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024-05-19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精选十篇)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1

一、以课本为范例, 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都是名家名篇, 无论是在语言上, 还是在内容上, 都具有经典性, 是进行阅读训练的良好范例。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像做阅读题一样, 多向学生提问题, 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逐句逐段地认真阅读, 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剖析解读, 这样才会使学生不但掌握了阅读理解的方法, 也强化了课内知识的掌握。

二、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每一篇语文阅读题都是由很多段落组成, 段是组成文章的不可缺少的分子。初中生年龄尚小, 可能整体感不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整体的把控能力欠缺, 那么可以尝试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 将文章各段分开理解, 先掌握每段的大意, 再将每段大意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理解, 或许会事半功倍。

具体说来, 以段为单位进行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 逐句研究, 每句话的大意;

3. 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 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 概括层意;

4. 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 总结段意;

5. 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 用了哪此写法。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内容和结构组成的, 内容自不必说, 文章的结构对于阅读理解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文章结构, 可以更轻松地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根据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

弄清文章的结构, 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 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 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 就能沿着它理清段落层次结构。

2. 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 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 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倒叙, 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 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 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 对找出记叙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 把握文章的详略。

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四、认真审题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发现文章很难理解, 答题时不知道从何下手, 举足无措。面对有限的资源, 如何才能更清楚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呢?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 准确审题了。一般出题人所出的题干都包括两个部分:作者的话、命题者的话。作者的话出现在题干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我们顺着题干就可以找到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从而确定问题答案所处的位置;具体到词、句、段, 找准答案位置后, 认真阅读上下文, 揣摩关键词句, 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准确地答题。

五、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 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 , 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 (人物、情节、环境) , 散文有“神形”阅读法, 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 (论点、论据、论证) 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 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 寻找最佳切入点,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 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功夫在题外”, 学生平时多积累, 多读、多看, 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要勤于思考

阅读与其他理论积累的题型是不同的, 不只是需要知识的积累, 还需要勤于思考, 认真研读文章, 抓住书中精髓, 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领悟阅读的真谛,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以后的考试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法不是万能的, 要想阅读理解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 除了掌握方法之外, 还需要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 提高文化涵养, 增强思维品质, 毕竟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特别是语文, 需要日积月累, 日有所思, 月有所获, 年有所进, 持之不懈, 方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年07期.

[2].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8年04期.

[3].肖明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1年.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篇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通读,整体感知课文。2、扫描,把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3、精读,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喜欢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点批注。4、摘抄,把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如《荔枝》一文,学生通过这样学,对课文内容就悟得更深。

二、教会学生“品”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1、品味语言,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2、品味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体会邱少云被火包围着作者的心情时,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难过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训练学生“析”

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现手法、层次结构、思想内容上有独特之处,同时许多文章在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训练学生自觉地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后,学生得到“渔”了就会照猫画虎了。

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篇3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方法

一、通览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在中考和高考中,所选的语文现代文大多数是名篇,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清晰的写作思路,而且比较紧凑。作者笔下的每一段、每件典型事例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都是用来阐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浏览,归纳每段段意或者寻找每段的中心句,进而通过每段的大意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二要寻找、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在现代文阅读中,那些能够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句,往往放在文章比较显眼的地方。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大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中心常常隐含其中。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一文中,第一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就是说,晏婴(即晏子)是齐国特别会说话的人。他的能说会道古今闻名。在进入题目之前,我强调:(1)不要急于做题,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次快速浏览,提取各段大概意思,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第二次精读细读,仔细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理解这些句子对中心思想的作用。仍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在此文中,晏子巧妙的回答驳斥了楚王,贬低了楚国,维护了齐国大国的地位,表现出他能言善辩,为“齐之习辞者也”这一中心句服务。(2)寻找过渡句子、段落,这些句子往往在段首或者段尾。通过这些句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结构层次。比如,在记叙文中,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化或者地点的转移来体现。(3)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在散文中,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反复地读,仔细理解,细细品味,把握文章的中心,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还有象征意义的描写,这些往往就是点睛之笔。

二、认真审题,依据问题进行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奥妙。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阅读、分析所给的问题,按照问题的要求,迅速从文章中查询有关答案的信息。有现成答案的,奋笔疾书;没有现成答案的,即依据文章中相关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这是答题最关键的一步。阅读所给出的问题一般不外乎两种: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意图。一般设置问题有以下的要求:考查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要求他们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还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依据文章的有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手足无措,往往又会在所要回答的问题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个段落或哪些句子当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范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即使不能直接找出来,也可以在概括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出答案的精髓。

三、依据所问,明确回答

语文阅读多为主观题,命题者所给的问题不仅能暗示答题的区域,甚至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因此,学生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仔细地揣摩所“问”的角度,认真地审题,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学生要注意问什么就答什么,回答时要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回答时,如果原文里能找到答案,就用原文来说;如果原文找不到答案,就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但一定要确保语句通顺,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或倾向。如果所问的问题是否定形式,就要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绝对要避免遗漏某些知识要点;如果问题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学生还要仔细考虑问题,看命题者问内容还是问结构,问内容答内容,问结构答结构,若果两者都有,就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要多答一点,尽量不要少答。学生回答时必须要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把一些抽象的语言变成形象的语言。特别是某些说理散文,有些寓意就隐含在文章的抒情或者议论之中。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找出那些重点句子、重点语段,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语言要直白、易懂,不要枯燥、难懂。

一般情况下,文体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说明文、记叙文和古文、诗词鉴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议论文。在日常复习语文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几种文体应该搞清哪些问题,或者从哪些方面入手。

四、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切中要害

当问到内容方面时,我们可从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着手;当问到结构方面时,我们可从过渡、呼应等入手;当问到语言方面时,我们可从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方面回答。这些问题的回答,千万不能混为一谈,草草过關。如果有些问题确实搞不清,分不清是问内容还是问结构,学生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坚持双管齐下,宁愿多答一些,不要漏一点。当问到所给的问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时,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即使有社会的阴暗面,也要注意用词,千万不能以点带面,夸大负面影响,否则就违背了命题者的本意,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值。

以上几点是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积累和总结,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广大的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语文界的同仁帮忙予以完善。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一切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初衷。

作者简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 篇4

理是浅表的信息,主要是调动右脑,只需要作简单的粗加工。多媒体技术能更有效地刺激人的视听感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文学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阅读、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扩充课堂教学容量,但在人的接受能力单位时间内总是有限的,如果不把握好信息量的“度”,就很可能使一堂课成为动画音像等信息的展示,导致学生走马观花、穷于应付。所以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弊有很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崇拜。本着有利于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原则,凡是对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多媒体影视手段要有选择地使用,凡是对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有害的,即使有其他好处,也一概予以摒弃。

二、造就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小气候

大的社会环境凭借个人的力量不易改变,但我们要努力造就一个小气候。

第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把文本作为教师用来进行知识传授的载体,忽视了文本的中心作用。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联结点,师生的对话就是从文本阅读中产生的,讲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层次对话,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文本应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应树立以文本为阅读教学的中心的理念。

第二,营造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时下有很多不良的倾向,一是人们喜欢聚在一起赌博,甚至通宵达旦;二是长时间看电视节目,如电视连续剧、动画片和快男超女等娱乐节目精彩不断,子女怎能不受影响;家长本人不阅读,而自己不率先示范,子女怎肯作文本阅读?家长虽然不能指导子女阅读,但应扩大文本阅读的影响,和子女一起阅读。调查显示,父母受教育层次高的乐于进行文本阅读及写作的,子女在这方面兴致就高些,并受到强有力的指导。教师要多和家长联系,和家长一起营造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家庭环境,比如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不仅能通过书籍的阅读分享彼此的感动,而且在无形中增进感情。喜爱阅读的孩子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比不爱阅读的孩子能力强,孩子从阅读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亲子阅读的其他好处还包括多方面的知识的涉猎,增广见闻,对学习大有好处,如提升写作能力,独立思考等。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

(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阅读实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

如单元教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语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最后,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

第三,加强校园和班级硬件建设,保障阅读的文本供应和场所供应。学校要增加教育投入,多方筹资,建设高规格的图书馆,购买中外名著,订购年度文学杂志,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以保证中学生正常的文本阅读。班级也要建立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文本阅读。

第四,语文教师要做文本阅读的模范。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实现先进理念的素养和技能,努力建构触动学生心灵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本身要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能随时随地就一篇或一段文本进行相当准确的解读和诠释,随时可作学生文本阅读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比学生做得更好。此外,还要及时阅读时新的文章,并向学生推荐。

第五,多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竞赛、征文、演讲、板报摘登、心得体会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于一身,形式新颖,符合青少年学生渴求知识、勇于竞争,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求,能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欲望。比如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提倡学生阅读经典全本,如学了《西游记》选段开展阅读《西游记》全本的活动,让他们体验这份成功感、快乐感。

第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有主体的独特体验,体味语文的艺术美。比如加强对词句的阅读和理解,生字生词依然是初中生的学习重点,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句要多读。字词句式的学习要求我们注重文本阅读,散文的字句欣赏比如朱自清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里的“偷偷地”和“钻”就值得认真品味,小说也要提倡学生多读原著文本。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是组织学生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片段,那样正是抛弃了语言的理解和文本的解读这个语文学习的根。

第七,强化文本阅读的益处。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教学的重点是其蕴含的哲理的阐释,而不是描写庐山景色。对于文本中蕴含的哲理,不通过诵读、看风景图片就能理解的,而应注重从文本本身理解。文本中的“空白”,也是任何多媒体无法展示的。这种“空白”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无尽的意蕴等待我们挖掘,如鲁迅《孔乙己》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两个看似矛盾词语的使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容的理解。

二、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语文阅读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例如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对于“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惊心动魄的伟大”的理解,是赞颂“三个女子”,还是讽刺段祺瑞政府卫队呢?对此我引导学生阅读上下文,从具体语句结构出发进行分析,明确它既是赞颂“三个女子”,又是对反动派的暴行的揭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紧扣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的知识点,将“长文”“缩短”,大胆处理教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捕捉、概括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如在教《琐忆》一文中,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握“琐”的意思,明确:(1)写的是小事;(2)这类小事很多,文章仅取一二。同时也明确文章写作意图是“以小见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七件事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爱”“恨”这两方面将文中七件事进行分类,要求学生找出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学生明确这是鲁迅先生崇高而伟大人格的集中体现,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这些,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培养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

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例如初中教材中的议论文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中进行教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议论文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完整体系统。因此,只有教给学生系统整体知识,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明晰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中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放段首,也可放在段中、段末;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两大类;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驳论,分清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有时也采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这样,使分散于各单元的议论文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将分散于各单元的记叙文、说明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四、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一)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这些论述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矛盾”中提出问题,如教《孔乙己》一文时,可抓住结尾“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一句,提出为何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否矛盾,从而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掌握从课文“矛盾”处生疑,从回顾课文中解疑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中找疑问,从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的关系中找疑问。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二)教给学生评注赏析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品评鉴赏已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文学修养、世界观等方面去品评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用正确的态度鉴赏作品,分清作品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应试能力。

不少同学平时阅读不错,可一到考试得分就不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下面我就此谈几点解题方法。

一是看配分。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学生概括作答,则只要概括内容要点即可;若要求用原文作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从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还要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很好地结合题目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很容易地答题。

二是选用合理的句式。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答题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一方面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既能体现答案的完整性,又能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另一方面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忽视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或不完整或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有百益而无一害,但要避免张冠李戴。

三是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在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从正面回答,直白晓畅;从反面回答,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语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阅读和应用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和应试的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篇章问题,“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其次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篇5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和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阅读方法 技巧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 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推理活动。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培养阅读能力是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阅读能力主要靠平时的严格要求,加强训练,要细水长流扎扎实实的进行。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调,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节奏感

语调、重音和节奏感有区别意思、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另外,在入门阶段一定让学生背诵一些对话、段落和短文。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并且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这样阅读起来就会迅速,理解起来就会准确,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及早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精读和泛读各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泛读教学方法和精读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精读的重要特点是“少、慢、细”,而泛读则是“多、快、粗”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要不断提高阅读速度的话,就必须及早将精读教学与泛读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精读课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学生的泛读时间要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延长,在泛读课上向学生讲解阅读的技能技巧,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学生自己定时阅读,读后做阅读理解题,结合做题情况,对文章进行串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略读、查阅的技巧

为了抓住文章的主要思想,应教给学生浏览或略读的技巧。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读时让学生主意大小标题,文章的第一段及其它各段第一句及最后结论。

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对无关的段落一掠而过,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一种极重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它可以避免见生词就查,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我们在读汉语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时,遇到生词不会马上查字典,只有生词影响理解时才去查,这是个习惯问题。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英语时也应使他们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合成、派生和转化是英语的三种构词方法,了解了构词法再结合上下文就能解决阅读中的一部分生词。

前缀一般改变单词的意义,不改变词性;后缀一般改变词类,构成意义相近的其他词性;少数后缀也会改变词义,教会学生一些构词法知识,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六、增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为增大识别间距,可引导学生在扩大视角上下功夫,发挥人眼的自然潜能,调整视角,迅速移动视点,达到“一目十字”、“一目十行”的功能,并在阅读领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地摄入信息,快速地加以处理。只要掌握这一重要技巧,学生定能在速读时大显身手,当然这种技能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七、培养学生善于抓提示词

提示词是联系句与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纽带,阅读中抓住这些词可有效预测下文,并掌握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的速度。

读者找到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准备寻读。这时,要留心与那个具体信息有关的提示词。例如,在报纸体育运动版上寻找某田径运动员的某项运动成绩,他的国名是提示词。在百科全书上寻找纽约市的人名,翻到New York City那一章后,population,census,inhabitants 等词就是提示词。

And,more,moreover,further,besides等通过这些提示词可预测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

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等词能预料作者想要表达更为重要的思想。

Finally,in conclusion,as a result等这事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词,它们向读者预示,作者要结束他所他的问题。

But,yet,otherwise,although,however,in spite of等词预示着作者思想有大的转变,可能要转变方向,否定或冲淡作者前面的内容。

总之,抓住了提示词,能使读者迅速预测作者的意图,快速掌握内容,从而加快了阅读速度。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7

一、解题步骤

(1) 掠读全文。特别注意首尾段、首尾句。

(2) 解读题目。定位关键词所在部位。

(3) 重叠选项 (对照原文) , 选出答案。

二、阅读方法

(1) 掠读。

快速浏览全文, 抓住文章的话题, 归纳主旨大意。

(2) 跳读。

根据题目的要求, 对文章有关细节再进行“扫描”, 然后对问题作出判断。 (适用于细节题)

(3) 细读。

逐字逐句地精读有关语段, 让“隐含”的意思露出“庐山真面目”。 (适用于选标题、隐含性推理)

三、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细节题

该题型针对某个特定细节而提出, 难度较小, 通过短文一般能直接找出答案。解题方法:

(1) 掠读全文, 领悟大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六个W (Who, Where, When, What, Which, Why) , 一个H (How) 以及其他特殊之处, 比如转折词处;②数字, 日期, 时间等;③标点符号——比如破折号, 括号, 省略号, 同位语等;④表示附加说明的词, 比如by the way, besides, what’s more, in addition to, including to, as well as, except等;⑤倒装句及加强语气的词, 比如above all, mainly, mostly, certainly, indeed, in fact等。

(2) 使用排除法去掉不符合原文细节的选项, 剩下的就是要选择的最佳答案。

Practice time:

I go to the barber every three weeks.I don’t like very short hair, so my barber doesn’t cut much.I have known him for almost four years, and when I go to him, we always talk a lot.He tells me all his news and I tell him mine.He meets a lot of interesting people in his shop and he talks to most of them, so he always has a lot of news for me.

Every year my barber goes to France for two weeks for his holidays, and when he comes back to England, he has a lot of interesting news.While he is cutting my hair, he tells me about beautiful old cities and quiet little villages, strange food and drinks and many other things.I sit there and listen to the old man with open ears.One minute, my barber’s chair is a seat in a French train, and the next minute it becomes a chair in a restaurant in Praise.

Although my barber is old, he always tries new things.He never says, “I have never eaten this food before, so I am not going to eat it now.” He says instead, “Try everything on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 ) 1.How long has the author known the barber?

A.Five years

B.Almost four years

C.Almost six years

D.Ten years

( ) 2.Where does the barber go for his holiday every year?

A.England B.American

C.Germany D.France

( ) 3.Why does the barber never say, “I have never eaten this food before, so I am not going to eat it now”?

A.Because he is too old to eat it.

B.Because he likes to eat.

C.Because he wants to eat.

D.Because he always tries new things.

2.词句理解题

要求正确理解短文中一些关键词、短语或句子的含义。解题方法:

(1) 根据构词法来辨别词义。 (如前后缀、转化法、合成法)

(2) 利用上下文来分析生词的含义。

常见设问形式:

1.The underlined word“______” in the…paragraph refers to/means/stands for______.

2.The expression/phrase“______”means______.

3.The word“______”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__.

Practice 1:

I go to the barber every three weeks.I don’t like very short hair, so my barber doesn’t cut much.

( ) what does the word “barber” mean?

A.花匠 B.学徒

C.清洁工 D.理发师

提示:通过上下文, 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来推理。

Practice 2:

A century is a hundred years.

( ) What does the word “century” mean?

A.世纪;百年 B.一打

C.一群

提示:定义或解释说明。信号词:be, be called, means, be defined as等。

Practice 3:

Because the little girl was the only child in the family, she was the apple of her parents’ eye.

( ) What does the word“apple”mean?

A.苹果 B.掌上明珠

提示:根据上下文中的因果关系。信号词: because, since, as, for, due to, so, therefore, so…that, such…that, thus等。

Practice 4:

He had been getting better, but during the night his condition (情况) deteriorated.

( ) What does the word“deteriorated”mean?

A.好转 B.恶化 C.正常

提示: 通过表示转折的词猜词义。信号词: 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while , though等。

3.推理判断题

在掌握全文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 推断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目的、性格特征、事情的前因后果、语气等。解题方法:

(1) 利用已知信息, 进行逻辑推理。

(2) 结合一般常识, 分析提供信息。

(3) 注意表层意思, 悟出深层含义。

典型的常用词汇:infer, imply , suggest和conclude;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can, could, would, might 等;表示可能性的副词:probably, most likely等。常用设问形式:

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______.

2.From the text we know that______.

3.The story implies that______.

4.The passage /story /author /paragraph implies, but does not directly state that______.

5.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is______.

Practice time:

One day, a man walked into a pet shop and said to the shop assistant, “I need two small mice and about five dozen roaches (蟑螂) and two spiders (蜘蛛) .”

“What do you need these things for?” the shop assistant was very surprised.

“Well, ” replied the man, “I’m moving out of my apartment (公寓) and the landlord insists that I should leave the house in exactly the same condition as I found it.”

( )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when the writer moved into the apartment (公寓) , it was______.

A.very clean

B.just cleaned by the landlord

C.tidy and comfortable

D.dirty and full of insects

4.主旨大意题

这类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文章全面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确定文章的标题或归纳文章大意。一般不容易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技巧:排除细节或论据, 找到各段的主题句。解题方法:

(1) 确定主题句。如:“for example” “first” “second”等之前的句子中或者 “all in all” “above all” 等之后的句子后。

(2) 文章提及最多的就是文章的主旨大意。主题句的特征为:①它表达的意思比较概括;②一般结构简单;③段落中其他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主题句的。

例如, 主题句在段首, 其后句子是论证性细节。

For example:

People have different tastes in food.Some feel that they haven't eaten a meal unless they have had steak or other red meat.Some prefer chicken or fish and eat one or the other at every meal.Others prefer vegetables and fruits or grains and would enjoy a meal of spaghetti, eggplant, and fresh fruit.Others could live on what were called fast——foods: a hamburger or hot dog, French fries and a soft drink.

又如, 主题句在段尾。作者先摆出事实依据, 最后得出结论, 即段落的主题。

For example:

Some students prefer a strict teacher who tells them exactly what to do.Others prefer to be left to work on their own.Still others like a democratic discussion type of class.No one teaching method can be devised to satisfy all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再如, 主题句在短文中间。前面只提出问题, 文中的主题由其后陈述的细节或合乎逻辑的引申在文中导出, 然后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支持或发展。

For example:

Nothing is as useful as a flashlight on a dark night if a tire goes flat.Few inventions are so helpful to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In fact, the modern flashlight brings light to many dark situations.Finding something in the back of a closet is easy with a flashlight in hand.A camper also needs one after the light of the campfire has been out.

常见设问形式:

1.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text?

2.Th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_.

3.Which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Practice time:

You dream each night, even though you may not remember your dreams.While you dream your eyes move and your heart beats faster.Even your brain-wave pattern changes.Some scientists think that dream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sake of health.They claim that without dream, people would go crazy.

( )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A.How people stay healthy

B.How sleep is necessary

C.Why dreams are important

D.When people remember their dreams

四、注意点

1.掠读

重点读首尾段及其他各段首尾句。

2.设题顺序

出题的顺序与行文的顺序是基本一致的, 一般每段对应一题。 (除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

3.定位原则

(1) 从题目出发, 使用其中的关键词。

(大写字母、地名、时间、数字等)

(2) 重叠选项, 得出答案 (重叠原文=对照原文)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8

一、把握主旨, 理清脉络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有一个真正的把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循着文章的思路,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舟, 事半功倍。

二、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 就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篇文章中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 或者包括哲理, 或者点明中心, 或者是耐人寻味的, 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 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 答案尽量要从选文里找, 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三、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精彩的语句很多,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它们的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要贴切, 必须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 越突出, 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 拟人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 亲切自然, 人格化等。

3. 反衬

反衬的作用是本体事物的相反或对立面去陪衬出本体事物的特征。

4. 对比

对比的作用在于事物之间相互比较, 使好的事物更好, 坏的事物更坏。

5. 反复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 升华主题。

6. 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中心。

四、综合分析, 全面考查

漫谈小学语文背诵、阅读和写作方法 篇9

一、背诵

(1) 先理解背诵内容, 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背, 其记忆量也就越大。

(2)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要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才会事半功倍, 未读熟之前不要急于背诵。

(3) 找到背诵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知识之间的集合, 这样易于背诵。

(4) 根据实际, 拟定背诵的“量”, 并要求在必定时间内背出。

(5) 边读边记, 比只读不记效果好很多, 单纯地读一般要几十遍才能背出, 读记结合大约10遍就足够了。

(6) 背诵时, 要注意间隔一段时间后的复背, 这样不易忘却。

(7) 背诵要有恒心。背诵时, 往往前记后忘, 这是难免的。但切记这时千万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8) 两个搭档一组最好, 你背我听, 我背你听, 互相提醒, 互相改正, 这样加深印象, 更易背出。

(9) 背诵的时间很重要, 一般清早空气新鲜, 环境安静, 头脑清晰;不要临睡前进行背诵, 有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

(10) 大脑供血情况良好情况下, 背诵效果显著, 所以躺着背诵比坐着背诵更易于记忆, 但不要睡着。

二、阅读

1. 手不离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过程中, 把美词、美句或精彩的段落, 随时圈点勾勒出来。在难于理解的地方随时用笔作个记号, 待通读全篇后再认真思考或向别人请教。

2. 善于利用工具书

课外阅读时一般没有老师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可能会遇到许多“拦路虎”。这时可以请教第二任老师———字典, “他”能帮助扫清阅读障碍, 同时也丰盛了我们的知识。

3. 勤记笔记或写心得

在读书过程中, 摘抄书中精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 这样去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地充实和丰盛自己的知识。读完书后, 可以把感受、启发写在笔记本上。这样不仅提高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而且还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4. 勤于思考, 积极讨论

读完一篇文章要想一想, 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 还要去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阐明什么。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可以让别的同学也来读一读那篇文章,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集结大家的力量, 可较好地解决疑问。

三、写作

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构造、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写作就是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可按照以下方法来写:

1.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事

(1) 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去写, 把步骤交待清楚; (2) 可以运用“先、然后、接下来、最后”等关联词语; (3) 还可以抓细节、抓动作使文章更丰润。

2. 按方位的转变去写景

(1) 我们看到的景物不是静止不动的一个画面, 没有一个单纯的景物, 我们要注意方位的变更要交待明确; (2) 抓住景物的特色去写; (3) 注意详略得当。

3. 动静结合写植物

(1) 文中不仅要有静态描写, 而且还要有动态的陪衬, 这样形象才活泼灵动; (2) 运用适当的形容词, 如, ABB、ABAB、AABB式; (3) 运用适当的数量词, 如, 一根根、一朵朵、一条条等。

4. 抓住特色写动物

(1) 描写动物要抓住它的重点特色。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其非他物; (2) 要按次序去描写动物的外形; (3) 可以运用比方、拟人等写作手段。

5. 善于利用警示语和名人名言

人性化的警示语, 对人们有提醒的作用, 有易于让人们接受。

6. 读后感

可概括为概—联—议—结。概就是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中心思想或特受感动的句子, 这部分是“读后感”的次要内容;联就是结合自己或社会举例谈感受, 举1~2个事例即可, 正反事例都行, 这部分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议就是议论, 将所感的内容与原文相结合, 这部分是“读后感”的精华所在, 1~2句话即可;结就是总结, 谈自己的感受, 对“读后感”的总结。

7. 看图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好看图作文, 主要有两点 (以记事作文为例)

(1) 精确理解把握图意。

1) 明确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2) 根据图画找出有效信息, 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10

所谓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我构建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探究”,它重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讲求体验、感悟、思考、发现,以语言文字为探究载体,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任我行的有机结合。因此,探究不但是一种好奇的意识和冲动,而且是新课标提出的与审美、语言运用并列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做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 问题意识

接受学习重在接受、吸收、积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文化营养,积累、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也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都强调阅读时既读且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多问,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由被动接受答案变为主动探求,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实践能力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生词,查阅作家作品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要想进行成功的探究性阅读,首先要有明确的探究对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阅读活动的特征,笔者认为探究性阅读方法有下面两个方面。

1. 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

试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诗中有“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一句,我们知道,琵琶女的身世凄冷悲苦,一般来说,如果她的家里还有亲人的话,是不会让她成为被人轻视的歌女的。那么,这里的“弟”和“阿姨”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一样吗?其实葛崇烈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早就考究过:“弟”是指与琵琶女同属教坊的同辈歌妓,而“阿姨”则是专指教坊中的长辈歌妓。只有这样,才能与琵琶女的身世、处境相吻合,同时也符合唐代征召军妓从军的历史事实和唐代的坊间俗语。理解文本是分析鉴赏的条件和前提,探究活动自然也应该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入手。

2. 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学习必须重视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而这种感受和体验往往是建立在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意味的细心体会上的。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忽”字,表现出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毫不在意,诗人的乐观精神和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四、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还应把握好如下策略:

1.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2)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到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2.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体会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促进探究思维的生成。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总之,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着力于文本的阅读。在合作中,组员要互助互学,共同参与,这样既可以彼此提高阅读水平、共同探讨阅读技巧,还能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

摘要: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 着力于文本的阅读。本文从探究的定义出发, 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分析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探究了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2]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离退管理下一篇:太阳能电池板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