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行为意向

2024-05-10

捐赠行为意向(精选三篇)

捐赠行为意向 篇1

《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 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 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依法登记, 具有法人资格;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 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同时,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不得扣。即允许税前扣除的捐赠必须是公益、救济性质的捐赠, 对于非公益、救济性捐赠, 税法是不允许扣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另外, 企业对外捐赠的资产形式可以是货币性资或非货币性资产。

二、企业捐赠税务筹划思路

由于我国税法对捐赠行为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 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空间。因此,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筹划,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一) 尽量避免实物捐赠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视同销售货物。”

案例1:甲企业2010年度实现利润2 400万元, 没有扣除捐赠。该企业决定向有关单位捐赠30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现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通过当地民政局向灾区捐赠现金300万元。根据规定, 捐赠额不超过利润12%以内的部分允许扣除。

捐赠扣除限额= (2400-400) ×12%=240 (万元) , 小于实际捐赠额300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 (2400-240) ×25%=540 (万元)

方案二:通过当地民政局向灾区捐赠企业自己生产的帐篷, 该批帐篷的市场价300万元, 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21万元。

由于该种实物捐赠应视同销售, 则

应纳增值税=300×17%-21=30 (万元)

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0× (1+7%+3%) =3 (万元)

企业所得税后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 (1-25%) =2.25 (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 (2 400-240) ×25%=540 (万元)

此次捐赠该企业共须缴税30+2.25+540=572.25 (万元)

可见, 实物捐赠比现金捐赠多纳税32.25万元 (572.25-540) , 是由捐赠实物缴纳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引起的。因此, 从节税的角度考虑, 现金捐赠优于实物捐赠。

(二) 分次捐赠

如果超过了税法规定的扣除比例时, 可以考虑分两次捐赠并且分跨两个纳税年度。比如在当年12月31日前进行一次捐赠, 在次年的1月1日后进行一次捐赠。这样就能将一次扣除超过规定比例的捐赠额分散在两个纳税年度进行扣除。

案例2:乙公司2010年实现利润2 400万元 (未扣除捐赠) , 为提高产品知名度及竞争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拟通过老区政府捐赠人民币4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25%。现有两种捐赠方案:

方案一:2010年一次性捐赠400万元。假如预测2011年实现利润仍为2 400万元。

捐赠扣除限额= (2 400-400) ×12%=240 (万元)

201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 (2 400-240) ×25%=540 (万元)

2011年应纳企业所得税=2 400×25%=600 (万元)

两年合计纳税=540+600=1140 (万元)

方案二:分两次进行捐赠, 即在2010年年底和2011年初两次分别捐赠200万元。假如预测2011年实现利润仍为2 400万元。

捐赠扣除限额= (2 400-400) ×12%=240 (万元)

201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 (2 400-200) ×25%=550 (万元)

2011年应纳企业所得税= (2 400-200) ×25%=550 (万元)

两年合计纳税=550+550=1100 (万元)

可见, 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税60万元 (1140-1100) 。原因在于不但第一次的捐赠额在2010年度可以全额扣除, 第二次的捐赠额在2011年也可以全额扣除。

(三) 将企业捐赠转化为员工捐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准予扣除。前款所称工资薪金, 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可知:上述税务筹划方案可将税前不可扣除的公益性捐赠转化为可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

案例3:某企业2010年实现利润2 400万元 (已扣除捐赠) 。假如预测2011年实现利润仍为2 400万元。企业为树立良好形象, 扩大知名度, , 拟于年底向贫困地区捐赠280万元。公司职工人数2000人, 2010年人均每月工资3 7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现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2010年底, 企业通过当地民政局捐赠现金280万元。

方案二:2011年, 企业通过向职工人均多发工资200元, 职工自愿人均捐款200元, 2000名职工即40万元, 公司捐赠240万元, 公司和公司职工合计向民政局捐赠现金280万元。

分析方案一:捐赠扣除限额=2 000×12%=240 (万元) , 小于实际捐赠额280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 (2 000+40) ×25%=510 (万元)

企业净利润=2 000-510=1490 (万元)

分析方案二:企业捐赠扣除限额=2 000×12%=240 (万元)

企业捐赠额未超过扣除限额, 无须纳税调整。《企业所得税法暂行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准予扣除, 因此亦不须纳税调整。

应纳企业所得税=2 000×25%=500 (万元)

企业净利润=2 000-500=1500 (万元)

而企业职工个人工资并未因捐赠而减少。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 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个人捐赠扣除限额= (3700+200-2000) ×30%=570 (元)

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 (3700+200-2000-200) ×10%-25=145 (元)

个人税后工资=3700+200-200-145=3555 (元)

原应纳个人所得税= (3700-2000) ×10%-25=145 (元)

原个人税后工资=3700-145=3555 (元)

综上, 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省企业所得税10万元 (510-500) 。方案二的筹划方式主要选择的是巧用临界点的方法, 企业捐赠的240万元刚好在扣除限额内, 从而产生了最大的节税利益。同时转由每个职工捐赠的200元并没有提高个人所得税。

(四) 建立公益基金会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经政府批准, 企业可以创立一家公益性质的基金会。公益性质的基金会属于非营利组织, 故其收入属于免税收入, 相关支出不用考虑捐赠限额的规定, 允许据实扣除。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将钱款借给基金会, 通过基金会的名义进行相关捐赠。

通过上述捐赠方式、捐赠额度等方法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 适当的公益捐赠, 确实可以起到降低税负, 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可供分配利润的作用。因此, 企业在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同时, 应充分用好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减轻自身税负, 使善事长久, 使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保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捐赠行为意向 篇2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大学生体质健康;健康信念;体育锻炼;行为意向

中国分类号:G8

引言:目前,在我国各所学校范围内,已经关于学生的体制健康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此项制度的颁布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健康以及体质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测试,而且有了这项措施的督促,还能教育并且激励学生不断增强体质,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虽然,学生的体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这项措施以来,并没有得出学生沿着什么方向进行体质锻炼,我们应当明确做这种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分析数据时要具备合理性的要求。

一、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

要想更好的了解并且分析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什么影响,我们首先应当对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此项研究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

(一)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问题,与此同时也开始重视体育锻炼能否促进自己的体质健康。由于备受关注,所以出现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一般情况下,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制约着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体育锻炼还受到个人体质健康的影响。许多人考虑到自己的体质健康,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

(二)健康行为管理与体质健康

一般情况下,在管理健康行为时,我们会运用健康情况的监测、对健康的分析以及对目前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对某些群体或者个人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在进行健康行为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健康系统,从而对整个群体和个人的健康情况进行完整的分析,还可以将个人健康情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并且从多方面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整理,为个人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三)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约束性动力

在我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这说明了国家对学生的体制问题是具有一定要求的。所以,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当对学生设置一定的制约措施,只有有了一定的制约措施,学生才能够更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身体健康得到加强,让学生养成热爱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体质健康信念调研的分析

通过对设计、组织、医疗、人口以及经济等体质健康信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人们的健康行为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学生体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疾病知觉的严重性、患病易感染性以及体质的强弱。而决定学生替孩子健康信念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体质评价结果、体质评价自我效能以及知觉锻炼益处。体质健康信念模型就是以体质健康信念作为理论基础,并把体质健康信念中的一些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替孩子健康评价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三、强化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干预

(一)对应用目的的分析

在大学生体育课程实施的过中,将《标准》的实施和体育健康测试渗透到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体制健康训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发生。

(二)对课程资源整合的分析

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对大学生的体制健康信念和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在这之前,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全面考虑体育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协调和配合基础上,对体育教学系统里边的学生、教师、体育教学设备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进行审视,通过对各个基本要素的整合,构建起一个最佳的教学系统。本文所整合的课程资源就是把篮球运用和定向越野活动进行整合。篮球作为一种普遍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大学生的热爱。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肺功能差的问题,采用定向越野运动假如到课程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对干预策略和干预过程的分析

该教学系统的干预策略主要是篮球课程按照正常的教学目标进行,在连续上了三次投篮课程以后,就在篮球课程的下半部安排一次定向越野教学内容,其教学时间大概在三十分钟左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对相关的健康主题进行分析。对于体育健康评价的分析和健康预警的分析,要按照学生健康的等级,对学生的体制进行预警分析,学生的体制不同,其预警结果的级别也就不同,一般分为一到三个等级,把二者的信息有效的结合起来,方便于对学生的体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完成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进行健康主题的引导,对学生实施健康危机感教育,对体育教育相关理念进行介绍,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健康计划,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在制定完健康计划以后,最后还要对课程进行成绩测评,把对每一位学生测评的结果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四)对干预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的干预,可以提高学生对替孩子健康的认识,把体育健康课程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信念,促进学生非健康行为的改变。

总结:

总而言之,《体制健康信念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实际的过程中,应用性也很强,可以有效的调查大学生体制健康信念。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要加强对学生体制健康信念的教育,培養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戴西. 体质健康与锻炼行为研究新拓展:体质健康信念测量和锻炼行为机制研究[J]. 体育科研,2014,02:24-27.

[2]张戈. 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3]付道领.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王晓艳. 体质健康信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影响[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191.

服务补救与顾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篇3

一、服务补救的内涵

Gronroos (1988) 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当服务失败发生后, 服务提供者针对顾客的抱怨行为所采取的行动和反应, 也可称之为顾客抱怨处理”。Hart, Heskett和Sasser (1990) 认为服务补救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的管理哲学, 赢得顾客满意的评价方法由成本面转为价值面。这种定义似乎比较抽象, 但实际它反映了服务补救的深刻内涵, 强调通过服务补救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mith, Bolton和Wagner (1999) 认为服务补救不等同顾客抱怨处理, 而是包含了比顾客抱怨处理更广泛的含义, 认为顾客抱怨处理是一种被动的服务补救形式, 是在顾客表达了不满之后而采取的行为。而服务补救应带有主动性和及时性, 两种概念不相等同。服务补救与传统的顾客抱怨处理存在本质的不同。

二、顾客行为意向

Parasuraman, Zeithaml和Berry (1993) 的研究给出了13项评价顾客行为意向的项目, 并将这13项归入口碑沟通、重购意向、价格敏感度和抱怨行为四个类别。考虑到在特定的服务失败前提下, 价格敏感度主要体现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 而抱怨行为多发生于服务失败之后、补救之前, 所以顾客在补救后的行为意向, 主要有口碑传播和重购意向两项。Blodgett, et al (1997) 也明确地将重购意向和口碑传播统称为顾客在补救后的行为。在服务补救特定背景下时, 可以将顾客对服务补救的满意对应于态度, 而顾客的重购意向和口碑传播对应于的行为意向。

三、服务补救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Kelly, Hofmfan和Davis (1993) 率先从有形补偿和道歉的角度研究服务补救与顾客补救后重购意向的关系, 结论是两者都对顾客的重购意向有正面影响。Hofmfan, Kelly和Rotalsky (1995) 在有形补偿和道歉的基础上在加上补救反应速度的特征, 并证实有形补偿和反应速度对顾客重购有正面影响, 但道歉却存在负面影响。而B l o d g e t t e t a l (1997) 分别从反应速度、抱怨方便性、有形补偿和关注程度等方面研究了服务补救与顾客补救后行为, 包括重购意愿和负面口碑传播的关系, 结果表明反应速度与重购意愿和口碑传播的关系均不显著, 而抱怨方便性、有形补偿、关注程度与重购意愿均为正相关, 而与负面口碑传播均为负相关。

四、针对顾客行为意向的服务补救措施

服务补救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 针对服务失败, 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如主动积极相应客户抱怨, 并给予适当的处理;提供等待时间信息;给予弹性、适当且满意的补偿;选择良好的响应失误处理者;以及提供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渠道等。国外有关服务补救的研究较早, 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证经验。国内研究相对起步比较晚, 但也已经意识到服务补救的重要性。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顾客对于不同的补救策略的反应也会大不相同, 需要作更深入的探讨, 并以此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服务补救, 从而增强顾客积极的行为意向。

摘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易变性、不可分性和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决定了服务质量的不稳定, 以及服务失误的不可避免。进行有效的服务补救, 有助于企业减少因服务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重塑企业形象, 挽回因不满而流失的顾客。本文旨在讨论服务补救与顾客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并探讨企业如何实施服务补救。

关键词:服务失败,服务补救,顾客行为意向

参考文献

[1]、Amy.K.Smith, Ruth N.Bolton, Janet Wagner, “A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Encounters Involving Failure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9, Vol.36, No.3, pp:66-72.

[2]、Gronroos, Christian (1988) ,“Service Quality:The Six Criteria of Goo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Review of Business, 9 (Winter) , 10-13

[3]、Goodwin, Cathy and Ivan Ross (1992) , “Consumer Responses to Service Failures:Influences of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Fairnes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5 (2) .49-63.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范秀成.服务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尺度设计下一篇:安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