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因子

2024-04-30

生长因子(精选十篇)

生长因子 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烧伤病人30例,女10例,男20例。平均年龄35岁。

1.2 实验方法

经过了病人的允许后,对创面的每个部分都进行的提取作为实验的标本和参照。标本大小在1cm3 左右,放在4% 的多聚甲醛液固定待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组织中EGF、EGFr蛋白的含量和分布。所有的标准均在光镜下放大相同的倍数,这样有利于观察和统计。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变量,进行准确的观察和统计[1]。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的时候,不同部位的标本统计的时候避免偶然性,都会操作多次然后选取平均数,而且要通过相应的严格的计算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2 结 果

2.1 组织学变化

观察创面的每个部分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标本的愈合的动态过程进行观察,观察到的内容简述如下: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创面中心部分是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渗出水肿。在创面边缘的细胞出现了增生的现象,而且表皮的细胞向中间进行伸展和延伸,通过从边缘向中间移动的方式实现伤口的愈合,有的甚至延伸到脱离了创面边缘的表皮。在整个的愈合过程中毛细血管相对较少,新生的细胞很多,紧密的排列在一起,而且与表皮相对平行。

2.2 EGF 蛋白和 EGFr 蛋白变化

EGF蛋白和EGFr蛋白明显一致地表达在烧伤创面内,表现最强的部分是创面上皮愈合边缘。强度在 ++ ~ +++ 之间,每视野内阳性细胞数量EGF达到(36.1±5.6)mg/L;其次是创面中心的肉芽部位,表达强度在 ++ 时,每视野内阳性细胞数量EGF达到(22.1±5.2)mg/L,EGFr达到(24.31±4.5)mg/L。在伤口已经愈合的部分两种蛋白表达相对减弱,表达强度为 +,每视野阳性细胞数量分别在(12.1±3.8)mg/L和(10.3±4.5)mg/L,并且在正常没有烧伤的皮肤上,这两种蛋白没有明显的表达。通过计算和统计来满足数据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3 讨 论

创伤的修复过程是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中间通常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2]。在整个的修复过程中,都是整个机体和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作用的过程,在修复的过程中,表达和不表达之间相互抑制,在促进增殖方面是通过细胞分裂等方式进行伤口的愈合,但是也会达到接触性抑制,完成细胞的增殖分裂;另一方面在抑制增殖的时候,有些细胞因子也会参与作用,促进细胞的凋亡来抑制修复过程[3]。EGF是可以加快细胞分裂的,可以促进增殖,可以增加细胞的迁移以及改变细胞的某些特性,对于伤口修复来说是起到积极影响的。在各种肌肤损害当中,这种物质对于肌肤愈合有明显的效果。

以远离创面的正常皮肤为对照,以三度烧伤创面的每个部分为标准,观察在修复过程中蛋白的变化,来探讨伤口愈合的机制,希望为治疗提供帮助和依据。其中蛋白的表达都有着自己的记录,对于以后临床的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研究的组织学观察证实:创伤面的边缘部分是创面修复最重要的部位。因为这一部分蛋白的表达很活跃,而且通过从边缘向中心修复的方法来实现创面的修复。这种修复方法很有效率,所以说这一部分的组织对于创面的修复来说十分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对以后治疗的研究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为临床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依据。

在整个创面的修复过程中,EGF、EGF两种物质的的动态变化表明:在创面肉芽组织的边缘部位EGF和EGFr表达最强,也就是说这一个部分对于创伤的修复是十分重要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是对创面的修复起到促进作用的地方。其他的地方蛋白的表达减弱,尤其是在已经愈合的创面上,这种蛋白的表达几乎没有,这也正好说明了这两种物质的表达对于创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整个修复作用都要靠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得以实现。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生长因子发挥作用,能让创缘上皮细胞向创面迁移,完成创面的愈合[4]。这两种蛋白表达较弱的意义可以说是创面完成愈合的时候细胞快速分裂,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分裂减缓了,出现了接触抑制的现象。

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因子的研究 篇2

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因子的研究

通过应用杏鲍菇菌丝对温度、pH值、碳源及生长调节剂浓度等不同条件处理下生长速度的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为7,合适碳源为葡萄糖,其用量为20g/L.添加激素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 者:朱建华 张晨 ZHU Jian-hua ZHANG Chen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 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 年,卷(期): 13(2) 分类号:Q945 关键词:杏鲍菇   菌丝   生长速度  

生长因子 篇3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IV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作为TGF-β的下游效应介质,在高糖血症 —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CTGF —肾间质纤维化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阻断CTGF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将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晚近的研究表明[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目前,多数研究均着重于HGF阻断TGF-β所致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但对于CTGF在阻断上述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确。本实验先前的研究表明HGF对CT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如能证明其对CTGF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过程亦有阻断作用将进一步为HGF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有效证据。

本试验将通过观测rhHGF对CTGF刺激下肾小管上皮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HGF在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培养试剂 HKC细胞株,重组人HGF(rhHGF,Peprotech公司,美国)和重组人CTGF(rhCTGF,Peprotech公司,美国)。

1.1.2 RT-PCR试剂 Trizol (Gibco,美国),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美国),PCR 试剂盒(Promega,美国),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英骏生物技术,中国)。

1.1.3 Western印迹法试剂 分光光度仪(Pharmacia Biotech,美国),垂直电泳仪(BioLabs,美国),PVDF印迹膜(Millipore,美国),ECL发光反应系统(Cell Signaling,美国),鼠抗人α-SMA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美国),鼠抗人GAPDH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美国),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鼠IgG抗体(Santa Cruz,美国)。

1.2 方法

1.2.1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C)培养:HKC用含10%FCS的DMEM/F12培养液传代培养,培养条件为37℃,5%CO2。 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后,以1×106/瓶的密度接种于25ml培养瓶。用10%FCS- DMEM/F12培养细胞6小时后,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2h,使细胞同步于静止期。

HKC孵育18h后,吸弃培养液,分三组:① 换以新鲜DMEM/F12营养液(葡萄糖终浓度为5.5mmol/L),继续培养78小时;② 换以含CTGF营养液,终浓度为5.0ng/ml,继续培养78小时。③ 换以含CTGF营养液,终浓度为5.0ng/ml,同时加入rhHGF终浓度浓度分别为50ng/ml、100ng/ml和200ng/ml,继续培养78小时。

1.2.2 COLA41、FN、α-SMA、CTGF 及TGF-β mRNA检测RT-PCR 按Trizol说明书在培养瓶提取细胞RNA,定量后取总RNA2ug作逆转录,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取1ul逆转录产物为模板,以50ul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取PCR产物5ul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并照相,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处理,以吸光度代表表达量,计算上述产物的相对表达量(即各基因条带吸光度/β-actin基因条带吸光度)。至少重复6次独立的RT-PCR全过程。

Western印迹 ① SDS-PAGE:分离胶浓度为12%,浓缩胶浓度为5%的垂直电泳。样品中加入上样缓冲液,加热变性,恒压120V,电泳7~8小时。② 转膜:采用电转移装置,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血清成分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恒流100A,8小时。③ 蛋白印迹反应:杂交反应液置4℃,反应12小时。去离子水漂洗膜后,反贴法覆于混合液滴上孵育5分钟,在暗室内胶片感光60秒,显影1.5分钟,定影2分钟,清水冲净晾干,结果用数码成像系统扫描,测定光密度值并计算α-SMA与GAPDH光密度比值。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由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rhHGF对CTGF刺激下HKC FN和α-SMA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法)

如图1所示:rhHGF浓度分别为25 ng/ml、50 ng/ml、100 ng/ml、200 ng/ml,与单纯CTGF组比较,FN和α-SMA表达均明显减少,且其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P < 0.01)

表1:rhHGF对rhCTGF刺激下HKC FN和α-SMA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rhCTGF组,* < 0.01;与rhCTGF+小剂量 rhHGF组比较,**P < 0.05

2.2 rhHGF对rhCTGF刺激下HKC α-SMA 蛋白表达的影响 如图2所示:rhHGF浓度分别为25 ng/ml、50 ng/ml、100 ng/ml、200 ng/ml,与单纯CTGF组比较,α-SMA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且其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

图2:rhHGF对rhCTGF刺激下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 < 0.01

3 讨论

CTGF属于CCN(包括Cyr61/Cef10, NOV和ELM-1)家族,富含半胱氨酸,为36-38kDa的单体分泌蛋白,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q23。血清生长因子、TGF-β1、骨形成蛋白、糖皮质激素、纤维蛋白酶等均可激活其表达[2]。目前,对CTGF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清楚[3],晚近的研究提示[4],CTGF作为TGF-β的下游效应介质,可以介导TGF-β的负面效应,被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因子。

本研究发现,加入rhHGF后,CTGF刺激下FN、α-SMA表达均明显下调,提示HGF可抑制CTGF所致HKC纤维化;同时,不同剂量HGF对纤维化因子表达量的影响,反映了HGF抑制HKC纤维化过程是剂量依赖性的;而rhHGF可在不影响CTGF表达的情况下,抑制后者所致纤维化,表明HGF亦可能通过阻断CTGF的致纤维化途径而发挥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对比本实验第二部分结果,在高糖刺激下,rhHGF下调非CTGF所致的COL4A1表达,提示HGF抑制HKC纤维化可能还通过CTGF以外的其它途径。有研究表明[5],HGF可通过激活细胞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42/44MAPK)通路,削弱TGF-β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Smad2/3核转位,来阻断纤维化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HGF可抑制CTGF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表明其可通过阻断CTGF的下游途径发挥其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本研究先前实验提示,HGF的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还可能通过CTGF以外的其它途径。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了解HGF阻断DN发展的具体机制,从而充分认识HGF在DN治疗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Junwei Y, Chunsun D.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uppresses renal interstitial myofibroblast actovation and intercepts smad signal transduction [J]. Am J Pathol 2003; 163(2): 621-632.

[2]Inoue T, Okada H, Kobayashi T, et al. TGF-beta1 and HGF coordinately facilitate collagen turnover in subepithelial mesenchym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2; 297(2): 155-160.

[3]Junwei Y, Youhua L. Blockage of tubular epithelial to myofibroblast transition b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prevent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J]. J Am Soc Nephrol, 2002; 13: 96-107.

生长因子 篇4

1962年, Cohen首先从大鼠颌下腺抽提物中分离出一种可促进表皮生长的物质, 通过研究表明, 它是一个小分子、热稳定、易透析的多肽, 于是命名为表皮生长因子。

1.1 初乳中EGF的来源及其结构

血浆中的EGF主要来自唾液腺和肾脏, 乳中的EGF则主要由血浆从乳腺组织滤过而来, 同时乳腺上皮细胞也可分泌少量EGF。一般认为EGF在分娩晚期可以在乳腺细胞内积累, 而分娩后立即释放入乳, 其分泌受胸腺素的调节。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 分子量为6050u, 等电点为4.6。EGF的序列在各种动物之间高度保守, 功能性也十分类似。二级结构中由6个半胱氨酸形成3个二硫键, 二硫键对维持其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起着关键作用, 三维结构是一种球状分子。

1.2 EGF受体及作用机制

成年人EGF受体是一个由1186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跨膜糖蛋白, 分子量约为17000u, 分为胞外区、胞内区和跨膜区3部分。EGFR是一种酪蛋白激酶型受体。EGF和EGFR结合后, EGFR发生二聚体化, 胞内肽链部分相互靠近并相互催化受体, 使其发生磷酸化, 即自身磷酸化。

1.3 乳中EGF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 初乳中EGF是一种强有力的促细胞分裂因子, 同时也是一种多效性作用因子, 短时间内对细胞的作用。即可使细胞对无机离子和氨基酸的转移增强, 长时间EGF则发生内化, 可以促进细胞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并使细胞分裂。

Carpenter在体外培养的合成纤维细胞基础培养基 (c组) 中分别加入5%人乳 (m组) 、5%人乳和含37ug/ml的EGF抗体 (m+a组) 、37ug/ml的EGF抗体 (a组) 。结果发现, m组比c组高10倍, m+a组比c组只高1倍, a组低于c组。这充分证明了乳中有促分裂作用。事实上EGF是人、猪乳中的主要促进生长因子。人初乳中的含量为350ng/ml, 比常乳高70倍。猪初乳中的含量为1599ng/ml比常乳高10倍。

体内试验也证明, 初乳中的EGF可促进新生动物胃、肠道生长发育, 促进肠壁细胞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调节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1951年, Salman发现大鼠血清中有一种介导生长激素的物质, 结果和功能类似于胰岛素, 而倍称为胰岛素养生长因子。Rinderkecht于1987年报道, 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包括IGF-Ⅰ和IGF-Ⅱ, 主要是IGF-Ⅰ。

2.1 初乳中IGF-Ⅰ来源及其结构与性质

体内几乎所有组织都可产生IGF-Ⅰ, 但血清中的IGF-Ⅰ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初乳中也存在大量的IGF-Ⅰ, 一般认为乳中IGF-Ⅰ来自血浆过滤和乳腺组织合成。

IGF-Ⅰ是一种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 分子量为7600u, 等电点为8.4, 其氨基酸序列在各种动物间高度保守, 二级结构包括3个二硫键, 对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

2.2 IGF-Ⅰ结合蛋白

乳中自然存在的IGF-Ⅰ, 95%以上与其结合蛋白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已发现并检测到的IGF-BP有6种, 在乳中主要是BP2和BP3。IGF-BP主要由肝脏产生, 但它们是在肝脏的不同部位产生而在血浆中结合在一起的。

IGF-BP在各种动物间高度保守。初乳中的IGF-Ⅰ与其结合蛋白结合后, 形成一种较大的复合物, 同时结合蛋白与膜受体有竞争结合现象。所以造成了肠道细胞对IGF-Ⅰ的吸收率较低, 但同时也延长了TGF-Ⅰ的半衰期, 使得IGF-Ⅰ可以在乳中存活15h以上。

2.3 IGF-Ⅰ受体及作用机制

IGF-Ⅰ的受体由4个亚基 (α2β2) 组成, 分子量为350ku, 每个亚基都是单肽链。4个亚基之间通过3个二硫键联结在一起。IGF-Ⅰ与受体结合后, 受体发生聚合化, β亚基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区发生磷酸化, 从而引起低物酶的交叉磷酸化反应, 进一步激活林脂酶C, 最后通过“核信使”调控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其作用机制与EGF的作用机制较相似。

3 展望

生长因子 篇5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的体外重组和表达

目的体外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检验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RT-PCR法从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克隆VEGF-C基因功能片断的cDNA,制备pcDNA3.1(+)-VEGF-C质粒载体,通过Fugene 6介导转染人成纤维细胞及COS7细胞.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从成纤维细胞中克隆得到1 053 bp的VEGF-C基因cDNA,碱基序列与已知的人VEGF-C基因cDNA完全一致.重组pcDNA3.1(+)-VEGF-C质粒所携带的目的`基因VEGF-C在细胞中有强表达.结论成功重组了一个pcDNA3.1(+)-人VEGF-C质粒,为进一步研究淋巴水肿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

作 者:周剑国 曹卫刚 胡学庆 刘德莉 刘宁飞 李圣利 吴娟娟 ZHOU Jian-guo CAO Wei-gang HU Xue-qing LIU De-li LIU Ning-fei LI Sheng-li WU Juan-juan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上海,11刊 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年,卷(期):26(5)分类号:Q784 Q786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转染 基因表达 载体 淋巴水肿

本期抗衰明星项目:生长因子抗衰老 篇6

文/驻广州记者 谭天说地

岁月匆匆,谁不希望时间对自己格外疼惜,谁不希望看到镜中的自己,明眸动人,肤如凝脂,面容清晰。进入基因美容、美塑疗效和无创抗衰时代,选择一种领先实效的面部抗衰技术,无龄肌肤就这么简单。

久闻广州维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长因子抗衰老项目效果出众,借着这次采访的机会,记者亲体验了一番。

“嫩肤提升”——根据皮肤、年龄选定疗程

给记者做脸的是维观品牌定制培训讲师李老师。据她介绍,肌肤的衰老是从细胞层次上的衰老开始,护肤的重点在于细胞抗衰老,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增值和分化,是控制肌肤衰老的关键因素,被喻为抵御肌肤衰老的终极武器。

根据记者的皮肤状况,李老师在嫩肤提升、皮膜修复、美白补水、眼部抗衰等面部疗程中选定了嫩肤提升。该疗程可以促进真皮层胶原生长,收细毛孔、削减细幼纹,改善衰老、松驰皮肤,而且对于记者这种混合性兼敏感肤质,李老师表示做生长因子抗衰项目再合适不过了。

“天作之合”——生长因子和电动美塑仪

对脸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之后,开始了嫩肤提升的体验,此时李老师手持一台小巧的便携式仪器在记者的脸上很快“扫”过,有点麻麻刺刺的感觉,但即便对于很怕疼痛刺激的人来说也是在完全可以忍受范围之内,于是放下心来。说时快,一种凉凉的、一种毫无压力的舒爽“轻抚”脸颊,原来是李老师运用仪器的罩盖将生长因子嫩肤提升原液涂抹在脸上,同时也起到安抚的作用。“仪器有刻度,对于有痘坑的、粗糙的皮肤,就会用到0.5的刻度,进入到皮肤的更深层,起到治疗的作用,0.25属于保养的范围。”李老师边配合仪器在操作部位导入吸收,边安抚,如此反复下来,半张脸很快做完了。对镜子一看,左右半张脸果然大不同,做好的那张脸眼神明亮,毛孔细致,细纹减少,法令纹、苹果肌都变得饱满,整张脸神采奕奕,呈现出光、亮、透的状态,而另一张脸就像是还没有睡醒的样子,眼睛也变小了……

又做另半边脸,最后李老师还对记者眼角的细纹和鼻唇沟、法令纹、以及眼睛周边做了加强。“不要少看这几下,等下细纹真的会少”。当仪器在最神经最敏感的眼周、颧骨“扫”过,记者不免条件反射般抽紧了神经,心里是旁白是:“为了美,当然要多来几下。”呵呵!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完全会帮你打消顾虑:“只要放松,就会帮你达到效果最大化,我们这台仪器是没有任何死角的,就连眼部的上眼睑和内眼角都能做,这也是很多大店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的一个原因。”

记者看了下时间,整个过程持续了二十分钟,最后看到两边脸变得同样的清晰了,脸部紧绷,水润细腻度提升,皮肤干净透亮了,眼周的色素沉淀变浅了,黑眼圈单次就改善了40%~50%,效果的确很明显呢!

最后,李老师打开一片小分子蚕丝面膜敷在记者的脸上,这款面膜记者之前已有使用过,它极服帖、水润,补水效果出色。15分钟,闭上眼睛休息,甚至可以进入梦乡,时间到了自然有人帮你取下,无需用水清洗。对于经常做这个项目的顾客来说,它无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午餐美容、时效美容。

小仪器,大革命——大分子突破皮膜屏障的主动吸收模式

生长因子是维观十几年来的一个强势项目,为什么一定要用电动美塑仪导入,跟其他技术手段比又有何不同?广州维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宏彬告诉记者,因为生长因子属于大分子活性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正常皮肤的渗透能力是有限的,后来通过仪器导入,在美塑疗法的基础上生长因子的透皮吸收率提高了,皮肤的抗衰老功能才能显露它神奇的魅力。

他说,对生长因子的导入,业界经过了几个手段的升级。九十年代用磨皮机治疗凹凸洞,先磨破,再滴入生长因子,让凹凸洞长平,这是最原始的美塑疗法,也有其他打针的方式。生长因子在治疗烧伤烫伤效果很明显,促进伤口的愈合是小菜一碟,但只是一个合法性问题,生长因子在专业线不是作为药品,不是医疗美容的范畴,只能采用生活美容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电动美塑仪,革命性的突破皮膜屏障吸收模式,不改变角质层的厚度和结构,能够瞬间穿透角质层,在皮肤上形成几十万个隐性的吸收微通道,极大提升生长因子等大分子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率。戴总介绍,国外对嫩肤一般是适量的果酸来焕肤,或者是用微晶磨皮把角质层适当去除掉,促进基底层细胞的更新换代,同时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这两种办法都会令角质层磨薄一些,对皮肤是有损害的,所以不提倡,因为角质层是我们的皮膜屏障,是皮肤天然的保护层。专业线皮肤受损太多,主要体现在皮肤变薄,毛孔粗大,容易过敏,红血丝,对外界的刺激抵抗能力下降,好多人用了产品还过敏,就是因为皮膜受损得厉害。电动美塑仪不改变角质层,不伤害表皮,而是通过细小的微针刺破角质层,不出血,不疼痛,无创,在品质、效果、安全性上大大优于其他技术手段,是一种非常好的导入吸收手段。

生长因子和无创吸收抗衰手段结合是“天仙配”,这也是生长因子抗衰技术的卖点,品质、效果、安全性在业界已备受客户认可,所以维观希望普及推广这一技术,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金量,真正让广大消费者受益,让女人的衰老慢些来。

特别叮咛:

李老师不仅在疗程结束后细心讲解了保养注意事项,更有短信提醒。这里的服务和技术都很赞!

·6 ~8小时之内尽量不用手摸脸,不碰水;

·第二天可以搽防晒和保养型的护肤品,用洗面奶;

·三天之内烟酒海鲜少一点,大量出汗的运动少做一点;

·有时间有条件的话,最好每天敷面膜。

满意之处: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时间短,效果明显。到了第二天和第三天,皮肤比刚做完还要更细腻,更有弹性。

生长因子 篇7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胃癌

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病死率排第2位[1]。手术切除和其他综合治疗的应用未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给临床医生提供药物治疗的新模式。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4,FGFR4)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 在肿瘤的生长、分化、转移中起重要作用[2]。近年来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胰腺癌等肿瘤中FGFR4过表达,并且FGFR4表达上调与乳腺癌的耐药性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19)是FCF家族成员,其在肝癌、结肠癌、胰腺癌等许多肿瘤中显著表达。目前认为FGF19是FGFR4的特异性配体[4]。两者相互结合后能抑制核因子 -κB和细胞凋亡信号,并上调细胞增殖的有关基因表达。在肿瘤坏死因子-α 处理的细胞中, FGFR4的激活能引起核因子 κB抑制物激酶 β 活性下降,导致核因子 -κB在细胞中减少,减弱细胞凋亡效应。ROIDL等[5]研究表明,FGFR4能启动肿瘤生长,尤其是其高表达或结构性激活时,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目前有关FGFR4和FGF1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50例可切除胃癌标本中FGF19和FGFR4的表达,旨在探讨其在胃癌中的作用,为FGF途径治疗胃癌提供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 ~2014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组织标本50例,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所有标本经家属签字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通过。胃癌患者平均年龄(62.4±6.5)岁,其中胃体癌20例,胃窦癌22例,贲门癌8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低分化23例,高分化27例。上述组织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通过苏木精 - 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对胃癌进行病理分级和分型。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胃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1.2免疫组织化学法

1.2.1试剂鼠抗人单克隆FGF19和FGFR4抗体购自美国Sigma公司,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 过氧化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SP)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二氨基联苯(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剂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染色通过10 m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p H= 6.0)高压加热法,对胃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胃组织切片,进行抗原修复,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经10%山羊血清封闭1 h,滴加一抗(鼠抗人Anti-FGF19,鼠抗人Anti-FGFR4,稀释浓度为1∶ 100),置入4℃孵箱过夜,与辣根酶标记的二抗反应,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胞核,脱水,封片,置入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组。 1.2.3判定标准细胞内出现棕色或褐色颗粒者为染色阳性,通过阳性细胞百分率和染色程度进行评分[6]。在每张组织切片的高倍镜下(×400)随机选取10个视野,在视野中计数100个胃癌细胞,染色细胞百分率计分标准:染色细胞百分率≤10%为0分, 11%~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染色强度计分标准:浅棕色为1分,棕色为2分,深棕色为3分。将染色细胞百分率的分值和染色强度的分值进行乘积评分,最后的得分作为染色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多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胃癌组织中FGFR4和FGF19的表达

从FGFR4和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图片可见,FGFR4和FGF19在胃癌细胞中呈棕黄色颗粒,同一个视野下染色细胞数量较正常胃组织多。表明FGFR4和FGF19在胃癌中高表达。以最后的评分代表FGFR4和FGF19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程度,分值的高、低代表FGFR4和FGF19表达程度的高、低。见附图。

对胃癌组织中FGFR4和FGF19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评分的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中FGFR4、FGF19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GFR4和FGF19在胃癌中高表达,表明FGFR4和FGF19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见表1)。FGFR4和FGF19表达与胃癌组织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见表2。

2.2FGFR4表达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将FGFR4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评分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浸润程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病理分期进行多元性回归分析。结果仅病理分期进入方程。GFFR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TNM病理分期呈正相关, 分期越高,FGFR4表达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为排除变量间的共线性,本实验对FGFR4在胃癌中的染色程度与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分化程度、 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进行两变量的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3FGF19表达程度与胃癌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将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评分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浸润程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病理分期进行多元性回归分析。结果仅病理分期进入方程,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TNM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FGF19表达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5)。FGF19在胃癌中的染色程度与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进行两变量的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GF19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见表6)。

2.4FGFR4和FGF19表达的相关性

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FGFR4有相关性。FGFR4和FGF1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高、低与其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程度无相关性。见表7。

3讨论

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 慢性炎症、理化致癌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等是现在已知的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腺癌是胃癌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FGF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血管生成和创伤修复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MIURA等[8]研究表明FGF的过表达或扩增与肉瘤、膀胱癌、乳腺癌、白血病、胰腺癌、结肠癌及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许多研究报道FGF的过表达、 异位表达、多态性及其受体阻断与人类很多肿瘤相关,如胃癌、结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骨髓瘤等。

FGF19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其与特异性受体FGFR4结合能抑制核因子 -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上调细胞增殖的有关基因表达[9]。 肿瘤细胞中FGFR4激活后,可以启动细胞内有关信号转导通路,刺激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抑制细胞凋亡, 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

FGFR4和FGF19在许多实体性肿瘤中显著表达,如肝细胞癌、肺癌及结肠癌。有研究显示, 通过FGF19阻断性抗体可以抑制FGFR4与FGF19的相互作用[10]。在肝细胞癌细胞株中,FGF19阻断性抗体能抑制FGF19作用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底物2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株移植的小鼠模型中,FGF19阻断性抗体能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在FGF19转基因的小鼠模型中,FGF19阻断性抗体明显抑制肝细胞癌的生长与形成,提示FGF19可能与肿瘤的形成与发展相关。FGFR4在调节FGF19的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Meta分析表明,FGFR4 A388G基因型相对FGFR G388G纯合子能增加肿瘤发病的风险,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11]。

本研究结果表明,FGFR4和FGF19在正常胃组织中低表达,在胃癌中显著高表达,提示FGF19-FGF R4信号通路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FGFR4和FGF19表达与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其表达越高表明肿瘤的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越多。提示FGFR4和FGF19参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此外,FGFR4与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表明其不会随正常胃组织中表达程度的变化而变化,胃癌癌前病变中FGFR4和FGF19表达不会影响其在胃癌中的表达。FGFR4和FGF1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呈正相关,说明存在配体 - 受体的关系。

生长因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标本46例,经病理诊断均为导管腺癌。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31~77岁,平均(58.23±10.31)岁。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临床资料完整。另取10例癌旁胰腺组织作为对照。

1.2 方法

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度为4μm,HE染色复述病理组织学特征,再进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用已知胰腺癌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0.05%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一抗CTGF(sc-14939Santa Cruz产品),及其对应二抗兔抗羊PV9003(Santa Cruz产品);一抗VEGF、二抗鼠抗兔PV6001、染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衫公司;一抗HIF-1α购自北京博奥森公司。经预实验,三者的最佳浓度均调至1∶100,CTGF用EDTA液高温高压修复2.5 min,VEGF、HIF-1α用枸橼酸钠液高温高压修复2 min,其余步骤均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结果判断

CTGF、VEGF、HIF-1α的阳性判断为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400倍镜下任取5个视野,在双盲条件下,由2名病理科主任医师对切片进行观察,结果判定采用半定量积分分级。采用胡骁的标准[2],标准如下,

(1)染色强度:0分为无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2)阳性细胞数:0分为阳性细胞占0%,1分为25%,2分为26~50%,3分为51~75%,4分为>75%。以上两项积分相加为分级标准:0分为(-),2~3分为(±),4~5分为(+),6~7分为(++),其中(+)和(++)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作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GF、VEGF和HIF-1α在胰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CTGF、VEGF和HIF-1α在正常胰腺组织中均为0(0/10)表达,而在癌组织中均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7%(21/46)、71.7%(33/46)、76.1%(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CTGF、VEGF和HIF-1α表达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CT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性别、肿瘤部位无关,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关(P<0.05),年龄越大、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晚,阳性表达率越高。VEGF和HIF-1α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只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肿瘤生物学行为无关。见表1。

2.3 CTGF、VEGF和HIF-1α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经相关性检测,CTGF与VEGF、HIF-1α;VEGF与HIF-1α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r=0.575、r=0.483、r=0.082,即三者两两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1)。

3 讨论

肿瘤微环境对胰腺癌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在快速生长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氧,形成缺氧的局部微环境。体外实验显示,小鼠胰腺原位移植瘤VEGF表达明显增加,而异位移植瘤的VEGF表达不明显,说明胰腺原位微环境可促进癌细胞VEGF表达,增进血管生成[3]。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者,能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并具有血管通透性作用[4],增加肿瘤局部环境的血流量,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

注:与对应项比较,*P<0.05,**P<0.01

HIF-1α是HIF-1的调节及活性亚基,在缺氧环境下作为机体细胞特异性应答的中介产物,诱导多种因子生成对抗缺氧,VEGF是其最重要的靶基因,HIF-1α上调VEGF表达并增强其稳定性,对胰腺癌的生长、浸润起重要作用。Biichler等[5]发现胰腺癌中HIF-1αm RNA表达上调,且与VEGF m R-NA表达呈正相关,说明HIF-1α通过上调VEGF表达来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胰腺癌生长。

CTGF在结缔组织丰富的胰腺癌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6],但具体作用还不明确。苏燕等的研究表明CTGF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7]。但是Bennewith等[8]研究发现内源性的CTGF在体内环境下高表达,并且对胰腺癌的生长发展起重要作用;抑制内源性CTGF表达,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在体外及皮下均受到明显抑制,而CT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作用主要是对抗缺氧;在体外试管缺氧条件下,同样可以检测到CTGF的高表达。缺氧能诱导CTGF表达,CTGF和VEGF在血管的生成重构中起重要作用[9]。CTGF在不同环境下对胰腺癌细胞的不同作用,很可能跟缺氧微环境的条件有关。

本研究通过检测CTGF、VEGF和HIF-1α,三者在46例胰腺癌组织中均存在异常高表达。CTGF的表达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并与淋巴结的转移及年龄有关,提示CTGF的表达增高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肿瘤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和HIF-1α在46例癌中分别有33、35例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肿瘤的临床分期越晚,VEGF和HIF-1α的表达越高,提示两者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CTGF、VEGF和HIF-1α三者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在胰腺癌的缺氧微环境中共同对抗缺氧,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CTGF在胰腺癌组织的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上可作为一个较好的临床检验指标。联合检测CTGF、VEGF和HIF-1α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胰腺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对胰腺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Ioannides CG,Whiteside TL.T cell recognition of human tumors:impli-cations for molecula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J].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1993,66(2):91-106.

[2]胡骁.TGF-β1、HIF-1α、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9.

[3]Teraoka H,Sawada T,Nishihara T,et al.Enhanced VEGF production anddecreased immunogenicity induced by TGF-beta 1 promote liver metas-tasis of pancreatic cancer[J].Cancer,2001,85(4):612-617.

[4]Wang GL,Semenza GL.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nd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J].Biol Chem,1993,268(29):21513-21518.

[5]Büchler P,Reber HA,Büchler M,et al.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human pancreaticcancer[J].Pancreas,2003,26(1):56-64.

[6]Aikawa T,Gunn J,Spong SM,et al.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spe-cific antibody attenuates tumor growth,metastasis,and angiogenesis inan orthotopic mouse model of pancreatic cancer[J].Mol Cancer Ther,2006,5(5):1108-1116.

[7]苏燕,李宏伟,崔培林,等.转化生长因子-β1通过促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J].现代医学生物进展,2007,7(12):1761-1764.

[8]Bennewith KL,Huang X,Ham CM,et al.The role of tumor cell-derived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CCN2)in pancreatic tumor growth[J].Cancer Res,2009,69(3):775-784.

生长因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健康非吸烟者、健康吸烟者各60例,来自于我院院体检中心健康查体者;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各60例,来自于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健康非吸烟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4~82岁,平均(71.34±9.36)岁;健康吸烟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3~80岁,平均(70.67±8.45)岁;健康非吸烟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0~81岁,平均(68.57±8.59)岁;健康非吸烟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53~79岁,平均(65.34±9.45)岁;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抽取晨起空腹周静脉血4 m L,于4℃环境下静置5 min,采用台式离心机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80℃冰箱中待测。采用日立N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抽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C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3统计学方法:SPSS20.0软件,对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检验标准。

2结果

健康非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吸烟者及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关其病理生理的进展、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导致气道阻塞的结构基础,气道阻塞主要是小气道改变[1]。终末细支气管炎症、纤维化、杯状细胞化生和平滑肌肥大是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严重肺气肿时,肺气肿的破坏性变化所致附着在细支气管上的肺泡丧失已变成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而细支气管病变仅起着较小的作用。此外,支气管收缩是气道阻塞的功能性机制,COPD主要是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当严重肺气肿时,这些不同类型的肺容量易消失。肺气肿时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压持续减低,膨胀性增加[2]。

COPD病因较多,归纳一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吸烟。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病因是吸烟,占危险因素的80%~90%。由于机体体质的差异,吸烟者中仅10%~15%的人临床上有明显的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现今较重视非吸烟者的被动吸烟,即“继发吸烟”、“环境吸烟”(ETS)的致病作用。双亲吸烟的子女其呼吸道疾病较为多见。②大气污染。城市大气高度污染,易诱发心肺疾患,产生慢性气道阻塞,FEV1迅速下降致病死率增加。因各种燃料所致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阻塞性肺气肿,这一现象已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③气道高反应性。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AHR)是肺气肿致病的危险因素。AHR与吸烟有关,戒烟后AHR呈可逆性变化。AHR与肺功能减退率存在相关性。④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失调α1-蛋白酶抑制物(API)存在于人的肺组织中,它抑制蛋白溶解酶的激活。API是急性相反应物。机体感染时血清中的API浓度升高,在炎症状态中起重要作用[3]。

支气管腺体和杯状细胞产生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物,它保护气道上皮和肺弹性纤维免受损伤。AAT表型(P二型)是通过双亲等位基因独立表达,AAT、通常分以下几种情况:正常、缺乏、未见功能异常。单一的氨基酸点突变,可产生不同的AAT变种。AAT严重缺乏者中95%以上是纯合子ZZ型等位基因,被命名为Pi ZZ,在美国因AAT缺乏而引起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仅占1%,我国则更少见。AAT严重缺乏所引起的肺气肿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较早,吸烟者大多在40岁左右起病,非吸烟者多在53岁左右;无吸烟史;病程较短、气急明显;半数患者伴发慢性支气管炎,偶伴发支气管扩张;Piz型病变最早发生在肺底部,为全腺泡肺气肿;普查中发现的无呼吸道症状病例,肺功能较好者生存期较长。

COPD的病理改变较为复杂,长期吸烟所致的小叶中央型肺气肿、煤矿尘肺所致的局灶性肺气肿,都属于腺泡中央型肺气肿[4]。全腺泡型肺气肿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局限性的病灶多见于基底部,尤其在老年人;弥漫性的多见于API缺乏者,病灶亦多位于肺基底部[5]。如果发展成为严重肺气肿时,腺泡中央型和全腺泡型肺气肿不易区别。位于肺尖部的肺大泡可并发自发性气胸;巨大型的肺大泡严重压迫邻近余肺[6]。这型肺气肿尽管局部肺表面有严重的肺气肿,但肺功能基本正常。伴肺纤维化的气腔增大常见于瘢痕附近,如肺结核、硅肺和结节病。纤维化基础病变在X线上表现为沿着增大的气腔,具有明显、广泛的线状或结节状阴影,伴透亮度增加或肺大泡。这属于不规则或类瘢痕肺气肿。

有关其病理生理的进展、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导致气道阻塞的结构基础,气道阻塞主要是小气道改变[7]。终末细支气管炎症、纤维化、杯状细胞化生和平滑肌肥大是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严重肺气肿时,肺气肿的破坏性变化所致附着在细支气管上的肺泡丧失已变成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而细支气管病变仅起着较小的作用。此外,支气管收缩是气道阻塞的功能性机制,COPD主要是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当严重肺气肿时,这些不同类型的肺容量易消失。肺气肿时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压持续减低,膨胀性增加[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人体血管新生的主要调控因子,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的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的增殖与迁移,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9]。相关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广泛参与炎性细胞的募集或血管生成,进而在炎性反应中发挥作用[10]。

吸烟定义是每日吸烟至少1支且持续时间超过1年者;戒烟定义是过去吸烟但在调查时已经不吸烟者。由于戒烟者较少,因此本研究将戒烟者与目前正在吸烟者共同作为吸烟者[11]。吸烟叶者按照1.0 g烟叶等同于1支香烟计算吸烟量。吸烟已经被证实是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12]。但关于吸烟对COPD患者VEGF和CTGF风险影响的相关报道尚比较少见。Harvey CJ等对法国88902例COPD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可增加COPD患者风险,其中<55岁和≥55岁高血压吸烟患者的CVD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2.542和1.563倍[13]。本研究分析吸烟对COPD患者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患者的VEGF和CTGF风险分别上升,健康非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吸烟者及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COPD患者的VEGF及CTGF均高于正常人,吸烟是COPD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合理干预以控制病情。

摘要:目的 探讨CTGF、VEGF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烟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健康非吸烟者、健康吸烟者各60例,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各60例,对比四组患者的CTGF与VEGF水平。结果 健康非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吸烟者及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吸烟者的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COPD并肺心病非吸烟者VEGF及CTGF的蛋白表达均低于COPD并肺心病吸烟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OPD患者的VEGF及CTGF均高于正常人,吸烟是COPD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合理干预以控制病情。

生长因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购自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3个月龄,体质量(280±30)g,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15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 F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VE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VEGF+b FGF组)15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0%水合氯醛、4.0%甲醛,PBS液、VEGF、b FGF、一抗兔抗人v WF抗体,二抗生物素抗兔抗体,石蜡切片机、体式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电子温度计、电生理压力测定仪,高速离心机、HE染色试剂盒等。

1.3 动物模型建立

用10%水合氯醛3m L/kg腹腔注射麻醉,待大鼠麻醉后,用胶布将四肢固定手术台上。剪去后肢大腿及腹股沟部的毛,皮肤用强力碘消毒和酒精消毒,双侧腹股沟处取切口1cm,在体式显微镜下钝性分离包裹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动脉鞘内,股动脉是淡红色的,在内侧,股静脉颜色略深,居中间,最外侧是股神经,利用显微操作系统结扎并切断股动脉各分支,将股动脉远端近ā窝处连接电生理压力测定仪测其内压,在股动脉中下1/3处结扎使其内压降至原内压的1/5,查无出血点,缝合。

1.4 给药方式

NS组、VEGF组分别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 L、100μg/LVEGF 1m L;b FGF组隔日一次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 FGF 1m L;VEGF+b FGF组隔日一次腹腔注射100μg/L LVEGF 1m L+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 FGF 1m L,共治疗21d。

1.5 观察项目

于7d、14d、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如:间歇性跛行情况、皮肤颜色改变、皮温改变、足溃疡情况等。

1.6 实验取材

饲养至3个月时将大鼠引颈处死,取后肢股内侧肌肉组织,4.0%甲醛固定。

1.7 组织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在室温下以将用4%的甲醛浸泡24h后组织石蜡中,按横纹肌纵面切片,3μm,免疫组化标记一抗采用兔抗人v WF抗体(ab694:Abeam Ltd,Cambridge,UK),二抗采用以生物素抗兔抗体,然后切片通过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结合显色,细胞核行HE染色,同时进行阳性与阴性对照,切片放大22.5倍。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及计算结果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于7d、14d、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

间歇性跛行情况、皮肤颜色改变、皮温改变、足溃疡情况等,见表1~3。VEGF+b FGF组各情况显著低于b 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b FGF组、VEGF组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VEG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VEGF与b FGF联合应用可促进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大鼠的血管再生。

2.2 电子温度计测量足部皮肤温度变化

N S组平均(2 9.2±0.5)℃,b F G F组平均(3 0.6±0.3)℃,VEGF组平均(30.2±0.2)℃,VEGF+b FGF组平均(32.7±0.4)℃。VEGF+b FGF组显著高于b 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b FGF组、VEGF组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VEG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VEGF与b FGF联合应用可改善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大鼠的血液循环。

2.3 侧支血管再生情况

术后3个月缺血区肌肉组织内侧支血管再生计数,见图1~4。VEGF+b FGF组侧支血管再生显著高于b 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b FGF组、VEGF组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FGF组、VEGF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VEGF与b FGF联合应用可促进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大鼠的血管再生。

3 讨论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动脉旁路转流术[3]、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动静脉转流术[4]等)、腔内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和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但均存在治疗后再闭塞的问题,目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远端血管无流出道、多节段、长段闭塞、严重狭窄、膝下小动脉的病变的患者,因无适合的人工血管而自体静脉材料又有限等原因;而非手术治疗所用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凝、溶栓、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物)效果均不理想。通过各种方法或手段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生成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可能是治疗此类患者有效的方法之一。Isnert等[2]提出了治疗性血管再生的概念,它的提出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在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领域都呼应了此理论,基因治疗对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作用还在试验的初期,初步实验结果显示VEGF及b FGF可刺激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大宗安慰剂对照、双盲、大样本病例的临床研究。

本实验采用建立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模型,采用安慰剂对照、双盲法证明了VEGF和b FGF联合应用能促进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见图1~4,VEGF+b FGF组侧支血管再生显著高于b 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VEGF和b FGF均为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有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5]。George[6]报道b FGF与v EGF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关系,b FGF不但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VEGF的表达,增加内皮细胞的VEGF和b FGF在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引起的缺血区的表达增加趋势[7],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生长,诱导蛋白溶解酶生成,增加内皮细胞出芽穿透基质的机率等功能,能特异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8],并提高血管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外基质,从而促进血管的增殖。缺血导致b FGF分泌且作用于缺血的血管壁,促进VEGF表达,同时又直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起到与VEGF协同作用[9]。

总之,VEGF和b FGF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模型6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15只,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F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VEGF组)1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组)15只。NS组、VEGF组分别隔日一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0μg/LVEGF 1mL;bFGF组隔日一次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FGF 1mL;VEGF+bFGF组隔日一次腹腔注射100μg/L LVEGF 1mL+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bFGF 1mL,共治疗21d。分别于7d、14d、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如:间歇性跛行情况、皮肤颜色改变、皮温改变、足溃疡情况等。继续饲养至3个月后取后肢股内侧部位肌肉组织行免疫组化观察血管数。结果 VEGF+bFGF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bFGF组、VEGF组及N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VEGF与bFGF联合应用可促进后肢动脉硬化闭塞大鼠的血管再生。结论 VEGF联合bFGF能促进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

参考文献

[1]李小鹰,王洁,王金义,等.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现患率调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21(7):3-6.

[2]Isnert JM,Asahara T.Angiogenesis and vasculogenesis as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J].J Clin Invest,1999,103(9):1231-1236.

[3]Albers M,Fratezi AC,DeLucci A,et al.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of patients with severe ischemia as a result of infrainganal arterialocclusive disease[J].Vase Surg,1997,14(1):54-59.

[4]辛国荣,周兆海,刘兆民,等.动静脉转流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2):32-33.

[5]Burgess WH,Maciag T.The heparin-binding(fibroblast)growth factorfamily of proteins[J].Annu Rev Biochem,1989,58:575-606.

[6]Zhang QX,Magovem CJ,Mack CA,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is the major angiogenic factor in omentum:mechanism ofthe omentum-mediated angiogensis[J].J Surg Res,1997,67(2):147-154.

[7]Shweiki D,Itin A,Soffer D,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nduced by hypoxia may mediate hypoxia-initiated angiogenesis[J].Nature,1992,359(6398):843-846.

[8]Berse G,Aibrecht U,Sterrer S,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during embryonic angiogenesis and endothelial celldifferentiation[J].Development,1990,85(3):507-510.

上一篇:大质数斜齿轮下一篇: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