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师

2024-05-12

小学美术教师(精选十篇)

小学美术教师 篇1

关键词:骨干教师,特色示范校,教育教学理念

骨干教师被称为教师队伍中的先锋,在教师队伍当中起着引领、示范、表率的作用,“名师兴校”———这是现今基层教育的主力军。教育要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力量作脊梁,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尚师德,良好教育理念、有科研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是迅速提高学校教育教研水平的迫切的需要。

作为教研人员,如何抓好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队伍,是进修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大家良好的分享教育教学理念的思想。现如今,师傅带徒弟的工作方法显得十分落伍,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分享给同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者领先的地位,我认为这是狭隘的教育思想,通过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最缺失的是资源。如优秀的教学课例、优秀的教学反思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存在一部分非常优秀的美术教师身上。年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慢慢的靠实践去摸索,这样低效率的工作方式,只会影响高效的课堂。创建美术教师工作qq群,把一些非常宝贵的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空间中,使有需要的教师随时可以查阅、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弱势教师的进步的步伐。

2.定期开展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以先进的理念作支撑,使理论变的实用。定期选择一些美术教育理论书籍,采用辅导与自学的方式,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美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向,百花齐放,开放课堂。

3.深入一线进行跟踪指导,真诚与教师交流、答疑解困。为全面培养骨干力量,开展“订单式”服务。对有需要的教师随时进行最真诚的“教学服务”。如有些美术教师在作业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我与几位有经验的教师,深入一线学校,亲自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如何对美术作业分类装订、批改、成绩单等工作与学校领导及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力求高效管理、科学减轻教师的心理及工作负担,是工作变为一种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模式。从而减轻了学校与教师的双重负担,使教师们更科学的从作业整理中发现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高效课堂。

4.注重美术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水平及美术素养。

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在培训中,一定要注意开拓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眼界、注意第一手的艺术教育的信息及方向,实施开放课堂、开放教学。进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到吉林省博物院、艺术学院等地方参观名人、名家画展,开拓美术教师的思维,形成创新型教师。请优秀的书法、国画教师进行软笔、硬笔及国画教学的培训,培养教师们动笔的习惯。

经常开展骨干教师教育技能、特色技能及创造技能的评比,开展能手、新秀展示课、名师研讨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区域共享,培养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把省、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引入我区,通过现场培养教师的实战能力,给教师们一个强烈的练兵的讯号,注重自我的成长,在其中发现骨干力量。

5.搭建教师们展示的平台,为教师们创设体现自我价值的空间。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人才需要竞争,竞争涌现人才。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如长春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师画展、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优秀课例选拔赛、长春市教学设计大赛等,《美在课堂》《美在设计》等系列丛书的作品、论文、案例等投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去美术教师涌现出了一大批省级、市级、区级骨干教师,为我们区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6.发现、培养、推荐艺术特色示范校,抓典型、注重经典的艺术学校的推广。如我区西三小学是一个小型的学校,但是这个学校却有一个良好的美术国画教学课堂。

20几年来,在学校几任校长的带领下,坚持每个班级每周一节国画课,长期坚持下来,得到了家长、学生的认可,学生的人文内涵及气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到学校的课堂进行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组织教师对国画的校本教材进行整理、装订、对学生作业进行了选拔等工作,对这位默默无闻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在全区做了推广,很多教师都感到了国画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我先后几次请省、市级领导对这所学校进行考察,举办了几次大型的经验交流活动及省市级现场会,西三小学成为了“吉林省百所艺术示范校”,他的校本课程也成为了我区的经典。

7.重视培养科研骨干力量,创设科研环境,促进骨干教师全方位成长。

进行跨区交流,协作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开展南关区与二道区两大学区共同合作的吉林省十二五课题“长春市《美术学科资源性课程的系统开发与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提升我区骨干教师美术教师的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为骨干教师确立研究课题的方向,安排实验计划,监督实验过程,考核评估实验结果,组织课题的评选。如重点展示11所参加子课题研究学校的汇报材料,材料包括:子课题活动开展材料、对比数据材料、校本教材、汇报表、课程课例、学生作业等。组织教师撰写论文、案例40多篇、我区4名教师还获得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项目获奖证书一等奖。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带动了基层学校课题研究的开展,现在很多学校改变了对艺术教育并不重的观念,主动参与、申请参加到科研队伍当中来。

小学美术教师 篇2

一、填空题(共20分)

1、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体。

2、自主、探索研究。

3、多元性。

4、旦、净、末。

5、湘绣。

6、橙、黄、绿、青。

7、原色。

8、概括、简练、韵味。

9、红色。

10、齐白石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C

2、D

3、C

4、D

5、C

6、B

7、B

8、B

9、D

10、A

三、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CD

2、ABC

3、ACD

4、BD

5、ABCD

6、BD

7、ACDEF

8、AD

9、DBCA(一定要按顺序排列)

10、CAB(一定要按顺序排列)

四、判断题:(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述题:(共16分)

1、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2、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时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新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六、教学设计题(24分)

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育观念;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美育观念,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美的情操,真正贯彻执行《美术课程标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可以说,我像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彷徨,没办法驾驭课堂,孩子累我也累的过程。而现在,我虽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握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的思维,但基本上也是游刃有余了。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把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握住教学理念这个大方向,大原则,教师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理可依,有的放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引导孩子对美的叩问

儿童在10岁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像走路,说话一样同步发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寻找新意,引导孩子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像我上《蜗牛的新家》,画蜗牛,画房子是孩子最熟悉的题材,不用教他们就可以画出漂亮的房子,可爱的蜗牛。我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家的房子是怎样的, 然后出示蜗牛的图片,启迪孩子展开想象:“蜗牛的壳是蜗牛的家。如果蜗牛的家也跟我们的家一样漂亮,一样温馨,那蜗牛就不会因为爬得很慢而烦恼了。你们能不能给蜗牛建造一个新的家呀?”这样把蜗牛和房子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很轻松地就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幻想的作品。

二、鼓励孩子对美的思索?

有的孩子在刚刚学习画画的时候,往往怕画错,不敢放手去画,因此作品都是呆板,拘谨的。看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爷爷奶奶带孙子去画室学画。老师叫孩子画一个给头顶挠痒的人看看。结果孩子擦来改去,手臂都贴着耳朵了,却始终没有成功。老师问他:“手要到头顶上去呀!为什么上不去呢?”孩子说了一句话:“老师说手是长方形的,两只手一样长”。孩子的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画什么,怎么画,而要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画,画到一定程度再去指导他们。 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自信,经常会问我“老师,我这样画行吗?”“老师,我这里是不是画错了?”这时,我总是肯定地对他们说“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画的。只要是你想画的那就是对的!”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就增强了。近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凭着这样的心态去教学生,学生当然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了。

三、激发孩子对美的热情

美术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从而对学习美术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采取多种方式,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不断去刺激孩子的感官,唤起孩子的内心能感受,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我上过《好吃佬》这个课题,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食,再观察人张大嘴巴后看到了什么,脸型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孩子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好吃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以及他爱吃的事物等。最后我还指导孩子给孩子做了一些麻辣烫,烧烤等。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学生所好,创作的题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四、肯定孩子对美的感受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的作品就摇头“什么乱七八糟的,难看死了!”“画得一点都不像,怎么人比房子还高?”“你看别人画得多好看!”这些话无异于一盆盆冷水,浇灭了孩子的绘画热情。绘画是没有规则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画,不能以“像不像”“准不准”“整洁美观”等标准来衡量他的好坏。此外儿童画也没有可比性,孩子们用心画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临摹,抄袭则不可取。我们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学会倾听,看懂孩子的画。这样孩子才会越画越好,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体会到绘画的成就感和乐趣。小学三年级课文《画杨桃》描述了一个学生把讲台上的杨桃画成了五角形,而被其他学生當成笑话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责任并不是要培养多少小画家,而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鼓励其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想法或经验不一致时,不要先认为学生错了,而要看学生是从什么角度看待事物,教师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一道,让学生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美术游戏中动手动脑,奇思妙想,启迪智慧,健康发展,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促进小学美术教师成长的途径 篇4

一、加强理论培训,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学与教研的实践中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把握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美术教师应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绘画技艺, 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时代在发展, 知识和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其早日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是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教研工作中笔者始终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促进小学美术教师成长的重要内容。

1. 分析情况、高度重视

教师质量的不断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只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才能保证美术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针对区内小学美术学科青年教师多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80%) 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使用作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通过对学科队伍情况的调查, 发现青年教师具有自身的优势:潜力大;精力充沛、有朝气、易贴近学生;思想活跃, 知识面开阔, 易接受新事物;有强烈的进取心与个人发展的主观愿望。但同时这些教师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青年教师从“出校门”到“进校门”, 从接受知识到输出知识, 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须完成由求学时“偏重结论”向教学时“注意过程”的转变;缺乏教学实践的体验, 对美术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把握不够, 缺乏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的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实践入手, 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

2. 以老带新, 使教师队伍呈梯队型发展

美术教师多为一岗一职, 缺乏学科内的联系与互助, 不利于教师发展。笔者成立了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 由老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 以组为单位, 组织青年教师跨校拜师, 新教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结为“师徒”, 通过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实际教学技能, 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以老带新的方式, 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 跟踪听课, 促进钻研

笔者作为教研员, 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每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 有计划地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首先, 下校跟踪听课、面授说课, 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督促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促进其对业务的钻研。其次, 成立教研组, 辅导基层教研组建设, 如昌盛园小学美术教研组、城北中心美术教研组、实验二小美术教研组、百善学校美术教研组、桃洼学校的美术教研组。各个教研组明确组长的职责和组员的任务, 确立教研组共同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组织集体备课, 帮助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学, 完善教学设计, 并通过组织具有实验性的研究课, 阶段性地展示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

三、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建立特色教研组, 推动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自我发展模式, 是基于“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专家, 效果即成果”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工作思路的指导下, 昌平区小学美术学科实施了教研工作下移, 以学校、学片为单位成立教研组, 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资源优势, 在学校、区教研室的帮助下开展教学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昌平区以农村校为切入点, 帮助扶植了几个基层教研组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在城镇学校推广经验, 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构建学习型的基层教研组和确立教研组共同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推动了学校帮助教师成长的进程, 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作品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教研不断走进广大美术教师的视野, 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分享与教学、训练有关的讯息。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资源网群或博客圈中得到解释, 教师们经常参与讨论, 能够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辟的这些资源, 主动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006年10月, 昌平区信息资源平台建立,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 小学美术学科先行一步。笔者及资源组成员制订了昌平区小学美术资源建设方案:调研确定资源库建设人员、确定具体栏目、邀请信息中心教师作技术培训, 明确栏目管理员的职责。在资源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立起基本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资源库, 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现全区100%的小学美术专职教师都在这个平台进行了注册, 还有20%的兼职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五、结合教材内容,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磨砺意志的过程, 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成就需要。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本着“发现—信任—增压—激励”的原则, 笔者在2001-2009年间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了互动式的培训, 使许多青年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更新了知识结构, 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美术教师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认识线条的动与静,能够掌握运用线条的动与静来表现绘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图片,体会线条的动与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自感受线条的动与静,体会线条蕴藏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线条的动与静,并创造新颖的绘画。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线条的动与静,设计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记得我们曾经都学过哪几种线条呢?对,有直线、曲线、弧线等,那么这些不同的线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来摆动自己的身体。

总结:原来随着音乐的动与静,我们自己用身体也能画出一组和音乐合拍的线条。所以啊,线条也是有动有静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线条的动与静,感受不同的线条情绪。

2、新授:

(1)、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哪些图片是动,哪些图片是静。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直线往往代表静,曲线往往代表动。

(2)、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线条组合而成的动与静,比如:黑板、桌子等。(示范画图)

(3)、欣赏大师作品《传乐天》,学生听这段音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情绪,点明线条是可以表现自己的心情。(示范画图:平静的湖面和波澜壮阔的湖面)

3、巩固提高:

(1)、布置任务:学生用线条表现事物和自己此刻的心情。

(2)、学生间相互展评,老师来点评,点出学生图片的优缺点,缺点如何进行改进。

4、小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作业:把作品拿给爸爸妈妈欣赏。

小学美术教师角色的转变浅谈 篇6

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学习机械、乏味,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甑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

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初探 篇7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我从事美术教育20多年, 经历了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断探索的发展历程, 多次参加美术教材的省、市级培训活动, 曾对所处地区美术师资等诸多问题做过调查, 并与我国一些省的调查资料做过对照, 认为中小学美术师资匮乏现象还相当严重, 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1. 美术教师自身素养不高, 专业老师奇缺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美术师资虽有所配备, 但师资来源除少量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美术专业外, 大多则来自对美术有一定爱好或特长的文科老师。他们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以及对美术文化的认识程度与专业教师比较相差甚远。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师资结构和敷衍了事的教学模式不但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而且更加巩固了人们对美术教学一贯的错误认识, 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招生计划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美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需求

近几年各省的招生计划表明, 大多数高校虽然在不断扩招美术生, 但美术教育专业每年招生名额仍然较少, 全国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总数每年也超不过1万名。若将他们全部安排到美术教师岗位上, 也难以落实全国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 1.4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任务。

3. 美术毕业生的流失和“转岗”, 造成了美术教师资源的极大浪费

笔者了解到, 一些中小学将近几年毕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安排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上, 而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却寥寥无几。类似的情况不仅使他们多年所修的专业荒废, 而且也白白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愿从事教育事业, 未工作便流失于社会, 办起了培训班甚至私立学校。这样的流失和“转岗”年年存在, 造成的损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 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少, 不能及时提高他们美术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美术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培训等活动每年都在举行。然而, 这样的培训不仅人数有限, 而且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 兼职教师很难真正补充到专业化的美术教师队伍中来。

5. 美术毕业生招聘考试忽略了专业测试, 同一标准, 进入教师行业门槛偏高。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 以考试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的录用机制。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一标准参加考试, 而专业水平的测试却极少关注。这种招考标准必然造成他们不能显示所修专业之长, 而因文化课成绩偏低遭到淘汰。

二、构建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认识, 统一思想

美术教育的意义不光局限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传授, 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就要先从领导干部及教师自身入手, 改变以往的“学好数理化, 什么都不怕”的错误观点, 尊重美术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尊重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研究、完善政策,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 切实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 调整队伍结构, 使现有的美术教师资源更加科学化、优质化

近几年, 美术专业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城乡中小学任教, 他们是美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学校应及时将他们归入美术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 改变美术课由原有的“特长老师”兼任的现象。

3. 加大定向人才资源投资培训的力度, 做到有的放矢

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 定岗定员安排培训, 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本地区美术教师队伍人数达标、质量达标。首先, 应对“特长老师”及时给予调整、培训、规范,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其次, 争取教育培训项目, 加大投资, 委托高校培养本地区急缺的美术专业教师。

4.

改变招聘考试的“门槛”, 重视专业素养, 及时吸收美术专业毕业生到校任教, 做到人尽其才。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师的转变 篇8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教育学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强调:“要实现新的课程标准,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建立新的互动式的教学, 促进师生观念的转变。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 领会新课标传递的更加科学的理念。

小学美术教师在转变旧的美术课标的学习理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自身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就要求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建立在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的。教育家斯蒂芬指出:最好的教师可能是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和焦虑从而掌握了技能和知识, 增长了智力的人们。这就说明美术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逐步养成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使美术老师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达到飞跃。

二、知识体系的转变

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新课标更加强调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小学美术教师要对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及融会贯通。有效地利用其他学科知识点组织美术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美术能力。以往不少美术教师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壁垒之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 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标强调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关注环境和生态, 更加要求美术教师具备跨越学科的综合知识。

小学美术教师在转变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广博深厚的知识体系之后, 更重要的是怎样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将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小学美术课堂上, 在新课标的观照下, 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的灵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 张扬个性”。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 而不是教学设计的完成,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 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 重视对新型教学方式的传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 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自主地探究获取知识。新课标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那么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学习的互动性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 学会分享,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达成学习的目标。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

小学美术教师要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美术教学评价, 旨在依据美术课程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价值, 收集和提供论据, 给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新课标中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关注美术活动的参与性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 美术课程除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外, 更加倾向于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的升华体验。所以在教学评价中, 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和过程性。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小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小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 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要求、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估方法, 而要从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参与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多个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堂过程中的表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小学美术教师理应具有紧迫感,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 在社会、学校重视下, 以最大努力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的素质, 向更完善的方面转变, 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修订版.

谈高师小学教师教育美术素养的培养 篇9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审美意识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创造各种美好事物的一种自觉的心态。审美意识的养成直接作用于思维, 客观事物所呈现的一切规律可以成为美的法则, 比如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秩序性和奇异性等特征都是审美的标准,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学生自觉地按照审美的准则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审美活动的特点表明, 审美体验是一种极端化的个体内心情感体验。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情感是人们对待周围事物以及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方向和力量的作用。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主要载体, 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感官体验。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中, 无不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追求, 通过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学生情感的价值取向, 情商的丰富度是可以通过美术教育达成的。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在美术活动的具体情境中, 求知的过程同时成为审美的和向善的过程。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说:“所谓陶冶情感、塑造情感, 也就是给情感以一定的形式。内在的情感形式不可见, 可见的正是对应于这些情感的艺术的形式。”小学教师学习美术, 无论是对事物的看法, 还是审美观的提升, 都会带来很多益处。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 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是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能将人类的文化信息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并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凭借美术符号所特有的直觉可读性, 使文化迹象传至永远。从历史文化层面解读美术符号, 涉及到美术传承文化价值,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 应该使学生知道美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美术教学注重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要与地区实际结合, 根据地域的文化特点, 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 培养学生美术文化素养,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校美术教育。

北方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宗教和地理环境中, 形成的独特、稳定和悠久的文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是同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悠久历史相依共存的。北方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厚的美术文化资源, 其中民间美术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 以不同的存在方式渗透在生活中,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民间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景相联系, 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独特魅力, 领悟民间美术的独特文化价值。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相适应, 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更应该体现和遵循美术的这一基本规律, 使之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需要,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美术语言共享人类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促进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具有可视可感的形象性的重要特质。从历史发生的角度上看, 也是唯有美术符号曾经作为人类语言的原始形态, 而显露其在感性地理解与表达方面的特殊功能。人的情感的生成, 智慧的发展, 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之上。人的感知系统中以视觉的作用最大, 从感知信息的获取上看,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 有85%左右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 是最准确的感官。美术作为视觉艺术, 是通过对形象和形式的认识、塑造、加工和创造来实现, 视觉的敏感性、艺术的想象力和手的运动的高度灵活性和准确性等, 是美术才能的基本品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感知不仅以完整性为特征, 而且善于在事物中区分出能突出地表现这一整体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生自我认知与表达的情感境界, 在理性和感性的互动中不断提升, 美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它对形象的认知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在观察物象时能带有想象地感知物象, 从观察角度、表现技法、表达形式等, 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 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构成中,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无论是艺术创造、科学创造还是其他社会创造, 都不是墨守成规。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 既依赖禀赋和个人努力, 也取决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美术教育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 需要创造一种审美意境, 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而直觉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事物有各种视角和层次的理解, 差异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地发现学生不同方面的创造潜能, 才可以因材施教, 才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人才。在美术教学中, 往往标新立异的学生身上潜伏着创造才能, 教师就不能用习惯的方式来评价学生, 而是要营造适当的氛围来开发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

美术技法是美术活动中艺术形式语言体系的构成要素, 也是美术作品生产的重要手段。美术技法作为教学的形态要素之一, 不论是技法的训练体验, 还是有关的理论知识的认知, 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工具, 为学生丰富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持性条件。但是创造力不等同于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知识或技能通过任何途径都可以学到, 而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 是教师无法传授的。只有通过美术实践教学, 采用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潜能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气质, 没有个性的存在, 没有个性的自由表现, 就不会有创造力。早在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就以“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表述了个性差异。美术教学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活动之一, 美术教学中个性化教育, 能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的更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

学生来自生活的感悟, 审美情感和态度有助于他们表现独特的审美个性。美术教学的形式、方式、方法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程度、情感态度等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人独到的感知与情怀表现, 使每个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得到充分的提高。在美术学习上各种表象、审美取向及其美术能力, 是学生个性的展现。

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 实际就是要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完整性, 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 以奠定和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的小学教育, 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通过美术教育, 提升学生文化艺术涵养, 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 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 培养适应国民素质提高和小学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徐振寰.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小学美术教师 篇10

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美术教育在小学校园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团队质量与数量的保障前提下,专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眼光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师资力量角度来看,当前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的现状并不乐观,从业人数、专业素质、发展前景均存在一些不足,而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美术教师,自身对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性不强,同样也导致了小学美术陷入困境。因为美术教师未能将自己置身于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便会因此欠缺,教学观点和教学素材愈发趋于保守和传统,美术教育的策略与创新也无从谈起,这甚至会让教师对美术教育失去深刻的归属感,教师团队的士气也因此低落。另一方面,小学美术尽管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主课之间始终缺乏衔接,未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教育作用,因此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长此以往,小学美术课程渐渐作为副科被排列在教学计划大纲的次要位置,进而让小学美术教师难以得到校方和学生家长的认同,与其他主要科目的教师相比,小学美术教师的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美术教师专业整体受到限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美术教师逐步成为了弱势,对于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缺乏自信。

二、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充分推动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能够让小学教育质量迈上新的高度,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步,针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所面临的窘境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笔者对此有如下几条对策及建议。

1.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对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及政策导向

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所涉及到的职责,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小学阶段,转变社会对小学美术的固有观念,重塑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增强对小学美术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为美术教师专业提供政策导向以及相关保障,促进小学美术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另外,教育部门还应当通过政策来为小学美术教育资源搭建平台,因为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便在于教育资源,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平台,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参与到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让小学美术教育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强化传统美术教育的同时,引入一些新的美术思维及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离不开资源配备,因此有必要满足小学美术教育对资源的需求,让美术教育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如若不然,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便会趋于停滞。

2.校方领导应充分关注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

在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过程中,校方领导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发挥出领导的重要职责。专业培训能够为教师素养带来提升,这在专业持续发展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为小学美术教师带来公平公开的职业培训机会,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的素养,完善综合执教能力,而教师素养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课程的思考。在政策导向与专业优化同步开展的情况下,小学美术教师团队也会因此不断壮大,最终形成美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小学美术教师应以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上一篇:音乐与现实下一篇: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