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指标

2024-05-05

产量指标(精选七篇)

产量指标 篇1

关键词:水稻,徐稻3号,产量指标,群体特征

徐稻3号在淮北沿海地区种植, 表现为中迟熟性, 能够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后期良好的温光条件获得高产[1,2]。自2006年开展小面积 (1.0hm2) 水稻以氮肥运筹为主的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研究, 同时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长江下游 (江苏) 粳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 进行水稻超高产攻关研究。2008年超高产田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实产验收, 分别获得了平均产量12 133.5kg/hm2的超高产和10 642.5kg/hm2的高产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水稻小面积高产攻关田安排在水稻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东海县平明镇王烈村, 前茬作物为小麦。土壤为砂姜黑土类的黑土, 耕作层土壤呈中性。耕层土壤有机质2.7%, 全氮0.3%, 速效磷28mg/kg, 速效钾170mg/kg。土壤肥力中上等, 产量潜力大。

1.2 试验设计

按超高产、高产和常规产量3种栽培模式设计, 每个处理面积1.0hm2, 顺序排列, 不设重复。产量12.0t/hm2以上超高产攻关田密度为30.00万穴/hm2, 基本茎蘖苗150.0万根/hm2, 行株距27cm×13cm;产量10.5t/hm2高产田密度为32.40万穴/hm2, 基本茎蘖苗120.0万根/hm2, 行株距27cm×12cm;常规栽培产量9.0t/hm2指标, 密度36.75万穴/hm2, 基本茎蘖苗103.5万根/hm2, 行株距20cm×13cm。

1.3 试验实施

通过连续多年大量空白试验, 该类型土壤水稻空白产量为6.00~6.75t/hm2, 土壤供氮97.5kg/hm2, 10.5t/hm2以上产量的100kg稻谷需氮量2.0kg, 氮肥利用率为40%。根据stanford差值法[3,4,5]计算高产田 (10.5t/hm2) 总用氮量为281.25kg/hm2, 基蘖肥与穗肥比6∶4;超高产田 (12.0t/hm2) 总用氮量356.25kg/hm2, 基蘖肥与穗肥比5.5∶4.5。以上2个处理促花肥与保花肥比例均为8∶2。常规栽培9.0t/hm2, 总用氮量390.00kg/hm2, 氮肥全部基施, 不用穗肥。3种类型栽培方式, 施磷肥纯量123.75kg/hm2和钾肥纯量165.00kg/hm2, 全部基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

徐稻3号超高产田总颖花数可达5.15亿个/hm2 (见表1) , 比常规栽培增加1.08亿个/hm2, 增加26.54%;比高产方增加3 300万个/hm2, 增幅6.85%。超高产田比常规栽培田和高产方分别增产31.36%和14.01%, 与常规栽培相比, 增穗8.47%, 增粒16.51%, 结实率增加3.57%, 千粒重增加占1.53%;与高产方相比, 产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结实率上。

2.2 群体分蘖消长动态

超高产田栽培后14d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 比常规栽培和高产方分别提早4d和1d, 移栽至够苗时间内的分蘖群体增量达1.12万个/d, 明显高于常规栽培和高产方;高峰苗出现于栽培后25d左右, 比常规栽培和高产方分别提前10d和15d;总茎蘖苗数450万根/hm2左右持续时间为20d, 375万个/hm2以上持续时间超过45d, 明显长于常规栽培和高产方;成穗372.60万穗/hm2, 分蘖成穗率80.13%, 比常规栽培和高产方提高22.21%和3.29% (见表2) 。

(万个/hm2)

2.3 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

徐稻3号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有较高的营养生长优势,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均有较高的光合面积, 其叶面积指数 (LAI) 变化动态为:移栽期0.79, 够苗期3.33, 高峰苗期4.69, 拔节期6.56, 孕穗期9.15, 抽穗期8.10, 成熟期3.84, 收获时单茎绿叶数在3片左右, 与常规栽培和高产方相比, 拔节前LAI略高, 中后期LAI较大 (见表3) 。

水稻产量绝大部分来源于抽穗后光合积累, 抽穗后较大的光合面积是夺取水稻高产的保证, 根据超高产田抽穗期考查, 不同叶位叶面积是不同的, 上3叶叶面积分别为39.07, 49.91, 44.83cm2, 明显大于常规栽培和高产方, 上3叶叶面积大小顺序为:超高产田和高产方均为倒2叶>倒3叶>倒1叶, 而常规栽培则为倒3叶>倒2叶>倒1叶 (见表4) 。

2.4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徐稻3号超高产田有较大的光合面积和较好的冠层结构, 同化产物多。与常规栽培和高产方相比, 干物质积累差异较大 (见表5) , 移栽至孕穗期差异较小, 孕穗后差异较大, 从孕穗至成熟干物质生产量达13t/hm2, 日增量达14.45kg, 比常规栽培和高产方分别增加29.61%, 19.49%, 经济系数0.51, 略高于高产方, 显著高于常规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淮北稻区中熟中粳水稻要实现高产和超高产产量目标, 主要靠提高水稻成穗率, 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实现, 同时确保穗粒数并兼顾粒重。因此, 在保证穴数与基本苗的情况下, 要扩大行距, 减小株距, 改善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要使用多蘖旱育壮秧, 采用中苗 (5.5~6.5叶) 移栽。增加有效分蘖叶位数, 科学确定总施氮量, 减少基蘖肥在全部氮肥中的比例, 控制无效分蘖, 提高水稻群体质量[6,7];科学合理地提高穗肥在全部氮肥中的比例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按5.5∶4.5或6∶4) , 从而提高结实率, 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并充分利用当地水稻生长中后期良好的温光资源, 实现生育进程与温光资源同步, 提高水稻生产后期的干物重和经济系数, 从而获得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丁成伟, 刘超, 王健康, 等.徐稻3号大面积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75, 83.

[2]翟超群, 张洪程, 谢正荣, 等.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徐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 :144-149.

[3]凌启鸿, 张洪程, 蔡建中, 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 (6) :1-11.

[4]徐宗进, 刘强, 段祥茂, 等.水稻精确施氮肥试验[J].耕作与栽培, 2003 (2) :53-54.

[5]凌启鸿, 张洪程, 仲维功, 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周大川, 吴国锋, 何高, 等.里下河地区机插“徐稻3号”高产生态分析及栽培量化指标[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4) :35-36.

产量指标 篇2

矿属各采掘、开拓队:

煤电公司2014年下达我矿原煤产量210万吨,掘进总进尺7000米,其中回采巷道5900米(包括综掘一队岩巷100米,综掘二队岩巷150米,综掘三队岩巷50米,回采巷道合计掘进岩巷300米),开拓1100米(岩巷)。根据矿2014年采掘接续安排,现将产量、进尺指标分解如下:

一、2014年原煤产量210万吨分解

(一)、综放一队:安排回采120万吨,其中东108工作面可回采105万吨,推进度577米:东109工作面回采15万吨,推进度120米。

东108工作面截至2013年12月25日共推进313米,剩余可采走向577米,现工作面平均煤厚10.5米,回采煤量剩余105万吨。1、2014年元月份安排产量11万吨,推进度60米。

考虑12月30日~元月1日矿井检修及反风演习,元月份生产时间为24天,东108工作面元月份平均煤厚10.5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1刀煤产量1150吨计,元月份预计推进度60米,完成产量11万吨。2、2014年2月份安排产量10.5万吨,推进度50米。

考虑2014年1月31日~2月6日春节放假,2月份生产时间为23天,东108工作面2月份平均煤厚10.5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1刀煤产量1150吨计,2月份预计推进度50米,完成产量10.5万吨。3、2014年3月份安排产量12万吨,推进度65米。

3月份净生产时间为27天,东108工作面平均煤厚10.5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1刀煤产量1150吨计,3月份预计推进度65米,完成产

量12万吨。4、2014年4月~8月产量均按12万吨分解,可采煤量为60万吨,推进度为330米。5、9月份净生产时间为25天,东108工作面平均煤厚10.5米,按4刀/天(2.4米)推进度,一刀煤产量1140吨计,9月份预计推进度60米,产量11.5万吨。

东108工作面预计2014年9月26日左右开始末采挂网。工作面回撤安排40天完成(挂网9天,回撤通道施工9天,回撤皮带、设备列车、转载机等机道设备7天,回撤前后溜、煤机3天,回撤支架12天,包括端头、过渡架解体)。结束时间为:2013年11月5日左右。同时,东109工作面进行同步安装,东109面预计2014年11月6日初采初放。6、11月~12月份东109综放面正常生产,平均煤厚8.0米。日推进度按4~5刀、2.4~3.0米计,工作面月产量正常按11万吨组织,11~12月份产量为15万吨,共推进120米。

(二)、综放二队:安排回采82万吨。西202工作面82万吨,推进度560米。

西202工作面截至2013年12月25日共推进40米,剩余可采走向850米,现工作面平均煤厚8.0米,回采煤量剩余117万吨。1、2014年元月份产量8.5万吨,推进度55米。

考虑12月30日~元月1日矿井停产检修及反风演习,元月份生产时间24天,西202工作面元月份平均煤厚8.0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一刀煤产量900吨计,元月份预计推进度55米,产量8.5万吨。2、2014年2月份产量7.0万吨,推进度50米。

考虑元月31日~2月6日春节放假,2月份生产时间为23天,西202工作面2月份平均煤厚8.0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1刀煤产量900吨计,2月份预计推进度50米,产量7.0万吨。3、2014年3月份产量8.0万吨,推进度50米。

3月份净生产时间为27天,西202工作面平均煤厚8.5米,按4刀/ 天(2.4米)推进度,1刀煤产量900吨计,3月份预计推进度50米,产量8.0万吨。4、2014年4月~12月产量每月均为6.5万吨分解,推进度均为45米,合计产量为:58.5万吨,推进度560米。

西202工作面回采至2014年12月底,回采煤量剩余35万吨,可采走向长度剩余290米。

(四)、掘进煤8万吨。

二、掘进总进尺7000米分解如下

(一)回采巷道5900米

1、综掘一队:分A、B两个掘进头施工3000米。

A掘进头1470 米: 2014.1.2~2.10日开切眼及硐室210米;2014.2.20~2014.4.10东109运输顺槽东段230米;2014.4.11~2014.5.1东106运输顺槽外段50米(岩巷);2014.5.2~2014.6.15东106通风联络巷160米;2014.6.16~2014.6.20东106回风顺槽外段20米(岩巷);2014.6.21~2014.12.25东106顶板瓦斯抽放巷800米。

B掘进头1530米:2014.1.2~2014.8.30东109运输顺槽1050米(西段);2014.8.31~2014.12.25东106回风顺槽480米(里段。其中有30米岩巷)。

2、综掘二队1400米

2014.1.3~2014.10.15西206地质探巷1180米(其中预计岩巷150米);2014.10.16~2014.11.25西206开切眼及硐室170米;2014.11.26~2014.12.25西204运输顺槽50米(岩巷)。

3、综掘三队1500米

2014.1.2~2014.2.1西201回风顺槽及钻场140米;2014.2.2~3.30西201切眼及硐室310米;2014.4.6~2014.6.15西206通风联络巷300米(开口50米岩巷);2014.6.16~2014.12.25西206回风顺槽750米。

(二)开拓巷道1100米

1、开拓一队550米

2014.1.2~2014.12.25西三采区运输石门及上山550米岩巷,均为开拓巷道。

2、开拓二队550米

2014.1.2~2014.1.25安排1260东巷扩修50米,2014.1.26~2014.12.25西三采区回风石门及上山500米。

如因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巷道位置、长度相应做适当调整,但各队安排总进尺任务不变。

产量指标 篇3

【关键词】畜牧统计;鸡蛋产量;指标数据;采集;统计指标

1 现状与问题

我国畜牧业统计中有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就是禽蛋产量,通常是指鸡蛋、鸭蛋、鹅蛋产量的总和。其中鸡蛋产量又是禽蛋产量中的大头,约占总量的86%。因此,如何科学采集鸡蛋产量这一指标数据将影响到人均“肉、蛋、奶”的消费量,进而影响到管理层的宏观决策。但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这一指标的数据采集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养殖户不可能每天对鸡蛋产量进行称重和记录并将原始数据直接提供给基层统计员。目前的状况是各基层畜牧统计人员按自己的经验估计,随意性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农业部蛋鸡监测项目的工作,选定了一个专用型蛋鸡养殖户,对其中一批蛋鸡的产蛋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记录数据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批蛋鸡的开产日龄为123d,蛋初重为42g,开产率为0.0806%,本批蛋鸡的淘汰日龄为647d。本批蛋鸡在饲养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比较具有代表性。我们用电脑算出了每天每只鸡的平均蛋重,得出647d每只鸡的每天平均蛋重累计为26.47kg,折合每只鸡每年的鸡蛋产量应为14.93kg。这一数据可作为鸡蛋产量估算的重要理论依据。

2 討论

本数据是采集专用型蛋鸡的生产记录,对兼用型蛋鸡的鸡蛋产量测算会有一定的误差,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相同的方法采集兼用型蛋鸡的生产记录,得出相应的估算系数;同样地,对鸭蛋产量、鹅蛋产量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采集生产记录,进而得出相应的估算系数。

产量指标 篇4

供试材料:绥农14、黑农48、合丰25、大民168, 每个品种设立三种密度, 公顷保苗30万株、32万株、35万株, 每处理以公顷保苗30万株为对照。试验地点在阿城区杨树乡幸福村赵武成的承包田内, 试验地为丘陵岗地、薄层黑土、土壤肥力中等。对照垄距65cm, 处理垄距43.3cm, 垄上双行拐子苗, 单行株距分别为10cm、12cm、14cm, 5月16日人工扎眼播种。

1.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叶片数的测定

幼苗期6月22日、开花期7月9日每处连续调查10株, 重复3次, 田间测定各处理的株高、叶片数, 取其平均数。结果见表1。

1.2 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量的测定

在大豆开花期每点调查5株, 测定根长、根数、根瘤数、地上与地下器官的干、鲜重, 将植株地上与地下分离后, 置于105℃烘箱中1h、至恒温72℃, 10h后取出、称重, 取其平均值。结果见表2。

1.3 粒茎比的测定

不计叶片、叶柄、荚皮的重量, 只以成熟时子粒与茎杆重比值来表示。

1.4 结荚高度的测定

从植株基部量至第一结荚部位的高度, 结荚高度是植株倒伏和提高结荚率的标志之一。

1.5 产量因子的测定

收获前每处取有代表性的3点, 每点测3m2, 连续测10株, 测定产量因子并计算产量。

2 结果分析

2.1 植株形态性状

由表1看出, 各处理生育前期与中期株高、叶令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前者株高、叶令随密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后者随密度的增加变化较大。绥农14处理2较对照高16cm, 绥农14、168对照都较处理多1~1.5片叶, 结荚高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 各品种中两个处理均高于对照, 差异最大的是处理168。结荚部位越高植株越高, 地上部徒长现象表现越严重, 易倒伏的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生育前期单株营养面积完全能够满足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不受群体密度的影响, 而生育后期随着密度的加大, 个体发育空间受限, 对光、水、肥产生竞争, 使地上、地下生长各有侧重, 表现在形态方面十分突出。

2.2 对光能的利用率

由表2看出, 不同品种同化光和产物的能力不同, 光能利用率也不尽相同, 品种之间不同生育时期变化规律不同, 苗期地上、干、鲜重各品种间处理高于对照, 最重的为黑农48>168>绥农14>合丰25, 处理间表现最好的是168, 地上干重20.7g, 其次黑农48对照干重18.75g, 品种内个体 (单株) 表现为对照>处理1>处理2, 第三绥农14, 最次合丰25, 但是单位面积的干重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增大, 即单位面积即群体内光和产物随着密度加大而增加。

单位:叶、cm

单位:cm、g

2.3 对水肥利用率

由表2看出各品种之间单株根长、根瘤数变化规律, 对照>处理1>处理2, 但单位面积内根系生长量与密度成正比, 这就为群体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肥条件, 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各项指标次序为黑农48>168>绥农14>合丰25。

2.4 经济性状

由于整个试验是在田间操作的, 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单株粒数的表现是品种内处理间对照>处理1>处理2, 绥农14单株粒数达到54粒、12g, 合丰25最少35粒、11g, 百粒重的表现是对照处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差0.3~1.7g。

2.5 产量结果

在所设计的几种密度中各品种增产效果并非一致。表现较好的是黑农48m2保苗36株, 亩产达到239.7kg, 较对照增产13.6%;绥农14随密度的加大增产显著, 增产41kg, 增产率11.2%, 最高亩产200kg;168三种密度增产效果不突出;合丰25随密度的增加增产幅度最大增产18kg, 增产率17%, 但亩产量不是最高的, 这与品种本身的增产潜力有关。

3 讨论

3.1 品种与密度

不同品种因其株形、叶形不同, 适宜栽培的密度不同, 以主茎结荚为主矮杆半矮杆叶片狭长形品种密植栽培增产显著。

3.2 密度与施肥种类

同一品种因其栽培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不同, 对产量因子控制最为突出, 直接影响地上、地下协调生长, 决定着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最佳比例。

3.3 密度与生态条件

同一品种在干旱、瘠薄的岗地、漫岗地、冷凉条件下适宜密植栽培, 反之在湿润地区、土质肥沃的二洼地、积温较高的年份应以稀植栽培较为合理。

摘要:大豆产量来源于光和产物, 光合作用是决定光和产物的重要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主要通过植株地上部茎、叶片等器官来完成。

产量指标 篇5

关键词:内生真菌;高羊茅;抗盐性;生理指标;产量

中图分类号:S543.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5-0187-03

与植物共生的真菌按照共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2类:一类是存在于植物根部的菌根真菌;另一类是存在于健康植物茎叶中的内生真菌。内生真菌可以增强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关于内生真菌对禾本科植物抗逆性影响的研究,目前的工作集中在对生物胁迫的抗性方面,其中包括食草动物和食草昆虫的取食、线虫和病原菌的危害以及其他植物的竞争等。至于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以往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对干旱胁迫的抗性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内生真菌可增强宿主植物的抗旱性,而关于内生真菌感染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

世界有10%以上的陆地面积受盐渍化的影响,中国的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地也有4000万hm2以上,尤其是在新疆地区,不仅气候干燥,而且土地也多为盐碱地带,使得植被显得尤为珍贵。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地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对其进行改造成为当务之急。采用选育或培育抗盐品种来改良盐碱地,对保护植被、大力发展绿化、优化人们生活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内生真菌对植物盐胁迫适应机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了适合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生长的草坪草——高羊茅凌志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模拟盐胁迫试验,研究内生真菌对宿主抗盐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高羊茅凌志的种子购买于百绿国际草业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植株幼苗培养在直径14cm的花盆里,加入灭过菌的蛭石粉,压平并均匀地种植高羊茅种子,播种后,每天浇水,出苗后每3天浇1次水,每周浇1次完全Hoagland营养液,自然光照,培养6周以上。

1.2.2

内生真菌检测

当高羊茅幼苗长到分蘖期时,用镊子和手术刀片刮取高羊茅植株叶鞘表皮细胞放在载玻片上用0.8%的乳酸苯胺蓝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是否带内生真菌。检测结果为市售种子带菌率100%。

1.2.3不带内生真菌植株选取一半的植抹,喷洒杀真菌剂,7d后检测是否全部杀死内生真菌。检测结果为70%植株体内不带内生真菌,将检测的不带菌植株移栽到直径14cm、高22cm的花盆里,每盆5株。同时,移栽带菌植抹于同样大小的花盆中,每盆5株。

1.2.4盐分胁迫处理同时对带菌植株(E+)和不带菌植株(E-)分别进行3个盐分浓度处理,分别为0.4%NaCl溶液(处理1)、0.8%NaCl溶液(处理2)、1.2%NaCl溶液(处理3),对照(CK)只浇Hoagland营养液和水,重复5次。胁迫过程中注意及时补充由于叶片蒸腾损失的水分,以保持花盆内处理液恒定浓度。胁迫处理1周后,测定植株理化指标;1个月后,测定茎叶产量和根产量。

1.2.5指标测定方法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李合生的蒽酮比色法;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张殿忠等的磺基水杨酸法;丙二醛含量测定参照李合生的硫代巴比妥酸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李合生的愈创木酚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参照李树伟等的滴定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丙二醛(MDA)含量

由图1可知,随着盐浓度升高,高羊茅植株丙二醛含量增加;感染内生真菌高羊茅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不感染的高羊茅植抹。

2.2脯氨酸含量

脯氨酸(Pro)是植物蛋白质的组分之一,并可以游离状态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在干旱、盐渍等胁迫条件下,许多植物体内脯氨酸大量积累。由图2可知,在盐胁迫条件下,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比不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脯氨酸含量低;随着盐浓度升高,脯氨酸含量也升高。

2.3可溶性糖含量

从图3可以看出,在对照和低盐浓度处理下,感染内生真菌和未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随着盐浓度升高,带菌植株与不带菌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下降,但感染植株仍比未感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高。在0.8%NaCl盐浓度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显著提高了宿主高羊茅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2.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由图4可知,在对照和低盐浓度处理下,感染内生真菌和未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地上部分的POD活性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盐浓度升高,带菌植株的POD活性下降,且在1.2%氯化钠处理时显著低于未带菌处理。所有处理中带内生真菌高羊茅植株的POD活性均低于不带菌植株。

2.5过氧化氢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是一种酶类清除剂,是以铁卟啉为辅基的结合酶。它可促使H2O2分解为分子氧和水,清除体内的过氧化氢,从而使细胞免受H2O2的毒害,是生物防御体系的关键酶之一。图5表明,在盐胁迫下,带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内过氧化氢酶活性比不含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低,且在0.4%NaCl溶液处理时显著低于未带菌处理。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感染和未感染植抹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升高。

2.6产量

地上草产量和地下根质量可以很直观地表现出植株的生长状况。在外界条件不适合植株生长时,植物会通过调节叶质量和根质量的比例即根冠比来适应不同的环境。由图6和图7可知,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带菌高羊茅植株的地上草(茎叶)产量和地下根产量都降低。在小于0.8%NaCl浓度处理前,带菌植株的地上草产量高于不带菌高羊茅植株的产量。而感染内生真菌植抹的根产量一直高于不带内生真菌植株,说明在盐胁迫作用下,内生真菌的感染提高了宿主植物的根产量。综上所述,在盐胁迫条件下,带菌种群产量高于不带菌种群,说明盐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能促进高羊茅的生长,从而提高其耐盐性。

3.结论与讨论

细胞膜的稳定性影响着植物的渗透能力,因此细胞膜的稳定性可用来判断不同植物的抗逆性,丙二醛作为脂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其含量高低反映了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强弱。抗盐性较强的牧草体内膜脂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含量较高,而抗盐性较差的则相反。本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随着盐浓度升高,丙二醛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内生真菌感染能提高宿主丙二醛含量。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植物体内渗透调节剂的种类和数量是衡量植物抗盐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脯氨酸含量被用于鉴定牧草耐盐性,脯氨酸累积可以增加对胁迫的耐性。本研究中感染内生真菌植株与未感染植株在高盐浓度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升高,也证实了脯氨酸积累可增加对胁迫的耐性,但感染内生真菌植株比未感染植抹的脯氨酸含量低,这一结论与任安芝等内生真菌感染可导致宿主黑麦草叶内的脯氨酸含量增加的结果不符合。

盐胁迫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葡萄的糖利用减少,植物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在本试验中,随着盐浓度升高,感染植株与未感染植抹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未感染植株。这一结论与任安芝等内生真菌感染显著降低了宿主黑麦草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也是相反的。

过氧化物酶为植物内源自由基消除剂,属于保护酶系统。从本试验结果可知,高羊茅植株受到盐胁迫后,感染内生真菌植株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未感染植株。这与任安芝等报道的内生真菌在黑麦草抗旱中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含量也随着升高,证明了过氧化氢酶活力越高,植株体内的抗盐性越强;但试验结果为感染植株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含量比未感染植株的含量低,盐胁迫下内生真菌未表现出对植物cAT酶的活性调节作用,与陈世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产量指标 篇6

随着玉米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业进一步深入调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玉米生产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黑龙江省农民增收,更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对提高我国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米品种克单10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于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省审的品种,该品种适应性较强, 稳产性好,目前为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对照品种。 该试验以早熟玉米品种克单10号为试验材料,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其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克单10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材料为克单10号。

1.2方法

试验于2010年5~9月在黑龙江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田进行。土壤质地为黑钙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大豆,秋翻、秋整地,秋起垄。采用大田试验,设3个种植密,分别为4.5万、6.0万和7.5万株·hm-2,不设重复。行长20m,行距0.65m,每个处理种植20行,小区面积260m2。 5月14日播种,9月20日收获,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生产。

生育期进程调查:记录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

植株单株叶面积测定:吐丝期(7月19日)、 吐丝后20d(8月8日)、40d(8月28日)、收获期(9月20日)测定单株叶面积。

干物质测定:吐丝期(7月19日)和收获期(9月20日)分别取3株代表性的植株,紧贴地面将其砍下,将所取植株分器官为叶片、叶鞘、茎秆、雄穗、苞叶、穗轴、籽粒(收获期),先记录鲜重,然后105℃杀青30min,然后80℃下烘干至恒重[3],称量干重记录结果。

收获前调查株高、穗位高、双穗率;每区测量平均行、株距,每区选取20m2的3个点进行收获测产,计算株数和穗数,收获连续15穗果穗进行风干考种。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对克单10号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4.5万与6.0万株·hm-2的密度下,克单10号于9月11日成熟,而在7.5万株·hm-2的密度下,克单10号于9月12日成熟, 可见3种密度处理对克单10号生育进程影响很小。

2.2密度对克单10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4.5万与6.0万株·hm-2密度下,克单10号的产量水平较高,但密度增至7.5万株·hm-2时,产量急剧下降。经方差分析,7.5万株·hm-2处理产量与4.5万及6.0万株·hm-2处理间差异显著,4.5万与6.0万株·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产量结果来看,克单10号种植密度不宜超过6.0万株·hm-2。

2.3密度对克单10号果穗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密度增加克单10号穗长、 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均减少,百粒重降低,秃尖与出籽率比较稳定。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穗长减少10.1%,穗粗减少8.5%,穗行数减少4.6%,百粒重减少18.0%, 两个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行粒数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增加种植密度对克单10号穗部性状影响最大的是百粒重,其次是穗长和穗粗。

2.4密度对克单10号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的影响

不同密度下克单10号的农艺性状和抗逆性状见表4,随着密度的增大,克单10号的穗位呈降低趋势;在6.0万株·hm-2时,株高高于其它2个处理;空秆率、双穗率在不同的密度下差异不明显;2010年试验区未发生倒伏。

2.5密度对克单10号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同一测量时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变小。叶面积指数除成熟期之外, 其余3次测量都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吐丝期7.5万株·hm-2处理较4.5万株·hm-2单株叶面积减小了0.055m2,减小幅度为9.3%,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则减少了0.332m2,减小幅度为80.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随密度加大,个体间竞争加剧,个体发育随群体加大而相对变弱。 吐丝期7.5万株·hm-2处理较4.5万株·hm-2叶面积指数提高了51.1%,吐丝期后40d叶面积指数提高了57.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但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原因是个体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所致。

不同测量时期,单株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从吐丝期至成熟期同一密度下呈下降趋势。密度为4.5万株·hm-2时,单株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较吐丝期同时降低30.5%,7.5万株·hm-2时, 单株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较吐丝期同时降低85.3%,说明单株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从吐丝期至成熟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2.6密度对克单10号干物质的影响

从表6看出,个体发育随种植密度增加明显受到抑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吐丝期7.5万株·hm-2处理单株干物重是4.5万株·hm-2的78.0%,收获期时为67.7%,差异达显著水平, 由表6可见,单株干物重在吐丝期与收获期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7.5万株·hm-2处理收获期籽粒干重较4.5万株·hm-2降低32.3%,差异达显著水平,可见籽粒的干重在吐丝期与收获期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表7可见,3个密度下克单10号地上部群体鲜物重差异不明显,吐丝期7.5万株·hm-2处理群体地上部干物重较4.5万株·hm-2处理增长29.9%,差异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时增长6.7%, 差异不明显。说明玉米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从吐丝期至成熟期不同密度间群体地上部干物重差距在缩短。

3结论与讨论

密度增大可降低个体生产力,但使群体作用增加;品种的最终产量决定于二者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4]。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克单10号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在此种植密度范围内克单10玉米品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该试验的密度设置3个处理,克单10号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在4.5万~6.0万株·hm-2,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该设计5.25万和6.75万株·hm-2两个密度试验,将进一步确定克单10号的最适宜种植密度。

产量指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虫情指数梯度下产量损失测定

在棚室黄瓜生长期间, 利用田间自然虫源及人工控制措施, 使试验区内黄瓜受斑潜蝇危害的虫情指数形成梯度, 同时测定不同虫情指数下的各作物产量, 以此来研究斑潜蝇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叶片受害程度分级标准为:0级为叶片无虫道;1级为受危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的5%以下;3级为受危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的6%~10%;5级为受危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的11%~20%;7级为受危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的21%~50%;9级为受危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的50%以上。

虫情指数=[∑ (叶片被害等级×该等级被害叶片数量) / (调查叶片总数×叶片被害最高级别) ]×100

1.2 经济允许产量和防治指标的测定

根据所挽回的经济效益必须大于防治支出的原则, 计算防治的经济阈值。

经济允许损失率 (%) =防治成本/ (产品价格×单位面积产量×防治效果) ×100。将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代入产量损失率模型, 所求得的虫情指数即为防治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瓜受斑潜蝇危害产量损失测定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斑潜蝇虫情指数在4.78~31.33范围内, 斑潜蝇对黄瓜的危害, 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 黄瓜的单株产量下降, 产量损失率增高。从数据 (见表1) 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 虫情指数与黄瓜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见图1) , 相关系数r=-0.992 8, 其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Y1=894.81-7.052X1;虫情指数与黄瓜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 (见图2) , 相关系数r=0.991 8, 所建立的受斑潜蝇危害黄瓜的产量损失率 (Y2) 与虫情指数 (X2) 的直线回归方程模型为Y2=0.218+0.785 8X2。

2.2 经济允许产量损失和防治指标的测定结果

根据允许产量损失率公式, 目前防治斑潜蝇的防治费用在960元/hm2 (1茬平均防治4次, 每次费用240元/hm2计算) , 黄瓜产量平均按60 000kg/hm2, 棚室黄瓜价格平均按2.5元/kg计算, 防治效果按85%计算, 则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 (%) =960/ (2.5×60 000×85%) ×100=0.75

依损失模型Y2=0.218+0.785 8X2, 将0.75代入得X2=2.18, 即当虫情指数为2.18时就应防治。

3 结论与建议

斑潜蝇对黄瓜的危害, 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 黄瓜的单株产量下降 (Y1=894.81-7.052X1) , 产量损失率增高 (Y2=0.218+0.785 8X2) 。当受斑潜蝇为害的虫情指数达到2.18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 以免当斑潜蝇基数过大, 遇适宜气温时种群迅速增加, 给以后的防治带来困难。

摘要:为了较好地控制斑潜蝇对大庆市蔬菜生产的影响, 通过在温室黄瓜田间采取自然感虫和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 以斑潜蝇幼虫为害形成的受害面积为分级标准, 形成6个不同虫情指数梯度, 测定在不同虫情指数梯度下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 虫情指数在4.78~31.33范围内, 斑潜蝇对黄瓜的危害, 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 黄瓜的单株产量下降, 产量损失率增高。相关系数r=-0.992 8, 其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Y1=894.81-7.052X1;虫情指数与黄瓜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991 8, 所建立的受斑潜蝇危害黄瓜的产量损失率与虫情指数的直线回归方程模型为Y2=0.218+0.785 8X2。根据经济允许损失率公式所得出的防治指标为:当虫情指数为2.18时就应防治。

关键词:黄瓜斑潜蝇,产量损失,防治指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下一篇:医院经济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