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作文

2024-05-19

散文化作文(精选十篇)

散文化作文 篇1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离不开“乡土”二字, “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 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乡土素材, 学生写作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过程, 无论是内容或形式, “乡土”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的时间和空间的总和, 是特定地域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地说, 是这个地方世世代代人们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 包罗万象, 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 无不涵括其中。它们有如甘霖, 滋养和繁茂着乡土作文教学这棵新的绿化树。可以说, 乡土文化就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源泉。有了源泉, 乡土作文教学之树必然茁壮成长。例如, 笔者近年在佛山南海任教, 课余时间经过搜寻、走访、查阅等, 整理了大量的佛山文化资源, 编写出多册校本教材, 涉及了佛山文化的诸多层面, 如《带你游览佛山名胜》《带你触摸佛山文化》《南风古灶与佛山陶瓷》等等, 这些校本教材激发了学生认识佛山、思考佛山的强烈兴趣, 也成了他们在作文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调查表明, 学生最喜爱最积极参与的语文课程中, 乡土作文课程遥居第一名。

二.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乡土而乡土, 仅仅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观照, 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 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现状,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 乡土作文教学, 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形式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 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活动, 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建构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特质, 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投射和润泽的过程, 而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以此为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就必须高屋建瓴, 拓宽视野, 从长计议, 而不能囿于作文教学的狭小时空中。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是, 作文与育人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与润泽本土文化相结合。换言之, 乡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最起码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 而乡土作文教学就成了贯通两者的真正桥梁。

三.乡土作文教学的反射

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泉, 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 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 占有丰富的作文养料, 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因而能够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 人文素养提升了, 又会促使他们去追寻更高的目标, 而每达到一个高度, 他们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升华会像炽热的阳光一样, 反射给乡土文化, 具体表现如下。

(一) 热爱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 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文活动, 其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其心灵不断得到陶冶。他们为家乡的美丽风光而陶醉, 为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为家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变化而欣慰, 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热爱着这片土地上已有的灿烂和辉煌, 也期望着这片土地的明天会更美好。这正是乡土文化的魅力所在, 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 学生深受本土文化的滋养, 岂能不热爱本土文化?!

例如, 笔者所辑录的高中学生的乡土作文, 抒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异常丰富,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 对佛山美丽自然风光的歌咏, 如《情满樵山》《千灯湖寻梦》等; (二) 对佛山历史人物的崇敬, 如《飞鸿的天空》《南海出了个詹天佑》等; (三) 对佛山文化艺术的褒扬, 如《武术与舞狮》《姐姐的粤剧情结》等; (四) 对佛山民情风俗的喜爱, 如《正月十五行通济》《爱吃年夜饭》等; (五) 对佛山现实人事的赞美, 如《记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曾经的贫困村》等; (六) 对佛山美好未来的畅想, 如《我看南海金融高新区》《广佛同城的畅想》等。

(二)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作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特质为目标, 也以增强人们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为己任。两者可谓有机融合, 相得益彰。在教师的感染和激励下, 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 由热爱乡土文化, 深入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 这是学生情感与人格升华的必然结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道理, 学生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 也是一个由学习到热爱再到保护传承的过程, 爱之深则护之久, 护之久则传之远。

笔者曾经就此话题组织学生上讨论课, 讨论分类进行, 总题目是:我为佛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些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 有谈做过的, 有谈将要做的, 已做的列举多多, 未做的设想满满。比如, 有同学成功说服村里人没有拆掉古祠堂和石牌坊, 有同学把自己家制作西樵大饼的过程和方法拍录成光碟, 有同学制止游客污染南海影视城的环境, 有同学利用假期拜师学习舞狮子舞龙灯, 还有同学建言村村设立村史馆等等, 不一而足。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除要进行深入发掘、筛选整合外, 还有进行信息储存和科学规划。在这方面, 编写校本教材很有必要,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图片、刻录光碟、进行网络传播等, 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乡土作文教学的润泽

皮亚杰指出, 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 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乡土作文教学就长远目标来说, 期望培养和造就对于乡土文化有所创新的人才, 而不仅仅是保护者和传承者。因此, 要使乡土文化的园地里成长出创新的大树, 就要使土壤和树苗得到应有的润泽。对乡土文化进行“润泽”, 这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此目标或许难以实现, 但朝此目标迈进是完全可能的。

(一) 培养创新思维, 孕育文化新苗

乡土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式创新型教学模式, 其教学理念当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也期望在本土学生中孕育出文化新苗。例如, 教师期望通过乡土作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 对某些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关注, 重点栽培, 这或许能孕育出未来的乡土文学家、民俗家、史学家等。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由于受到本土文化和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滋养, 在故乡潞河中学读高中时, 就写出了取材于本土生活的成名作《青枝绿叶》。此后, 他勤奋笔耕, 著作甚丰, 成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乡土作文教学正是期望培养出类似有潜质的学生, 使他们在乡土文化领域里出类拔萃。笔者现在的高二学生中, 有一位对乡土文学兴趣甚浓, 且写作潜质甚佳, 他已经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散文10多篇, 他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90后代表。当然, 对于教师来说, 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 这样的“硕果”只能是一种乐观的期待。因为能否成为现实, 取决于诸多因素。

(二)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教学发展

乡土作文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筛选整合, 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来“润泽”着乡土文化, 使乡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保护和传承, 甚至得以发扬光大, 这将反过来为乡土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使乡土作文教学不断完善,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促进乡土作文教学的发展, 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到了那时, 乡土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是乡土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创新元素的新成员了。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作文 篇2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散文化作文 篇3

散文化议论文集散文与议论文两种文体优势于一身。散文重在语言的形象生动,议论文重在有思想见解,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这就是好文章。它不仅具有充足的论证力和说服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散文化议论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质,避免了传统议论文语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语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说。它最有利于展示语言的魅力,能把语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锦心绣口,文采飞扬。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也明确规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评卷时,同等内容的作文以语言的优劣评定分数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议论文也最能体现出文学性。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能展示较深厚的文化积淀,最能见出考生的文学功力和文化底蕴。而且语文阅卷老师也大都喜欢此类文章,因他们最钟爱于文学。

散文化议论文的本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往往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观点和所写内容,不致于费时费力,阅卷既快捷又准确。很多学生包括语文老师都认为记叙文多年写作,十分熟悉,写记叙文最稳妥。殊不知,学生最难写好记叙文,一是语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难写出叙事的波澜曲折,所以学生不具备写好记叙文的能力。况且记叙文必须全文看完才知所写内容,而如此则会耽搁很多时间,不合考场阅卷习惯。因此记叙文难得高分,除了经典的小小说,但经典的小小说又是极难写成功的。而散文化议论文适宜于写任何内容,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何况,散文化议论文还可做出具体模式,供学生借鉴运用,学生极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学生都能写好。

当然,练好散文化议论文必须首先练语言,而语言必须从高一开始慢慢训练,而且要用多种方法全方位训练:积累语词,尽量运用新鲜、新颖和新奇的词语,避免运用大众词、常见词,因汉词丰富多彩;多用典雅、纯正的书面语,少用或不用乏表现力的口语,可增强文章的书卷气;练句练段,不在乎句段的长短,重在其有意蕴,耐人寻味,力争练经典句段;練各类仿写和扩写,强化整句意识,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练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这是散文的重要特征;练各种描写,描写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最具文学色彩;提炼诗语,诗歌语言是语言矿藏中的铀,能提炼或运用诗语,更增文章的含金量。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名言警句、经典语段、新诗精品、古典诗词名句名作,学生多加领悟、背记和运用。通过种种举措,学生可提高语言水平,写好散文化议论文。

能写好散文化议论文,其它文体的写作就可游刃有余,这既是基础,更是功力的体现。而且写好了散文化议论文,许多各类语言表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因为语言表达题多是对语言能力的直接考查。

注重文化底蕴提升作文品位 篇4

一.锤炼语言, 讲究文采, 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语言格调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孔子说过:“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语言不美, 再好的思想也会黯然失色, 文章也会因此而缺乏生命力。考场作文, 更应通过语言的包装, 使自己的思想更好地销售出去。如话题作文“人生”, 一位同学是这样写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的:

人生如一支歌, 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 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 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 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 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 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本书, 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 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小作者语言功底深厚, 善于推敲锤炼语言, 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使得整个文章文采飞扬, 其品位之高令人赞叹!

二.借鉴古籍, 多方引用, 使文章折射出较为耀眼的文化光环

一篇作文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充满现代味的陈词滥调, 而无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支撑, 那么文章和审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时勤读苦读古典诗文, 并灵活引用润色文章, 写作时方能妙笔生花。同样是以“人生”为话题作文, 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人生是什么?

听秦桧说, “经纪事物, 荣华富贵”;听和坤说, “加官晋爵, 官及子孙”;听陈希同说, “吃喝玩乐, 子孙不愁”。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的人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人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人生。

作者引经据典, 灵活引用古诗文, 多方位地回答了“人生是什么”的问题, 再融入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精深而透彻的理解, 赋予人生以深厚的文化内涵。阅读本文, 既是在阅读一篇精美的散文, 更是在形象地接受“人生是什么”这一审美教育。

三.聚焦时代, 新编故事, 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写作时如能打破时空界限, 思接千载, 情联古今, 同样也能给文章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优秀作文《给诸葛亮的一封信》就以书信的形式直接和诸葛亮对话,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利用时空错位, 亦真亦幻, 叙写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思过责己、自贬三级为话头, 主动提出为先生谋划一二:一是提醒他将街亭之失的过错全部推给马谡;二是嘱咐他要懂辩证法, 别盯阴暗面;三是告诫他学会虚美、隐恶……文章借古典材料的外壳, 巧妙联系当今社会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风气, 将历史和现实巧妙交融, 以古讽今,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张扬个性, 表现真我, 使文章具有独到的感悟

作文时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 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 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那你的文章该具有怎样的文化魅力啊。如满分作文《永恒的和声》这样写道:

在博阅广览的同时, 在疑心品画的一刻, 往往是有音乐相伴的。读徐志摩、郁达夫, 最好有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佐餐;高唱《渭城曲》, 在《春江花月夜》的清丽琵琶声中, 唱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别有一番滋味与情韵。你是否在贝多芬激荡热烈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中咀嚼凡高的愤懑乖张?而在火炉边, 伴随巴赫充满哲理底蕴的复调, 鲁本斯为你营造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和谐与静谧?

毫无疑问这位同学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 对音乐也颇有研究, 在谈音乐时才能娓娓道来, 也能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 给文章注入几分文化味, 增添几许厚重感。

五.摄取自然科学营养, 用文艺笔调作文, 使文章闪烁着科学的光彩

散文化作文 篇5

或在堆满报表的办公桌上,或在昼夜工作的电脑台前,一杯咖啡发挥着它的作用。开水冲入,泡沫泛起,一股浓香袭来,让人倍感精神,端起杯,倾斜,滑过喉咙的香醇浓厚使人从疲备中解脱。但在这短暂的享受之后,办公桌上又响起了笔尖快速掠过纸面的唰唰声,电脑台前又传出清脆的敲击键盘的声音,忙碌的身影再一次展现。

都市的生活亦如咖啡一般浓,虽繁华,却也让人繁忙不已;有节奏,节奏却如密集的鼓点般紧凑。生活的紧张与沉重让人疲备不堪,就连咖啡也是让人在短暂的精神抖擞之后去承受更多。

咖啡是都市人的依赖品,它代表了都市生活,而茶却带给人以天壤之别的感受。

一座宽敞的庭院,一簇茂密的竹丛,明媚的阳光洒入院中。倒影,映出竹子随风摇摆的姿态,搬一把竹椅于竹荫下,让自己毫无保留地投入它的怀抱。

如此的闲适,让人不得不想到加一杯清茶。茶盖微微掀起,一阵清香就飘入鼻中,茶色甘爽,透出一丝凉意。几片茶叶沉于杯底,不时随茶水波动而游动,好似几只鱼畅快地穿梭在溪水中,迫不及待地啜一小口,顿觉有些苦涩,但仔细酝酿一小会儿,就会品到一丝甘甜便遍及全身,凉风掠过,品茶的乐趣也肆意地蔓延开去。

一杯清茶,或许不能像咖啡一样令人注意,但却静静地展示着自己的高洁,放松着人的身心,感染着的人的灵魂。

我不喜欢“伪文化作文” 篇6

【例1】2006年河北卷《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垂青史,他舍弃了“钟鼓馔玉”,做了一世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追求金钱和名利,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卷册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写进了你我的灵魂深处。

【例2】2006年广东卷《菊·月·山》: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梦想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迷金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从此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的游侠生活。

太白,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

【例3】2006年湖北卷《“益者三友”遐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皎洁,也如你,久不得志却又傲岸不屈。

寂静的夜,你也曾在此徘徊,你也曾在此吟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影,并非零乱,只因你无心起舞。

你为何如此孤寂?

梦初……

人生如梦啊,但在梦中你更需要朋友的慰藉,当然不是什么“月”与“影”。你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为何不能让你忘却那怀才不遇的伤痛?为了属于我们人生的情感——

交个朋友吧!

此三则,写的都是些什么?舍弃了“钟鼓馔玉”,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太白,抱月长终;你那豪情,为何不能让你忘却那怀才不遇的伤痛?交个朋友吧,李白。

【例4】2007年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得意的神态,多么自负的心理。作为一名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加上不满朝政的荒诞,在他最失意之时,依然能够拥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心态,纵游于诗意之中,好不潇洒!

【例5】2007年浙江卷《消逝亦是美》:

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品读一种叫做消逝的美。

曾记否,在那烟花三月的时代,他放白鹿于青崖之间,梦未满,也不会圆满,于是他便离开长安畅游祖国大好河山。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色,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的时光已经消逝。但如今,举杯邀明月仍是一种美的享受。

【例6】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例7】2007年山东卷《风景这边独好》:

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水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那恣意,……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此四则,又写的什么?最失意时,依然好不潇洒;此地不留爷,离开长安畅游大好河山;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

以上七例选段,内容基本上是谈李白的。写李白的方法也基本相同,就是那么点破事儿(出去求官——朝中碰壁——退而悠游,兼以喝酒作诗),就是那么几句诗文(即或不是他自己的诗文,也是别人写他的),你说来他说去,李白先生或潇洒,或豪迈,或狂放,或无奈,演绎得也别有一番滋味。

且何止这几年,何止这几省,何止这几段,何止谈李白。“一到6月7日上午,中国古代名人纷纷被考生请来,忙得不可开交:屈原不断跳下汨罗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宝剑始终架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自杀;韩信呢,只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了……”(何永康《动真情,写自己》)

【例8】20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

晋代的陶渊明,你是后人的典范。多少人都向往你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远离闹市,远离尘嚣,只是为了与大自然做最亲密的接触。你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因为在隐居中你拥有了淡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

【例9】2008年云南卷《老鹰的哲学》:

老鹰哲学之三:坚持不懈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了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例10】2008年福建卷《缤纷成就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纭,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晋代陶渊明也采菊来了;苏武、孙膑、文王、仲尼也没大没小地来了,一个外国人还夹杂其间;小说《红楼梦》也“千红一哭”来了,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都争着露一回脸。

再请看下面一个成篇。

【例11】2006年安徽卷

读·感悟

午后的阳光缓缓地流动,一缕清茗,任月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静。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泥”,为的是守护那清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飘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亮,剩下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之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直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溪头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黛玉,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其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后弥漫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悟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路,因为读书而感悟。在悠然的午后时光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曦微中彻悟,不失为美丽。

本文同样写到李白(参见文中下加点部分);之外还大量列举其他人的例子,由庄子而下,李白、司马迁、李清照、苏轼,直到近代谭嗣同,再到今人三毛等等。这些古今名角多是历史人物,也有林黛玉一样的文学人物。作者把读其诗书与读其做人相结合,从他们的诗文中感悟其为人之道,学习他们做人的做派,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微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或间接或直接,引事迹,录诗文,下笔博古通今,行文纵横捭阖。挖掘历史祖坟不够,再翻检文化宝典来凑。文学文化、名家名作、正史野史、高人红角、趣闻逸事、清词丽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统统奔来眼底,一只眼里是“历史”,另一只眼里是“文化”,满纸是历史与文化的大拼盘,明晃晃花人的眼。管他呢,通吃不误,化合在一篇作文之中。乍一看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其实看得多了,就疲惫乏味,至少我对此没有好感。

讲究文化底蕴原本没有错。而且不可否认,在曾经厌倦了某些篇章结构上刻板呆滞、语言文字上生硬粗拙、思想内容上庸俗无趣、感情态度上伪善虚高等粗陋文章的老师看来,无疑还是时兴的靓丽风景,养人眼目,有意无意间被实际视作一个轻巧的得分点。又是分在作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坑人的祸根。眼睛都看着分,就摸不着北;就怕自己的文章不被人看好;就不管我有什么写、我想怎么写,也不管该怎么写。反正别人怎么来我也怎么来,要什么风格我就写什么风格,喜欢什么风格我就写什么风格,要我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一句话,套。

套多了,则我非我。我非我还是套,套麻木还是套,因为能套得高分,也确实好套。反正就是把书上学过的、平时知道的那些死人的那点破事,抖落出来,组装起来就完事。字数不够,则多添点,一人不够再加一人,一事不够再生一事,一诗不够再吟一首;多了,就赶紧刹车,随掐随止算了。反正句式也好,段落也好,对应整齐就好;语言精美,文采飞扬,华丽就好。先是我套人,接着就有人来套我,都是一个字:套。

喜欢这样套的,照例,你来他往,狂热追捧;不喜欢的,也无可奈何,忸忸怩怩,挨着擦着,最终还得紧跟潮流套,铁定跟,一窝蜂套。跟着套到最后,连自己都晕头转向。随手拿来一篇文章一看,你甚至分不清哪年哪省的高考作文,分不清张三李四的,一样是一锅“文化底蕴”的大杂烩。曾经新鲜一时的“文化底蕴”,转眼就蜕化变质了,甚至不知不觉沦落成庸常、无用、无聊的文字游戏或垃圾。陈年老酒没酿出,反倒糟蹋出一缸恶心的隔天馊。

作文创新与影视文化的交汇 篇7

一、雨带海棠冉冉香——画面营造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过电影”的办法,在心中运用画图、模拟情境、 触动心思、引发想象等方式,构造某一场景,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物象或事件进行构图,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使文字获得色彩、 造型及构图,或者把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词句中,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例如:04年一优秀作文 《飞》:

“漫天的飞雪,不时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知何时起,天上没有了星星,树上的红梅也没有了…… 一阵阵狂风扑面袭来,已经没有了太阳,我仍旧飞,飞,飞,只不过越来越低。我见到了路上的动物,看到了草地,眼前一片漆黑。”

在这里,作者把丰富的内心诉诸于画面 ,通过镜头 的降 、 推 、 拉 、 摇,以及色彩点染,使文句有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视觉效果。同时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某种隐喻意味。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 (《豹子在飞奔》 2005年江苏考生) 作者由全景、中景、到特写,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在极其繁密的形象中极有层次地推出了主体形象刘翔。

二、移花接木一线牵——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础。它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含义。借鉴到作文,我们可以将两个场景、片段直接叠加“赋予静态画面 (或思想) 以运动” (爱因斯坦语)。古诗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以作者巧妙地把六个毫不相干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而流动起来,一种远远大于孤立镜头的含义油然而生。

如“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 (02年湖北 《昭君的选择》)。又如 《读懂母亲》 (02年江西) 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二三四段分别描写 “坐在摇篮旁,她……”、“站在田野里 , 她 …… ”、 “ 倚在沙发 上 , 她 ……”等情景就是剪辑组合。组组镜头,直接叠加,中间不着一字。它用简约的笔墨,组合成似有若无的跳跃的完美的画面,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三、等闲拈出呈异彩——散文化构成

现代电影有一个新的发展潮流, 那就是叙事散文化。它跳出传统故事结构的框框,不再以实实在在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场面、言行、 反应等直接搬上银幕。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让我们对叙事有了全新理解。行文时可以不再恪守有始有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方式,而是按照生活原本的面貌自然而然的叙述,叙述与描写、感性与理性,外在真实与内心真实,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一位江苏考生 《四幕剧》 采用电影的形式和手法,截取三个镜头“情景对话”“半个甜面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从三个不同的生活侧面来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在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片断;没有刻意提炼出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叙述,连缀其间的是作者的独白和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

四、博采众长气自华——影视体验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借助影视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宽广开阔了。

怎样使高考作文有文化内蕴 篇8

一、经典文化意象的定位性原则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中心思想, 都有一定的思路, 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件事物来贯穿全文, 或以这个事物为依托来组织全文。实质上古人早就深悟了这种写法, 一提到杜鹃, 就会有“杜鹃啼血”、“望帝啼鹃”等意象进入我们的大脑, 从而更加深了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的印象, 所以许多文章都把杜鹃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来表达忧愁、伤感、思念话题的感情载体, 并以此作为抒情的对象或作为全文的线索。还有像青鸟 (“青鸟殷勤为探看”) 、梧桐、更漏、钟声、春花、秋月、华表、鱼雁 (尺牍) 等;当然也可以是一些古今的地名, 如赤壁、凤凰台、岳阳楼、鹳鹤楼、易水、长江、黄河、秦淮河、上海滩;当然也可能是一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现象, 大漠白沙、江南梅雨、热带雨林、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世界之窗、浦东新景、虹桥机场、罗浮口岸、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金字塔、玛雅文化、自由女神像等。可以将它们中的一个或几个按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 使之成为文章的主线或情感的寄托物, 这样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了。

二、经典文化名人的分析性原则

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围绕一个文化名人的事迹, 比如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诗词歌赋, 来演绎一定的话题, 则文化味道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地阅读, 比如《名人传记》, 名人相关的事迹、言论, 所写的诗词歌赋, 所持的道德理念。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在对文化名人的全方位的理解中, 筛选出与话题相关的一些信息, 并用自己的话组织出来, 写入自己的作文之中。在历代文化名人中, 很有必要去了解中国的屈原、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林则徐等, 美国的海明威、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等。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功绩, 更要认清他们的不足, 有时候, 其不足就可能成为我们作文的一个亮点, 比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例。

三、文化经典故事的聚合性原则

展示作文的文化内涵, 可以借用聚合原则, 即是将与某一话题相关的几个片断、几则材料、几句诗词聚合在一起, 共同展示一个与话题相关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准备足够多的与经典文化相关的信息。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必须搜集相当多的某一题材方面的文化信息, 以便到时备用。例如你知道多少句关于写梅花的诗?能一口气地写出下列关于梅花的诗句吗?“何方化作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花妒”,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江梅欺雪树槎牙, 梅花飘零雪片斜。夜半和风到窗纸, 不知是雪是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等。又如你有好多关于“牵挂”方面的经典故事, 你知道下面这些故事和诗句吗?“孟母三迁”的故事, 《游子吟》中慈母对游子的牵挂,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牵挂, 梁山泊与祝英台、罗米欧与朱丽叶、孟姜女与范喜良、牛郎织女等的故事, 屈原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那绵绵无绝期的“牵挂”, 或是岳飞、谭嗣同、林则徐、戚继光、郑成功等的对国家的牵挂。当然有了这些还不行, 还必须具备能将这些东西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能力, 要使它为你的作文所用。

四、经典故事的反方向演绎原则

高中作文教学应重新给散文定位 篇9

一.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呼唤散文,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顺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所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面对生活。对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认可与培养,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播下文化与文明的种子。

二.文化传播、传承有赖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 《文心雕龙》 的 《总术》 篇中写道 : “ 今之常言 , 有 ‘文 ’有 ‘笔 ’,以为无韵 者 ‘ 笔 ’ 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 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 ; 议论散文 则有了专 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 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一种。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当代的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于国家而言,于民族而言,中学生都是未来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是中坚力量,培养他们传承文化的基本技能是学校的基本责任。

三.学生作文钟情于散文。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

中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其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 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很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 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 充满小资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其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 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中学生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其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可以断言,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让我们再回问一下,中学阶段, 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作文能力?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的作文素养又是为什么或者说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如果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只是为了高考,只是为了考场中的那一道作文题,那五十分钟,那我们无话可说。如果说是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那就应该重视散文,重新给散文定位。

作文训练中思辨与文化的融合 篇10

站在井底看:啊呀, 不得了, 一片黑暗, 不见天日, 前途无光, 没有出路呀。对不对?对!为什么?因为你站的人生观察位置低, 眼界自然狭窄, 一口井的井盖当然遮住了你的全部视线。

站在井沿看: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井盖倒是不小, 但世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你去做;这个井盖的事没有做好, 快去做别的事吧。

站在山麓看:井盖自然很小。

站在山峰去看:那就更需要费力才能看到小小的井盖。这时, 你就会感到人生要做的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自己实不该为小小的失误支付太多的精力和感情。

站在云端里看这件事:有一种端坐云端、俯瞰人间的胸怀和气度, 从而感到个人名利微不足道, 然后, 把主要精力用于劳动、创造, 用于做有益于人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只是一个淡蓝色的大球, 那口井的盖子, 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了, 因而产生烦恼的云雾便很容易散开。

站在金星上看一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和启明星差不多大小的小星星。地球这么渺小, 人生这么短暂, 别再斤斤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了, 别再为一点小小的失误苦恼了, 赶快将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投之于给自己也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的正义事业吧!

窥斑见豹, 如此训练, 有思维从肤浅、狭隘走向深入, 广阔之效, 从而契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 使得在作文中强化了理性的力量, 闪耀哲理的光芒。同时又有想象丰富, 文化浓郁的意味。所谓文化, 超越了具体物质, 也不局限于个人的精神, 它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观念。作文就是观照, 即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自然、社会、人生、自我, 使作文散发出文化的芬芳。我们可以得到借鉴:文章不但要追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应该在此基础上, 将思维的结果进行文化的表达, 让思辨与文化同行。

然而, 思辨与文化两者在文章中常常是相互联系与融合的, 而非顾此失彼的。它需要在辨证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具辩证的眼光, 又具有文化审视;它需要在辩析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性;它需要在辩论中出文化, 使作文既有论辩的气势, 又有高级的文化形态。如何达成作文思辨性与文化性融合的目标?

写作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 也是向社会发言, 尽到公民的责任。作文, 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一旦脱离, 就如割断了脉搏, 从而隔膜了对生活的感情, 钝化了思维的触角。夏丏尊先生说过:“现在学生作文力的薄弱, 并非由于头脑饥荒, 实由于不能吟味咀嚼题材, 就是所患的是一种不消化的病症。作文的材料到处皆是, 所苦者只是学生没有消化的能力。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 有意味, 否则就无意味。”生活是作文之源, 只有源流的滚滚不断, 才会使作文之树常青。因此, 要融入社会, 解读社会, 让我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与国家、人类的命运保持一致, 让自己头脑思想丰富起来, 从而根本上提升作文水平。

这就需要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 实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曹文轩《生活无处不在———与中学生谈写作》中说得好:“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处处有生活, 生活无处不在, 生活自然也在你身边。”只有向生活打开一扇窗, 让自然与社会之风进来, 与之交汇, 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走出书斋, 亲近大自然, 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 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无私;走出书斋, 融入社会, 时时关心社会中的人和事, 感受社会的风风雨雨, 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在此基础上, 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去思考、评判现实中是是非非, 恩恩怨怨, 在作文中表达出“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同时在关注社会过程中尝试哲学地思考。哲学一词在希腊是由“爱”和“智慧”二字组成, 意思是“爱智慧”。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也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 运用哲学这一理论武器来指导写作, 是必由之路。有了哲学的底子, 才可能有科学全面的思维方法, 才可能在作文中具有思辨的内核。学会运用哲学方法, 从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角度, 去透视社会现实, 把握事物的本质, 避免误入歧途。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需要重视阅读, 从而促进思的深入。

这就需要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本、读本的资源。由于目前的高考、中考经常与课本、读本分离, 使不少学生对教材、读本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功利主义的做法。仅背一下名篇名句、读一读几篇史传性的古文, 其余一概略去, 将大量时间放到做模拟题、仿真题上,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 祸害无穷 (尤其有害于作文) 。课本、读本是一座丰富的宝藏, 它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有孔子、庄子“自古圣贤皆寂寞”的情怀, 有屈原、司马迁“天地苍茫一根骨”的浩气;有柳永、李清照“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有李密深挚情感、欧·亨利人性之美, 鲁迅的“国民性”的反思, 等等。通过回归课本、读本, 同大师对话, 对照自己, 拷问灵魂, 提升底气;不断借鉴和吸纳, 积极感悟, 提高自我品位, 最终达到丰富底蕴的目标。

勤于文化积累, 如诵读古典诗词, 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元曲里, 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人生哲理等等, 这些思想精神, 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 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道德的教化, 自我的品味和内涵会不断的提升。树立当代意识, 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 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要加以吸收和鉴赏。如此, 通过主动追求, 积极感悟, 汲取营养, 文章自然会变得大气、有文化品位。

当然除了纯文学作品之外, 还要阅读科普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 拓宽视野, 避免单一的阅读而影响作文的广度。

古人云, 文如其人。学生人格是否健全, 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品格养成。因此, 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 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观念情操、人生目标的把握和认识同社会主流要求相吻合。通过增强自我意识, 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层次。

在倡导个性张扬的同时不忘价值观的提升。当今受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许多美好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在消失, 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虚以待日、空乏无聊的原因, 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尤为重要, 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 才能彰显文字背后的力量, 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情动于中”。对于作文中显露的个性, 要去倾心地呵护, 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 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 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

在写作过程, 要坚持文中有“我”的原则, 即有“我”的生活, “我”的感受, “我”的思考, 从而写出真情。写出独立思考的思想, 写出恰当的表达样式, 写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这已成为不少应考作文题的显性要求。因此, 作文中体现文化, 应该是通过“我”的心流出来, 诉诸于笔端, 融入文中, 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要有效地防止“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 (文学) 名人;二是防止结构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主体;三是避免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开掘的“伪文化作文”的泛滥成灾。

上一篇:佛教下一篇:父亲在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