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

2024-05-01

场所(精选十篇)

场所 篇1

1 场所及场所精神

1.1 场所

在科技术语中, “场所”主要是指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或环境。而在建筑领域内, “场所”则是指在建筑物或人造物界定的空间范围中, 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相关联系。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最早、最系统对场所理念进行讨论, 认为活动发生的地方便是“场所”, 其空间具有清晰特性, 为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 包括众多材性, 如肌理、色彩、形状等。这里提出的“场所”充分结合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 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 能对某一特定地段内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身环境特征等进行准确反映[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重视采用积极措施, 实现“场所”的回归。

1.2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最早也是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 该词源于罗马人, 意义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有其精神。诺伯格·舒尔茨还将“场所精神”引用到建筑领域内, 赋予其新的意义, 认为“场所精神”是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与客观存在的空间体的复合体, 能对人是场所的核心及特色进行反映。换句话说, 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 极易打动人们内心, 引发共鸣。而且,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能对人与环境进行紧密联系, 对现代建筑学用中性、缩减、抽象的观点看待环境的不足进行批判, 便于对人们在精神、心理上与世界的联系进行重建[3]。

而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空间设计能为人们提供相关活动的物质场所, 且能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 从而促使使用者在精神、生理上均达到愉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 充分融合人与环境, 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2.1 强调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的场所性强调建筑空间能反应出所用环境的文化背景、历史文脉、地形地貌等要素。可以说, 一定的环境脉络是建筑存在的必备条件。而完善的建筑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叠置及拼贴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 而是采用积极措施, 促使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之间彼此认同、吸收、整合, 这一过程可表现出两者的互动性和双向性[4]。一方面, 以往普遍认为的建筑经由对自我进行“修正”, 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 其实并不是建筑接受环境的特质。另一方面, 环境能对个体建筑的个性特性进行认同和接受, 且能促使自身个体性得到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时, 需要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从而根植于环境, 实现两者的统一、和谐[5]。比如昆山文化艺术中心, 其总体布局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该艺术中心在北部森林公园的生态延续轴线上, 周边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 存在曲线状分布的水系及集中的绿化带。在进行建筑空间布局时, 若实施直线式布局, 可能会影响到周边曲线形态环境, 对景观环境延续性、整体性造成破坏。而采用曲线式布局, 能充分契合周边环境, 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呼应, 且能促使城市景观的延续性得到增强。

2.2 重视充分结合城市空间

作为现代人居住的主要环境之一, 城市是最常见的人为场所。而对城市空间进行界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建筑。在城市中, 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回应是其场所性的重要体现。而且, 人们必须认识到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表达的职责。一个城市要想具备良好的形态, 其建筑空间就应该存在良好的系统性和服从性[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在对建筑场所进行规划和塑造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重视结合城市空间, 从而实现城市、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上述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在塑造建筑场所时, 紧密结合建筑与城市空间, 充分联合区域空间, 从而促使各个区域可达性得到提升。而且, 通过在不同标高上对一系列自由伸展的曲线形廊桥进行设置, 一方面能紧密联系单体建筑与主要人流集散地,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 还能充分融合分散的功能块, 使其形成区域性整体, 从而对文化艺术中心的整体形象进行强化。而且, 在进行立面设计时, 该艺术中心在立面风格中融入灵动简洁的设计元素, 以白色为主色调, 通过大量错落的平台和楼板, 赋予建筑以简洁明快的风格, 且整体凹凸有致。

2.3 关注延续地方文脉

在建筑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 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并非是对各种形式进行照搬照抄, 或者盲目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对特定地域所表现的场所精神进行充分体验的基础上, 作为周围人造环境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而且, 在建筑场所精神设计中, 只有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元素, 延续地方文脉, 才能赋予建筑创作以灵魂, 充分体现人文与文脉, 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的干巴巴的符号。仍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该艺术中心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 充分重视当地文化元素, 比如水。作为昆山的灵魂所在, 水覆盖着昆山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 选择充分融合水元素, 在绿化景观环境中放置主体建筑, 使其临近水体, 并以具有丰富层次性的休息厅、室外平台、散步道等进行配备, 可促使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与昆山水乡特色的交融。此外, 在对建筑形态进行设计时, 主题为最能代表昆山文化的昆曲及并蒂莲。前者为最具代表性的昆山文化艺术形式, 后者为昆山园艺文化代表。而且, 市民接触最为广泛, 且渗透力最强的文化象征便是地方戏曲和园艺。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形态衍生自昆剧表演艺术中的甩袖, 自建筑中心开始, 像表演中轻摇手臂翩翩舞动的长袖一般, 向外逐渐进行旋转发散。而且, 发散出的花瓣形态与并蒂莲相似, 达到完美融合。

3 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点是场所和场所精神, 能有效避免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可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所以, 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具备良好的场所意识, 将场所精神充分体现到设计过程中, 从而充分融合建筑与人文环境, 实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摘要:现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 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 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 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 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场所,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韩颖, 高祥生.浅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包容性[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6 (2) :65-68.

[2]李夏菲, 廖琴, 熊春华.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2012, 8 (12) :33-35.

[3]许建业, 杨亮.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 2013, 6 (2) :8-12.

[4]林蔚然.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以福州三江口高级中学为例[J].新建筑, 2016, 8 (4) :105-109.

[5]吴琨.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J].艺术科技, 2016, 10 (4) :258.

场所 篇2

美容店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美容用工具的清洗消毒;美容产品的采购索证等。

意见书:

1、美容工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能给消费者使用;

2、必须落实美容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理发店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理发用工具的清洗消毒;美发产品的采购索证等。

意见书:

1、理发工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能给消费者使用;

2、必须落实美发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美容美发场所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美容、美发用工具的清洗消毒;美容、美发产品的采购索证等。

意见书:

1、美容、美发用工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提供给顾客使用;

2、必须落实美容、美发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旅店业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床上用品、拖鞋、洗脸盆、洗脚盆等的清洗消毒;布草存放、沐浴产品的采购索证等。

意见书:

1、床上用品必须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2、公共场所室内应当禁止吸烟,禁止摆放烟灰缸等;

3、布草间必须专用,布草应分类存放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浴足场所的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床上用品、拖鞋、洗脚盆等的清洗消毒;布草存放、浴足产品的采购索证等。

意见书:

1、床上用品必须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2、布草间必须专用,布草应分类存放并做好相应的标记。

3、必须落实浴足产品的采购索证制度

茶园的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饮具的清洗消毒,室内通风换气,禁烟标识等

意见书:

1、杯饮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提供给顾客使用;

2、公共场所室内应当禁止吸烟,禁止摆放烟灰缸等; 歌舞厅的检查内容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饮具的清洗消毒;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室内吸烟场所及禁烟标志等

意见书:

1、杯饮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提供给顾客使用;

2、公共场所室内应当禁止吸烟,禁止摆放烟灰缸等;

商场、候诊室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室内吸烟场所及禁烟标志等

意见书:

公共场所室内应当禁止吸烟,完善禁烟标识;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等;

学校卫生

一、学校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1、学校是否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机构;

2、学校是否任命一名在编人员专门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3、是否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

4、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否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健康教育是否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是否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否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是否每年对学生进行体检,是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是否建立中小学校晨检制度和学生因病缺勤与病因追查登记制度,是否有记录;是否对小学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是否有查验登记,对无证或漏种学生是否有预防接种补证、补漏种记录;是否建立学生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医学证明查验制度,是否有记录;是否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是否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宿舍等相关环境及时进行消毒并有记录等

二、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

1、是否有二次供水,是否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消毒人员是否有健康合格证明,是否有消毒记录等;

2、桶装饮用水是否索取饮用水生产许可证和每批次检验报告;是否在保质期内,瓶口是否密封完好;是否定期对饮水机管道进行清洗消毒并有记录;饮水机的位置放置是否远离阳光直射,周围是否有污染源。

意见书:

1、应当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列》规定比例配备校医人数;

2、传染病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3、应当加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

4、健康教育应当纳入年度教学计划。

饭馆

餐厅内外是否清洁、整齐;是否有防虫、防蝇、防蟑螂和防鼠害的措施;是否设洗手间等

意见书:

1、保持餐厅内外环境的整洁;

软件定义工作场所 篇3

这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智造”的中国——全球已经形成了出奇一致的认知:世界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将会是从“做”到“造”的转变——“做”的价格正在日渐萎缩,而创新的收益正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将是未来赢家所有禀赋中最重要的因素。

要使企业真正转型为一种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是一场涉及各个部门、各项流程的大工程,企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脱胎换骨,而过去10年中新技术应用的采用和发展,为这种蜕变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技术工具的CIO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新的IT 应用,帮助企业改进业务模式,提升管理效率,促进客户关系,并利用IT搭建公共平台,重组资源,变革架构模式,帮助企业更好地响应客户与市场需求。

多年来,《数字商业时代》一直致力于积极寻找、大力推崇有着自主创新精神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从2012年开始,在《数字商业时代》创刊十二周年之际,与思杰公司联合,隆重推出思杰“智·活”榜,“智”代表智慧、科技,寓意思杰在云计算、虚拟化领域的领军作用;“活”代表活力和生活,思杰倡导的移动办公是一种企业活力的表现,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又寓意新生活的开始。活动旨在寻找一种新办公文明,以期倡导企业通过科技手段让员工高效工作。

如今,我们已经开始了第三届的评选。第一届我们在寻找敢于尝试新商业变革的企业;第二届我们在寻找敢于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第三届,我们是要推举出敢于智造颠覆商业的企业。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风起云涌,一个技术驱动商业变革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今天的CIO不再是幕后的“无名英雄”,而是走向前台,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具体商业运作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他们甚至会带给企业颠覆性的改变。他们的身影和作用贯穿商业运作流程的全生命周期,在商业模式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市场营销、服务等各个关键领域,运用科技手段为企业带来创新与变革,他们是引领创新与变革的实力派。

而今,思杰“智·活”榜将持续关注并发现在技术驱动商业变革的时代,能够真正把握这个时代脉搏,真正拥抱这一时代的英雄们。

工作场所学习初探 篇4

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

比利特(Billett, 1993)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在参与真实任务,并有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他把学习的知识分为三种形式:(1)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之类问题的,即关于事物是什么的信息。这类知识的学习是记忆的过程。(2)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怎么做”之类任务的,必须通过实际活动才能表现出来。这类知识是多次练习和实践的结果。(3)倾向性知识是决定“做不做”、“做什么”的。比如, 一个不愿做某事的人是难以做好这件事的, 甚至根本不去做。倾向性知识是个人长期情感体验的产物。

在工作场所学习,程序性知识通常是可以直接观察的,而概念性知识的内容则比较模糊。倾向性知识同时决定着前两类知识的创造、学习和运用。三类知识只有相互结合, 才能成为完全意义的知识, 才有现实价值。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 1991)从技能的角度来定义工作场所学习,他认为, 工作场所学习是学习者在工作场所中发展工作能力的学习方式。他指出,学习者在工作中需要四种形式的技能:技术性技能,管理任务的技能,计划、决策、区分优先次序、管理突发事件的技能和角色与环境技能。他还强调,技能是整体的,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力、情感、价值观和稳定的情绪等。

德国的劳耐尔(Rauner)教授提出了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每向前发展一阶段,分别需要不同性质的知识:(1)定向与概况知识,了解在基本工作中涉及了什么; (2) 职业的关联知识,明确怎样去联系这种任务及其他任务,并考虑为什么要联系起来; (3) 细节与功能知识,知道在单项专业工作中涉及什么,并明确怎样起作用;(4)基于经验的深化知识,探究怎样去系统地进行解释相关任务,并且进一步开发。

从以上几个阶段看,学习者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是从被动接受信息到具备更多的反思和参与的过程,越到后面知识变得更加内化,更接近于自我建构(见图1)。

比利特和曼斯菲尔德是从知识、技能等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定义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理论框架以概括和区分工作场所中每一种形式的学习,并与员工的工作联系起来。

工作场所学习的特性分析

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习,不但能学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从性质上来看,实习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面对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其态度、心理和价值观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论述,人置身于环境之中,其学习经验肯定受到社会教育与工作经验的影响。下面对工作场所学习的特性加以分析。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情境性分析

工作场所学习指的是真实的工作场景,而不是学校人工设计的场所。这种情境是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情境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实践知识与工作方法知识,因为专业实践知识与工作方法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工作情景的再现。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学生通过学习行动和项目实践学会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

对于新手来说,他们通过一种复杂的实践形式,为他们在体验中理解这个世界创造了可能性。因为智慧是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对在这种情境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产生了新的发展,这种创造性就是智慧。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目前的应用,而在于为以后作准备。

迁移性技能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技能的培养,学习者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下能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且能很快从新的工作角色和工作任务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积极性分析

在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在学校的实践课程。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能力及其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发展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习者首先记住的是积极或消极的经验感受,其次才是经验内容。如果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代表着消极情绪,则其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也许会有抵触情绪。因此,学习者要了解,他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在将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也会遇到。他们要学习如何处理过错和失误,并要敢于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这将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的激励。他们会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一种“自我指导”能力,成为工作小组和团队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三)工作场所学习的内隐性分析

在这里,学习的意义扩大,而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取。其实,每个人一直在学习,只是学习的效率彼此不同。

工作场所学习,对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隐性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知识能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可用于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经验是在实践中最容易掌握的。那么,分享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场所中的学习就是靠有经验的人传授给没经验的人。兴趣是学习经验的结果,学习经验本身才会对个人未来的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发展有所冲击。尽管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反思,学习也不是完整的。事实上,如果个体没有对经验进行反思,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地从经验中学习,个体的经验有可能不是学习。

结论

在工作场所学习,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习者个人不同的发展需求以及已经形成的学习动力,并不能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都保持不变的状态,相反会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一种上下波动。工作场所学习不仅是有结构的,而且结构复杂,只是因为受太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地洞察。

工作与学习的同一性,使工作性质和学习性质相对于学习或工作而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学习者既是工作者,工作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从而实现所需要的角色协调;由于工作现场所开发的知识主要是实践的、特定情境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公共的,只能通过经验被建构,因此,经验与反思是其核心要素,个体对实践过程的参与十分重要;工作场所学习需要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富有责任感的独立活动,同时也需要有经验的工作者的指导和演示,因此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工作场所学习能够让学习者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使自身能力得以巩固,并通过边缘性参与和指导的有机结合使能力得以拓展。

摘要:工作场所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探讨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 并对工作场所学习的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作场所学习,内涵,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1]Billet, s.R.Authenticity and a Culture of Practic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1993, (l) :l-29.

[2]Mansfield, R.Deriving Standars of Competence.In E.Fennel (Ed) , 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1:80-86.

[3]Rauner, F.Lern-und Arbeitsaufgaben für eine gestaltungsorientierte Berufsbildung.Berufsbildung und Innovation.2002, (1) .

[4]赵昕.学习岛——工作场所学习的一种新形式[J].教育研究, 2007, (2) .

[5]徐国庆.工作过程学习的初探[J].教育科学, 2005, (8) .

娱乐场所和经营范围场所禁毒责任书 篇5

为构建“全民禁毒”社会氛围,努力杜绝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内的贩毒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浙江省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就以下禁毒职责予以通告,并订立本责任书。

(一)场所禁毒职责

1、建立内部巡查制度,履行巡查职责,及时发现并报告涉毒可疑情况。

2、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在显要位置张贴或者摆放禁毒警示标志、禁毒宣传品。

3、自行或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等机关对本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培训。

4、场所及从业人员不得贩卖、提供毒品,不得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和经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5、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房屋出租人发现场所内或者出租房内有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机关协助调查。

(二)公安机关职责

1、提供场所禁毒宣传资料,并对宣传品投放及警示标志设置进行指导。

2、通过检查、培训等活动,加强场所从业人员的识毒防毒能力。

3、督促场所建立禁毒防范组织,落实禁毒措施。

4、及时查处场所内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本责任书一式二份,由订立者双方各执一份。

场所名称:舟山市元森花酒店有限公司

公安机关: 负责人:

负责人: 日期:

日期:

----

娱乐场所和经营范围场所禁毒责任书

为构建“全民禁毒”社会氛围,努力杜绝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内的贩毒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浙江省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就以下禁毒职责予以通告,并订立本责任书。

(一)场所禁毒职责

1、建立内部巡查制度,履行巡查职责,及时发现并报告涉毒可疑情况。

2、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在显要位置张贴或者摆放禁毒警示标志、禁毒宣传品。

3、自行或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等机关对本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培训。

4、场所及从业人员不得贩卖、提供毒品,不得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和经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

5、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房屋出租人发现场所内或者出租房内有贩毒、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机关协助调查。

(二)公安机关职责

1、提供场所禁毒宣传资料,并对宣传品投放及警示标志设置进行指导。

2、通过检查、培训等活动,加强场所从业人员的识毒防毒能力。

3、督促场所建立禁毒防范组织,落实禁毒措施。

4、及时查处场所内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本责任书一式二份,由订立者双方各执一份。

场所名称:舟山市元森花酒店有限公司

公安机关: 负责人:

负责人: 日期:

日期: 从业人员禁毒协议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强化责任禁毒意识,本单位特与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签定从业人员禁毒协议书,达成以下协议:

一、禁毒工作责任目标

1、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开展从业人员禁毒知识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防毒拒毒意识。

2、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性对场所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开展预防毒品的宣传教育,提升场所抵制毒品能力。

3、配合本单位健全巡查制度。要坚持按时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场所内的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处各类涉毒案件。

4、配合本单位开展本场所的日常禁毒检查和做好定期学习培训工作。

二、具体协议内容

1、保安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要切实履行防毒、禁毒工作职责,落实禁毒防范措施,防止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在场所内的发生,维护好场所的良好治安持续。

2、场所对新到员工要进行岗前禁毒培训,要熟知禁毒法律法规,持证上岗,配合民警日常检查。

3、营业时间保安人员或管理人员对场所的大堂、包间、包厢、走廊每小时应至少巡查1次,客房在每次房间清洁打扫,退房查房时应当巡查1次,认真做好登记。

4、场所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或可疑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反应,场所负责人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

5、对在本场所发生贩卖、吸食毒品不制止、不报告的员工,一律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及时举报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甲方:(场所名称)舟山市元森花酒店有限公司乙方:(从业人员)签名: 负责人:袁芳娜2015年8月7日

---

从业人员禁毒协议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强化责任禁毒意识,本单位特与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签定从业人员禁毒协议书,达成以下协议:

一、禁毒工作责任目标

1、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开展从业人员禁毒知识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防毒拒毒意识。

2、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性对场所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开展预防毒品的宣传教育,提升场所抵制毒品能力。

3、配合本单位健全巡查制度。要坚持按时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场所内的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处各类涉毒案件。

4、配合本单位开展本场所的日常禁毒检查和做好定期学习培训工作。

二、具体协议内容

1、保安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要切实履行防毒、禁毒工作职责,落实禁毒防范措施,防止涉毒违法犯罪案件在场所内的发生,维护好场所的良好治安持续。

2、场所对新到员工要进行岗前禁毒培训,要熟知禁毒法律法规,持证上岗,配合民警日常检查。

3、营业时间保安人员或管理人员对场所的大堂、包间、包厢、走廊每小时应至少巡查1次,客房在每次房间清洁打扫,退房查房时应当巡查1次,认真做好登记。

4、场所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或可疑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反应,场所负责人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

5、对在本场所发生贩卖、吸食毒品不制止、不报告的员工,一律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及时举报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甲方:(场所名称)舟山市元森花酒店有限公司乙方:(从业人员)签名: 负责人:袁芳娜

高效出租聚会场所 篇6

“在推出自动化系统之前,我们预订每个场地都需要打无数电话,这非常痛苦,”Eventup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托尼·亚当说。因此Eventup希望能尽可能的将这一痛苦的过程自动化。

解决方案

亚当斥资购买了一个定制的网站,它提供简化注册过程的后台工具,其“列出您的场所”功能允许场所业主提交表格,其中包括场地照片,以及面积、容纳人数和停车位等必要信息。亚当发现,当客户亲自参观场所后,场所预订率会更高,因此创建了一个“场所参观安排系统”。此外,通过一个安全通讯系统,计划开派对的用户可以直接与场所业主沟通,而不再需要通过Eventup的员工,员工无需再花时间回答这样的问题:“你有一个可以坐下20人的餐桌吗?”只有当用户预订某场地时,Eventup才会介入其中,提取15%的中介费。Eventup还提供另外一种场地预订方式:客户填写一个简单的“告诉我们你的派对信息”的表格,Eventup就会帮助用户联系多个合适的场所业主。

成果

Eventup透露,它的销售代表每天签约场所数从5个提高到了超过20个,公司收入也在一个月之内提高了10倍(虽然没有提供具体数据)。公司正努力计划市场扩张,包括开拓芝加哥地区。“现在我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到需要关注的地方,更好的服务我们的企业客户,”亚当说。

其它解决方案

云内容管理平台Alfresco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鲍威尔说,尽管Eventup成功建立了一个自动化系统,知识管理(KM)系统依然可以帮助他们节约时间和精力。“很多问题可以存储在知识管理系统里,答案可以从电子邮件中自动抽取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容易找到有关场所的常见问题的答案。”他还指出,知识管理系统也可以规范场所调查问卷表格,捕捉设计蓝图和照片,然后自动更新数据库。

总的来说,鲍威尔对Eventup还是印象深刻的。“Eventup网站的导航很简单直观,我真的很喜欢它的用户界面,”他说,“而且自动化技术使得Eventup比目前活动场地市场上大部分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英国工作场所电气安全指南 篇7

电的风险

电可使人严重受伤或致死,也能引发火灾与爆炸,造成财产损失。每年,英国职业健康安全执行局(HSE)都会接报无数起电击、电烧伤事故。一般情况下,电击不会造成长期伤害,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使人触电身亡。人体受到电击后,肌肉瞬间挛缩,还会引发跌倒、坠落等事故。另外,电流流经人体,还会造成严重烧伤。

不安全行为导致的短路,可能会引发弧闪,产生大量的热。尽管事故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它导致的烧伤却难以治愈。通常,操作电气设备或在设备周围工作的人员不会考虑弧闪对人体的伤害,也不会考虑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以为电路断开,其实还处于连接状态;知晓电路处于连接状态,但因缺乏培训和防护装备,或未采取预防措施等,多数电气事故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首先,只有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保养等符合要求,人们的操作符合规定,才能控制触电、烧伤、火灾和爆炸风险。在英国,有很多针对具体设备的电气安全标准,里面包含了具体的操作要求。总之,只要人们按照标准作业,风险就能得到管控。

对于低电压(交流电低于1 000 V;直流电低于1 500 V)设备,主要的英国国家标准是BS 7671《电气设备要求》(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它规定了此类系统及设备应如何设计、制造、安装,以达到安全目的。满足了这项标准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就满足了《工作场所用电法规》(EAW)中的相关要求。

当然,许多旧式设备依然在用,如开启式配电盘和保险丝板目前还被用于炼钢企业的配电。这些设备的设计、制造过程不能预防触电、烧伤等风险。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识别、避免风险。同时,这些旧式设备必须安装在安全区内,且只有经过授权或具备风险预防能力的人方能进入。

部分设备的电压较低,不会引起伤害性电击,却会引发弧闪或者因线路过热导致烧伤,抑或点燃爆炸性环境中的易燃易爆物。比如,若车辆中的电池短路,就会释放热量,甚至导致电池爆炸。以下建议可帮助人们预防自备电源的电击、电烧伤、弧闪及爆炸等风险。

首先,选择电气设备时,须考虑环境因素。比如,钣金作业现场的线路和电气设备应能预防机械损伤,另外潮湿环境会降低设备绝缘能力,让隔离失效,加大事故风险或事故的严重程度。

其次,对于潜在爆炸性环境,必须使用认证的防爆设备。若某工作场所可能出现易燃气体泄漏或易爆粉尘积聚,电火花就能将其点燃,引发爆炸。这方面的要求可参照《危险物与爆炸性环境法规2002》(Dangerous Substances and Explosive Atmospheres Regulations2002)。对于近海石油钻探设备,可参照《近海设备(火灾爆炸预防与应急响应)法规1995》〔Offshore Installations(Prevention of Fire and Explosion,and Emergency Response)Regulation 1995〕。

最后,员工操作电气设备或在其周围作业前,必须对周围情况进行评估。因为开展某项作业任务可能会致使电击防护部件被撤走。

具体来说,电气设备在选择与使用上应满足的要求有:开关应配有上锁设备,锁定闸位;线路与设备的各部件应尽量隔离;开关装置应正确连接,保证线路与设备能在其他线路不断开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清楚隔离工具与设备的关系,并将其标示出,除非这种关系已非常明显,或所有操作人员对此已了如指掌;控制面板应考虑使用绝缘体,配有隔离罩,以便运行测试、错误定位、校准等任务能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开展。更详细的信息可参照HSG 230《保持配电设备安全》(Keeping Electrical Switchgear Safe)指南,它就人们如何选择、使用、保养高、低电压设备,提供了指导。另外,工程设备和材料用户协会(EEMUA)也为人们制定了电气安全指南。

监管者可采取的措施

无论在何处开展用电作业,管理者都要制定一套规定与流程,并保证员工遵守这些规定。规定要落实成文,另外由于这些规定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因此涉及人员必须对它有一定的了解。规定应包含的细节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最简洁的情况可能只是简要的政策陈述(比如作业时一定要保证开关断开,保证各部件相隔离),再配以简单说明;而复杂情况下,尤其存在高电压设备时,安全规定必须包含具体的安全措施,让所有人能都明白。

总之,安全规定要清楚地列出具体规则和普遍适用的惯例。作业人员则要按照规定作业,清楚这些规定为用电作业造成了哪些限制。操作某具体设备的详细流程或某具体情况下的作业规则,应该在公司的文件内予以体现,比如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对方法的解释。这些规定要根据环境、设备、人员、电力系统的变化,定期修订。

如果作业期间出现了未预见到的情况,随后要对作业流程进行回顾、审查。有时,尽管工人接受过培训且具备相应能力,但出现差错时也不知如何应对。实际上,工人本应在接受培训后,具备这种应对能力,必须知道情况发生变化时,如何通过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将作业任务转交给合适的人。

监管人员的职责是确保所有员工清楚如何安全作业,避免风险;确保所有工人都按照安全规定行事。以下为监管人员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监管人员要参与作业任务与风险评估流程的制定,如果作业需要多部门合作,流程和预防措施的制定需要部门间的讨论,还要做好协调工作;必须严格界定监管者和员工(包括承包工)的角色与责任;确保监管人员具备监督能力,监管水平与作业的危险程度和员工的作业能力相适应;明确哪些员工具备操作能力与相关知识,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员工,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让其参加培训。另外,不要让未经授权的人操作电气系统。

作业惯例

图1所示为作业惯例的评估步骤。它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是通电作业还是断电作业(通电:设备与电源相接,未绝缘的部分或暴露在外的部分叫做通电部分;通电作业:操作通电部分或在通电设备周围作业);第二阶段,为2种作业方式所共有流程制定计划;第三阶段,断电作业流程;第四阶段,通电作业流程。

断电作业还是通电作业

本阶段所考虑的因素及步骤如图2所示。但要注意,应尽量减少操作通电设备、线路或在其周围作业。许多电气工人、修理工、工程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事故。若必须进行通电作业,则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第一,所有情况下均无法实现设备断电;第二,所有情况下通电作业皆被认为合理;第三,已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

以下为无法实现设备断电的情形:操作电控柜时,不可能在某一时刻让其所有部件都断电;监视控制系统运行时,或故障排查时,让所有部件断电在技术上也不可行;关闭系统开关前,比如关闭通电轨道的电源,或进行设备保养、维修前,电源不可能是关闭状态。

若已确定断电作业不合理,需要通电作业,就要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将其全部清除,所以应首先考虑可造成严重伤害的风险或死亡风险。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控制住。

把识别出的风险、可能造成的伤害、现成的防范措施等重要信息记录在案,等日后情况发生转变,要对记录进行更新。

通电作业前,还要考虑如下防护措施:

根据触碰的可能性大小,为相关部件安装临时绝缘设备和防护罩等;安装临时护栏,在护栏上张贴警示标志,未经授权的人不得进入;如果在通电设备周围工作,需要与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员工清楚作业任务,了解所要操作的设备;确保作业人员接受过培训,具备一定的经验,且按照规定执行任务;为工作场所提供恰当的照明,防止跌倒,更多信息可参考HSG 38《工作场所照明》(Lighting at work);使用稳定性强的绝缘工具,详见英国标准BS EN 60900《通电作业—适用于交流电电压低于1 000 V,直流电电压低于1 500 V的手持式工具》(Live working-Hand Tools for Use up to 1 000 V A.C.and 1 500 V D.C.);使用绝缘的或装有保险丝的设备探测器;保养好探测器及其他工具,及时替换损坏物品;工具要正确摆放,避免物品掉落至裸露的通电设备上;避免单独进行通电作业;为员工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如绝缘手套、绝缘垫子,详见英国标准BS EN 61111:2009《通电作业—电气绝缘垫》(Live Working.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ting),减少与带电部件的接触或接地;若存在着火或弧闪风险,那么个人防护用具应该具备防火性能;定期检查个人防护用具,替换损坏物品〔有关个人防护用品的规定可参考《工作场所个人防护设备1992》(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t Work Regulations 1992)〕。

2种作业方式所共有的流程

许多电气事故都是由于前期制定计划阶段失败所导致的。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管理、监督、实施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要考虑如下内容:

需完成的任务;作业涉及系统或设备的风险;具体作业人员,作业人员的能力及所需的监督等级;可采取的防范措施;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测试作业可能会变为故障排查作业。

若要新建电气系统,首先应制作系统设计图和时间表,系统建成后,安装人员要按照实际情况更新设计图。另外,设备出现故障后,要进行故障排查,来自各方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故障排查人员冒险作业,为预防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制定故障排查的具体流程。

培训是让员工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有时,能力较强的人也无法在未经培训的情况下,执行作业任务。因此,在“确定合格的作业人选,对其进行指导”步骤中,管理人员要:评估作业人员对某具体技能的掌握情况;提供清楚的指导信息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作业面临的风险、可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急等;为那些正在培训中或刚经过培训的作业人员安排专人陪伴作业,进行监督。

“管理审查和监督”步骤中,企业雇主和员工均要遵循《工作场所用电法规》中的要求。管理和监督人员要检查员工是否遵循了正确的作业流程。

断电作业

尽管我们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遵循同一种流程,但图4依然可作为良好范例,供人参考。

在“切断电源”步骤,任何可能通电的设备,都要在操作前将其与所有电源断开。对于能储存电量的设备,要保证作业前所有电荷都被安全释放。此外,让所有已断开的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开关始终处于断开闸位,并用安全锁将其锁住,钥匙放到安全的位置。比如操作前设备插头需要拔掉,那么在操作设备过程中,要确保不会有人将其重新与电源相接。如果作业区内有多位工人,建议多重上锁,只有在其全部解开后,设备才能重新运行。

还要在设备断开的地方张贴标志,以提醒他人“若设备重新连接,将会导致人员受伤”,标志应简单易懂。如果标志已不适用于该设备系统,应及时更换。另外,标志上应留有当前作业人员的姓名与作业日期。

就算已多重上锁,闸位已固定,作业前还要反复检查,确保所有部件均已断电,比如可用电压探测器或电压表对相关部件进行检查。此阶段,培训员工正确使用电压探测器,也有利于避免事故。若线路从地下通过,也可利用专门设备进行检测。

电气作业许可与普通作业许可有所不同,比如它不同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作业许可。发布电气作业许可前,要评估员工的能力、相关知识以及对该设备的电气系统的熟悉情况,达到一定标准,才会授权其作业,且授权必须由雇主以书面形式发布。在发布许可前,雇主要计划出该项作业任务应遵循的详细步骤,比如怎样断开电源、隔离设备、确保设备安全隔离、上锁、设备接地、张贴警示标志等,并将步骤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电气作业许可应清楚表述出如下内容:

作业许可的接收人员,比如他可以是作业小组的组长,员工作业期间,此人必须在场;与电源断开的具体设备及设备的具体位置;设备接地的位置;警告标志的位置;作业任务的性质;电气风险外的其他危险源;作业期间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通电作业

图5为通电作业流程,供人参考。最常见的通电作业是设备测试,它已成为预防性保养、诊断性测试、产品测试及故障排查的常规措施,有关测试的详细情况可参照INDG 354《工作场所电气测试安全》(Safety in Electrical Testing at Work)。

工作场所7大常见风险 篇8

风险

高处作业

3位顾问首先将常见风险与高处作业相关联。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处坠落死亡人数占该年职业死亡总人数的14%。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也认为违规频率最高的作业与脚手架和扶梯有关。

高级顾问琼·丹科特表示,高处作业风险或许源自人们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比如雇主可能不知道他们必须提供坠落防护措施,或者坠落防护装备佩戴不合格,抑或没有固定在节点上。有些公司甚至没有成文的坠落防护流程。

雇主须识别出哪些场所必须有坠落防护,装备需要连接的固定点在何处,还要培训员工,并定期审核公司的坠落防护项目。

最近,丹科特参观了1座工厂,该工厂正在扩建,在屋顶的3个旧式冷却装置旁增加了1个新冷却装置,但该装置缺少了一部分:旧设备有坠落防护——止回翻折门和护栏,而新设备却没有。丹科特援引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安全专家要在公司的设计和投资决策中拥有一席之地。实际上,这些投入会节省雇主的时间与资金。

丹科特建议:为员工购买合身的防护装备,同时注意检查工作场所是否有固定节点;提醒工人高处作业时,要把自己用绳索连接到固定节点上,密切关注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情况。锐利边角会磨损防坠落背带,因此要定期检查,替换损坏物品。

某些情况下,雇主要摒弃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思想,而是要在扶梯前安装防护栏,这对工人更有益。尽管安装这些设备需要资金,但也比制定防坠落方案、购买个人防护装备、培训和再培训这种方法经济。

仓库管理混乱

NSC在英国的国际咨询服务经理纳米尔·乔治说,杂物堵住消防出口、通道等应急出口属于典型的仓库管理问题。其他还包括:仓库货架过高,货物与屋顶的喷淋系统距离太小,限制喷淋系统的应急效能。另外,杂物、泄漏和积水也会导致滑倒、绊倒和跌倒等问题。

乔治说,出现上述问题后,工人不应等仓库内务人员和卫生服务人员去解决,而是当即自行解决,不能因为其是脏活累活,就置之不理。如果清理作业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来做,那么员工要将情况上报给管理者,然后派专人解决问题。丹科特还建议,每次轮班结束或周五下午要抽出几分钟做清理工作。

NSC在伊利诺伊州的高级顾问瑞秋·哈灵顿建议,若是储存仓库,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剩余空间。另外,哈灵顿还经常遇到电气室当储存室使用的情况,堆积的货物妨碍了电气设备的安装。试想如果照明灯熄灭,工人去电气室维修,结果里面却放满了椅子,会发生什么情况。因此,不建议在电气室内储存任何东西,或为其增加本身用途之外的功能。

电气——延长线

堵住开关并不是唯一的常见电气风险,还有许多与非正常使用延长线有关。丹科特经常看到1个设备连接了数个延长线或电源板的现象,像“雏菊花环”一样。甚至在参观某工厂时,她还遇到过连接了5根延长线的情况。她说,“那些线路就像圣诞树上的灯一样”。

生产场所布局会经常变动。多数情况下,雇主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所用延长线都是新的,大口径的线路,工厂也非常整洁,但他们必须知道,延长线只能为作业暂时供电,注意是“暂时”。如果使用周期达到了数周和数月,按照OSHA的规定,这已不是“暂时”使用了,而是违规使用。

另外,延长线长期铺设在地面上还会造成绊倒风险,导致叉车和人员移动不便。长此以往,还会磨损线路绝缘层,引发电击风险。同时,延长线一个接一个地连接时还会加大线路压力,导致发热,引发火灾。

雇主要注意判断延长线是否是暂时使用,比如天气异常炎热时,临时给风扇供电。如果属于上述状况,员工要在下班前将线路收回。公司还要出台定期检查延长线的制度,也要对员工开展培训,确保线路正常工作,损坏的线路被及时替换。

员工还要确保使用的延长线与作业内容相匹配。一般情况下,售价高的线路口径大,承载负荷也大,不会轻易发热。同样的道理,如果电源板为不同设备供电,电源板可能无法满足所有电器同时工作的需求,导致线路过热,甚至引发火灾。若不是临时使用,雇主则要让电气技术人员增设线路。

叉车

叉车相关风险的主要致因是什么?根据乔治的经验,当工人被迫加速作业时,最常出现这类风险。员工都会遇到来自生产任务的压力,而他们面对压力时,会选择投机取巧,“走捷径”。这种现象包括叉车过载或分心驾驶,最终结果或许是撞毁货架、损坏围墙或产品,甚至危及工友安全。

雇主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他们会错失目标。面对事故,人们普遍会将其归咎于个人,然后给该员工灌输纪律条款,让其重新接受培训、重新考试,然后回到工作岗位。但雇主却没能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很多情况下,根本原因是仅靠员工和卡车不足以完成既定工作量。其他原因还有缺乏对车辆的日常检查和维护,没有将车辆与人员分开。为此,人们要定期检查车辆,保证其正常工作,设计专用人行道。

上锁/挂牌

正确的上锁/挂牌程序有助于预防严重伤害,但其前提是必须遵守既定流程。

乔治说,“许多公司拥有最好的上锁/挂牌流程,但常在落实环节出现问题”。比如一工人下班前确认设备已上锁,但另一接班工人随后又将其解除;对于难于上锁的旧式设备,有的只是简单地张贴标志,而不去上锁;还有用轻易被切断的绳索锁阀门,而不是用锁链。

就算遵守了上锁/挂牌流程,设备差错依然能导致事故。乔治回忆起了1个案例:1名电气工在布线过程中受到电击,当时设备已经上锁,但用来检查设备的工具受到干扰,没有显示出该系统还没断电,结果员工触碰了线路,导致三级烧伤。

上锁/挂牌流程违规通常可归结为以下3个原因:自满情绪、急于完成工作和不熟悉设备。对此,乔治强调,雇主要对员工进行上锁/挂牌培训,确保其有能力按照流程开展作业。

化学品

化学品很昂贵,部分行业工人认为自己今后永远不会用到某种化学品。据哈灵顿表示,这种想法可导致严重风险。

哈灵顿说,有些人在了解化学品前,就会遇到上千种化学品,管理它们。或许照看5 g的瓶装化学品很容易,但它也可能会在时间的推移下,变得不稳定。比如,醚可在1年后分解为易爆的过氧化物。单位购置和使用化学品时,要有控制系统,要知道使用的是哪种化学品以及使用原因。

OSHA的风险沟通标准要求企业对所有化学品进行登记,标上有效期,并在该日期前使用或将其正确处理掉。这不仅是安全问题,储存过量不需要的化学品还可能会违反法律。另外,处理过期化学品也会消耗资金。

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化学品转移——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就算员工对化学品非常熟悉,有多年经验,也依然要按照风险沟通标准,在容器上张贴相关标志。

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内存在多种风险。许多相关事故就因为雇主没有下达作业许可或未能对其开展风险评估导致的。乔治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所用风险评估设备已超使用日期,导致无法对危险气体进行有效评估,最终引发火灾。

也有人在未获得准许的情况下进入下水道,甚至不知道那是有限空间,于是进入其中捡拾物品,由于监视人员分心,导致空间内作业员工跌倒。如果按规定进行风险评估,落实作业许可制度,遵守所有流程,不会发生任何问题,所有事情尽在掌握。但如果没有正确制定计划,那就相当于在预谋事故。

风险识别与预防

以上不是完整的风险清单,工作场所还存在其他风险,需要人们仔细识别。为帮助人们识别、应对风险,NSC顾问建议要注意以下4个事项。

培训

员工不是生来就知道按照既定方法开展作业。因此,各单位必须要给员工进行安全规定培训。首先要从新入职人员开始,为其介绍职业安全与健康知识,包括风险识别。新员工所在部门也要对其进行培训,之后还要定期重复,重温培训内容。

公司要明确培训的目的,确保培训的针对性,符合员工需求。培训后,还要对员工进行监察,看其是否将培训内容正确地应用到了实际作业中。

个人防护装备

丹科特说,“个人防护装备(PPE)的使用与雇主直接相关,雇主会决定PPE的购置并确保使用”。

雇主若认为有必要使用PPE,就要为员工提供多种选择,确保装备与使用者匹配,并培训员工正确使用。现场监管人员要以身作则,防护用品穿戴齐全,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如果发现员工没有佩戴PPE,就要找出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佩戴不舒服还是装备没有正常发挥作用。

只提供PPE还不够,因为这些装备可能会被误用,也可能会被忽视。有的员工对PPE很不在意,因此雇主还要确保PPE放置在规定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挂在衣架上。

雇主要向员工强调,“PPE会保护你免受伤害,而忽视它则可能导致你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受到失去眼睛等严重伤害”,以此向其清楚地传达PPE的作用和必要性。乔治说,简而言之,就是向员工说明“佩戴PPE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

资源

小型企业通常不具备系统安全检查所需的资源,甚至很多时候,雇主也不知道安全的作业流程具体包括什么。

这类雇主要主动寻找资源,况且许多还是免费的,比如有些消防保险公司和员工赔偿保险公司就提供免费的安全检查服务。OSHA也是如此,并且还承诺,若在这类安全检查和安全咨询期间发现违规,企业不会受到惩罚。另外,部分设备供应商也愿意帮助企业实施特定安全检查,雇主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请求便可。雇主还可在OSHA和NSC等机构的网站上搜索资源,寻找免费实地培训机会。OSHA的苏珊哈伍德培训补助项目(Susan Harwood Training Grant Program)就会定期在各地提供培训,该网站上还有其他免费资源。

但并非所有资源都是免费的。雇主若想保证员工安全,就必须在特定培训和PPE上进行投资。“只有前期在预防上投入资本,后期才能收到回报,节省资金”,丹科特说。

文化

很多工作场所存在“有样学样”(模仿)的氛围,如果监管者或经理的行为不符合安全规定,其他员工也会效仿。为此,企业应创建自己的安全文化,让安全成为每位员工的职责,让员工习惯上报风险行为。领导力也能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定下基调。

乔治说,“如果企业管理非常坚定,那么当管理人员向工作车间、向员工、向管理体系最底层释放安全管理信号时,安全职责就贯穿了该企业的整个结构”。

公众聚集场所为何火灾频发 篇9

大火频发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年代, 如果消防对策没有及时地跟上, 就会出现群死群伤火灾频发的局面。这样的局面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过, 日本在70—80年代也出现过。由于采取了适当的对策, 这种局面得到遏制。在这方面美国尤其成功, 从70年代中期以后的25年里, 火灾的死亡人数下降了一半。我国当前火灾频发, 从根本上来看, 是消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的, 具体来看, 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低

火灾隐患大量存在, 是我国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频发和火灾发生后容易形成大火的主要原因。在对重大、较大火灾的调查中, 都可以看到不少火灾隐患。例如, 独克宗古城的建筑物主要是耐火等级低, 建筑物又联排建造, 在建筑物里普遍存在电气线路老化、过载、电器使用不当和可燃商品乱堆等问题, 这样的地方随时都可能发生火灾。又如, 温岭的鞋厂、出租房“三合一”等火灾隐患多年来一直存在, 2006年、2011年和2013年都发生了多人死亡的火灾, 2014年再次发生多人死亡的火灾, 并不意外。

公众缺乏消防常识和技能

公众缺乏消防知识和技能, 既是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多发的原因之一, 也是一旦发生火灾, 现场人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初期火灾扑救和正确地疏散逃生的主要原因。

独克宗古城火灾的原因, 就是客栈经营人唐女士不知道五面卤素取暖器不适用于卧室, 在睡觉前必须关闭造成的。在温岭鞋厂火灾中, 员工不会使用灭火器, 企业配置的灭火器成了摆设, 白白错过了把火灾扑灭于初起的大好时机。

建筑防火规范相对落后

我国的建筑防火规范在不少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例如,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用法律的手段推广感烟式火灾探测器, 到90年代初连家庭的普及率都已达到91%。美国消防协会的研究表明, 安装了正常工作的感烟式火灾探测器的家庭一旦发生火灾, 人员死亡的可能性减少50%。几十元一个的感烟式火灾探测器家家都买得起, 小作坊、小档口更应该安装, 可是没有法规要求就很难推广。

在喷水灭火装置安装场所的要求方面, 我国也比发达国家低。又如, 日本、韩国许多年前就有法规规定火灾高危场所的一定楼层以上必须配备逃生缓降器、逃生滑道和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等火灾逃生器材, 而我国至今只有山东省去年出台了类似的法规。

缺乏规范的疏散逃生机制

在安全疏散时间里撤离火场, 是在发生火灾尤其是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时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由于发生火灾时, 公众聚集场所需要疏散的人员多, 而火灾发展速度极快, 安全疏散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如果没有及时启动事先订制经过演练的应急机制, 就无法保证这段宝贵的时间得到有效地利用。同时, 鉴于我国消防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的火灾疏散规定以及罚则, 受长期以来的人员思想、行为模式影响, 一旦发生火灾, 在火灾的初期阶段员工不敢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旅客和顾客没有接到疏散的通知, 大好疏散时机就这么错过了, 等到火势扩大, 浓烟弥漫, 现场一片混乱, 导致伤亡是可想而知的。

疏散逃生演练不达标

近年来我国消防部门大力倡导各单位组织火灾疏散逃生演练, 这是完全正确的, 问题是缺乏对举办单位的指导和检查。火灾疏散逃生演练是公众聚集场所演习疏散逃生应急机制, 同时向员工传授疏散逃生知识, 培训有关技能的重要消防活动, 如能定期举办并真正做到位, 对一个单位的疏散逃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可实际的情况是, 目前有相当多的公众聚集场所没有组织演练, 还有一部分单位只是为了应付消防部门的要求而组织了走过场的演练, 没有效果。

6点建议

面对大火灾频发的局面, 有些地方把运动式整治作为主要对策。实践表明, 运动式整治充其量能收到治标的效果, 有时连标都治不了。运动式整治还带来其他的负面效应, 即占用了消防部门过多的精力, 使基层消防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解决当地消防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更新防火干部的知识, 温岭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必须采取治本的对策, 这些对策虽然一时的效果不那么明显, 但能形成长效机制,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我国的消防采用现役制, 消防部门能从事防火检查的人员比发达国家少得多。以如此少的人员去检查整治如此多场所的火灾隐患, 显然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 充分利用保险界, 采用经济的手段配合消防部门的行政手段共同做好火灾隐患整治工作。保险界根据一个单位的消防水平高低收取高低不同的保险费, 能使有关单位出于经济驱动做好消防工作;保险公司的人员还能经常到投保单位检查指导, 帮助单位整改火灾隐患。为此, 我国应该尽快让“火灾公众责任险”通过立法。韩国的经验表明, 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充分利用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我国从2004年以来已建立了几百个消防科普教育基地。10年的实践表明, 这些基地在提高公众和员工的消防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基地的数量离国家要求的“每个县级单位一个”还差得很远, 而且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地数量显然少于发达地区。基地的教育培训水平还有待提高。建议有关方面加大对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力度, 教育部应把在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培训纳入校外教育大纲, 使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在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上起到主阵地的作用。

修改相关规范标准

报批的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2006版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改进。在新规范尚未批准之前, 建议有关方面参考发达国家当前的规范, 根据我国实际的承受能力, 再做一些有利于提高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水平的修改。比如, 在所有建筑中普遍要求使用火灾报警器 (或独立式火灾探测器) , 以提前发现火灾, 利于逃生;在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各类有人停留的场所, 普遍配备逃生绳、缓降器、防烟面罩、手电筒;在多层住宅建筑的顶层开设排烟口, 加强建筑排烟的功能设计;在建筑内普遍设计使用智能式逃生指示指导装置, 提醒人们逃生路线。

提高单位消防安全软实力

如果说消防设施齐全完好是一个单位消防安全的硬实力, 整改火灾隐患是解决一个单位消防方面的显性问题, 那么具备疏散逃生的应急机制, 组织疏散逃生演练和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就是公众聚集场所单位的软实力。近年来, 消防部门也逐步认识到这些软实力的重要性, 建议消防部门进一步研究指导各类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性的细节, 使单位的消防演练真正起到提升应急疏散能力的作用。

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消防力量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消防力量比较强, 这些地方除了公安消防队外, 还有政府的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江苏常熟市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县级市, 可是消防队有12支。江南不少小镇也有自己的志愿消防队, 配备了消防摩托车、手抬消防泵, 能在狭窄的街道里迅速开展灭火战斗。欠发达地区往往面积较大, 火灾隐患多, 可是消防力量单薄, 乡镇大多数没有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 县城里的公安消防队远水难救近火。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消防力量亟需加强。

加强财政支持

人员密集场所拥挤踩踏成因 篇10

2001 年5 月9 日, 加纳首都阿克拉有座足球场发生球迷骚乱, 引发踩踏事故, 造成126 人死亡。2004 年2 月5 日晚, 北京市密云县元宵灯会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37 人死亡。2009 年12 月7 日, 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 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 因1 人跌倒, 导致拥挤, 引发踩踏事件, 造成8人死亡、26 人受伤。2014 年12 月31 日晚, 在上海的外滩, 想要进入和离开陈毅广场的2 股人流形成对冲, 发生拥挤踩踏, 造成36 人死亡。这些事故不仅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确定事故的成因, 控制危险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人群拥挤踩踏的形成

人群处于常态时, 不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可以通过自发的或有组织的疏散消退、消失, 如大型交通枢纽中的乘客、娱乐场所的顾客和公园的游客等。但处于常态下的人群, 会因为突发事件 (如地震、火灾或恐怖袭击等) 的发生, 或者因为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出入口过少、通道过窄、楼梯坡度过大等) 和管理措施不当 (当人群总数超过空间设计容量等) 出现成拱、异向群集、走走停停波与震荡等群聚现象, 下文把这种状态定义为不稳定临界状态。不稳定临界状态的存在, 标志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条件成熟。在这一状态下, 人群可能成功疏散, 不发生拥挤踩踏;也可能由于人群内部的扰动 (如有人跌倒或有人往前推搡) 或异常情绪 (如恐慌、争抢或狂热等) 的出现和扩散, 引发拥挤踩踏。

成因分析

拥挤踩踏事故的成因, 就是引发事故发生的原因。本文将特定空间、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人群看作一个系统, 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该系统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其他等5 个方面。拥堵踩踏事故的成因可从这5 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人, 即人群, 包括人群的构成、运动特征等参数。

物, 指的是人群所处空间的建筑物设计 (如出入口数量和宽度、通道、桥面和楼梯的宽度、坡度和长度等) 和硬件设施 (如照明电力设施等) 。

环境, 是指现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管理, 是指现场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如出入口人流量的控制、密集人群的疏导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等。

其他, 包括活动的社会影响、是否遭受恐怖袭击等因素。

人群因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不稳定状态的出现。在不稳定临界状态情况下, 由于人群内部的扰动或异常情绪的出现和扩散, 都可能引发拥挤踩踏。在事故中, 老人、女性和儿童由于体弱最先跌倒, 进而造成踩踏, 形成群集流动的脆弱性。

成拱现象当人群从较为宽敞的通道或场所涌向同一出口或狭窄通道时, 冲动及人们的焦急心理驱使许多人不理性地希望从两侧挤入, 与正常人流竞争先离开的机会, 造成较狭窄的通道或出口处人群密度增加, 互相推挤, 打破原本顺次通过的局面, 形成拱形人群, 造成拥堵, 严重者会形成踩踏。

异向群集异向群集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遇时产生的群集现象。在紧急情况下, 人们出于焦急心理, 多是选择最短路径到达自己认为最安全的目标地点。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行进路线发生交叉时, 容易发生相互冲突、阻塞的情况。由于人群处于焦急状态, 亦由于互不相让, 形成对抗, 继而由于拥挤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大量伤亡, 如2014 年12 月31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那场事故。

震荡现象与走走停停波震荡现象是人群高聚集运动的一个典型特征, 具体表现为高密集人群中的走走停停, 瓶颈处双向人流会出现相互干扰和混乱。人流密度较高时, 队列前方的人员为了避免碰撞停止运动, 后方的人员会逐渐受到影响而停下来, 表现为停止状态;前面的人开始运动时, 后面的行人会逐渐开始恢复运动, 表现出运动状态。但是后面的人会比前面的人恢复运动的时间晚, 这就是走走停停波。在瓶颈处, 一旦某一方向有人通过瓶颈, 后面同向运动的行人就很容易跟随通过, 而反方向运动的人流就会减弱;但是当反方向运动的行人逐渐增多, 正在通过瓶颈处的正向人流就会受到反方向运动人流的影响而减弱, 这时反方向运动的人流就变成了瓶颈处的主导人群, 这就是瓶颈处的震荡现象。这将引起双向人流的相互干扰和混乱, 往往造成瓶颈处的拥挤踩踏。

恐慌现象在人群聚集过程中, 当人群密度越来越大, 出现人挤人的现象, 或者由于伴随的各种灾害事故, 人们面对未知的危险时, 恐惧心理往往会导致人们出现呼吸不畅、心跳加剧等状态, 进而降低身体的反应机能, 抵御能力下降、判断失误、逃生能力下降, 严重影响人群正常运动, 容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

群集流动的脆弱性现象老人、女性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由于体弱, 加上不能及时作出防范保护措施, 在密集人群瓶颈处往往会首先成为跌倒者, 最终导致拥挤踩踏事故。

物的因素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的瓶颈处, 比如:出入口、狭长通道、桥面和楼梯中。其中, 出入口的个数过少, 宽度过小;通道、桥面和楼梯的坡度、宽度设计不合理等都可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不合理的结构会导致人群通行宽度的骤然缩小和人员通行速度变慢, 在人群密度较高时会导致不稳定临界状态的出现, 造成踩踏事故。另外, 场所照明设施的缺失、背景音乐声音太大等, 都会使危险性大大增加。

为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找出建筑物中的瓶颈区域显得尤为关键。瓶颈区一般是指建筑中通道狭窄之处, 使得人群流量瞬间变小的区域, 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可以阐述如下:

设n个入口的n股人流到达某个出口时, 发生瓶颈现象的条件是:

上式中, Bi为第i个入口的宽度;Ni为第i个入口的通行系数;N为出口的通行系数 (人/m·s) ;B为出口的宽度。由于从n个入口进入的总人数比出口离开的总人数多, 造成了人群的积聚, 产生了瓶颈现象。

环境因素

历年来, 世界各地的踩踏事件多发于节假日庆贺、体育赛事、宗教活动期间, 也常因地震、爆炸等灾难事故诱发, 偶有发于校园之中。笔者按照不同环境, 大致梳理为4类:庆贺、赛事、政党集会;宗教活动;灾难事故爆发;校园事故。

在庆贺、赛事、政党集会期间, 因大量人员集中在有限空间区域内, 人员比较兴奋, 一旦遭遇瓶颈, 发生踩踏事故的概率远远高于平日。大型宗教活动期间, 当集会开始和散会期间, 虔诚的信徒由于相信“神会保护”, 极易在狭窄的出入口、狭长的通道发生人员踩踏事故。另外, 国内外的许多案例也指出, 在拥挤的环境中, 地震火灾等灾难事故将引发人群在恐慌中无序疏散, 导致踩踏。校园事故在我国比较突出, 中小学发生的几次典型的案例中, 都是由于短时间内有数百人或者数千人形成的密集人流, 稍有不慎, 便会有人摔倒、多人绊倒, 进而引发踩踏事故。

管理因素

拥挤踩踏事故往往是由于疏于管理, 才致在建筑物瓶颈处发生危险。本文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 将其分为3 方面:场所管理方、公众和政府。

场所管理方往往缺乏专业完善的应急预案, 表现出对本场所的拥挤踩踏风险的识别、危机的预警与处置方面安排不够严密, 没有做到统筹兼顾, 风险和责任意识不够。在国内, 虽然人员密集场所都制定了应急预案, 但管理方往往缺乏风险意识, 对辖区内的瓶颈区域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制定全区和瓶颈区域的人员容量, 没有有效的人群预警监测系统。一旦事故发生, 不能充分调动治安人员到事故发生的区域。对人员容量的设置可参照Fruin服务水平 (行人服务水平) 进行设定, 如表1 所示。

另外, 公众危机意识淡薄、逃生避险素质不高、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也是导致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于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通常难以识别, 不少人好凑热闹, 造成人群的进一步聚集。同时, 因缺乏安全知识, 加之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 处于恐慌之中, 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再者, 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薄弱, 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应急管理存在缺失、缺位的情况, 是群体性踩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大型活动中, 政府的干预不仅对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一旦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了, 政府的管理对事故处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政府有良好的风险意识, 能尽早识别出潜藏风险, 通过预测评估, 采取必要的手段, 如交通管制, 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等, 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若拥挤踩踏不稳定临界状态出现了, 政府通过增加警力、安保、救助人员的配置, 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助, 也能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

其他因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场所】相关文章:

教育场所05-09

服务场所05-11

会议场所介绍04-08

首选聚会场所04-17

场所证明范本05-13

经营场所证明范文05-28

村级活动场所调研06-24

场所精神读书笔记06-24

辐射场所监测制度06-29

工作场所安全保障07-02

上一篇:电影创新的艺术生命力下一篇:化学强化