿地系统所具有的各种生态系统功能[3]。人工湿地系统在河流污水处理中的众多成功案例表明, 人工湿地系统在河流污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污水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易管理、投资少见效快, 后期维护和运行费用低, 节能环保等优势。随着人工湿地系统在河流污染治理中得到的广泛应用, 对其研究也日渐成为热门。下一步, 除了对现有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以进一步改良和优化工程设计参数之外, 也尽可能地模仿自然湿地, 着重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种类筛选以及有毒有害污染废水净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丹, 高丽双.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河流流域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4, 32 (2) :56-58.

[2]王久贤.白泥坑人工湿地水力学计算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 1997 (6) :50-52.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5

根据河道曝气技术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结合苏州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苏州地区利用河道曝气技术的可能性、可行性.针对苏州河道的特征,应选用相应的模型来计算需氧量并选择不同的充氧设备进行曝气复氧,同时配合多种措施来提高河道曝气复氧的`效果.合理运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快速提高溶解氧、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净化水质,在苏州这样的河网城市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作 者:徐续 操家顺 XU Xu CAO Jia-shun 作者单位:徐续,XU Xu(苏州热工研究院环保所,江苏,苏州,215004)

操家顺,CAO Jia-shun(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6

污染治理5年间, 辽宁省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其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特征均发生了较大变化[3,4], 特别是多年来污染十分严重的枯水期水质变化十分明显。为及时掌握辽宁省各主要河流水系的水质变化趋势及水质现状, 科学总结分析辽宁省多项治理举措共同作用的治理成效, 运用地表水环境评价法对辽宁省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前后的枯水期水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辽河流域未来的污染防治方向及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辽河流域河流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2年各年度及“十一五”《辽宁省环境质量报告书》。评价标准执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 以环保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进行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5], 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河流与流域水质评价采用断面水质评价法 (断面总数少于5个) 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 (断面总数在5个及以上) 。评价指标选取p H值、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汞、铜、铅、锌、镉、氟化物等21项。

1.2 评价范围与时间节点

选择2012年8月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与辽宁省政府共同签订的《加快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协议》中所确定的辽河流域范围内的90个水质监测断面作为评价对象, 包括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6条河流的36个干流断面和54条主要支流河的入河口断面。辽河流域6条主要河流分布见图1。

对比评价的时间节点选取2007—2012年辽河流域5年污染集中治理期间, 即“摘帽”期间该90个水质监测断面枯水期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各年度枯水期监测时间均为12月上旬。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域水质类别比例对比分析

2007—2012年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级别的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以21项指标评价, 2007—2011年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均为重度污染, 直至2012年改善为轻度污染。其中, 2007—2009年, 6条主要河流水质总体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10年, 辽河水质率先由重度污染改善为中度污染, 其他河流仍为重度污染;2011年, 辽河和大辽河水质持续改善并达到轻度污染水平;2012年, 6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面改善, 多年来全流域重度污染的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各河流枯水期水质首次全部达到轻度污染水平。

由于劣Ⅴ类水体的水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因此流域内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数量直接体现了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辽河流域90个水质监测断面枯水期劣Ⅴ类断面的年际变化情况来看 (图2) , 2007年以来, 辽河流域水体污染明显减轻, 枯水期劣Ⅴ类水质断面数量迅速减少。2007年, 除凌河水系2条河流外, 辽河和大辽河水系4条河流的干流、支流断面枯水期污染十分严重, 总体为劣Ⅴ类水体, 仅源头及个别断面达到Ⅴ类水质标准。2010年, 劣Ⅴ类水体比例降至50%, 但仍有大面积分布, 至2012年全部消失。

具体的统计结果表明 (图3) , 2007—2012年, 辽河流域枯水期水质类别比例变化特征明显, 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 由2007年的13.0%上升至2012年的68.5%, 相反, 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 由2007年的68.5%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0, 而Ⅳ类和Ⅴ类水质断面个数略有增加, 说明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劣Ⅴ类断面好转为Ⅴ类以上水体, 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程度逐年减轻, 水环境功能逐年恢复。

从图4中2007—2012年辽河流域枯水期主要污染指标劣Ⅴ类断面比例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 各主要污染指标的劣Ⅴ类断面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以氨氮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07—2009年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能酸盐指数均为枯水期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指标, 2010—2011年, 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能酸盐指数3项指标的劣Ⅴ类断面个数明显下降, 氨氮成为枯水期辽河流域的首要污染指标, 至2012年所有指标全部达到Ⅴ类以上标准。

2.2 主要河流污染物浓度对比分析

2.2.1 干流。

从辽河流域36个干流断面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图5) , 污染治理期间, 各主要河流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均明显下降, 其中以辽河和大凌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 分别由2007年的64 mg/L和38 mg/L下降至2012年的16 mg/L和14 mg/L, 降幅分别达76%和65%, 浑河由于化学需氧量浓度背景值较低下降幅度最小。年际间比较发现, 化学需氧量浓度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前3年, 而2010—2012年间无明显变化。

从图6可以看出, 氨氮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各主要河流枯水期氨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 其中以辽河和大辽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 均由2007年的5 mg/L和7 mg/L下降至2012年的1 mg/L, 降幅分别达76%和82%。年际间比较, 氨氮浓度的下降辽河和太子河主要体现在前3年, 而浑河和大辽河在5年间持续下降。

2.2.2 支流。

从图7辽河流域54个支流断面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污染治理期间, 各主要河流枯水期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下降, 其中以辽河和太子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 分别由2007年的88 mg/L和103 mg/L下降至2012年的20 mg/L和26 mg/L, 降幅分别达77%和74%。年际间比较发现, 辽河、浑河和太子河化学需氧量浓度的下降均主要体现在前3年。

从图8可以看出, 氨氮的情况与化学需氧量相似, 各主要河流枯水期氨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 其中以辽河和太子河浓度下降最为明显, 分别由2007年的6 mg/L和12 mg/L下降至2012年的1 mg/L和2 mg/L, 降幅均为85%。年际间比较发现, 各河流氨氮浓度5年间总体持续下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污染治理5年间 (2007—2012年) , 辽河流域多年来全流域重度污染的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 各河流枯水期水质首次全部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化学需氧量污染前3年明显减轻, 氨氮污染5年间持续减轻, 劣Ⅴ类水体分布面积逐年减少, 至2012年全部消失。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枯水期干流、支流水质全面改善, 水体污染程度逐年减轻, 水环境功能逐年恢复。但是,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 支流氨氮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水质反弹的可能性尚不能排除, 例如太子河支流2012年枯水期浓度仍介于Ⅴ类水质标准的临界值2 mg/L水平, 未来水质能否持续保持转好态势, 辽河流域水环境功能能否彻底恢复, 仍要依赖于综合治理手段的坚持与力度的逐步加大。

注:大辽河为高锰酸盐指数。

摘要:运用地表水环境评价法对辽宁省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前后枯水期的水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辽宁省辽河流域河流水质严重污染的历史已发生转变, 地表水环境质量呈现全面持续好转趋势, 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浓度持续下降。

关键词:辽河流域,污染治理,枯水期,河流水质,对比分析,辽宁省

参考文献

[1]靳辉, 丁冬.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辽河水质持续改善[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 (6) :12-13.

[2]张峥, 周丹卉, 谢轶.辽河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 :40-43.

[3]胥学鹏, 石敏, 张峥.浑河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 (10) :62-64.

[4]胥学鹏, 张峥, 卢雁.太子河水质污染时空异质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268-270.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7

关键词:中小河流,管理机制,治理经验,规划

当前我国的中小河流普遍存在河道防洪标准低;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资源被过分开发、河流生态需水不能保证;污水排放入河、水质严重污染等问题。近年, 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的加大, 人们对中小河流的治理理念也发生着改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流回归自然的原则, 提出了河道治理“以水生态保持和恢复建设为主线, 综合防洪、环境整治、水生态恢复为一体”的科学治理模式[1]。中小河流的治理职责已由水利部门单独承担向多部门共同承担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治理工作推进难、效率低、实施难, 并且缺乏与城建、国土部门的规划衔接, 影响了前期工作进度, 对工程质量造成了一定的隐患[2,3,4,5]。

本文以厦门市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提出以市规划局作为市政府的代表协调市级的发改局、水利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农林局以及市级以下的各级政府与部门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规划。对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机制、参与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经济补偿措施、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估体系在规划中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 并作为各部门分管职责明确和治理工作落实考核的法律基础。

1 工程概况

后溪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灌口镇和后溪镇, 是厦门市第2大河流, 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的老寮仓山西麓, 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石兜水库、坂头水库, 在后溪镇与右岸支流许溪汇合, 经后溪水闸后汇入杏林湾水库。后溪干流全长25.5 km, 总面积163.6 km2。其中石兜水库、坂头水库为厦门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区。全流域现状生活有8.15万人口、种植约1 759 hm2耕地和约2 567 hm2园地、生猪养殖约4万头、鸭约81.85万只、水产养殖约411.33 hm2、建设有后溪工业组团、涌泉工业组团以及零星分布工业企业, 共分布有主要工业企业125家。流域入河污染负荷总量约为:COD 1 802.31 t/a、NH3-N 119.65 t/a、TN 269.67 t/a、TP 25.79 t/a。流域内水质除上游饮用水源区外基本为地表水劣Ⅴ类[6]。

后溪流域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需在综合整治中解决。①流域水环境恶化严重, 水生态问题较突出;②流域环境容量有限, 环境承载力不足;③流域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处理设施配套不全;④农村鸭、生猪、水产养殖、农田种植等农业生产排污量入河量较大;⑤流域主要工业企业已实现集中进园, 污染集中控制, 但分散式小乡镇企业排污风险不容忽视;⑥流域主要河道人为干扰严重, 生态退化, 生物多样性缺失, 未能很好地发挥河道自身的生态和景观功能;⑦在厦门市重要水源地——石兜、坂头水库周边存在的大量的经济林, 对水源地水质带来安全风险。

2 溪流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组织

后溪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主要职责分布在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农林局、集美区相关部门及灌口镇与后溪镇等众多部门。厦门市提出以市规划局为溪流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的组织单位, 邀请以上各相关部门参加, 这有别于已往溪流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多以市发改委、市水利局或市环保局组织的模式, 其具备以下优势:①市规划局具有管制全市用地规划的权利, 其能够使得市、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得到平衡。②溪流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在前期工作中就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避免后期实施时因为土地规划问题而影响整治进度。③充分吸收各部门的意见形成的规划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3 规划中确定的工作推进机制

3.1 领导机制

厦门市政府集中组织了全市10条溪流的综合整治工作, 为使此项工作得以切实实施, 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形成上下联通、左右协调的实施管理体系。在规划中对领导协调机制、综合决策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了明确, 将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将其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战略决策、项目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去。

(1) 建立高规格的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协调机制。

厦门市政府应成立流域污染治理治理领导小组, 负责研究解决各流域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部署项目建设的工作和任务, 协调各地方、各部门的关系, 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行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职责、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情况, 并负责日常工作调度。有关区县和部门全面加强领导和协调, 落实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分工, 切实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后溪流域作为十大流域的一条, 在市政府流域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由集美区政府进一步成立后溪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落实。

(2) 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与地方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各级政府需树立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观念, 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与“同步”, 同步推进后溪流域的污染治理、防洪减灾和生态修复工作。各村镇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各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区域开发规划时, 需落实后溪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目标要求。

(3) 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列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严格考核, 确保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对本辖区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质量负责, 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是第一责任人。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项目实施机构体系, 见表1。

3.2 参与机制

中小河流治理涉及面广, 对群众的影响时间长, 为能有效推进治理工作的进度, 在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中主要从提高参与意识、信息公开等多方对参与机制进行了确定。

(1) 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生态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后溪流域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和引导, 使流域内居民建立人人保护环境、人人注重生态的理念, 并同时加强对流域居民的科普教育, 开发流域湿地、生态产业、河流景观等的旅游资源, 使流域治理重点段及示范段成为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和

科普教育基地。增强企业、公众节约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坚持勤俭节约, 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营造积极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建立并完善后溪流域综合治理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相关网站并提高信息公布质量, 有效实现相关政务公开。建立后溪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水系河流水文资料库, 定期发布流域水环境质量信息, 逐步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 充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的作用, 强化人民群众监督, 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监督。

(3) 多方谋划, 鼓励公众参与。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 在后溪流域开展经常性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对流域环境整治工作的参与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开展公益性宣传, 及时播放、报道、表扬环境保护先进典型, 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 不断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行“谁污染, 谁治理, 谁受益, 谁付费”的企业宣传教育, 使企业遵纪守法, 自觉进行水污染源治理, 实现达标排放。加强生态文化意识宣传, 促进形成符合“两型”要求的生活与消费方式。

3.3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围绕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大胆探索新的体制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多元投入。

(1) 落实资金是实现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完成治理任务的关键, 要采用多渠道, 多层次, 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 确保资金落实, 并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对挪用、滥用治理资金的人员和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在后溪规划中我们提出, 项目建设除政府投资外, 亦可结合相关专业部分的专项经费以及结合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后溪流域景观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土地开发利用等的建设和运营, 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综合治理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厦门市后溪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优先纳入全区相关规划和厦门市重点镇建设计划, 统筹安排各类农林水项目资金, 重点向后溪流域倾斜, 同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

(2)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建立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恢复专项。对所征收的资源与环境补偿费用, 专款专用, 真正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依法足额征收并合理使用排污费及生态修复费, 落实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设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所, 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3) 以推进后溪流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 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 健全环保投入市场机制, 制定并落实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价费政策, 多方筹集环境保护资金,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对于工业企业工业污水治理, 其环境治理由企业投资解决;对于环境公益性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项目, 由各级政府作为公共财政投入, 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针对后溪流域水资源特征及污水排放去向等问题, 实施重污染及高耗水企业进入准入制度。

(4) 大力推行低碳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后溪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通过改进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低碳化应该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入手, 大力推动和实行节能减排, 把推进低碳经济作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流域城市应从理念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科技创新、消费方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对污染的环境和退化的生态进行修复、恢复和塑造, 重塑景观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人文生态。

3.4 落实效果监测及评估体系

(1) 根据后溪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建立防洪防枯、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建设效果监测评价体系, 对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为厦门后续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科学支持, 促进厦门市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2)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办法》, 对各工业区、各重点减排企业减排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滞后、问题突出、形势严峻或者影响全流域减排大局的工业区和项目, 要及时予以预警。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建立预警、通报制度。

(3) 以区自评估和市综合检查2种形式, 以定量指标评价为主, 结合定性分析, 客观公正地检查落实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治理责任、任务、目标的工作进展情况, 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 全面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3.5 经济补偿措施

为控制和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在规划区内实施绿色农业工程、清理整顿散户养殖污染及规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的污染排放等, 这些措施将带来环境效益, 但会给当地农民和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失。因此在实行约束机制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对涉及搬迁的企业、污染物零排放区和生态产业发展区内的农民、畜禽养殖户和水产养殖户进行补偿。

生态型农业工程:近期发展生态农业, 每亩耕地补偿100元/a, 连续补偿4 a;实施农田测土配方, 商品有机肥每亩用量200 kg, 每吨补贴200元。

畜禽粪便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鼓励农户散养集中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按照集中化规模配套粪便无害化设施, 针对集中养殖农户制定低价有机肥回馈政策。拆除及流域外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按照每头猪补贴800元, 家禽每只补贴35元。

4 结 语

(1) 以厦门市后溪污染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提出了以市规划局为牵头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组织溪流整治前期规划的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使得各部门的责任与权力得到平衡, 并且能够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再吸收各部门的意见后形成的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 对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机制、参与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经济补偿措施、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估体系在规划中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 并作为各部门分管职责明确和治理工作落实考核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青峰, 王欣.试论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 18 (1) :30-32.

[2]童晓玲.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J].中国水运, 2012, (6) :155-157.

[3]王勇强.浅析理顺河道管理体制对促进中小河流治理的作用[J].水利发展研究, 2011, (11) :37-39.

[4]王明军, 包广来, 许月光.中小河流治理与管理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36 (1) :125-126.

[5]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1) :67-69.

河流污染及治理 篇8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内涵

目前,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大主要污染源。研究发现, 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转化和迁移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它圈层, 尤其是水圈的扩散过程, 是一种污染的扩散。其具有时空范围广、随机性大、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等特点, 因而对其研究、治理和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1. 畜禽粪便

近年来, 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 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 同时, 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 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 农药

目前, 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 全国平均农药 (有效成分) 使用水平为12.7kg/hm2, 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 (有效成分) 。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 利用率极低, 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 有40%~55%沉降到地面, 下渗土壤、污染水域,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 化肥

据统计, 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 并快速增长, 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 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 化肥过量地施用, 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 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 塑料薄膜

近几年, 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 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 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的透气性下降, 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 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 kg/hm2, 能够分解的仅为5.3%, 回收利用率为58.7%。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影响水体环境质量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点, 其它特点包括:

一是广泛性。由人工生产的化学物质使用量十分惊人, 对自然界影响严重, 对生态环境影响更是深刻而广泛。

二是潜伏性。以农家化肥为例, 在耕地中使用后, 在无降水或灌溉的情况下, 降水和灌溉的时间是引起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是随机性。由于气象因素的不稳定性, 对面源污染的起因和过程分析, 区域的降水过程与面源污染密切相关。

四是模糊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家化肥的施用, 但其施用量、农作物种类、作物、土壤理化性质、季节环境、使用方式不同, 不同因素又相互影响, 导致养分和农药含量的流失会有很大的差异。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1. 提倡多施农家肥, 少施化肥和农药, 尝试发展有机、环保、生态农业。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 提倡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方式、栽培方法等农业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基因科学技术消灭农业有害生物;利用电、光、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

2. 推广精确农业, 提高利用率, 减轻污染程度。

通过针对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使土壤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使之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又减少环境资源的浪费。

3. 加强立法管理, 完善政策和管理制度, 通过进一步完善生

态保护法律法规、农村政策和管理体制, 提高对造成面源污染当事人的处罚力度。

4. 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健全农业技

术推广体系, 加强知识培训, 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业水平, 使面源污染防治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纪丁愈, 王庆安, 佘红英, 等.川中丘陵地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水环境容量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 22 (4) :81-84[1]纪丁愈, 王庆安, 佘红英, 等.川中丘陵地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水环境容量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 22 (4) :81-84

[2]张海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6 (6) :64-65[2]张海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6 (6) :64-65

[3]曹艳春, 冯永忠, 杨引禄, 等.基于GIS的宁夏灌区农田污染源结构特征解析[J].生态学报, 2011, 31 (12) :3468-3477[3]曹艳春, 冯永忠, 杨引禄, 等.基于GIS的宁夏灌区农田污染源结构特征解析[J].生态学报, 2011, 31 (12) :3468-3477

[4]周军, 叶珍, 马云, 等.牡丹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管理, 2011, 36 (2) :46-48[4]周军, 叶珍, 马云, 等.牡丹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管理, 2011, 36 (2) :46-48

上一篇: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Orem自理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