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2024-05-22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精选十篇)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1

关键词:ACM/ICPC,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编程与算法

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基础教学与实践运用不衔接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得学生学习走向两个极端。本文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准备谈起, 探讨这种基于竞赛的大学生学习模式。

一、 ACM竞赛介绍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美国计算机学会) , 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组织, 其主要活动包括一些专题兴趣小组组织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及学术竞赛, ACM/ICPC即为其中之一。ACM/ICPC (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即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其颁奖仪式和计算机界权威的学术奖——图灵奖的颁奖仪式同时进行。ACM竞赛有独特的赛制, 每队三个人, 比赛时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比赛时间一般是4—5个小时, 共有6—10道题。每道题目参赛队必须写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源代码, 提交给裁判, 由裁判编译得到可执行程序, 只有对于所有的输入数据该程序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结果, 才能够获得通过。竞赛涵盖的范围很广, 比赛支持C/C++、Java、Pascal等语言。目前ACM/ICPC由IBM赞助, 各地区决赛也是由当地知名计算机公司赞助。

二、基于ACM竞赛的学习模式

1.协作学习, 创造最佳学习结果

协作学习 (Co11aborative Learning) 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ACM竞赛有意让三个人共用一台电脑, 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旨在让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比赛中如何充分发挥三个人的力量, 团队的配合技巧十分重要, 三个队员之间的合理分工,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想法进行的合理论证都可以大大改进解题的效率。

仅仅比赛时的协作还远远不够, 在平时的训练中, 协作学习已经开始。短短的一年准备时间, 还要应付平时学习, 一个人很难掌握所有的学习内容。队员往往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特长, 分工学习, 定期集合讨论或做题, 根据不同的题型, 有不同的主力队员分析、讲解, 进而加快学习和理解速度。为了更好发挥各自的长处, 且长久发挥一个学校的优势, 梯队建设也很有必要, 高低年级、不同专业组队, 发挥专业特长, 保持实力延续, 老队员带动新队员, 是ACM竞赛准备中分工协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比赛前和比赛间的协作学习, 发展了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对同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 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任务驱动式学习, 创造自主学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定时而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ACM竞赛的准备过程中, 学什么、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他们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分析学习内容, 制定学习计划, 获取学习资源, 管理学习过程。为了能够得心应手地攻克大赛题目, 队员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虽然有些知识很枯燥, 但是结合到攻克的题目中, 又是那么的学以致用, 队员们常常乐此不疲, 直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为了攻克这些知识点, 队员们采取多样学习方式, 可旁听高年级的相关课程, 可利用网络寻求直接的经验总结, 可钻研参考书目获得理论知识。经历了自主学习过程, 选手们常说那些枯燥的离散数学、图论、数值分析等课程, 一旦与竞赛内容结合, 学习起来就很有动力, 也很轻松。当自学变得如此得心应手的时候, 很多选手会在一个学期, 将三四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完毕。竞赛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内涵以及方法的真正体会, 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3.在网络中学习, 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国内很多高校提供ACM竞赛平台, 它是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合作的全英文版平台, 提供大量的竞赛题目, 任何人都可以注册ID, 在平台上答题, 平台作为裁判进行评判。这些竞赛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也带动提高本校计算机教学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的数据结构课程就借助了这样的平台进行教学。

大赛准备过程中, 竞赛平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热衷算法的学生习惯式地攻克一个个题目, 每一个ID下面会显示出主人答对题目的序号, 答题数目一目了然。平台逐渐成为一个虚拟学习社区, 有答题遥遥领先的编程高手, 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手, 平台配有论坛, 供学习者交流经验, 论坛站长是ACM竞赛的高手, 会负责地回答论坛中的提问。各个ACM竞赛平台有月赛、热身赛, 供学生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 合理分配做题时间, 看着名下的题目渐渐增多, 看着ID排名慢慢前进, 会激起队员继续努力的劲头。

在ACM平台上, 合作学习变得更加广泛, 不同国家、学校的大学生, 都可以通过论坛交流经验, 结交世界各地的高手。当然平台上的交流多限于对算法的理解, 最终的代码很少公开。在ACM平台上确实能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与经验, 在编程和算法上, 融汇了很多高校的资源。

4.竞赛式学习,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学子们希望通过每年一度的全球竞赛, 展示自己的水平, 结交更多的知音。各高校非常重视这项赛事, 纷纷组队, 参加地区初赛。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学校会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利用暑期进行培训, 目的是让学生对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进行竞赛强化训练。培训采用课堂讲授、课下讨论、实战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老队员成为培训的主力军, 他们总结竞赛经验, 融合网络资源, 与新手们共享。有的老队员全程指导上机练习, 帮助新手熟悉平台, 调试程序。老队员带新队员既加快了新队员前进的步伐, 也锻炼了老队员表达、合作的能力。培训是紧张辛苦的, 队员既要跟得上培训进度, 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战练习, 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编程调试能力飞速增长。总之通过培训可以筛选出比赛的主力军。

十月份的网上初赛, 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排名决定是否能够参加地区现场决赛, 决赛中会颁发地区比赛的金银铜牌, 前两名将有资格参加来年的世界总决赛, 总决赛第一名将获得“世界上最聪明人”奖。参加ACM竞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奖, 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ACM竞赛过程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 大学生在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博得了一些知名计算机公司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刘汝佳, 黄亮.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际平, 陈向东.黑客文化及其网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6) .

[3]蒋卓勤, 钱聪.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启迪与思考[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 2006 (2) .

[4]王磊.acm-ICPC竞赛中的团队合作[J].计算机教育, 2006 (3) .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2

一、竞赛方式

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选拔赛方式采用“自选题”形式。

自选题形式为学生自竞赛通知开始后,由参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自选题的要求开始进行。自选题要完成的设计任务:

(1)完整的设计说明书(包括纸质和电子文档);(2)用CAD软件绘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3)制作三维视频模拟文件,模拟机械的运动过程;(4)按选题需要对机械进行运动分析或力分析;(5)制作实际实物样机或模型、KT板。

(6)参加决赛的学生要作好评审答辩的准备,评审专家将根据竞赛的题目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答辩采用PPT,时间不超过3分钟。

二、参赛方式

参赛学生自接到竞赛通知后,即可按竞赛内容的要求进行准备,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向竞赛组委会提交:

(1)作品报名表(见附件);

(2)完整的设计说明书(包括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3)作品完整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4)作品的实物样机或模型;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3

关键词:化工设计竞赛;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为加强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部发起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专业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其中,“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级赛事。该项竞赛的设计任务包括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流程和新装置的设计以及新的工厂生产过程操作和运行方案等很多方面,对化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

化工设计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化工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设备、化工制图以及经济、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学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为将来的化工工程设计奠定基础[3]。因此参赛学生不仅应具有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使用专业软件的能力,更要考虑该方案所涉及的政策、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设计竞赛本身是很开放的,可以提出各式各样的方案,因此,化工设计竞赛不仅对化工专业学生来说是一次大的锻炼和挑战,同时也对化工专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化工设计竞赛对专业指导教师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一般都是以科技进步为背景,立足于学科前沿,内容涵盖面广,综合性强,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大部分专业教师在学校主要从事专业理论课程方面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而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要利用原料、最终产品、生产规模、公用工程和环境要求等为设计基础条件,对项目可进行论证、设计工艺流程、进行设备选型及典型设备的设计、车间设备布置的设计、工厂总体布置设计,并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工作,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企业实际应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不断提高化工专业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力,各校通常会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担任化工设计指导教师。在指导化工设计竞赛的过程中,教师们分工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甚至深入工厂一线进行考察。通过咨询企业或者设计院的专业设计技术人员来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极大提高了专业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竞赛现场,学校也派出教师去现场观摩,与不同学校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同样可以使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化工设计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化工设计竞赛不仅仅对理论教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竞赛中所起的作用,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便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因而对化工专业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和有指导性的[4]。

1.对专业理论教学内容更新的促进作用

化工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而现行的很多教材内容相对滞后,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深度和广度等已不能满足竞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参赛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路线、新设备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整理,具有一定的专业和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科研工作把最新的技术和成果、新标准、新政策、新规范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在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中,适时介绍Aspen Plus等专业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对化工设计人才的要求。

2.对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促进作用

课堂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怎样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方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自学、小组讨论与发言、参观、设计型作业和仿真操作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如果将化工设计竞赛的某些问题与所授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设计竞赛的作品和相关问题作为教学案例,那么案例的选择必须要有理论上的针对性,案例的引入要自然,在课程结构中的位置要合适,时机要恰当,如将获奖作品、比赛现场录像等资料展示给学生,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地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促进竞赛的深入开展。

3.对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根据化工设计竞赛的要求,提交的作品除涉及与化工专业相关专业知识关联的工艺设计之外,还要满足环保要求,并且设计工厂的三维立体展示、车间布置和配管设计图等,让评委能直观地对设计的作品有感性的认识。要求专业竞赛的参赛者要有综合运用化工专业知识、软件应用能力、经济分析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对化工专业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一些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竞赛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例如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将竞赛题目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专业竞赛进行设计。学生在接到设计任务之后,必须先熟悉资料,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标准、规范等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然后按期提交设计作品,并进行作品答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也培养了他们发掘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求知欲。化工设计竞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也使教学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扩展。

三、结 语

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教师、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契机,热爱专业、专研业务的良好学风也在参赛学校中逐渐盛行,同时也推动了化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怎样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如何更好地完善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师需要持续考虑的问题,也是高等学校的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 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

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05-

209.

[2] 陈砺,吴妙娴,董新法,等.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

的组织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4):23-25,

41.

[3] 晋梅,王晋黄,李忠铭.化工设计竞赛对化工专业教学

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13,(3):102-104,112.

[4] 李宁,傅敏,陈盛明,等.化工设计竞赛对化工类课程

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3,(32):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调查与思考 篇4

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电子设计竞赛已成为对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 比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水平[1,2]。哈尔滨理工大学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这项比赛, 且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国家一、二等奖, 省一、二等奖的良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更与参赛同学的刻苦钻研、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本文从电子设计竞赛对大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 对近年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呈现出的趋势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办法。

二、电子设计竞赛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截至2014年, 作者作为指导教师已经连续参与了八年电子设计竞赛, 在历届参赛队员中, 总体来说, 能够获奖的同学大多都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 尤其是较强的上进心, 他们能够把电子设计竞赛作为一种学习、锻炼和展示个人电子设计创新才能的舞台, 使得电子设计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名副其实。如今, 电子设计竞赛像一个招牌,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 几乎成了评判学生电子设计技能的一项检验工具[3]。据不完全统计, 只要学生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 并且在比赛中踏踏实实地承担过一定的工作, 这些同学中95%以上都能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工作。目前我校学生在报名、培训、正式比赛等方面正发生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报名参赛非常积极。

统计数据显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近几年来, 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以及黑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的报名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早些年, 因为报名人数少, 几乎都是老师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甚至还要做思想工作。近几年来, 随着我校教务部门逐年加大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 学生报名参赛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

2. 更加注重课堂学习, 尤其是更加重视电子信息类的基础课的学习。

很多相关任课教师一致反映, 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在电工电路、测控电路、传感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 出勤率高、教学效果好。更重要的是, 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带动下, 很多学生一改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 越来越愿意摸索主动的学习方式, 更渴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3. 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带动下, 学生在其他实践性活动中的热情也不断提高。

如在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课外活动方面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为了能够获得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们更注重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争取校内外的锻炼机会。如有的同学去公司短期实习, 或帮助老师做科研课题, 参加校内的各类科技社团活动以及其他科技竞赛活动等。

4. 电子设计竞赛参赛学生覆盖面显著提高。

从竞赛学生覆盖面上来看, 近年来, 在报名的学生中, 不仅有大二、大三学生的身影, 也有部分大一学生的参与。从参赛学生的专业上看, 所覆盖的专业包括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应用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类相关专业, 甚至还有非电类的工科高年级同学参加比赛, 如安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也有少量同学参加比赛。这些同学的参与, 反映了学校的宣传力度, 也反映了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的重视程度。他们在基础知识还未准备充分之前就来了解、感受和体会电子设计竞赛的氛围, 为日后参加比赛做好铺垫, 也使得在日后的理论课学习中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

5. 比赛时克服困难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 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精神和态度更好地得到了体现。

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时间上相对宽松, 比赛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 (2014年开始改为四天) , 难度一般, 工作量较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时间非常紧迫, 比赛的试题不仅难度大, 而且对动手能力等具有较高的综合要求。从比赛开始发放试题到结束上交作品共四天三夜, 队员们在这短短的四天时间内既要根据要求设计、焊接、调试硬件电路, 还要编制大量软件, 并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比赛期间, 队员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甚至所有队员都要熬通宵赶进度。即使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中, 参赛队员们仍然能够打起精神、热情高涨地完成比赛任务。尽管参赛过程非常辛苦, 但同学们从来不抱怨, 而且比赛过后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甚至多年以后回忆起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经历, 仍觉得很自豪。毕业六年的赵威同学 (该同学2009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 后来考取了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目前正在香港大学电气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这样说道:“电子设计竞赛真的很锻炼人!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了我勇敢去迎接挑战的信心”。而且这个同学总结说:“真正的才能是逼出来的, 只有接受这样的磨炼才能真正成长!”。

三、电子设计竞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对策

当然也正是由于社会各界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认可度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结果期望过高等原因, 在部分参赛队员身上也暴露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1. 知识发展不均衡, 缺乏综合设计能力。

为了能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 有部分大学生有“电子设计竞赛专业户”倾向, 只注重跟电子技术直接相关的课程的学习, 而忽略一些基础课和平台课的学习, 使得一些学生知识结构发展极不均衡, 更谈不上成体系。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测控电路等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相比之下, 一些对电子设计也很重要但偏重理论基础的课程反而备受冷落, 如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系统、自动控制理论等, 致使很多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设计工具, 缺乏对比赛试题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终导致这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缺乏后劲, 更难做到创新。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未能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结构, 认识不到各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 应该经常给学生梳理课程体系结构,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能见到“树木”, 又能看到“森林”, 强调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不至于忽视体系中的理论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能分析、能解决、能设计、能调试的电子设计综合能力。

2. 个别学生功利心太强。

功利心实际在某个层面上与上进心有一定联系, 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好“度”, 上进心往往会转化成功利心。接触过的学生中, 有部分同学为了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比赛成绩, 把较大的时间和经历用在了选择队友和寻找指导教师上。比如, 曾经有一个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 就通过电子邮件开始跟我联系说自己非常喜欢电子知识, 想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当时我颇受感动, 以为他具有浓厚的兴趣。然而, 接触几次发现, 这个同学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只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当然, 这是个案, 但却值得深思。它表明培训过程不仅要讲授知识, 也要在学习动机上加以引导。电子竞赛属于课外学习活动, 决不能把竞赛获奖当成学习的终极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获奖, 使之认识到应该把精力放在培训及比赛过程中, 珍惜比赛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淡化比赛结果。

3. 部分同学团队协作能力差。

在比赛准备和培训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喜欢“单打独斗”, 试图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全能的队员, 而忽视自己是三人团队的一员, 忽略集体力量大的事实,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之所以安排三人小组组队参加比赛, 正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体互补优势。一个同学既能设计又能调试, 既能编程又能撰写报告, 而且表达能力强, 是很难做到的。即使能够做到, 比赛时由于工作量较大, 在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因此, 电子竞赛培训过程中, 作为指导教师需要不断地发现各个队员的优势所在, 通过分组训练不断地组合并优化小组成员搭配, 不断提升每个队员的信心, 使得每个队员在各自团队中均衡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 优秀队员只有在团队中才能有最出色的表现, 团队力量是无穷的。

四、结束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如火如荼的发展, 目前已超越了单纯竞赛的范畴, 不断地推动着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学科教学的改革, 同时也在学生中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 电子设计竞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窥见教学改革的方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 扬长避短,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摘要: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实际情况, 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 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伟, 吴小玲, 段磊, 等.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促进大学生知识融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370-372.

[2]丁伟, 蒋学斌.依托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5) :45, 59.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心得 篇5

这次竞赛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知识水平的一次考验,更主要的它是对我们的信心、耐心、恒心等全面素质的一次考验。在大赛的过程中,当我们的硬件电路经过多次调试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焦虑过烦恼过,气馁过,曾经想过放弃。但是最终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又从新树立信心,困了、累了就在简单的床(板凳)上休息一会,醒了我们继续奋斗。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有所收获。在无数次的调试和改良后,终于在数字万用表上显示正确的电压值或电流值的时候。我们心情无比的激动,那份喜悦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在这次大赛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与时间进行赛跑。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完成我们的作品。不然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半年来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与时间赛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与时间争其乐无穷”.

在这次的大赛中还让我知道了团队的重要性。能否有一个默契、向上的团队是成功的一个关键。我们在分配个自的任务的同时互相的帮助、合作能使我们的工作快速的完成。“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个好的团队中你能够学习到很多的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让我感受的了团队合作的快乐,一个真诚的问候“加油”是那么的感动人心。他使我有了无穷的力量,让我信心百倍。当你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句正确的指点是那么的重要他使我迷途而反。一个信任的眼神,让我在多少次的失败之后还依然有勇气坚持下去。谢谢你们我的队友。我会永远的记住我们共同奋斗了四天,记得我们的友谊,记得我们的电子大赛。这四天在我的人生中是一个亮点,是一次飞跃。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的时候,我一定会首先想到我们的电子大赛会想起我们的伙伴、老师,会想起我们一起努力的半年,想起我们一起拼搏的四天所发生的一切。

在这几天的竞赛中,实践和理论得到了统一的融合,通过动手,把我们以前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也许是因为以前动手实验的太少,这次把题拿到手,开始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慢慢的在网上找资料,从“图书馆”找……找辅导老师指点,老师的帮助很大,他们很快就为我们解决了很多主要问题。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的经验,通过这次实践,使我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从中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的熟练的去使用我所学到的电子知识。在以后学习中我要加强对使用电路的设计和选用能力。

从最开始拿到题的茫然,到后来的慢慢了解,再到后来自己动手制作。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很踏实。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成,对于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比听40堂课都要有效果。“设计”电路和测试电路的过程是需要非常细心的,细节造就完美,对于文艺艺术和科学研究都是一样的。只有捕捉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最后的成果才有可能接近完美。非常遗憾的一点是自己的水平有限,没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好。但是未来的日子里,我定会更加努力。相信自己的下一次设计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这是对自己的希望,更是对自己的鞭策。

在这四天中,使我们充分的认识了自己和大家一起感受疲惫与紧张。汗水与喜悦伴随着我们,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之后,才让我们真正感受了人生的挑战,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学会了和时间赛跑。

这次大赛中我们设计的是智能数字万用表,并获得了湖北省“二等奖”。但是我感到它只是我们努力后的一个回报,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次大赛我们的身心得到了锤炼,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这次大赛我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信心,坚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这次大赛还让我真切的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争分夺秒,不浪费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6

本设计利用可变增益宽带放大器AD603来提高增益和扩大AGC控制范围,通过软件补偿减小增益调节的步进间隔和提高准确度。输入部分采用高速电压反馈型运放OPA642作跟随器提高输入阻抗,并且在不影响性能的条件下给输入部分加了保护电路。使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以减少噪声并抑制高频自激。功率输出部分采用分立元件制作。整个系统通频带为1kHz~20MHz,最小增益0dB,最大增益80dB。增益步进1dB,60dB以下预置增益与实际增益误差小于0.2dB。不失真输出电压有效值达9.5V,输出4.5~5.5V时AGC控制范围为66dB。

方案论证与比较

1.增益控制部分

方案一 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场效应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输出信号取自电阻与场效应管与对V’的分压。采用场效应管作AGC控制可以达到很高的频率和很低的噪声,但温度、电源等的漂移将会引起分压比的变化,用这种方案很难实现增益的精确控制和长时间稳定。

方案二 采用可编程放大器的思想,将输入的交流信号作为高速D/A的基准电压,这时的D/A作为一个程控衰减器。理论上讲,只要D/A的速度够快、精度够高就可以实现很宽范围的精密增益调节。但是控制的数字量和最后的增益(dB)不成线性关系而是成指数关系,造成增益调节不均匀,精度下降。

方案三 使用控制电压与增益成线性关系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用控制电压和增益(dB)成线性关系的可变增益放大器来实现增益控制(如图2)。用电压控制增益,便于单片机控制,同时可以减少噪声和干扰。

综上所述,选用方案三,采用集成可变增益放大器AD603作增益控制。AD603是一款低噪声、精密控制的可变增益放大器,温度稳定性高,最大增益误差为0.5dB,满足题目要求的精度,其增益(dB)与控制电压(V)成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D/A输出电压控制放大器的增益。

2.功率输出部分

根据赛题要求,放大器通频带从10kHz到6MHz,单纯用音频或射频放大的方法来完成功率输出,要做到6V有效值输出难度较大,而用高电压输出的运放来做又很不现实,因为市面上很难买到宽带功率运放。这时候采用分立元件就能显示出优势来了。

3.测量有效值部分

方案一 利用高速ADC对电压进行采样,将一周期内的数据输入单片机并计算其均方根值,即可得出电压有效值:

此方案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设计灵活、精度高等优点,但调试困难,高频时采样难且计算量大,增加了软件难度。

方案二 对信号进行精密整流并积分,得到正弦电压的平均值,再进行ADC采样,利用平均值和有效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计算出有效值显示。只用了简单的整流滤波电路和单片机就可以完成交流信号有效值的测量。但此方法对非正弦波的测量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方案三 采用集成真有效值变换芯片,直接输出被测信号的真有效值。这样可以实现对任意波形的有效值测量。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方案三,变换芯片选用AD637。AD637是真有效值变换芯片,它可测量的信号有效值可高达7V,精度优于0.5%,且外围元件少,频带宽,对于一个有效值为1V的信号,它的3dB带宽为8MHz,并且可以对输入信号的电平以dB形式指示,该方案硬件、软件简单,精度也很高,但不适用于高于8MHz的信号。

此方案硬件易实现,并且8MHz以下时候测得的有效值的精度可以保证,在题目要求的通频带10kHz~6MHz内精度较高。8MHz以上输出信号可采用高频峰值检测的方法来测量,但是由于时间关系,高于8MHz的信号我们未能测量显示。

4.自动增益控制(AGC)

利用单片机根据输出信号幅度调节增益。输出信号检波后经过简单2级RC滤波后由单片机采样,截止频率为100Hz。由于放大器通频带低端在1kHz,当工作频率为1kHz时,为保证在增益变化时输出波形失真较小,将AGC响应时间设定为10ms,用单片机定时器0来产生10ms中断进行输出有效值采样,增益控制电压也经过滤波后加在可变增益放大器上。AGC控制范围理论上可达0~80dB,实际上由于输入端加了保护电路,在不同输出电压时AGC范围不一样,输出在4.5~5.5V时AGC范围约为70dB,而当输出为2~2.5V时AGC范围可达80dB。

5.系统整体框图(见图3)

理论分析与参数计算

1.电压控制增益的原理

AD603的基本增益为:Gain (dB) = 40 VG + 10,其中,VG是差分输入电压,单位是V,Gain是AD603的基本增益,单位是dB。

从此式可以看出,以dB作单位的对数增益和电压之间是线性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只要单片机进行简单的线性计算就可以控制对数增益,增益步进可以很准确地实现。但若要用放大倍数来表示增益的话,则需将放大倍数经过复杂的对数运算转化为以dB为单位后再去控制AD603的增益,这样在计算过程中就引入了较大的运算误差。

2.AGC介绍br>AGC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简称,常用在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的信号接收和电平处理电路中。它的作用是当信号较强时,使其增益自动降低;当信号较弱时,又使其增益自动增高,从而保证输出信号基本稳定。

3.正弦电压有效值的计算

AD637的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根据AD637芯片手册所给出的计算真有效值的经验公式为:

其中:VIN为输入电压,Vrms为输出电压有效值。

系统各模块电路的设计

1.输入缓冲和增益控制部分

图5为输入缓冲和增益控制电路,由于AD603的输入电阻只有100Ω,要满足输入电阻大于2.4kΩ的要求,必须加入输入缓冲部分用以提高输入阻抗;另外前级电路对整个电路的噪声影响非常大,必须尽量减少噪声。故采用高速低噪声电压反馈型运放OPA642作前级跟随,同时在输入端加上二极管过压保护。

输入部分先用电阻分压衰减,再由低噪声高速运放OPA642放大,整体上还是一个跟随器,二极管可以保护输入到OPA642的电压峰峰值不超过其极限(2V)。其输入阻抗大于2.4kΩ。OPA642的增益帶宽积为400MHz,这里放大3.4倍,100MHz以上的信号被衰减。输入输出端口P1、P2由同轴电缆连接,以防自激。级间耦合采用电解电容并联高频瓷片电容的方法,兼顾高频和低频信号。

增益控制部分装在屏蔽盒中,盒内采用多点接地和就近接地的方法避免自激,部分电容电阻采用贴片封装,使得输入级连线尽可能短。该部分采用AD603典型接法中通频带最宽的一种,通频带为90MHz,增益为-10~+30dB,输入控制电压U的范围为-0.5~+0.5V。图6为AD603接成90MHz带宽的典型方法。

增益和控制电压的关系为:AG(dB)=40×U+10,一级的控制范围只有40dB,使用两级串联,增益为AG(dB)=40×U1+40×U2+20,增益范围是-20~+60dB,满足题目要求。

由于两级放大电路幅频响应曲线相同,所以当两级AD603串联后,带宽会有所下降,串联前各级带宽为90MHz左右,两级放大电路串联后总的3dB带宽对应着单级放大电路1.5dB带宽,根据幅频响应曲线可得出级联后的总带宽为60MHz。

2.功率放大部分

电路如图7所示。参考音频放大器中驱动级电路,考虑到负载电阻为600Ω,输出有效值大于6V,而AD603输出最大有效值在2V左右,故选用两级三极管进行直流耦合和发射结直流负反馈来构建末级功率放大,第一级进行电压放大,整个功放电路的电压增益在这一级,第二级进行电压合成和电流放大,将第一级输出的双端信号变成单端信号,同时提高带负载的能力,如果需要更大的驱动能力则需要在后级增加三极管跟随器,实际上加上跟随器后通频带急剧下降,原因是跟随器的结电容被等效放大,当输入信号频率很高时,输出级直流电流很大而输出信号很小。使用2级放大已足以满足题目的要求。选用NSC的2N3904和2N3906三极管(特征频率fT=250~300MHz)可达到25MHz的带宽。整个电路没有使用频率补偿,可对DC到20MHz的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在20MHz以下增益非常平稳,为稳定直流特性。我们将反馈回路用电容串联接地,加大直流负反馈,但这会使低频响应变差,实际上这样做只是把通频带的低频下限频率从DC提高到1kHz,但电路的稳定性提高了很多。

本电路放大倍数为:AG≈1+R10/R9 ,整个功放电路电压放大约10倍。通过调节R10来调节增益,根据电源电压调节R7可调节工作点。

3.控制部分

这一部分由51系列单片机、A/D、D/A和基准源组成。使用12位串行A/D芯片ADS7816和ADS7841(便于同时测量真有效值和峰值)和12位串行双D/A芯片TLV5618。基准源采用带隙基准电压源MC1403。框图如图8所示。

4.稳压电源部分

电源部分电路见图9,输出±5V、±15V电压供给整个系统。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通过电感隔离。

抗干扰措施

系统总的增益为0~80dB,前级输入缓冲和增益控制部分增益最大可达60dB,因此抗干扰措施必须要做得很好才能避免自激和减少噪声。我们采用下述方法减少干扰,避免自激:

(1)将输入部分和增益控制部分装在屏蔽盒中,避免级间干扰和高频自激;

(2) 电源隔离,各级供电采用电感隔离,输入级和功率输出级采用隔离供电,各部分电源通过电感隔离,输入级电源靠近屏蔽盒就近接上1000μF电解电容,盒内接高频瓷片电容,通过这种方法可避免低频自激;

(3) 所有信号耦合用电解电容两端并接高频瓷片电容以避免高频增益下降;

(4) 构建闭路环。在输入级,将整个运放用较粗的地线包围,可吸收高频信号减少噪声。在增益控制部分和后级功率放大部分也都采用了此方法。在功率级,此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高频辐射;

(5) 数模隔离。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之间除了电源隔离之外,还将各控制信号用电感隔离;

(6) 使用同轴电缆,输入级和输出级使用BNC接头,输入级和功率级之间用同轴电缆连接。

实践证明,电路的抗干扰措施比较好,在1kHz~20MHz的通频带范围和0~80dB增益范围内都没有自激。

本系统单片机控制部分采用反馈控制方式,通过输出电压采样来控制电压增益。由于AD603的设定增益跟实际增益有误差,故软件上还进行了校正,图10为其软件流程图。

系统调试和测试结果

1.测试方法

将各部分电路连接起来,先调整0dB,使输出信号幅度和输入信号幅度相等,然后接上600Ω的负载电阻进行整机测试。

2.测试结果

限于篇幅,测试结果见本刊网站。

3.误差分析

我们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是电磁干扰,由于试验场地有许多电脑和仪器使用开关电源,电磁噪声很大,而且使用的同轴电缆屏蔽效果并不好,所以测量输入端短路的噪声电压时随输入短接方式不同而有很大的误差。

测试性能总结

从指标来看我们各方面的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赛题要求。由于时间仓促,用来测量输出电压有效值的峰值检波电路没有试验成功,因此在8MHz以上时不能正确显示输出电压有效值。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7

智能小车类赛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出现过多次, 由于智能小车趣味性强, 接近生活实际, 用到的控制策略丰富多样, 所以历次竞赛中选做该类型题目的学生很多。笔者总结了历次竞赛中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制作经验, 和读者一起分享。

1 系统实物图和硬件框图

系统实物图和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 包括STC89C52单片机、红外对射管、光电传感器、槽型光电开关、系统电源、L298N电机驱动模块、液晶显示等模块和电子元器件。

2 各功能电路阐述

2.1 L298N电机驱动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L298N电机驱动电路图如图2所示。为了避免在工作时L298N芯片对单片机系统产生电磁干扰, 使用了1片TLP521-4光耦芯片对信号作光耦隔离。L298N的4个方向控制端IN1-IN4经过光耦芯片分别接至单片机P2口的P2.0-P2.3。L298N的2个使能端ENA、ENB共同接至单片机P2.4口。输出端OUT1、OUT2驱动电机1, 输出端OUT3、OUT4驱动电机2, 另外分别用了4个二极管防止电机输出反向电动势烧坏L298N[1]。

L298N的输入信号是每组IN引脚的电压之差, 本文利用单片机定时计数器让P2.4口输出不同占空比的方波, 经L298N信号放大后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 只要改变占空比就能改变电机的转速。IN1、IN2不同的电平状态组合可以改变电机的正反转向, 这样就可以控制小车实现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了。

2.2 红外对管接口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为了使得其输出电平状态更稳定, 在设计时, 外加了1个运算放大器LM358。另外, 为了使得红外对管探测黑白物体的有效距离为可调, 在LM358的两个输入端分别加了1个电阻。通过调节R3的阻值, 就可以调节红外对管的探测距离。将红外对管的输出端接至LM358的同相输入端, LM358的反相输入端接1个可调电阻R3。通过调节R3阻值, 则可以改变LM358反相输入端的电位, 该电位和红外对管输出电位比较, 最后就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高低电平, 输出至单片机P1.0口, 作为单片机的检测信号。当检测到黑线 (小车跑道边缘线) 时, P1.0口得到高电平;当检测到白色跑道时, P1.0口得到低电平。

2.3 槽型对射式光电开关接口电路

槽型对射式光电开关 (型号为ITR9608) 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该电路配合光电码盘就可以实现小车测速和计量路程的功能。将光电码盘与直流电机输出轴连接在一起, 直流电机旋转时带动光电码盘一起旋转, 码盘置于槽内, 码盘上的圆孔将依次通过对射式光电开关中间的缝隙, 最后便能输出较均匀的方波, 转速越高时, 方波频率也越高。当直流电机高速旋转或者光电码盘上的圆孔较多时, 输出的波形就不是标准的方波, 单片机难以识别这种信号。所以为了能让波形更接近于方波, 我们在设计时在输出端外接了一个施密特触发反相器74LS14, 这样最终输出的信号就接近于方波, 并将该方波信号送入单片机P2.5口。

2.4 光电传感器接口电路

光电传感器接口电路如图5所示, 该电路用于实现小车蔽障功能。光电传感器集红外发射与接收于一体, 自带一个可调电阻, 调节该电阻即可调节检测距离。该传感器探测距离远 (最远80cm) , 受可见光干扰小, 使用方便。仅有3个接口端子, 1个为VCC, 1个为GND, 1个为OUT。OUT端接单片机P2.6口, 当前方有障碍物时, OUT端输出低电平, 其他情况下输出为高电平[2]。

2.5 电源电路

电源电路如图6所示。该智能小车采用两节3.7V锂电池串联供电, 电压为7.4V。7.4V电压经过7805稳压芯片处理后, 输出5V电流, 再经过220uf电解电容滤波之后供给单片机系统, DS1发光二极管为电源指示灯, P1为电池接口。

2.6 液晶接口电路

液晶接口电路如图7所示。该智能小车采用12864微型液晶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 用于显示小车所走路程、行走状态 (如直走、左拐等) 。12864液晶接口共20根引脚, 3、4、5脚为控制端, 控制液晶的读/写、数据/命令的选择, 接单片机的三个I/O口。7—14脚为8条数据接口, 接单片机P0口。15脚固定接高电平, 使得液晶采用并行方式和单片机做数据交互。17脚接高电平, 禁止液晶复位, 以免因为复位产生误操作。19脚为液晶背光源正极, 必须接高电平。2、3脚跨接一个10K的精密可调电阻, 通过调节该电阻的阻值可以调节液晶的对比度。

3 程序设计

智能小车的程序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电机动作程序 (左右转、前进、后退、停止) 、电机调速程序、路程计量程序、循迹与蔽障程序。

3.1 程序流程图

智能小车程序执行过程阐述如下:小车上电初始化, 液晶显示也同时初始化。手动按下奇数次启动键, 小车在白色跑道内直线行走, 当按下偶数次启动键时, 小车将停止。在小车行走时, 位于小车前端的四个光电传感器将实时探测前方的障碍物, 当探测到障碍物时, 小车将自动转弯, 避开障碍物绕行。小车有时会跑偏, 此时位于小车两侧的红外对管将探测到跑道边沿黑色边界线, 小车将自动转弯, 回到跑道内并调节姿势, 继续直线行走。

3.2 程序源代码示例

下面给出智能小车的电机动作程序和路程计量程序, 并对程序加以详细的注解。

3.2.1 电机动作程序 (左右转、前进、后退、停止) void turn_left (void) //

3.2.2 路程计量程序

路程计量程序包括光电码盘圆孔检测程序和路程显示程序两部分。

4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利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配合槽型光电开关、电机驱动电路、光电传感器、红外对管构建学生竞赛智能小车的软硬件设计和制作方法, 设计制作了智能小车的硬件电路, 并详细阐述了关键的程序代码。通过测试, 实现了智能小车的循迹和蔽障功能, 为以后在自动化控制领域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论述了一种用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智能小车软硬件设计方法。该智能小车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具有自动循迹、蔽障、计量所走路程等功能, 重点介绍了智能小车各功能的实现原理, 并按功能分别给出了其电路连接图及单片机部分C语言源程序代码。

关键词:单片机,循迹,蔽障,电机驱动

参考文献

[1]多尔夫.现代控制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韩九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8

笔者连续三年主持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素质教育项目。2008年以来,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累计获得一等奖1项, 二等奖5项, 三等奖18项。

一、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现状

在学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设置了四门以C语言为主线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类课程, 分别是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这四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先行-后续”性, 课程内容也具有较强的衔接性, 主要培养学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四门课程对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软件专业人才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目前这四门课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实验学时, 但数量较少, 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二是理论学时有限, 虽然现有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学生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 但教学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 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肤浅;三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更新速度较慢, 不够新颖, 缺乏吸引力,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四是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处于一种“被学习”的状态, 对程序设计有畏难心理, 不会编程或者是只能编写出非常简单的程序。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 许多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学科竞赛活动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性, 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重大赛事, 例如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

二、ACM程序设计竞赛简介

ACM程序设计竞赛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程序设计竞赛, 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组织的年度性竞赛, 被誉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竞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 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77年, 首届ACM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在ACM计算机科学会议期间举行, 并于1989年将大赛总部设在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1997年, IBM成为竞赛的赞助方, IBM的加盟使得参赛人数显著增加, 自此之后, 该竞赛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赛事。

竞赛提倡创新和团队协作, 鼓励学生在构建全新的软件程序时尽情发挥创意, 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在强压力下的工作能力。竞赛采用组队参赛的形式, 由三名队员组成一支队伍参赛, 整个比赛时间为5个小时, 比赛题目为6~10道不等, 全英文。比赛时, 每支队伍只使用一台电脑, 参赛者争分夺秒, 与其他参赛队伍比拼逻辑、策略和心理素质。竞赛中,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学建模、离散数学等课程的知识都有所涉及, 需要队员投入时间精力, 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

竞赛的评判过程十分严格, 若每次提交的解决方案出现错误, 就会受到加时惩罚。在最短的时间内, 提交次数最少、解决问题最多的队伍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 一直非常重视该项赛事的参与。上海交通大学曾两次夺得世界总决赛冠军, 浙江大学夺得过一次世界总决赛冠军。

三、ACM程序设计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CM程序设计竞赛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程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竞赛题目以其难和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道竞赛题目, 参赛队员首先要分析它的解题思想, 它属于哪种题型, 可以基于哪个经典算法来求解, 然后再来编写程序, 而且在编程时还要注意一些优化, 这样才不至于超时。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解难题的过程中, 去构思时间和空间复杂度都能满足要求的完美算法, 这将充分考验参赛队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锻炼学生编程的逻辑思维。

ACM程序设计竞赛强调独立思考, 鼓励标新立异, 这有利于培养参赛队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 写文章有写文章的思维方式, 做生意有做生意的思维方式, 写程序也一样, 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熟悉了这种思维方式, 写起代码来就像写文章一样得心应手, 想什么写什么, 把大脑里的内容用代码完美地表现出来。此外, 许多竞赛题目无固定解题模式, 数百条苛刻的测试数据使得编程失误在所难免, 选手在不断的修改错误、完善程序中,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也得到了培养。

3. 使学生收获编程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 但由于理论课中学时有限, 使得授课内容比较基础, 知识传授也不够全面。编程是一门技术, 但凡是技术的东西不去练的话必然生疏, 参加竞赛可以很好的巩固这些基础性的知识, 同时还能得到扩展。参赛过程中, 通过学习、熟知各种算法, 可以很大的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竞赛能进一步强化、拓展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知道的多、了解的多终究不是坏事。更主要的是, 相关算法的设计思想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代码的编写, 提高代码编写的质量。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竞赛既考验学生个人运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考验团队配合能力, 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参加竞赛的都是一个团队, 学生总是看到或听到“团队协作”这个词, 但是始终体会不到那种实感, 而在参加ACM竞赛后, 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队员们一起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后的那种成就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的到。还有, 参加竞赛能使学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队员们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 在一起学习、聊天、讨论,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ACM程序设计竞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四、ACM程序设计竞赛对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目前, 国内许多知名IT企业, 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公司也越来越重视ACM竞赛, 它们会赞助一些ACM赛事, 比如每一年度的亚洲区预选赛。对于ACM竞赛参赛队员, 如果毕业后到这些企业去面试, 那就有可能从众多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 成功求职。

通过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不再害怕编程, 而且能编出高效的程序, 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便于在学生中树立典型, 起到示范作用,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 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充分带动学风,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参赛获奖证书和参赛经历将成为将来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资本, 成为了进入大企业、好企业的敲门砖, 充分带动学生就业。

笔者统计了黑龙江科技学院参加过ACM竞赛活动的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 参加统计的学生12人, 平均月薪达到了7308元, 参加工作时间最长的三年多, 最短的仅为4个月 (统计时间为2012年11月) 。所有学生从事的工作均为专业相关, 且均是项目组的主要成员。有的学生还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郭嵩山, 王磊, 张子臻.ACM/ICPC与创新性IT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12)

[2].王磊.ACM-ICPC竞赛中的团队合作[J].计算机教育, 2006 (3)

[3].李文新.ACM参赛教练:收获, 不止是心灵上的[J].计算机教育, 2006 (3)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9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原国家教委和电子工业部于1993年联合倡导并开展, 每2年竞赛1次, 众多优秀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实践证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该项赛事成为了检查和考核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志杆, 它对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而进行相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进入21世纪, 世界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转型为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与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都加大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投入力度, 我国也把科技兴国与自主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的技术合作开发及知识的流动还处于较低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都亟待提高[1]。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科技人才是否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与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要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 能不能进行创新,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几代领导人在锐意进取和艰难跋涉中, 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 为中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旨在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 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作为该工程的首个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于2007年底被批准实施, 其目的是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综上所述,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二、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问题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 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 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 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自1993年开展以来, 该项赛事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支持, 许多院校的优秀学子参与其中, 逐渐成为了一项受社会关注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许多省市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同时也开展了自己的电子设计竞赛, 作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热身和预赛。

在连续2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前辅导组织与比赛指导和多次校级竞赛的比赛指导与评判工作中, 深刻体会到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针对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在培训后期和比赛过程中, 学生面对一个独立的题目不能设计出完整、合理的方案, 因为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不能在方案间、模块间、元器件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选择出满足题目性能指标要求、性价比高和实施难度低的最优方案。这种现象反映出日常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缺少有效的实践机会或者。

2.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

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和系统调试与模块调试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系统中, 缺乏理论分析的手段, 致使方案不尽合理、出现问题后不能迅速找到症结所在, 影响比赛的正常进度。这种现象反映出日常的教学中还是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践, 理论教学中没有突出工程的概念, 且实验内容中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

3. 热情有余、忍耐不足

在几届比赛的报名过程中有很多同学热情参加, 但到了组队考试和中期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却主动放弃;在系统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不能冷静分析故障原因, 导致故障出现后无从下手以至于会有放弃的想法。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同时也再一次反映出缺乏类似的锻炼实践机会。

4. 实践能力欠缺

在前期培训和后期参赛的过程中, 部分同学表现出电路板元器件布局不合理、导线走向不规范、焊接基本功欠佳、示波器高级功能不能熟练使用、仪器设备装配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等现象。

5. 部分青年指导教师知识不全面

随着各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题目的难度不断加大、覆盖面不断拓宽, 对新知识和新型元器件的应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很宽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经验, 这对于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改措施

针对竞赛中发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当前的学生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科技竞赛等方面) 应予以相应的改革:

1.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与实践环节, 适当增加实验与

实践环节的学时数[2];适当减少目前实验过程中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并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设计或更新能够满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实验类和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和效率。

2. 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

与教学学时) [3], 调整陈旧的教学内容, 增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介绍;将原有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组合, 开设一门面向系统设计与实施的专业课程, 以培养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及设计与实现一个系统的常规方法。

3.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摒弃过去的“教师主动灌输、

学生被动接收”式的教学方法, 以讨论、讲座、综合设计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快地被学生接受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同时也要渗透工程与系统的设计思想;在讲授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和科技文献并完成总结报告来完成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锻炼他们撰写科技论文与报告的能力。

4. 针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室, 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管

理方法, 让学生在其中可以完成一些设计性的实验,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 而且可以让那些感兴趣的同学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转变为现实。

5. 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参与不同层次上涉及众多知识点的工程实践;在教学中, 建议参与讲授《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便于更好地把握和领悟专业知识的精髓, 同时还要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开设1-2门能够反映专业前沿的选修课, 更好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6. 结合相关学生组织的活动, 通过提供相关场地和仪器

设备、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鼓励相关教师踊跃参加,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4],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如前所述,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就面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其中一些已经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考虑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总结了电子设计大赛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几项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新,教学改革,电子设计大赛

参考文献

[1]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10

[2]陈东, 谢发勤, 皇甫宜芳.电子设计竞赛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3

[3]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1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篇10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减震,节点连接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是三重檐攒尖顶仿古楼阁模型制作与测试, 赛题的大体结构框架都已经规定, 虽然不能从模型主体结构的设计入手创新。但构件的设计完全可以有所创新, 譬如梁与柱的连接设计, 柱子和顶层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构件的截面设计。总体设计可以按“强剪弱弯, 强柱弱梁, 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来做, 除此之外结构的抗震和减震设计都可以通过构件的构造设计来达到。另外, 对于结构的刚度分配, 应遵循“从下往上, 逐级递减”的原则。

1 赛题回顾与分析

1.1 模型要求

模型结构形式。大赛给定模型为三重檐攒尖顶仿古楼阁 (见图1) , 模型现存实例可参见西安钟楼。此次竞赛模型如图1所示, 共有3层, 1层, 2层分别设有屋檐。1层~3层楼面标高 (由底板上表面量至各楼层梁的上表面最高处) 分别为0.24 m, 0.42 m, 0.60 m。该模型正是效仿了西安钟楼古建筑的构造特色, 以其高台基、柱脚的平摆浮搁、梁柱节点的半刚性榫卯连接、柱架的生起和侧脚、梁端的雀替、枓栱铺作层以及“大屋盖”等特殊的营造技术, 使得古建筑木结构有着不同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建筑物的优良抗震性能。

1.2 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模型失效评判准则。模型在进行加载时, 出现下列任一情形则判定为模型失效, 不能继续加载。同时将上一次加载级别视为该模型实际所通过的最高加载级别, 并作为模型效率比计算的依据:1) 模型中的任一构件出现断裂或节点脱开。2) 配重脱落 (包括配重条一端沿长度1/3部分脱离其支撑构件而另一端悬挂于结构上情况) 。3) 第三级加载完毕:较加配重前, 第1层屋檐的屋脊曲线段末端和檐口直线段中点沿铅直方向下挠度超过10 mm。模型效率的计算如式 (1) 和式 (2) 所示:

设Emax为所有参赛模型中的最高效率参数, 第i参赛组模型加载表现分Ki的计算公式如式 (2) 所示:

其中, α为抗震调整系数, 通过第一级加载取0.5, 通过第二级加载取0.75, 通过第三级加载取1.0。第一级加载失效者, 为0。以上A~D各项得分相加, 分数最高者优胜。

1.3 对竞赛评分规则的分析

此次结构设计竞赛有三个加载阶段, 每一阶段抗震系数分别为0.5, 0.75, 1.0。针对这一规则, 我们分析得出:能否获得奖项的决定因素在于模型质量的轻重。此次竞赛作品中质量最轻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模型, 其质量为47.6 g。虽然没有全部通过地震模拟加载, 但是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类似的, 其他高校的模型质量也很轻, 但均未通过全部加载, 依然能得到奖项。我们此次竞赛虽然顺利通过了所有加载, 但是质量太重, 足有176 g。根据比赛评分标准, 我们加载环节得分仅相当于一个88 g的模型通过一级加载的得分, 而在各个高校的模型加载中, 质量在80 g以内的作品大多数很容易通过一、二级加载。因此, 大多数高校的质量都在80 g以内, 采取的是“保三等奖, 争一等奖”的策略。

2 对结构设计的分析

2.1 结构柱子的刚度合理分配设计

对于一个需要满足足够抗震性能要求的建筑结构而言, 刚度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底层柱子不宜过刚或过柔。理论上, 下柔上刚式的结构有隔振的效果。由于底层柱子刚度小, 其变形大, 因此能消耗地震的能量, 而底层以上各结构由于刚度大, 结构变形小, 故保持在弹性范围内。但是, 对于底层柱子刚度不足的模型结构, 在地震模拟加载时会引起下柔上刚式结构的破坏。在此次结构设计竞赛中, 某高校因采用下柔上刚式的结构刚度设计导致在第一级地震加载时出现底层柱子的破坏。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底层柱子在承受水平方向荷载的同时, 也要承担起竖向荷载的作用。如果柱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破坏, 就不能承受竖向荷载, 会导致整个结构将不安定, 甚至压坏。这种下柔上刚式结构失败的原因就是忽略了柱子对于水平荷载及竖直荷载所引起的双重作用。所以在设计结构各层柱子刚度分配的同时, 既要考虑底层柱子的柔度, 又要考虑其不会发生下柔上刚式的破坏。第2层和第3层柱子要做得相对柔一些。顶层的配重使得模型在加载时第3层结构会承受很大的惯性力, 柔性支撑会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 会减小地震产生的晃动幅度, 从而较好的保护结构构件。如图2所示为上海交通大学参赛模型, 其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 其中一些柔性支撑在模拟地震加载中可以消耗地震能量, 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但总体而言, 模型结构合理的刚度分配应遵循“从下往上, 逐级递减”的原则。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底层柱子的长细比不宜过大, 在满足柱子刚度的同时, 为了防止柱子因长细比过大而失稳, 可以在柱子内部按一定距离加隔板, 但是隔板不宜布置的过疏或过密, 过疏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过密则在加载过程中会引起隔板过密处柱子部分应力集中而导致其破坏。

2.2 构件的连接方法及其抗震设计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 可以采取“以柔克刚, 摩擦耗能”的设计理念来制作抗震构件。在梁和柱的连接上, 可以采用类似古建筑的榫卯连接方式 (如图3所示) 。榫卯的连接方式是介于铰接和刚接之间的半刚性连接, 它具有比刚接变形大而比铰接变形小的特点。在模拟地震加载的过程中, 梁柱的榫卯连接方式在水平反复荷载的作用下, 榫卯节点由于榫和卯之间的滑移和限位转动产生摩擦和挤压变形, 从而达到减震耗能的作用。对于悬臂构件, 由于悬臂构件会承受较大的弯矩, 导致其竖向位移过大, 使节点发生破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可以改变悬臂构件和柱子的连接方式, 采用加腋的方式使悬臂构件和柱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刚性连接, 在靠近节点部位可增大悬臂构件的高宽比, 增大截面惯性矩, 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构件竖向位移过大导致的节点破坏。

2.3 构件的截面设计

构件的截面设计也应按照“强节点, 弱构件”的原则。构件的节点连接处易发生剪力破坏, 节点处的连接有许多方法。例如, 加腋或使用类似钢结构中节点固结的连接方式等 (如图4所示) 。

构件的截面设计有工字形、槽形、箱形、T形、L形、三角形、圆环形等。比如柱子构件可以采用箱形、三角形、圆环形和L形, 梁的设计可以适当减弱, 可做成工字形、T形或I形, 甚至顶层的构件里梁可以不用。构件截面的设计可以按其工作性能的需要来合理设计, 应遵循“强柱弱梁”的原则。

3 结语

模型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到模型在加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首先, 刚性结构的模型承重大, 加载过程中变形小, 但节点处易发生因应力集中导致的破坏, 而且相对较重。而柔性结构的模型与之恰好相反, 柔性结构在满足承重的前提下, 加载过程中变形大, 可以消耗地震能量, 达到减震的效果。所以合理的刚度分配是在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 对于这种仿古建筑而言, 可以借鉴古建筑的方式。榫卯的连接方式是古建筑中十分常见的, 榫卯连接方式可以通过摩擦耗能, 并且可以发生限位转动, 这种连接方式十分有利于抗震。最后, 构件的截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其受力的特点, 从而采取不同的截面设计方式。通过多次地震加载试验, 可以测试不同种截面设计的优劣。大体而言, 构件的设计应遵循“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来制作模型。在这次比赛中, 虽然我们的模型没有得奖, 但顺利通过了三级加载。由于没有振动台, 无法进行模拟试验, 所以模型的制作偏向保守。我们制作的模型是刚性结构, 所以在人工实验过程中, 只要发生节点破坏, 就对节点的连接设计进行多次改进, 使其能在加载中承受更大的惯性力。比赛加载的效果也充分展示了其节点的牢固性, 并顺利通过加载。然而, 我们对构件的设计不合理, 没有有效地对结构进行减震设计, 这也是我们模型的一大缺陷。图5为我们的参赛模型。

这次参加竞赛, 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相互学习, 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作品的设计方法和形式。通过赛后分析, 将一些优秀作品的设计方法总结下来。优秀的作品不仅在以上各方面设计中面面俱到, 而且模型的设计也是千奇百怪, 新颖独特。结构设计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 更是打开了土木人的眼界, 让我们去探索结构的奥秘, 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结构设计对土木工程莘莘学子巨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帅.殿堂式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苏军.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傅金华.日本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姚侃, 赵鸿铁, 葛鸿鹏.古建木结构榫卯连接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 2006 (10) :168-173.

上一篇:传统教学模式评析下一篇:SWOT分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