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孩子的感恩节

2024-05-22

加拿大孩子的感恩节(精选四篇)

加拿大孩子的感恩节 篇1

下社区之前, 我向孩子们简单说明了敬老院的情况, 对他们进行了礼貌教育, 准备好了节目及孩子们亲手做的贺卡, 孩子们也对此次活动充满了期待。

到了敬老院, 看到里面的爷爷奶奶们, 孩子们雀跃的心似乎停了下来, 在我的鼓励和家长的配合下, 圆满的结束了此次活动。第二天一早, 有几个家长都对我说:“张老师, 这次到敬老院去对孩子的震撼挺大的, 回来后变得懂事多了。以前上幼儿园有时还要撒娇, 要我背, 昨天一回来就对我说, ‘奶奶, 以后我自己走, 不要你背’”“宝贝昨天早上向我说节日快乐, 没给他外公说, 晚上回去就补起来了。看来这种活动还开展得好, 孩子们都受到了教育, 以后可以多开展点, 我们家长绝对支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如果童年蹉跎, 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幼儿若常怀感恩之心, 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重要作用。让幼儿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只知攀比, 不知回报;只知被爱, 不知责任。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 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 不容人、不讲道理, 缺乏或者没有爱心, 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生活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不相符的画面:妈妈在给孩子好吃的东西前, 试吃了一口, 孩子就大哭着叫起来:“谁让你吃的?你给我吐出来!”下雨天, 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 而孩子却心安理得, 没有一声“谢谢”。孩子大小便在身上, 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上干净的裤子, 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 没有任何表示……我们的孩子很多都缺乏感恩意识。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 心理不健康的人。

在幼儿园阶段, 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帮助和关爱, 从而产生感激和报恩的意识, 并主动地去关爱和帮助他人。培养幼儿感恩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家庭教育入手, 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 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因此,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 我们就积极地指导家长, 在家庭中开展感恩教育。

1. 礼貌用语教育。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 要让他们学习感恩, 首先要让他们学习尊重家人。因此, 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要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打招呼。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 都要重视家人的存在, 知道长幼之分, 礼貌的招呼。

2. 谢谢教育。

接受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在心里, 发自内心的说声谢谢。因此, 我们指导家长在家里或其他地方, 当孩子接受到礼物或帮助时及时提醒孩子说谢谢, 使“感谢”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3. 谦让教育。

在孩子逐渐的有了一定的意识后, 切忌向孩子灌输自私的想法, 我们指导家长这时应让孩子在同伴之间、邻居之间、家人之间学习谦让, 可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让孩子学会谦让并在谦让的氛围中长大。

4. 互助教育。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 也不要再给孩子包办代替。我们指导家长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你帮我穿衣服, 我帮你拿拖鞋, 你帮我盛饭, 我帮你拿筷子, 这样让孩子在一种“互相关爱”的环境中长大。

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 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 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 开展感恩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 只是在成长过程中, 生活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不同, 人的品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 洗脚。”可以看出, 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 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 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 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这是现行教育对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 我们有义务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 也学会感激和回报别人。

三、利用节日活动, 开展感恩教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 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元宵节等等, 因此, 我们可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 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

加拿大: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篇2

“明星制度”给孩子被重视的机会

在女儿上学的学校,我发现,老师特别尊重孩子的个性,会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被需要。

学前班实行“JeweloftheDay”制度,就是每天由一位小朋友出任当天的明星。在这一天,这位小朋友将享受优待:全天胸前佩戴小红花;去图书馆、体育教室、音乐教室、回家时排队都会在第一位;在老师讲故事、读书时,会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小椅子上,而其他所有小朋友都坐在地上;在做活动时,可以有权协助老师做各种工作,有需要时还可以自主挑选一个帮手;这位小朋友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夸奖。在这一天里,这位孩子感受到的是无上的荣耀,会认为自己非常受重视。

同时,老师还会推出一个“VIP”活动,即每个孩子轮流做一天班上的VIP。轮到哪个孩子,老师就会提前一周在班上贴出该学生的照片以及关于VIP的介绍等,并提前几天通知孩子的父母,协商当天的特殊活动安排一一请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到学校讲述他成长的精彩故事、分享旅游经历或见闻、展示才艺及照片等,老师还鼓励孩子和父母带一些Candies(糖果等)和小朋友分享。VIP活动过程中,老师会拍照片,之后挑选几张洗出来,配上文字说明在教室门外展示。孩子在这一天过足了明星瘾,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场让孩子感觉特别荣耀,能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艺并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让孩子非常地满足!

混班教学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学校还有另外两种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的方式:Buddy制度和混班教学。Buddy,类似中国的“一帮一”结互助对子,即一个高年级孩子做一个低年级孩子的Buddy,在各个方面给与帮助,学校还安排固定时间进行活动,比如读书、做手工等。Buddy制度能培养大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领导力,而让小孩子感觉有了依靠,减少初到一个新环境的恐惧。

混班教学是另一个培养自信的办法。老师虽然不会说孩子混班的根据,但是孩子的性格、信心、领导力等是主要考虑的方面。开朗自信、喜欢主导的孩子大多进入了高年级的混班;而那些偏于安静、害羞的孩子,都进入了低年级的混班。这种分班的目的是让内向的孩子变得自信、有领导力,而让喜欢主导的孩子学习协作,成为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成员。

推销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除了在学校进行各种培养孩子自信的活动,家长也会组织孩子在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推销活动或募捐活动。其中有很多是让孩子去向亲友、邻居等推销各种产品、优惠券等。而周围的成人也很愿意配合,对他们来讲,买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自信心和与人交往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家长、社会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去发掘孩子的长处并给予展示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体会被重视的感觉,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份体验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这也是加拿大的孩子们总能找到自信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孩子的感恩节 篇3

以上事实不禁让我怀疑我们的社会是怎么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动物尚且懂得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现在孩子们的感恩心到哪里去了?

一、调查与分析

首先,对“独根苗”的偏爱。俗话说“隔辈亲”,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有的学生吃饭还要大人喂,甚至作业也是家长代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一味地索取。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感恩。

其次,是家长自身感恩意识的缺乏。在孝敬父母长辈、关心他人方面就没有为孩子起榜样作用,甚至有的家长谩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怎能孝敬长辈,怎能学会感恩呢?

再次,智育德育发展的不平衡。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狠抓德育的实效性,但是现今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使得教师们不得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抓课堂教学质量和学困生的辅导上。虽然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且内容空泛,实效性不是很大。

最后,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追求金钱和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甚至亲情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索取已司空见惯;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虐待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迫不得已,与亲生儿女对簿公堂。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思考与对策

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我们想想,一个不会感恩的孩子难道会爱父母,会爱家乡,会爱祖国吗?难道会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吗?曾经有人说过,从一个国家青年一代身上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后50年,以此类推……这不能不令有良知的国人发省,作为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奠基的小学老师们,更应该做深刻的反思。

作为学校在日常的学科教育、品德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面对众多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我们分层、应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首先从孝敬父母着手。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家庭的部分工作。例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参与家务劳动,体会家务的辛苦,由家长对劳动情况做好登记。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汇报,凡是能够坚持每天做家务的学生给予表扬;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低年级学生给父母写几句感谢的话。

其次是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教师节前夕,开展“感恩老师——让心灵飘香”系列活动,为老师送上自己亲手设计的感恩心卡;让每位学生为老师写一封感恩书信并寄给老师,将老师收到的书信汇总,评选出“感动校园十封书信”,在校园广播中诵读;开展一次亲师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和老师在游戏中增进感情;上交一份最漂亮的作业等等。在活动中评选出“感恩小明星”和“最幸福的老师”。

最后是学会感恩他人与社会。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班级中有的同学在冬天默默无闻为班级生炉子,确保同学一进教室就感到温暖如春,对类似这样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正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鲜活事例;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如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对自己的劳动负责并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等;制作一期感恩手抄报等。

教育工作历来讲究艺术性、规律性和科学性,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在实施感恩教育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同时,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加拿大如何过感恩节 篇4

1、吃烤火鸡

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在加拿大,有38%的家庭会在感恩节购买火鸡,一共有3100万公斤的火鸡肉(也就是加拿大年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在节日宴会上被吃掉。

在感恩节当天,家中男主人和孩子一般都是感恩节晚餐的准备着。这是对于家中女主人一年来的辛苦表示感恩,也是让家中的孩子通过做甜食、摆餐桌的.家务劳动,锻炼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感恩。

加拿大感恩节的烤火鸡外表看上去油光闪亮,肉质稍很粗。加拿大人品尝火鸡时,会将火鸡削切成手掌大的片状,一般每个客人碟子放上两片火鸡肉,两块胡萝卜,一块南瓜,一勺土豆泥,加上一些烤鸡的填料,再浇上一些咖喱调料和红色的山楂酱,这样一盘丰盛的感恩节晚餐就准备好了。

2、吃南瓜派

一家人团聚一堂,享用烤火鸡和南瓜派是最经典的感恩节画面。可是你知道为什么是火鸡和南瓜呢?想当初物力维艰,放眼望去,只有满地的野生火鸡和盛产的南瓜,自然而然就成为时令的佳肴了。

南瓜派,加拿大最传统的吃法,是淋上盛产的蔓越莓酱汁(Cranberrysauce),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据加国友人透露,以罐头南瓜制作会比新鲜的来的香醇顺口。

3、餐桌布置

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

上一篇:风电场节能运行管理下一篇:合理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